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吕布时,为何要先勒死再砍头示众呢?

吕布的本事在英雄多如繁星的东汉末期,依然是一个顶级武将存在,当时的武将与吕布单挑,无一人可敌吕布。

正是这样一名难得的武将,却在下邳被曹操给抓住了,正是英雄末路,令人叹息。曹操乃世之奸雄,吕布乃世之虎将,二者若能合二为一,恐怕天下已经是曹操的囊中之物了。

曹操没有接受吕布的投降,原因有二:

第一、吕布弑主。吕布先是跟丁原,认丁原为义父,后来董卓派人去劝降,许了他高官厚禄以及赤兔宝马,吕布见财忘义,手持方天画戟,弑杀丁原,带丁原之头前去投奔董卓,以义父丁原之头,换来董卓信任,得到高官厚禄。

随后,吕布又再一次弑主,杀了第二任义父董卓,口号是匡扶汉室,最终落得了一个“三姓家奴”的不光彩称号,直到今天,针对吕布仍有戏谑之词——“人中吕布,专杀义父”,可见吕布的人品,实在是不怎么样。

第二、曹操的父亲曹嵩死在了徐州境内,曹操举大兵攻打徐州,发誓要杀了陶谦报仇,入城之后还放任士兵屠城,尽失徐州人心。

这时候,吕布趁虚而入,进攻曹操的根据地衮州,让曹操收尾不能相顾,抢夺了曹操许多地盘,曹操与吕布战,被吕布大败,差点将曹操杀死。

当时的曹操心灰意冷,比赤壁之战时还要颓废,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争霸天下,准备投奔袁绍,可见当时的曹操已经失去壮志,若不是程昱劝阻,恐怕曹操就此退出争霸天下的舞台了。

由此可见,吕布对曹操的伤害有多深,曹操对吕布的恨,就有多深。有着深仇大恨,同时又有被反噬的危险,曹操自然不能容他。

先缢后砍

曹操世之奸雄,若是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吕伯奢他可以毫不犹豫的杀之;若是对自己有帮助,杀了自己大儿子和典韦的张绣他也能容下。从这样的案例来看,曹操不能容吕布,深仇大恨为次,主要是因为吕布对他的威胁过于大了。

既然确定了不受降吕布,那么曹操对待仇人自然不会手软,当时陈宫被抓,求仁得仁,处死了之,毕竟陈宫对曹操有救命之恩。对吕布却没有那么痛快,曹操下令,对吕布采取了“枭首”的刑罚。

所谓的“枭首”,就是砍头悬于城门示众,对被砍头人进行羞辱,对其他人进行警示。吕布在被枭首之前,先被缢杀。

为什么不直接砍头呢?因为曹操对吕布怀恨在心,觉得直接砍头太便宜了吕布,给他这么痛快的死法,难解心头之恨。所以在砍头之前,先采取缢杀的形式将吕布勒死,勒死与砍头有一个很大不同,砍头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勒死是一个慢慢折磨的过程,勒死的人在死前非常痛苦,这才是曹操想要的效果。

那么勒死了为什么还要砍头呢?还是因为曹操恨吕布,在古代,都讲究在死后留一个全尸,得以入土为安。如果只是勒死了事,那么吕布就留下了全尸,这样的结果是曹操不想看到的,曹操勒死吕布只是想让他痛苦,但是却不想给吕布留下全尸。

所以,勒死吕布之后还是要砍头,砍头虽然不能让吕布痛苦,但是可以让吕布身首异处,同时可以将吕布的头悬挂城头,进行示众,对吕布进行羞辱。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曹操觉得自己解气,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综上,曹操将吕布勒死再砍头示众,是为了增加吕布的痛苦,最大限度的让自己解气报仇,一雪前耻。

曹操杀吕布时,为何要先勒死再砍头示众呢?

