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其实那个时候,做猪肉的方法就是清蒸,煮熟之后,就切片给大家,那肯定是最好的肉给皇帝和嫔妃,那些大肥肉就是给侍卫和大臣,吃这个肉,皇上和妃子是有很多的蘸料的,但是给大臣的就是白水煮的,什么蘸料也没有,没有什么味道,尽管是这样,还是有人吃不惯,但是吐出来是对皇上不敬的,是要砍头的。

猪肉在古代也可以说是紧缺之物,普通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吃肉,而那些权贵官僚们就不同了,他们有钱有势,自然是餐餐大鱼大肉,清朝皇帝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赏赐给亲近的大臣和侍卫一些猪肉,而这些大臣表面上是谢主隆恩,可内心是一肚子的嫌弃,出了宫门就将它给扔了,这是为什么呢?

清朝朝廷每年都要举行各种祭祀,要用到许多猪肉,这些肉也叫胙肉,皇帝会把这些肉赐给大臣们分享,在祭祀前,皇宫的厨师们会把这些肉的皮出掉,剩下的肉就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不放任何的佐料调味品,和白水一起放入锅里大火煮,煮至七八成熟,上面没有血丝就捞上来,这就是所说的白切肉,没盐没酱油没滋没味的水煮肉。

喝多下令将这些肉端上来给在座的每位大臣和侍卫将领各一份,好的五花肉一般都献给皇帝、皇后和妃嫔们,而比较肥的大片肉就赏赐给臣子们,臣子们接到皇上的恩赐,一个个的口是心非,嘴上山呼万岁谢主隆恩,眼里看着这些白切肉,心里直作涌,想吐。

古时候大臣们对皇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唯唯诺诺,不敢表现出任何的不尊敬,对皇帝赏赐的东西都要供起来,赏赐的猪肉更是要吃掉,皇帝和后妃吃白切肉是可以蘸着酱味、和着蒜泥韭菜吃的,但是大臣们和侍卫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就这些直接吃。

乾隆执政时期清朝国力可以说是鼎盛时期,官员们早已习惯了山珍海味,这大块的猪肉虽然是熟的,但是没有加任何的调料,吃不上三口就想吐,可是皇上都吃了,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嘴里塞。哪怕是赐给的毒药也要喝下去。

因此很多人都在皇上的监督下吃得一干二净的,吃不完或者吃得很痛苦都是要受到责罚的,吃上三口不想吐的那就是好胃口,而吐出来那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吃饭的脑袋就丢了,此生恐怕就再也吃不上肉了。

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聪明的侍卫就应招撤招,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要吃这种白切肉的时候,就悄悄的在怀里揣一打糯米纸,这些纸已经用咸盐酱油十三香反复浸泡晾干,用这样的纸包着肉来吃,热乎乎的肉浸润了纸中的调味品,自然有一番风味,但如果被皇帝发现了,那可是欺君之罪,要掉脑袋的,因此他们是非常谨慎小心的,那些大臣们可就不敢了,因为他们的衣袖里要装奏折,一旦被皇上嗅出来十三香的味道来,那不就是自投罗网了,因此没有人敢冒这个风险。

乾隆爷有时候也喜欢赏赐给大臣们一些猪肘子犒赏他们,大家都知道,猪肘子可以说是整个猪身上最肥腻的地方了,真是要让一个人吃下肥到流油的猪肘子的时候,那恐怕是余生都不想再吃肉了。

乾隆估计也认为猪肘子太大了一时半会儿也吃不完,就允许他们带回家吃,半生不熟的猪肘子比肉还难煮,皇帝说是让大家带回家吃,但是回家后到底吃没吃,乾隆肯定是不得而知的,因此这些难以下咽的猪肘子,大臣们看着就烦,等下了朝,一出宫门就都给扔了。

说是扔了,但也不能乱扔,这毕竟是皇帝的御赐之物,谁敢啦,他们都送给了纪晓岚了。

纪晓岚跟清朝的皇帝一样都喜欢吃肉,据说他一壶茶就能吃下七八斤肉,大家都知道纪晓岚喜欢吃肉、会吃肉、善于吃肉,不妨就都送给他吃好了,纪晓岚就成了大家的救星。

纪晓岚也不客气,来者不拒,坐在回家的轿子上,大口大口的啃着猪肘子,满嘴流油,衣服上也是油光焕发,好不自在。

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人吃不起,富人吃不下,许多东西就白白的浪费了,这就是腐朽社会的写照。

