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女儿带了七年外孙,现在成冤家,该怎么解决?

帮女儿带了7年外孙,费力不讨好,现在成了冤家,大致有3个原因:

1.干涉女儿教育外孙,让女儿反感

很多老人爱孩子,对孩子百般呵护,只要孩子喜欢的、不管对错都依着孩子,孩子身上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女儿会很不高兴,跟老人沟通时,老人却觉得:我都是为了孩子好,累死累活的看孩子,还不满意,心里也会有不满情绪,长此以往就会积下怨恨。

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孩子养成了有礼貌、讲卫生、爱学习这样的好习惯让人喜欢;如果孩子养成了乱扔垃圾、不爱吃饭只吃零食、与爸爸妈妈顶嘴、偏食、爆粗口等等这些不好的习惯,让女儿看见了就会很生气,由于孩子长时间的跟老人在一起,女儿就会觉得是老人没有教育好孩子,孩子身上不好的习惯都是老人惯的。

2.与女儿意见不一样,产生了矛盾

老人与女儿之间本来没有矛盾,大都是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分歧,很多母女的矛盾都是围绕教育孩子产生的,女儿希望孩子读书、写字,偏偏老人觉得孩子还小、不用学、要让孩子吃好、喝好、玩儿好、其他的事都无所谓。

虽然老人照顾孩子有功,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老人的宠爱、溺爱,让孩子觉得有靠山,有时甚至不听父母的话。

如果在老人的教育下,孩子变成了懂事儿、听话的乖孩子,孩子的父母自然会很高兴,如果孩子身上都是不好的习惯,孩子的父母就会很生气,继而把对孩子的怨气转移到老人身上。

3.女儿没有私人空间,心里有怨气

年轻人有他们的生活空间,有他们的私生活,老人帮助女儿照顾孩子,让女儿女婿没有了独立生活的空间,一切都置于老人的视线里,他们没有了说悄悄话、做爱情事儿的空间,就会觉得很不方便,感情得不到释放,就会觉得很压抑,时间长了也会积累下不满情绪。

帮女儿带了7年外孙,现在成冤家,怎么解决,我有几个建议供你参考:

1.直截了当的问问女儿女婿,自己还有没有留下来照顾孩子的必要,如果不用自己照顾孩子,自己马上就走,回到自己家里,不挨累还轻松。

2.如果需要自己照顾孩子,自己就留下来,以后不再掺与女儿女婿教育孩子

3.如果需要自己照顾外孙,最好给自己租个房子,孩子晚上让他们夫妻自己带,自己晚上可以睡个好觉。

4.如果女儿女婿说不用老人照顾孩子,立刻收拾东西回自己家去,女儿愿意来看看就来,不喜欢来也不要有什么想法,想孩子就开视频看看。

帮女儿带了7年外孙,确实很辛苦,结果却是女儿不满意,母女成了冤家,你一定很伤心,你女儿只是心有不满,并不是记恨在心,母女之间的矛盾因为有亲情的维系,慢慢就会自然化解的。

【我是刘芳,专注爱情、婚姻、家庭情感问答,感谢朋友们关注、浏览,祝朋友们幸福快乐!】

帮女儿带了七年外孙,现在成冤家,该怎么解决?

就题主说的这个问题我来聊聊好吗?

做妈妈的帮自己的女儿带了七年的外孙,到头来两人却成了冤家,以我看像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少见到的,一个妈妈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女儿带大成人,现在女儿也已经结婚成家,并有了她自己的孩子,女儿也做妈妈了。

但女儿生下的孩子自己没时间来带,爷爷奶奶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不带孙子,只好求母亲也就是孩子的姥姥帮忙带着,她这一带就是七年,想想这七年里姥姥真的好辛苦,可到最后姥姥没有从女儿女婿那里得什么好处,也没听到女儿女婿对她说一句安慰的话,却变成了冤家,这是谁都没想到的。在这带娃的七年中有句话说的好:“姥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辛劳”。现在到好,姥姥原本健康的身体变成了医院的长客,三高有了,腰腿痛也出来了,脸上的老年斑也出现了。

