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解放军拖到七八十年代才开始研制头盔?
这是和当时的国情有很大关系。首先当时解放军很多官兵认为戴钢盔是懦夫的表现,不愿戴,上级也不鼓励,除了全军学苏联那阵子,一些主力部队配戴苏式钢盔,等和苏联交恶,钢盔又变得可有可无。其次当时国民经济落后,军队员额庞大,有限的军费必须用到主要武器装备上去,钢盔也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最后是工业能力,别看一顶钢盔,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工业能力。民国时期就是造不出钢盔,全靠进口。德国钢盔卷边,日本经济和工业远逊德国,只造得出切边。而中国当时仿造的苏式钢盔,质量也不过关。
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后,面对楚期的伤亡原因,紧急为参战部队配发钢盔,但尴尬的发现,没有国产制式的大批量钢盔供应,只能搜仓刮库找钢盔,一时间前线参战部队收到了生产于不同历史时期,几乎所有主要军事强国的钢盔,美苏德法英日……这时才决定研制制式钢盔……
为什么解放军拖到七八十年代才开始研制头盔?
这与早期部队的思想观念有关,更与国内的经济情况、工业能力有关,但部队研制头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年代。
抗战前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大规模自产钢盔,部队对装备钢盔的也并不热忱,通常钢盔都属于各个军阀、大帅从洋行淘买而来,许多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剩余物资或破烂,通过这些钢盔,中国军队武装出了形形色色的模样,一时间飞碟盔与亚德里安辉映,M35与M1抱成一团。
但是,现实与三毛都能扣顶M35的电视剧情节不同,国军其实也没多少钢盔,基本只有蒋介石、阎锡山、龙云、张学良等部的嫡系才有钢盔,数量还不多,装备情况连7%都不到。士兵们还不喜欢戴,一方面部队不重视头盔的防护功能,一方面文化素质差的士兵喜欢拿钢盔当锅子,烧掉了漆,褪了火钢盔极易损坏。再加上部队时长被打得丢盔弃甲,谁还愿意顶着钢盔逃命?
就抗战后期,美国的援助走了进来,一口气给常公提供了39个师的免费装备物资,基本上将国军嫡系统统来了次钢盔武装,后来还接受了国民政府订单,生产了一些适合中国人头型的“中正式头盔”,据说这就是种简化版,省略了原M1的聚合物内层盔,直接在钢体上做皮革悬挂,略微修改了形状。
今天我们在台湾的仪仗队和宪兵身上,还能看到中正式,总而言之,生产钢盔需要消耗大量的优质钢铁,对早先一贫如洗的中国工业来说,实在是挤不出这点血来。
除此以外,抗战后中国军队装备头盔最多的部队恐怕是那些“日械师”了,他们拥有大量的日军钢盔。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占领了东北,大捡洋落,还淘换出了不少日本钢盔,但此时部队并没有硬性要求佩戴头盔,是否装备,如何装备,都需要看指挥员的喜好而定。
比如有的部队满装日本90盔,有的部队只给机枪手和炮兵装,还有的部队干脆把钢盔拿去当粪瓢当锅子,因为“戴头盔是怕死的行为”,总体上四野的钢盔率也高于其它部队,当年还有人骂四野“跟鬼子穿一样的衣,拿一样的枪,铁帽子也扣的一样”。开国大典中,阅兵部队就顶着一水的日式90盔。
正因为日械的数量实在太多,最后解放军在50年代正规化过程中,一口气淘汰了那些杂七杂八的什么托尼盔、M35、亚德里安、M1、中正式之流,唯独留下了数量最多,用得也比较顺手的日本90盔。
上图.60年代守卫深圳罗湖桥的士兵
但正规化施行后,90盔最终也退出了装备,部队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没有再装备钢盔,只有一些民兵、炮兵、二炮、特殊守备部队部队拥有少量钢盔,甚至很多都被当做安全帽带。
上图.70年代罗湖桥的士兵
文革时期钢盔愈发被渲染成资本主义的标志、敌人的标志、怕死的模样,国家的钢铁产量也不足以支撑大量的钢盔制造,因此钢盔实际上从中国的部队里消失了。可有意思的是,在需要“装点门面”的地方,钢盔还是存在的,或者换种形式,在公安部队里发光发热。
搞笑的是,部队把钢盔入库了,武斗的红卫兵却将他们又翻了出来,许多人在见识过钢盔在械斗中的“优势”后,纷纷将之作为标准装备列装,想要搞到一顶钢盔还挺难,各种派派们这会儿倒不喷“戴钢盔怕死”了。
实际上60年代并没有真正停产钢盔,我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生产钢盔的技术,也拥有设计头盔的能力,虽然自己没装备,却为阿尔巴尼亚生产改进过的头盔,这种头盔有苏联、日本钢盔的影子,很接近后来的80盔了。
阿尔巴尼亚在那段时间吃我们的,喝我们的,武器装备一水的中国货,从头盔到冲锋枪全是我们给,结果70年代一断奶就翻脸了。
等到70年代对安南的反击战开打,我军是实打实的吃了钢盔不足的亏,当时有少部分的炮兵部队又重新戴回了90盔,但非常罕见。
直到战争结束,我军才开始重新反思钢盔问题,不仅从仓库中拖出了大量90盔应急,还开发出了自己的80盔,这种头盔成为一代经典,甚至还掺入了稀土元素,防护能力相当出众,于两山轮战中大放异彩,至今仍在部队中服役。
为什么解放军拖到七八十年代才开始研制头盔?