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首先说,这些拿到猪肘子的官员出宫后,是不敢扔的,虽然他们很想扔,如果扔了一旦被人告发,那可是欺君罔上抄家灭族的大罪。

虽然不敢扔,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些官员都不是傻子,自然会有处理的办法,而且处理得还非常巧妙。

那么,为什么官员们会有把皇帝赐的猪肘子处理掉的冲动呢?我们先来看看皇帝赐的这个猪肘子是个什么好玩意儿。

据《啸亭续录》记载:"定制,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上自用御刀割析,诸臣皆自脔割。"

《啸亭续录》的作者昭梿,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的后人,这些记录还是很详实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猪肘子可不是平时我们吃的那种,而是朝廷用来祭祀用的祭品,这样的肉也叫胙肉。

胙肉的做法很简单,也很暴力。

祭祀开始前,皇宫的大厨们会把事先杀好的猪去皮,切成大块大块的肉块,投到一口大锅里煮到七八分熟后就捞起上供祭祀了。这里要提醒的是,煮肉的时候,大锅里除了白开水,是不能放任何其它佐料的,一句话,就是白水煮肉!

这些肉先是被拿到乾宁宫的祭台上,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们祭祀一番,然后就开始了让官员们胆战心惊地品尝白切肉的环节了。

这样的白切肉,不用尝就知道是没滋没味的,口感肯定十分的差。

开始皇帝赏赐官员们啃这些猪肘子等白切肉时,大家都是恭恭敬敬地捧着,一边谢主隆恩,一边大口吃肉,而且吃起来还是一副好吃好吃、吃不够的表情。

这皇帝是看在眼里,满意在心里。嗯,这帮子臣子还是很给力的嘛!

其实,这些肉是不好吃的,皇帝本人也不是不知道,但这是皇家的传统,当然必须吃而且还是要好好吃。

皇帝本人都可以吃,何况这些臣下呢?而且,对皇帝来说,这是给臣子赐福,算是赏赐。

但再好的食物,如果天天吃,也会让人腻歪,何况这种实在难吃的白切肉呢?

但没办法,清朝就是吃这些白切肉的机会太多了。

由于清朝是从白山黑水起家的,入主中原以后,依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传统。当了皇帝不能忘本,要忆苦思甜,因此这种白水煮肉祭祀的传统也一直被历代皇帝延续着。

这不但是传统,有时候也决定着皇帝对一个人的印象。雍正元年正月十一,刚登上皇帝宝座的雍正第一次祭天,就把弘历单独叫到养心殿,给了他一块胙肉,这个弘历眼都不眨地把它吃了,这雍正对其很有好感,在皇位继承问题上,雍正内心的天平往哪里倒,已经显而易见了。

这在《清高宗实录》就有记载: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基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这里的"上"指的就是清高宗乾隆。

到了乾隆时期,好大喜功的十全老人乾隆,进行的各种祭祀更是频繁,白水煮肉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自然,官员的苦口之旅也就特别频繁,但这有什么法子呢?

这对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官员们来说,形同嚼蜡的白切肉,实在难以下咽,他们又不敢不吃,如果不吃,小心掉脑袋的。

这些难吃的白切肉,官员们有没有想小心思,比如加佐料

那么,能不能自己给这些猪肘子加佐料呢?也不敢,因为就有宗室的亲王偷偷加佐料被发现后遭到责罚的例子在那里摆着。怡亲王够厉害了吧,清朝为数不多的铁帽子王之一,照样因为白切肉里面有盐巴这个事情被叫宗人府喝茶去了。这些情节,在电视剧《延禧攻略》里面也有所表现。

连亲王都不行,何况这些一般的官员们呢?

