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真的有太平天国宝藏存在吗?有何依据?
据说太平天国埋有“宝藏”,从清末到民国,不时有人到南京清凉山挖宝藏。当年大破太平军的曾国藩明确在奏折里说他没有发现宝库,但是清廷和民间都不信。
围城三年,一朝城破,杀红眼的湘君进入天京(南京)城四处寻找“圣库”,太平天国从1851年起事,两年后定都南京,到1864年覆灭,十几年中,聚敛了大量财富,尤其“圣库”制度,人无私产,统一开销,更是让“圣库”的规模不容小觑,根据清廷的线报,巅峰时期圣库有高达1800多万两白银。
城破之日,查封贼库,所得财物,多则进奉户部,少则留充军饷,酌济难民。
这是曾国藩对负责攻城的九弟曾国荃所下的指示,意思是找到宝库,多就进国库,少就留作军饷或者救济难民。
进城后大肆劫掠,士兵们确实发了一笔横财,但是掘地三尺也没有找到太平天国的圣库。
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
所以曾国藩在奏折中明确写道“全无财货”,同时也表示出乎他的意料,也是一件从来很少听闻的罕见之事。
历史上改朝换代或者剿灭一方势力之时,定然会搜出大量财富。末代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也是带走了大量财物,企图东山再起,在我们今天看来的古董,宫里却横七竖八堆放在空房子里,不计其数,解放后,专家们小心翼翼清理。连醇亲王府被盗,也是用大卡车拉财物。日本人进入张作霖大帅府,抢得的金银也是以“亿”计。
太平天国起义一个轰轰烈烈存在十几年的政权,覆灭之时,要说没有大量财物,确实没人信。
慈禧肯定不会相信曾家兄弟的话,不仅清廷,民间也认为是曾家兄弟私吞了宝库。
起义之初,洪秀全就实行“人无私产”,财物统一收支,一个庞大的圣库也就建立起来了。进士张继庚曾秘密潜入太平军,根据他的说法,“圣库”在水西门灯笼巷,有高达1800多万两白银。
但是1854年,张继庚暴露,被太平军杀害,此后清廷就没有圣库的准确消息。忠王李秀成的供词是:国库无存银米”“家内无存金银”,太平天国内务梦王董金泉也没有供出“圣库”的金银。
除了曾家兄弟,没人相信,当时《上海新报》就曾报道说,曾国藩的夫人从南京回湖南老家,动用二百多艘船运送财物。这更让人怀疑是不是曾家私吞了太平天国的财物。
曾国荃曾在湖南建13万平方米、长600米、宽230米的宅邸,更令人生疑。
清朝国库分为内府库和户部库,户部存银最多时是乾隆四十二年:8182万两,到嘉庆三年就只有1900万两,到了咸丰三年,也就是太平天国起义的第三年,户部存银仅有20多万两,湘军在战争中所获大量财物,如果据为己有,朝廷也不会容忍。
太平天国被剿灭六年后,曾国荃给大哥曾国藩的信中,就表达了自己手头紧张。光绪元年(1875)年,给侄子曾纪泽、曾纪鸿的信中直接说:“八年闲居……负欠如海。”从这些后世公开的信件来看,曾国荃并没有外界盛传的那么富有。也就在这一年,他又出来做官。
吾弟所获无几,而‘老饕’之名遍天下,亦太冤矣。
曾国藩也无不替弟弟抱屈,没有拿什么钱,但是“贪吃”的名声却遍天下。曾家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应该没有赚得多少钱。
根据张继庚的信件,太平军刚占领南京时库银高达1800万两,但仅仅几个月后就下降到800万两,九个月后信中写道不足百万两,他给江南大营的统帅向荣不断去信,催促尽快进攻天京。
1854年,张继庚卧底身份暴露,被东王杨秀清公开处决。1856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不久,起了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圣库”的银两消耗速度非常惊人,张继庚也作了一些解释:
