刘关张结拜说同年同月同日死,为何关死后刘没自杀的想法?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话,几乎成了兄弟结拜仪式上必不可少的台词。它比较形象逼真的表明了结拜的决心和感情,对增加气氛烘托氛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当然也少成了这句台词。

但是,这句话不管多么铿锵有力震聋发聩,却极少有真正兑现的。古往今来,还没见到哪个结拜兄弟前者死去后者也立即跟着去死的现象发生。刘关张自然也不例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这样的台词是套话。

什么是套话?就是把一段完全同样的话,原封不动地照搬上去,千篇一律,鹦鹉学舌。谁都可以说,谁都不负责,说是目的就是为了说,说完就完事大吉。说话的人只是把它说出来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是否兑现不用考虑。

二、虚张声装潢门面。

既然是勿须兑现的套话,为什么还要说呢?因为它有个独特的作用——虚张声势装潢门面。尤其是在一些形式和仪式上,是需要有一些豪言壮语和响亮的口号来充实气氛的。否则就会显得不庄重,不严肃,不和谐,不般配,不融洽。

三、无须兑现无所顾忌。

既然套话无须负责也无须兑现,说者自然就会信口开河无所顾忌。什么样的话好听就说什么,什么样的话适合就讲什么。反正讲完以后也不用考虑后果,只把这个形式上的仪式搞过去就万事大吉了。只要有这个环境和土壤,说这种套话的环节就不能杜绝。

结语:

说是一回事,做是又一回事,二者没有因果关系。这就是关死后,刘并没有自杀的缘由。

刘关张结拜说同年同月同日死,为何关死后刘没自杀的想法?

这问题问得我内心翻江倒海,同生共死只是童话,《梁祝》也好,《孔雀东南飞》也罢也都只是个传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君不闻“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君不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极”?时光越老,人心越淡,曾经说好生死与共的人,到后来老死不相往来!要同生共死,请原谅,你做不到,臣妾也做不到![灵光一闪]

刘关张结拜说同年同月同日死,为何关死后刘没自杀的想法?

一、

刘备:二弟,你读书多,你说说结拜的时候应该拜谁?

关羽:结拜的时候当然是拜关公啦!

刘备:三弟,你觉得呢?

张飞:俺也一样。

刘备:二弟,你上前面去!

关羽:这多不好意思,弄得人家脸都红了!

张飞:二哥,你就别推辞啦!

……

张飞:大哥,二哥被杀了!

刘备:哦,知道了!

张飞:咱们当时说过同年同月同日死,咱俩儿需要自杀吗?

刘备:当时结拜时,关羽是不是在前面来着?

张飞:是啊,咱俩儿一块儿拜的他!

刘备:既然是这样,那就不能算是咱们仨儿结拜了吧!

张飞:对呀!

刘备:那咱俩儿就不用自杀啦!

二、

刘备:一拜天地!

关羽:二拜高……

张飞:夫妻……

刘备:你俩儿这词儿不对吧?

关羽:管他对不对呢!

张飞:后期不是有配音吗?

刘备:咱们做事能不能认真点儿?

张飞:俺只认丈八蛇矛,不会认针!

刘备:……

关羽:大哥,结拜后俺俩儿就是你的兄弟啦!

张飞:大哥,俺兄弟俩儿和嫂子掉河里,你先救哪个?

刘备:瞧你说的,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当然……

关羽:听那个这么一说,俺就放心啦!

……

张飞:大哥,二哥被杀了!

刘备:哦,知道了!

张飞:咱们当时说过同年同月同日死,咱俩儿需要自杀吗?

刘备:结拜时,不是跟你说过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吗?

张飞:大哥,我不想自杀……

刘备:你胳膊被砍断了,就要自杀吗?

张飞:当然不用啦!

刘备:那咱俩儿就不用自杀啦!

三、

张飞:大哥,二哥被杀了!

刘备:哦,知道了!

张飞:咱们当时说过同年同月同日死,咱俩儿需要自杀吗?

刘备:咱们是不是应该先给你二哥报仇?

张飞:对呀!

刘备:你去叫人准备白旗白甲,白旗最好再绣上点儿什么,白甲一定要厚实一些!

张飞:范疆、张达听令,命你们三天置办十万件白旗白甲。

范疆:三天实在是置办不齐,宽限一些时日吧!

张飞:那需要多长时间?

范疆:白旗要绣上点儿精美的图案,白甲一定要厚实一些。这十万件怎么也得三年五载的吧!

张飞:来人,拖出去给我打!要是三天置办不齐,一定杀了你二人!

