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

皇帝吃的饭菜叫做御膳,那是由御膳房的专业团队打造的最高标准的伙食。皇帝吃的饭菜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还要用高大上的餐具和专业的伺候团队。皇帝的御膳主要是为了欣赏与享受,吃饱只是其中的目的之一。对于皇宫中的御膳,平常人别说有机会品尝了,就是见都没见过。

皇帝的伙食标准怎么样呢?

在清代,皇上吃饭问题,是一件相当大的事情。清朝皇帝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六点至八点之间的用膳被称为早膳,十二点至下午两点之间的用膳被称为晚膳,用膳时间都在两小时以内。除了正餐之外,还有两顿茶点,可吃一些零食小吃。

清朝初期皇帝的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通常摆三张大桌。后来因国库紧张而将菜谱减少,120道菜变为64道菜。咸丰皇帝又减去一些菜,变为32道菜。清朝日薄西山,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将菜减为24道。慈禧独揽大权后,又恢复的百道大菜的规矩,每顿饭要用银200两。

我们看一下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根据清宫记载:每日盘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青菜共19斤,各种萝卜共60个,葱6斤,玉泉酒4两,甜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随膳饽饽240个,鲜牛奶100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叶75包。能吃完吗?肯定不能。

皇帝都是怎么用膳的呢?

用膳时间一到,前侍卫喊传膳,太监将预备好的膳食从御膳房抬来,并按规定布菜。皇帝在用膳前,待膳太监会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块试毒银牌,查看颜色以检验饭菜是否有毒或变质。之后,皇帝若还是不放心,则会叫太监先行品尝,确认无误后再吃。

皇帝吃饭有个规矩,就是每菜不过三匙,通俗的讲就是每道菜不能连吃三口,否则菜要被立即撤下。为什么呢?因为皇上喜欢吃的东西不能让别人知道。用膳期间,皇帝要是眼睛看了哪个菜,太监就会将菜挪到皇上够的着的地方,用羹匙舀进布碟。皇帝吃过三口,你就会听到太监大喊一声:“撤”,菜便被撤走。

皇帝吃不完的饭菜怎么办?

皇帝吃饭基本上是一个人独自享用,如果没有旨意,任何人不得与皇帝共餐。皇太后及妃嫔们,通常在其宫里用膳。只有在过年时的除夕和初一两天,皇帝才与皇后、贵妃们一起吃饭。年夜饭一般摆在乾清宫,皇帝高居宝座前面,下面是妃嫔们的陪宴桌。那么平时每天一百多道菜,皇帝显然吃不完。这些饭菜怎么处理呢?主要有以下途径。

赏赐给妃嫔、皇子及大臣们

皇帝在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一群听赏的人,比如商量事宜的王公大臣及皇子。如果皇帝不想吃,或是心里一时高兴,便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估计主要还是吃不完的原因,皇帝赏赐的饭菜,即使你不饿也得吃把它吃完。

还有就是皇帝吃饭期间或者是吃完饭,忽然想起那位妃嫔什么的,就会吩咐太监将饭菜打包赠予妃嫔们。不管是作为王公大臣,还是妃嫔皇子,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饭菜,也算是莫大的荣幸,虽然是名义上皇帝的剩饭剩菜。

皇帝大量的剩余饭菜会被倒卖

其实皇帝的赏赐饭菜只是偶尔的现象,并不是每顿都这样。因此,每天便会产生大量的剩饭剩菜,这都是顶级的厨师团队打造的精品,自然不会轻易倒掉。这些剩余饭菜会被御膳房或者太监、宫女通过特殊的途径倒卖出宫。

没有人会担心这些剩饭菜没有销路,要知道这些饭菜可是皇上的御膳,能吃上一口都算是没有白活。这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很是火爆,清朝时已经变成了一个能养活近万人的成熟的产业链。