这些都认了,可为什么现在跟女儿女婿成为了冤家了呢?题主现在是百思不得其解,而且还越想越气,天天是饭不思茶不想觉不睡,怎么办?该怎么解决?姥姥最后想到了#悟空问答#我以为这个问题还是很好解决,首先这个问题出在你母亲这里,有网友会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我看来有其娘必有其女,子不教父之过,同样的道理“女不教娘有过”有因必有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时间,时间能够谈化一切矛盾,更何况你们还是母女,女儿是母亲身体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母亲必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什么时候找到这个原因了,那什么时候这个问题也就跟着解决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姥姥您!

欢迎大家就这位姥姥的苦脑问题一起互动、点评、留言!谢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静安华哥

帮女儿带了七年外孙,现在成冤家,该怎么解决?

如果你经常溜达在小区的广场或者公园里,你会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大多数带孩子的老人都是孩子的姥姥姥爷(外公外婆)所以有这样的一句俏皮话: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观赏。为什么姥姥姥爷帮忙带宝宝的情况比较多一点呢,那是因为她们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女儿受苦。也不希望女儿因为带孩子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因为家庭主妇的幸福感往往很低的,总之为了女儿的小家,她们牺牲了自己本应该好好享受晚年的生活,来给女儿女婿带孩子。

老人的出发点是好的,那为什么会成为冤家呢,是不是女儿女婿是白眼狼,看不到老人的付出,并把这种付出当作理所当然,好像老人带孩子天经地义一样,下班回到家里就像个甩手掌柜,吃完饭就窝在沙发上看手机。久而久之,老人能没有怨言嘛,所以可能就会抱怨两句。两个不知道感恩的巨婴却把这些你们的无心之言记在心里,在孩子7岁了上小学以后,不再需要你们了照顾了,这时候他们爆发了,开始处处挑毛病了,觉得你们碍眼了。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先和你们的亲家(女婿父母)沟通,然后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找和女儿女婿关系比较好的亲属,让他们先去打探一下,找到孩子的心结,再慢慢的打开,还有你们带大的外孙,都可以成为你们感情回暖的润滑剂,这是个慢工程,别着急慢慢来。

还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你们带孩子的这几年,过度掺合人家夫妻间的各种事宜,什么都要管上一管。觉得自己帮助他们带孩子了,居功至伟,所以可以肆无忌惮的插入到人家小家庭的生活里,时间长了谁都受不了的。如果是因为这种原因,我建议你们可以诚恳的和小两口沟通,不再掺合人家的家事。还有就是可能你们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现在不服从管教,亦或是就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发生了口角,当然没有及时打开心结,越积压约多,像滚雪球一样,最终可能就爆发了,还是那句话,找一个可靠的和小夫妻关系好的亲人或者朋友,让他们打开心结,找到原因,再慢慢想办法缓和矛盾,毕竟都是血缘至亲,你们还帮他们带大的孩子。矛盾一定会解决的。

帮女儿带了七年外孙,现在成冤家,该怎么解决?

刘芬退休刚满一年,远嫁的女儿生了一对双胞胎,她打点行装去了千里之外的女儿家,前三年挺好,第四年却和女儿闹翻了。

01

刘芬的老伴前两年突发心脏病离世,女儿出嫁后,一个人有点孤单,平时上班还好,退了休这种感觉就更强烈。所以女儿提出帮带外孙的要求后,她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

刘芬到了女儿家后,承包了全部家务,把两个外孙也带得很好。虽然两代人带孩子的观念不太一样,但是亲妈和女儿之间沟通起来比较顺畅,女儿女婿对她百般感激,一家三代五口相处得其乐融融。

