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为什么特别珍惜粮食?

他们是经历过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饿死人的时期的,在他们心里,粮食比什么都重要,这个和钱多少没关系。上世纪六十年代,乃至改革开放以前,你有钱又能如何?问题是你能买到粮食吗?买不到,就是一斤小麦二十块,你也没处买呀!

这个年龄段的人,

第一把粮食看的很重。

第二把土地看的很重。

他们知道,没有土地的日子,自己的性命自己做不了主,都是别人在把控。开放前的农业社,大锅饭,最苦的就是这一代人,好不容易开放了,有自己的土地了,他们会轻易放弃吗?不会的!

因为土地代表粮食,粮食代表生命。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为什么特别珍惜粮食?

小时候读到过的书诗,记得最牢,理解得最深刻的是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亲眼目睹了父辈牛马般劳动的艰辛,亲身体验过缺粮使我们营养不良,骨瘦如柴,奄奄一息,苟延残喘;目睹了村人由于饥饿而吃树根的窘境,挖野菜的同伴,走着走着,有的再也不能与我们一起回家的事情,几十年里,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请允许我,说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真实,论亲疏,他们与我是同宗,整个事件我始终在场,亲眼目睹。说是故事,因为,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事情,已经成为历史,今天说来,就是故事了。我在讲这个故事给孩子们听的时候,取名叫《两片烂菜三条命》。

我有个远房的大哥,比我大二十多岁,娶的媳妇勤劳能干,可是偏偏遇上那个饥荒年代。家里实在没有吃的了,嫂子和我们这些小孩在池塘边捞菜叶——食堂里洗菜时浮出去的烂菜叶。那年,我七岁,我是所有小孩里面最能干最有法子的人。别人用手抓,我用手抓不着,就拿来一根竹竿,就比别人捞得多。嫂子就按我的办法,也用竹竿捞菜叶,为了多捞几片,嫂子不顾寒冷,下到池塘边的水里,开始,沿着水下踏板捞,后来,一脚踩空,噗通一声,大嫂掉入池塘里,我们几个赶忙去叫大人。刚好,大哥以及他的父亲,从地里回来,大哥见媳妇快要淹没了,奋不顾身,跳了下去,一阵痉挛,大哥比嫂子更快地沉下水去,他父亲,也跳下去救人,结果,三个人,就沉入很深的池塘里。等到其他村人赶到,早已经不见了踪影。村人围着池塘,站在边上,没有一个有胆量敢于下去救人一命,不是因为他们怕冷,也不是因为他们内心冷漠,对人漠不关心,而是因为,有个坐在地上的老人,说了一句话,老人说“大家站稳了,不要又掉下去一两个。就是不要你救人,你下到水里,自己活着上得来的有没有?”

老人的意思,站在岸上的人,都已经奄奄一息,不具备救人的力气了,下去一个,就是又白白送掉一个。

亲眼目睹了见死不救,见死无力救,谁救谁就死的故事,我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责怪那些大人,没有认为他们的见死不救是一种耻辱,反而认为是老人的明智。因为,紧接着的一件事情,证明了老人的话,是智者带给人们的福音。

一家三个,送别他们的简单仪式总还得举行一下,下到土里,是那时候的礼数。八个人一组一起抬,需要三个组同时出动,才能完事。不料,第二组里面,一个人抬着抬着,就倒下了。抬别人的人,需要别人为他抬出去了。

听村里人说,哪里哪里的人,如何如何,就是用现在的词语就叫做“饿殍遍地”,因为,那时,毕竟太小了,活动的范围太窄了,不是亲眼目睹的,我就不联想了。

从小,唯一的愿望,就是有饭吃,能够吃饱肚子。

如今,优厚的养老金,不存在吃饱这个问题了,可是,每当我做饭的时候,有几粒米冲出了,我也要一粒一粒捡起来;吃饭时,即使还有一粒米饭,我也要用筷子把它夹起来,送进嘴里,吃到肚子里——决不浪费一粒粮食。

这就是六十多岁的人,为什么特别爱惜粮食的原因。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为什么特别珍惜粮食?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解放前古時侯同样如此,不是老一辈,是我们的老祖宗都是如此。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为什么特别珍惜粮食?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题问者;对于六十岁以上的人来说,粮食就是命啊!每当回忆到上世纪六十年初,我们正当儿童和少年时代,身体正处在发育成长阶段,缺粮,让我们忍饥挨饿,瘦的皮包骨啊,最大奢望是吃顿饱饭呐……。当我们娶妻生子,在孩子很小时,刚懂事就告诉孩子珍惜粮食,不能浪费。孩子牢记在心;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孩子去姥姥家,不小心把饭碗扣在炕上,孩子像犯大错一样,脸色灰白将撒在炕上的饭一粒不剩的送到嘴里。边吃边说:"姥姥,我没糟蹋粮食"。姥姥问:谁告诉这样(做)的?孩子回答是爸爸告诉的。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珍惜粮食的縮影。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为什么特别珍惜粮食?

不只是农村老人就会珍惜粮食,城里的老人同样如此。我老爸也算一个老革命了,他是一九四八年参加革命的,几十年来非常节约粮食。我哥哥的小孩来爷爷家里做客,爷爷奶奶都是盛情款待,好吃的菜一大桌。爷爷也会给头孙夹菜,遇到小孙子吃饭时不小心,米饭掉在桌子上,爷爷会告诉孙儿要节约粮食,把米饭用手拾起来,放在自己口里,并且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还要不厌其烦解释给孙子听。背完后问孙子懂了吗?孙子笑着回答:憧了。爷爷会笑着说:懂个屁。

尽管老爸对粮食十分节约,但孙子们不小心半把碗打破了,但老爸从来不会责怪孙子们,,而会笑着说道:打的好,越打越“发”!

老爸就是这样一个老人,一粒饭也要拾起自己吃掉,但孙子们打碗却会说打的好,越打越发。

农村老家有一粒大米千滴汗珠之说,说明粮食来之不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粮食节约粮食。

看看我们现在,很多粮食都要进口,才能满足需求。一个农业大国,现在粮食却要进口,这真是一种悲哀。但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不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我经常去一个中学玩,每到开饭时,中学生们米饭吃一半丢一半,让我十分痛心,很多老师也视而不见,又是一种悲哀。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为什么特别珍惜粮食?

胡主席很关心民生,免去农民提留,给农民办了医疗保险,每人只交十元,还办了养老保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