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光绪死后的20小时慈禧就死了,是暴病而亡吗?
1908年11月14日晚6点,光绪突然死亡,终年38岁。20小时后,慈禧暴毙,享年74岁。光绪一生被慈禧囚禁,就连死亡时间都由慈禧掌控,可人算不如天算,慈禧却没有算到自己的死亡时间,她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被人所害呢?答案马上揭晓。
光绪中毒身亡,达成慈禧心愿1875年1月12日,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早逝于养心殿。慈禧和慈安召集20位王公大臣“商量”立嗣事宜,慈禧直接宣布:
“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一语既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心,汝等静听”。
慈禧以“教育方便”的名义选中4岁的光绪登基,最主要原因在于光绪母亲是慈禧胞妹,父亲是咸丰同父异母醇亲王,也就是说光绪既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的外甥,可谓双重血缘,让光绪登基方便慈禧独掌大权。可光绪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脱离慈禧的掌控,形成了帝党和后党之争,这显然是慈禧无法接受的。
(瀛台)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逃往了西安,签订完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慈禧和光绪于1901年11月28日重返北京,此后,光绪便被囚禁在三面环水的中南海瀛台。瀛台只有北面有一座木板桥,为了防止光绪逃跑,板桥只有送饭时才会被架起。
光绪虽是名义上的皇帝,但并无实权,更无人身自由,身体更是每况愈下。
1908年11月 10日,光绪突然腹部剧痛,大汗淋漓,捂着肚子在地上打滚,太监将此情况禀告给慈禧,可有趣的是太医却隔了一天才被宣进宫,并给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药方”,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三天病情记载如下:
11日: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
12日: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
13日:眼皮微睁,口水外流,嘴角颤抖。入夜,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进入了昏迷状态
14日:中午,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傍晚,六脉断绝。
光绪皇帝“挺了整整四天”,最后“不幸去世”。他为何死得如此蹊跷?这一难题时隔百年有了答案。
(光绪)
光绪皇帝怎么死的?由于医学手段匮乏,上世纪80年代,史学专家、医学家对光绪之死进行鉴定后没有发现他杀迹象,给出了正常死亡的结论。但在2008年,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等相关专家重新对光绪死因进行鉴定,历时五年,用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对光绪的头发、衣物表面附着物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反复的检验和研究,最终得出光绪系死于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而最大的嫌疑对象便是慈禧。
光绪身体并不好,他在37岁时亲笔写过自己的病源“遗精已有20年,前期每月10多次,今年每月两三次,腰腿肩背酸疼,稍遇风寒必定头疼,耳鸣也有10年的光景”。
(慈禧光绪剧照)
其实,从光绪15岁时,他便已经弱不禁风,主要表现为感冒和脾胃虚弱,身体抵抗力差很差,每天都需要吃很多药,28岁之后,病情不断加重。
可即使这样,在38岁的壮年也不见得会突然死去,在皇宫之中只有慈禧有能力将光绪置之于死地,可慈禧身体同样不好,她能掌控别人的生死,到了她这里却全无办法了。
光绪去世前后,慈禧的表现光绪“得怪病”第三天,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一则消息“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住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醇亲王载沣著授为摄政王”。
光绪去世的第二天(11月15日)早6点,慈禧召集众大臣商量同治皇帝立嗣一事。以庆亲王为首大臣主张立溥伦或溥伟,可慈禧太后力排众议,依旧搞了一言堂“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并没有给任何人反驳的机会。
这场会议从早上6点一直开到了中午,由此看出慈禧脑子十分清醒,身体能够坚持开会证明还行,如果是暴病而亡,不可能有如此的精力来处理朝政。
慈禧一直从1901年便多次想要立嗣,可是却被大臣们一次次劝阻,当光绪去世后,她的精神得到了缓解,但由于太想继续把持朝政,所以强打精神,将2岁的溥仪立为皇帝,依然希望自己继续当“太上皇”,可没想到她的身体机能出现了问题!
