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的?

朱元璋在十七岁的时候,由于一场罕见的大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朱家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两人。

由于战乱频发,战争所导致的旱灾、饥荒、瘟疫等又接踵而至,朱元璋的老家濠州早已是千疮百孔,百姓流散,加上朱元璋的赤贫身份,两个才十几岁的孩子根本就负担不起三个人的丧葬事务,甚至连一口像样的棺材都备不了。

本来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最先去找的是地主刘德,说是说找,其实和求差不多。对于讲究入土为安的国人来说,不论怎么样,死后一口棺材、一块坟地是最基本的需求,朱家兄弟早已打定了决心:即使用尽储蓄,即使明天即将饿死,即使跪下来求人,也要把父母和哥哥体体面面地葬好。可刘德虽是朱家的地主,却对于朱家这个多年的佃农家庭毫无怜悯之心,把朱元璋和朱兴盛这对可怜的兄弟给赶了出来。不过好人还是有的,刘德的一位远房亲戚刘继祖出手了,这刘继祖也是乡里的大户,他知道朱元璋兄弟的情况后,派了儿子刘英去把他们接了回家,不但给他们一顿饱饭,还特意把村东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送给朱元璋,作为葬父母的坟地。

两人千恩万谢,拿了几件破衣裳和家里仅有的芦席,将父母、长兄粗略地包了一下,就埋葬在了刘德给予他们的那块土地里,然后两兄弟也准备像先祖一样,分头去逃难,临行前两兄弟抱头痛哭,见者无不动容。后来朱元璋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是:“兄为我伤,我为兄哭,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后来朱兴盛去逃荒,而朱元璋因为年纪小,家隔壁的汪大娘用自己的全副身家置办了礼品,将朱元璋送入了村头皇觉寺,做了一个扫地打水的小和尚。五十天后,朱元璋离开皇觉寺,开始了他三年流浪乞讨的生涯,而后投入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传奇的发迹之路至此展开了。至于那两位:给予朱元璋坟地的刘继祖和帮助朱元璋入皇觉寺的汪大娘。在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已经二十七岁,是红巾军的镇抚大将,这年年底,朱元璋意外地在濠州城内见到了前来投奔的刘大和曹秀。刘大就是刘继祖的次子,而曹秀就是汪大娘的儿子。

朱元璋见到两人,往日思绪涌上心头,连问刘继祖和汪大娘的情况,才得知刘继祖已经在当年年初就去世了,而汪大娘也在送入朱元璋去皇觉寺不久后去世。朱元璋听后是“惨怛动容”,将追赐为义惠侯,此爵位与大明相始终,永不废除。

而刘大和曹秀也被朱元璋带在身边做了贴身侍卫,至正二十六年三月,朱元璋故乡被吴军攻克,这一天正是朱元璋父亲忌日刚过三天,刚好是长兄朱兴隆的忌日,距离母亲病逝的忌日还有十三天。四月,朱元璋协同刘大和曹秀一起,回濠州祭奠家人。

在衣锦还乡后,朱元璋赏赐了乡里每家每户各二十两银子,然后就去了村东的那块埋葬了他父母和长兄的坟地上祭奠。由于手下的劝谏,本来想把父母的遗骸起出来,重新埋葬的朱元璋,只好下令扩大墓穴的规模,宣布让刘大和曹秀为守陵官,全权负责守护陵墓的事宜,并把陵墓周围二十户设为守陵户,视人口赐予土地不等,免除十年赋税。

至于那个把朱元璋兄弟赶出来的地主刘德,朱元璋在那二十户人家中看到了他,但朱元璋对他并没有报复之心,反而是给予了他三十顷土地,前事再也不提。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地主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的?

刘继祖一个善意的举动,为家族带来了无穷福祉,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还是应该多做好事,虽然不求回报,但万一有惊喜呢!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史书上用赤贫来形容,因为他家连一块地都没有,他的父亲只不过是个给人种田的长工,收入非常有限,因此他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时常要靠二姐朱佛女和二姐夫李贞救济。

据记载,朱元璋小时候给一个叫做刘德的地主放牛,刘德时常虐待他,有一次他气不过,跟汤和等人一起将刘德家的牛给杀了吃掉,刘德将他吊起来毒打一顿,差点没把他打死。

朱元璋十五岁这一年,朱元璋的家乡濠州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家颗粒无收,他家也因此快断了口粮,生活十分艰难。

到了第二年春天,濠州一带又爆发了严重的瘟疫,在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里,他的父母及大哥朱重四就先后去世了。

