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是三国中最冷门和智慧的人物,为什么许多人说他是《三国演义》中骨子里最牛的人呢?
《三国演义》里,陈宫在第四回就粉墨登场啦,在老罗的眼里,陈宫的确是个很牛的人物。历史上真实的陈宫虽然没有演义中那么牛,但也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不过哪,陈宫反复无常,总是挑动反叛,令人诟病。
陈宫(?-199年),字公台,兖州东郡武阳县(位于山东省与河南省之间)人。原是曹操的策士,后投归到吕布帐下。01
根据演义改编的一出戏,叫做《捉放曹》,说的是曹操以献刀为名刺杀董卓,被识破之后连夜逃离京师洛阳,飞奔谯郡。在经过中牟县时,被县令陈宫识破。陈宫放弃县令的职务不干了,跟随曹操走了。
但由于曹操路过故人吕伯奢家,杀死了其全家,而且留下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千古名言。陈宫感觉曹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于是弃曹操而去。
但根据《曹操传》记载,曹操并没有刺杀董卓这个桥段,估计曹操也不会那么傻。但由于不愿意与董卓同流合污,曹操害怕董卓加害,就逃离洛阳,回到陈留起兵。董卓行文,画了曹操图形,全国缉捕。曹操途径中牟,被一亭长所获,被押解到了县城,县邑中有人认识曹操,就偷偷把他放了。谁放的,没有明确记载,恐怕不是陈宫干得。
至于杀吕伯奢一家,史料有记载,魏文帝曹丕在相关文章中也提到过,此事不假,也记载曹操说过类似的话。但也没有提到陈宫其人。
02
《曹操传》记载,兖州刺史刘岱在与黄巾军对战中战死,鲍信与州吏万潜等人到东郡迎接曹操出任兖州牧。这里也没有提到陈宫,但此时,陈宫在兖州东郡为守备,为兖州牧属吏,啥态度不清楚。由于身份不是特别重要,他的意见起不到关键的作用。
后来,东郡守备陈宫游说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郎中许汜及王楷等同谋背叛曹操,迎接吕布为兖州牧。一说是由于曹操杀害边让一案,一说是曹操征伐徐州屠城。
边让(?-193年?),字文礼,东汉末年名士,兖州陈留郡浚仪县人。边让是少年英才,与陶丘洪、孔融齐名。
中平六年(189年),边让被朝廷任命为扬州九江郡太守,而边让认为自己做不了太守。
初平二年(191年),天下战乱不止,边让就弃官返回家乡兖州陈留郡。
次年,曹操进入兖州,自领兖州牧。而边让自恃才气,没把曹操放在眼里,多次轻视和贬低曹操。就有边让的同乡人向曹操揭发、诬陷边让,曹操就让郡中官员把边让杀死了。
就此看来,边让不仅与孔融齐名,而且还一个套路。曹操的事业正在起步的时候,更需要有个好名声。边让自己的嘴巴,没有把门的,就只好被别人给关上了。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带领家人来曹操处的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大怒,随即出兵进攻徐州。所到之处,鸡犬不留。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这两件事都说明曹操嗜杀,一般史学家认为,陈宫是因为与边让等一些当地名士来往密切,对曹操处死他们十分不满,以此为由背叛曹操。
老罗把陈宫安排在“捉放曹”中,又因杀害吕伯奢一家而与曹操分道扬镳,亦在情理之中。但既然知道曹操嗜杀,却又主张迎接曹操入主兖州牧就说不过去了。
如果陈宫与曹操在兖州是第一次相遇,并不知其底细,主张迎接曹操。而在清楚曹操嗜杀之后,再游说张邈等人反叛曹操,就合情合理啦。
不清楚老罗是咋想的,本来是想贬斥曹操,反而是给曹操擦粉了,包括无中生有的刺杀董卓的桥段,那可是英雄壮举。
03
陈宫等人迎接吕布之后,在兖州跟曹操展开了激战。最终曹操击败了吕布,陈宫跟随吕布东逃投奔了徐州刘备;张邈南逃投奔了淮南袁术;张邈之弟张超被曹操围困斩杀,曹操灭了张氏三族。
建安元年(196年)六月,吕布部将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发动叛乱,被曹性和高顺联合斩杀。
吕布询问此事的起源,曹性回答说:“是由于袁术的鼓动而造反。”
吕布又问:“同谋的人还有谁?”