流传的官员们自带的糯米纸藏在衣袖里,上面被佐料浸泡过,用它来包皇帝赏赐的白切肉,吃的时候就可以把佐料粘上去,增加口感。办法虽然不错,但被发现的话,也是吃不了兜着走的,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切实际的,存在的可能性很低。

难以下咽的白切肉,官员们出宫后并不是真的扔了

《清朝野史大观》有这样一句话: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这里说的可不是别人,而是大名鼎鼎铁嘴铜牙的纪晓岚。

纪晓岚爱吃猪肉,而且还爱吃肥腻的猪肉,几乎无肉不欢。

这下子可帮了那些不想吃白切肉的官员们,一到下朝的时候,出了宫门,大家就把这些吃不完的白切肉扔给了纪晓岚。

实际上,这些白切肉在出宫门前已经被官员们吃的差不多了,应该没有剩下多少,否则大家在现场都不吃,乾隆皇帝会饶了他们吗?所以对这些官员们剩下的胙肉,纪晓岚当然是来之不拒,因为根本就没有多少了。

这样的好处是,官员们既没有把皇帝的赏赐真的扔了,让皇帝面子上很好看,又让纪晓岚落了个好口福,可谓一举三得。

所以说,清朝皇帝把胙肉分给官员们品尝,既是一种拉拢,也是一种考验,按照皇帝的话说,更是一种散福。能够分到胙肉的官员们,自然要对皇帝的关爱感恩戴德。

至于不好吃的问题,出了宫门把吃不完的统统扔给纪晓岚就可以啦。就算纪晓岚不要或者吃不了那么多,想方设法送给其他人就可以啦,毕竟,吃不起肉的人还是很多的。

随随便便地扔到臭水沟,肯定还没有哪个官员有这个胆量。

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敢把皇帝赏赐的东西扔了,头上长几个脑袋?敢这么任性。

不说是猪肘子了,就算是别的任何东西,皇上赏赐的,都不能随意扔的。

这个猪肘子到底是什么来历呢?

古人是很敬重祖先的,特别是皇室,因为人家的祖先牛啊,有皇位给后代继承。

所以后人为了表示感激,在固定的节日,会给祖先敬上猪牛羊这些动物,让祖先享用。

祖先享用过之后呢,人们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肉,不用了浪费啊,于是就再次回收利用。

这就叫做“胙肉”。

清代时候,回收利用的比较奇特,直接将这种敬过神灵的半生不熟的肉,切成块,分给臣子们吃。

《啸亭续录·贵臣之训》中有记载:“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

因为大清皇室是满人,祖先都是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的游猎部族,所以没有出关时候,满人吃这种肉不在话下。入关后,都锦衣玉食的,再吃这种不太熟,有没有任何佐料的肉,就有点故作苦而念先人之苦的意思了。

雍正皇帝刚继位不久,有一次遇到祭祀完祖宗的时候,就把小弘历叫到身边,然后什么话也没说,就将这样割下来的冷猪肉给小弘历吃。小家伙也没有多说什么,就将这肉吃了。雍正很开心,心里暗想,这真是有大福的小主啊,暗暗就将接班人选定给了弘历。延禧攻略中有一个情节,魏璎珞陷害怡亲王,就给他的胙肉中,偷偷加了佐料,就这个事情,被告发之后就受到皇帝的责罚,连皇上都不嫌弃不好吃,大臣们还敢作孽,这不是找事嘛。所以不要小看了这块冷猪头,来头大着呢。谁敢偷偷扔了,绝对是活腻了。

更所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提到猪肘子,大家可能立马就感到食指大动,垂涎欲滴。但是在清朝,一个皇帝赐予的猪肘子,却会被官员们所嫌弃?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这之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就是出自上面的文献。

当年雍正夺得皇位,可谓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所以到了乾隆的时候,他不想让这种事情再发生,因此想提前指认皇帝。于是在乾隆十岁的时候,他叫了一群皇子,给他们一人一份胙肉。然后让他们所有人吃下去,可是只有乾隆吃的时候面无表情,其他的几个皇子都差点恶心的要吐。

这里的胙肉就是我们的猪肘子,只是这里的猪肘子都是生的。当时清朝已经建国一百多年,基本上皇子都是处于享福的状态。这个时候雍正想来试验他们一下,看他们有没有忘记先辈的不容易。因此也正是乾隆吃的猪肘子,让他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然后我们再说回大臣的事情,为何为何这么大胆扔掉这些?首先皇帝赐予他们的猪肘子,肯定有他们十分不满意的地方。否则他们也不至于冒着被皇帝发现甚至杀头的危险,丢掉猪肘子吧?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难吃!