由于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死得早,所以在父母及大哥去世之后,家中就只剩下二哥朱重六、大嫂王氏及一对女儿(朱文正和福成公主),以及他本人了。

朱元璋是个孝子,想要将父母及大哥好好安葬,但可惜他家徒四壁,既没钱买棺材,也没有一块用于安葬亲人的地,这让他感到十分苦恼。

这个时候,朱元璋想起了自己的雇主刘德,他便跟二哥一起去跪求刘德,但刘德十分吝啬,根本不愿意帮他。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得悻悻而去,但走到半路上,遇到了刘德的堂兄弟刘继祖,刘继祖虽然也是个地主,但不像刘德那么有钱,只不过他比较有同情心,见朱元璋家实在太惨,就给了他一小块地埋葬父母。

就这样,朱元璋用草席子将父母及大哥的尸体裹住,埋葬在了刘继祖给他的那块地里,这块地就成为了他家的祖坟。

对于刘继祖的善举,朱元璋一直铭记在心,他发誓未来有一天自己如果发达了,一定要涌泉相报,而后来他确实做到了,刘继祖的子孙也因此受惠。

朱元璋安葬父母之后,由于家乡实在待不下去了,于是他跟二哥、大嫂及其子女分别,到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

后来,朱元璋的二哥在流浪途中去世了,他的大嫂及其子女虽然也四处漂流,忍受饥寒交迫的日子,但好歹通过乞讨获得了食物,最终活了下来,多年之后才跟他团聚。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刘继祖夫妇在明朝建立前就去世了,但他们有个儿子刘英,却成为了朱元璋的部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朱元璋在皇觉寺当了多年和尚,期间他多次云游四方,增长了见识,也开拓了眼界,尤其当时元朝腐朽,各地起义不断,他在云游途中又接触到了白莲教等宗教,对“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口号十分着迷,这促使他逐渐产生了推翻元朝的想法。

后来,红巾军起义爆发了,郭子兴作为首领之一,出兵攻下了濠州,朱元璋的发小汤和大约此时加入红巾军,成为了郭子兴的部下。

由于汤和骁勇善战,所以很快就被提拔成为千总,手下有将士一千五百人,是个小头领。

1352年,汤和听说发小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和尚,就派人给他送去一封信,请他参加红巾军,他虽然很心动,但当时朝廷正在四处围剿红巾军,因此不敢贸然行动。

就在朱元璋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的师兄告诉他,红巾军小头领汤和给他写信的事情,被人告发到官府去了,他担心被官府捉拿,就果断投奔了汤和。

不得不说,朱元璋就是个天生的军事家,他入伍之后不久,就因为战功而被提拔为镇抚,位在汤和之上,郭子兴非常欣赏他,将义女马氏嫁给他为妻,马氏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后来,朱元璋的大嫂及其儿女,以及二姐夫李贞及儿子李文忠(二姐朱佛女已已经去世了),先后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十分厚待他们,尤其是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更是被他当做儿子来培养。

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元璋在红巾军内的地位越来越高,也有越来越多的老乡投奔他,包含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在内。

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虽然是重要的将领,但他的领导是郭子兴,当时贵为元帅,只不过当时濠州城内还有孙德崖等四位元帅,这五位元帅面和心不和,常常闹矛盾,这让朱元璋很是不爽,便决定外出寻求发展。

1353年,朱元璋带着少两人回到家乡募兵,当时他已经小有名气了,他少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和郭英等人先后投奔他,他很快就募集到了七百多人。

正当朱元璋准备离开的时候,刘英听说了这件事,也找到朱元璋,说自己的父母去世了,家里只有自己一人,不如参加红巾军,也可建功立业。

朱元璋听说恩人刘继祖死掉了,感到非常伤心,又见刘继祖只有一个独子刘英,就热情接纳了刘英,但他没有让刘英进入军队,而是留在他身边担任护卫。

后来,朱元璋返回濠州城,见各位元帅都想自立为王,不是可以共谋大事之人,于是带着徐达等四十二人再次出走,这些人中也包含刘英在内。

朱元璋来到定远,靠收编和募兵,很快就招募到了二万余人,定远名人李善长也前去辅佐他,他的事业也开始逐渐起飞,虽然后来郭子兴要走了他的部众,但他依靠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依然在红巾军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跟随朱元璋数年之后,刘英开始感到不满了,眼看其他伙伴一个个战场杀敌,建立功勋,自己却只能当个保镖,就要求朱元璋把他放到军队中去。