慈禧暴毙原因:患痢疾腹泻严重慈禧身体一直不好,慈禧74岁寿宴那天,她邀请了京城中最好的厨师,准备了100多道菜肴,由于非常高兴,她先喝了几两酒,又吃了很多菜,结果第二天就感觉到腹部胀痛,大便次数增多,每天达到几十次,而且带有脓血。
数位太医诊断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与痢疾病症相吻合。自从那次“暴饮暴食”后,慈禧的身体每况愈下,病情反复发作,没有良方对症。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慈禧太后年龄不小,肠胃功能减弱,长期腹泻又导致身体虚弱。
当她得知光绪“得病”后,三天坐立不安,晚上睡觉极少,饮食不规律且吃得极少,腹泻更为严重,精神高度焦虑,她始终在为自己之后的“继续执政”殚精竭虑。
据《慈禧外记》显示:“1908年11月15日,太后仍于6点起床,处理朝政。至午时太后方饭,忽然晕去,为时甚久,其根则由于夏间病痢太久,体气大伤也。”
慈禧昏倒其实是因为痢疾所致,而且病情逐渐加重,但并没有暴病而亡的迹象。此时,她的精神一下子放松了,离自己再次执掌大权仅差一步,而当临门一脚踢完之后,慈禧彻底解脱了,只要不出意外,她将继续自己的“千秋大梦”。
可人老了就要注意休息和饮食,慈禧睡不足、吃不好、腹泻严重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她知道自己不行了,她下了最后懿旨:
“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具有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光绪的皇后隆裕)懿旨者,由摄政王面请施行”。
在下完懿旨后,慈禧崩于仪鸾殿,结束了她47年的统治,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只比光绪多活了20小时,她只高兴了不到一天!
结语:
慈禧操控了光绪的一生,她无法决定自己的死亡时间,但她可以决定光绪的死亡事件。她最后死于痢疾导致的身体机能下降,精神高度紧张后得到放松,再加上休息吃饭不好,便离开了人世,她和光绪先后离去是历史的巧合,也是一种情感的羁绊。
为什么在光绪死后的20小时慈禧就死了,是暴病而亡吗?
慈禧在去世前几年,一直伴有腹泻、肠胃不和等病症,其在光绪死后不到24小时内死亡,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可以说是暴亡。
我们先来看两人的去世时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时,光绪帝突然死亡,享年38岁。在光绪帝弥留之际,慈禧依旧“神气安和”,气定神闲地安排光绪帝的后事,然而在次日即11月15日下午,慈禧也突然死去,距离光绪去世尚不满24小时,享年73岁。
漫画中的慈禧与光绪。
慈禧是否是暴病而亡,我们还要考察她去世前几天的活动轨迹及身体状况。接下来,我们慢慢分析:
1.光绪逝世前后,慈禧在做什么?光绪帝去世是在1908年11月14日酉时(17:00—19:00),当其弥留之际,慈禧太后仍然在“神气安和”地安排光绪帝后事,光绪去世当晚,她很晚才休息,“虽极辛苦,而体气反较佳”,第二天即11月15日早上六点,慈禧召见了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军机大臣袁世凯、鹿传霖、世续,以及隆裕等人,在这次会议上,慈禧说话的声音仍然很洪亮,精神饱满地主持了一上午的会议。
慈禧太后。
慈禧召开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同治皇帝立嗣,庆亲王奕劻等主张立溥伦或溥伟,另有人主张立溥仪。慈禧太后说立溥仪为嗣皇帝,以其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一言而决。慈禧不立年长的溥伟等人,而选择才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其私心肯定是想着继续掌权。这场会议从从早晨6点一直延续到中午,这显示慈禧的精力依然不减。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会议结束后,慈禧去吃午饭时,突然晕倒,很长时间才醒过来,醒来之后的慈禧自己感到身体不适,急忙安排后事,据记载,慈禧当时,“吩咐各事,从容清晰,仍如每日办理国事之状。”她在脑子清醒的状态下安排完后事,然后体力渐渐不支,进入弥留状态,于未正三刻(13:45分)去世。她在发病后极短时间内去世,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
2.慈禧有什么病?据《慈禧外纪》记载,慈禧70多岁时,身体并无大病,精神状态也很好,自己也觉得自己能得高寿。而且在11月15日中午之前,慈禧没有任何身体不支或精神不足的迹象。那么为何会在午饭后暴亡呢?
