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隋炀帝少有的一件成事,便是发展了科举制,寒门便有了盼头。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改变命运。 科举制成熟后分为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秀才(第二级府试)、举人(第三级院试)、贡士(第四级乡试)、进士(第五级会试)、探花(第六级殿试第三名称探花)、榜眼(第六级殿试第二名称榜眼)、状元(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若是谁家儿郎中了个状元、榜眼或者是探花,真可谓方圆几里都要跑来贺喜的大事。范进中举竟喜极而疯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及艰难程度。

这古人为之疯狂的状元,在当今又是什么文凭?

很多人认为状元是一种官职,其实不然。纠正一下人们的错误观念,中了状元只能说你有了一个当大官的资格。至于你的官位到底如何,还得看皇帝赏识。

不过,一般能当上状元的,皇帝必定赏识,做大官的几率也很大。在此,我们着重分析文状元。▲古代考试

状元,即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一般出任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官(一般情况)。我们这里补充一下,状元是没有官职的,官职和品级都是皇帝后封的,皇帝给你几品,那就是几品。

不要觉得状元的官职小,在翰林院可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人士群体,在这里很容易升官发财。

但是一般状元很难升至宰相。值得一提的是,皇帝是不会因为高兴就把公主嫁给状元的,这是后人的无稽之谈。

榜眼,即进士一甲第二名。 榜眼一般可能成为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官职,官位较状元自然要次一点。

有时榜眼也会成为外放县令,这个官职自然不然在翰林院里安逸。做县令不仅更累,而且升迁之路比较坎坷。别看在翰林院也是个芝麻大官职,可是升迁之路通畅,可谓平步青云。▲古代考试放榜

而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原本只是一种戏称,和名次无关。

据史料记载,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其一便是在兴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需要选取同榜进士中最为出色的两位担任探花史。

唐《秦中岁时记》中这样写道:

“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由此可以看出最早的“探花”一词只是指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的进士。

直到清朝,从赵翼写的一文中可以看出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而早在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状元、榜眼、探花,他们作为三鼎甲,合成于南宋。 状元、榜眼、探花均是由殿试选举而出的。在古代,状元出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出任翰林院编修。

我们知道,翰林院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作用主要在于培养人才。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一直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

在现今,翰林院的地位则相当于是中央党校加上中科院和社科院。

它的性质有点像为中共中央服务的秘书一样,如果被重用,到可以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状元、榜眼、探花在现今的地位就差不多相当于是院士级别的人物。

同样的,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状元、榜眼、探花只是排名,对应的分别是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第一、第二、第三名,如果被投入翰林院,他们则是官员。因此,与其说对应什么学历,不如说对应什么官职。科举考试是选官,而当今的教育目的则是为了选拔人才投入到国家各个行业。因此,它的性质更加偏向于公务员考试这样的国考。

而状元、榜眼、探花,他们的地位就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中对应的第一、二、三名。这也就是说并不能将状元、榜眼、探花看作是学历,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如果你非要来一个学历对比,也不是不能对比,只能说按照相同的知识体量来看待。不管怎么说,今天的本科生是远不能及的。

如今的大学生,相当于在每个领域都有所涉猎,然后通过各种选拔,最后才能进入到大学。在这一点上面,和古代的秀才有得一拼。

但是如果把大学生真正拿到古代,可能就连秀才都考不过。不过秀才之于古代,文凭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但是知识量最起码是研究生。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除了在各方面领域都有所建树之外,还在某一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如果按照这样相比,我们的博士生、博士后可能对应于他们的这一层次。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类似问题回答了不少,再次重申一遍:科举考试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官员选拔制度,和学历文凭没法比。如果硬要和当今比较,只能勉强和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比一下。

科举制度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成熟于两宋,盛极于明清。

科举考试是全国性的考试,以明清时期为例,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考试。

一是乡试,又称发解试,由省一级组织,乡试合格者称举人,又称举子,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即发解试的第一名。当初唐伯虎就中过乡试第一名,因此得名唐解元。