起初,朱元璋怕刘英战死后,恩人刘继祖就没有后代了,但后来他拗不过刘英,就同意将刘英下放到军队中去。

就这样,刘英得以来到军队,在随后的战争中展示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立下不少战功,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

时间来到1366年,此时朱元璋已经完全掌握了郭子兴的军队,还被小明王封为吴王,可谓春风得意。

这时候,朱元璋想起了自己死去的父母、兄弟及侄子,便派人到凤阳来家修建陵园,将家人们一一重新厚葬,这座陵园这就是著名的明皇陵。

当时,负责修建明皇陵的是一个叫做汪文的人,这个人其实也是朱元璋的同乡,当初朱元璋刚离开家乡,不知道到哪里去,是汪文的母亲给他指了条明路,让他到皇觉寺出家。

为了让朱元璋顺利出家,汪母置办了不少礼物捐赠给皇觉寺,最终朱元璋被皇觉寺高僧高彬收为徒弟,朱元璋也因此可以活下来,不至于在外饿死。

朱元璋成为红巾军将领后,就将汪文召到身边来担任近臣,等到他准备修建明皇陵了,由于汪文比较了解情况,朱元璋又让他全权负责相关事宜。

1368年,朱元璋已经基本统一了江南地区,并派遣徐达进行北伐,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便开始准备登基大典,而在此之前,他带着刘英、汪文回了一趟老家,祭拜自己的父母。

当时明皇陵已经初见规模,朱元璋又想起刘继祖送给他埋葬父母的那块地,一些往事浮现在他脑海中。

据记载,当初朱元璋与二哥将父母及大哥的尸体抬到挖好的墓坑前,发生了一件怪事,突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整个天空也瞬间变得漆黑一片。

这可把哥俩吓得不轻,赶紧找个地方躲雨,过了好一会儿天才变白,但他们又看见一件咄咄怪事,旁边小山坡上的泥土因为受到雨水冲刷开始往下滚,竟然将朱元璋父母及大哥的尸体冲到了墓坑之内,还形成了一个高约半丈的小土包。

这件事在《明史》和朱元璋所写的《皇陵碑》中都有记载,当时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征兆,等到他称帝前返回家乡祭祖,才回过味来,原来刘继祖送给他的祖坟,竟然是一块风水宝地啊!

只可惜,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了,朱元璋便将刘英和汪文找来,无不感慨地对他们说,“乡里亲戚爱厚者,惟足下二人”,说老家人中对我有厚恩的,只有你们二人。

说完,朱元璋下令赏赐二人大量金银财宝,并永久赦免两家的赋税,不仅如此,他还下令设置皇陵祠祭署,“以汪文为署令,刘英为署丞,专典祀事”。

署令、署丞当然不是什么大官了,却可以子孙世袭,这样的话,刘英和汪文的后代就有了一个永久吃皇粮的职位,这当然是一场大富贵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朱元璋是个孝子,对明皇陵非常重视,祭祀活动络绎不绝,用于祭祀的经费自然也不少,汪文和刘英作为最高长官,是可以从祭祀活动中获得一部分收益的,这是明清时期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当然了,除了汪文和刘英之外,朱元璋还挑选了二十户人家作为守陵户,赏赐给他们土地,赦免他们十年赋税,这其实是一种回馈乡里的举动。

在做完这件事之后,朱元璋就回南京登基称帝了,第二年他下令停止建造凤阳中都,将材料用于继续扩建明皇陵,一直到洪武十二年才修建完毕。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再次想起了刘继祖,倍感家族的富贵跟刘继祖的帮助分不开,于是下令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子孙世袭。

当时,朱元璋在册封诏书中是这么说的:

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朱元璋说刘继祖对自己有大恩,他不应该忘记,所以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以此来表彰刘继祖赠地之恩。

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了,因此爵位就被儿子刘英继承了,其实此时刘英并未到凤阳履职,因为前文说过,他成为了一名武将,当时正在跟着将军们南征北战。

事实上,朱元璋之所以封刘继祖为侯爵,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刘英的军功,再加上他跟随朱元璋二十余年,两人的感情也比较深厚,因此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侯爵,由他来继承爵位,从而达到变相分封的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洪武十二年明皇陵完全修建完毕之后,朱元璋让刘英回凤阳履职,刘英起初并不愿意,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是朱元璋保护他的一项措施,因为当时功臣专横跋扈、为非作歹的问题已经逐渐显现了,风气不是特别好,朱元璋担心他也学坏,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

