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拎不清的老人,早晚会拖垮子女”你怎么看?

李舒给94岁的母亲洗完澡,累得头晕。母亲却不屑地说:你才照顾我两年就觉得累了,要是让你照顾我五六年,你是不是早就不管我了?

李舒没说话。母亲刘芳继续说: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为什么照顾我?你就是贪图我的房子。我告诉你,房子我早就过户给你大姐和两个妹妹了,你装得再孝顺,对我再好也没用。

李舒愣住了,她辛苦照顾母亲两年,在母亲眼里她做的这些都是装的?母亲为了防范她,还把房子过户了。在母亲眼里,难道她就是一个白眼狼吗?

李舒决定和母亲好好谈谈,谁知母亲说了一件事,让她崩溃了。

刘芳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李舒排行老二。刘芳生李舒时家里穷得吃不起饭,当时刘芳有个远房亲戚,夫妻俩一直不能生育。刘芳问他们愿不愿意收养一个孩子,如果愿意,就把李舒送给他们抚养。

夫妻俩同意后,李舒还没满月,刘芳就把她送走了。

后来,刘芳又生了三个孩子,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孩子又多,刘芳很少有时间关心李舒在养父母那里过得好不好。

李舒八岁时,家里的条件稍微好一些,也许是出于愧疚,刘芳决定把李舒接回家,一家人团聚。

李舒的养父母并没有告诉她,她是被收养的。所以刘芳夫妻俩找到她家,要带她回家时,她茫然又无措。后来在养父母的解释下,李舒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养父母家的条件也不好,李舒自从懂事起,就经常帮养父母做家务。

她以为回到亲生父母家,亲生父母出于愧疚会对她好一些,然而让她失望的是,刘芳不仅不仅对她不好,还拿她当保姆一样使唤。

家里只要有活干,全家人都默认这份活属于李舒。李舒不想再次被父母送走,只能更加勤快。其他姐弟吃完饭就能出去玩,李舒要收拾碗筷、打扫卫生。好不容易忙完了家务,还要去地里锄草,和父亲一起给庄稼打农药。

李舒觉得只要她够勤快,父母发现了她的闪光点,早晚会接纳她,对她好的。但是一家人相处久了,李舒发现她从来都没有融入过这个家里。

李舒的父亲寡言少语,性格木讷,所以家里的大小事务都听刘芳的。李舒在家住了半年左右,偶然发现一个现象,刘芳每次做饭的时候,都会拿盖子盖住其中一个碗。李舒好奇地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母亲往其它碗里滴了香油,只有被盖子盖住的碗里没有香油。

而这碗没有香油的饭,就是给她吃的。每次开饭前,母亲都会把这只没有香油的饭碗先给她,避免其他姐弟拿错了。

李舒心里很难过,以前她一直以为母亲每次吃饭时都先给她吃是因为爱她,现在才知道母亲这么做,是担心她吃到其他姐弟的饭菜。

更让李舒失望的是,家里每次煮粥,锅边会有锅巴,刘芳每次都把锅巴铲下来放进李舒碗里。

李舒不想吃锅巴,刘芳就会不耐烦地说:你就知足吧,我本来不打算把你接到家里来的,现在你来了,家里又多了一个人吃饭,我压力多大啊。你要是再挑剔,连锅巴饭都没得吃。

在李舒的记忆里,自从回到了亲生父母家,她永远干着最累的活,吃着最差的饭。过年时,家里其他弟弟妹妹都有新衣服穿,唯独她只能穿大姐穿过的衣服。

只要她有一丝不满,刘芳就会说她没有良心。

刘芳认为李舒应该在养父母家长大,是她承担了多养育一个孩子的压力把李舒接回来,李舒应该感恩戴德,好好为这个家付出,而不是和其他弟弟妹妹比吃穿。要不然,她接李舒回家的意义何在?李舒是家里的老二,她接李舒回来,就是希望李舒帮她分担一些压力。

李舒察觉到母亲对她的忽视,她尽力将每件事都做到最好,不抱怨,不纠结,对弟弟妹妹照顾有加,可是她在家待了四年,母亲又把她送走了。理由是家里太穷,养不起多余的孩子。

当时,李舒已经十二岁了,她知道自己再次被抛弃了。李舒不明白,家里养不起孩子,为什么被抛弃的不是其他孩子,每次都是她?

李舒理解不了父母的做法,所以自从这次离家后,再也没有和家里人联系过。后来,李舒的弟弟出了一场意外,李舒的父亲接受不了儿子离世,大病一场。

李舒的父亲住院时,李舒已经嫁人生子了,家里人给她打电话,希望她尽到女儿的责任,为父亲出钱出力。李舒没有理会,后来父亲病逝,李舒参加了父亲的葬礼,不过葬礼结束,李舒就走了。

刘芳和另外三个女儿对李舒的行为很不满,她们觉得李舒太没良心,家里人好歹养育了她四年,她怎么能对家人这么冷漠呢?既然李舒主动疏远她们,她们也不必讨好李舒,所以自从李舒的父亲去世后,一家人再也没有联系过。

李舒的女儿出嫁,儿子结婚,娘家人也没有来过。大家都默认这种疏离,互不来往。谁知刘芳87岁那年,去省城看病时,意外在街上看到了刘芳。

当时,刘芳手里提着一大堆刚买的肉和蔬菜,刘芳心里很不满,她生病住院,李舒对她不管不问,竟然还有心思买这么多好吃的?