慈禧太后与隆裕(右一)等人。
根据清宫留下的慈禧脉案,我们可以发现,光绪三十年以后,慈禧大病没有,小病不断,主要是咳嗽、腹泻、肠胃不和等病症,御医们治疗之后,虽然没有显著效果,但这些病对慈禧的生活起居和处理朝政来说,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之后,慈禧的脾胃之病渐渐加重,据该年六月六日御医陈秉钧的记录:
皇太后寸关漓象渐起,细而带弦,右部关上尚见滑弦,仍欠冲和之气。大致厥阴为起病之源,脾胃为受病之所。嘈杂见减,饱暖频仍,寤寐尚和,胸肋震响。总核病情,谨拟培脾胃之气,养肝木之阴调理。
由于连续腹泻所导致的慢行消耗,已经年过七旬的慈禧体力下降很快。正如在遗诰里所说,“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在这样的情况下,慈禧是需要保养身体,好好休息的,但她不舍放开手中的权力,仍长时间召见大臣,或批阅奏折,发布谕旨,政务活动频繁。
民间谚语曰:“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慈禧在73岁生日之后,病情每况愈下。十月十日,她过完73岁生日的当晚,御医发现她,“肺气化燥,胃气滞浊”,以至于“得食则泄,是以精神异常疲倦。”这就是说,慈禧的腹泻情况进一步加重。
在1908年11月14日,光绪去世当天,慈禧因为腹泻、肠胃不和等病症,已经连续三天饮食不正常,这对其身体非常不利。加上光绪帝死后,慈禧频繁处理宫中事务,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胃不纳食,体力衰竭,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终于不治。
慈禧去世。
结论:综上所述,慈禧属于正常死亡。在她的遗诰里有这么一段话:“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加剧。”大行皇帝即光绪帝,以他们的关系来看,慈禧可能不会为光绪帝的去世伤心,而且有证据表明,光绪恰恰是被她用砒霜毒死的。我认为,光绪一死,政敌没了,慈禧紧绷的心一下子放松下来了,紧张的精神为之一松,强自支撑的病体也跟着垮了下来,于是在光绪死去不到24小时之内,她也去世了。
为什么在光绪死后的20小时慈禧就死了,是暴病而亡吗?
李莲英姐姐隐居几十年,临死前透露了一个秘密:慈禧不是病死的!太医怕死,才隐瞒真相!
公元1908年11月12日晚,太医屈桂庭被传去给光绪看病,一进入光绪的寝殿,屈桂庭吓了一大跳,光绪下在床上滚来滚去,满头大汗。他一看到太医进来,大叫:“太医,快救我,我肚子快要痛死了!”
屈桂庭赶紧上前查看,发现光绪脸色发黑、舌头焦黄,很明显就是中毒的症状。
屈庭桂看着冷冷清清的寝殿,再看着光绪身上单薄发黑的棉被,这哪是一个皇上应该有的待遇,连一个下人都不如,他什么也不敢说,仍然照着以前的方子开药。
3天后,也就是公元1908年的11月14日,这个一生都受制于人的傀儡皇帝,终于闭上了双眼,死的时候,身边一个人都没有。
诡异的是,在光绪帝死后的不到20小时,慈禧也死了。大清国两天之内,两个最高统治者相继离世,究竟是巧合还是阴谋?这不得不让人觉得蹊跷,关于两人的死因,众说纷纭。
时间到了21世纪,随着考古技术、科研水平的提高,这桩清朝谜案也有了答案。
2003年,由央视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反应工程研究设计所和北京市 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四个单位共同合作,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小姐,运用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最精密的仪器,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的环境进行反复检验和分析研究。
经过长达5年的分析研究,终于破解了光绪帝的死亡之谜——光绪系砒霜中毒而死。
这个结论,和当时屈桂庭的诊断相吻合。
虽然究竟是谁给光绪下的毒,是慈禧、李莲英还是袁世凯,已经无从考究,也将会成为一个永远的谜,但不管实际下毒的人是谁,都与慈禧脱不了干系,没有慈禧的授权,没有人敢给光绪下毒。
这在当时的一些相关记录或传记中都能得佐证。
1、日本公使内田康哉的记录
1904年,日本公使内田康哉同外务部侍郎伍廷芳在一次会面中,有一段对话,后来被内田康哉记录了下来。
内田康哉问伍廷芳:”皇太后如果驾崩了,皇上会如何?“
伍廷芳回答:”亦如世间传闻,诚为清国忧心之事,万望无生此变。“
意思是说,就像传言的那样,这也是我们所担心的,希望到时候不会发生。“传言”是什么呢?传言就是皇太后驾崩之时就是皇上祸起之时。
内田康哉
2、《澄斋日记》,恽毓鼎著
恽毓鼎就是长期陪侍光绪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兼起居注官,也就是专门记录光绪起居言行的记录官。
在宣统三年时,他就写成了《崇陵传信录》这部传记,里面写道: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初十,慈禧74岁寿诞,因为贪嘴吃了一个苹果和乳酪,痢疾复发,卧病不起。这时便有人(这人应该就是李莲英)跑到慈禧太后那去嚼舌根子,说:”帝闻太后病,有喜色。“慈禧听完大怒:”我不能先尔死。“
恽毓鼎在写《崇陵传信录》时,清朝还没有灭亡,很多事都不能说那么白。清朝灭亡后,言路已开,恽毓鼎在他的《澄斋日记》中,则直接写道:“清之亡,虽为隆裕,而害先帝,立幼主,授载沣以重器,其祸实归于孝钦也。”
孝钦就是慈禧死后的谥号。
3、《瀛台泣血记》,德龄公主著
德龄公主曾经在慈禧太后身边陪侍两年,对慈禧非常有好感,在她写的书中,对慈禧有很多的褒扬。
但对于光绪帝的死,她在《瀛台泣血记》一书中却说:“我竭力袒护老佛爷,可是对于她之经常虐待光绪,以及她谋害光绪性命的事,我却无法替她找出丝毫借口。”
德龄公主和慈禧太后
所以说,关于光绪之死,当时跟光绪、慈禧有亲密接触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光绪是慈禧害死的,只是不敢说而已。
既然关于“光绪之死”的谜案,用现今的科学已经能够得出确切的答案,为什么考古学家没有对慈禧的死因进行立项研究?
