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既然忠心向汉,为何曾多次劝曹操杀掉皇叔刘备以绝后患?

大家都知道,自从郭嘉死后,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就成了荀彧。荀彧是个特别有能力的人,在光荣三国志游戏中政治第一的竟然不是诸葛亮,而是荀彧,他的水准之高可见一斑。

不过大家有一个疑问,荀彧骨子里是一个忠于汉室的人,为什么加盟曹操的团队,而不是加盟一直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刘备的团队呢?

其实这和荀彧的出生有关

荀彧出生颍川荀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满腹本领,需要有一个平台来展现自我的能力。而当时的刘备是个破落户,要兵没兵,要地盘没地盘,他所说的汉室宗亲这个身份根本就不值钱。要说汉室宗亲,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哪个不是汉室宗亲,哪个实力不比他强?

而曹操当时是一颗政治明星,他也是大家族出身,有兵有地盘。而且此时的曹操他没有忘记匡扶汉室的初心,他的所作所为让很多人都相信他就是那个匡扶汉室的希望,所以荀彧投靠了曹操。荀彧投奔了曹操之后,就全心全意的帮助曹操剪除群雄,以实现他成为当世之张良的人生诉求。

正是因为荀彧把曹操看成了汉朝的救星,那么其他的那些割据势力在他的眼里不管你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还是汉室宗亲的刘表,这些人都是大汉帝国的乱臣贼子。当然刘备自然也不例外。

刘备这个人野心很大,而且很有号召力,他的那些仁义的事情,经过于有心人的宣传,使得他名气很大,许多人都愿意归附刘备。不得不说刘备是中国古代一个了不起的炒作大师,放到现在肯定能成为顶级流量明星。

所以随着刘备的猥琐发育,他逐渐进入了荀彧的视野。荀彧认为他将成为曹操平定群雄的绊脚石,同时也是以曹操为首的东汉朝廷的心腹大患。所以出于对大汉王朝的负责,荀彧多次向曹操要求对刘备出手,将他消灭于萌芽状态。

而到了后期,曹操的野心逐渐显露出来,荀彧的内心肯定是备受煎熬

一方面忠于汉室,一方面由于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绝不可能背叛自己的主公曹操。所以他就自己欺骗自己,自己催眠自己,认为只要汉献帝存在一天,曹操就还是大汉的臣子。自己为曹操效力就是为大汉效力,他仍然为曹操不遗余力的殚精竭虑,他依然在帮助曹操,想方设法的消灭刘备。

直到曹操要皇帝封他为公爵,在汉朝的历史上只有一个公爵,那就是篡汉的王莽。此时曹操要求加封为公爵,野心不言自喻,此时的荀彧心死了,不久他的肉体也死了,一代能臣就这样抑郁而终。

荀彧既然忠心向汉,为何曾多次劝曹操杀掉皇叔刘备以绝后患?

为了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三国志·荀彧传》,但没有找到任何荀彧建议曹操杀掉刘备的蛛丝马迹。

根据我的理解,我认为荀彧不仅不会建议曹操杀掉刘备,而且希望维护刘备的存在。

理由就是,荀彧忠心向汉,想利用刘备牵制曹操。

01

荀彧忠心汉室

永汉元年(189年),荀彧被举孝廉,任守宫令。

荀彧看到汉室式微,朝政混乱,于是弃官返乡。

当时冀州牧韩馥是他的同郡乡亲,派人来迎接荀彧。

等他到达冀州后,冀州已经为袁绍所得。

袁绍见荀彧到来,非常器重,待之为上宾。

此时,荀彧的弟弟荀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做事。

但荀彧认为袁绍难成大事。

于是,在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从长安回到洛阳。

在要不要奉迎天子这件事上,曹操部属臣僚发生了激烈地争论。

最终曹操力排众议,采纳荀彧的建议,奉迎天子建都许县。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

其一,荀彧是坚定的站在维护汉室的立场上,这跟最后与曹操分道扬镳联系起来看,就更明白些。

其二,曹操并不是为了维护汉室,而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之所以要讨论,就是在权衡利弊。如果一心匡扶汉室的话,这件事还需要讨论吗?