他们的做猪肘子的方法很直白,一开始会先杀一整头猪,然后直接用开水把这整头猪给煮得半生不熟,吃着一半可能还带点血丝的那种,想想就反胃。在这整头猪被烫的半熟之后,就会有人按照皇帝的指令把这些猪切开成一片片肥瘦相间的肉,分给自己的大臣们。

然而像这样的猪肘子,在清朝那大臣看来,都不像人吃的。人家高官大臣啥山珍海味没吃过?这样的猪肉自然是吃不惯的,当然只能丢掉啦。但是皇帝吃的比他们还好,难道皇帝也忍心吃得下去吗?皇帝其实也吃不下去,但是必须得吃,因为这是清朝的一个传统。 这个猪肘子在历史记载,是有来头的。清朝在那时候,是由满人建立的。而清朝大多数都是汉族,是起码几亿的汉人,而满人就只有十几万。这数量上的巨大悬殊,让人家当皇帝的肯定是没有安全感。万一皇帝一个不小心的举措得罪了人家几亿的汉人,那还得了?这皇帝还做不做了?

所以有着上面的这种压力存在,清朝很少出现各朝各代都经常有的昏君。清朝除了关外时期的太祖、太宗外,一共10位皇帝,除了咸丰、同治和两位不掌权的皇帝稍弱一点外。我们发现剩下的也几乎没有什么昏庸、荒嬉或是无心治国的皇帝,也没有出现过宦官干政或是几十年不上朝导致皇权旁落的情况。

清朝的皇子小时候生活都是很刻苦的,他们除了要学习满、蒙、汉三种文字语言之外,他们还要练习各种射箭、骑马技艺。吃这个猪肘子,就是为了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祖先生活的艰辛,不忘初心。 清朝的祖先是生活在那种十分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想要得到食物是一件特别艰辛的事情。而就算费尽千幸万苦得到了食物,也因为当时的条件艰苦,也没办法吃到什么好吃的食物,他们所吃到的东西经常是半生不熟的,就像猪肘子差不多。

清朝皇帝为了更好地纪念他们祖先的艰难,所以就会经常在各种祭礼中向手下人赏赐这些猪肘子。而这时候,人家无辜的大臣又不知道你们这些皇帝为什么这么会玩,他们平时吃惯了那些美味佳肴,哪里还能吃的下这些东西。

进一次皇宫,肚子就得遭一次罪,毕竟是皇帝赐予的猪肘子,是毒酒你都得谢恩,有谁敢违抗?所以这些大臣们表面上是笑脸相迎,吃的是不亦乐乎,其实早就已经叫苦不迭了。对于这些猪肉,能扔掉的自然再好不过。但是人家皇帝一高兴了,就即兴让你当面吃几个猪肘子,你敢不吃吗? 天无绝人之路,就有人想出来了一个办法。他们会将一种特殊的叫做糯米纸的,放在酱油里面浸泡上好几天,在这些糯米纸被酱油完全浸透之后,就可以直接放到食物上食用。

这个方法一时兴起,每个人进宫时身上都得有这么一些糯米纸。吃肉时就给他们的肉上放上一些这样的草纸,然后大臣们就可以将这些草纸中的酱油沾到肉上,直接将其吃下去,也不用那么痛苦了。

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可能很多朋友都会觉得奇怪:既然是乾隆皇帝赏赐的猪肘子,官员们感恩戴德自不必说了,味道肯定也应该不错吧?可他们为什么会扔掉呢?今天我就给朋友们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首先给朋友们讲解一下乾隆为什么赏赐官员猪肘子?这里又有什么说道吗?