她要求去李舒家里坐坐,看看李舒这几年过得怎么样。李舒解释她很忙,没时间招呼她,再说了,刘芳眼里根本没有她这个女儿,既然不在乎她,去她家里也没什么意义,不如像陌生人一样,互不打扰。

李舒拒绝刘芳去她家,刘芳认为母亲去女儿家天经地义,坚持要去。

进门后,李舒就忙着洗菜,做饭。刘芳看到李舒住了新房子,家里的家具一应俱全,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气愤地说:你妹妹和你弟弟都没住过这么好的房子,你凭什么过得这么好啊?

李舒听完这句话,红了眼睛。她不想和刘芳吵架,便继续在厨房忙碌。中午时分,李舒的丈夫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七八个工人。原来李舒的丈夫承包了一些工程,工程结束,李舒的丈夫请他们来家里坐坐,好好吃顿饭。

刘芳看着桌上丰盛的饭菜,再联想到她每天吃的饭菜,心里更加不平衡。她发现李舒现在的日子过得太好了,李舒察觉到母亲眼神里的异样,她没招呼母亲吃饭,刘芳觉得尴尬,只能一个人下了楼。

刘芳走后,李舒哭了。李舒以为刘芳这次来,会说几句关心她的话,或者主动缓和母女关系,可是刘芳眼里只有不甘心。

李舒在厨房忙着做饭,刘芳看不到她的辛苦。她看到的就是李舒吃得好,住大房子,比其他姊妹过得好。

李舒本来想关心刘芳几句,但是看到刘芳对她的态度,便断了这个念头。

自从这次见面之后,李舒和娘家人再次断了联系。谁知几年后,李舒的大姐突然给李舒打电话,说刘芳生病住院了,希望李舒前去看看。

李舒不想去,大姐苦口婆心地说:妹妹,咱妈知道错了,我们当年也不该冷落你,什么活都让你做。咱爸已经去世了,你难道还想给自己留下不能见父母最后一面的遗憾吗?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李舒虽然多年没和娘家人联系,但是她心里一直都渴望母爱,渴望得到家里人的认可。所以经过大姐的开导后,李舒心软,同意回家看望刘芳。

李舒回家后,发现刘芳已经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刘芳告诉李舒,她名下有一套黄金地段的房子,只要女儿们对她好,她会把这套房子分给她们四个。如果女儿对她不好,就不能分到她的房子。

李舒的大姐和三妹四妹劝李舒留下来,一起分担照顾刘芳的压力。过去的事情就不提了,现在刘芳卧病在床,家里人应该团结一心。这样刘芳百年之后,一家人的亲情依然在。

李舒觉得刘芳有再多不是,毕竟给了她生命。就算刘芳不待见她,至少还有一部分房产给她,她也不算亏,就同意了。

一家人协商好后,李舒的大姐写了一张表,四个姐妹按照表格,每个月轮流照顾刘芳。由于李舒的女儿和儿子日子过得都不错,她时间相对清闲些,所以大姐排表格时,李舒要比其他三姐妹照顾刘芳的时间多一些。

李舒心地善良,看到刘芳生活不能自理,照顾她时十分用心,其他姐妹照顾刘芳时,不让她饿肚子就算照顾。李舒不然,她不止让刘芳吃饱,还给她剪头发、剪脚指甲、掏耳朵,让她穿得体面、干净。她想让刘芳看到她的好,认可她这个女儿。

李舒就这样照顾了刘芳两年,她以为刘芳认可了她,谁知有一次,她给刘芳洗完澡,随口问刘芳她表现得怎么样?

刘芳不屑地说,李舒对她好,就是贪图她的财产。不过她不会让李舒得逞的,李舒回家照顾她之前,她就已经把房子过户给另外三个姊妹了。所以不管李舒对她再好,照顾她的时间再久,她什么都得不到。

李舒懵了,她以为其他姐妹也对她笑脸相迎,刘芳也不像之前那样动不动就骂她,她已经慢慢融入了这个家庭。其实这一切都是她的一厢情愿,她从来没有得到家里人的认可。刘芳为了防备她,更是早早就把房子过户了。

李舒不明白,既然刘芳什么都不想给她,干嘛要让她伺候她呢?大家互不打扰,不是更好吗?

李舒问母亲为什么这么做?小时候母亲就对她不好,现在还要压榨她的付出,她尽心尽力对她,为什么刘芳看不到?

刘芳理直气壮地说:我哪里对你不好了?是你太斤斤计较,觉得我对你不好。这些年你尽过女儿的义务吗?你出钱出力孝顺过我吗?你自己的日子过得那么好,你想过帮衬家里人吗?我知道你有继承我房子的权利,才把房子提前过户的,我就是不想把自己的财产给你。

李舒咽不下这口气,她可以理解刘芳对她的忽视,可其他姊妹为什么要联合起来欺骗她呢?她必须为自己讨要一个说法。她争的不是财产,而是尊严。

李舒给四妹和三妹打电话,两人一听到房子的事就匆匆挂了电话,并躲着不见她。

李舒没办法,只好找大姐要一个说法。大姐没有回避这件事,她告诉李舒,母亲虽然上了年纪,但是头脑很理智。当初房子过户是母亲的决定,她们做女儿的只有服从,她无权干涉母亲的决定。

李舒问大姐,既然母亲早已把房子过户了,为什么当初大姐要打电话让她来照顾母亲,还说房子有她的一份?从头到尾,她都像个傻子,被大姐和母亲骗得团团转。

大姐不满地说:你要是真的孝顺,我们何必拿房子说事?你本来就不是真心照顾咱妈,你要是真的孝顺,干嘛要在意她的房产分给谁?房子在咱妈名下,她想给谁是她的自由,你抱怨也没用。我劝你好自为之,不然最后难堪的是你自己。

李舒委屈不已:我要是觊觎家里的财产,咱爸去世的时候我就应该回来争家产。这些年我从来没争过,是你们欺骗我再先,我才要拿回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既然你们从来没拿她当一家人,以后我不会再照顾她,你们也不要再来打扰我的生活。

李舒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就走了,刘芳气愤不已,痛骂李舒没良心。亲戚们劝刘芳多理解李舒,刘芳解释,其实她心里一直在意李舒,当年她把李舒送人是不得已而为之,她知道李舒养父母家里条件不好,还送过一袋麦子给她们,她做得仁至义尽了,为什么李舒就不能谅解她?

