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人玩音响的少了?

能说你对音响、音乐、艺术的认识过程吗?

玩音响的都是小文青,有小资情调的人,也是回头看最失落的人,我也是属于很多不幸中的一个。从卡带,到CD,到DVD,什么好买什么,直到1998年以后几年折腾穷了,就不再折腾了。什么HiFi,杜比,音响一套五六万,一个光盘💿200多,前后一共投入了十几万。后来想想听再多也听不成音乐家,也多不了多少音乐🎵细菌,花的可是真金白银,当时市区(四五线)一个院子才六万块钱,现在都值一百多万,而那套高级音响搬来搬去最后一百块钱卖了,现在偶尔会看看音响的介绍,但不会投入,文艺顶不了饭吃,孩子大了花费很多……

为什么现在的人玩音响的少了?

说实话,玩音响的过程挺悲喜交加五味杂陈的。

我是70后。到90年代开始接触音响,就是那种分体式的组合音响。之前有个双卡收录机就感觉非常牛了。工作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所谓的发烧音响。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那时候生活其实挺乏味的。也没有多少消遣的去处,小镇上消遣的场所也不多,工薪阶层也不可能。空余时间倒是有大把。玩音响正好可以填充空虚的生活。

说起来挺惭愧的。我是除了做音箱有些动手能力。其他折腾线路没什么天赋。虽然也买了不少资料想自学但是基础差也就半途而废了。

但是在做音箱这方面还是有些优势。我家老头子是木匠出身。我也就跟着资料学习设计音箱。那些年也做了不少音箱。反正是各种类型都有尝试。前后做了有将近200对音箱。在小镇上也小有名气。

那时候的我们真的是无忧无虑快活自在。业余时间都扑在音响上面了。器材也换了不少,比如湖山,惠威,凤之声,天逸,南鲸,飞乐,银笛。做音箱挣的几个钱都花在这上面了。那时候我们也就20多岁。

到了千禧年。开始要成家立业了。生活终于开始点醒我们。乱七八糟的事一大堆。什么都要钱。生活的担子把曾经富裕的时间都挤占了。很少有时间做下来欣赏了。我周围的那帮老炮小炮也都在为生存打拼。有时候真的很怀念那时候的时光。

对于音乐的爱好其实是人的天性。现在喜欢音响的人还是很多。只是很少有时间安静下来。于是就只有玩耳机,智能音箱之类。说实话,现在人对于音质要求真的不高。或者说不知道什么是好音响。这和快节奏的生活有关。这也导致之前火爆的音响店每况愈下。给人的感觉就是玩音响的人少了。

可能再过些年音响潮还会回归。但愿是个美好的愿望。毕竟,音乐的有吸引力的是美好的。

为什么现在的人玩音响的少了?

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现在音响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了。

我记得以前认识一个摄影协会的50多岁的人。他以前也是做老师的。因为看到老师的工资太低了,所以直接就辞职不干了。不当老师之后,他就转型去开了一个音响店,听说当时生意还是很不错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做音响了。他就觉得做音响也不是什么办法,于是就把钱拿去买铺位了,赚到了钱又再买铺位。就这样子,这么多年来他在高明区文昌街买下了十几个铺位。虽然高明区不是什么发达的地方,但是在一个区最旺的地方买了十几个铺位,你想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现在他从以前开的一台江淮七座车,又开过丰田的霸道,前一段时间见他的时候,还换了一台奔驰的七座车,就是一直都没有结婚生孩子。

音响这个事情吧,农村人有些还喜欢音响,但是却不会花太多的钱去买一部高档的音响。能够花上一两万就不错了,但是他们却不一定是很会欣赏音乐的那种。城市人买音响又没什么作用,因为你在城市里面买音响不能够大声的放出来的话,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用了。有些几万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一套的音响,真的是极少众的东西。虽然也说得上保值什么的,但是现在靠音响赚钱的人越来越少啦。毕竟玩音响还不如拿着手机玩玩游戏。

为什么现在的人玩音响的少了?

作为一个年轻的发烧友,十几年前曾经为此痴狂过,而且还发过几次高烧。让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度觉得自己像嗑了药一样,心中有HIFI,哪里都是广场。不过现在已经退烧了,但是,在音乐品质的挑选,和音箱品质的选择上,还是有一些讲究的,只不过更考虑一些性价比了,虽然耳朵很疼,但是面对于现实的生活,也不得不选择妥协了!

在最痴迷的那段时间里,一度自己手动打造心目中最完美的音响。木工板水泥,高中低三频喇叭,分频器,解码器电路板,日本高品质的电容,二极管,音响用线和耗材。在历经半个月的时间里,终于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的那对音响。当蔡琴的那首渡口响起时,美妙的旋律时不时几经感动的流泪了。等细细的听完那首渡口时,手上的血泡伤口终于对得起他们。

我们再说说现在,但凡能听得过耳的音响最便宜最便宜的入门款,都在两三千以上。想听的非常舒服的,那真是上不封顶,但是技术指标这一部分就不能完全,只包括在音响的范畴之内,包括连接的线材,电路板,电容,二极管,包括播放设备解析能力,等等这一套材料都是要有一定的讲究的,但这样的东西往往价格不菲,更何况这一套呢?分分钟让你怀疑人生,为了一个耳朵,感官的享受,花这么些钱,确实对于现在的生活来说,不是很值得的。有钱人例外啊,如果是又有钱,又有动手能力,又很讲究这种人,太少太少了,几乎没有!大多停留在有钱就行,花钱买,所以这种人往往也得不到那种极致感官体验,所带来的乐趣。