大臣:张飞军营都督上表。

刘备:噫,飞死矣!

大臣:听说主公当初和关张二将军结拜……

刘备:朕要御驾亲征!

赵云:臣请战!

魏延:臣请战!

马岱:臣请战!

诸葛亮:臣请战!

刘备:我就带上吴班、冯习、张南几个人就行啦!

……

刘备:到树林里扎营!

马良:如此扎营会遭到敌人火攻!

刘备:你是马谡他哥哥吧?

马良:……

……

刘备:你去问问陆逊,怎么搞的?

陆逊:你回去跟他说,没掌握住火候!

……

刘备:二弟啊,三弟啊,不给你们报仇,我死不瞑目啊!

四、

张飞:大哥,二哥被杀了!

刘备:哦,知道了!

张飞:咱们当时说过同年同月同日死,咱俩儿需要自杀吗?

刘备:别听他们瞎说,我没和关羽结拜!

张飞:对呀,俺也一样!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刘关张结拜说同年同月同日死,为何关死后刘没自杀的想法?

这个就需要从字眼上去扣。结拜时的原话一般都是: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重点是这个求字。

向谁求呢?结拜的时候一般都是跪着,像天地大神求,而大神们的性格应该也是逆反的,否则就不会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种说法了。

所以这就有点尴尬了:当得知关羽的死讯后,刘备和张飞按照当时结拜时的誓言,是应该立马就死的。

但问题就出现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上,由于没有电话,手机电报等及时传播工具导致了刘备,张飞得知关于死讯后都是十几天之后的事,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同日死是办不到了,那只能退而求其次同月死,关羽是死于219年12月,当十几天后刘备得知关羽的死讯后,他还要派人去通知张飞,这一来一去12月份就过完了,所以同月死也完不办不到了。

而12月份过完之后就是公元220年,这个时候刘备张飞都知道关羽死讯了,但这已经跨年了,同年死也办不到了。

同年同月同日死都办不到了,那就算了吧,不死了。

刘关张结拜说同年同月同日死,为何关死后刘没自杀的想法?

@飞鹰作文 来揭示一个冷酷的真相吧!兄弟都是阶段性的!

【当年有真情,日后有变化】

刘备是什么人啊?

心怀大志!

手下没人!

所以,当初关羽张飞二人追随了自己,那是真高兴,真开心,也是对于兄弟真心结拜,真心对待。

小说里说,三兄弟连睡觉都经常同塌而眠!

这一方面是由于关张二人对于刘备真心归附,一方面也是刘备那时身边可用的人才太少,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也就是兄弟之间感情最为炽烈,甜蜜的时期。

后来,刘备当了西蜀雄主,身边猛将也越来越多;关羽和张飞也都打出了名望,都成了封疆大吏,这兄弟情实际暗暗地就生了变化。

据记载,刘备听闻关羽死讯之时,也未表现得过于悲痛。因为关羽之死,对于他来说,是好坏参半的事。坏在痛失臂膀,好在省得费心驾驭。

在此之前呢?

关羽很傲,觉得自己是天下名将。

张飞很猖,经常会鞭打手下士兵。

所以,他们哥仨当然不会同年同月同日死的!

刘备举全国之力为关羽报仇,就算是昔日兄弟之情的缅怀了。

【创业真兄弟 守业必分歧】

由此,我们还可以由古验今,中国教育界最著名的合伙人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也是个“三人组合”,当初俞敏洪“勾引”那二位从海外回来的时候,也未尝不相当于“桃园结义”,也未尝不立下誓言:只要有我俞敏洪一口粥喝,就有你们一半。

但是在创业成功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徐小平、王强还是与俞敏洪发生了极大的分歧,最厉害的时候,曾经把俞敏洪给赶下台去。还骂俞敏洪是“土包子”,等到俞敏洪重新掌握实权之后,把这二人又先后“踢”出新东方。

归根结底一句话:兄弟都是阶段性的,一个兄弟死了,别的兄弟不来霸占他的财产江山就不错了,与他同日而死纯粹扯淡!尽管这话听起来很毒辣,却是人性的真相!

刘关张结拜说同年同月同日死,为何关死后刘没自杀的想法?

这问题问的可愚蠢,你见过哪个结拜弟兄因为一个死了另一个就自杀,那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只是说说罢了。不过刘备也因为关羽的死而丧失理智,亲带80万大军出川为关羽报仇,结果被那个陆逊小子打得大败,剩下半条命,跑回白帝城,草草托孤,无几就死了。结拜弟兄做到这份上,也是够份了,不冤做一世结拜弟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