亲戚问刘芳,她做这些事有没有和李舒说?

刘芳摇摇头:我干嘛要和她说?我说了她也不会相信,她就是没有良心,自私自利。这些年,她来看望过我没有?现在我病了,需要人照顾了,她才回来。她不就是贪图我的财产吗?她已经有车有房了,她女儿还给她买了一套房子,她凭什么觊觎我的财产?我就是看不惯她过得好。

刘芳这番话,很快传到了李舒耳中,李舒彻底心寒了,她需要好好想想自己和家人的关系,如果娘家人不在意她,她也不想继续委屈自己,做出力不讨好的事。

写在最后

刘芳就是拎不清的老人。她对待子女无法一碗水端平,导致她偏心的子女不明是非,不被她偏心的子女虽然有所成就,可是被家人伤得太深,很难释怀。

刘芳在李舒很小的时候就将她送养,李舒回家后,她不仅没有善待李舒,还总是苛待她,多年后再次将她送养。她从来没有在乎过李舒的感受,没有尽过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

她发现李舒过得好后,心里不平衡。但是李舒一直在尽全力包容家里人,刘芳生病后,她也会尽心尽力照顾。可惜刘芳总觉得李舒不是出于真心,她就没想过,李舒的儿女事业有成,如果她不是真心照顾刘芳,何必做出钱出力又不讨好的事呢?她把照顾刘芳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身上不好吗?

刘芳的做法寒了李舒的心,也让女儿们产生了隔阂,她这样做,既拖累了李舒,也连累了自己。因为没有李舒悉心照料,她的晚年注定凄凉。

照顾年迈的父母,是一项出钱出力又磨练耐性的工作,父母晚年后,子女愿意陪在父母身边,照顾父母的日常生活,已经证明了子女的孝心。作为父母,要多体谅子女的不易,公平对待子女。

落叶不是一天黄的,人心也不是一天凉的,如果子女尽了孝心还被父母嫌弃,当子女失望攒够了,父母再想弥补就晚了。

爱是相互的,子女孝顺父母,父母也应该用同样的爱去回应子女,如此,才能家庭和睦,老有所依!

“家庭中,拎不清的老人,早晚会拖垮子女”你怎么看?

住在同病房的人对赖阿姨说:“您老人家真有福气,看您的小儿子把你伺候得真好!”76岁的赖阿姨却说:“我有3个儿子,老大老二都有稳定的工作,就数这个老三没本事,人家都有工作就他闲着没事干,他不伺候谁来伺候?”此话一出,小儿子什么也没多说,拿起一根烟走到阳台抽了起来。

小儿子一家在县城租房,只为孩子读书方便。可是父亲一个电话打过去:“你赶紧回来带你母亲去医院,她病了。”小儿子放下电话就赶回来了,问母亲哪里不舒服?

赖阿姨说:“感觉全身都痛,哪都不舒服,也说不上来什么病。”

“那就去医院,做个全身检查吧!”

去了医院一一做了检查:心电图CT、彩超、核磁共振,医生说什么事都没有。

赖阿姨不相信,觉得肚子也不舒服,非得做个胃肠镜检查,小儿子听从建议给她做了。

检查结果一出来,赖阿姨马上问:“会不会得肠癌了?”

医生笑着安慰她:“老人家您不要担心,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只是肠道有些炎症,开点药吃一吃就会好的,放心吧。”

赖阿姨非得住院一个星期,说是住在医院放心,好得快一点。

医生没办法,无奈地对赖阿姨说:“您身体没什么病,您得的是一种心病,这种病很难医。”

住院期间,大儿子打电话来了。赖阿姨很开心,逢人就说:“我家老大真有孝心,又能干,做了快20年的领导,下属都有几十个,都被我儿子管得服服贴贴的。”

二儿子和二儿媳也打来电话问候,赖阿姨表现得特别激动,和儿媳妇聊了半个多钟。一放下电话,就对病友说:“我家老二想得真周到,儿媳妇还叫我安心住院不要怕花钱,把身体养好了再回家,太贴心了。”

隔壁床的一位家属说:“您老人家教导有方,孩子们都有本事又孝顺。看看你家小儿子多有孝心,把您伺候得真好。”

赖阿姨听到这话却明显不开心了,不假思索地说:“我3个儿子当中,老大老二都有稳定的工作,都有本事,过几年退休了,退休金会很高的。就剩这个老三没工作最没出息,他闲着没事干,不伺候我伺候谁?就端端茶递递水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是的,老三没有正式的工作,平时就在建筑工地上干活。上半年挣不到钱,遇到刮风下雨,休息十天半月也有可能。到下半年了收入还算一般的,忙起来一个月不休息,每天能赚到300元左右。

