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南越王赵佗一去不复返算是对大秦帝国的背叛吗?
据说南越王赵佗在征战中一路高奏凯歌,正要班师返朝。却发现粮草不继,只好留在万山之中。
将士们挨不住寂寂寞,先后找了百越族女子,百越女子都希望随夫君到中原洗盘子,一时掀起:嫁人就嫁中原郎,娶女当娶百越娘。
当赵佗想带兵回归,队伍已成倍扩展,前面大刀挥舞,后面大肚翩翩。走了数月,仍在大山之中。
待到下山之时,接到线报秦王崩丶天下乱,太子扶苏断头去的噩耗。赵佗哭罢,全军大恸,大肚哭得更是死去活来。中原洗碗留学一无获,从此带儿育女万山中。
赵佗虽忠义,也无奈全军全新郎全新娘,留在百越当皇上。
秦朝末年,南越王赵佗一去不复返算是对大秦帝国的背叛吗?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岭南的秦军大将赵佗坐拥50万秦军精锐,却不回师平定叛乱,反而封关闭道,隔绝岭南与中原的交通,对秦朝的灭亡采取了不管不问的态度。
(赵佗画像)
对于赵佗的这种行为,后世的人们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秦始皇遗诏说。
持此说者,言之凿凿,说是秦始皇为了使百越地区永远不再分离出去,给岭南的秦军主帅任嚣、赵佗下了死命令:坚决守护、开发百越,慢慢使其归化,与华夏归为一体,永不分离。为达到这一伟大目标,岭南秦军应该一心一意镇守百越,即使中原地区发生多么巨大的战争动乱,甚至事关秦朝的生死存亡,也绝对不能回师中原,救亡图存。
二.任嚣临终嘱咐说。
(岭南秦军主帅任嚣)
秦末大起义发生,天下大乱之时,适逢岭南秦军主帅任嚣病重将死。任嚣招来秦军副帅赵佗,嘱咐赵佗说:“秦政无道,不可救药。”他要求赵佗立刻稳定军心,封关闭道,隔绝与中原的交通联系,同时防范中原起义军的侵犯。
三.赵佗身为赵人、不愿救秦说。
此说认为,赵佗是赵国人的后裔,心中深埋灭国之恨。当秦朝危机之时,赵佗自然是不愿回师去援救秦朝的。
分析以上三种观点,我认为第一种说法、第三种说法都不符合常理,只有第二种说法“任嚣嘱咐说”可以成立。
首先,秦始皇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他是要让秦朝世世代代统治天下,直达万世的。怎么可能下诏交代手握重兵的将领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要回师救援呢!
虽然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但是他毕竟是一位封建帝王,不可能高风亮节到现代人的思维高度,去维护国土完整及民族利益吧!
其次,赵佗身为秦军重要将领,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在战国时期,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国家,到别的国家去做官为将,效忠他国,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战国早期甚至还出现过吴起杀妻求将、以求信任的事件。因此,赵佗绝不会因为自己是赵国人的后裔,就对秦朝有谋反之心。
所以,最可信的说法就是“任嚣临终嘱咐说”。
任嚣在临终时,作为久经战阵的沙场老将,自然对形势有深刻的了解。秦朝政治由于秦二世、赵高的胡作非为,已经是暴虐无道,天怒人怨,无可救药了。
岭南秦军如果回师中原,有两种情况可能发生:
平定叛乱很顺利;可是,在朝廷腐败的状况下,大军极可能劳而无功,白白地流血卖命;而统兵将领赵佗等人还大概率会遭到权奸赵高的妒忌、陷害;
因此,任嚣决定为了这支大军能够有一条出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嘱托副手赵佗,牢牢握住兵权,稳定军心;封关闭道,阻隔交通;凭险据守,自成一国。
赵佗听从了任嚣的临终嘱托,拥兵据守岭南;没有回师参加秦末的战争,保持了百越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秦朝灭亡以后,赵佗自立为王,建立了南越国。
秦朝末年,南越王赵佗一去不复返算是对大秦帝国的背叛吗?
秦末屠雎和赵佗率大军镇压叛军由于屠雎采取高压的屠杀政策大量屠杀当地人遭到激烈的反抗——屠雎战死,后来赵佗又带大军平息了判乱且采取了安抚的政策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拥护——在广东广西大部分地方和南越的一部分地区建立了岭南越国,秦朝已经被义军项羽和刘邦打得快亡国了所以赵佗谈不上是背叛!
秦朝末年,南越王赵佗一去不复返算是对大秦帝国的背叛吗?