在朱元璋的苦苦劝说下,刘英这才返回凤阳,跟汪文一起管理明皇陵,多年后明朝官场掀起了血雨腥风,大量功臣被屠杀,不知道那时候刘英是否意识到朱元璋的良苦用心。

当然了,汪文的母亲对朱元璋也有大恩,但史书上并未记载朱元璋是否封汪文为侯爵,但可以肯定的是,汪文与刘英的结局都很好,而且子孙享受无穷富贵。

洪武二十年,汪文在凤阳去世了,朱元璋得知消息后十分难过,“亲制文,遣内侍及仪曹官吊祭”,并赏赐大笔丧葬费,从汪文的儿子中国选一人继承职务。

刘英去世的日期则没有记载,不过不管明朝官场发生何等变化,他的子孙和汪文的子孙时代都守在明皇陵,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据说,刘英的后代在凤阳开枝散叶,逐渐成为当地最大的家族之一,再加上他家世袭侯爵,因此地位非常高,而且富贵无极,既可以用侯爵领地内获取收益,还可以从朝廷再领取一份俸禄,日子过得相当舒服。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当初刘继祖一个善意的小举动,被朱元璋铭记在心,让他的子孙后代享受了近三百年富贵,可见做好事有时候也是有大回报的。

而朱元璋也是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人,刘继祖、汪母曾帮助过他,她就让二人的后代享受荣华富贵,这个故事历来传为佳话。

其实,不光是刘继祖和汪母,朱元璋对二姐夫李贞也是极力回报的,他称帝之后册封李贞及儿子李文忠同为曹国公,并让李贞担任朝廷高官,让李贞在皇宫内居住,总之给李贞的荣耀在当时没人比得了,而他之所以这么做,仅仅是因为李贞夫妇曾接济过他!

而对于不帮助自己的地主刘德,朱元璋也没有为难他,据说朱元璋称帝后有一次回家乡,想起来要见一下刘德,刘德本以为是死路一条,没想到朱元璋不但没杀他,还赏赐给他金银和田地,并免除他家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有人问朱元璋为何这么对刘德,他说刘德当时又不知道自己会当皇帝,这不怪刘德。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大明朝各地,百姓纷纷称赞朱元璋以德报怨的举动,其实朱元璋最初可是恨透了刘德,但他当皇帝之后心胸气度不一样了,做事的方法也更讲究了。

地主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的?

朱元璋是历史上罕见的布衣天子,比汉高祖刘邦出身更低微,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的赤贫之家,以致于父母兄长相继饿死之后竟然没有地方安葬,真可谓惨不忍睹!朱元璋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父亲朱五四和母亲陈氏都是老实巴交的佃户,靠租种地主刘德的田地勉强糊口。元至正四年(1344年),淮河流域一带旱灾,蝗灾纷至沓来,紧接着饥荒和瘟疫开始四处蔓延。位于濠州钟离的朱元璋一家遭此大难,一个月内父母和大哥相继饿死,家中只剩下17岁的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人死之后讲究入土为安,可朱氏兄弟根本没有能力备办一口像样的棺材,更不要说置办坟地了。朱家父子一直在地主刘德家做工,朱元璋打小就替刘家放牛,两兄弟一合计,只能请刘德看在往日情分上,求他施舍一块坟地。但刘德丝毫不顾往日情份,直接拒绝了朱氏兄弟的请求,表示朱家父子在刘家做工不假,但他没有拖欠一分工钱,已经算得上仁至义尽,还想要地方安葬死人,门都没有,便把朱氏兄弟赶出了家门。朱氏兄弟一边哭,一边走,想到父母在土地里劳作了一辈子,死后竟无葬身之地,朱元璋内心腾起了复仇之火,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地主不干农活却衣食无忧,自己一家人辛苦劳作却被活活饿死。回到家中,父母大哥已经冰冷僵硬的尸体深深的刺痛了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少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家人曝尸荒野,棺材横竖是买不起了,两兄弟找来家中的破衣烂裳,用草席将尸体裹好,用门板抬出家门,想找一块地方草草安葬。可天下之大,却没有一块是属于他家的。幸好同乡中还有善心之人,刘德的远房亲戚刘继祖见他俩实在可怜,把自己的一小块土地给了他们,朱氏兄弟这才草草将家人安葬,随后离开家乡,各自逃命。朱元璋跑到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在发小汤和的邀请下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朱元璋从一个小兵成长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吴王,随后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登上了开国皇帝的宝座。