老三有一儿一女,儿子已经结婚,女儿刚大学毕业。

本来一家人生活在农村,可自从儿子结婚生子以后,老三的儿媳妇就不愿意在农村生活,还非得把孩子接到她上班的城里,说是为了让孩子早点适应城里的氛围,到时就在城里上学。

这也是有道理的,毕竟,稍微有点能耐的人都不愿意把孩子留在村里,农村的教育也跟不上。

所以,老三就听从儿子儿媳的建议,在距老家30多公里的城里安顿了下来。

这下,经济压力更大了。好在一家人和和睦睦,两个年轻人努力上班挣钱,老三媳妇负责带孙子,老三在建筑工地做。建筑工地没事做的时候就换他带孙子,让媳妇去做一做钟点工。

可是,只要赖阿姨有点头疼脑热,第一个电话肯定是打给老三的。哪怕他正在上班,父亲也会要求他马上回去,不会考虑他也要挣钱补贴家用的。

赖阿姨可是有3个儿子呢!可每次不管有点大事小事,都成了老三的事。

有一次,父亲也感 冒了,喉咙痛。赖阿姨马上就打电话给老三,要他带老头子去医院看看。

老三当时正在上班很忙,就对母亲说:“不发烧就没事,您陪着父亲去买点药吃吃,很快就会好了。”

赖阿姨听到老三这样说,开口就骂:“你真是个白眼狼,把你辛辛苦苦养大,现在你父亲生病都躺在床上了,还得不到你一丁点的心疼。你还真不如老大老二,他们都打电话来了,说要去医院看看更放心,反倒是你嫌麻烦!”

老三也火了,直接回怼母亲说:“那您叫您的宝贝大儿子和孝顺二儿子回来伺候你们吧,我忙着呢!”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赖阿姨没料到老三也敢顶撞他,气得骂骂咧咧。

过了两天,老三打电话想问问父亲的情况,老两口都没接。生怕有什么事,只得请了假火急火燎赶回家,看到父母都没事才放下心来。

老大老二工资高,每个月都会寄2000元回来,说是给赖阿姨老两口的伙食费,一人1000元。

老三因为没有正式工作,收入不稳定,自家的家庭开支又大。所以他没办法像两个哥哥一样,每个月固定给父母拿钱。但是逢年过节他还是给了红包的,而且每次带父母去医院,也是他主动掏的钱。

赖阿姨老两口却总是不待见自己的小儿子,逢人就说:“要是没有我家老大老二,我们老两口肯定早饿死了。”

有一天,老三闲来无事,就抱着孙子想给父母打视 频聊聊天。打父亲的电话没有接,又打通了母亲的视 频通话。老三教孙子说:“来来,叫太奶奶。”

3岁的孙子甜甜地叫了几声:“太奶奶,太爷爷。”

只见父亲坐在一旁刷京剧,头都没抬起来。母亲也只是淡淡地应了一声后就说:“没事就挂电话了,小孩子吵得心真烦。”

可是,如果是老大老二打电话来,赖阿姨老两口又会是另一种态度。一定会问长问短,笑声不断。

老三媳妇对此很寒心,不止一次表示:以后少管老人家的事,又不是只生了一个儿子。

在一个下雨天,赖阿姨出去散步的时候滑倒,起不了身。老三一接到老父亲的电话,就忙着放下手中的活儿,把老母亲送到了医院。

医生诊断,赖阿姨摔得跟严重,是大腿骨折了,要打石膏,至少要住院1个月。

老三要打电话给两个哥哥,老父亲说:“别打了,他们都工作很忙,你打电话给他们,只会无心工作。”

“可是母亲要住院一个月,我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啊。起码让他们有知情权,至于他们能不能回来,什么时候回来,再一起商量商量。”老三对父亲说道。

“有什么好商量的,就算他们不回来,也是每个月寄了钱的。你没有每个月给钱,父母生病,理应是你照顾。”老父亲竟然又在一旁嘀嘀咕咕,数落起来。

“可是我也要上班,不可能请那么久的假。”

老三还是把电话打给两个哥哥。不出意料,哥哥们都说工作太忙抽不开身。说什么表示愿意出医药费,照顾的事就得麻烦做弟弟的,诸如此类!

老三想要打电话和媳妇商量,被身旁的老父亲呵斥,指着老三的鼻子说:“照顾父母天经地义,这么点小事都做不了主,就你没用。”

老三气得躲到阳台抹眼泪,他有苦无处诉。两个哥哥都离得远,都忙,还有钱。自己离得近,忙前忙后尽心尽力照顾父母,却落不得一点好,不招父母待见。

令他更伤心的是,父母总是拿他和两个哥哥作比较,说他没本事。

他也是有家庭的人啊!

当老三媳妇知道后,也闹起来了:“家中有3个儿子,凭什么都要你一个人伺候啊?不管大事小事都是你包办,就知道欺负老实人。反正我不管,三个儿子轮流照顾,你也要赚钱养家。”

半个月后,老大老二倒是都回来了。本来想着三兄弟坐前商量,想让老三专职照顾父母,医药费由老大老二平分,再一起给老三每个月3000元,当作照顾老人的工资。

理由是,他们临近退休,有很多事务要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老实巴交的老三点头同意,毕竟是父母辛辛苦苦把儿女抚养长大。现在父母年老生病,总要有人率先站出来解决父母的养老问题,兄弟和睦父母安心才是至关重要的。

本以为父母会为老三多说话,会念及他的好。

怎料,躺在病床上的赖阿姨却是不明事理地对老三说:“别人照顾父母都是理所当然,你照顾我还有工资拿,真是沾了你两个哥哥的光了,好在你哥哥有出息有孝心,不然我就没这么好的日子过了……”

老三的脸上青一阵红一阵,憋了许久终于爆发了,把憋在心里的话吼了出来:“就我没本事没钱没工作,就我沾光了,哥哥们有本事,你们倒是住他们家去啊?让他们来伺候你们啊?干嘛非得使唤我,有点屁事就要叫我啊?”