荀彧已经意识到曹操存在篡逆之心。

曹操是否意识到荀彧是坚定的保皇派,就不得而知了。

荀彧既然有这个疑虑,为何还要继续支持曹操哪?

因为遍观天下,除了曹操,没有人能够掌控局势,维系汉室的存在。

势力强大的袁绍叛逆之心,荀彧是清楚的;

荆州牧刘表有势力,但只想保持自己的地盘,没有匡扶汉室的想法。

所谓的刘皇叔有想法,但没有势力。

即便有势力,荀彧未必就认为刘备是一心想匡扶汉室,更可能跟曹操一样。

因而,荀彧没有选择的余地。

要维系汉室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辅佐曹操。

此可谓“两害相权取其轻”。

官渡之战,荀彧极力主张曹操坚守。

其实,对曹操来说,风险很大,放弃可能更为明智。

但对荀彧以及他所维系的汉室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

如果官渡失手,献帝恐怕就被袁绍挟持。

起码从当时看来,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话,更加不利于汉室。

最后,曹操欲进位魏王,称霸野心已经显露,荀彧只能与曹操分道扬镳。

荀彧在汉末时期,几乎是唯一忠心汉室的人。

02

诛杀刘备的建议

看不到荀彧建议曹操诛杀刘备,但的确有谋士建议曹操杀掉刘备。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建安元年(196年),吕布袭击下邳,刘备来投奔曹操。

谋士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很得人心,不甘屈居人下,建议曹操早除掉他以免后患。

曹操说:“现在正是招纳英雄的时候,不能杀一人而失去天下人之心,不可以杀刘备。”

有说法这是荀彧、郭嘉的建议,但查不到相关的史料。

《曹操传》记载,建安四年(199年),袁术称帝失败后,欲投奔袁绍。

曹操派遣刘备、朱灵去截杀袁术。

程昱、郭嘉听说曹操派遣刘备后,对曹操进言说:“不可以放走刘备。”言外之意就是软禁刘备。

荀彧是否也有这个意思,不得而知。

03

荀彧不建议杀刘备

我认为很可能荀彧不建议曹操杀掉刘备。

从荀彧一向做事的风格来看,他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他总是从有利于曹操方面给以建议,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的坚守,都是说明对曹操如何有利,以此左右曹操的决策。

荀彧想保护刘备,但他很可能会以“失去天下人之心”为理由,劝阻曹操。

袁绍、刘表、程昱、郭嘉都清楚刘备非等闲之辈,难道荀彧就不清楚吗?

程昱、郭嘉清楚刘备将来会对曹操形成威胁,难道荀彧就不清楚吗?

之所以见不到荀彧在刘备问题上的只言片语,起码说明荀彧保持了沉默。

保持沉默就是不建议曹操杀刘备。

有人已经说了不要杀刘备,荀彧就没必要也说这个话。

同时,没有发表看法,就是不想引起曹操的怀疑。

程昱、郭嘉是坚定地站在曹操立场上的,但荀彧是有保留的。

起码在曹操称王这个事上,荀彧与曹操是不一致的。

但这并不是说,荀彧就相信刘备,认为刘备忠诚于汉室,没有丝毫的野心。

只不过有刘备的存在,就会牵制曹操,减缓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就会延续汉室存在的寿限。

一定意义上说,荀彧还是希望看到三国鼎立的局势存在的。

只要汉室存在,暂时的天下分裂也是荀彧能够接受的。

一个能用生命来维系信仰的人,是不会在乎暂时的国土分裂的。

只要天下不统一,就有理由劝阻曹操不要称帝。

听不听在曹操,说不说、做不做在荀彧。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魏公,加九锡。

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此事惹怒曹操,荀彧被迫自杀以谢汉室。

荀彧也清楚,大势所趋,没有力量能够阻止曹魏代汉,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作为忠于汉室的荀彧,能够做的就是为汉室,为献帝争取时间,寻求最好的归宿。