曹操杀吕布时先勒死再砍头,是让吕布既饱尝痛苦地死去,又让他死后也不得尊严。

说到吕布,那可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之一,有道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就是对吕布悍勇的最高褒奖。

但就是这么一员猛将,却屡屡干下背信弃义之事,也正是因为如此,致使他与曹操、刘备等人相继交恶,最终在下邳被曹操生擒。

而一向爱惜人才的曹操,不仅没有对吕布重用,反而在擒获他之后,先是将其“缢杀”,随后又将其“枭首”。

“缢杀”即勒死,“枭首”则是砍头,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吕布“死了”两次,那么说,曹操既然以及勒死了吕布,干嘛还要多此一举,再将其砍头示众呢?

其实说白了,曹操这么做,源自于他对吕布的恨之入骨,并且,这么做还能一举数得。

吕布与曹操的第一次交恶,还是在他担任兖州牧的时候。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率大军攻打陶谦,在其出征之后,原本与曹操关系密切的张邈,在陈宫等人的游说下,决意反叛曹操。

之所以张邈要反叛,与吕布有一定关系。

当年,吕布杀了董卓之后,由于受到李傕和郭汜的围攻,不得不一路逃窜,先是投奔袁术被拒,之后投奔袁绍又险遭杀害,最终还是在逃亡路上途径陈留时,被张邈收留。

张邈不仅收留了吕布,又对其盛情款待,两人还拉着手发誓结好。

但这件事,被袁绍得知后,极为恼火,因此张邈就担心某天曹操会替袁绍杀了自己,再加上之后发生了曹操诛杀名士边让这件事,就更让张邈担忧。

而到了曹操攻打陶谦,原吕布帐下的首席谋士陈宫,就趁此机会极力游说张邈,提出请吕布担任兖州牧,并利用吕布的勇猛趁机占据兖州,以便让张邈扩大势力。

这个提议让张邈极为动心,他也知道吕布在打仗这方面确实有一套,同时两人私交还算不错,因此,张邈就认为此举可行,同意了陈宫的建议。

自此,张邈背叛了曹操,而吕布则走马上任,当上了兖州牧。

对于兖州牧的所作所为,曹操自然是不会坐视不理,为了教训教训张邈,同时也出于对吕布的重视,曹操又率主力会师,开始集中兵力攻打兖州。

这一仗吕布表现得极为强悍,而曹操则是差一点就命丧当场。

当时,曹操的青州兵被冲散,曹操本人也被吕布手下擒获,不过,吕布的手下并不认识曹操,而曹操就趁机谎称骑黄马的才是曹操,因此,吕布追击骑黄马的人。

结果自然是曹操趁乱逃走,而在逃离的过程中,曹操不慎跌落马下,一只手还被烧伤。

“及战,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献帝春秋》

这下,曹操算是和吕布结下梁子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曹操恨上了吕布,在此之后,曹操与吕布于兴平二年,又数次交战,期间也是险象环生,逼的曹操不得不玩了一出“空城计”,方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对于吕布必须是满怀恨意的。

毕竟让他遭受极大损失的是吕布,差一点让他丢了性命的也是吕布,再加上因为吕布而受伤的那只手,这无论如何也让曹操对吕布是恨得咬牙切齿。

而除了与曹操交恶之外,吕布和刘备之间,同时也是矛盾重重。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当年吕布第一次见到刘备,在见面之初,吕布表现的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据史料记载,当时吕布在见到刘备之后,先是套了一番近乎,之后又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接着又大大的恭维了刘备一番,最终,以“贤弟”称呼刘备,用最高的礼仪来款待刘备。

“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英雄记》

这一套下来,若是换做常人,必然是会被感动到不行,但刘备对于吕布的“热情”,则相当的不以为然,只不过碍于形势,脸上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说。”---《英雄记》

之所以刘备会感到异常,是因为吕布太过“热情”了,毕竟当时两人只是初见,但吕布却说出了如此“掏心掏肺”的话,这如何不让刘备感到不自在?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和吕布的“蜜月期”,算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只不过这个“蜜月期”刚开始就结束了。

事情的起因,是由于在建安元年,也就是吕布见到刘备的第二年,当时刘备正在和争夺袁术,双方打得是难分难舍,在此期间,袁术偷偷给吕布写了一封信,信中以“二十万斛大米”的高额回报,要求吕布带兵攻打下邳。