“无论我做得再好,你们也不能认可我的付出,以为出点钱就是本事就是孝顺。我天天端茶递水,鞍前马后照顾你们就是没本事,就不算孝顺。那好,从今天开始,由三兄弟轮流照顾,费用平摊,该轮到谁就谁来照顾。这点钱,我也出得起,就算没有,我回去借。”

老三说完,拿起自己的行李,头也不回地回城里去了,两个哥哥拉都拉不住。

而一旁的赖阿姨,还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指责老三:“说他几句怎么了?越没本事脾气越大……”

老大老二面面相视,不知如何是好,彼此板着脸不说话,对着父母也没有好脸色……

家有拎不清的老人,早晚会拖垮子女,你觉得是不是呢?

作为父母,不能对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就是拎不清。

像文中的赖阿姨老两口,因为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对没有工作的小儿子处处挤兑,不招待见。

就算小儿子尽心尽力鞍前马后照顾父母,却依然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得不到重视不说,还总是拿他与大儿子二儿子来比较,实属拎不清。

都说父母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如果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一个家庭又怎么可能和睦相处呢?

父母生病需要照顾,本来应该子女们互相商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协力照顾好父母。

就算由大儿子二儿子出钱,小儿子出力照顾父母也是常理,是比较合理的。

作为母亲的赖阿姨,总以为小儿子占了便宜,沾了两个哥哥的光。把小儿子长期一个人照顾他们当作理所当然,认为不出钱只照顾就是无能。

想不到的是,赖阿姨的这种做法,让小儿子彻 底地寒了心,搅乱了一家人的生活,更让自己无法安享晚年。

这一次,我支持小儿子的做法。

我想让大家记住一句话:在床前尽孝的人真的很辛苦,需要更多的耐心。

愿意在床前尽孝的子女,肯定是一个更有担当的,更值得肯定有孝心的人,也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体贴!

“家庭中,拎不清的老人,早晚会拖垮子女”你怎么看?

绝对是这样的。我妈就是个例子。

我妈年轻时候就是个强势了,那时没离婚时候老是要求我爸非得听她的,要不就又吵又闹,要死要活,真的要死要活,要跳楼。闹到领导哪里去。闹得整个单位都出来看热闹。最后迫不得已我爸和她离婚了。

现在年纪大了,和我一起住。开始我还挣🉐来钱的时候她可得意了,天天在外面说我女儿能挣多少多少钱,我乐意给她带孩子什么什么的。其实这种赞美都是我花钱买来的,我每个月给她4000,她要什么给买什么。

后来生意亏损,我借了网贷,又套了信用卡花呗借呗,最后两万还不上了,想和她借两万,不给,告诉我,钱没有,但是我给你一年时间,这一年时间不用你交伙食费,把钱还了明年开始继续给伙食费。当时说这句话时候是9月,第二年的9月马上跟我要钱,不带含糊的。

后面遇到疫情,实在没办法了,跪着求她,借几万块钱缓解一下把,不肯,又吵又闹。骂我没用,骂我没钱。在家砸东西,墙壁,大门,锅碗瓢盆都砸坏了。而且逼我离婚,说我就为了这个男人的这个什么什么,下贱,换个男人不一样吗?实在不行出去做鸡,出去卖都得钱,天天在家守着一分钱没有什么什么的。

那时我是接别人单子回来做的,她每次闹,我当天肯定出错,当天肯定亏钱。而且闹的次数很频繁。一星期一次。我实在受不了了,天天抱着电脑手机充电宝去超市躲着。

疫情也三年了,我几乎一分钱没有存下来。真的,家和万事兴不是没有道理的,大家要拧成一股绳,才有劲,才能把困难度过去。家不和,怎么兴得起来呢。

我妈直到现在还是没想通,她为什么会过成这样,她只知道自己过得不好,却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都是抱怨别人。所以她从来都是原地踏步,没有长进

“家庭中,拎不清的老人,早晚会拖垮子女”你怎么看?

刘阿姨有儿有女,却孤身一人住在医院,她找儿子,儿子却说:“都是你自己做的,今年已经第六次了,明知道身体不好不能劳累,却偏偏要下地干活,要去凑热闹,劝都劝不住!”

突发心脏病紧急入院,儿女却不管不顾

刘阿姨今年64岁,育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丈夫在儿子1岁时离她而去,她一个人辛苦将儿女拉扯大,可在前几天她突发心脏病紧急入院时,儿女却置之不理,甚至都没露过面,这让她无比寒心。

刘阿姨伤心道:“他有车子不送我来,我喊了一个120的车子送到这里来了,那个医生跟他打过好多电话,他不来,他说你们接过来了就归你们管。”

现在刘阿姨找到调解员寻求帮助,她说她就住在儿子隔壁,可当时自己突发心脏病,儿子有车却不送自己。想起辛苦拉扯大儿子,还为儿子盖房娶妻,如今却遭如此对待,刘阿姨既伤心又气愤。

刘阿姨表示这一切都是儿媳在从中作梗,儿媳想让儿子不管自己,想摆脱自己这个负担。

为了证实自己所言非虚,刘阿姨当着调解员的面给儿子李志军打去电话,打了好几次,才拨通电话,刘阿姨希望儿子接自己回家,可电话那头的儿子李志军确如刘阿姨所说的那般。

面对母亲的请求,李志军表现得很不耐烦,直言他不会接,随后挂断了电话。

医生表示,刘阿姨的病情已经相对稳定,可因为刘阿姨的心脏比较大,有心律失常或者心脏骤停的可能,所以需要有家人的陪伴,更不能太劳累

为调解刘阿姨和儿子的关系,调解员同刘阿姨回到了家。

回到家的刘阿姨没有看到儿子儿媳,她一个人到处转着,她告诉调解员儿子婚后就和自己分开吃住,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着。

此时一位红衣女子带着孩子走进门,她就是刘阿姨的儿媳姜舒。

面对调解员的疑问,姜舒显得有些无奈,她说:“她是我老公的妈妈,我孩子的奶奶,我自己也是当妈的人,我也有儿子女儿,作为妈妈的话,我也知道应该怎么做,有些事情我不想解释那么多,因为她为大,所以我们作为子女的什么都不说!”