话说回来,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感官的体验有就好了,但是不至于那么极致,更多讲究的是性价比,比如惠威音响,百达令音响,boss音响,这些进口或者合资的影响,在性价比上还是很有优势的,如果不是太挑,这些就完全能够满足。稍微有点钱的可以考虑,忘记奥洛夫森,丹拿,或者是英国之音,柏林之声,等等一些,稍微好点的印象及耗材。

但音响始终是影响,他只是整套系统中最终的输出设备,更重要的是线材和解吸设备和播放设备。这一整套的组成才能得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老百姓的消费级来说,这一套组合下来,基本上也就一两万朝上了。再好一点儿的真是上不封顶,就看个人经济实力了!实在不行,买一个高品质的音乐播放器,加一个好的耳机,也是可以满足正常日常需要的!

看到这里想变,各位朋友基本上都心里已经很清楚了,玩音响基本上是谁都可以玩,但是,想要好的,必须得舍得花钱,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花时间的!

总的来说吧,玩音响是一个要有钱要有时间,而且对品质要求非常高的人玩的,所以普通老百姓基本上不在入门范畴。

为什么现在的人玩音响的少了?

我算是做这一行的,早有感触,也来说说:

1,生活节奏,生活压力,改变生活习惯,爱好。并且,现在讲究的是短平快,多元化消遣,音响的确是一个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由浅入深的过程,不是大众化的东西了。

2,现在音乐界堕落,以前80年代至2000年黄金20年之间,无论华语乐坛还是国外欧美的,音乐巨星人才济济,井喷状态,而近年来的原创歌曲音乐,整体的魅力旋律太差劲,许多还是以炒冷饭为主,实在可悲。对比之下就明白了,而音响的生命力完全是依托音乐歌曲的,没有旺盛丰富高质量的各种音乐,音响当然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君不见现在许多烧友听的都是老歌老音乐为主吗?

3,以前我也是长期的业余音响爱好者,多年来发现,朋友或朋友的朋友还是有一定的音响需求的,但在我的引导下(结合多元化,快捷化,方便易用),设计出多功能的,性价比更高的,使用快捷便利的,不占空间的,甚至是隐藏式的音响设备,朋友们也是冲着我这特点,来找我帮做的,而这正好是传统音响市场没办法解决的。比如:a,影音兼顾,看电影(家庭影院)的主音箱,兼顾音乐HiFi箱,多功能高性能素质一体化。老百姓不大可能会花钱买功能单一的产品了。

b,可以手机蓝牙连接的模式,老百姓随便躺在客厅沙发上玩手机,不用起身,就可以手机选歌操控播放音乐,HiFi音箱发出不错的音质,这是举一反三的案例。比较快节奏随心情的,更符合现在的生活习惯。

c,老百姓不愿意家里一堆音箱及功放设备,很占空间,还难打理卫生灰尘,故设计成隐藏式的HiFi音箱,利用装修的电视背景墙或局部吊顶,来做足文章,较好的解决了这问题。在实现功能及音质的前提下,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d,可蓝牙无线播放的各种家居设施情况,比如HiFi蓝牙无线播放的大顶灯,或带HiFi音箱功能的电视柜,花相同的资金,设计制作出带有音乐功能的家居设施,老百姓当然更喜欢,更容易接受。

总之,这些都是举一反三的,今时不同往日,传统音响早已非常小众化,新型音箱明显更大众化,这是趋势。

比如我制作了50万的音响总金额,其中传统的HiFi设计仅为五分之一的比例,而新型音响则为五分之四比例,可想而知现在的音响消费理念情况。

为什么现在的人玩音响的少了?

有两个基本原因:

1,这个行业太暴利。这个大家都知道,不用细说。

2,这个行业的人,有意无意的就构成了欺诈。怎么说呢?玩音响的人都知道,音响是需要配套的,不是有钱买就行,而配套,需要很多实践经验才行,明白这个道理的,就会找一个明白人当参谋,帮着自己买,以防止掉坑里,而太多人不明白,于是人们看着广告就买了,而到家一试,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听不下去,很多人都是这样身心俱疲,对音响失望而转移了兴趣。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局?开头我就说了,玩音响,玩的是搭配,而事情往往是,卖音箱的只夸音箱多么多么好,却只字不提应该配什么功放,卖功放的也是,拼了老命的夸自己的功放多么多么好,却只字不提和什么音箱搭配好,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人买了所谓好的音箱,买了所谓好的功放,到家一听,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种被骗的感觉!有的人因为不死心,甚至多次被骗!就像上了贼船一样进退两难!

不过这种局面似有改变,比如B&W音箱开始搭配路遥功放卖,路遥功放开始搭配B&W音箱卖,并告诉人们,这两个品牌,是相互作为参考试音的。

希望有良心的厂家,卖家,都能像B&W和路遥一样,明确告诉消费者,你的设备应该怎么搭配,不要在有意无意的让消费者过多失血了!

你用良心做生意,生意不会差到哪去,你不择手段的千般算计,也一定会被人识破而举步维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