看到一些老闺蜜在儿子家带孙子,与儿媳闹得水火不容,刘芬就暗自庆幸自己生的是女儿。她想,自己将来的依靠就是女儿女婿,所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女儿的生活当中,连女儿要交生活费也不收,体谅年轻人打拼不容易,承包了女儿家的伙食费、孩子的零食水果早教等,每月近6000元的养老金基本花光。

02

三年过去了,两个可爱的小外孙上了幼儿园。刘芬肩上的担子也松了许多,每天送完外孙入托,还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她终于松了一口气。

有一天,平时中午在单位吃饭的女儿女婿突然回来了,说有一件事要和刘芬商量。原来是三年后小外孙就要上小学了,他们想早一点换个学区房。随着孩子们长大,现在的两房也不够住了。女儿撒娇地对刘芬说:“妈,您的房子空了几年,以后也不用再回去住了,不如卖了它,然后我们买个大房子一起住,多好啊。”女婿也连声附和,一定会好好孝敬她。

刘芬听了有一些心动,但又有些莫名的不安。于是下午就给最要好的老闺蜜云姐打电话说了这件事。云姐是刘芬的老同学,相识几十年几乎无话不谈,听了刘芬的话之后,她提出了反对意见。云姐说:“晚年三件宝,老窝最重要,如果卖了老房子,将来万一有点什么,连个退路都没有了”

03

刘芬觉得云姐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又暗自觉得自己不会走到那一步。她虽然没有同意卖房子,但将自己的几十万积蓄全部拿了出来支援女儿女婿交了首付。

女儿家所在地的房价不低,东拼西凑的首付只够换一个小三房,但好在不远处有一座不错的小学。

从那以后,刘芬发现女婿看她的眼光有些不同了。以前上下班回来见到刘芬妈前妈后地叫,现在话少了很多,最多借着孩子叫一声姥姥。女儿也曾借着撒娇埋怨过她,如果卖了老房子的话,可以换个大三房或是小四房,一家人住得更宽敞,并且也不用每月背那么多房贷了。刘芬听了心里有些不舒服,内心也很纠结自己是不是过于谨慎了。

04

又过了一年,女婿的母亲去世了。亲家母本来就体弱多病,缠绵病榻多年终于还是走了。女儿女婿回去奔丧,去时两人,回来却是三人——亲家公也跟来了。

女儿女婿在厅里给老爷子搭了个床。家里的小三房,女儿女婿一间,儿童房摆了一张儿童上下铺,另一间就是刘芬的小房间了。

时值夏季,客厅里住着个老男人,刘芬觉得特别不方便。这亲家公来自北方农村,生活习惯大大咧咧,经常进门不换鞋,如厕不冲水,让刘芬头痛不已。但是女婿是独生子,上面有两个姐姐早已嫁去了外地,按他们当地的习俗,就是来儿子家养老来了。

有一天晚上,刘芬起来如厕,谁知一推门吓得心脏病差点犯了——亲家公躲在洗手间抽烟,没开灯也没插门。刘芬的尖叫声也把亲家公吓了一跳,于是嘀咕了一句当地土话,刘芬一听就火了,两人吵了起来,这一吵也惊动了小两口和两个孩子……可想而知是一场什么样的混战。

05

刘芬很委屈,她想回老家但又可怜小外孙无人接送,不回去每天面对这一屋子人和越来越复杂的关系也是临近了崩溃的边缘。

自从亲家公来同住以后,刘芬多了许多家务:原本中午一个人吃饭可以随便应付,现在还要给亲家公准备午餐,那老爷子的口味不一样,喜欢吃面食,还要每餐都喝上两口小酒。忙完午餐休息不了多久就开始准备晚餐的食材,4点半还要去幼儿园接外孙们放学,而人生地不熟的亲家公根本帮不上忙。

女儿对于公公的生活习惯也是颇有微词,嫌弃他烟头到处丢,嫌弃他不爱洗澡身上总是有一股老人味儿,甚至嫌弃她吃饭的时候叭哒嘴。设在客厅里临时床从来就没有整齐过,就算刘芬整理好了,老爷子也会随时躺上去,所以房间特别凌乱。