曹性回答:“陈宫同谋。”
当时,陈宫就坐在吕布旁边,脸发红,旁人都察觉到了。吕布因为陈宫是大将,并没有追究。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再次反叛朝廷与袁术结盟,派遣高顺、张辽攻打刘备占据的沛城。曹操派遣夏侯惇救援刘备,被打败,刘备妻小被俘获,刘备投降了曹操。
曹操亲自带兵攻打吕布,大军兵临下邳城下。曹操给吕布写信陈述祸福,吕布想投降曹操。
陈宫等人由于自己对曹操负罪,害怕被加害,就极力反对,而且对吕布说:“曹公从远道而来,其局势不能持久。如果将军率领步骑兵驻守在城外,我率领其余人马关闭了城门把守。内外合击,用不了一个月,曹军粮食用尽,那时发起进攻就可以打败曹操。”
吕布就同意了陈宫的看法,但吕布的妻子却说:“从前曹氏对待陈公台(陈宫,字公台)就像对待婴儿一样无微不至,但陈公台仍然丢下曹操而投奔我们。现在将军对待公台的好处并没有超过曹氏,您却打算听取他的意见,丢下全城和妻子儿女孤军远出。一旦出现变故,我难道还能成为将军的妻子吗?“
在另一个问题里,我曾经说过,吕布勇猛无比,但跟女孩在一起,就像一个猫一样温顺。妻子的话,吕布没有不听的道理。更何况吕布舍不得家中那些娇妻爱妾,这可不是刘备可比的。
于是,吕布就作罢。但还是暗中派人向袁术求援,自己率领一千骑兵出城攻击曹操。被曹操击败后,退回城里,再也不敢出城。
吕布没有采纳陈宫的建议,袁术也没有派兵援救吕布。曹操围困三个月,决泗、沂水淹城。吕布部下侯成等人反叛,绑了陈宫投降了曹操。吕布看到大势已去,也就投降了。
04
尽管吕布对陈宫并不是言听计从,但吕布与刘备抢夺徐州,与袁术反复联盟、反叛,这与陈宫脱不了干系。
从陈宫的建议来看,吕布未必就能成功,反倒是吕布的妻子更有见识。
曹操在攻克下邳时,的确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但采纳荀攸之计,水淹下邳,最后迫使吕布投降。
如果吕布守城外,曹操有更大的机会击败吕布;同时,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同样可能绑了陈宫投降曹操。
吕布投降后,曹操想留下吕布替自己效力,刘备以丁建阳和董太师之事提醒曹操,最终曹操缢杀吕布。陈宫、高顺拒不投降,一起被杀。
曹操下令将吕布等人的首级送往许都彰功,然后下葬。
曹操诛杀敌营的谋士不多,除了陈宫,就是官渡之战俘获的袁绍谋士沮授。曹操都欣赏他们的才能,想收为己用,但都是因为他们坚守气节,不愿意投降而被杀死。
这一点,在三国时期还是很少见的,陈宫、沮授等人的确是有气节的人,骨子里是有些牛气。
但屡屡挑动别人反叛,而且都没有成功,这也算不得智慧之士。如果不是《三国演义》的宣导影响,陈宫的确是很冷门,恐怕知道的人会更少。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陈宫、吕布、刘备、袁术,这些兄弟纠合在徐州周围,的确是给一锅粥似的汉末增添了无限的故事。
陈宫虽说有些气节,但屡屡挑动同僚反叛主公,算不得忠义之士,而且都没有成功,也就算不得智谋之人。
陈宫是三国中最冷门和智慧的人物,为什么许多人说他是《三国演义》中骨子里最牛的人呢?
陈宫者正人君子也!
陈宫是三国中最冷门和智慧的人物,为什么许多人说他是《三国演义》中骨子里最牛的人呢?
