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你们还记得小时候的年味吗?
问题:80后的你们还记得小时候的年味吗?
86年生人,成长于东北,现生活在南方。对比起来还是感觉东北的年味儿更重。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是女孩子,盼望过年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会有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新衣服、新鞋子、新头饰。我们家一般是在除夕夜过了12点,妈妈会让所有的家人都换上新的红袜子。到了初一,再美滋滋的穿上新衣服!如今随时可以买新衣服穿,却再也找不到当年那种感觉了。
以前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些油炸食品、麻花,馓子、洒满芝麻的脆角,还有一种沾满白糖的小棍棍。现在大家都变懒了,会这种手艺的人也不多了,已经好多年没吃过了。
除夕夜的重头戏之一是年夜饭,小时候物资还是相对匮乏的,那时候觉得这是一年中吃的最好的一顿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鱼还必须不能都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剩下的就是凉菜、炒青菜、水煮大虾,还有各种丸子、焖子、肉皮冻等等,家家户户都大同小异。最有意思的是半夜的那顿饺子,家里的老人会在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或者白糖,说是吃到的人会有一年的好运气,所以小时候总是为了能吃到硬币而把肚皮撑的圆圆的。
今年是第二次不能回家过年,感受不到那浓浓的年味儿了,祝福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一切安好,万事如意。
80后的你们还记得小时候的年味吗?
哲烁叔叔:
作为89年中年大叔,回忆起小时候……随着春节的临近,大街小巷开始张灯结彩,街道上人来人往,尤其是商场和超市里热闹非常,熙熙攘攘的人群挤都挤不动,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处都透着浓浓的过年气息。忽然好怀念儿时那无忧无虑的过年,回想儿时,到了年尾,我们早就心情雀跃,满心满脑的都是期待:好看的衣服、美味的糖果、长辈的压岁钱、各式的鞭炮,丰盛的年夜饭.......浓浓的年味是儿时最美的味道。好想重拾那些被遗忘的时光,打捞起那些记忆中的年味。
1.记忆中的年夜饭
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意味团聚,是大人们辛苦一年后,在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听天南地北的故事,分享这一年的成长与收获。而对于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能天天吃肉的我们来说,那可是改善伙食的最佳时间,炖鸡炖鱼、做着肉丸子酱牛肉,炸着黄米面糕,各种多样的炒菜,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我们会大块朵硕,一解嘴馋。而这五颜六色的菜肴同时也期盼着来年五谷丰登,收获满满。
2.记忆中的春晚
吃完年夜饭后,母亲会把孩子们的新衣服拿出来,整整齐齐摆放旁边。等着接神时穿。然后全家人坐在暖和的火炕上,准时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时的倪萍和赵忠祥是人们的大众情人,那时的朱时茂陈佩斯是大家欢声笑语的源泉。一台晚会总是那么的精彩绝伦,那时的我们三十晚上没有那么多的娱乐节目,观看春晚就是大家除夕必做的事情。
3.记忆中的零食
过年期间,家里餐桌上必不可少地摆满了各种花生瓜果,放在嘴里满口四溢奶香的喔喔、大白兔奶糖,一咬糖汁满溢的酒心巧克力,这些对于孩子的我们来说那可是奢侈品,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而父母为了防止我们吃多长蛀牙,只会拿出几块,其余的都藏在了柜子我们找不到的地方。所以我们会把好吃的糖果挑出来装满衣兜,慢慢品尝。
4.记忆中的鞭炮
过年怎能少得了鞭炮,小蜜蜂、擦炮、冲天炮……这些鞭炮在我儿时的回忆里记忆尤深,放鞭炮对于我们这些女孩儿来说那可是“冒险行动”点燃引线,跑着躲到一边,就怕鞭炮伤着自己。
5.记忆中的习俗
大年初一,母亲会早早起床为全家人煮饺子,满满的一锅饺子中定会有一个包着硬币的饺子,因此全家人会争先恐后的抢着吃,都希望吃到有硬币的饺子,预示着来年福气满满,印象中貌似我从来没有吃到过。由于家中最小,所以每年不论谁吃到都会把包有钢镚的饺子夹到我碗里,哄我开心。吃完饺子后,我们会穿上过年新买的衣服美美的去给长辈拜年,拿上长辈给的压岁钱,攒起来比比谁的压岁钱多,小心翼翼的揣在兜里,开心的不亦乐乎。
虽然我们儿时的好多回忆已变得渐渐模糊,但那些关于儿时过年的记忆碎片却随着岁月的沉淀越发清晰。也许就是因为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对我们来说才那么珍贵,时光一去不复返,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唤回儿时的感动。
80后的你们还记得小时候的年味吗?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大,真的是越来越怀念小时候。小时候无忧无虑,成天东跑西颠,永远不会有烦恼。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小的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年就会有新衣服,压岁钱,好吃的糖果。最喜欢跟着大人走亲戚,因为又可以大饱口福了。总之,过年跟吃是分不开的。
等到过了腊月二十妈妈就开始忙活起来了。清扫卫生,赶集上店。开始准备各种美食。蒸馒头,蒸年糕,炸丸子,包粽子,炸豆腐泡,摊黄子(我们方言叫neng nao),我们就帮忙烧火,顺便解馋。
最怀念小时候的年糕。那时蒸年糕都是街坊邻居几家凑一起,一蒸蒸好几天,大人边干活边话家常,我们小孩在旁边等着吃。刚出锅的年糕一层江米面一层红豆中间夹着大红枣,特爱别馋人。等凉了放点油煎一煎,或者馏一馏再沾点白糖,别提多好吃了。虽然现在超市也有各种年糕,但总觉得不如小的时候好吃了。
印象深的还有就是摊neng nao(二声 四声)。虽然长这么大我一次也没做过,但是我现在对妈妈的做法还记忆犹新。我记得妈妈会提前两天就把小米泡上,然后拉倒村里磨面的地方磨成粉。回来后再加面粉发酵一宿,第二天就开始摊。一摊摊好几蓖帘,给亲戚送一些,家里留一些,一般能吃到正月十几。
总之,我们小时候买东西没这么方便,每家会提前把过年吃的美食准备出来。虽然小时候没现在生活富裕,但那时的年味是真的浓。
好怀念小时候,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小时候…
80后的你们还记得小时候的年味吗?