这样来处理皇帝的剩饭剩菜,就是资源的再利用,远远要强于浪费掉。从太监、宫女到宫外小贩、酒家,既处理掉了皇帝的剩余饭菜,有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些剩余饭菜一般会被按品相归类,品相好的会被餐馆收走,经过处理便会当做御膳卖掉。其余的就被做成大锅饭,熬成粥,便宜出售。

总之,皇帝用完膳,剩余的饭菜绝对不会被倒掉,处理它的途径很多,通常为赏赐和倒卖。我们在惊叹这些饭菜不会浪费的同时,对皇帝用膳菜肴的丰富也是惊诧不已,这也是封建皇权高高在上的一种表现吧!

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问的有水平。

以溥仪为例,作为满清的皇帝,还传承祖宗的规矩,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如果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上。

他吃饭的时候,菜分为两种。

一种纯属壮声势的,大概有几十道。

这些才都是平时就准备好的,有的一直都在炖着,吃的时候就端上来。

溥仪回忆:一般为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外加火锅、粥、汤等,加在一起大约有二十几品。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令下,迅速被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之前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着的,谁愿意吃呢?我吃饭的时候,御膳房做的这些菜远远地摆在一边, 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溥仪实际吃的,主要是自己的厨师以及太妃的厨师们,现做的菜,一般也有20多个,每天不同花样:我每餐实际上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

溥仪的厨师按照今天来看,就是特一级厨师之霸,是全国最顶尖的厨师。至于食材也是因有尽有,每个月开销巨大。御膳房所用鸡、鸭、猪等肉类物品,主要由内务府支出四万两银购买

所以,溥仪每次吃的其实就是二十多个菜。

需要说明的是,皇帝吃饭的时候,如果不是陪着太后,只有他一个人可以坐着,其余哪怕是妃子或者大臣一起吃,也必须站着,这是规矩。

皇帝平时久居深宫,锻炼不足,加上常年锦衣玉食,通常食量很小。

一般来说,二十几道菜只是选几样略碰一下。

根据皇族的规,皇上对同一盘菜最多吃三筷子,多了就是失礼。

对于皇上吃剩的东西,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就是赏赐,赏赐给妃子、孩子、大臣等等。

但是,赏赐的菜绝对不是皇帝自己吃过的,而是没吃过的。

这不是处于卫生考虑,因为为皇帝的捡菜是太监,用的都是公筷,本来就很卫生。

这是处于皇家的严格保密规定。

大部分被害死的皇上,都是中毒。

所以皇帝吃的菜也是保密的,绝对不能让外人知道皇帝喜欢吃什么。

史料这么写:站立在皇帝身后的四名太监便是专门执行家规的,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循老祖宗定的规矩。皇帝用眼睛看哪个菜,侍膳太监便将那个菜朝皇帝身边挪近一点,然后用羹匙舀进布碟里。假如皇帝吃后说了句“这个菜不错”或是赞许点头,传膳太监就再替皇帝舀一次,同时将这个菜朝后面退,不能再舀第三次。如果连舀三次连吃三口,那四个太监中为首的一个就会叫一声:“撤”其余太监便将这个菜撤下去,而且此后十天半月就不会再见到这个菜了。宫中把这个规矩称作“传膳不劝膳”。

《膳底档》是专门记录皇帝进膳情况的内廷资料,事无巨细,一点不漏均记录在案,但是皇帝爱吃什么菜则是万万不能记录上档的,皇帝也绝不会说自己喜欢吃什么,或者今天想吃什么。侍膳的太监及宫内人员更不许随便谈论,这可是宫内的一大忌讳,随意谈论或泄露皇帝用膳情况的人,轻者杖责,重者砍头。如果没有皇帝的旨意,包括皇后在内,任何人都不能跟皇帝一起吃饭。