事实上,曹丕称帝后,封献帝为山阳公,继承汉室宗庙。

献帝得以寿终,这算是最好的结局。

因此,我认为荀彧并不希望曹操杀掉刘备,想以刘备牵制曹操,延缓汉室的灭亡。

用一句不太准确的话来形容刘备,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依靠刘备来给曹操搅和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对汉室有益无害,荀彧为何不做呢?

我相信荀彧会这么做的。

荀彧既然忠心向汉,为何曾多次劝曹操杀掉皇叔刘备以绝后患?

应该说曹操和荀彧都有一个相互认识转变过程。当初曹操以兴义兵为名,发檄文讨国贼董卓确实为了匡扶汉室,除暴安良。后来剿灭收编青州黄巾军使得曹操名声大噪,一付国之栋梁,汉室忠臣的形象俨然而就。荀彧此时投奔与曹操的目标基本一致。后来在扫平吕布、袁术、袁绍、公孙渊、张绣等战争中荀彧可以说呕心沥血帮助曹操完成大业,也显示了荀文若的惊世才华,并且还举荐了荀攸、郭嘉等一流人才。后来曹操开始野心膨胀,乾纲独断,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有代汉而立之势。此时曹、荀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加上荀彧是朝廷士族出身,看到曹操的变化之巨,分岐就不可调和了。刘备开始弱小,又没有什么影响力,自然引不起贵族出身的荀彧的睛睐。当刘备刚展露头角时,荀彧曾几次劝曹操杀掉刘备以绝后患,大概是当时曹操还没统一北方,野心还没膨胀,还在招贤纳士,聚揽人才之时。连曹操都不同意杀刘备,唯恐落下害贤之名。荀彧没与刘备有交际也有可能不了解刘备志向与人品,劝杀刘备时还未与曹操分裂,自然要维护曹操的利益。

荀彧既然忠心向汉,为何曾多次劝曹操杀掉皇叔刘备以绝后患?

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野史小说,荀彧给人的感觉就是“正”;而郭嘉给人的感觉则是“谲”。诸葛亮给人的感觉就好象是荀彧和郭嘉的结合,这恐怕也是后世不断神话诸葛亮的一个原因吧!

荀彧对于曹操所做的贡献,主要还是在大的战略方面。也就是说曹操在大方向上取得的成就,主要还是荀彧给奠定的。

有着这种格局和气度的人,他们的眼光始终处于更高的战略层面,很难会着眼于杀掉某个人之上。实际上在荀彧的传记里,也是没有任何关于荀彧建议曹操杀掉刘备的记载。

野史中建议杀掉刘备的建议,一般都是交给程昱和郭嘉这样人。《三国演义》中程昱建议曹操杀掉刘备,而郭嘉则是建议曹操把刘备软禁起来。在这件事上根本就没有荀彧什么事儿!这种设定也是比较符合各个人物的特点。

那荀彧建议杀掉刘备的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如果不是为了刻意贬低荀彧,那就只能说在创作之时忘了当初的人设了!

至于荀彧的“忠心向汉”,和诸葛亮的“复兴汉室”有根本的区别。诸葛亮有这样的话语说过,在正史里面也有记载。荀彧一则没有这样的话语,二则也没有这样的举动。

荀彧之所以没有这样的话语,完全可以理解。诸葛亮可以跟刘备说“复兴汉室”,荀彧却是不能跟曹操说他是“忠心向汉”。

说荀彧没有任何“忠心向汉”的举动,可能有很多人不赞成。

荀彧为什么自杀?还不是因为曹操称魏公,遭到荀彧的反对。但是这件事儿荀彧只是跟曹操说“不宜如此!”并不能由此认定荀彧就是“忠心向汉”。

那么曹操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要杀荀彧呢?