通过乡试中了举人,表示你获得了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明清以前,发解试仅是资格考试,举人一般不能做官,但在明清时,举人也可以做官,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陷入癫狂。

二是会试,由礼部组织,明清以前称省试,每年一次;明清时称会试,三年一次。会试合格者称进士,因此各地举子进京参加会试,也称为考进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只要考中进士,别管第几名,都可以直接做官。

三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本质是会试的一部分。皇帝亲自测试会试合格的进士,根据成绩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因此所谓状元、榜眼、探花,本质上还是进士。

所谓三甲,指的是进士中的三个等级,至少有数十上百人,并非指成绩最好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人们常用“名列三甲”指代考试前三名,是一个用词错误。

无论哪一级考试,科举考试都是朝廷选拔官员的考试,而不是类似高考的学历教育,我们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几乎和科举考试一个模子刻出来,只不过科举考试是全国组织,公务员考试却是分级组织,科举考试更像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

古代没有现代完善的学历教育,大多数知识教育是通过私塾、书院等完成的。从北宋开始,朝廷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太学(国子监)、州学、县学等一系列官办学校,但这些学校并非为社会培养知识型人才,也不是如今的学历教育,仍然是为朝廷培养官员的。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考试的进士、举人、秀才,跟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学历教育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硬要比较,古今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完全无法同日而语。比文学经典,古代完爆现代;比科学知识,现代完胜古代。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文凭?

看到这个问题,整个人都不舒服了!

古代的科举考试,从来都不是学历教育,也根本不涉及文凭问题。科举考试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如果非要比,只能和今日的公务员考试比一比。

今日的公务员考试,面向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进行招聘,一旦考上,直接担任相应职位,可是距离“做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现在的很多遴选考试、选调生考试,貌似比一般的公务员国考要更厉害,也不过就是储备干部而已。

如果考上状元、探花、榜眼,将来大部分都能成长为省部级官员,巡抚总督跑不了,宰相首辅也不是没可能。每年800万以上的大学生中,状元榜眼探花妥妥的几百人,将来能有几个当上省部级?

在古代,要想“学而优则仕”,需要走很长的一条路。

第一步,好好学习,参加府试和院试,成为秀才。

这一步,已经拦住了大部分人,首先你要参加府试和院试,必须有老秀才或者老举人的举荐,当然大部分都是老师给举荐的。参加各种私塾辅导班是必须,给老秀才端茶倒水送钱也是必须。没有一定的财力,绝对不敢走科举这条路的。

府试,顾名思义,就是在所属的州府进行考试。当时的府,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地级市。旧社会大部分的农民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少部分进过县城就是见过大世面了。而你作为小小的童生就有机会到州府上考试,已经是全村人全族人的骄傲了。

院试,和府试差不多,院试常常在省会举行,主监考就是学政(副省长兼教育厅长)。

如果你考上了,你就成了秀才了,获得了一定的特权。在家种地有免税的权利,出门在外不用买车票买船票办理介绍信。

如果你穿越到明清,一定要办一个秀才文凭,否则可能被当做盲流抓起来打死的。

第二步,继续努力学习,参加乡试,成为举人。

乡试和院试一样,也在省会举行,这是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乡试的主考官一般来说是翰林院出来的大才子,如果得到这些大才子的青睐,将来不管是考试还是做官,都大有益处。

乡试成为举人,几乎成为所有读书人最难攻克的高峰。明清两朝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就是说,举人难考,但进士好考。成为举人,就得到了做官资格,比如我们熟悉的左宗棠和于成龙,就是举人出身。

考取举人的乡试,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遴选或者选调生考试,属于优中选优。通过考试,就以为着获得了国家官方的举荐,所以这里面作弊现象十分严重。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的爷爷,就是因为在举人考试中作弊,导致了家道中落。要不然也是绍兴当地响当当的望族。