而这个下邳,当时是刘备的地盘,吕布明知道如此,却还是没能抵挡住诱惑,答应了袁术。

最终,下邳遭到了吕布的袭击,刘备的妻妾儿女及其部将的家眷,也都被吕布俘虏,而与此同时,刘备在前线被袁术大败,又在回军途中遭遇了部队溃散,真的是困顿连连。

可以说,当时的境况,是刘备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段之一,不得已之下,刘备在逃到海西后,只能是选择向吕布投降,这才换来了一家老小以及部众的喘息之机。

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刘备对于吕布,同样是恨之入骨,如果不是吕布偷袭下邳,那么最起码刘备即便是被袁术,也不会这么惨,更不会向吕布投降。

因此,吕布最终被曹操决定杀掉,也是有刘备的一份“功劳”的。

那么,吕布是如何落到了曹操手中的呢?

这还要从刘备投降吕布之后说起,当时,吕布占据了下邳之后,袁术向其投来“橄榄枝”,表示愿与吕布结为亲家,其实袁术的本意,是利用吕布的勇猛,来为自己所用。

本来,吕布是有心答应袁术的,但沛相陈珪出于担心吕布和袁术结盟之后,会危害国家,便游说吕布,以“与野心家袁术结盟,会担上不义之名”为由,最终成功的阻止了吕布。

不仅如此,吕布对袁术早年的拒绝,一直是怀恨在心,因此,他就将袁术派来结盟的使者砍头示众。

这样的举动,让袁术对吕布大为恼火,开始集结兵力攻打吕布,不过,由于集结仓促,最终还是被吕布击败。

与此同时,陈珪的儿子陈登,找上了曹操,劝说曹操除掉吕布,最终,曹操与陈登达成协议,由陈登做内应,以分化吕布的部队。

而在吕布击败袁术之后,又发兵攻打了身处小沛的刘备,此战令事业刚刚有所起色的刘备再次被打回原形,不得不投奔了曹操。

而刘备既然投奔的曹操,那么作为曹操而言,就有必要为刘备出头,再加上本身他就对吕布没什么好感,因此,在建安三年,曹操下令,亲率大军前去下邳攻打吕布。

到了下邳之后,曹操先是写信劝降吕布,吕布则也有投降之意,不过,由于陈宫等人害怕吕布投降后,曹操会对他们清算,因此,就对吕布进行了极力劝阻,最终,吕布投诚的计划搁浅。

既然不投诚,那就开始打吧,这次曹操是铁了心的要除掉吕布,而吕布这一方呢?却由于吕布本人的心胸狭隘,导致他与部将相互猜忌,在曹操的围困数月之下,军中是上下离心。

最终,在部将的反叛中,大势已去的吕布兵败,于白门楼向曹操投降。

投降之后,吕布原以为曹操会放他一马,毕竟他是当时人人皆知的猛将,但在刘备等人的建议之下,曹操还是将其先“缢杀”后“枭首”。

吕布的死,是命也该然,毕竟他曾先后交恶于曹操和吕布,同时也造成了曹操麾下将士的大量伤亡,即便是曹操有心放过他,军中将士们也不会答应,更何况,当时还有一个“助攻”的刘备,因此,无论如何,吕布都是必须死。

而曹操之所以将其先“缢杀”后“枭首”,这里面大有学问。

首先,“缢杀”是对吕布的一个尊重,要知道,先不说吕布的为人如何,单从武力值来讲,他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难得的猛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他诛杀董卓的举动,也在当时看来是属于“为国除害”的义举,因此,吕布还是有让人值得尊敬的地方的。

