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钉钉子的时候为什么要把钉子的圆头打瘪再钉?
我是每天分享家居美图和装修经验的飞墨李工,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有趣实用,那就点个赞呗~
家里装修柜子都是让老爸打的,可是还没干完半天,老爸就嫌弃我了,说我连钉钉子都不会,这下我就不服气了!老爸解释,像我这种正着钉钉子而且不把钉子的圆头打瘪再钉,柜子用不了5年就要散架。
正确方式是斜着钉。
这样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木工钉钉子斜着钉会更牢固一点呢?老爸告诉我其实道理很简单,钉子斜着进入木板中能够促使木板的板缝挤压得更加紧密,而且斜着钉钉子即使后期出现松动也不容比被拔出来。也就说正着钉钉子一拔就出来了,而斜着钉钉子拔起来却很困难。
所以很多木工师傅打柜子不管是用暗钉还是明钉,钉子都是斜向钉入木板中的,有实验证明,钉钉子呈三角八字型才是最牢固的,老爸说这样打出来的柜子才会更结实,否则柜子时间久了,钉子出现松动容易掉落。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斜着钉钉子会容易让木板开裂,通常一些比较硬的木板的确是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在钉钉子时可以将钉子前端尖尖的部分用钳子夹掉,让钉子的尖头变成平头,这样怎么钉都不会开裂了。
当然了,木材的握钉力除了跟钉钉子的方向有关以外,还跟钉子或木材自身有关系,现在市面上的钉子有很多种,普通圆形的,带槽或者是带刺的,而不同种类的钉子钉入木材后所产生的摩擦力也是不一样的,带槽和带刺的钉子握钉力显然要比普通圆形要好。
而密度大的板材不仅钉子很难钉入,握钉力也不大,而密度小的板材握钉力却比较小,木工师傅会选择增加钉子的长度或数量一次来解决这个问题。想要一个牢固结实的柜子,选材也很重要。
听完老爸的分析我才知道原来我真的连钉钉子都不会,你们别看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里面可是暗藏玄机的,幸好老爸提点的早,不然我家的柜子打的可就不牢固了。
木匠钉钉子的时候为什么要把钉子的圆头打瘪再钉?
你说的不尽然,木匠分做什么家俱才会对钉子进行二次加工,如果木匠钉完钉子还需要对木扳进行刨光,那一定要把钉盖砸瘪,把整个钉子钉进木料中,如果不砸瘪带一个园钉盖,这个钉子是不会完全钉进木料中的,如果钉盖在外边露着,木工就没有办法用木刨把木料刨平,这样一来,后面的油漆等工序就没有办法进行。
当然,做大件东西,做粗笨东西,就不用对钉子进行二次加工,直接钉进去就行了,比如摸扳,棺材,,,,,。
木匠钉钉子的时候为什么要把钉子的圆头打瘪再钉?
有亲戚是做木工活的,经常给人加工个橱子、写字台什么的。框架都是卯榫结构,只是有时有些板状物不变镶嵌时,才用钉子钉上。印象很深,木工师傅一手拿着钉子,一手拿着锤头,将钉帽放在砧子时,用锤头敲打钉帽,敲打到厚度大约与钉杆直径相同,然后再钉入家具中(现在的木工师傅幸福多了,用的气排钉钉帽本来就是扁的)。
这样做目的都清楚,为了将钉子全部打入家具中,甚至利用木材的弹性,将钉子打入后比木材表面还往里一些。然后抹上腻子用砂纸一打磨,再刷上油漆,一点钉子的痕迹也没有,如不打进去,钉子处就有凸出的部分。
至于为什么要先敲扁再用,就牵涉压强问题。根据压强公式p=F/S,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将钉冒敲扁,与木材的接触面积还不到原来的一半,所以,用同样的力钉钉子,产生的压强明显增大,就比较容易将钉帽打入木材中。不知大家钉过钉子没有,如果不将钉帽砸扁,很难将钉帽打入木材中,但也不能过分增大打击力,有可能损坏家具,就得不偿失了。
另外,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街上修鞋的师傅,在钉鞋掌的时候,有时也将钉帽先砸扁再钉,最后还要用铳子对准钉子用锤头在敲打一遍,使钉子完全没入鞋掌中。目的是避免走路时钉帽被磨掉后,钉子对鞋子和鞋掌的拉力减小,使鞋掌脱落。
木匠钉钉子的时候为什么要把钉子的圆头打瘪再钉?
传统木工一般不用钉子,木板拼缝用竹钉(楠竹劈开加工)。
钉钉子是现代钉子木工发明的,桌面(不是八仙桌),书桌面用钉子直接固定在骨架上,木门用十公分钉子将门框固定在木砖……之后还有一道手续,就是用短刨收光,如果铁钉不将圆头砸扁,钉子会浮在木板上,不能操作。另外,直接暴露在外面,容易生锈,砸扁可将钉子用东西砸进木头,腻子填平不会与空气接触。
看到有人说钉子要斜着钉,没必要。柜子背板啥的,钉子木工都是用钉子,传统方式是推槽,木板嵌入。柜子做好后,基本不会移动,斜着钉,手艺不好,柜子之类的木方都很细,钉子反而容易冒出来。建筑工地,木工装模,哪个钉子是斜着钉?况且那都是要直接受力。稍许有钱的,都是螺丝,那个握钉力比圆钉好多了,根本没有必要斜着钉。
木匠钉钉子的时候为什么要把钉子的圆头打瘪再钉?
木匠技术低的才使用钉子,叫钉子木匠!高技术的不用钉子的!
木匠钉钉子的时候为什么要把钉子的圆头打瘪再钉?
把钉子圆头打扁再钉一般用在家具的明面上,钉子帽要引入木面以内,这样陷坑窄小,用腻子好盖,反之,大圆钉子帽引入木面内,出一个大陷面,不好抓腻子。这都是木工师傅从实践中悟出的技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