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
2017年2月初,一位内蒙古呼和浩特网名“绿色庄园”的种田户反映,亩密度6000株以上,连续两年赔钱,可还是痴迷不悟,继续高密度。为此,笔者决定将自己近几年保存的科技资料公开,也算给一些“头脑过热”狂热分子们浇一点清醒的凉水吧。
这是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撰写的《“七论”玉米降密度,稳定高产是正道》这篇文章,写在文章开头的序言,也因此引发了我们对于玉米种植密度的思考讨论。那么玉米到底是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本篇问答从3个方面进行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期待与大家共同讨论。
第一、玉米种植密度上的3个误区1、 按照老习惯过度稀植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玉米在1531年传入中国,到了明末时期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也就是说在自那个时候开始,玉米开始在我们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种植,也形成了较为传统的大垄种植和稀疏种植的习惯。
作为一个长期在农村生活的人,对于这种种植习惯我还是了解比较深刻的,按照老一辈的习惯玉米是要稀植的。
由于这样种植的玉米田间通风情况好,结出的玉米穗大,目前很多人还是延续这种稀疏种的方式,甚至认为玉米种植的越稀越好。
对于这种错误的认知,我在这里首先要说的是随着施入肥料和水分能力的提高,以及玉米品种的改进,过度稀植以及影响到了玉米的整体产量,应当适时改变这种认知,其次应当重视因为病虫害、种子质量等问题造成了玉米缺苗现象。
2、认为越密产量越高
紧接上文,随着施入田间肥水能力的提高,以及玉米品种的改进,有些人也知道了应当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玉米种的越密越好,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对于这种情况我想说的,过度密植造成田间通风情况差、病虫害加重,营养供给不足等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导致玉米的产量并没有提高,反而加大了玉米的种植成本,也是不可取的。
3、盲目的密植
跟以上两种情况相比,盲目密植的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玉米的品种特性不够了解,认为不管是什么品种的玉米,都应当比以前的种植密度要大,从而出现了适宜稀疏种植的品种密植,土壤肥力不够仍然密植等等情况,结果导致玉米的病虫害严重,产量低下。
对于这种情况我想说的是,播种玉米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品种特性来确定种植密度,对于不同的品种和土壤,盲目的采取同样的种植密度是不可取的。
第二、确定玉米种植密度需要考虑以下2个因素1、 品种
目前市场上的普通玉米品种较多,这给大家确定玉米的种植密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争议,对于此个人建议可以参照以下原则进行。
首先对于生育期长、体型高大、叶片平展的品种,种植密度不能过高,适宜控制在每亩3000-3500左右。
其次对于生育期短、体型较小、叶片上冲的品种,种植密度应当提高,适宜控制在每亩4500-6000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品种应当根系发达,抗倒伏能力强,秸秆强硬,否则还是适宜降低密度。
再次这只是个基本原则,具体的种植密度还需要根据土壤环境、管理方式,以及具体的品种特性进行调整。
例如有些体型高大的品种,叶片向上从冲、体型紧凑应当增大种植密度,有些体型矮小的品种,根系不发达应当降低种植密度。
2、 土壤环境
土壤环境包含了阳光、水分、肥力水平等多个因素,这些都会对玉米的生长情况产生影响,因此在考虑栽培密度的时候,还应当考虑土壤环境。
一般来说土壤肥力较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资源充足的地区,以及管理较为精细化的农户适宜加大种植密度,反之对于相同品种也应当降低种植密度。
第三、我们既要看到发展,也要认清现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其实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就是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如果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并没有提高产量,反而是加大了投入成本或者是降低了产量,那自然提高种植密度是不可取的。
早些年的时候,美国的玉米可以说是单产高、种植密度高,产量高,这其中有品种的因素,也有土壤条件和管理水平两方面的因素。
如今我们也改良了新品种,提高了种植技术,无论是单产和种植密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事。
但是我们在与时俱进的时候,仍然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以及把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原则,否则盲目的大幅提高种植密度,在品种和种植技术都跟不上的情况下是付出小于收获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自视自己对于口罩的标准要求严格,但是却看不到医护人员缺少口罩的现实,结果导致很多医护人员缺少防疫物资,这就是眼高手低、不能与时俱进的做法。
同样的道理自己家地和管理水平,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若还采用相同的密度,就会带来产量的损失。
但是与别人家相比,在品种、管理水平、土壤环境上是存在差异的,盲目的追求同样的种植密度,也不会取得同样的产量,甚至可能带来损失。
玉米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
玉米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我是种玉米的老农民,种植玉米不要太稀和太密,我种玉米几十年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分享一下,玉米的大行80公分,玉米的小行40公分,玉米的株密度20公分,每亩的玉米苗4500株左右,千万不能超过5000株向上,玉米苗密了就会减少产量,过分稀了影响产量,一定要合理种植玉米,才能夺得高产稳产大丰收。
玉米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
我是山东的,从事玉米种植三十多年了,通过这么多年反复的比对,要想玉米高产,种植模式最好是行距80株距20的等行,这样每亩总株数大约是4500株左右,玉米80等行种植的优点就是,加大了行与行之间的距里之后,玉米的叶子相互遮阴的面积小了,叶子相互遮阴小了就给玉米受粉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样不单纯是受粉好,而且通风透光也比窄行好一些,感兴趣的可以试种一下,在这几十多年的时间里,宽窄行、等行50至60、株距30至25都试验过,最终结果都没有80等行的产量好,