因此,曹操虽说确实是要杀吕布,但出于对他的敬意,才会将其“缢杀”,毕竟“缢杀”能给吕布留一个全尸。

而留全尸,向来是古人们比较看重的一点,尤其是像吕布这样身份的人。

像吕布的手下,如陈宫、高顺等人,都是被曹操直接砍头了事,而吕布被“缢杀”,也是曹操为了体现吕布与他们不同的原因。

当然,“缢杀”也是杀,只不过相对于砍头而言 ,在死了之后会好看一点而已,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并且,“缢杀”也是一种死得极为痛苦的事情,它不同于被吊死那样一伸脖子就了事,而是由两个人同时发力,用一根绳子之类的东西,活生生的将受刑之人勒死。

这样的过程,受刑之人绝对是痛苦万分的,而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正是曹操出于对吕布的恨。

前文也已经讲到,吕布几乎要了曹操的命,又给曹操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除之而后快,是当时曹操最大的心愿。

并且,由于吕布的反复无常,让曹操对他也是极度的厌恶,再加上刘备的不断“劝说”,因此,这种恨意就会无限放大。

所以,用勒死这种方式,就可以让吕布在极度痛苦中死去,也能让曹操发泄心中的不满。

而勒死之后再砍头示众,有两个作用。

其一,是让吕布在死后也得不到尊严,这一点,还是曹操出于心中的恨,他是恨透了这个差点让自己无家可归,并受伤的人。

其二,可以“以儆效尤”。

吕布的头颅,被砍了之后,先是在军中示众,之后,曹操又拿到了汉献帝面前邀功。

这样做,首先会让军中对吕布怀恨在心的将士情绪得以发泄,其次,还能昭告天下,告诉人们背信弃义、反复无常的人就是这么个下场。

而最重要的,还可以让汉献帝以及其他各路势力的人看到,像吕布这样的悍将,都被曹操砍了头,足以说明曹操才是当时最厉害的人。

毕竟当时能超越吕布勇猛的人,不是没有,而是很少。

因此,曹操杀吕布,“缢杀”勒死是敬重其人才,同时也是让吕布死得痛苦一点,而“枭首”砍头,则是出于局势需要,只是可惜了吕布这么个猛将,却因为自己的反复无常,落了个如此下场。

曹操杀吕布时,为何要先勒死再砍头示众呢?

因为这在古代是两种不同的刑罚!先勒死在中国古代叫缢首,后砍头示众叫枭首,枭首并不是一种处死的刑罚,而是死后使用的一种刑罚,所以在古代两者并存是很正常的。

勒死是世界上曾经广泛存在于各国的死刑,但在西方和中国的含义完全不同。在西方勒死的方法一般是把绳索套在脖子上,然后抽掉垫脚板,或者直接从高处推下,由于一般是死于颈椎脱臼,死后都会大小便失禁。并且会长时间悬挂在那,非常的不体面,所以一般只用于平民。而贵族者一般会被斩首,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就是被斩首的。

但因为中国讲究孝道,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恰恰和西方相反。只有地位比较高的人才能有机会享受缢首,而地位比较低的平民才会被处以斩首。所以我们在古装片里常会看到,太监托着条白绫对后宫嫔妃或大臣说:“皇帝开恩,给你留个全尸”一类的剧情。

并且中国的缢首又和西方的不一样,一般是弓弦向前,然后执行人在身后旋转弓身,随着弓弦越来越紧,受害人慢慢窒息死亡。因为吕布身为一方诸侯,曹操是不可能用斩首这种刑罚处死吕布的,所以会用缢首给吕布最后的尊严。

历史上除了吕布,像名将岳飞也是在风波亭被缢首而死,明末的桂王也是被吴三桂用弓弦缢死的。

而枭首是一种死后的惩罚,我估计和中国人相信人死后有灵有关,就是告诉你就算是你死了,照样还是要受罚,就像商鞅也是在死后被五马分尸一样。

而我们平常说的砍头,实际上叫做斩首或斩刑,是对平民或犯比较严重罪行的大臣才用。而且一般实际是类似切的方式,不会把头完全切下,之后也会将其尸身缝合后再下葬。

只有在死后把头完全切下,挂在高处给众人观看,才叫枭首,所以也叫枭首示众。中国古代传说枭也就是猫头鹰,出生后会把父母吃掉只剩下一个头,所以得到了枭首这个雅称。

在裴注《三国志》中记载:“於是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可见像陈宫和高顺这类有身份的敌将应该也是被缢首后枭首,并不存在曹操对吕布有什么特殊感情在。