女儿心烦的时候就会找刘芬诉说,说着说着就开始埋怨,如果当初卖了老房子换了大房子,似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刘芬听了更加伤心,自己离家四年全心全意为女儿家服务,花光了养老金也掏空了积蓄,仅仅是因为没有卖掉自己的老房子,就落下这么多埋怨,真是费力不讨好啊。母女俩终于爆发了一次大争吵,刘芬收拾自己的行李回了老家,这时她庆幸自己听了云姐的话,给自己留了个老窝。

让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帮女儿带了7年外孙,现在成了冤家,该怎么解决?

这样的问题在很多人家都曾经出现。两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长期一起生活必然会产生矛盾。

三毛说过:“过分为己,是为自私自利。完全舍我,也是虐待了一个生灵——自己。”

作为一名退休人士,为事业为家庭为儿女,已经奋斗了半生,好不容易退了下来,应该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地全部奉献给孩子。

儿女需要帮助,可以适当伸以援手,但没有必要完全放弃了自我出钱又出力。要知道人性是贪婪的,过度的付出容易让对方理所当然地享受一切,或许因为某种原因,达不到对方的全部要求的时候,反而容易落下埋怨。

爱情导师涂磊说:“待人七分好,留下三分给自己。”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对自己三分好,那么关系里,就有了三分距离。

怎么办?建议先冷处理。时间是医治伤痕的良药,距离能够产生美。大家先暂时分开居住,冷静下来,多想想对方的好,或许慢慢就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母女也好,父子也罢,毕竟存在着血缘关系,这个“冤家”不会是长久的。

只是在以后的相处中该如何去做,才能够避免重蹈覆辙,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帮女儿带了七年外孙,现在成冤家,该怎么解决?

其实现在真的是姥姥帮助带孩子的要多,我嘛也是姥姥,外孙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了,一直住在我家里,刚开始的时候,和闺女也是吵架,观念不一样嘛,吵了有三个月,但是做的还得听闺女的,就是不服嘛,老公形容我们那个时候一人拿着手机一人拿着爱拍吵,吵是吵,但是咱还是要听人家的话,毕竟咱是听喝的,这外孙是人家的孩子。比如这个把尿的问题吧,说不能把尿,我说为什么呀?闺女说了,把尿容易得罗圈腿,我就说照你这样说,现在满大街都是罗圈腿喽?说说而已,咱知道闺女不是罗圈腿那咱也不敢给外孙把尿。晚上忙完了开始翻电脑,闺女跟她爸爸说,我知道我妈爱学习,她会学会新观念的😄。和闺女也得融合,不能批评,只能背后姥姥姥爷一起发牢骚,也就这样,不能直接介入人家的小家中,对女婿必须得好,有什么事情女婿都是对的,他们小两口儿没事儿咱就没事儿,咱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咱就是个帮忙的,可以提议,不可做主,不参与人家的事儿,你觉的不公平,那就矛盾重重了,干好自己的事儿,享受生活的乐趣,摆正自己的位置,大家都快乐,哪里找烦恼去。

帮女儿带了七年外孙,现在成冤家,该怎么解决?

“我走,我马上走,谁让我没有儿子,想要靠女儿养老呢?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你们家10年,帮你们把两个孩子照顾大,还有我那56万的征地款,在你们家连个床位都买不到,你们一家就是喂不熟的“白眼狼”。”

62岁的于大妈对着女儿女婿崩溃大哭,边哭边数落着,而她的女儿和女婿却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仿佛于大妈口中的“白眼狼”说的不是他们。

原来,于大妈连生了三个女儿,这几个女儿在外人眼中都非常优秀,老大保送国外,最后在国外定居。

老二是一名医生,老公是体制内 ,夫妻俩在城里有房有车,可以说生活条件算得上是小康了。

至于老三,在学习上虽然没有两个姐姐有天赋,但是,却非常会做生意,刚开始和别人一起做批发,后来就自己出来单干,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只是,老三比较颜控,看中了一个比自己小五六岁、只是一名普通职员的小帅哥,当然,以她当时的能力来说,完全有能力养“小白脸”,也许正因如此,她对于丈夫能不能赚钱并不看重。