因为作弊严重,所以,参加举人考试的秀才们,通常都会花很多钱去买通考官。这个操作,把绝大多数寒门子弟排除在外。当然,如果你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子,可能直接被主考官或者学政招纳为女婿了。

第三步,更加努力学习,参加会试,成为贡士。

贡士这个阶段,很多人不熟悉,这是因为贡士大都在首都举行,考上贡士的人,直接要接受皇帝的面试,从而成为国家高级储备干部。

贡士,顾名思义,就是贡院走出的士子,也是贡献给国家的优秀人才。即便不会被录取为进士,将来的前途也不会太差。

第四步,百倍努力学习,参加殿试,成为进士。

贡士的考试,是高级储备干部的笔试,进士的考试,则是高级储备干部的面试。既然要面试,长得丑的话,可能直接就被刷下去了,连参加殿试的机会也没有。

进士的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有趣的是,历史上又很多有名的状元和探花,但几乎没有有名的榜眼,也许是很多人宁可当探花也不当榜眼吧!

成为进士,就有可能进入翰林院当官,如果进入翰林院,将来最不济也能当个省部级官员,甚至直接当上宰相。放在明朝,大部分的内阁班子成员都来自于翰林院,翰林院的学士们,虽然穷的没钱花,可是一想到将来有机会出将入相,心理都是热乎乎的。

清末最有名的三个半翰林,分别是徐世昌、杨士镶、张謇和张佩纶,这些人因为袁世凯的点评而出名,也因为与袁世凯的关系,为人们津津乐道。

成为进士后,如果没有门路当翰林,那也可以出去当官。九品县长或县丞起步,当县令的也有。到了地方上,基本上是财政、军事、法律一把抓,那是真正的一把手土皇帝。当然不要分到《让子弹飞》里面的鹅城县,没到任直接就没命了。

顺带说说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于成龙是明朝崇祯年的举人,年龄大了,考什么也考不上。恰好清廷准备录用一些明朝的举人,他就报名了,直接分到了广西罗城县。罗城县这地方,土匪横行、县衙就是个破房子。于成龙照样艰苦创业,做了清初最有名的扶贫干部,一直做到两江总督的高位上。

不管怎么算,还是这个时代最好!

关注历史知事,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在古代历史上,有一个十分历史悠久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之为科举制度,在悠久的历史上,这项制度可以说带给很多人幸运,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尤其是在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更是显得不一样了。

正因为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状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当于什么学历呢?虽然这个问题有些难以回答,不过我今天还是试图从现实的角度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阐述。

科举制度的兴起

科举制度是首创于隋朝,在唐朝时期得到完善,两宋时期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算得上是科举制度的巅峰时刻了,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留下很多精彩的事迹,也培养出了很多古代的厉害人物。

不过就科举制度本身的性质而言,并不是类似于今天的学历考试,可是又与今天的高考之类的学历考试有着一定的关系,要是单纯从性质而言,科举考试其实更加类似于今天的一些公务员考试,一旦考中之后,便有机会成为官员。

可是从形式上来看,科举制度又类似于今天的高考,人人都可以参与,没有学历限制,公务员考试可是有学历限制的,很多要求都至少是本科以上,有的甚至要求研究生以及博士,科举制度在古代是没有这么多限制和要求的,就类似于升学考试,是走向人生下一阶段的重要跳板,一旦成功,则可能改变一些自己的命运。

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后来基本成型之后的科举考试是这样的,前前后后需要经过六次考试,才能最终确定出来状元、榜眼以及探花。接下来我就分别来讲一讲这六次考试分别代表的是什么。

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次考试称之为县试,其中考中的学员称之为童生,没有考中的就没有机会参加下一级别的考试了,只有童生才有机会进入下一级别的府试,府试能够入围的学员称之为秀才,秀才参加第三级别的考试,也就是院试。