伪东府有一万余两,伪天府有七千余两,伪北府有一千余两,其余大小伪衙藏银尚属不少,衣服更不计其数。
按照洪秀全的规定,不能私藏银两,可见“圣库”制度一开始执行就走了样,太平军内部将领和官员纷纷瓜分“圣库”财产。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圣库”连形式也不存在了,成了英王陈玉成的府邸。曾国藩打下天津后,也曾住到灯笼巷原陈玉成的王府。这个“圣库”遗址,在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部分物品被搬出展览。
“圣库”可以说是公产,最后也不存在了,但是并没妨碍敛财,根据李秀成的供述,后期洪氏家族聚敛了大量财物,除了搜刮百姓的,各地将领们也进献奇珍异宝,比如洪秀全第四个儿子出生后,各地纷纷准备奇珍异宝送到天京,以备庆祝四殿下满月。
相比各王,洪秀全私产应该是最多的。洪秀全以及各王都藏有不少财富,这毋庸置疑。
天京被攻下前一个月,洪秀全病逝,幼王洪福天贵匆匆继位,天京失守,由李秀成护送逃到堵王黄文金镇守的湖州,不久被清军俘获,凌迟处死。因此也传出洪福天贵把宝藏带到湖州一说,据说1924年,有两个人从上海到湖州,租下堵王的老宅,挖开地窖后,他们不辞而别。即使,藏有金银也被人挖走了,数额也不可能太大,否则肯定会惊动更多人。像孙殿英那样的规模,是难以掩人耳目的。
洪福天贵才是15岁的孩子,为了活命,供状里把所知道的太平军细节娓娓道来,毫无骨气,但没有涉及宝藏的。其实,洪福天贵忙着逃命,即使带了金银,也不可能有庞大的数额。
零星的钱财大小王肯定是有的,那到底有没有一个庞大的“宝库”被藏了起来呢?
慈禧不相信曾国藩的说辞,解散湘军后,派新任两江总督马新贻秘密调查“圣库”,结果才两年,1870年,马新怡南京校场阅兵,众目睽睽一下,被刺身亡,史称“刺马案”,封疆大吏就这么死了,震惊朝野。
没办法,慈禧又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安抚被马新贻打压的湘军旧部。“刺马案”也不了了之。当时人们就怀疑是湘军中人干的,但是湘军在晚清的地位错综复杂,没人敢过问。马新贻死后,太平天国“圣库”的事再无人提起。
两年后,曾国藩也去世了,1890年曾国荃也去世了。但“圣库”的传说没有终结,说的有鼻有眼的,很多人相信它是存在的。
南京到底哪里能藏大批宝藏呢?不少人到清凉山寻宝,1983年,确实出土了两坛银元和钱币,但与太平天国没有关系。随着城市的拆迁和大范围的考古,南京能挖的基本都挖了一遍,发现了很多六朝遗迹,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太平天国“宝藏”的线索。
从“圣库”消耗那么快,以及洪秀全崩溃忧郁病逝来看,应该没有一座金山银山似的宝库,如果真有,洪秀全完全可以出逃,以图他日。
在世界上真的有太平天国宝藏存在吗?有何依据?
让我们看看太平天国花钱的方式,以及太平天国最后时刻的状况。我们或许会得出线索。
太平天国确实曾有过巨额财富,但开销很大,消耗很快作为雄踞东南富庶之地十来年的政权,太平天国有钱,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我们再看看太平天国豪气的花钱方式,再多的钱也经不起这么花。
据大清间谍张继庚(张炳恒)汇报:初入金陵时,太平军圣库大约有1800万两白银。
1800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呢?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大清的存银是800万两!可以说,此时太平天国可以算是富得流油了,大清国库的存银也只有他的零头。
可是,这1800万两白银,几个月的时间,很快就只剩下了800万两白银。剩下的钱,也很快就消耗殆尽!