当时,周围的人都羡慕于大妈,都说她生女儿比别人生儿子还要好,还要有福气,甚至连当初笑话她家是绝户的人都忍不住感叹,说“我要是有这样有出息的女儿,哪怕只有一个,我也满足了。”

其实,于大妈当时因为连生了三个女儿,没少受到村里人的白眼,甚至有人说他们是绝户,更过分的是连她的小姑子都欺负她,说她让他们老于绝了后。

为此,于大妈没少躲在被窝里哭,甚至不敢出门,特别是在生第三胎时,她比谁都希望这一胎能是个儿子,可以说,她连做梦都想生个儿子。

只是,在还没有看见孩子,只看丈夫的表情时,她的心就沉到了谷底,从丈夫抱着孩子却不见一丝喜悦的表情中,她心里就明白了,这又是一个女儿。

别人家添丁都是高兴的,而于大妈一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特别是小姑子,听到娘家哥哥嫂嫂又生了一个侄女后,不但没有来安慰,反而处处说嫂子的不是。

当时,很多人都非常同情于大妈,说她遇到这样的小姑子,简直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而最让于大妈难过的是,她本来就是晚婚,再加上生老三时伤了身体,基本上很难怀孕了,哪怕她想生,也有心无力了。

后来,在娘家父母的劝说下,于大妈对生儿子也死心了,也可以说是想开了,不再执着于生儿子。

记得当时,她那八十多岁的奶奶劝她说“男娃女娃都是自己的娃,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只要把她们培养好,照样可以令父母脸上有光。”

奶奶还把村头一家四个儿子,但四个儿子有三个没有成家的那户人家举例子对于大妈说“你看老张家,生儿子时个个都羡慕,都赞叹他们会生儿子。”

“可如今,不说他们自己发愁,连旁人看着都替他们发愁,家里杵着这么几个娶不上儿媳的儿子,他们愁得头发都白了,可有什么用。所以,我们不要去羡慕别人有的,而忽略了自己有的,那才是得不偿失。”

听了奶奶所说的一番充满了智慧的肺腑之言,于大妈茅塞顿开,不再钻牛角尖了,而是把全部身心都用在怎么培养女儿身上。

都说“力气使在哪,哪里就会有回报”,果然,于大妈的三个女儿从小就比较懂事,特别是老大和老二,不但学习成绩好,还非常贴心,而且,做作业不用父母操心,连家务活都是抢着做。

当然,十只手指有长短,于大妈的三个女儿也并不是每个女儿读书成绩都那么好,她的小女儿的成绩在三姐妹中,就稍微差了一点点。

不过,这也只能说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于大妈的三个女儿同样如此,再加上旁人对他们家的一些不太友善的举动或言论,让她们从小就有一种迫切想要证明自己哪怕是女儿身,也并不比别人差的欲望;哪怕是女儿身,也照样能够让父母脸上有光、让父母享福。

正是这样一股信念,让她们比别人更加刻苦,更加勤奋,而事实证明,她们比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要优秀。

当于大妈捧着大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忍不住嚎啕大哭,她终于可以挺直腰板走路了,终于很自豪地告诉那些说闲话的人:女儿并不比儿子差。

而那些曾经暗讽过他们的人,再也没脸说他们生女儿不好,特别是在二女儿同样考上重点大学,然后再到大女儿出国留学后,于大妈几乎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对象。

特别是曾经跳得最欢的小姑子,眼看于大妈日子越过越好,她除了羡慕之外,更希望于大妈这个嫂子能对她伸把手。

对于大妈的态度是前所未有的好,仿佛以前那个到处说嫂子闲话的人不是她一样,村里人都看不惯她的行为,说她“不要脸”。

其实,于大妈也是憋着一口不服输,甚至是想要赌一把给世人看的气劲,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也像自己一样,被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更不希望女儿因为性别的事,而承受外界对她们的伤害,而想要改变这一切,首先就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于大妈和她的几个女儿都做到了。