有人接受命运的安排,顺应命运,顺势而为。有人不信天不信命,拒绝命运的安排,选择与命运抗争。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人生道路,各有各的结局。陈宫先生是一个不信命,敢于与天争命的人,因此称其为牛人也不为过。
个人对陈宫先生的看法是:
1,陈宫先生是一个有才气丶行事果断的人,也是一个渴望青史留名的人,所以他在捕获遭到通缉的曹操时,没有立马去邀功,而是宴请曹公,与曹公交流对时局的看法。通过交流后,陈公确信曹公是当世英雄,有雄才大略,有壮志雄心,能够成就大业。于是陈公果断抛弃功名,选择追随曹公。渴望追随伟人,成就伟业。
2,陈宫先生是一个智者,但是命运不堪。
孟德公疑心太重,在与陈公逃亡的过程中,误杀吕氏一门。而且孟德公还在路上将不知家人死绝的吕公,给一并杀了。就事而论,从道德层面,曹公的行为确实令人憎恶。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曹公的做法,也有合理性。
陈公当时舍弃曹公而去,也不完全是因为他看不惯曹公的作为,而是曹公的恶行被陈公亲眼所见。两人的缘份也就到头了,陈公必须走,留下来也不会有好结果。
凡是知道老板的事太多,尤其是对老板的恶行,知道得太多,这样的人就是老板的心腹大患,最终不会有好下场。陈公若继续追随孟德公,迟早是死路一条,弄不好还有灭族之祸。
总之,陈公与孟德公分手,也是无奈之举,也算是陈公的时运不济。陈公若选择归隐,也许能平安终老。但是陈公依然选择名扬千古,依然选择对抗命运。
3,陈宫先生后来选择了温侯吕布,而没有选择别的诸侯。
①,陈公的支配欲很强,不愿在强大诸侯的帐下静陪末座。而是很看重自己的话语权。
②陈公眼界很高,看不惯天下诸侯,他只需要温侯吕布这种猛人听从谋略,实施他的计划就行了。
③,陈公时运不济,识人能力也有所欠缺。他没遇上玄德公,也没遇上江东孙氏。运气不好,找老板的眼光也不行。
4,陈宫先生是勇士,也是明白人。他被捉后,宁断头,不乞活。此种气节,赢得了曹公的尊敬,赢得了千古留名的机会,也给家人留下了一条活路,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是一个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的人。
综上所述,陈宫先生是一个英雄,虽然他的一生,不算是完美。但是这种敢于和命运抗争,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陈宫先生的确是一个牛人。
陈宫是三国中最冷门和智慧的人物,为什么许多人说他是《三国演义》中骨子里最牛的人呢?
陈宫起初是中牟县令,因为敬佩曹操是个英雄明大义放了曹操,并且决定一生追随曹操创立基业。
在二人逃亡途中,曹操因疑心吕伯奢一家害他而杀了吕的家人,当了解真相后,曹操知道杀错了人,逃出吕家时正遇到吕伯奢打酒回来,曹操害怕他告官,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趁机杀了吕伯奢,并且解释“宁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奸雄的嘴脸暴露无遗!陈宫看到他无情无义,决定弃他而寻明主,策马而去。
几经周折,陈宫投在吕布手下,他认为吕布是个大英雄,并尽心尽力为吕布出谋划策,吕布若是听从他的建议,定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可惜他固执己见,闭目塞听,枉费了陈宫一番心机。
后来,吕布醉卧白门楼,吕布陈宫被缚到曹操面前,吕布摇尾乞怜,贪生怕死,陈宫大骂吕布。曹操劝他投降,陈宫不从,慷慨就义。临死前请求曹操善待他的家人。
陈宫的一生是短暂的,他足智多谋,可惜站错了队,跟错了人。如果遇到刘备,也定能大有作为。
他像其他读书人一样,“齐家治国平天下”,遇人不淑,可惜了满腹经纶。
陈宫是三国中最冷门和智慧的人物,为什么许多人说他是《三国演义》中骨子里最牛的人呢?
陈宫其实言过其实了,陈宫算是一个被三国演义神话的人,其被神话的程度不亚于三国演义对赵云和诸葛亮的神化。
在三国演义中,陈宫不仅被神话为道德高尚,而且被神话为足智多谋、算无遗策,但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在正史中,陈宫的结局是一样的,就是吕布被曹操打败后,陈宫都选择了求死。
而正是因为陈宫一心求死,不愿意为曹操再次效力,所以陈宫被认为是一个有原则,有骨气的人,所以有人说陈宫是《三国演义》中骨子里最牛的人,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陈宫在三国演义中属于昙花一现的人物,从出场到被杀,并没有多长时间,陈宫如果真是一个智慧型的人物,又怎么会如此短暂的就自取灭亡了?