而这种将敌将缢首后枭首的行为,在古代其实是比较常见的。他的目的一是给皇帝和大臣们检查,敌将确实是死了,如果没有这一步,或者敌将尸体被毁找不到了,那么以后很有可能随便出来一个人又冒充造反就会很麻烦。第二也是为了震慑,告诫其他有异心的人。吕布应该就是前两种。

还有第三种就是纯粹的羞辱了,可能凌迟加枭首,斩首加枭首,就是让犯人死后继续不得安宁,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王莽。死后被枭首示众,头骨被保存到了晋惠帝时才因大火焚毁。

曹操杀吕布时,为何要先勒死再砍头示众呢?

吕布被处决的“流程”,是极为复杂的。

在这次“复杂”的处决中,曹操展现出王霸之才。

吕布被处决的方式

《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吕布先是被缢杀。随后,又与陈宫、高顺一起被枭首送到许,然后再安葬。

详解几个关键词,我们会发现:实际流程,比字面更复杂。

首先,缢杀。

汉代的公开处决,主要是斩首、腰斩。(依简《二月律令》)

缢杀、赐毒酒,一般都是在不公开的场所(比如家中、监狱,或其相对隐秘场所)进行的。

枭首,是指把头砍下,悬挂木上。(依《辞源》)

所以,整个流程详细说起来如下。

1、在不刻意公开的场合缢杀吕布。

2、砍下吕布的头颅,把他跟陈宫、高顺的头颅一起悬于木上。

3、从下邳到许昌,三人的头颅被一路悬木示众。

4、安葬。

曹操如此处决吕布,用心良苦。

“隐诛”

古代的处决一般分为三个流程:1、宣判,以明律法;2、行刑,以施惩罚;3、暴尸(含枭首),以示世人。

这3个流程会全程公开,这叫“显诛”。

一般老百姓犯法被诛,一般就是这个待遇。

但是,对于影响力较大的皇亲、贵族,一般使用“隐诛”。(当然,也有汉武帝时期窦婴这样的例外)

有时候,全程都不公开。这叫“全隐”。

比如:吕后杀死赵王如意、戚夫人,完全不走什么”司法程序“,也不公开暴尸。

由于全程不公开,甚至连罪名都不公开,因此,史书中的许多”忧死“(比如荀彧)、“死于狱中”,也有可能是“隐诛”的一种!

有时,公布罪状,但部分流程不公开。这叫“半隐”。

比如:秦昭王赐死白起;秦二世赐死扶苏、蒙恬。

宣布了罪状,但不公开行刑,死后也不暴尸。

又比如:死于党锢之祸的李固等人。

朝廷到监狱宣判,杀了后暴尸数日,但是,行刑过程不公开。

如前所述,吕布被处决的过程是不公开的,但被处决后,枭首示众,这是公开的。

所以,吕布的死刑,应算是“隐杀”中的“半隐”。

缢杀:特殊待遇+安抚并州军心

行刑,侧重点是对罪犯进行肉体惩罚。(其警示作用远不如暴尸)

在这个环节,如果罪犯地位尊贵,或有功绩,是可以得到相对体面的“待遇”的。

缢杀,在当时就是有一定地位、功绩的人才能得到的“待遇”。后来的隋炀帝也得到了这个“待遇”。

曹操缢杀吕布,是对吕布功绩、地位的尊重。

吕布有诛董卓之功。尽管这算是弑主,但在士人看来是有功于社稷的。

在诛杀董卓后,吕布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

在曹操讨伐袁术时,吕布也曾率军参与了对袁术的打击。

而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承认吕布的功绩,都是曹操的最佳选择。

首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是社稷的代言人,吕布有功于社稷的行为,于理应当得到承认。

其次,承认吕布的功绩,就是承认吕布旧部的功绩!

曹操借此告诉并州军:你们于社稷有功!