所以一是御厨每天都要换花样,很少将一个菜烧多次。二是皇帝吃过的菜一般不赏赐给别人。

第二就是作为废料处理。

根据规矩,太监宫女是绝对不能吃皇帝剩饭剩菜的。

皇上吃剩的东西,只能作为泔水处理,丢掉或者喂猪。

到了溥仪时期,满清垮台,宫内一切都乱了。

一些太监在处理泔水时,竟然将溥仪的菜偷出去,卖给猎奇的食客,美其名曰御食。

自然,这是违规的,一旦被发现太监也就完了。

说白了,卖这种菜也转不了几个钱,可见太监视财如命的态度。

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

关于古代皇帝的饮食,由于大多数史料记载比较缺乏,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能了解一下记载比较详细的清朝皇帝饮食。

大多数时候,清朝皇帝们每天只吃两顿正餐,这两顿正餐分别在上午和下午的时候享用。

这些正餐的分量极其丰盛,每顿最多有108道菜,每天需要准备很多食材,这些食材包括了10斤猪肉、5只鸡,3只鸭,2只羊、10斤猪肘子、10斤汤肉、60个胡萝卜、19斤时蔬、6斤葱、青酱3斤、醋2斤、清泉酒4两还有其他诸多食材。

而清朝皇帝每天除了两顿正餐之外,如果他们在其他时间肚子饿的话,还可以叫御膳房在不同的时间里给自己呈上一些自己想吃的点心和水果,即使不吃第三餐,也可以保自己一天不饿。

慈禧每天需要用到的食材

按照清朝的规矩,清朝皇帝一般不会和其他人一起享用食物,太后、皇后、妃子们基本都是自己一个人吃东西的,御膳房每天都会把她们的菜品呈到她们的房间里让她们自己享用。

根据等级的不同,皇宫中的贵人们菜品数量又有会有所不同,在皇宫中,享用菜品等级最高的有三人,这三人分别就是皇帝、太后、皇后。

按照溥仪自传中的说法,太后的膳食虽然没有皇帝那么多,但也非常丰盛。

在他的说法中,慈禧太后每天所需要用到的食材有很多,包括了五十斤猪肘子、一只羊,一头猪、两只鸡,两只鸭、两升细米、一升五紫米、三升江米、三斤粳米面、一斤麦粉、十五斤白面、一斤荞麦面、两斤一两白糖、八两蜂蜜、二十八个鸡蛋、两斤豆腐、二十个茄子、十五斤蔬菜等。

这还不算完,因为清朝的皇宫中有着试毒的传统,所以深受慈禧宠爱的李莲英每天都会借着试毒的名义在自己房间中提前慈禧一段时间吃到和慈禧太后一模一样份额的食物(一般试毒的人,只能站着一道菜尝一点)。

由此,可见慈禧时期的奢华。

剩饭剩菜的去向

因为菜品实在太多了,所以皇帝每天用过膳后都会剩下很多剩饭剩菜。

关于这些剩饭剩菜的处理,很多人就感觉到了好奇,想知道皇宫里的人是怎么处理这些剩饭剩菜的。

根据一些清朝太监的回忆表明,如果是皇帝没有动过筷子的菜,要是没有变味道的话,一般御膳房的人会将这些菜重新加热,放到下次继续摆到皇帝的桌前。

这么做不是他们为了偷懒,而是他们想从中捞一些油水。

由于每顿饭的份额都有所固定,所以如果他们少做一道菜的话,他们就可以克扣一道菜的食材费。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点食材费,清朝御膳房里的食材报价往往非常高昂,道光时期一个鸡蛋御膳房都能报上几两银子的价格,就更不用说是其他的山珍海味了,凭借着这些食材的差价,御膳房里的人绝对能把自己钱袋赚得鼓胀。