大女儿出国后留在国外发展,听说日子过得相当不错;二女儿是一名医生,工作虽然辛苦,但她也算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至于三女儿,做生意有着独特的天赋。

可以说,三个女儿都各有千秋,邻居们都说他们家出了“三只金凤凰”。

都说“儿女有出息,对父母并不是好事”,于大妈同样有着这样的想法,特别是对大女儿,她想见大女儿都只能通过屏幕。

于大妈常说:小时候盼着她有出息,等她真的有出息了,想见却难见。

对于小女儿,于大妈反而觉得十分庆幸,因为她觉得和小女儿之间,没有距离感,还可以像以前那样,想聊什么就聊什么。

不像和大女儿和二女儿之间,想聊点什么却总觉得无话可说,都找不到共同话题。

除此之外,小女儿就嫁在镇上,离娘家非常近,这对于于大妈来说,也算是一个安慰,当时于大妈就在想,起码还有一个在身边。

自从小女儿结婚后,于大妈经常把自己种的菜和养的鸡之类的,都拿到小女儿家,哪怕小女儿并不缺这些东西,甚至还拦着她,说不希望她还那么辛苦。

可于大妈总说自己闲着也是无聊,还不如为女儿再发挥点余热,另外,她还说自己种的比外面买的还要绿色和更有营养。

后来,女儿有了孩子后,要顾着生意,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来照顾孩子,于大妈实在不忍心女儿这么受累,就主动提出到女儿家帮女儿照顾孩子。

其实,当时,于大妈的丈夫已经去世好几年了,平时无聊的时候,她就喜欢去看望女儿,甚至可以说,看望女儿成了她唯一的寄托。

而女儿也觉得有母亲帮忙照顾孩子,是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了,毕竟自己忙起来的时候,真的无法很好地照顾到孩子。

再说,母亲一个人在家也无聊,还不如一家人在一起,相互之间也能有个照应。

小女儿和丈夫商量后,丈夫也觉得这个提议不错,表示支持,再说,丈夫心里明白,他如今的一切,几乎都是靠妻子,如果不是原则性上的事情,他大多数都不会反对。

于大妈就这样住进了女儿家,而且一住就是将近10年。这10年里,3个外孙都是她帮忙照顾着长大的。

在这个家里,于大妈不知不觉中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一直做着免费保姆,10年如一日地为这个家、为外孙付出,甚至还把家里的征地款给了小女儿和女婿。

因为那时候小女儿刚好生意失败,不但把以前赚到的都赔了进去,甚至还欠了很多外债,于大妈想要帮小女儿一把

本来这笔征地款应该三个女儿平分的,可于大妈却心疼小女儿,在得到大女儿和二女儿的首肯后,就把这笔征地款给了小女儿。

当然,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希望小女儿能够为母亲养老,说穿了就是要照顾母亲,特别是母亲需要的时候。

毕竟,大女儿和二女儿考虑到自己都不在母亲身边,而母亲也渐渐老了,身边也需要有人看着。

三个女儿当中,无疑是小女儿是比较合适的。

当时,于大妈也是这样认为的,她认为自己以后就要靠小女儿多一点,毕竟,人总有人生病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充分体现出儿女的重要性。

正因为出于这样的考虑,于大妈才想着多帮小女儿一把,无论是物质还是生活上,只要她有的,她都给了小女儿。

只是,她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做了这么多,不但没落下好,反而被小女儿埋怨,小女儿甚至还说让她回老家住几天。

小女儿明显在赶她走,只因外孙不好好学习,小女儿教育孩子时,于大妈忍不住拦了几句,小女儿火了,狠狠地数落了她一顿,甚至还让她哪来的回哪去。

听到小女儿的话,于大妈无比伤心,她想不明白,自己和小女儿之间,怎么就走到了这个地步?