所以,对吕布功绩的尊敬,其实也是对并州军的尊敬,就是安抚、拉拢并州军将士!

枭首:示威于天下

行刑环节,侧重点是对罪犯的惩罚。而“暴尸”环节,侧重于警示世人。

是否“暴尸”,如何“暴尸”,取决于对世界人的警示价值。

当年,白起、蒙恬被诛,没有“暴尸”,是因为没有必要。

白起、蒙恬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不赦”之罪,统治者出于各种原因,杀了就杀了,赶紧收场吧!拉出来宣传是给自己丢人。

但是,吕布就不同了。

在曹操征伐吕布前,就指明了吕布的罪状:结盟袁术、抗拒朝廷(曹操)。

对朝廷而言,吕布是勾结袁术的反贼,当然有警示世人的必要!

对曹操而言,吕布是与自己争雄的诸侯,当然有警示诸侯的必要!

曹操将其枭首,一路悬首至许,就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你们看看:抗拒朝廷者,就算强如吕布,也会被诛!

曹操以此震慑刘表、孙策、马腾们!别乱动!

“半隐”,将宣判、行刑、暴尸(枭首)分开,这是古代处理有影响力人物时常见的手法。

其目的,是恩威并举,对有影响力、功绩的人物,既不失人情味,又不废法度。

曹操深得其中奥义。

曹操以缢刑这种体面的方式结束吕布的生命,以示对吕布及其部队功绩的尊重,拉拢吕布军团。

曹操以枭首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威武,以威慑天下诸侯。

恩威并举,魏武风范。

曹操杀吕布时,为何要先勒死再砍头示众呢?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杀吕布的时候,并不是直接下令一刀杀死,而是先将他勒死,然后再砍头示众。那么曹操为何要这样做呢?直接将吕布砍头或是勒死不就得了吗?何必又多此一举呢?原来这其中另有隐情,今天我就给朋友们揭开迷底,一起了解历史真相!

说起吕布,大家都知道,他可是《三国演义》中第一猛将,武功最厉害,善长骑射,臂力过人,有万夫不当之勇,一生中几乎没有败绩。

但朋友们也知道,吕布人品特别不好,被称作“三姓家奴”,他先后两次诛杀自己“义父”:丁原和董卓。

先和朋友们介绍一下吕布如何被擒,又被曹操勒死后砍头的:

公元198年,曹操联合刘备一起攻打镇守下邳的吕布。曹操给吕布写了一封信,劝说吕布投降。

但陈宫等人,极力劝说吕布坚决不能投降,并出谋划策劝吕布分兵两路对抗曹操。

可吕布却贪恋城中妻子严氏和儿女,并听信妻子之言,不肯依计行事,结果错失良机,被曹操活捉。

《三国演义》原文:“吕布虽然长大,却被绳索捆作一团,布叫曰:“缚太急,乞缓之!”操曰:“缚虎不得不急。”

布见侯成、魏续、宋宪皆立于侧,乃谓之曰:“我待诸将不薄,汝等何忍背反?”宪曰:“听妻妾言,不听将计,何谓不薄?”布默然。

吕布因为绳索绑得太紧,请求曹操松一下,而曹操则回答:“绑老虎不能不紧”。

吕布又问自己手下的降将宋宪:“我对你们不薄,为什么要背叛我?”

宋宪回答:“你听妻妾的话,不听我们的,凭啥说不薄?”吕布听后默然,无话以对。

《三国演义》原文:“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

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

吕布请求刘备帮忙向曹操求情,刘备点头表示同意。

接着吕布又向曹操恳求说:“明公最担心的,无非是我,如果我投降,明公为大将,我为副将,天下可得。

这时的吕布表示诚心归降曹操,我估计此时的吕布甚至都有要拜曹操为义父的心思了。

曹操又征求刘备的意见,刘备说:“明公难道忘了丁原和董太师的教训吗?”

吕布听后大骂刘备:“你这大耳贼最没信用,难道你忘了当初在辕门射戟时,我怎样救你的吗?”