因为慈禧的死因,从当时的脉案记录来看,是患了痢疾,这是一种肠道感染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腹泻、发烧、便脓血的症状,对于抵抗力比较弱的比如儿童或老人,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因为腹泻严重而导致体内其他并发症,严重的就会危及生命。
而且,慈禧患肠胃疾病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持续了非常久,也就是一直都没有治好。除了拉肚子之外,慈禧还有很多其他的病症,尤其是在光绪三十年后,由于年老体弱,疾病不断,喘咳、痔疮、腹泻、肠胃不调,我们可以看下脉案的记载:
三十三年正月,患有慢性肠胃病,消化不良,御医们虽尽力调治,但效果甚微。这为她走向死亡埋下了病根;
三十四年六月,病情加重,御医陈秉钧的诊病记录,慈禧这时脾胃之病有加重的迹象,气息虚弱,经常觉得浑身疲软,头晕耳鸣等状况。
三十四年九月,又有腹泻症状,虽然太医院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医生,但慈禧的腹泻不仅没有治好,还有加重的趋势。
别说70多岁的老人了,就是年轻力壮的青年,生病也要多休息静养,但慈禧毕竟是大清的实际掌权者,每天有太多的政务要忙,要批阅奏折,要接见大臣,导致病症更加严重,加上睡眠不好,还出现了高血压的症状。
十月初十,是慈禧的74岁生日,她非常高兴,宫里准备了很多庆典活动和宴席,慈禧连续六个晚上都在西苑颐年殿看戏,每天都看到很晚才回去睡觉。又因为贪嘴,吃了一些不好消化的乳酪、苹果,导致腹泻的症状加重,每天都要去上几十趟厕所,还带有脓血。
老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年纪大的人,本身就要自己注意饮食的问题,慈禧本身身体就不好,偏偏要逞强,以为自己是还是年轻人,生点小病也能自愈。
太医诊断为”急性肠道传染病“,由于当时的医疗技术有限,无法有效遏制病情,导致慈禧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都说,人在临死前是有预感的,慈禧也知道,所以在她的最后一道懿旨当中就说道:
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具有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光绪的皇后隆裕)懿旨者,由摄政王面请施行。
慈禧也是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才说了句“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果然,在她颁布了这一道懿旨的不到4个小时,就“升遐”了。
所以,慈禧的死因就是正常病死的,这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疑问了。
但是在1932年,有一个老宫女在临死前,却向她的家人透露了一个秘密,说慈禧不是病死的。
这个老宫女姓李,是李莲英的堂姐。李莲英在宫里受到荣宠后,介绍了自己的堂姐李氏到宫里当差,当年李氏有一门绝活:按摩。很受慈禧的喜爱,一直都在慈禧身边伺候。
在慈禧死后,李氏和李莲英一样,选择告老还乡。20多年后,已到弥留之际的她向家人说了一件事,关于慈禧的死。
她说,由于晚清时期,太后已经失去了民心,所以很多官员想要暗中除掉她,就偷偷让人在慈禧的食物中下毒,导致慈禧中了慢性毒,腹泻不止。当时的太医为了保命,不敢把真相公布,才说慈禧是病死的。
这个说法,显然是李氏的一面之词,和当时慈禧的脉案记录完全不符合,从脉案分析,慈禧属于正常死亡,她从痢疾复发加重到死亡,中间还经过了12天,不属于暴亡。光绪从病重到死亡,不到3天,显然是非正常的暴亡。
当然,如果说有人要害慈禧,那也不是不可能的,毕竟恨她的人、想杀的人太多了。所以在她死后的20几年,陵墓被孙殿英扒得只剩下一条裤衩,”抛尸野外“,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为什么在光绪死后的20小时慈禧就死了,是暴病而亡吗?
