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粮食上涨,农民应不应该出手自己的粮食?不卖怕掉价,卖了怕涨价,该如何选择?

现在粮食涨价了吗?好像没有感觉到涨价呀!

农村的农村人现在家里已经很少有人存储大量的粮食了,一部分收获后全部都卖完,自己不放任何粮食(保管太麻烦),到时买面粉,面条,馒头吃。另外一部分收获后留下够食用的之外,全部都卖掉。

好像你说的情况只是极个别现象吧?不知题主你们家储存了多少粮食?

现在粮食上涨,农民应不应该出手自己的粮食?不卖怕掉价,卖了怕涨价,该如何选择?

多谢邀请!我是种植水稻的农民,南方人。对于水稻及粮食销售,不纠结价格,以前有惜售心理,想等等再收割,等等再销售,结果呢,水稻长在田里天气耗损,比别人每亩少收100斤/亩,水稻停止灌溉后,水稻田逐渐干裂,水稻秸秆、籽粒逐渐脱水,南方中晚稻收割时最高温度30°C左右,蒸发量大,水稻多长一天,产量会降低80斤——100斤/亩,即使粮价上涨几分钱,产量降低了,等于没有涨一样,因此,我们当地农民现在不再惜售了,水稻收割前,与中间商、经纪人谈好价格收割后,从收割机上放出来就卖掉,十几年来,一值都在卖“潮粮”。

粮食储存也有畲耗。虫蛀鼠咬,风干脱水都有损失,加上需要扬净晒干储,需要用工成本,需要花功夫,费力气周折,储存后也不知道会不会降价或涨价,风险较大。现在农民都是大面积承包,粮食都有80吨——100吨以上,到哪里找晒场晾晒?到哪里找地堆放储存?横算算,直算算,我们当地农民还是不晒不扬不储存,直接把粮食赶紧卖掉。粮食价格上涨与下降与农民没多大关系。今年上半年水果涨价了,农民赚钱了吗?,鸡蛋涨价了,农民赚钱了吗?倒是中间环节赚的盆满钵满。所以说,农民纠结在粮食价格上没多大意义。过去,我们存在惜售心理,粮食从来没卖上高价,都是在降价中恐慌抛售了,每年都是“卖跌不卖涨”,在等等看,再等等看中,还是没有卖上最高价。于是,我们当地农民终于认识到,追价,不如追产量,追求高产,农民可以有主动权,追价,农民没有定价权、话语权。粮食涨价,我认为还是卖掉,让钱落袋为安。目前,玉米价格今年普遍高于去年,是“高开低走”行情,玉米价格行情随着东北玉米大量上市价格有回调风险,小麦如果农民手中还有存粮,也应该尽快销售,在年内卖掉为妥。水稻价格已经上涨了,各地也启动托市收购,农民也应该加快销售进度。年内大家都需要用钱,需要备耕明年生产资料,何必冒风险留存呢?目前,我们当地农民水稻已经全部收割销售了,涨也好,跌也罢粮食价格行情与我们没关系了。今年水稻亩产平均1900斤,价格1.20元/斤,每亩纯收入800元——1000元,承包100亩水稻田一年纯收入10万元。农民现在只关心小麦出苗和冬季管理上。东北粮食目前还有上涨空间,水稻农民还有存货,玉米收获推迟尚未大量上市,如果粮食价格不理想,可以储存起来,明年销售。东北水稻价格1.26元/斤,玉米价格0.95元/斤,我认为还是逢高年內销售。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多谢邀请!

现在粮食上涨,农民应不应该出手自己的粮食?不卖怕掉价,卖了怕涨价,该如何选择?

从近几年粮食市场看,粮食上涨空间不大,价格低迷是常态,若出现粮食上涨,是农民出手粮食的时机!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的农民赚的都是辛苦钱,肯定希望种植效益最大化,有“不卖怕掉价,卖了怕涨价”这种惜售心理很正常。那么,农民选择好的售粮时机呢?

从当前稻谷价格的市场变化,江西、湖南等地普通籼稻谷价格在1.2-1.26元/斤(广东、广西价格更高一点),若粮贩或粮站的籼稻谷价格能给到1.26元/斤,建议该出手自己的粮食了!近期各地稻谷有所上涨,得益于各地出台稻谷托市,粮库逐渐开放收粮,一般托市到年底,错过粮库售粮,可能后期卖粮很困难!

优质稻是近年重点发展的方向,但优质与优价因品种、市场优质稻谷总量而异,不少地区出现优质不优价、优质稻没人收购的情况,如今年江苏优质食味粳稻南粳系列价格都跌到底了,和普通粳稻在价格上没啥区别!一方面,去年因优质优价明显,今年很多优质常规稻品种面积激增,另一方面,今年广东、江苏、江西、安徽(非受旱的地块)等地的中晚稻的亩产量有所增加,导致优质稻谷产量上市量增加,影响了价格!

对于今年优质稻谷的出售时机选择,建议多了解稻谷市场价格变化,多个渠道了解信息,一则避免被粮贩给压价,二则考虑在稻谷价格有所上涨,利润可观的情况下适时售粮,因为今年绝大部分优质稻品种的价格很难与去年相比。

据我们了解,当前江西市场,优质稻野香优2号、软化优1179的收购价在1.35-1.38元/斤左右,野香优莉丝、美香占2号、百香优125等品种的收购价在1.5元/斤左右。

云众地服务宗旨:帮助农民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现在粮食上涨,农民应不应该出手自己的粮食?不卖怕掉价,卖了怕涨价,该如何选择?

