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人听收音机吗?有人说收音机一打开都是广告,对此你怎么看?

我是收音机评论译介,我来回答!

首先,会有人听收音机,比如我和像我一样的一大批收音机与广播爱好者。其次,收音机里确实有广告,但这并非阻碍人们听收音机的主要理由,因为你看电视、用手机上网、用电脑上网也都有广告,而且插播的广告更加烦人,但你戒掉了电视、手机和电脑了吗?显然没有,所以,用广告来反驳或质疑听收音机的价值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虽然收音机播出的节目中总会插播广告,有时会像狗皮膏药一样烦人,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收听那些质量上乘的广播节目。

比如:我喜欢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经济之声 播出的很多节目,晨间5:00有《新鲜早世界》和《高丽掌门笑傲江湖》。

节目中会介绍各种健康知识,人生百味以及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等,信息量很大,让人收益匪浅。

晚间,经济之声的《海洋现场秀》、《那些年》和《财经夜读》也是我喜欢听的节目。海洋现场秀能逗得听众哈哈大笑,驱走一切烦恼;那些年带我们领略历史上的逸闻趣事;财经夜读则是晚间的心灵鸡汤,给人以力量和温暖。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好节目,比如本地调频台转播的《环球故事汇》、《晓声长谈》等都非常不错。

我一直主张,尽管有广告,但是人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播出广告时,你完全可以更换频率,听那些没有广告或者广告很少的电台啊。活人怎们能让尿给憋死呢?您说是不是?

由于经济之声在本地的落地频率有时插播别的节目,所以,我就用一些短波性能较为强悍的收音机在短波波段接收它,效果也很好。这些机器包括:PL660,德劲DE1103,索尼7600GR等。

这就是我对上述问题的看法,您同意吗?欢迎留言评论!

★ 我是收音机评论译介,目前,本号已经翻译和发布了189篇国外收音机爱好者创作的评论文章、广播知识文章,并且本人也原创了很多篇机器评测文章。另外,还发布了98个收音机介绍与评论的视频。欢迎大家关注本号,点赞并转发,谢谢!

现在还有人听收音机吗?有人说收音机一打开都是广告,对此你怎么看?

首先要说明一下,即使当今时代,收音机的听众也是蛮多。当然,听众早已从收听台式、便携式收音机变为了行车途中收听广播。

每个城市都会有好几档知名的电台广播,让上班族开车途中收听到种类繁多的播报内容,从类别来说,较收欢迎的广播频道有美食类、音乐类、综艺娱乐类、体育类、汽车类、情感故事类。

汽车广播时代也催生了大量的广播主持人,也就是电台广播主持人,有别于电视台广播主持。黄金时间档的电台广播,往往是由电台里的“台柱子”挑大梁,也是商家广告投放最昂贵的。

其次,再来说一下收音机广告较多的问题。毋庸置疑,频繁密集的广告投放的确招人烦,但有时候辩证地想一下,因为有广告投放,反倒是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点便捷和美好。要知道,广告商的赞助绝对是电台的稳定可观的收入来源,所以才有了电台提供我们的优质生活服务呀。再者,有了广告宣传,也让我们多了一些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便利。生活当中,那些平面媒介,图书、电视电影也是有大篇幅的广告植入的。

好啦,我们不妨多一些乐观积极的心态,怀念一下曾经黑白荧屏时代听收音机的情怀,也积极乐观地看待当今收音机广告投放。开车途中,多给自己和家人一个美好的微笑,不喜欢的电台切换掉就好了,要记得,生活一直都是美好的哦。

现在还有人听收音机吗?有人说收音机一打开都是广告,对此你怎么看?

感谢邀请!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听收音机,那个时候家里有一台老式电子管收音机。我记得开机时间很长,但声音非常浑厚,至今令人难忘。70年代电视机非常稀少,只有到电影院看电影和在家听收音机这几种娱乐方式。听收音机习惯至今我还保持着。但也很少能静下心来专门听收音机,都是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不能让耳朵闲着。比如早晚在卫生间洗漱、吃饭时、收拾屋子、上下班路上等等。尤其在骑行的路上,我总是随身带一个能听调频广播的对讲机。尤其是一个人骑行的时候,调到当地的音乐台,一边骑行一边听音乐。 这样会使枯燥的骑行增加了很多乐趣,不知不觉就到达目的地。(图1为德劲DE-1103收音机。图4为德生F110收音机。图5为德生PL-365收音机。图6为泉盛TG-UV2plus对讲机)。

现在还有人听收音机吗?有人说收音机一打开都是广告,对此你怎么看?

听不到啥好节目,想听的收不到,收到啦又被严重干扰。洗脑,假药,无下限的坑人广告和没啥有意义的广播,你说闲着没事去听那些东西干啥?不是吃饱啦撑的吗?

现在还有人听收音机吗?有人说收音机一打开都是广告,对此你怎么看?

七十年代全屯子几十户几家有收音机,用干电池听新闻电影小说文艺节目。九十年代后电台开通服务热线,全是病理专家讲座答复患者。再无以前那些好节目啦。

现在还有人听收音机吗?有人说收音机一打开都是广告,对此你怎么看?

打开收音机,广告太多,还有卖假药的,不听了。音乐评书听下载到内存卡里的,可以随意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