光绪之死一直都是个迷。不过根据国家清史委员会编纂的《清光绪帝死因鉴证》的研究成果,可以确认光绪是被毒杀的,为砒霜中毒而死。但毒杀光绪的凶手是谁,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果。有人怀疑是袁世凯,也有人怀疑是隆裕太后。不过最大的嫌疑人,还是慈禧太后。
因为慈禧的动机最足,并且她与光绪的死亡时间太巧合。就算不是她干的,依目前的资料来看,也很难让人信服不是她干的。
光绪帝之死,有完全的资料记载。
1908年11月10日傍晚5点钟左右,光绪帝在囚禁被处显现出中毒的症状。当晚,光绪的贴身太监(实际是监视他的人)向内务府发出了两道紧急召医的手谕,但是内务府带来的医生莫名其妙的被阻拦在宫门外,未能进入瀛台为光绪帝诊治。
第二天早晨,医生才被允许进入。据医生屈桂庭的记载。他见到光绪帝时,光绪突然连呼腹疼,接着便汗如雨下,捂着肚子在龙床上滚来滚去。屈桂庭知道其中有异常,害怕妄议皇帝病情给自己招祸。便很敷衍的建议光绪躺在床上,令太监拿热毛巾热敷。待光绪的疼痛减轻一点后,屈便匆匆辞去。
此后,虽然有其他御医进入瀛台为光绪帝诊治病情,但是所开方药无一味对症。
到了1908年11月14日晚6时33分左右,光绪帝因病暴毙而亡。
第二天,1908年11月15日17点,慈禧也在仪鸾殿因病去世。
这便是光绪从得病到暴毙的全过程。是不是暴毙?是暴毙。不仅是暴毙,而且还是中砒霜而亡。
至于是谁毒死的光绪,嫌疑人有很多。但最大的怀疑对象是慈禧。因为目前有四方面因素对慈禧很不利。
一、慈禧在光绪暴毙前的举动令人怀疑
据记载,在光绪皇帝尚未发病时,慈禧就已经命人将皇帝的梓宫(棺材)提前停在了乾清宫内,预备替其发丧。这也是为什么怀疑是慈禧毒杀了光绪的主要原因。因为只有她这个太后才有权力安排皇帝的棺材。别的人干这事,那是要掉脑袋的。
二、慈禧原本就是心狠手辣之人
慈禧这个人,原本就很心狠手辣。关于他的狠毒,不需要举具体的例子。一句话:凡是能坐到她那个位置,并且还能稳坐了四十年宝座的人,没有不狠的!因为不狠根本镇不住场子。
三、慈禧与光绪的关系破裂,势同水火。
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和光绪的关系还好。但变法期间,两人关系破裂,势同水火。光绪借变法之名揽权,激怒了慈禧。所以当慈禧听说光绪打算派兵包围颐和园,甚至还要杀自己的谣言时。立即就大怒了,不仅废了新法,还软禁光绪。
当然了,所谓派兵围颐和园,杀掉慈禧,这都是谣言,根本不是光绪的本意,他其实也没有那么狠心。但从此以后,两人的关系破裂,始终无法愈合。这是事实。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怒气未消,打算废掉光绪帝位,改立大阿哥溥儁为新君。如果这事慈禧办成了,光绪可能当年就死了。因为这涉及到了皇位问题,逊位的皇帝不能留。否则就是祸患。可以估计,慈禧那个时候就起了杀光绪的心思。
只不过当时各国的大使纷纷反对,才逼迫这一改立新君的事件终止。后来慈禧还恼火洋人的态度,大力重用端郡王那种小人,直接导致义和团运动失控,最终引发了惨绝人寰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另外,洋人支持光绪,反对慈禧,也是激起慈禧杀光绪的原因之一。相比于慈禧,洋人确实是比较喜欢开明的光绪。西方各国大使不止一次公开声明,只承认光绪,谴责慈禧以太后的身份一直干政。而慈禧最恨别人说她干政。因此也进一步讨厌光绪。
四、两人死亡的时间太巧了
光绪是头一天的晚上六点半驾崩的,慈禧是次日下午五点去世。这个时间也太巧了,很难让人不怀疑慈禧。
或许,慈禧知道自己大限将近,留着光绪也没有利用价值了。之前碍于洋大人压力,一直不敢下手。但现在自己是行将就木,活不了多久了,这个时候再留着光绪,讨好洋大人,已经没有那个必要了。
基于以上四点,慈禧太后的嫌疑最大。至于光绪,他心里肯定对慈禧也诸不满。毕竟慈禧囚禁了他十年,生活上也被苛待,并且还杀了他的爱妃(珍妃)。这些事即便是换做一般的男人,怕是都不能忍!更何况是光绪这种九五之尊呢?
如果说,有人希望慈禧早点死,这些人里面肯定有光绪。
为什么在光绪死后的20小时慈禧就死了,是暴病而亡吗?