玉米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
我是三农孺子牛,看了这个提问,我本不想回答,因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细想还是在众多的回答中,結合本人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关于玉米稀植和密植的观点吧。
关于玉米稀植和密植近几种来主要推广的是高密度栽培法。今年不知那来的人员,介绍玉米一穴双株种植法说玉米能突破2000多斤。这种说法一点儿都不负责任。玉米高密度栽种法,事实上并没有提高了产量,相反有时候造成倒伏大幅度减产。
玉米在适宜的密度内种植是能获得一定的高产量,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支撑。比如种子的耐密度、土地的肥力、能否灌溉、肥料的施用、栽培管理技能等都的一一配套跟上。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如果在没有浇灌条件的靠雨养农业地方更是不能盲目密植。因为天气的降雨量不是我们人为的能随心所欲。去年我们这里天气大旱,玉米稀植的亩产量普遍在700左右。正常年份是1500斤左右。减产50%左右。而种植密度大的亩产在300左右,减产80%,而且颗粒还不饱,质量不高。
本人观点,在有高产条件的地方,再加上科学种植可以适当密度大些以获得高产。如果有高产条件,但人为技能管理跟不上,比如打工没有时间管理,和一些靠天吃饭的地方就强调合理稀植比密植要保险可靠,天旱雨涝保丰收。
过度密植和施肥不当,不仅容易倒伏,而且还容易发生病虫害。能否高产,只有秋后算账。
玉米种植我们要求不仅高产,更多的是稳产。只有在稳产的基础上合理追求高产才是可行之道。
我是三农孺子牛,每天今日头条相见,为你解疑答惑。喜欢我关注我,我是三农孺子牛。
玉米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
玉米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这是农民都关心的问题,那么玉米究竟是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呢?我来说说。
第一,要分玉米种子。有的玉米种子是密植的,比如郑丹958,我们这种时就密一些,不是特密,大家不要理解错了,要合理密植,因为这个玉米品种喜密,咱就说实在的,就是你种稀了也结那么大棒,你种密一点也结那样大棒,所以说密植的品种种稀了会影响产量的。有的玉米品种喜欢稀植,就是人们常说的稀植大棒,这样的品种一亩地3800到4000株,你种密了就会减产。
第二,要看行距。有的人种的是50公分的垄,说句心里话,我们种了多少年的50垄了,今年有不少人改了,改成55公分的垄了,为什么改成55公分的垄呢?因为垄大了通风,玉米能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又适合机收,垄合适机收少丢玉米,也给人们满地捡玉米减轻了负担,所以大部分人改垄了。垄大的可以适当加密,但是无论你怎样加密都不要超过亩用株数。
第三,要看地的贫瘠程度。地块肥沃的,可以适当加密,地块贫瘠的无论种什么品种的玉米都要稀植。
第四,玉米是喜水肥的作物,水肥条件好的,能浇水的土地合理密植,如果水肥条件差的地块,就是人们常说的靠天收的,不宜密植。
好了,关于玉米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我就跟大家唠这些,希望大家根据自己土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种植,也希望我说的对大家有所帮助。
玉米种稀了好还是种密了好?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现在已经到了秋收的季节,玉米也已经陆续进入收获季节了。玉米密植问题其实很多农户关心的问题。之前看过有人说玉米想要高产一定要密植。但是这里个人认为还是那句话必须要:因地制宜!
玉米种植怎样的密度更合理?首先需要了解的一点就是玉米的种植密度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的,如果不了解清楚,盲目的追求高密度的栽种方式,最后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品种问题是影响种植密度的一大因素,玉米的品种多样,玉米的密度适应性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紧凑型杂交种的玉米品种耐密性比较好,而平展型的玉米品种的耐密性要比紧凑型要差一些。具体来看的话,竖叶型早熟玉米品种,这种玉米的耐密性比较好,竖叶型玉米叶片向上生长,株型紧凑。一般每亩种植4500株左右。平展型晚熟玉米品种,这种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比较差一些。一般每亩种植3200株左右,因为这种品种的玉米品种株型比较高,叶片宽大,穗位和主杆的夹角比较大。另外还有处于二者之间的玉米品种,这种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比较适中,一般种植3500株左右即可。
除了品种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的土地水肥状况问题,像西北地区,由于灌溉问题比较差,降水比价少,玉米的生长受到影响的地区多属于旱作玉米区域,这个区域水分条件很难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所以更适合稀植玉米,避免整体生长不良的状况。黄淮南部、西南和南方玉米种植区的玉米种植密度也不是很高,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降水和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刚好相反,这些区域的降水量较高,雨水过度也不利于玉米生长,尤其是苗期雨水过多会造成玉米苗生长受到影响,不利于成苗。玉米生长中期雨水过多,容易造成徒长,倒伏等情况出现。所以这部分地区也不适合玉米密植。
东北、黄淮平原区是我国的玉米种植主产区,这部分地区降水适中,灌溉条件良好,玉米生长状况良好,这部分地区就是适合密植。
另外就是研究发现热量也是影响玉米种植密度的一大问题,热量条件会影响玉米生长状况,所以对于东北地区热量条件比较差的地区,这地区由于热量条件较差可以适当提高种植,增加玉米之间的热量存储,适当的密植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玉米生长。另外是有玉米地块的产量问题也是影响种植密度的因素,对于中产地块种植密度可以适当降低。对于平展型的玉米品种一般种植3000株左右,对于紧凑型的玉米品种种植4000株左右。
对于中高产的地块,玉米亩产能够达到1000到1200斤的地块,玉米种植密度可以适当的提高。对于高产地块,亩产较高,达到1300斤以上,这些地块的玉米种植密度要更密集一些。所以还是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玉米种植密度,不可盲目的追求密植。(三)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