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衣锦还乡的朱元璋想起当年给他土地安葬家人的恩人刘继祖,于是派人前去寻访,可惜刘继祖已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病故,只请来了他的儿子刘秀。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世袭罔替,与明朝相始终,也就是说他的子孙后代都可以沿袭这一爵位。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万历野获编》

刘继祖死了,可地主刘德却健在,朱元璋对他说道:“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意思是说,你当时那样做也在情理之中,我不会追究的。当年我贫贱的时候,你怎么会知道我能当上皇帝,贵为天子呢?朱元璋不仅原谅了刘德当年的薄情,而且还下令赏赐给他田30倾,并免除10年赋役。当然,这些赏赐与义惠侯的爵位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估计当时刘德的肠子都要悔青了,可千金难买后悔药,要怪只能怪自己没有那颗行善积德之心吧!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地主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的?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朱元璋的一生可以用传奇两个字来概括,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出身的贫民,能够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绝对是任何人也意想不到的。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最痛恨贪官,虽然有人说朱元璋好杀戮,但是他杀的都是贪官,不法之徒,只是后来的人为了摸黑老朱,故意把他写的那么残忍。但是对于百姓来说,他是个好皇帝,这一切都源于自己少年时的贫苦生活,他知道农民最苦,贪官可恶。

朱元璋小时候的痛苦回忆

朱元璋出生于元朝末年一个贫苦家的农民家庭,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朱元璋是朱五四的第四个孩子,连上叔伯家的孩子,排行老八,所以朱元璋原名叫做朱重八。是不是觉得老朱家的人名字好奇怪,其实不用奇怪,都一样,因为元朝规定,对于没有功名的汉人农民,是不让随便起名字的,都是按出生顺序起名字,目的就是为了显示地位低下。

朱重八的童年一直就有一个问题困扰自己,那就是为什么每天都吃不饱呢,为什么地主刘德家不用干活却有肉吃,而自己一家人都干活却吃不上饭。所以朱重八小时候的梦想就和电视剧上演的一样,那就是吃饱饭。

屋漏偏逢连夜雨——朱元璋的亲人去世无处安葬

朱元璋的童年虽然过的不好,可是有伙伴一起玩,有家人在一起,还说的过去。但是后来朱元璋的家乡发生了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怎么死的,肯定是吃不饱又没钱治病啊!这时候的朱元璋也没办法,家人死了只能找个地方安葬啊!

可是家里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朱元璋和二哥只能去求地主刘德,不管怎么说,父亲也是给他打了一辈子的工,可能刘德会发发善心帮助自己。但是刘德断然拒绝了他,还对其冷言冷语。

正当朱元璋一筹莫展的时候,最后同村的另一位富户刘继祖得知了这件事,很爽快的就答应了朱元璋的要求,将家里的一块地让给朱元璋,让他安葬自己的亲人,并且刘继祖还安慰朱元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刘继祖的态度让朱元璋十分感动,之后不管朱元璋身处何处,他都从未忘记刘继祖的恩情。

知恩图报——朱元璋

后来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之时,刘继祖夫妇就因病去世。刘继祖的儿子刘秀生活也处于困难之中,于是就投奔了朱元璋的大军。朱元璋为了报答刘继祖当年的恩情,不让刘秀参加打仗,让他做了自己的亲卫。因为刘继祖字大秀,朱元璋给刘秀改名刘英。朱元璋对待刘英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朱元璋称帝后,更是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当初刘继祖赠与的地方也成了后来朱明王朝皇陵的一部分,且朱元璋下旨以后每一代的皇帝都要善待刘氏家族。而刘氏家族也成为了凤阳的名门望族,和大明王朝一样荣辱与共。

另外,虽然地主刘德对朱元璋不好,但是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却没有和他一般见识,而是赐给刘德了很多土地,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做,肯定也是显示自己的大度仁义,毕竟当时谁也不知道一个放牛娃能成为皇帝,再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再怎么爱民,也是代表的地主阶级,笼络地主阶级也是有利于自己的江山稳定的,所以朱元璋才会这样不计前嫌,赏赐刘德。

总评:刘继祖当年做的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却给自己家族带来了三百年的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做人还是多多行善的好,有可能你无意间帮助的少年,说不定多年以后也会帮助你。而朱重八也是好样的,知恩图报,传为佳话。

地主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的?