姜舒并不像刘阿姨所说的那般不讲理,见婆婆又在絮絮叨叨责骂她,她拉着女儿快步往楼下走去,走出了家门。

调解员紧随其后,希望姜舒能将事情说清楚,可姜舒却越走越快,她似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她说:“这么多年,都是这样的,没有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

姜舒直言婆婆突发心脏病的情况,今年已经是第六次了,每次看起来都很严重,可到了医院却什么事都没有,总让他们提心吊胆。

调解员不解,难道是因为母亲多病才让他们厌倦了吗?可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

姜舒不再解释,只表示自己作为儿媳没有资格批评婆婆,她更不想掺和此事,她建议调解员找丈夫了解情况。

此时,李志军开车回到了家。

见到母亲,李志军显得有些气愤,他甚至表示自己没有这样的母亲。

他愤愤道:“我没有娘,我就讲明了,她住医院住了几次了?今年是有六七次了。自己的身体,菜地不让她搞,她要去搞,前两天,村里有人去世,你晓得自己身体不好,还要陪到凌晨三四点,又不是自己的亲戚,一回来生病了又进医院。”

李志军直言母亲的病都是自己做出来的,母亲明知道身体不好,还我行我素,总不听劝,才病了一次又一次。

那么上次李志军为何不送母亲去医院呢?情况紧急,送母亲去医院是儿子应该做的。

说起这事,李志军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表示当天傍晚,母亲去邻居家串门,不想却突然倒地,他得知情况后赶紧将母亲背回家中,收拾东西后准备将母亲送去医院,不想母亲却自己打了120去了医院。

母亲明知道自己在家,却还要打120,这让李志军觉得母亲这是在瞎胡闹,可之后他还是去医院看望了母亲。

李志军表示,不知为何,母亲总喜欢在外面说他们儿女的不是,自己明明去医院看望了母亲,可母亲却总要反着说,和他们对着来。

见母亲又上前指责自己,李志军无奈将调解员拉到一旁沟通。

李志军表示,现在连自家舅舅都不理母亲了,所有亲戚朋友都知道问题在母亲身上,他说:“只要家里来两个人,我妈妈就要发脾气就要砸东西,你可以看看我家厨房的门,都是我妈妈搞坏的。”

李志军直言,母亲的拎不清,影响着自己和妻子的关系,更快要拖垮这个家了,他希望母亲能拎清是非,爱护自己身体,不要再这样固执。

可刘阿姨却坚持是儿媳在背后挑唆让儿子不管自己,而儿子听儿媳的话,才出现了如今儿子不管自己的情况。

为了证实自己所言非虚,刘阿姨又带着调解员来到了小女儿家。

可一见到母亲,小女儿李爱莉就躲进了邻居家,这让刘阿姨气愤不已,她操起一旁的扫帚,就在邻居家搜寻了起来,情绪很是激动,不断喊骂着。

在邻居的劝说下,李爱莉才从屋内走出来,面对母亲,李爱莉显得委屈气愤。

李爱莉的说法和弟弟一样,都觉得母亲拎不清,明知道身体不好,却还要去凑热闹,出去玩到大半夜回家,着了凉就生病去医院。

从李爱莉的语气中,可以听出她对母亲的关心,也可以听出她对母亲拎不清不听劝的无奈。

李爱莉表示,上次母亲住院她也去看了,还给母亲办了住院手续,交了2000块钱,可最后母亲还说她没交钱,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肯定,这让她委屈不已。

至于弟弟、弟媳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李爱莉直言都是母亲做出来的。

李爱莉表示母亲性格强势,总和弟媳吵架,经常无故责骂弟媳,和弟媳的关系很差,而弟弟在中间也很不好过。

李爱莉觉得弟弟对母亲不错,之前母亲去医院弟弟总是照顾周到,上次没送也是母亲自己喊了120的原因,她觉得母亲这是在故意为难弟弟,给弟弟脸色看,想以此让弟弟背上不孝的名声。

对于这样的母亲,李爱莉很无奈,她委屈哭诉:“我不是她的女儿,我没有这样的娘,哪有娘对女儿这样的!”

调解员劝说李爱莉,希望李爱莉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可李爱莉始终摇头不语。

门外的刘阿姨仍在不断开口责骂女儿,这让调解员都听不下去了。

李爱莉很是无奈,她直言母亲平时也是这样对弟弟的,和弟弟吵架还说要将弟弟的孩子丢到塘里去。

见母亲始终不停口,此刻的李爱莉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趴在桌上放声大哭,她哭诉着自己的委屈无奈,大声喊着:“我怎么会有一个这样的娘呢?”