秦二世时期,中原地区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一时间天下云集响应,抗秦斗争如火如荼。在岭南地区则是另一番景象,赵佗全然不顾当年秦始皇的嘱托,杀掉秦朝官员,封锁关隘,自立为王。后人会问,身为秦朝官员,赵佗的所作所为,算不算对大秦帝国的背叛呢?且慢,请看小牛为您分解。
一、单纯从赵佗的职务行为看,他的所作所为确实是对大秦帝国的背叛。当初,秦始皇对赵佗可谓情有独钟,倾注了心血的,寄予了殷切的希望。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就命令屠雎为首,赵佗为辅,率领50万人南下百越之地,在那里开拓边疆,设立郡县,屯垦戍边,搞得有声有色。嬴政的举措可谓知人善任,但是,身为赵国后人的赵佗也完全没有必要感恩戴德,因为嬴政所为都是为了他的家天下的。作为独夫民贼,嬴政在一统天下的进程中犯下滔天大罪,根本不知道自己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所以,任何人都有可能也有权利背叛秦王朝的。
眼看大秦帝国大厦倾覆,将殃及池鱼,病入膏肓的南海尉任嚣将龙川令的赵佗召来,让他代行南海尉职权。二人审时度势,从长计议,为南越的形势和未来行动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秦王朝残暴无道,天下人苦之,赵佗不能回去守护;二是陈胜起义,中原大乱,赵佗即使想回去,也无法回去了;三是岭南有山海等天险,加上由北方带来的士卒百姓与百越之人杂处已13年,已经融入了岭南生活,赵佗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可以占据此地而称王。
任嚣去世后,赵佗毅然决然,背叛了秦王朝。赵佗是个现实主义者,他明白,想要以一己之力挽救秦王朝,无异于螳臂当车:此时中原变成大战场,楚地齐地鲁地魏地燕地都已被抗秦力量占领,秦朝势力无法南下;赵佗想北上驰援,也难以渡过江淮。赵佗果断地合并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然后自立为南越武王。赵佗的行动是背叛,同时也是弃暗投明。
二、秦朝已失德于天下,为天下人所唾弃。赵佗抛弃它,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对天下而言,是贡献而不是什么背叛了。贾谊在《过秦论》中概括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施行仁义,导致人民的反抗。秦朝两代君王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搞得天下哀鸿遍野,途有饿殍,民不聊生。这说明了秦王朝早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了,人人得而诛之。北上勤王,固然符合秦王朝统治者的意愿,但是,却是违反天下人的意愿的。赵佗50万大军若是浩浩荡荡,开拔北上,一下子就会改变中原的战略局面。大量的义军被屠戮,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而秦二世赵高却得以苟延残喘。此时,赵佗若是效忠秦王朝,就是开历史倒车,就是做历史车轮的绊脚石,最后的结局也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识时务者为俊杰,赵佗岭南称王,深耕南越,也是对中华民族统一做出的贡献,功莫大焉。屠雎、任嚣和赵佗南下后的13年里,岭南地区远离秦始皇的肆虐疯狂,远离秦二世的横征暴敛,远离秦末的战乱,确实获得了偏安一隅、祥和平静的好时光。这13年,是南越大地休养生息的13年,是珠江流域农业大开发的13年,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融合的13年。
根据史料和考古成果来看,赵佗大军中有很大数量的迁徙之徒,其中许多人是农业手工业的专门人才。他们向土著居民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术,如牛耕、灌溉、纺织、制陶和冶炼等,彻底改变了南越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带来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促进了文明水平的跃升,使蛮荒之地一跃而成为鱼米之乡。这13年的成果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我们可以想见秦军南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可以理解任嚣赵佗眷恋南越、守护南越的心愿。在事关南越前途和命运的紧要关头,赵佗高瞻远瞩,当机立断,采取了保护一方平安、维护文明成果的坚决举措,是符合当地人民利益的,也是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
秦朝末年,南越王赵佗一去不复返算是对大秦帝国的背叛吗?
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无道,奸臣赵高掌控朝政,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于是以陈胜吴广起义为开端,各地郡县纷纷响应,以图推翻暴秦。
虽然在秦将章邯的领兵之下,稍微缓解了一下秦朝的颓势,但是依旧不能挽回秦朝灭亡的命运。而南越王赵佗就是在此时站衫为王的。
那么赵佗的这种行为究竟算不算背叛呢?