这么迅速的消耗,实际上是有四个原因:
1、正常的作战、行政等开销:太平军在北伐、西征初期,征战的钱很大部分来自圣库拨款,这是不小的开销。
在清朝方面,湘军的军饷,大清依靠正常的财政能力也是负担不起的。为此,只有开了“厘金”等其他方式才能维系湘军的正常运转。而太平军在进入金陵之初,实际控制的只有金陵、扬州等寥寥几个城市。要搭建行政系统、维系军队、战役准备,开支巨大。
2、收入锐减:而在太平军地盘扩大后,由于“圣库”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很快就遭到了严重破坏(更严谨地说是遭到摒弃),因此太平天国“圣库”收入锐减。
3、恩赏:进入"小天堂"后,依功劳赏功臣,是洪秀全很早就做出过的承诺。因此,在进入天京后,太平天国对功臣进行了“豪气”的赏赐,不光是各王,各国宗、丞相、侯爵都进行了普遍的“赏赐”;
早在转战期间,太平天国就已许诺:到小天堂后就封赏功臣。天下未定就大肆封赏,实在太早!尤其是到了天京最后被围期间,由于长期缺粮,形势危急,天王、忠王都曾经大肆以金银“封赏”,试图振奋人心。
4、奢侈的生活:关于天王、东王等领导者生活的“精致”,大家应该早有耳闻。此处不再赘述。不过,我们要补充一点:生活腐化的绝不仅仅只是天王、东王几个人。
据当时在天京的洋人描述,南京街道曾经“挤满了很多面容姣好的年轻妇女,穿着华丽的丝绸。”
太平天国各王开支巨大。显然,当时太平天国的“精致生活"遍及整个领导集团(后来“滥封”那么多王,这个“领导集团”规模可不小),而不只是天王、东王几个人。因为,天王、东王的女人理论上应该是不必去街道上挤满的···
从清朝对洪家各王的处置看,天京国库在城破时应该是没有多少存银的很多朋友都把曾国藩处死李秀成,与天朝圣库之谜联系到一起。我认为这可能不大。
据洪天贵福的回忆,洪秀全去世后,李秀成总管军事,洪家兄弟总管财政。
也就是说,对于圣库的具体情况,洪家兄弟比李秀成显然更了解。
洪仁达已在城破时被俘;洪仁轩,洪天贵福后来也都相继被俘。这些人可没有被“急急忙忙”处决,可都是请旨后杀掉的。
最后掌管太平天国财政的洪家兄弟被俘后,很快就被杀了。大清政府并没有兴趣找他们询问什么“圣库之谜”。
至于传说中那1800万两白银,是1853年的数据了,早就花得差不多了。大清政府确实犯不着“考古查疑”。
至于湘军在天京掠夺后发财,从材料上看,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天京聚集了那么多王,“有钱人”多的是。湘军在攻破天京后的大掠夺中获取大量财富自然极有可能。
这些财富对于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财富,但和“圣库宝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以当时大清当时的状况,假如圣库确有千万白银,大清是不可能对“圣库”睁只眼闭只眼的。
太平天国各部的最后时刻,都拥有大量财富李秀成在出逃后,携带了大量金银珠宝。村民甚至因为“分赃不均”大打出手。
石达开在被困大渡河期间,也曾经试图重新重金收买土司。
与之相应的:北伐军、石达开远征军、石达开远征军的分支,以及后来转战各地的太平军余部,甚至一些在战争中突然“消失”的部队,他们都应当携带了不少的财富。而在转战之时,他们很可能对“宝藏”进行过掩埋、保存。
因此,在今天河北、四川、广东等地,都有太平军宝藏的传说。我相信,这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广东韶关东湖坪村流传的太平天国宝藏寻宝诀:两江夹一河,江江十八箩。左一丈,右一丈,前一丈,后一丈。因此,对于太平天国宝藏的问题,我认为:“圣库”之谜应该不大可能,而零散的各军,很可能都曾经保存了不小的财富。
这些零散财富,与太平天国“圣库”不是一个量级,但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财富。
祝您出门捡到宝!
在世界上真的有太平天国宝藏存在吗?有何依据?