在院试中入围的学员称之为举人,在明清之前,就算已经达到举人的级别,还是不能做官的,需要继续向前考试方可,而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举人也已经可以当官了,比如清朝时期的左宗棠就是举人,一直没有考中进士,但是他还是成为了封疆大吏。

举人继续参加第四级考试乡试,在乡试中入围的称之为汞士,第五级考试是会试,会试入围的称之为进士,不管是在明清还是明清之前,实际上进士都已经是有机会做官的了,甚至状元、榜眼、探花实际上也是和进士差不多的,只是说他们是在进士中又进行了一次殿试,在殿试中成为一甲第一名的称之为状元,第二名称之为榜眼,第三名称之为探花。

当然了,在殿试中最后入围的是有三甲的,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是最高等级,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些都是在殿试中的入围之人,虽然没有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但至少已经是榜上有名的了。

从这样的过程来看,其实想要成为状元,确实已经是绝对不容易的事情了,换言之你需要是全国第一名,才是状元,要不然是没有什么机会的,足以见得状元是多么了不起,那么状元、榜眼和探花在现在相当于什么学历呢?

状元、榜眼和探花相当于什么学历

前边已经说过,要是从考试的性质来讲,其实科举考试更加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所以状元就相当于是公务员考试中最好的岗位的第一名,榜眼就是第二名,探花就是第三名,他们三者是属于同一个档次的,只是排名不同而已,换言之就是三者都在一个单位,只是职位和待遇不同而已。

可是根据科举考试的形式来说,与今天的升学考试还是有很多类似之处的,我们根据科举考试的六个级别,可以和今天的升学考试来进行一下类比,这样一来也就基本可以类比出学历来了。

我们今天的第一次升学考试就是幼儿园升小学的升学考试,我们就把科举考试中的第一个级别县试当成幼儿园升小学的门槛(很明显这种类比是不准确的,可是我们忽略一切因素,单纯根据等级来类比一下)。

第二级考试是府试,就把今天的小学升初中当成是府试,第三级别是院试,也就是今天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只要能够顺利升学到高中,基本上大学是没有什么悬念了,和当初成为举人之后有机会做官有相同之处。

第四级是乡试,也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高中升大学,乡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你是否中进士(重点大学),要是成绩好中了进士,以后的前途将会更好,要是成绩不好也至少是一个举人,还有机会继续考试。

第五级是会试,就类似于今天的本科生考研究生,这一个考试难度不大,基本上只要能够考中进士,在会试中都是不太容易被淘汰的,和今天考研究生有相似之处,第六级就是殿试,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考博士。

殿试入围分为三甲,就与博士区分学校和级别待遇一样,状元、榜眼、探花是一甲的前三名,就类似于今天博士中成绩最好的前三名,这些人通常都是中科院之类最好的研究机构中的成员,换言之,就是说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实际的学历类似于今天的博士学历,只是他们是博士中最优秀的三名而已。

结语

虽然说科举考试与今天的学历考试有很大的区别,可是我们结合社会的现实来分析,会发现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要是古代没有科举考试,今天没有高考这些考试,那我们普通人哪有机会改变命运呢?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古代状元、榜眼、探花这一甲前三,应该是接受皇帝殿试之后获得的一种称号,这是一种选官制度,即科举制度。当然,象状元、榜眼、探花这样的称号,包括进士、举人、秀才、童生等,大致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学历的官方认可,我们当代人戏言为学历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如果我们现在非要拿他们跟当今的学历比较的话,那状元、榜眼、探花相对应的就应该至少是院士级别。院士当然不是学位,博士生或者仅仅是博导,恐怕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

第一、获得此三种称号者,他们往往都皓首穷经,历经数十年乃至终生的寒窗苦读。

科举考试和现在的考大学难度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现在高考,报考和录取人数大致是,报考1000万左右,录取在800万左右。