听到女儿的哭喊声,门外的刘阿姨并没有停止自己的碎碎念,反而诉起了这些年的苦,她表示自己吃了很多亏,她不甘心,说着说着也哭了起来。

见双方情绪都十分激动,调解员带着刘阿姨先行离开,车上,刘阿姨泪流不止,说女儿在帮儿子儿媳说话。

第二天,调解员将刘阿姨的儿女们一起约在当地村委进行沟通。

工作人员表示据他了解,刘阿姨的儿子李志军并不是不孝之人,平时对母亲也照顾有加,反而是刘阿姨嘴巴有点多,喜欢到处说儿女的不是,经常和儿女吵架,在言语上还有点过激。

李志军带着两位姐姐还有舅舅一起来到现场,和母亲当面把话说开,他们都觉得母亲太强势,且固执不听劝,他们都怕了这样的母亲,想多活几天才和母亲保持距离。

调解员建议,三个儿女承担起母亲的生活费,让母亲的生活得以维持。

对此,儿女们都同意,可一旁的刘阿姨却不答应,又开始不断责骂儿女,她坚持要和儿女生活在一起,这让调解陷入了僵局。

随后在村委工作人员的劝说下,刘阿姨才同意了三个儿女每个月给她700块作为生活费,同时经常上门看望她。

工作人员对儿女们说:“她这样吵,对你们也是一种压力和负担,你在精神上面也要体谅她一下,让她一下,以后少吵不吵。”

事情就这样得到了一个暂时的解决。

所以我觉得:“家庭中,拎不清的老人,早晚会拖垮子女。”这句话说得很对。

家中父母拎不清轻重,总是不断折腾子女,年纪大了还不知道爱惜身体,总是我行我素不听劝,最后生病住院都要子女来承担,子女但凡有一点做的不到位就责骂不断,这样的母亲早晚会拖垮子女。

子女也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拎不清的父母总插手子女家庭的琐事,经常和子女吵架,让这个家充满矛盾,这会让子女的婚姻变得不幸福,也会拖垮子女。

文中的刘阿姨,虽然她的心地是善良的,可她的嘴巴太多太厉害,而且性格强势,脾气固执,这样的母亲,子女都避之不及,刘阿姨应该反思自己,认清情况,做出改变。

做父母的也是做子女过来的,应该体谅做子女的不易,而不是有点不顺心就和子女吵闹不休,甚至在外面到处说子女的不是,这样只会让子女更加嫌弃。

在这里,希望刘阿姨能真正认识到问题所在,学会用一种平和的方式和子女相处,过好自己的晚年。

“家庭中,拎不清的老人,早晚会拖垮子女”你怎么看?

老人无德,一家遭殃。

老人在家庭里,拎不清自己的位置,今天管教一下儿子,明天瞅瞅女婿的短处,后天再掺乎孙子的事情,很多时候会让家庭多了很多烦恼。

按五行来说,一个家庭中,丈夫火位,媳妇水位,长子木位,老人是土位,其余金位,万物土中生,土是大地,老人是土位,老人天天拎不清,四处乱动一动牵四方,家里哪儿还有安宁?

何谓老人呢,顾名思义,年龄大了的人。怎么算年龄大了呢?在咱们国家一般规定,一般男六十退休,女的提前一点,最晚按五十八吧。为什么退休,退休退休,退而休息,为什么休息呢?因为你年纪大需要休息了。

一般的老人,都已经付出了大半生,儿女也都成家立业了,都相对独立了,老人也可以放心退居幕后,含饴弄孙,享受生活了。

可生活中难免有些“飞机老人”、“炮弹老人”,天天看看家里人,看谁不顺眼了就飞过去狂轰乱炸一番,仿佛世界都需要他指导一样。

或者有点老人退而不休,又去用余力拼命赚钱养孙子甚至养儿子,因为老人能干,年轻人也习惯了依赖挥霍甚至啃老,导致老人亏了慈道,年轻人亏了孝道,民风不古,丢了好的传统。

还有一些老人又太倚老卖老,对儿女要求过高,少陪了一点不行,少买了一点也不行,把个人的快乐和幸福完全寄托于儿女身上,没有自己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影响儿女的工作和奋斗热情。

俗话说“老太太炕头坐,家里福满垛”,意思是老人在一个家庭里,能稳如泰山地坐在炕头上,这个家就满是福了,老百姓中对老人的描述也恰如其分。

所以,老人做好老人的本分,是一个家的幸福。

“家庭中,拎不清的老人,早晚会拖垮子女”你怎么看?

盛明给父母开挖机打工,但父母却一分钱工资也不给他拿,妻子姚红在家带孩子,没有收入,经济上她被逼得没办法连孩子的奶粉都买不起。可公婆却还指责姚红只知道在家里带孩子不出去赚钱。

盛明只有姐弟俩,姐姐嫁在镇上,离家不远。盛明初中毕业后因为成绩实在太差去学开挖机,父母觉得儿子有了这个技术,夫妻俩一商量买了台挖机回来,他们觉得请人开挖机还得把钱开给别人,钱给外人赚了,儿子学会了儿子的工资还是握在自己手里。就这样盛明给父母开挖机,父亲拉业务,母亲则负责享受生活。

盛明到了结婚的年纪,有媒婆给他介绍了隔壁镇的一姑娘姚红。姚红家里条件不及盛明家里,但父母都还在努力赚钱,日子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盛明看到姚红的第一眼,他就被这个身形苗条长相甜美的姑娘吸引了,姚红觉得盛明会开挖机,以后养家糊口没问题,也就答应了盛明。但她没想到,日后的盛明因为这个技术,却让姚红过得乞丐都不如。

结婚的时候,按照当地的习俗盛明父母给了3.8万的彩礼,但姚红父母并没有花女儿一分钱彩礼,反而还给女儿添了几千凑了个整数,另外给女儿准备了其他嫁妆嫁了过去。姚红父母把钱都给了女儿,临走的时候还不忘叮嘱女儿:“在婆家要听话,别给父母丢脸。要勤快,嘴巴甜一点。”

婚后不久,姚红和盛明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姚红生了个女儿。

让姚红没想到的是,女儿到来后,她的苦日子也就开始了。

月子里婆婆丢下还在坐月子的姚红和婴儿,自己跟着老伴儿两个人去旅游了,邻居们劝她:“你家还有个坐月子的媳妇,你们夫妻俩都出去了,谁照顾她坐月子?你儿子天天要开挖机,他一个大男人懂得什么啊!”