有或没有,必要经过历史的论证与科学的发掘和挖掘,不能众说纭纭,去误导众人的财商值。
也真的对不起,我不是考古学家和探险家。
考古学家一要从历史的角度和文献与当地有太平天国后裔的族谱中去寻觅反原历史的真实性等。
探险家一要具备考古的专业知识,二要丰富的历史知识,三要勇气,四要地理学知识,五要专业的设备器材,六要有善心诚心和善于与人沟通的超前思维转换等。
诚谢邀请
🙏🙏🙏
在世界上真的有太平天国宝藏存在吗?有何依据?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有宝藏的话会增加神秘性,会有看点。但是实际上当时国家财政已经面临破产,鸦片战争要赔款。太平天国的运动又使得东南半壁的赋税支离破碎维持日常的运作已经捉襟见肘了。哪里有余财来练兵打仗。所以当时湘军淮军将领打仗大都是自筹粮饷的。第一是截留税收,第二是广开厘捐,还有就是纵兵抢劫。所以当时打下来的地盘,都纵容士兵抢劫。这也是当时很多部队能攻不能守的原因,军纪太败坏了。只有少数几只部队军纪还可以。这也是因为这些部队粮饷有保证。向攻下南京的曾国荃,每打下一个地方都要回乡,就是因为抢来的钱财要回乡置办产业。南京被打下后,干脆放了一把火把洪秀全的天王府烧的一干二净的。就是为了毁灭证据。这也是曾国藩删改李秀成自白书的原因吧。所以我觉得太平天国的宝藏应该根本不存在的,在一百多年前就被抢光了吧。
在世界上真的有太平天国宝藏存在吗?有何依据?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曾放映过一部名叫《天国金库之谜》的影片,这勾起了人们对于百年前太平天国藏宝之谜的好奇。无独有偶,2010年央视也披露广东韶关有个“曾氏银库”,传说中湘军将领曾国荃(曾国藩弟弟)掠夺来的太平天国财宝,可能就有一部分藏在这里。这条新闻一出,便在国内各媒体上迅速传播,让早就众说纷纭的天国藏宝之谜更成了一桩扑朔迷离的疑案。那么太平天国失败后,到底有没有留下大量金银财宝?如果真有,这些财宝又藏在哪儿,有几处呢?天京窖金之谜说起太平天国的藏宝之谜,咱还得先说说它到底藏没藏宝贝,有多少宝贝。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之后不久,天国就颁布了“圣库”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军民一律不得私藏财物,所有个人的或缴获的财物都要上缴“天朝圣库”,“圣库”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库。为了能使这个制度很好地执行下去,太平天国制定了很严格的纪律。凡是私藏银子超过五两的,就会治罪,甚至会被处以死刑。
那么“圣库”到底藏了多少财宝呢?关于它的数额,曾混入天京城的清军奸细张继庚在给清军江南大营统帅向荣的信中说,太平军占领南京时,运了大量的白银藏在“圣库”里,一共是一千八百余万两,但几个月后,就只剩八百多万两了。“圣库”就在水西门的灯笼巷。张继庚还报告了一些太平天国将领的个人财产:“伪东府(东王杨秀清府)有一万余两,伪天府(天王洪秀全府)有七千余两,伪北府(北王韦昌辉府)有一千余两,其余大小伪衙藏银尚属不少,衣服更不计其数矣。”
而在相关的一些历史文献里,也提到过张继庚所说的“圣库”。只不过,在太平天国后期,这个“圣库”制度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因为圣库内的钱财这个时候已经被各级王侯将相们瓜分一空,特别是洪氏家族更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要说这天王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整天不思进取,贪图享受。他在天京苦心经营十载,动用上万军民,在原来两江总督衙署的基础上扩建了豪华的天王府,建成后的天王府“城周围十余里,城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雕琢精巧,金碧辉煌”,“五彩缤纷,侈丽无比”。有了天王的榜样,其他各王也在天京城内大修王府,相互攀比,尽情享乐。除修建皇宫外,洪秀全还掠取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文物宝玩,供自己享用。传说,在天京城被攻破前,洪秀全曾命人将大量的财宝埋藏在天王府地下的秘密洞穴中。天王府遗址就在现在的南京长江路292号“总统府”内,民间传言藏宝地点就在他的“金龙殿”下面。
