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车补吗?

事业单位有车补,但绝大多数岗位都是实报实销。行政单位,包括公务员和行政工勤都有车补。

公务员公车改革早已到位,从2016年开始,各级公务员(包括基层公务员)均已发放车补,具体标准各地不一,但基本上相差不大。比如,有的地方规定,厅级干部车补上限为1690元,处级干部车补上限为1040元,科级以下干部车补上限为650元,并且,正厅、副厅,正处、副处以及正科、副科之间的车补也有所差距。就连行政工勤也按科员标准来发放车补。

另外,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的参公人员车补标准和公务员标准是一样的,而参公单位的工勤人员仍然是事业身份,是没有车补的。

事业单位车补也基本改革到位,很多地方,原来配备公车的岗位可参照公务员标准发放,其他岗位实报实销。

不论公益一类还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当前公车改革已基本到位,绝大多数地方采取的措施是实报实销,也就是凭票据报销,比如,你打车到其他单位送文件花了20块钱,那么你就可以向单位报销这20块钱的打车费。

当然也有的地方规定了部分事业岗位享受车补的情况,比如,有的地方规定,管理六级以上岗位可参照公务员标准发放车补,或者,原来配备公车的事业单位领导岗位,取消公车后可享受车补。但是,对于广大普通的事业编干部来说,绝大多数情况还是得据实报销。

事业编混岗是造成车补发放不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感觉,凭什么公务员发放车补,事业编不发放车补,因为大家都在一个单位,干的都是一样的工作,这样岂不是有失公平。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基层单位,特别是乡镇上,很多事业编干部都在行政单位工作,干的都是行政单位的活,那你说只给公务员发放车补,是不是有点不是很公平。

总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车补一般都是实报实销,个别岗位参照公务员标准发放。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车补吗?

目前,全国除了极少数财政能力较好的省比如江苏,在局部范围内给事业单位发放了车补外,其余绝大部分省市的事业单位都没有享受货币化车补,而是采用实报实销的方式解决。事业单位没有车补待遇已经是既成事实,无需再作讨论。

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自2014年启动,行政机关先行改革,并于当年底完成,全国公务员首次享受到货币化车补待遇。发放的标准,在中央国家机关层面,按照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发放。地方依据中央国家机关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标准,发放额度略有浮动。比如科级标准,很多地方区分为科级和科员两级发放,科级发放750元,科员600元。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相对滞后,但在2018年前,也全部完成了改革。由于事业单位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性质比较复杂,各地采取了差异化的改革方式,期间关于呼吁事业单位发放车补的呼声不绝于耳,也仅仅是停留在呼吁层面,最终基本上没有落地。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目前全国仅少数几个地方给予部分事业单位发放车补,比如湖北省,对省属的非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机关本级,以及省属各部门所属的非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对参改人员适度发放了公务员交通补贴,科级及以下干部标准在300-500之间;江苏也给予了部分事业单位车补待遇,标准也在500元以下。由此可见,即便给予事业单位车补待遇,一般也低于公务员。其余地方,一律未发放车补。

公务员有车补,而事业单位没有,很多事业人因此觉得做同样的事,没有享受同等待遇,很不公平。特别是乡镇事业机构,基本上是事业编当公务员用,同样的岗位不同的待遇,确实比较伤士气。然而,这也是迫不得已之举。国家推行公务用车改革,目的是为了精兵简政,减少经费支出,节约财政成本。在我国,公务员有700万人左右,而事业单位是公务员的三倍之多,如果给事业单位人员发放车补,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仅不会减轻财政压力,反而可能增加成本支出。事业单位的人数庞大摆在那里,如果按照公务员标准发放货币化车补,势必给地方财政造成巨大压力,不仅没有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反而可能成为包袱,与车改的初衷背道而驰。

第二,发放的标准不好制定。事业单位人数众多是一方面,机构和编制性质复杂是另一方面,如果发放车补,是按编制财政供养方式比如全额、差额、自收自支来发,还是按实际贡献来发,标准的制定就是一大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发放车补可能还会造成矛盾,与其这样,不如不发。

这是事业单位迟迟无法兑现车补的客观原因。当然,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虽然事业单位没有车补是既成事实,但这几年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也在逐步调整,比如对基层事业人员特别是乡镇事业编,下一步可能会给予车补待遇。5月5日,甘肃印发《关于推进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方案》,对乡镇体制改革和激励乡镇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就明确提出,要根据实际情况参照乡镇公务员标准对在乡镇工作的事业编制干部发放交通补贴。这是一个好的导向,个人认为值得鼓励。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车补吗?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原来基本上都是没有车补的,不过现在情况有所改观。

在全国性的公车改革结束以后,交通补贴的发放造成了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人员间的明显收入差距,让广大事业编制人员郁闷不已。

公车改革的开始

截至2010年底,我国党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公车总数已经达到两百多万辆,与之相关的公车费用支出高达一千五百亿到两千亿元,公务用车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同时,公车私用、公车超配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同时成为了腐败的温床,社会公众对公车改革的呼吁越来越强烈。

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我国的公车改革全面启动,在文件中明确了:

党政机关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改革后行政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这次改革针对的是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以及各类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普通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被剔除在外,安排在下一步进行改革

在国家的意见指导下,随后各省纷纷开始了本省的公车改革,方案总体上都是沿袭国家的政策,只是在补贴标准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会有所不同。

按照国家要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的补贴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的150%,一般地区不高于130%,不少地方都是按照国家限定的最高标准来发放交通补贴

