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说的往脸上刺金印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题

坏人的幌子,这就是烙印,这样的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人们都知道这是个坏人,都会看不起他,防着他,使他永远有自己是个坏人的感觉,让他做了坏事一辈子抬不起头,后悔终生!

不像现在,把坏人打上马赛克,不让好人认识坏人,使好人对坏人防不胜防!

水浒中说的往脸上刺金印到底是什么意思?

宋朝时期,文身风气盛行,除了刺飞禽花鸟外,还有刺字的。岳飞母亲就在他后背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然而,字如果被刺在脸上,则又是另一回事了,那是一种刑罚,叫“黥刑”。

黥刑自古就有,在奴隶社会,抓到战俘,额上烙个“囚”字,或者在双颊刺上个容易辨认的记号。战国商鞅变法,轻罪重罚,黥刑用得很广泛,乱倒垃圾也要“黥其面”;偷二百二十钱以上,“黥为城旦”,即在脸上刺字然后罚去修长城;汉元帝时,感到秦朝刑罚过于残酷,就废除了几种酷刑,其中就有黥刑。不知到了哪个皇帝又给恢复了。
黥刑在宋代也用得很广泛,《水浒传》里说:“原来宋时但是犯人迁流迁徙的,都在脸上刺字,怕人怪恨,只唤作“打金印。”刺字就刺字,还取个这么雅的名,虚伪。

《水浒传》里,第一个被“打金印”的好汉是林冲,他被高俅陷害后“断了二十脊杖,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发配沧州。唯一被打两次“金印”的,是武松。第一次是杀了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后。得陈府尹从轻发落,脊杖四十,脸上刺了两行金印,发配孟州牢城;第二次是被张都监陷害,再把他打了二十杖,刺了金印。武松脸上金印的住置在额头,还好是这个位置,后来在逃亡路上,孙二娘出个主意,叫武松扮作行者,戴个金框,把额头两行金印遮住了。“打金印”这种做法,是对犯人的一种精神折磨,叫你永世不得翻身。就算你侥幸逃脱,不用张贴榜文通缉,很容易就在人丛中给你辨出来;即使你刑满释放了,也终身带着那个洗不掉的耻辱印记。

因此,任你是何种英雄了得的人物,对脸上的金印是有忌讳的。武松在出发去打蒋门神之前,还不忘讨一个小膏药贴了脸上金印。宋江坐了梁山头把交椅后,仍经常以“文面小吏”自嘲。后来是神医安道全给他治好的,磨去了脸上金印。

打金印做为一种古老刑罚,绵延数千年,到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才彻底被废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