原来,在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后,建立“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上台,又改女真为满族,改国号为“清”。

他们的祖先在没有当皇帝之前,是过着游牧的生活,而且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以打猎和捕鱼为主要生活。

狼、鹿、狐狸、兔、羊和各种鱼、虾、蟹都是他们的主要生存来源。

女真人在野外打到猎物后,由于烹饪技术比较差,经常是吃半生不熟的动物肉、内脏、血和蔬菜混合成主食。

若是在半生不熟的肉食里再放点儿盐,这可是他们都是想不敢想的美食啊。

后来,当他们成为清朝皇帝之后,按照清制,每年固定要举行四次祭神典礼。

据《啸亭续录》记载: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上自用御刀割析,诸臣皆自脔割。

清朝宫廷中,每年逢元旦节的第二天,或者是仲春、秋朔的时节,就会在坤宁宫举行祭祀活动。

而再每次祭祀典礼上,都要杀一头猪作为祭品,献给诸神和祖先。

祭祀时在坤宁宫内并排摆放三口装满水的大锅,之后把猪肉分割大块,放在锅内煮到七分熟为止。

而且为了体现皇家的尊严与规矩,煮肉时严禁添加任何调味品。

这样做出来的祭品,形状类似于猪肘子,叫做“胙肉”,也称“福肉”。

“胙肉”做好后,按照祭祀流程,皇帝会先将这些胙肉放置在祭台上,然后带领着王公大臣们祭拜一番。

接下来,这些半生不熟、而且没有任何味道的“胙肉”,就会被赏赐给王公贵族和大臣们,以示皇帝的恩宠。

同时也在警示子孙后代不要忘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要牢记祖宗的创业艰苦。

当然了,“胙肉”中最好的五花肉自然是要留给皇帝、皇后和嫔妃们,而那些比较肥的、油腻的肉才分给大臣们。

不论你是养尊处优的王公贵族,还是位高权重的大臣,都必须要恭恭敬敬的接过“胙肉”,谁也不敢推辞。

否则就是对列祖列宗和皇帝的大不敬,极有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

通过我的讲解,这回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赏赐“猪肘子”给大臣吃的由来了吧。

但凡有点儿生活常识的朋友们都知道,这种没有添加任何佐料的猪肉不仅非常油腻,而且还特别难吃,有时候还会让人感到恶心和反胃。

清朝的皇帝还会注意观察这些大臣们对吃“胙肉”的态度。

也可以理解成:皇帝通过吃“胙肉”可以看出臣子们的忠心程度。

所以,吃“胙肉”虽然极其难吃,味同嚼蜡,但这些被逼无奈的大臣们,还得表现出对吃“胙肉”的极度热爱。

而皇帝只有亲眼看到诸位大臣美滋滋的一口接着一口的吃着“胙肉”,才能露出满意的微笑,这场祭祀仪式才能圆满的结束。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雍正元年(既公元1723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基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乾隆)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据记载:公元1723年正月,雍正皇帝举行首次祭天大典。

祭祀大典完成后,雍正直接从祭坛上拿下一块“胙肉”递乾隆。

乾隆见父王递给自己一块“胙肉”,便很坦然的大口将胙肉吃掉,此后,雍正就对弘历印象极佳。

接下来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为什么有些官员走出宫门后就把乾隆赏赐的猪肘子扔掉?

首先朋友们纠正一下,根本不存在“官员们走出宫门就把猪肘子直接扔掉”的这种情况的。

因为皇帝赏赐给大臣的物品,不论是啥,即便您再不喜欢,也必须要接受。

哪怕就是一杯毒酒或者一块毒肉,你也必须要当着皇帝的面喝下去或者吃下去。

否则,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之罪,要被抄家灭族的。

而“大臣扔猪肘子”的说法,就是受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臣根本就不敢这样做。

所以,若真有“扔猪肘子”的大臣,恐怕您就要被先砍头再灭族了。

最后跟大家再讲解一下,既然“猪肘子”既难吃,又不能扔,那大臣们该如何应对呢?