现在粮食长涨,农民该不该出手?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粮食越涨价他越舍不得卖。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是农村人我最了解,每个人心里都有顾虑!反是看到粮价一涨,他还不知涨到什么程度。好像一直再涨下去又怕吃亏,这是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这也是农民的一种通病。粮食越降价他就越会卖,又怕以后再跌价就吃亏,所以他就急着去卖。有很多人家里没钱用就卖一半留一半,有钱人全部留着以后看情况再卖。粮价不稳定不知前好后好,货到回头死不死也得死!大家认为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现在粮食上涨,农民应不应该出手自己的粮食?不卖怕掉价,卖了怕涨价,该如何选择?

“不卖怕掉价,卖了怕涨价”,其实这是大多数农民的心态。辛辛苦苦大半年,谁都想卖个好价格。可是市场变化万千,很难把握住最佳的售粮时机。不是卖早了,就是卖晚了,那么如何把握售粮时机,让自家的粮食卖个好价钱?现在粮食上涨,农民该不该出手自己的粮食?下面来说下我的观点:

避免跟风操作,择机售粮很关键

粮食作为基础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不是太大,但是每年总会出现几次小幅的价格波动。虽然上下浮动空间不大,但是对于农民来说,能多卖几分总比少卖几分强。不过很多人往往抓不住时机,选择跟风操作,“价格越涨越不卖,价格越跌卖的慌”,想要把粮食卖个好价格,首先就要避免跟风操作,择机适时出手,毕竟行情的上涨不会持续太久,快刀斩乱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了解粮食的上涨规律,不要盲目惜售

粮食种类的不同,价格走势也会有较大的差别。以玉米为例,现在正是东北玉米上市阶段,随着市场玉米大量的上市,短期内肯定会有一定的回落空间。不过介于当前生猪存栏数量的不断提高,饲料玉米需求的加大,加上年底粮企储备建仓的需求。元旦前后通常还有一段上涨的空间,所以资金不紧张的话,可以避免这个售粮高峰去卖粮。

而年底售粮小高峰的来到,粮食价格有可能会小幅回落。因为年底通常是是资金回笼的时候,不光是企业,农户也有回笼资金的需求,为了安心过个好年,很多农户会选择这个时候出售粮食,市场粮源供应充足,收购商就有压价收粮的可能。

如果错过了元旦售粮的最佳时机,那么下个粮食涨价时间,有可能就到了三四月份。这个时候市场粮源已经不多,粮食加工企业需要收购优质粮源,不提价是很难收到粮食的,如果资金充裕,粮源质量较好的话,这个时间段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并不建议)

为啥不建议等价售粮呢?主要还是因为粮食价格波动不大,抛去储存成本,以及粮食的损耗,并没有多大的储备价值。所以如果当前粮食已经上涨,这里的建议还是适时出手,落袋为安。

现在粮食上涨,农民应不应该出手自己的粮食?不卖怕掉价,卖了怕涨价,该如何选择?

现在粮食上涨,农民应不应该出手自己的粮食?不卖怕掉价,卖了怕涨价,该如何选择?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收获的粮食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情理之中,也是应该的。毕竟,农民的收益来自于种粮的体量并不大,为保护种粮的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收益,自然就需要体现在高的价位上。目前正是2019年秋粮上市的时节,主产区的购销也逐渐活跃,但在上市进度、收购心态、市场需求、托市收购等的综合影响下,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的粮食价格有强有弱,有涨有跌。最近来看,南部产区部分稻谷价格稳中有涨,华北及东北的玉米价格下跌势头又趋于明显,大豆价格稳中偏弱,粳稻价格总体稳定。对于春节前的粮价走势,粮小咖认为不同品种仍会表现差异,其中口粮品种稳定有涨的可能性较大,玉米、大豆下行压力则是越来越大。其中,春节消费旺季临近,经销商备货增多,会提振大米和面粉加工企业的开工率。对小麦来说,因为市场流通粮源越来越少,价格也有进一步小幅上涨的空间和动力,但涨幅不会超过托市小麦拍卖成本价太多,需要注意的是,一年当中小麦价格的高点也就是这个时间段。稻谷价格小幅波动后将会趋于稳定,其中春节消费旺季叠加供应处于阶段性宽松期,新稻谷价格涨跌两难,对托市的依赖程度也比较强,随着2019年产中晚稻托市收购执行预案的启动范围的扩大,对新稻谷特别是普通品种的底部支撑作用也比较明显。玉米价格的走势依然存在分歧。有的声音看涨后市,认为春节前的玉米价格也会震荡走高,春节后会进一步走高,主要的支撑因素就是玉米减产幅度比预期中的大。粮小咖个人虽然看好后市玉米价格的中长期走势,但对于春节前的价格行情,依然认为会偏弱运行,当然下跌的幅度受物流、减产、上市进度慢等影响预计不大。目前跌势有启动的态势,玉米的上量在增加,工厂到货明显增多。综上所述,根据粮食价格走势的简单分析,粮小咖认为春节前将是小麦余粮和普通新产中晚稻出手的好时机,优质品种将表现坚挺,年前也可以卖一部分,年后也可以,口粮的优质品种不愁价格。玉米品种方面,目前也是好的时机,对于春节前有卖粮需求的农民朋友来说,可以出手了;真的想看看后市,也要留优质粮,后期猪料玉米的价格也会比较好,但要期望多高的涨幅,在本年度的处于缓慢恢复期的玉米需求来说,显然不太现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