曹操又仔细想了想,还是决定不能留下吕布,以免像丁原、董卓一样养虎为患,反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据《三国志》记载:“於是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之后曹操便下令绞死吕布,并把吕布与陈宫、高顺等人的首级都被砍下来送到许昌,然后安葬。

刘备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这样葬送了吕布的性命。

朋友们,看到这里有朋友问了:陈宫和高顺为什么和吕布的死法不一样?陈宫、高顺直接被砍头,而吕布却是先勒死,之后再砍头,这又是为什么呢?

曹操为何要这样做呢?直接将吕布砍头或是勒死不就得了吗?何必又多此一举呢?

朋友们,曹操看似多此一举,实则这其中大有深意和隐情的,曹操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

第一:吕布身份特殊;

吕布曾被皇帝封为“温侯”的爵位,比较尊贵,按照当时朝廷的规定:凡是处死有一定地位、比较尊贵的人物必须要给留个全尸。

而曹操处死吕布必须要以皇帝的名义,要有所顾忌。因为吕布也是有功之臣,即便要杀,也要给他一个有尊严的死法。

所以曹操不能像对待普通官员那样,将他一刀砍头处死,只可以勒死,给他留个全尸,这也说明曹操对吕布足够礼遇的。

但勒死吕布之后,他就是个死人了,斩头不斩头的也就不受朝廷的规定所限制,就全凭曹操的心情为之了。

第二:曹操曹操对吕布恨之入骨;

曹操早就恨透了吕布,恨不得早点杀死吕布以解自己心头之恨。

原来吕布一直以来与曹操为敌,屡次攻抢他的地盘,让曹操遭受很大的损失。

公元194年,曹操为报父仇攻率兵打陶谦,一举攻占徐州。

而吕布在陈宫的怂恿下,趁曹操后方虚弱,进攻曹操的老家衮州。

曹操在这场保卫战中颜面尽失,吕布则是风光无限,不仅打的曹操是大败而归,还差点被吕布活捉。

曹操大败后心灰意冷,想投奔袁绍。多亏谋臣程昱等人极力劝说,曹操这才坚持下来,这才有了后来的三国鼎立之势。

所以说,曹操对吕布是恨之入骨。后来,曹操率兵征讨吕布,围攻了三月,最终擒获了吕布。

第三: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别看曹操擒杀吕布这个一个小小的举动,背后却深藏寓意。

曹操要想独霸天下,有效统治各级下属,就必须恩威并施。

对于有功之臣要重赏为之,而对于背叛者,则必须杀而戒之,要起到震慑诸侯的作用。

然而,而杀吕布就是当前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这件事情,告诉其他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凡是与自己作对的,就是吕布这样的下场,绝不会心慈手软。

所以,曹操杀死吕布,也可以理解成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让其他诸侯投降自己。

朋友们,吕布之死,虽然令人唏嘘,但也是罪有应得。他为人不忠,二度“弑父”。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吕布不是为了妻子严氏和家小考虑,他完全可以陈宫之谋杀出城外合击曹操,胜负未尝可知。

曹操杀吕布时,为何要先勒死再砍头示众呢?

常言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飞将军吕布的大名我想诸位看客都不陌生,作为三国时期的顶级大将,吕布的个人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在当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年代,吕布仍然能冲破重重障碍成为多数人心目中的第一猛将,由此可见他那高超的武艺。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牛人,他不但没有机会好好展示自己的杰出能力,反而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被人先实施绞刑后斩首示众,可谓凄惨无比。那么问题来了——求贤若渴的曹操为何要这么做呢?

在笔者看来,曹操会这样对待吕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防止吕布叛变

在封建思想浓厚的古代,忠君爱国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倘若某个人能力有些平庸却能死忠国家,那么君王即使不重用也必然不会亏待他;相反若是某个人拥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却时常背信弃义,那么君主就算重用他也不会对其推心置腹,而是会暗中提防他甚至在其利用价值不大时将其除去。

很显然吕布就是属于后者。早年时期吕布效忠于丁原并且认他做了义父,后来天下大乱,董卓得势后向吕布抛出橄榄枝,结果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他毅然决然地杀死丁原投奔董卓。

同样的事情在董卓身上也上演了,背信弃义的吕布为了利益亦是将屠刀伸向他的“好义父”。基于这些事情,吕布被冠上“三姓家奴”的恶名,为天下所有人耻笑,试问这种不忠不义的墙头草如何能让曹操放心?