陈宫与曹操相识是因为曹操欲行刺董卓失败而被通缉,当时陈宫是中牟县县令,曹操逃跑被陈宫手下兵士抓住,陈宫听说曹操的所作所为,深为感动,本着报国之心,放弃官职随曹操一起逃亡,欲追随曹操。
但是陈宫在跟随曹操逃亡之时,经历了吕伯奢灭门惨案之后,认为曹操过于狠毒,原本想杀了曹操,后来又认为如果杀了曹操就是大不义,于是放弃了,到东郡投靠陶谦了。
从这两件小事中,可以看出陈宫是一个非常轻率的人,仅仅为了与曹操见过一面,听闻曹操刺杀董卓的事情后,就连县令也不做了,就追随曹操一起逃亡,却又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后,又离开了曹操,投奔他人。
如果陈宫真有心为国家做事,就得详细考查一翻,选择一个合适的主公,再跟随打天下,可是陈宫投靠曹操也好,离开曹操也罢,显得如此轻率,就是一念之间就突然决定了,姑且不论陈宫的智谋如何,起码陈宫的眼光非常差,行事非常轻率,这也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伏笔。这样的陈宫如果说有智慧,那是不可能的。
陈宫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投靠了吕布这个有勇无谋之人,三国演义中的吕布,虽然武力号称天下第一,但智力却没有跟上,吕布与陈宫及陈留太守张邈一起,偷袭攻打曹操的兖州,曹操差一点就被陈宫给灭了。
不过曹操是何等人,虽然被陈宫联合吕布一时占了上风,虽然陈宫足智多谋,虽然吕布号称天下第一,但是结果还是陈宫与吕布败给了曹操,陈宫有挑战曹操的信心,有挑战曹操的实力 ,但就是没有挑战曹操的能力,最终在下邳城,曹操打败了吕布,俘虏了陈宫。
说陈宫骨子里最牛的人,不就是认为曹操有意招降陈宫,但是陈宫却不愿意,一心求死,曹操在当时虽然不是势力最大的人,但好歹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的是朝廷,可是陈宫居然不愿意投靠曹操。
陈宫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不愿意投靠曹操?
因为陈宫自认为自已是正义之人,愿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认为曹操这个人过于狠毒,不是一个正义之人,坚决不肯投靠曹操。
在那样一个乱世中,陈宫也未免太过迂腐,乱世中哪来的正义?只有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不能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乱世中的人,一将功成万骨枯,谁的成功不是建立在别人的死亡和累累白骨上的?
关健是谁能统一天下,谁就能结束战乱,谁就能带来和平!
可是陈宫呢,在第一次投靠曹操和离开曹操都显得非常轻率,然后以道德标准去衡量曹操,曹操虽然杀了吕伯奢一家,虽然说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曹操好歹是能结束战乱的人,陈宫虽然有才能,但却没有眼光,投靠谁不好,居然投靠吕布,与曹操对抗,这不逆天下潮流吗?
陈宫的死并不是牛,而是草率,大丈夫如果要建立功勋,首先得活着,陈宫死的毫无价值,哪怕是忠勇天下闻名的关羽关二爷,也有投降曹操的经历,有人说关羽不应该投降吗?没有。照样流芳千古。
只能说陈宫是一个目光短浅、过于迂腐、决定草率、道德高尚、颇有才能的文人。
陈宫是三国中最冷门和智慧的人物,为什么许多人说他是《三国演义》中骨子里最牛的人呢?
陈宫宁死不屈,不受曹操的招安,陈宫聪明才智,胆量过人,好好的县令不当,跟随曹操流浪逃亡,拚搏建功立业,一般人都没有去胆量拼搏,走险。陈宫时运不济,不遇英主,吕布有勇无谋,偏偏被陈登父子出卖,陈宫的计谋不用,注定失败,陈宫的确牛,忠心善良,不像贾诩谋士见风使航,明晰保身,得以善终。陈宫有骨气,不受曹操归顺,此生不与曹操做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