到了乾隆年间,不仅乾隆爱吃猪肘子,而且他的嫔妃们为了取悦皇上,也对猪肘子是情有独钟(我估计那时的美女是不在意身材和体型的)。

比如:乾隆的纯惠皇贵妃苏氏,就非常喜欢吃“猪肘子”,而且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酱“猪肘子”。

由于乾隆好大喜功,所以除了每年4次的祭祀活动,还要经常搞一些活动来表彰庆祝。

乾隆会将这些“胙肉”分给自己最为器重的大臣们品尝,以表达自己的信任与恩宠。

而“胙肉”中上等的五花肉自然是留给乾隆本人和嫔妃们,他们则会蘸着蒜泥和韭菜花吃,味道还算可以。

而剩下的“胙肉”,当然都是大肥肉块了,全部都赏给大臣们吃了。

所以乾隆时期的大臣们,三天两头就得吃这种难以下咽的“胙肉”,搞得大臣们实在无法忍受了。

那么这些大臣真的是都当着乾隆的面吃下去吗?非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述一下大臣们是如何处理这些“胙肉”的:

第一种方法:偷偷加佐料;

大臣们会偷偷在身上带着食盐等佐料,藏在宽大的袍袖里,然后趁人不注意,就将佐料偷偷的涂抹在“胙肉”上,这样就可以让其变得稍微好吃一些。

但这种偷加佐料的方法实用性实在是太差了,同时也是很危险的。

因为在吃“胙肉”的整个过程中皇帝为了考察大臣的态度,就一直盯着大臣们。

而且身边还有许多人在看着你,如果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皇帝看到,或者被其他大臣举报,那样您不仅会身败名裂,而且还会有生命危险。

比如:世袭铁帽子王的怡亲王永琅,就是因为随身携带食盐,被人举报,结果就被关进令人生不如死的宗人府。

所以,诸大臣们看到就连大名鼎鼎的铁帽王永琅都“难逃法网”,就都不敢这么做了。

第二种方法:使用浸泡过佐料的糯米纸;

有的大臣在衣袖中藏着浸泡过佐料的糯米纸,在吃“胙肉”的时候就蘸一下,这样也能使“胙肉”变得好吃一些。

但是这种方法和随身携带食盐一样,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大臣们也是不敢使用。

第三种方法:送给别人吃。

朋友们,“送人”这种方法是大臣们当前最行之有效的、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朋友们,大臣究竟把“胙肉”送给谁呢?

我一说这个人,大家肯定都知道:他就是在20年前,一部火遍大江南北、成为很多人经典回忆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主人公纪晓岚。

纪晓岚是乾隆时期的一位名臣,在电视剧中的形象是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玉树临风、足智多谋……等等,好像把所有好听的词语都用在他身上也不足为过。

据清末史学家邓之诚说:(乾隆)颇以貌取,文达(纪晓岚)貌寝短视,且江北人,故不为帝所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乾隆喜欢以貌取人,而纪晓岚长相丑陋,所以刚开始时不被乾隆所喜欢。

其实大家都被电视剧所误导了,清末史学家邓之诚形容纪晓岚真实的容貌是:“貌寝短视”。

意思就是:纪晓岚身材瘦小黝黑,相貌奇丑,还有严重口吃和高度近视,瞅谁都得眯缝着双眼。

纪晓岚还有“三大惊人喜好”:喜好吃肉、喜好吸烟和喜好女人。

第一大喜好:吃肉;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公(纪晓岚)平生不食谷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纪晓岚说自己“一日可以不食,食必有肉”。每天他把猪肉当做主食,能吃数十斤肉,而且还不吃五谷杂粮,如果一天不吃肉就浑身不舒服。

第二大喜好:女色;

据采蘅之《虫鸣漫录》记载: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文达(纪晓岚)公日必五度,否则病。

纪晓岚在对女人方面可以说是极度好色而且风流成性。他有一妻六妾,光儿子就生了四、五个。

他每天必须要有五次性生活,不然就会生病,而且时间很有规律,分别是:上朝前做一次、退朝后做一次、午时一次、薄暮一次、睡前再一次。

据说当时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纪晓岚在编著《四库全书》时,住在宫中,几天没碰女人,两只眼睛充满着血丝,脸上皮肤开裂,看上去像要喷出血来。

当乾隆前来视察工作时,被纪晓岚的样子吓了一跳,忙问清了原因后,竟然赏赐了他两名宫女陪寝。

孟子老人家说过:食色性也!这句话用在纪晓岚的身上真是不假啊!