无论从报考人数,还是从录取的数字,以及从录取率上讲,确实比较夸张了。

七十老童生。科举,考进士,特别是经学,十三经有多厚,多少个字词?所以啊,学子们皓首穷经,读书都白了头发,也往往难以得偿所愿;能获得殿试资格,面圣,那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人中翘楚。《范进中举》我们都学过的哈。

为这个,古代的学子们可真比现代人刻苦多了,什么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积雪囊萤,程门立雪,等等,无不用其极,那叫一个刻苦。

第二、状元、榜眼、探花,他们殊获殿试,他们是“天子门生”。

科举制度始自隋唐,终结于清末开封贡院,也就是河南大学的前身所在。

科举制度下,士子科考被录取,士子就称其监考官员为宗师,为老师,自称为学生,这样一种师生关系。你比如,欧阳修作为监考官录取了苏轼,那苏轼见欧阳修自然就称为老师,苏轼就是欧阳公的学生。

到宋代,科举殿试,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一个必须要经历的程序。即是,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必须要经过最高皇权、皇帝来亲自做最后的一道测试,决定最终优劣贤愚。进士二级考试,之后就入围三级殿试。皇帝亲自在朝堂面试各路高才新晋,钦定名单,由此产生状元、榜眼、探花。所以说,这三位殊荣获得者又称之为“天子门生”。

第三、状元、榜眼、探花属于人中龙凤,数量极少,实实在在的稀缺资源。

历朝历代的科举,举行的次数,录取的人员及比例,都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一个字,少,两个字稀缺。

唐代,每次录取最多也就一二十个,少的也存在每年几个的情况,具体录取数字是不固定的,总之一个难。

两宋三百余年,抑武扬文,对文人士大夫比较重视,总共录取进士2万人,平均每年170人左右。那一甲前三的状元等,数量不会变呀!稀缺。

明清科举制度最完善,进士每年录取300人左右,一甲前三也不会变。

物以稀为贵,确实属于稀缺奇才,能得此殊荣者,凤毛麟角,都是各地的人杰,人中龙凤。

现在中科院院士大概是830余人。我们最近所熟知的钟南山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这种级别的高级人才,数量是相当有限的。这样,那状元、榜样、探花可能比较适合对应的就是院士了。

至于博士,或者博导,博士生导师,我们来做个简单列举,数字的比较。就目前来说,法学界的博导大概健在的人数为1500左右,坚持在一线研究、主持教学工作的在1200名左右。这是一个学术领域的,就是法学这一块。那许多领域一定也有人数不少的博导了。当然,这个数字是相对的,对我们全体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来说,这样的数字是不够漂亮的,还需要更多。

本科,跟一甲前三的状元等比,真的不是一个级别,不是一个层面的。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古代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科举制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制度,把天下掌握知识的读书人都“为我所用”,而这些知识分子也将考取功名当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途径,作为一生的追求。

古时将第一名称作“元”,如状元,解元,会元。其等级也是很分明的,层层递进。如未中秀才之前的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均称作“童生”,几十岁的老童生比比皆是,等到考取秀才,才能作为州府县学的“生员”,参加省级考试——乡试。这种考试比较正式,明清时,每三年一次,一般都在省城应考,上榜的称“举人”,头名叫“解元”,我们熟知的唐伯虎就中过乡试头名。

乡试过关后,还要赶赴京城,参加全国范围的选拔考试,高中的称“进士”,头名称“会元”,成为更高级别的人才。过去赶路全靠走,往往是路上就要花费一月数月,家境不好,身体不好的,极易潦倒于路途之中,风险很大啊。

会试过关了还不算完,要参加皇帝钦点的“殿试”,通过者都能称作“天子门生”,很炫的感觉有没有。殿试前三甲才能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运气好的状元还会被皇帝选为女婿——驸马,一步登天。

明清时期,还会从进士中选优点为翰林,进入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古时重文,人才选拔只看文章才学,没有科技工程类的选拔,因此比照如今算是“国家社会科学院”,前三甲的状元榜眼探花,进翰林院问题不大,算是“院士”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