研制主休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而是军工企业。这个不能弄错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国家的武装力量,保护好他们是军工企业的任务,包括,吃,穿,行,住,作战,,,,,,
为什么解放军拖到七八十年代才开始研制头盔?
中国以前不配发头盔,除了穷之外,其实也是有数据支撑的。据统计,在进攻作战时,伤亡绝大部分是胸腹伤造成,头部中弹的比例极低,而老式铁头盔的负重反而会影响战术动作。头盔真正起作用的是阵地防御战。
中国军队因历史上一直火力欠缺,传统上是不主张消极防御的,那怕防御也是在运动中防御,所以头盔的作用并没想象的那么大。直到中越两山作战,才正儿八经打起阵地防御战,也在那时给一线部队配了头盔。
为什么解放军拖到七八十年代才开始研制头盔?
中国人民解放军非常重视士兵生命:它在立国之初就开始研制单兵头盔——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敌火力优势让我军对前沿官兵高度重视:日军90式头盔、美制M1头盔少量装备中国人民志愿军;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军工奉命研究一款具有先进水平的军盔。可是,当时中国的炼钢技术极为有限:不能满足防弹要求。于是,中国军工向玻璃钢材料发起冲击:研制了新中国第一款单兵头盔:它参加国庆十周年的大阅兵,后来,由于它不能适应新的战争环境而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
这款头盔款式基本模仿日军90盔,其材质为玻璃布、丝和酚醛树脂热压制成,内衬仿美军M1内盔,汗圈、下颌带、皮制、固定片等是铜件制作,由总后军需生产部监制,帽徽2.9厘米,需要指出的是这款帽徽是配合此款盔特制的,不同于常见的55式,58式帽徽极薄。
20世纪60年代,中国空降兵部队规模扩大、功能多元化,急需装备伞兵头盔:中国军工决定研制伞兵头盔。
它的盔型类似二战鬼子的90铁帽,为半球形;盔体正面印有一个红五星,因为外型接近后来的GK80钢盔,常被人误认为80盔的原型。
65式盔体为玻璃钢材质,内衬采用双层汗圈设计,外层紧贴盔体,用胶皮类的材质包裹海绵,起到防装缓冲作用,内层为黄色牛皮汗圈,用料扎实。下颌带为Y字硬质尼龙,偏硬。整个悬挂通过10颗铆钉固定在盔体上,尤其是侧面的铆钉,两两靠近,非常好识别。整盔重量为800g(包含可拆卸的棉质护颈)。
它是中国军盔的拳头产品:孟加拉陆军进口这款伞兵盔。
整体上,65伞盔已经被91伞盔和K-I伞盔替代;至于大规模装备中国陆军的军盔则要到20世纪80年代。
为什么解放军拖到七八十年代才开始研制头盔?
一是意识形态问题,极左思潮严重,戴头盔就是怕死,解放军怎么能怕死呢?二是军事思想落后,解放军需要作战勇敢,需要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因此轻视了防护问题。三是当时经济落后,军费严重不足。因为不可能只研究一个头盔问题还有更重要的武器装备问题,钱那里来?再有,79年自卫反击战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步兵班装备那么多的半自动56步枪就是要军人具有拼刺刀,刺刀见红精神,再有后勤供应不行,都用自动步枪,子弹会供应不上。结果导致我们的很多战士在战斗中出现无为牺牲的很多。幸运的是,祖国发展蒸蒸日上,军队建设也是如日中天,新装备不断提供。更主要的是作战思想也有非常大的变化。比如吃饭就是战斗力,后勤就是战斗力,拥有好装备更是战斗力等等。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战士更是如虎添翼,猛虎下山,战无不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