而如果是被皇帝动过或者放久了的菜,那么御膳房里的人就不敢冒着杀头危险继续给皇帝食用了。

这些剩菜,御膳房中的人一般会和太监、宫女们私自分来吃。

有的则会被高价倒卖到皇宫外面的一些酒楼或者小饭馆中,卖给这些地方、让他们打着皇宫御膳房菜品的名号招揽顾客。

以清朝时期大多数人对皇帝的崇敬,这些剩饭剩菜会有着很大的市场。

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

菜肴,解决百姓的口腹温饱,有钱人家会在菜肴上进行色、香、味的讲究,而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皇帝吃的“饭”,除了色、香、味外,主要讲的是排场。皇宫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特产美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能是能吃的,都被搜罗到宫中为皇帝吃饭提供强大的排场。

清朝皇帝最讲排场

从周朝开始,皇宫就有“食官”这个职业,专门研究和指导皇帝的饮食,其类似现在的营养师。明朝时,皇帝吃饭的排场不大,唯一奢侈的就是朱元璋,因他小时候受过太多的苦,吃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于是在他当了皇帝后,要每餐必须有肉,一桌菜肴最丰富也不过十几种。之后的皇帝们看个人口味,变换不同花样,在菜的数量上基本保持这个标准。

清朝时期,御膳的标准就一下提高了很多,如乾隆时期,每餐的菜和主食一共是48道,这叫“全份儿”,乾隆爱吃肉,所以每餐也必须有鸭肉、鹿肉和全国各地的时令蔬菜及水果。

只是这一桌的菜其实只有一半用来吃的,另一半是用来看的,因为满族有“祭神肉”的说法,即天天杀两端猪,切一盘白水煮肉片,即使不吃也要放在桌上,其意思是一餐一饭不忘先人。

话说乾隆的一餐“全份儿”48道才看似很多,但跟慈禧的御膳相比,着实让乾隆汗颜。据说慈禧每顿饭必须有一百多道菜,光是看菜的样式就让人眼花缭乱,垂涎三尺。清朝晚期衰落时出现这样的奢靡,确实让人痛心疾首。

皇帝吃饭要按祖宗定制的规矩来

古装宫廷剧中经常有这样的剧情,皇帝闲时到后宫,这个娘娘做做、那个嫔妃聊聊,谈到开心便留下来吃饭,嫔妃们也会给皇上献上一些点心。看正史就明白这是不可能,皇帝用膳也是根据祖宗定制的规矩来的,皇帝必须要遵守饮食礼仪且用餐时只能是一个人。

皇帝用膳时“吃菜不许过三匙”,无论多喜欢的菜都不能连吃三口,吃过三口的菜会立即被撤下。因为皇帝的饮食时国家机密,为了预防有人下毒谋害,皇帝的口味不能问也不能写。御膳房做这么多花样的菜,也是为了让人难以分析出皇帝的口味、饮食偏好。

如此一来,皇帝吃剩的菜就会很多,会浪费。但这完全不用担心,皇帝的剩菜有很好的消耗渠道:
  • 赏后宫:根据宫廷御膳礼仪,皇帝用膳结束后,会将桌上的菜肴、主食、点心等赏赐给后宫的嫔妃、皇子们。如果嫔妃和皇子吃不完会再赏赐给太监和宫女。

  • 赏大臣:皇帝用膳时偶尔会赏赐大臣们一起吃,这是一种帝王权术,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常有,因此得到这种荣誉的大臣们,往往会表现的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一再表示自己会为皇帝肝脑涂地赴汤蹈火。有些皇帝吃的菜,大臣没吃过的,还会允许打包带回去与家人一起品尝,这也是皇恩浩荡的一种表现,特有面子。
  • 倒卖宫外:虽然皇帝把剩菜剩饭赏赐嫔妃、皇子、大臣,但即便这样,还是会有很多的剩余。那些这些又如何处理呢?按照宫里流程,自然是运出宫外,于是一个宫廷管理漏洞就出现了,有人开始倒卖起了御膳,还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据野史记载,御膳的倒卖利润庞大,参与倒卖的人包括太监、宫女、小贩等最多时高达万人,可见御膳在民间的火爆程度。

