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跟我抢孩子,怎么抢回来?

如果是离婚争抢孩子的抚养问题,那么只能通过法律的途径争取,而不能自己盲目的去抢。

如果是双方在相处过程中,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说明是你们相处出现了问题,在孩子的教育观念、育儿观念等等都有不同意见。

但孩子是你的,为什么要给婆婆呢?

婆婆跟我抢孩子,怎么抢回来?

抢啥抢,那孩子又不是你的

婆婆跟我抢孩子,怎么抢回来?

那就先要看婆婆为什么跟你抢孩子!?

婆婆跟我抢孩子,怎么抢回来?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在孩子的心里占据“老大”的位置,我也有同感。我家婆婆有时候就喜欢说些气人的话:没人管你呀,奶奶管你!她不让吃(奶)啊?打她!孩子小还可以,大一点了恐怕就以为奶奶才是最关心自己的人,妈妈心里觉得酸酸的,很嫉妒哦!不是做媳妇的心眼小,现在都只生一个孩子,哪个妈妈不是把心都掏给孩子了呀?可是婆婆又总想“争宠”,还是用不正规的渠道(比如溺爱孩子,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给他撑腰),怎么也让人不甘心!我觉得你也是要硬气一点,多争取机会接近孩子,同时也要多和婆婆沟通一下,告诉她自己的感受。如果她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自然会有所收敛;如果她不把你的话当回事,也尽量别翻脸,半开玩笑似的说:“孩子可是我生的,都不让我抱啊?”然后稍用点力去把孩子“抢”回来。不要人家不让抱就不抱了,必要时你可以问问她:为什么不让我抱啊?孩子没有妈妈疼可是不会健康成长的。你要让她知道,你比她更爱孩子,没人可以取代你的位置。

隔代养育阻碍孩子自理能力

隔代养育阻碍孩子自理能力事事代办、过度保护阻碍孩子自理能力、独立性发展然而,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等方面,隔代养育就可能弊大于利了。从自理能力和个性上,你很容易判断一个孩子是父母带大还是隔代养育的。省实验幼儿园保教主任徐菁说,通常,隔代养育的孩子自理能力差一点,甚至不会自己吃饭;他们的个性也比较极端,要么胆小,要么霸道。为什么会这样?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许慧说,俗话说隔代亲,老人比父母更溺爱、迁就孩子。然而,儿童早期是要发展很多技能的,如果老人事事代办或过度保护,只能让孩子错过探索新事物的最佳年龄,阻碍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徐菁举例说,2~3岁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但往往孩子的一个动作,老人就能猜出他的所求,便立即满足他,长此以往,孩子少了表达需要,会影响语言发展。由于生理的原因,老年人一般喜静不喜动,这样会不自觉地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个性发展、能力增强。许慧说。经常让孩子待在家里,接触新鲜事物和与人交往的机会自然少了,可能导致视野狭小,不敢面对生人,缺乏探索欲和创造力、想象力,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固执、退缩、胆小等性格。此外,老人多关注孩子的吃穿,却很少和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可能造成孩子孤独、冷漠的性格。1岁6个月前父母要和孩子最大程度地相处现实生活中,老人的传统育儿观念,经常引起年轻父母的反对,这不仅影响家庭关系,如果经常因此而发生冲突,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老人溺爱孩子,父母又较为严厉,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下,判断力很弱的小孩子会不分利弊地倒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逐渐学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谁对他有利,他就听谁的,有时甚至故意制造点矛盾让双方争执,使自己投机取巧,显然对以后的人格发展不利。即便双方教育观点一致,祖辈在经验基础上,能不断更新科学育儿理念,隔代养育也不能代替亲子关系。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权利和义务,老年人可以适当帮忙,但最好不包办,否则,会疏远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许慧提醒,尤其0~1岁6个月,和父母最大程度地相处,是孩子形成稳定依恋关系的关键,决定了他与别人相处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容易出现疏离感、亲密焦虑和不安全感等问题,将来可能很难和别人沟通,甚至影响成年后的社会、家庭生活。

婆婆跟我抢孩子,怎么抢回来?

记住,你如果是法定(离婚否?孩子判定给谁了?)监护人,你只要身体健康,有收入,谁敢跟你抢?

婆婆跟我抢孩子,怎么抢回来?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在孩子的心里占据“老大”的位置,我也有同感。我家婆婆有时候就喜欢说些气人的话:没人管你呀,奶奶管你!她不让吃(奶)啊?打她!孩子小还可以,大一点了恐怕就以为奶奶才是最关心自己的人,妈妈心里觉得酸酸的,很嫉妒哦!不是做媳妇的心眼小,现在都只生一个孩子,哪个妈妈不是把心都掏给孩子了呀?可是婆婆又总想“争宠”,还是用不正规的渠道(比如溺爱孩子,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给他撑腰),怎么也让人不甘心!我觉得你也是要硬气一点,多争取机会接近孩子,同时也要多和婆婆沟通一下,告诉她自己的感受。如果她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自然会有所收敛;如果她不把你的话当回事,也尽量别翻脸,半开玩笑似的说:“孩子可是我生的,都不让我抱啊?”然后稍用点力去把孩子“抢”回来。不要人家不让抱就不抱了,必要时你可以问问她:为什么不让我抱啊?孩子没有妈妈疼可是不会健康成长的。你要让她知道,你比她更爱孩子,没人可以取代你的位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