董承被杀之后,伏皇后给她的父亲伏完一封书信。伏完把这封书信给荀彧看了,荀彧没有告诉曹操此事。伏完又把这封书信给他的妻弟樊普看了,樊普把此事告知了曹操。曹操因为这件事儿怨恨上了荀彧,但是表面上却是什么事儿都没有。

等到董昭等人想拥立曹操为魏公的时候,荀彧却有不同的见解。这个时候的曹操,却是再也听不进去荀彧的任何建议了!

荀彧最后只能以自杀来结束他的生命,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

令人感慨!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荀彧既然忠心向汉,为何曾多次劝曹操杀掉皇叔刘备以绝后患?

这个题目的提出,显然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中,刘备被吕布逼迫太急,不得不投靠了曹操,荀彧认为刘备是当世英雄,当即劝谏曹操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但是曹操没有答应,这时候的曹操不愿意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于是放过了刘备。然而,在《三国志》中,未见荀彧劝谏曹操杀掉刘备的记载,多次劝曹操杀掉刘备的是程昱和郭嘉,主要还是程昱的主意。

程昱是一个狠人,眼光狠辣,而且做事有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魏书》中有段记载,一开始曹操军缺粮,程昱劫掠乡里,凑足了三日的军粮供给曹操,其中夹杂了“人脯”,在今天看来是相当的残忍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程昱令朝野极为震动,后来一直没有位列三公。就是这么一个猛人,在刘备一穷二白之际,就看出刘备有大志,极力劝说曹操除掉刘备。曹操当时没听,而且还给了刘备兵马去讨伐袁术。程昱得知该消息后,与郭嘉一起规劝曹操,此前不杀刘备也就算了,现在给了他兵马,刘备羽翼丰满,必定生异心。曹操后悔也来不及了,不久久传来刘备击杀徐州牧车胄的消息。看来,程昱才是极力要求曹操除掉刘备的。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荀彧有没有可能建议曹操杀掉刘备呢?个人觉得可能性极小。

一、荀彧是出了名的仁人君子,为曹操的谋划多为战略大方向层面的阳谋

《傅子》曾经评价荀彧:荀令君(荀彧)之仁,荀军师(荀攸)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黩,谋能应机。傅子认为,荀彧是当世的大德君子,干的都是举贤任能这样正大光明的事。

那我们举几个事例,第一件事,张邈、陈宫反叛,曹操对兖州大部失去控制,这时候吕又占据了徐州,曹操纠结于收复兖州失地还是立马攻打徐州,荀彧为曹操晓之大义,坚定了曹操先稳固后方,再徐图徐州的战略;第二件事,是荀彧首先为曹操分析迎奉天下回许都的利弊,才有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三件事,荀彧比较曹操和袁绍,出色地提出了“四胜四败”之论,在此基础上,郭嘉扩展为“十胜十败”,坚定了曹操与袁绍决一死战的决心,于是有了官渡之战的大胜。从这几个例子来看,荀彧的谋划均是战略层面的深度考虑,没有具体到操作层面,更没有针对哪个人。

在举贤任能方面,荀彧先后向曹操举荐了荀攸、郭嘉、钟繇、刘烨、陈群、司马懿等一干谋士,都是命世大才,为成就曹魏大业,发挥出了巨大作用。以至于钟繇说,颜子过后,能够备九德、不贰其过的,只有荀彧一人了。从这方面来看,如果荀彧真认为刘备是当世英雄,我相信他一定会极力要求曹操留用刘备,毕竟连鹰视狼顾的司马懿,荀彧都是可以推荐的。

二、刘备当时的实力对曹操构不成绝对的威胁,潜在的威胁也不大

刘备投靠曹操之前,落魄至极,虽然侥幸从陶谦手中取得徐州的控制权,但是很快被吕布所得,妻子儿女都陷于徐州城内,后依附于吕布,屯兵小沛,又因张飞劫掠吕布的马匹,被吕布彻底赶出来了徐州。此时的刘备如丧家之犬,根本毫无实力可言,此时投靠曹操,一向以仁义著称的荀彧,是不可能趁人之危的。