赵佗前往南越的前因后果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并不满足于当时的功绩。他觉得既然内乱已经平定(平定六国),那就去开疆扩土。而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就是最好的扩张对象。
这才有了蒙恬北击匈奴和赵佗等人南征百越的事迹。而这里主要讲述的是赵佗,因此蒙恬就不再赘述。
关于赵佗等人南征百越的事情,其实一共有两次。
秦始皇二十八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淮南子·人间训》第一次南征百越战争,秦始皇派遣了总计五十万秦军。不过由于百越地区条件恶劣,再加上当地居民十分严重的排外情绪,使得这次战争以失败告终。不仅如此,就连百战百胜的秦军都损失了三十万之多。
内心极为高傲的秦始皇自然不会退缩,于是再次征召十万大军,加上之前剩下的,总计三十万秦军再战百越。为了保证粮草的充足,秦始皇还特地命人开凿了灵渠。就这样,经过两次大军的征伐,百越地去终于归入了秦朝的版图。而赵佗正是这只军队的副将。
巨鹿之战,秦朝覆灭在即,赵佗选择了自立为王虽说百越地区已经被征服,但是作为帝国边疆,驻军自然是少不了的。因此,这支有着三十万之巨的秦军就留在了百越地区。
此后,秦始皇死亡,秦二世即位,赵高趁机屠戮忠良,滥杀无辜。尽管赵佗此时尚在百越,但是难免不会产生兔死狐悲之感。不过此时的赵佗,是不敢起什么心思的,真正让赵佗决定背叛秦朝的是那一场著名的决战——巨鹿之战。
在巨鹿之战之前,秦朝名将章邯屡战屡胜,使得秦军声威振奋,颇有一种回光返照之意。直到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在巨鹿之战中战胜数十万秦军,才使得秦朝彻底走向了灭亡。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史记·南越列传》也正是在巨鹿之战以后,赵佗才敢下定决心反秦。而在此之前,赵佗只是在观察秦朝命运。如果秦朝挺过了这一关,赵佗自然不敢反叛;如果秦朝因此覆灭了,赵佗也已早做好准备。
结束语秦朝末年,朝廷无道,各地纷纷起义,类似赵佗这样的边疆将领,有这样的心思也不足为奇。按照他的行为,在和平年代,固然能算是谋反。不过在秦末那样的特殊年代,赵佗的行为却顶多算自保罢了。
秦朝末年,南越王赵佗一去不复返算是对大秦帝国的背叛吗?
赵佗一去不复返当然算是对大秦帝国的背叛,但我们也无需指责,因为赵佗有充分的理由不回去支援。
秦的暴政不得人心,这样的国无需挽救秦朝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比如秦长城、秦直道、秦始皇兵马俑等。单说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面积差不多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有8000多个形态各异的兵马俑。壮观的背后,是秦朝百姓的血泪。
秦朝的徭役是非常重的,男子年满17岁就要服徭役。徭役分为力役和兵役两种,力役就是做苦力,修建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墓等;兵役就是守边疆,和敌人作战。
不管是做苦力,还是服兵役,都存在丢掉性命的风险。秦朝时期,免除徭役的年龄为56岁,这意味着许多人终其一生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秦朝的法律也是非常严苛的。秦始皇推行法家的重刑思想,普通百姓盗采别人的桑叶或者赃物价值不值一文钱,也要罚其服徭役30天。处罚的措施更是繁多,光死刑就有十多种,有车裂、弃市、磔、戮等方式。
秦的统治时间短,赵佗归属感不强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到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仅持续了十五年。秦始皇在位时,推行中央集权制,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焚书坑儒。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他在位时尚能震慑六国,但他一死,六国便蠢蠢欲动。
秦朝施行暴政,使得民间怨声载道,尤其是原先属于六国的百姓更加没有归属感。赵佗虽然是秦国的一名将领,但他本是赵国人。
对于秦的暴政,他看在眼里,对于六国的百姓抱着同情之心。因此在秦朝大乱的时候,他就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除掉,换上自己的亲信。
可见,赵佗对于秦国的归属感并不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本就是赵国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秦朝的统治时间太短。
赵佗在南越称王,也是为了完成主帅的遗志秦始皇派遣五十万大军南下征服岭南,当时主将有屠睢、任嚣、赵佗三人。论资排辈的话,赵佗只是三号人物。
最初,采用主帅屠睢的策略,即武力占领百越地区。虽然秦人作战勇猛,但越人也不是吃素的,一时间不能完全平定岭南。
屠睢战死后,任嚣采用了与越人融合的办法开发岭南。任嚣不仅尊重越人的风俗,还教中原先进的农业、文化教给他们。
在任嚣的治理下,岭南逐渐富强起来,当时有不少中原的文人来到岭南地区寻求入仕的机会。
在任嚣改革的过程中,赵佗一直是其得力助手。据说越人为了纪念他们,将番禺城称作任嚣城,将今天龙川县境内的古城称作佗城。
任嚣在临死前交待赵佗:
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任嚣要求赵佗断绝通往中原的道路,然后以岭南为基础建国。
任嚣不仅没有回去支援秦国的打算,还交待赵佗建国自立。赵佗也继承了他的遗志,将岭南三郡收入囊中,建立了南越国。
赵佗不仅不回去支援秦国,还建立了南越国自立,这确实是背叛秦国的行为。但他没有背叛华夏人民,在西汉建立后便归附汉朝。岭南的百姓也正因为有赵佗,没有遭受其秦末的兵荒马乱之苦。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