1864年,被湘军围困多年的天京终告失陷,太平天国灭亡。曾国荃带领湘军在天京城内如狼似虎般逐街逐巷地杀掠洗劫,其搜查的重点目标就是天王府和遍布城内的几百处王府及其他官员宅第。可湘军虽然用各种方法捞尽了南京地面的所有浮财,但却始终没有发现太平天国的所谓“圣库”和传说中天王府藏宝。为此,发了狂的湘军在城内到处拆房、挖穴、掘塘,不惜掘地三尺,搜寻太平天国的“金库”窖藏,曾国荃还下令放火烧了洪秀全的天王府宫殿。
为了查出太平天国藏宝确切位置,曾国荃曾严审熟知天国内情的忠王李秀成:“城中窖内金银能指出数处否?”但李秀成却淡淡地回答“国库无存银米”、“家内无存金银”。后来曾国荃又亲自提审了原太平天国负责掌管内务的梦王董金泉,希望从他嘴里能知道一些藏宝的消息,但坚贞不屈的梦王在严刑逼供下虽几乎变成血人,也没有透露出半点有关财宝下落的消息。无奈,曾国藩最后只得奏报朝廷说,除发现二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外,洪秀全天王府的窖金,一无所获。中外纷传的所谓太平天国藏宝之说不过是传闻而已。
然而,事情又似乎没这么简单。据民间传说,这个狡黠的曾国荃很可能在奏报时就已经得到了洪秀全窖藏中的大量财宝,只是秘而不宣、想据为己有罢了。例如,当时的《上海新报》就曾报道:曾国藩的夫人由南京回湖南老家时,就动用了二百多艘船只运送行李。这不能不让人怀疑,这批行李中是否藏有曾氏弟兄从天京掠来的那些金银财宝。
民国坊间传闻而民国以后,有一本叫做《真相》的杂志,也曾煞有介事地向人们描绘了一个有关太平天国宝藏的故事:有个广州人曾在太平天国当兵,天京沦陷前,某位王爷命令他和其他46名士兵在其家中私建藏宝洞,埋藏了黄金白银300万两。工程竣工后,这位王爷表示要在府中设宴犒赏他们。这个广州人当时由于正发疟疾,寒热交加,未能参加,其他人都高高兴兴地赴宴去了,谁知该心狠手辣的王爷却借酒宴之机把他们统统杀掉了。
这个广州人惊悉所有赴宴的人都被灭口后,立即抱病逃回广东。后来,此人在临终前曾交给他儿子一张草图,并叮嘱其“一定要把藏宝发掘出来以安抚我的遗志”。于是,儿子在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便来到南京,不惜重金聘请洋人勘察。他曾对洋工程师说:“在中正街(今白下路东段)左右,往下挖43米多,有两块青石,再挖10米,有旧水西门一扇,把门拿掉,就是当年的藏金库。”但这个人后来到底找到了那300万两黄金白银没有,《真相》杂志却没了下文。
正当读者们以为这个杂志刊登的故事仅仅是坊间传闻、根本不足为信的时候,1912年冬天,南京的地方政府却也不知从哪得来的消息,还真搞了一次藏宝挖掘。只不过,挖了一个多月,挖到地下40多米都还没看到藏宝。失望之余,只好空手而归。2005年,南京市政府为了打通龙蟠中路,也曾在通济门一带施工。筑路工人在施工中发现泥土下有一层古青石板,怀疑下边有古墓或古代窖藏。但经几位文博专家仔细考察后,证实该青石板下面并无窖藏,后来一直挖到地下二十余米,也没有新的发现。而且该地区接近秦淮河道,地下水渗溢严重,所以最后深掘工程不了了之。所以,直到今天,有关南京城内的藏宝所在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世界上真的有太平天国宝藏存在吗?有何依据?
太平天国一路攻城掠地,占领江南富庶之地通过各种手段收刮民脂民膏,曾有规定如有私藏财产者当诛!太平军攻下城市得到财产一律上交圣库。太平天国一定积累不少财富,就连王冠都是纯金打造。你说天王戴着又凉又重的金帽子上朝多辛苦!
天国沦陷后这些财富自然引起请廷和湘军将士的注意,据说一时间湘军船只塞满长江。曾国藩的奏折上说没有找到太平军圣库,太后也没深追究。毕竟现在清朝解除了最大隐患!
我想有三种可能:第一被军事将领瓜分殆尽,二:被太平军瓜分带出城去。三:藏在无人知的秘境有待一日人们发现宝藏。
我更倾向第一种可能,即被攻入天京的军人瓜分带回原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