第三大喜好:抽烟。

纪晓岚烟瘾极大,无论是在吃饭、读书或是上厕所,甚至是上朝时,他都会抽烟来解决自己的烟瘾,就算是在乾隆面前也是烟不离口,所以人们戏称他为“纪大烟袋”。

据梁章鉅《归田琐记》记载,他的烟枪巨大,烟锅子能顶上小号的饭碗,足足能装三四两烟丝,从他的府邸到圆明园,烟锅里的烟丝都吸不尽。

另据《啸亭杂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纪晓岚正抽着烟写作时,正好乾隆来看他。

纪晓岚来不急熄灭烟火,直接就把大烟袋藏在靴筒里,可烟袋却将靴子点着烫伤了脚,直到冒出了烟,乾隆才发现,便让他赶紧到外面处理一下。

自此之后,纪晓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瘸一拐的上朝。

好了朋友们,话回正题:

话说大臣们都知道纪晓岚最爱吃猪肉,即便是没有放盐的猪肉,他也是吃得津津有味。

所以每次祭祀结束后出宫时,大家便都会把“胙肉”扔到纪晓岚的轿子里,留给他回家慢慢享用。

这样既减轻自己的负担,又讨好了纪晓岚纪大人。

因为纪晓岚是乾隆面前的红人,就算是乾隆知道了,也不会怪罪自己。

所以大臣们出了宫门,就敢把“胙肉”扔给纪晓岚了。

朋友们,通过我的讲解,这回大家是不是都知道了为什么官员都把猪肘子扔掉了吧!

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红雨天和大家来聊一聊乾隆皇帝分猪肘子的故事。大半夜的提到猪肘子,一阵饿意袭来,想起了每次餐桌上看到肘子,就特别的有食欲。其实这是流传在野史中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和当时大儒纪晓岚分不开同时也是讽刺清朝吏治腐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猪肘子如此美食,百姓吃不上的东西,都成了官员嫌弃之物。

在很多野史中记载,纪晓岚爱吃猪肉,爱吃猪肉到什么地步呢?传言纪晓岚几乎没有吃过谷面只是偶尔吃上一两口,米饭从来没吃过,一顿饭要吃十盘猪肉,然后再加上上一壶茶。还有传言说纪晓岚八十岁了,仍然十分好色,日御数女早朝前,归家后,午间,傍晚,睡前各一次,并且每天以肉为饭,不吃米面,要吃十斤猪肉。这个故事就是根据纪晓岚的这一爱好流传出来的。

相传乾隆皇帝也喜欢猪肉,他在一次大典上,命令多做祭祀的猪肘子,打算分给众臣一同享用,共沐天恩。那么大典的猪肘子是如何做成的呢?大典祭祀猪肉的做法,一般都是直接白水煮熟,没有任何调料。所以大臣们对这种无味的猪肉十分嫌弃,不能接受。但是这是皇上赏赐,必须谢恩,而且还是大典祭祀的重要之物,如果不接受就是对皇上,圣人和上天的大不敬。但是等到大典结束,大臣们就纷纷开始处理自己手中的猪肘子。有朋友可能要问,回去加点料不就可以继续吃吗?但是当时的大臣,基本都富的流油猪肉都是不上档次的。比如我们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边就很多这样场面,范进中举以后,区区进士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呢,满桌佳肴,筷子从象牙,黄金,白银,再到竹筷子各种形式,吃的是大虾圆子,山珍海味。

那么猪肉便扔给谁呢?扔到臭水沟,那不行,被皇帝发现了,怪罪下来可是担当不起。众官员就想到了当时最爱吃猪肉的纪晓岚,于是就把猪肘子都扔到了纪晓岚的轿子中。据说纪晓岚坐在轿子中从皇宫回到家里面,轿子里面的猪肘子就剩下一堆猪骨头。其实这个故事也是当时清朝官员腐败的映射,乾隆皇帝没有好好继承他父亲用着整顿吏治的决心,尤其到后期成就不大还要好大喜功,自命十全老人。

文/红雨说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