在光绪帝驾崩的二十二个小时后,慈禧太后张着嘴病逝于中南海仪鸾殿中,撒手人寰如此之快,连慈禧自己都没想到。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终年38岁,这位一生都生活在慈禧太后阴影之下的帝王,走完了他逆来顺受的一生。
次日,清廷官方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与此同时,慈禧太后在上午召开了御前会议,与摄政王载沣等人对光绪帝的后事以及继承人等问题进行商洽。
此时的慈禧,虽说久病在身,但当日的气色还算不错,在御前会议中,精神还算饱满,并照例用了午膳,不过,就在吃午饭的时候,慈禧太后突然感到头晕目眩。
很快她就陷入短暂昏迷,在清醒之后,自知大限将至的慈禧太后,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同时命令军机大臣起草遗诏,料理完一切后,与当日下午,慈禧太后张着嘴病逝于中南海仪鸾殿。
巧合的是,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去世,中间仅仅相隔不足一天,严格来讲就只差二十二个小时,对于光绪帝的死,引发了很多争议,也有不少不同的说法,如李莲英下毒,袁世凯出手等传闻,更有一种说法是,光绪的死嫌疑最大的就是慈禧,这些传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光绪帝不是正常死亡的。
而慈禧太后的去世,其原因就没那么复杂,谈不上暴病而亡,但也是积劳成疾,只不过慈禧没想到的是,她自己会去世得这么快。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即将迎来七十四大寿,但这一年,曾经权势滔天的慈禧,算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做风烛残年。
早在1908年的夏天,慈禧太后就开始身体不适,具体表现为经常性的腹痛,并且每日出恭的次数明显增多,多的时候一天十几次,更严重的是,不时还伴有脓血排出。
这种症状,其实就是典型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通俗点就是我们如今常见的痢疾。
为何慈禧太后会得上痢疾这种病呢?这要从那年夏天的一场宴会说起,1908年的夏天,慈禧太后要宴请外国使臣和朝廷大员,对于向来奢侈的慈禧太后而言,对这场宴会自然是极为重视,因此,其规格极高。
据说,当时几乎整个北京城有名的厨子都出动了,这些人绞尽脑汁,用名贵的材料为慈禧太后做出了一百多道精美菜肴。
宴席上的慈禧太后,心情十分愉悦,再加上大臣们各种恭维之言,更是让她喜笑颜开,开心之余,胃口自然大开。
因此,当天的慈禧太后吃了不少菜肴,还喝了几杯酒,但不久就开始感到不适。
要知道,这人一上年龄,身体各方面技能就会退化,尤其是这肠胃消化方面更是如此,慈禧太后也不例外,即使她保养得再好,但岁月同样不饶人。
所以在寿宴结束后不久,因为消化不良,慈禧太后很快就有了痢疾发病的症状,召见太医诊治后,虽说吃了不少名贵药材,但时好时坏,而进入秋季之后,越发严重起来。
而到了当年的农历十月,已经痢疾拉肚子有几个月的慈禧太后,基本上已经是日薄西山了,本来想大操大办的七十四岁寿宴,也因为她的身体每况愈下而取消。
随后的几天里,慈禧的病情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当时整个皇宫都传言,慈禧太后怕是扛不了多久了,就在农历十月十八,庆亲王奕劻还封慈禧太后之命前往普陀峪的陵区视察寿宫。
种种迹象都表明,慈禧太后是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的,而与此同时,光绪帝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在当年的十月十六,光绪帝与慈禧太后最后一次共同召见了大臣,期间,光绪帝有气无力地斜靠在宝座上,据大臣回忆,他的脸色极差,说话声音很小,和他一样,慈禧太后也是一脸病态。
从那日之后,光绪帝就没下过病榻,更在十九日开始不能进食,陷入昏迷状态。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38岁的光绪帝驾崩,次日清晨,清廷公布了这一消息,虽说前一日晚上因为处理光绪帝的后事忙到很晚,但第二天的慈禧太后气色还算不错,与往常一样,还起了个大早。
一番梳洗打扮后,她很有胃口地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之后就召见了军机大臣、摄政王载沣以及皇后,召开会议,对新君人选以及相关事宜进行确定。
会议一直开到中午,之后照例开始午膳,刚开始还没有什么异样,但吃着吃着,慈禧太后就开始感到头晕目眩,甚至还晕倒了片刻,清醒后的慈禧太后,自知不妙,马上召集了大臣开始草拟遗诏,在交代完自己的身后事不久,病逝于仪鸾殿中,终年74岁。
从相关的记载来看,慈禧太后的死因,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只是由于痢疾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同时年龄也大,身体机能退化,再加上她日夜操劳国事,精力损耗严重,几种因素相加,最终病发身亡。