宛城之战时,曹操因为好色害死了自己的长子曹昂以及贴身保镖典韦,可对于幕后黑手张绣、贾诩他不但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欣然接纳,为何如此?因为这件事情本就是他有错在先,而张绣为他的嫂子报仇更是体现出他的义气,这种忠义之才自然更能得到曹操的欣赏。

再看看吕布,不仅贪财好色,而且为了利益多次做出弑主弑父这种大逆不道之事,如此没有底线的人曹操怎么安心将他收为己用?况且吕布的武力值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若是哪一天他为了更大的利益反手就将屠刀伸向曹操,那咱们的曹丞相不是连哭都没地方哭吗?所以为了以防万一,曹操只能狠心就吕布处死。

第二、为了报仇雪恨

按理说曹操害怕吕布叛变直接将他斩首即可,但为什么曹操还要命人先将其绞死再进行斩首呢?唯一说得通的理由就是他们之间有着深仇大恨,为了报仇雪恨曹操才选择如此折磨吕布。

当初曹操还未成为天下第一大诸侯之前实力便已经很强大,就连袁术、公孙瓒这样的大诸侯都拜倒在他的“石榴裙下”,意气风发的曹操曾有意拿下徐州,不过后来因为粮草供应不上便撤军了。

这可把徐州的陶谦吓坏了,看到曹操想要对自己动手,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先将曹操遗留在徐州的父亲曹嵩的人头拿下,以此向曹操示威。

有道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在陶谦向曹操父亲动手之时两人已经结下血海深仇,为了替父报仇曹操几乎动用所有兵力攻打徐州,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他更是做出屠城一事。

可在这个节骨眼上,唯利是图的吕布乘虚而入偷袭了曹操的大本营兖州,得知后院起火的曹操自然是火速赶回去营救,不过此时早已疲惫不堪的曹操军队战斗力大大减弱,结果被吕布打得大败而逃,就连曹操本人都差点丢了性命。

这次遭袭对曹操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他甚至还一度想放弃逐鹿天下直接投靠老同学袁绍,最后是荀彧苦口婆心地开导他才使其放弃这般想法。

这件事情也使得曹操与吕布结下深仇大恨,或许表面上看不出来,可内心绝对会有很深的芥蒂,就连李世民这样的明君都无法对“单雄信差点击杀自己”这一件事情释怀,曹操怨恨吕布也在情理之中。为了报仇雪恨,曹操才会采取先绞死后斩首的方式来折磨吕布。

三、为了保全名声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曹操有自信能够压制吕布,也能与其冰释前嫌,可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名声问题。前面我们也说到了,吕布可谓臭名昭著,是天下之人耻笑的对象,如果曹操接纳了这种人就会给自己的脸上摸黑,传出去名声也不好听。

也许有人会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情不同样让他名声变臭了吗?不可否认的确如此,但问题是没人能拿出确切的证据说明曹操是幕后黑手,而且他还标榜自己“奉天子以讨不臣”,其他人就是不服也得憋着。

但收下吕布就不一样,他犯下的错失实在罄竹难书,其他人完全可以用讨伐吕布的名义为难曹操,这时就会让曹操进退两难,交出他又显得不厚道,不交出他又会有不小的麻烦,从而陷入尴尬的局面。将吕布的价值与其带来的麻烦相对比,曹操选择将其处死也在情理之中。

言而无信,焉能信之?

孔子曰:人无信不立。像吕布这样三番两次背叛君主的卑鄙小人往往都很难有好的下场,做事先做人,能力不能成为一个人肆意践踏礼义廉耻的借口,言而无信,焉能信之?诸位读者,你们说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