放鞭炮,买新衣服,一大家人坐在一起,初五之前没有来门的门市~
80后的你们还记得小时候的年味吗?
虽然我是60后,但是我很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小时候的年味,是父亲亲手做的四个小菜,虽然很廉价,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却打上了珍贵的烙印,一直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小时候的年味应该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的。小年那一天,家里要有一个隆重的仪式,那就是吃一顿丰盛的晚餐,说是丰盛,其实只有四个简单的小菜,一般的情况下,这四个菜就是一一猪肉炖冻豆腐、煎带鱼、白菜炒木耳丶,油炸花生米。一般都是由父亲下厨。那时候农村,冬天取暖,都是在室内生一个火炉,为了节省燃料,平时只在上午生一个小时左右,但是过小年这一天,一般都是在中午的时候点着炉子,过去农村冬天都是两顿饭,所以小年这一天的饭一般从晌午,父亲母亲就开始张罗着做小年饭了。我和妹妹弟弟们负责剥葱剥蒜,母亲在外屋烧火做饭,父亲就在屋里的炉子上炒菜。我们姐弟几个,跑前跑后,围着火炉转个不停,每一个菜下锅,听着锅里的油滋拉滋拉的声响,闻着只有过年时候才有的油香味,真是感觉到每一个毛孔都浸满了快乐。
饭菜上桌之后,母亲会给父亲烫一壶烧酒,然后由我为父亲斟上,父亲不大喜欢说话但是在重要场合他一般会说几句,他说的主题永远只有一个一一那就是对我们姐弟说的一句话:记住你们几个要好好念书,能念到哪,我和你妈就供到你们那。就是父亲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们姐弟去好好读书,我和妹妹都如愿的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毕业后都当上了人人羡慕的中学教师,让父亲在邻居艳羡的眼神中有了骄傲的资本。
一晃四五十年的光景就过去了,父亲已经过世五年了,但是他在小年儿做菜的情景仍然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每当想起那些情景,冻豆腐炖肉的香味丶煎带鱼的香味儿丶油炸花生米的香味丶木耳炒白菜片的香味,就如一股爱的火焰,将我重重包围,让我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直到现在,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现在每一天都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鱼肉海鲜随时都可以吃到,但是在我的印象里,我仍然觉得父亲的猪肉炖冻豆腐、煎带鱼、油炸花生米、白菜片炒木耳,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味的菜肴。
80后的你们还记得小时候的年味吗?
还是小时候好,那时感觉无忧无虑,小时候过年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因为有新衣服穿了,有好菜吃了,人越大越怀念小时候的年味,不是那时候过年有多么欢喜,而是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感觉了。小时候每每临近新年。小伙伴们总是围在一起放鞭炮,经常是别人家放完了鞭炮就去捡散落在地上还可以玩的炮芯。条件好一点的,可以跟爸妈要上几块钱。买上一大叠那种小火炮,不用点直接扔在地上就响,安全又可靠。 外面的雪再大也不怕冷。因为那时候蹦蹦跳跳玩耍有激情啊!跳着玩着浑身暖和了。然后还要挂上红红灯笼。贴对联,我扶着梯子,爸爸把灯笼一个个美美的挂起。小时候亲戚朋友聚在一起放烟花聊聊天,感觉年味甚浓,而当下已经再无期盼。缺少一种说不出的味道。现在小孩子也不喜欢放炮了。也不喜欢做游戏了。更多的是玩手机。我感觉自从有了手机年味就变了。真的感觉年味一年比一年淡,那时候放假了,小孩子们不用上补习班。也没有写不完的作业。更没有WiFi和电脑。有的只是在一块儿疯玩。淘气的男孩喜欢打陀螺。活泼的女孩喜欢跳房子,踢毽子。喝过腊八粥,吃完地灶糖,过年果然要开始了,年味也越来越浓。男孩子们开始放炮竹。女孩子们吓的捂着耳朵👂,心慌慌的等着放响。大人们渐渐开始出动了。三三两两的开始赶去赶集买年货。现在年味没有小时候那么的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