而在民间传闻里,慈禧太后的死因就五花八门,有说她是被下毒而死的,还有说是被老虎吓死的,但这些都只不过是以讹传讹,没有任何证据,纯粹是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
包括在《慈禧外纪》中,对慈禧太后的死因也有一定记载:
“其根由于夏间痢疾太久,体气大伤也”---《慈禧外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慈禧太后的死,原因很简单,就是病发身亡,这也算得上自然死亡,而并传闻中那般蹊跷死法,只不过,大限来的如此之快,让慈禧太后也没想到,因此,才会在匆忙间草拟遗诏,而与慈禧太后不同的是,光绪帝的死因,就十分的离奇了。
民国时期,有一本叫做《逸经》的杂志,在第29期时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叫做屈贵庭,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宫里的御医。
据他在文章里讲述,在光绪帝临死前的头三天,屈贵庭曾最后一次进宫为光绪帝看病,原本在此之前,光绪帝的病情已经有所起色,但在屈贵庭这次进宫后发现,已经好转的光绪帝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大叫肚子疼,来回打滚。
而在几天后,就传出了光绪帝驾崩的消息,在屈贵庭看来,光绪帝的死,有很大可能是有人做了手脚。
众所周知,光绪帝一直都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曾经因为惹怒了慈禧,还差一点被废掉,虽说因为各方势力的反对,慈禧太后打消了废除光绪的想法,但还是把他给囚禁起来。
在1901年,逃亡回到北京的慈禧太后,又把光绪送到了瀛台关了起来,为了防止光绪帝走出来,还把唯一通道上的桥板给拆了,同时命令二十几个太监严加看守。
据说有一年冬天,湖面上结冰,光绪帝冒着寒冷,从冰面上走着出了瀛台,慈禧得知后,大为恼火,命令李莲英带着人连夜将冰凿开,防止光绪帝再次逃跑。
因此,在光绪帝被囚禁的日子里,大多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逢年过节,除了伺候他的两个太监,瀛台更是一个人都没有,他不得不自己动手打扫房间,然后写几幅对联,领着太监贴在门上,大多数时间,他都是呆呆的坐着看落霞满天。
而在1908年,慈禧太后即将七十四大寿的时候,按照惯例,光绪帝前去慈宁宫贺寿,但在走到时,太监传出慈禧的懿旨,说由于卧病在床,因此取消贺拜仪式。
这个消息,让光绪帝十分高兴,毕竟他对于待会要进行的跪拜,十分不情愿,同时身体不好,跪拜起来也很吃力,现在仪式取消,意味着可以不用见到慈禧,自然就很开心。
但这个开心,就坏了大事,不知道是光绪帝真的面露兴奋,还是太监搬弄是非,总之,有一个太监跑去向慈禧告密,说皇上听说太后病重,脸有喜色。
就是这个脸有喜色,要了光绪的命,慈禧太后听完勃然大怒,据传,当时她近乎咆哮地说了一句“我不能死在你(指光绪帝)前头”。
光绪帝死后,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坛,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指出他并不是自然死亡,而是有人加害于他,只不过加害他的人不同而已。
第一种,说李莲英下的手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他仗着权势,平日里带着太监没少欺负光绪帝,因此,他们生怕在慈禧死后,光绪上位就会对他们清算,所以先下手为强。
第二种,说袁世凯下的手
原本,光绪帝对袁世凯十分的信任,曾经也把很多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在戊戌变法时,袁世凯辜负了光绪帝,出卖了他,由于害怕报复,因此袁世凯就借助进药的机会,暗中毒死了光绪。
第三种,也是可能性最大的一种,说是慈禧太后下的手
这个说法,在很多记载中都有,包括光绪的起居官恽毓鼎所著的《崇陵传信录》以及德龄的《瀛台泣血纪》里,都指名道姓的,说慈禧担心光绪执政后,会将她定下的政策全部推翻,因此就命人对光绪下毒手。
但以上几种说法,大多属于主观猜测,并没有客观事实来支持这种说法,不过,在近代,随着对着清宫档案的大规模整理发掘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检测,发现光绪帝的头发中,含有浓度远超常人的元素砷,而砷的化合物,就是大名鼎鼎的砒霜。
从这一点上可以得知,光绪帝曾经摄入过大量的砒霜,显然肯定不是他自己吃着玩儿的,同时,再加上在光绪帝临死前一天,清廷就发布了溥仪即位的诏书,仿佛知道光绪帝即将死亡,因此,可以断定的是,光绪帝绝非正常死亡。
是谁下的手,可想而知。