运出来的御膳,又分品相三等:
  • 品相好的:会被倒卖京城高档的饭馆。饭馆的老板自然不会说这是宫里皇帝吃剩下的,但噱头还是要有的,于是便宣传请来了皇宫的御厨,客人觉得来这里吃饭等于享受到皇帝的待遇,倍有面子。饭馆厨师便把这些御膳随便加工一下再摆弄下造型,民间这些土豪一个个抢着要。

  • 品相一般的:品相一般的剩菜也不怕卖不掉,这些剩菜会被卖给路边的“食摊”,小贩再进行加工后又是一道美味,上不了大酒楼的百姓可以到街边的“食摊”过过嘴瘾。这样的“食摊”类似现在的街边“大排档”,古时百姓也会纠集几个朋友一起在食摊来几份菜,喝两盅,因为是皇宫御厨做的菜,味道自然不差。
  • 品相较差的:而对这些品相破损的菜,处理的方法就简单粗暴了,小贩将那些乱七八糟的剩菜混合在一起丢入大锅中,倒上热水熬煮。顾客只要交一个“大子儿”用长柄铁勺捞一下,捞出啥算啥,运气好的有半根鸡腿、运气差的可能就是跟鱼骨头。但这看起来有点恶心的大杂烩,也是穷苦人过瘾的一个方式,不但吃得起、吃的饱、味道也很不赖。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溥仪下台后才结束,那些御厨们没有点真本事哪能进得了皇宫,他们不仅把菜肴做成精品,而且还得好吃。直到后来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御膳房的御厨们被迫散伙,只能自己去谋生活,据说北海仿膳、颐和园听鹂馆都是当年离开紫荆城的御厨开的。

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

皇帝吃的饭不能叫饭,人家那叫御膳。

与普通人吃饭不同,皇帝吃的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皇帝吃饭好吃是其次的,营养也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排面儿!皇帝可以吃不饱,可以吃不好,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排面!

天子嘛,九五至尊,天下共主,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面子。

拿清朝来说,清朝初年的时候,皇帝的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足足摆满三大桌子。后来提倡节俭,康熙时期开始将120道菜改为64道菜。咸丰皇帝时,太平天国英法联军轮流闹事国库空虚,所以皇帝也不得不厉行节俭。他把64道菜削减到了32道菜。咸丰驾崩之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为了表达对先帝精神的继承,加上自己本身也不是皇帝,就把菜由之前的32道菜改为了24道菜。慈安太后是以后慈禧太后独揽大权,这个老婆子我们大家都知道,她是个追求享受的人,她把预算的规模,恢复到了每顿饭,108道菜,每顿饭至少要花200两银子。

200两银子什么概念?红楼梦中刘姥姥家,一年的花销也不过20两银子,慈禧一顿饭要顶上刘姥姥家10年的花销。

那么御膳种类有哪些呢?我们来看看光绪皇帝一天的菜谱。:

光绪早膳菜谱包括口蘑肥鸡、三鲜鸭子、肥鸡丝炖肉、汆丸子锅子,豆秧汆银鱼、小葱炒肉、挂炉鸭子烹肉、豆腐汤,八宝鸭子、什锦鸡丝、口蘑烂鸭子和三鲜肥鸡、燕窝鸭条、熘鸭腰、荸荠火腿、什锦鱼翅,燕窝炒鸭丝、肉片焖玉兰、肉丁果子酱、榆蘑炒鸡片、盖韭炒肉、炸八件

看起来很好吃对吗?实际上不是。 我可以坦诚的告诉大家,过去皇帝吃的东西大概率是不会有咱们现在的食物好吃的。

为什么呢?