再后来,曹操给刘备兵马去讨伐袁术,也看得出来,整个曹操集团对刘备是放松了警惕的,放走刘备不能全怪曹操,整个谋士集团应该也没有对刘备引起足够重视。‘’

三、刘备与曹操彻底决裂是在刘备斩杀徐州牧车胄以后,矛盾已经公开化,不需要再建言除掉刘备了

刘备离开曹操后,如蛟龙入海、猛虎归山,立马把曹操的两个监军打发回去了,快马加鞭赶赴徐州,斩杀了徐州牧车胄,坚壁清野,摆出了跟曹操对着干的架势,这是刘备和曹操第一次公开反目,刘备和曹操彻底决裂,走向了政治对抗。

这个时候的刘备,主要还是惧怕衣带诏事件东窗事发,所以脱离了曹操掌控,但是紧接着曹操很快打垮了刘备的防御,刘备独自投靠了袁绍,关羽被俘,张飞落草。至此,也不需要哪个谋士建言除掉刘备了,曹操自己也不会放过他。

小结

荀彧是东汉末年对旧有朝廷尚有留恋的一部分士子的代表,他忠于汉室,且一心匡扶汉室,举贤才,倾心辅佐曹操扫平天下,这应该是很多人的共识,所以对“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刘备,他应该是持有好感的。但是程昱眼光独到且行事狠辣,提前察觉刘备不甘于久居人心是完全有可能的,在正史中,也正是程昱率先提出要除掉刘备的。

荀彧既然忠心向汉,为何曾多次劝曹操杀掉皇叔刘备以绝后患?

这个问题问得好。

荀彧是曹操帐下最厉害的谋士之一,眼光之远,智谋之深,看问题之深刻,很少有人可比。

而刘备呢,历来以正统自居,凭着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皇室后裔的身份,竟然以“刘皇叔”的名号行走江湖。

世人都敬仰刘备,其实是被刘备骗了,只有荀彧一阵见血地看到了刘备的本质:他只不过是借着正统的身份,为自己谋取利益罢了,和其他那些争夺地盘的军阀并无区别。

在荀彧看来,和袁绍等人一样,刘备也是大汉乱贼之一。

这是其一。

其二,和曹操对刘备的看法一样,荀彧也觉得刘备是个能够成事的英雄,日后必将成为曹操的大患。因此,趁着刘备寄于曹操篱下的时候,他劝曹操杀了他,以绝后患。

可以说,荀彧看人是很准的。可是,曹操不听,他过于自信了,觉得自己有能力使用刘备三兄弟,因此没杀刘备。

后面的事实证明,曹操的自信是盲目的。不用说刘备,连关羽他都没能力降服。

最后再谈一点:荀彧既然忠心向汉,而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那他为何效忠于曹操呢?

荀彧也是没的选择。当时汉室太弱了,要控制曹操是不可能的。

相对于其他叛汉的军阀,曹操至少名义上是汉臣。

相对来说,荀彧只能是效忠曹操,才是效忠于汉室。一旦曹操越了界,触及了荀彧心中的那条底线,他就不会继续效忠曹操了。

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看到曹操有了自立的苗头后,荀彧只能与曹操划清界线了。曹操无奈,只能给他送了一个空食盒,意思是没有汉禄了,要想吃饭,只能吃他曹操的饭;要想继续食汉禄,那就没饭吃了。

荀彧自尽。

以荀彧的智慧,肯定能够猜到,曹操叛汉是早晚的事情,但只要曹操不叛汉,他就为曹操效力;一旦曹操叛汉,他就立即叛曹操。即便是死,也在所不惜。

尽管是以卵击石,仍然以此表明心志。这就是古代士子的情怀和骨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