另外,小女儿现在让她回去,她能回哪去?家里不但没有人,而且,房子空了这么多年,还能住人吗?

于大妈伤心之余,只能求助大女儿和二女儿。

大女儿和二女儿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她们俩一致认为有以下两种解决办法:

一、要有边界感(少掺和女儿家的家事)。

生活中,很多人都容易犯同一个错误,特别是帮子女照顾孩子的老人,总觉得孙子(外孙)是自己带大的,那么,自己就有话语权,甚至还会把子女的位置抢过来。

其实,错了,这种抢子女的活干实际上就是越界,哪怕那孙子(外孙)是你带大的,你也不具有话语权,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应该分清主次,分清自己的位置。

这个时候老人最应该做的就是不掺与,哪怕看着孙子(外孙)因做错事被罚而心疼,也不要出面去干与,更不要也孙子(外孙)站在同一阵线上去指责子女。

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但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理解,以为自己是对的,更会让原本就情绪失控的子女情绪更加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根本无法顾及这个老人是自己的父母,而只会把心中的怒火发泄到老人身上。

这样一来,事情只会越来越糟糕,老人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甚至破裂。

就如同文中的于大妈,她可能没有觉察到自己触碰了女儿的底线,反而觉得是女儿对自己太过于无情。

而从这一个细节中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绝对不是第一次发生,想来,小女儿也是忍无可忍或情绪激动之下,冲口而出让母样回老家。

其实,这个时候双方都应该先冷静一下,待情绪恢复后,再好好沟通,相信父母与子女之间,哪怕有言语上的冲突,也不会有隔夜仇。

当然,想要沟通有效的话,子女就需要和父母对事情进一步讲清楚,同时,更需要严明双方的立场,让父母明白自己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毕竟,很多老人都不太清楚什么是边界感,他们总觉得子女的事没有是自己不能掺与的。

二、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任劳任怨的免费保姆。

很多老人到了子女家里,都喜欢大事小事的包揽,什么都抢着做,甚至一刻都闲不住,把自己累得像一个驼镙。

其实,这一部分老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过客气,甚至是一种讨好,这种讨好就像小时候的我们一样,想要得到对方的认同。

只是,有些事情做多了就会养成一种习惯,甚至可以说会形成一种相处模式。

子女也同样如此,他们会把老人的付出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相处模式,但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是被看见,而不是被当成一种习惯。

而长时间下来,那个不断付出的人难免会有情绪,就会忘了自己的位置,就会做出一些让子女无法容忍的事。

其实,造成这一切的主因都是因为,老人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没有脾气的免费保姆。

大家知道“免费保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等于同没有地位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这样一个人,往往是得不到子女或者家人尊重的,甚至还是常常被忽略的存在。

而很多时候这样的处境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从一开始尊重自己的意愿,保有自己的底线。

都说“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允许的”,别人对你不够尊重或者子女把你当保姆,这都是你本身无意间造成的。

而想要和子女之间相处愉快,这个分寸真的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于大妈两个女儿为于大妈所出的主意,在这笔者再补充一点:

每个老人都应该守好自己的钱袋子,特别是没有退休金的老人,钱袋子就是自己在子女面前的底线。

一旦把钱袋子交出去就等于把自己的主动权交了出去,可以预见,以后的日子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子女面前讨生活,活得非常卑微。

就如同于大妈一样,帮女儿照顾孩子就算了,还把全部的身家(56万的征地款)都给了女儿。

也许当时是获得了女儿的感谢,但是,这种感谢也是有期限的,过不了几年,特别是老人需要被子女照顾时,老人对子女的好就会荡然全全。

所以,想要让自己在子女面前活得体面,就要捂好自己的袋子,不到最后一步,都不要拿出来。

这可是很多老人真实的例子,希望大家都能够记住这一点。

以上仅是笔者个人观点,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