第一是用料不行。

虽然皇帝可以调动天下的资源,可是科技水平摆在那儿,古代皇帝的食材比咱们现在是要少很多。

比如海鲜,他们就吃不到,皇帝虽然可以吃到鱼,也可以吃到一些虾,不过相比于咱们现在吃的鱼虾蟹,皇帝吃的质量可就差多了。现在的人们,只要你肯花钱,买过来的虾蟹都是从海里捞出来以后,24小时不到就送到你的餐桌上了。而古代没有冷柜也没有冰箱,想把虾蟹从海边运到北京,等送到的时候鱼虾蟹都臭了,所以你在御膳中很少看到海鲜的影子。

除了海鲜之外,牛肉也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古代是农耕社会牛是很重要的生产力,所以从法律上讲,国家是禁止吃牛肉的,虽然在民间吃牛肉的行为非常普遍,但是,皇帝毕竟是代表国家形象的,所以以身作则,皇帝不吃牛肉。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御膳中也不过就是鸡鸭猪羊这么几样肉食加上各位蔬菜,而蔬菜也比现在少很多,因为皇帝只能吃到本季节的北方蔬菜,什么南方蔬菜,什么反季蔬菜,它都是不可能吃到的。

另一方面是调味料的落后,

我们现在所吃的食物都是经过现代调味料的精心烹饪的,皇帝不吃辣,因为怕把皇帝吃坏,另外当年的辣椒也跟现在不一样,北方的辣椒没有那么容易获得。

皇帝所使用的食盐,质量也比我们现在的精加工盐要差很多,更不要说味精这种现代才发明的超级调味料了。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皇帝要求吃饭,不能让皇帝等。

御膳房的要求是,皇帝吃饭任何时候都要随时能够端上来,这要怎么办呢?要求御膳房随时随地的把那些菜放在锅上架着烤。

大家想想,一个菜如果在火上烤个5~8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这个菜的味道还能好吗?更何况,御膳房离皇帝寝宫的距离很远。在御膳房里做好的菜,要放到热水盆里保温,递到皇宫里。这个过程中什么美味的菜,它的味道也被挥发的差不多了,等热乎乎的菜送到皇宫里,都已经变成温的,味道能好吃吗?

大家也不要认为我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关于皇宫御膳好吃不好吃,溥仪的话是最有证明力的。

溥仪说,皇宫里的饭是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他在宫里时,每顿饭摆上来,再撤下去只是一个过程,他根本都不吃?溥仪吃的饭全都是太后和太妃专门请了厨师做的小灶,虽然每顿饭看起来有上百个菜,他吃的只有那些长辈们给他送的二十几道菜。

那么皇帝不吃的这些御膳送到哪里去了?

第一个途径是赏赐。 皇帝吃饭时,如果身边有亲信大臣或者太监的话,当然你不可能跟皇帝坐在一个桌子上吃,但皇帝心情好了,有可能会把桌子上的某一道菜赐给你。

虽然吃剩饭剩菜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是一个好的行为,但是在封建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光荣的行为。这种赏赐剩饭剩菜的行为不仅限于皇帝,连一些家里的长辈和高官也可以有这样的行为,比如红楼梦里的贾母,就把她的剩菜赐给王熙凤和王夫人等,小辈还要觉得非常光荣,当着长辈的面吃完。

第二个途径也是皇帝处理剩菜的最主要途径,是运出宫去卖掉。

当然,这个过程皇帝肯定是不知道的,主要经手的人是太监。

虽然我说御膳并不好吃,但是,不好吃不代表没有人想吃。 御膳不好吃,那是对于溥仪而言,对于宫外一些普通百姓,能看见皇帝吃什么,那也是一种非常满足猎奇心的行为。

在晚清时期销售皇帝御膳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链。北京当时有多家饭馆,主打的就是御膳御菜,其中卖的很多菜,都是皇上御膳中刚刚剩下来的。

这些菜在皇宫里,皇帝连一筷子都不会吃,但是到了宫外以后,身价就陡然而生。很多富人趋之若鹜。

而一些卖相不好的菜,有可能被直接做成大杂烩。旧社会,有一种菜叫做“折箩”。就是一种各种剩菜剩饭的混合体,卖给穷人吃。穷人买不起好菜,只能吃这种剩饭剩菜,毕竟有点油水。所以皇帝吃的卖相不好的菜,一般都被做成了折箩。

总之皇帝所吃的东西基本不会被浪费,皇帝大人心怀天下,不会注重自己剩饭剩菜的去向。但是对于宫里的太监和宫女来说,这可是一项养家糊口的重要产业哦!