党政机关的公车改革让广大的公务员,特别是普通公务员雀跃欢欣,因为他们本来就很少享受到公车带来的便利,而在公车改革后,他们一个月可以领到好几百元的车补,相当于直接提高了收入。

事业单位的公车改革

在公务员完成车改之后,事业编制人员都十分羡慕,也开始期待起事业单位的公车改革。但是,当事业单位的车改方案出台以后,却给了所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当头一棒,因为文件明确:

企事业单位车改一定要避免将车改补贴标准福利化和发放范围扩大化的倾向。

改革后也不是像机关车改那样统一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而是要根据各单位实际,采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不同方式。

而之后各个省份下发的文件都明确事业单位并不能普惠性发放车补,只有少部分管理岗位人员可以领取车补,其他人员只能够根据情况实报实销

可以说,对于大多数事业编制干部来说,公车改革后他们的收入没有提升,反而与公务员的收入差距拉大了,这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特别是在基层单位中,因为行政编制的公务员很少,单位中大部分都是事业编制的职工,混编混岗的情况非常严重。在车改后,事业编干部和公务员在一个办公室里,干着一样的工作,甚至付出更多,却因为车改的原因一个月比公务员少了500元以上的收入,他们的心理是非常不平衡的,但也只能无奈地接受。

不过令人庆幸的事情是,目前车补的范围已经慢慢向部分事业单位的在编在职人员扩大!

随着事业编人员不断地呼吁,考虑到基层的实际工作情况,一些省份已经将基层事业编制人员纳入普惠性车补的发放范围

2020年5月,甘肃省发布了《关于推进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

根据实际情况参照乡镇公务员标准对在乡镇工作的事业编制干部发放交通补贴。

在2020年11月份,山东省印发了《山东省乡镇(街道)机关事业编制人员发放公务员交通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对乡镇(街道)的事业编制人员将参照公务员发放车补,并且从1月份开始补发。

而在福建省的部分地市,也已经下发了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车补政策。

但是,目前各地的政策针对的都是乡镇单位的事业编制人员,大多数县直、市直单位的事业编制人员还是没有办法享受到车补,这点还是让事业编人员感到遗憾!

你们那的事业编人员可以享受到车补了吗?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职场问答达人流雷电,用简单的回答让您了解机关单位和国企的各种知识!

欢迎关注我,如果有不同意见,请下方评论留言探讨!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车补吗?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车吗?

目前,比较确定的,是所有的公务员、参公人员,以及在党政机关使用工勤编制的司机人员,是有公车补贴的,而且已经正常发放。乡镇(街道)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也有文件规定参照公务员享受公车补贴,目前山东、河北、湖南等省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发放,将来全国范围内应该会陆续全部发放,这个发放的范围是乡镇机构改革后6个或者5个中心的在编在岗人员,学校、卫生院事业人员没有。

除以上两类人员外,其他事业单位人员,除了管理六级(副处级)以上人员,是没有公车补贴的。

国企、央企、事业单位的公车改革工作已经全面结束,明确取消一般性公务用车,以实报实销为主,不会像公务员一样发放公车补贴。这一政策目前已经全面执行,除特殊行业、特殊单位公车保留之外,其他事业单位的公车已经拍卖处理。事业单位用车,要么由公车平台、机关事务中心提供,要么租用社会车辆,费用由当地财政列支、报销。在公务员公车改革试点初期开始,江苏等部分省份部分地区,事业人员是有公车补贴的,范围是所有的事业人员,标准是按照公务员车补标准减半发放,每人每月200元、300元的样子,已经发了几年了。这和地方财政收入有关系,其他省份事业人员羡慕不来,基本也没有希望照此执行。

事业单位改革,将事业单位分为了行政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生产经营类。行政类撤销,行政职能划归相应的政府部门承担;生产经营类撤销,职能改企,事企分离,今后也不再成立这两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按职能确定保留或者推向社会,将来,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模式就是公益一类,及部分公益二类,因而公益一类是主流。公益一类不发车补,等于整个事业单位都不发车补。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公车补贴的事,基本上就是目前这个样子,不会有什么大的颠覆性的改变了。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车补吗?

没有。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仍然是属于事业单位,就目前来看,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包括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事业单位人员,都没有车补待遇享受。

为了彻底解决长期来存在的公车消费浪费严重,2014年7月16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车补标准原则上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丶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并明确要用三年的间,完成包括事业单位、国企和国有金融企业在内的公务用车改革。

严格来说,既然事业单位也参加了公务用车改革,那么事业单位的人员和公务员一样享受车补是天经地义的事。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公车改革三年多来,除了经济发达丶财力雄厚的江苏丶浙江等少数地区外,全国97%以上省份的事业单位人员都没有车补发放。

不给事业单位人员发放车补的理由很多,主要有: 一、事业单位的结构比较复杂,如果事业单位每个人都像公务员一样发放车补的话,有许多人比如教师丶医生,他们是不需要经常出差的。所以事业单位还是实行实报实销更好; 二、事业编制的人数远超公务员,如果事业单位也发放车补的话,支出的数额较大,财政难以承受。事实上,事业单位人员也会出差,也会产生交通费用,并且事业单位里边也有承担行政职能的单位,而且大家干的都是革命工作,不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发放车补,显然是不公平的。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车补吗?

事业单位,不同地区执行的规定不同。我所在的县城,事业单位有车补,但只发放到副科级。副科级以下的事业单位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人员、工勤人员都没有。由车补的,按月领取;没车补的,实报实销。

不同地区,政策差别很大。与公益几类没有什么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