姚红婆婆却说:“孩子是他们要生的,我们没逼她。再说了,我们那年代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婆婆不管不顾丢下姚红和老伴去旅游了。姚红无奈只能叫来了自己的母亲。

姚红因为体质问题,不管母亲怎么给她做下~奶的汤,她还是母乳不足。为了让孩子吃饱,她把自己的陪嫁的钱拿出来买奶粉了。

公婆在外潇洒了十来天,姚红也出了月子。月子坐完后,姚红母亲回家了,姚红每天自己在家带孩子,婆婆从不帮忙搭把手。

她每天早早出去去麻将馆占位子,中午回来了还等着姚红给她做饭。

那天她手气不好,上午输了大几百块钱,回到家看到姚红抱着哭泣的孩子正在走来走去,她看到自己和老伴的换洗衣服还丢在原地没有洗,就把输牌的气撒在了姚红身上:“你一天天的只知道带孩子,不出去赚钱,连衣服都不洗,我们家娶你回来是要你来看的吗?”

姚红气不过顶了婆婆:“我没嫁过来的时候,你家的衣服谁洗?你家的饭谁做?你不帮我带孩子,我怎么出去赚钱?”

婆婆怪姚红不该顶撞她,一气之下,趁着姚红不注意的情况下揪着姚红的长发扇了她两巴掌,这一切刚好被下班回来的盛明撞到了,盛明没有责怪母亲打自己的妻子,只是拉开了母亲,把姚红推到了自己房里。

婆婆这次的举动就像一根刺扎在姚红心里,她长这么大,父母都没舍得动手打过她,这次婆婆却打了她两巴掌,她抱着女儿摸着自己被婆婆打得肿得老高的脸,默默地流泪。她不能回娘家,因为她不想让父母伤心。

姚红每天自己手忙脚乱的照顾着女儿,女儿半岁的时候,大病了一场。这次让姚红彻底寒了心。

女儿在医院住了16天的院,公婆连同丈夫没有一个人去医院探望一下这个病重的孩子。

盛明虽然给父母开挖机,但是婚后两年父母却没给过盛明一分钱工资。父母说:“我就你这个儿子,我们的以后就是你的,留着都是给你的。现在不给你是帮你攒着。”

女儿这次重病,还是姚红把陪嫁的那几万块钱拿出来给女儿看的病。

女儿在住院期间,姚红每天抱着女儿都没好好睡过,同病房的人还误以为姚红是个单亲妈妈。

姚红实在撑不下去了,给自己的母亲打了电话,母亲得知外孙女病重,连忙赶去了医院。当母亲看到两眼通红,黑眼圈厚重的姚红,姚红母亲都忍不住落泪。

让姚红气愤的是,婆婆在孙女病重的时候可以不管不顾,一听到女儿家有事,就屁颠屁颠去了女儿家帮忙了。

当她得知姚红喊了自己母亲去医院帮忙的时候,她不但不感谢亲家母的付出,反而骂姚红不该告诉了她母亲,婆婆说:“这是我们家的事,你把你妈喊过来,不是明摆着打我们家的脸吗?”姚红丈夫每天工作时间不固定,连他都对女儿也从不过问。

出院后的姚红,在心里对着一家人失望到了极点,她看到公婆也不喊“爸,妈”了,因为公婆的做法实在让她喊不出口。

姚红的陪嫁在女儿这次生病住院期间花得所剩无几,盛明给公婆打工两年,公婆从没给过工资。姚红以前还有她的那些陪嫁钱应付日常开销,这次全花完了,孩子又小,她身上连买奶粉的钱都没有。

姚红为了女儿,厚着脸皮去问婆婆要钱,婆婆却指责她:“你一天天在家啥事也不干,东西也不要你买,你要钱干什么?”

姚红低三下四地跟婆婆解释孩子没钱买奶粉了,婆婆才极不情愿给了200给姚红。姚红委屈地说不够,婆婆又掏了500扔她脸上。

忍无可忍的姚红,带着孩子收拾行李回了娘家。

她给丈夫盛明发了消息:“我们回娘家了,不用再来接我们了,我们抽空去把婚离了。”

盛明还对姚红这突如其来的决定有些不解,他回去找母亲,盛明妈妈却还让盛明不要去接姚红:“别惯着她,你接了这一次,以后她就把你拿捏得死死地。以后每次都来这招,每次都要你去接。”

盛明还真听了母亲的话,真没去接,让他没想到的是,姚红带着孩子回去住了近半年后,也没跟他们再联系过。

盛明妈妈跟左邻右舍哭诉说姚红不让她看孙女,她想孙女了。

盛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不顾母亲的反对去姚红家接人,但岳父母都支持女儿把婚离了。

姚红婆婆这才意识到自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她想去认错,但是又拉不下脸。在她犹豫不决之际,儿子盛明却收到了妻子姚红寄来的离婚协议书。

家里如果有姚红婆婆这种拎不清的老人,年轻人的婚姻迟早会被她拖垮。

女儿和媳妇都是自己的家人,如果两者都有困难的时候,作为婆婆应该先分清主次,女儿有她的婆婆可以照顾,孙女是自己的,不能一味地帮着女儿拉踩自己的儿媳妇。

我相信每个儿媳妇进门的时候都是想着要好好孝顺公婆的,但如果公婆做得太过,就会寒了儿媳妇的心。婆婆越作,越会让儿子儿媳妇的小家寸步难行。

作为丈夫,不能做耙耳朵,不能当妈宝男,结婚了就有了自己的家,经济不能还被父母管得死死地,更何况你们还有孩子。

所以作为长辈,要懂得做长辈才能获得晚辈的尊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