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

当我们想起“剩饭”这个词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倒掉或者喂狗,喂猪等牲畜,但是在古代,皇帝吃剩下的饭可就不是这样了,皇帝吃剩下的饭能叫剩饭吗?谁敢扔?扔皇帝吃过的菜可是大逆不道,重则会被问罪处死的!再说了皇帝平常吃的菜少则三五十道多则上百道,即便有一部分是摆样凑数的,但每天依然会剩下大量的饭菜,这些饭菜都是名满天下的御厨做的,通常情况下一般人花钱都吃不到,所以“倒掉”那就太暴殄天物了!因而皇帝吃剩下的饭菜其最终结局一般是以下四种情况。

1,赏赐给身边的人。通常情况下皇帝会将自己没有动过的菜赏赐给身边的大臣,嫔妃,皇子,公主等人,有时候兴致高了还会赏赐给宫女,太监,而得到赏赐的人不管饿不饿必须当着皇帝的面站着吃完,不管好不好吃,愿不愿吃,哪怕他不喜欢吃香菜而皇帝赏赐了他一盘香菜炒肉!都必须称赞饭菜的美味和皇帝的恩德,所以得到皇帝赏赐的饭菜有时候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2,被倒卖给有钱人。是的,你没看错,古代的思想不能用今天的观念来理解,那时候,皇帝的口水就是老天爷洒下的圣水!不仅能治病还能延年益寿,发家致富,这一点不夸张!所以皇帝的“御膳”在民间是很有商机的,于是宫里的御膳房会和宫外一些比较高档的餐馆保持长期合作的友好关系,宫里人会把菜样还保持较完整的剩菜打折卖给餐馆,餐馆则稍微加工一下后打出“御膳”的名义对外销售,于是那些“急于得到皇帝口水”的有钱的老百姓就争相来体验,这条产业链经过明朝的发展到了清朝已经非常的完整,据统计参与这条产业链的人员最多的时候有上万人,可见“倒卖皇帝剩菜”是真的暴利!

3,皇帝没碰过的菜下次再上。像类似炖汤一类的菜,这种菜被御膳房的厨子做好后长期用小火煨在锅里,什么时候传膳了,便盛一些上去,皇帝没有碰过的则拿回来重新煨到锅里,而且如果皇帝在非用膳时间想要吃点什么东西填填肚子,这时候也可以快速的传上来,而不会耽误皇帝饿肚子。否则皇帝饿的发怒了,真的会像饿极的老虎,得谁咬谁!

4,卖给普通百姓。可能有人问了,这跟第二条有什么不一样的吗?是的,不一样,一样的话我还会说两遍吗?第二条是针对有钱人的,而这一条是针对包括你我在内没钱的(开玩笑,各位朋友们肯定都比我有钱,哈哈)。

老北京有一个词叫“折箩”,不知道北京的朋友们有没有听过,根据《北京土语辞典》解释为:“酒席吃罢,剩下的菜肴,不问种类,全倒在一块儿……也叫‘折箩菜’。”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烩食,残羹剩饭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那么当皇帝吃剩下的饭菜经过前面三道筛选后,最后剩下的宫里人会把这些菜倒在一块儿,倒成“皇家折箩”,卖给宫外的普通人,当然价格是非常低的了,基本就是半卖半送,如此一来有钱人能品尝到皇帝的口水,没钱的人也能尝到皇帝的口水,你好我好大家好,嗯,就是这样。

所以经过以上四种方式的处理,皇帝吃剩下的饭菜基本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