慈禧太后的死,从各种记载和史料中可以得知,属于病发后的正常死亡,并非传闻所说的死于非命,只不过因为她的死与光绪帝仅仅相差不足一天,所以就让人觉得里面大有文章,事实上,死在光绪帝后面,她就能从容地安排自己身后事,但如果死在光绪前面,那局面就不是她能掌控的了,因此,极为重视生前身后名的慈禧,肯定会想方设法的让光绪先走一步。
为什么在光绪死后的20小时慈禧就死了,是暴病而亡吗?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1908年的11月14日晚,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临终时,没有一名亲属大臣在旁边,等到被人发现时,早已经身亡。光绪皇帝无论生前死后,都备受冷落。在光绪死去的第二个天下午,光绪皇帝口中的亲爸爸,曾经权极天下的女人,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享年七十四岁。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隔20小时,相继去世,中外一片哗然,人们一直认为38岁的光绪死在74岁的慈禧前面,这一定不是巧合,这里一定有阴谋。但究竟有什么样的阴谋,大家都说不清,只是猜测,一切沉寂在历史当中。
我们先看光绪皇帝怎么死的。一,光绪确定中毒死的。
百年之后,中国官方才以现代法医的手法检验,证明光绪皇帝确定是死于砒霜。2008年,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经专业仪器测定,正式确认,光绪皇帝死于砒霜。
二,谁最有可能杀死的光绪皇帝。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明确记载,到底是谁对光绪皇帝动了手。当时的光绪皇帝被慈禧囚禁在瀛台十年之久,外人根本无法接近光绪。最有可能杀死光绪的只有慈禧太后,因为宫中的太监、御医慈禧可以随意支使。况且,慈禧又是心狠手辣之人,否则怎么稳坐幕后达40年之久。人不狠是镇不住场子的。
三,慈禧为什么要杀死光绪。
戊戌变法后,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关系彻底破裂。当慈禧听说光绪皇帝还要兵变包围颐和园时,杀了自己时,慈禧对光绪很失望了。慈禧不仅废了新法,还软禁光绪皇帝。软禁在瀛台的光绪皇帝并不死心,他在日记中写道,等慈禧太后死了之后,一定要杀了袁世凯与李莲英。这一切都让监视光绪的小太监报告给慈禧。慈禧明白,只她死在光绪的前面,光绪一定会秋后算帐,到时候有可能会她开棺鞭尸。所以慈禧决定先下手,让光绪死在自己的前面。
1908年的11月,突然有一天,光绪皇帝在床上疼的打滚,满头大汗,御医去看光绪时,只安排人用热毛巾捂捂腹部,三天之后光绪皇帝驾崩了。那么问题是,慈禧能决定光绪皇帝哪一天死,但她自己是怎么死的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慈禧也是暴病而亡吗。一,史料记载慈禧是患痢疾腹泻而死。
据《慈禧外记》记载:“西历1908年11月15日太后仍于六点钟起床,处理朝政。至午时太后方饭,忽然晕去,为时甚久,其根则由于夏间病痢太久,体气大伤也。”从以上记载分析,慈禧之病由痢疾引起,而且逐渐加重,其病症并无暴死的迹象,直到临死前慈禧还在把持朝政。
二,慈禧的痢疾在什么时候患上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慈禧七十四寿宴那天,宫里请了京城内最好的厨师,准备了一百多道菜肴。慈禧特别高兴,先饮了几白酒,然后吃了许多菜。第二天,慈禧即感腹痛,大便次数增多,每天达几十次,并带有脓血。虽然太医切脉诊治,但病情反复。慈禧应该是寿宴吃多了,再加上年龄大胃肠功能弱了,患了急性肠道传染病。与痢疾病症相吻合,痢疾临床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等。
通过以上了解,我们可判定慈禧并不是得了暴病而亡的,是患了痢疾拉肚子,一点点变得严重的,只要这样,她在才能在清醒的状态下,处理光绪皇帝的问题。光绪皇帝去世是在1908年11月14日酉时(17:00-19:00)。当时的慈禧太后仍然在“神气安和”地安排光绪皇帝的后事。11月15早上六点召见众大臣,商议为同治皇帝立嗣,有人说立溥伦或溥伟,慈禧太后最后说立溥仪为嗣皇帝,以其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一言而决。这场会议从早晨六点一直延续到中午,这显示慈禧的脑子并不糊涂。如果是慈禧是暴病而亡,她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处理朝政。
所以,得出的结论慈禧是正常的死亡,不存在着谋杀。特别光绪皇帝死后,慈禧频繁处理宫中事务,没有充分的休息,胃不纳食,体力衰竭,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光绪皇帝的死亡,虽然与她有着直接关系,但她与光绪情同母子,光绪皇帝在宫中一点点的成长,都是慈禧陪伴,毕竟母子是有感情的,所以她悲从中来,不能自克。最后,慈禧心力交瘁而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