传递温度与价值,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读书文史

文 | 读书君

朱元璋是个历史传奇,真正的草根出身,最后却当上了皇帝,让人感叹佩服不已。

早年的朱元璋,家境极其贫寒,加上在那个农耕社会,土地是人们的命根子,重要的生产资料,而朱家没田没钱,靠给地主家种地过日子。

不过,日子虽苦,但是快乐是自己找来了,穷人也有穷人的快乐。就这样,朱元璋在贫苦的生活中,享受着穷人特有的“自得其乐”。

其实,若不出意外,生活继续按部就班地过下去,不用多久,朱元璋的老爹老妈就会竭力给他讨个媳妇,然后娶妻生子,孩子们又继续像父辈一样,一代接一代地按着父辈的生活方式,给地主家卖力干活。

也是在此环境下,大哥在老妈求热心肠汪大娘张罗的情况下,顺利娶上了媳妇。三哥因为家实在穷得叮当响,连基本的安身立命的住处都没有,最后只好在热心大爷刘继祖的帮衬下,寻得了一户没有儿子的贫困人家,上门当了插门女婿。

按穷人家的想法,穷是穷了点,但是只要不懒,好好过日子,总不至于饿死。

然而,有时候上天就是如此不公 ,人算不如天算,怕啥来啥。

01 遇上百年天灾,严重饥荒,百姓横尸遍野

元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统治者昏庸无道,地方官府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活了十几年的朱元璋,虽然早就见惯吃惯了各种苦,不过,那年却是他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的劫难。

那一年,他的淮西老家,大旱千里,蝗虫遍地,把能啃的食物全啃光了,甚至把人们赖以生存的那点野菜、嫩树都吃得个精光。

由于没有粮食,整个村庄除了二老爷刘德外,就连大老爷刘继祖家也没有几粒余粮了。

饥荒导致饿死,饿死造成横尸遍野,横尸遍野导致瘟疫肆虐。

村子里的人一个人相继倒下,就连看病的郎中也病倒了,死前才知道并告诉人们:是瘟疫。然而,那时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

就这样,没几个月光景,村子就死了几百口人。鸡犬之声不再,欢声笑语之声不再,目之所及,一片荒凉。

最后,朱元璋家也没能幸免于难,最首当其冲的是朱元璋那已经年过六旬的老爹朱世珍。

在当时那个医疗物质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年代,64岁的朱世珍可以说是极其长寿的老头儿了,遇上旱灾瘟疫,也算是倒霉,很快便染病不起,命丧黄泉。

几日之后,长兄朱镇也接着染病身亡。十几日过后,其母也跟着离开了人世。

短短半个月,朱家接连死了三口人,这对年仅17岁的朱元璋来说,可想而知是多大的打击。

父母病亡,总得要尽早安葬,以尽孝心。可是,让人绝望的是,朱家虽然给地主老财开垦了一辈子的荒山野地,却没有挣来一分属于自己的垅地。

对朱家兄弟来说,沧海茫茫,天下皆尽为黄土,该去哪里找那一片安葬父母的土地呢?

02 寻求地主刘德帮忙却被数落,最后意外获得刘继祖慷慨赠地

朱元璋兄弟二人心想,给刘德家当了几年仆,从未拖欠过租谷,也从来没有闹过什么矛盾纠纷。

如今,朱家走到如此这般惨地,朱家应该多少会念一些情分,发发善心,施舍点边角废地。结果,不曾想,刘德见朱家接连遭殃,欠的租子肯定是指望不上了,把到他跟前诉苦的朱家兄弟数落了一番。

恰好,被刘继祖的小儿子刘英(和朱元璋玩得不错的同龄玩伴)看到了。

最后,兄弟二人啥也没有盼到,心如死灰地回到了家。这时,刚好碰上了隔壁大妈汪大娘。

话说这汪大娘是个好心肠的女人,早年就守寡了,带着儿子靠织布为生。见朱家遭到如此劫难,好心的她虽然想提供帮助,但是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也只能说几句口头话,安慰朱家兄弟,要找块坟地,好好安葬父母,别抛尸乱扔了。

恰好,正在朱元璋绝望而发愁的时候,地主刘继祖带着老婆娄大娘及小儿刘英上门来。

话说这刘继祖也挺可怜,在这次瘟疫饥荒中,他家也倒霉,损失不少,最后只剩三口人。

前面提到,因为刘英看到了朱元璋求刘德,没求来半点地而被骂了一顿打发走了。

刘英常和朱元璋一块玩,虽然当年朱元璋监守自盗把他家的牛给吃了,但是在刘英看来,那也只是他老爹刘继祖的事情,他毫不在乎。

为此,当他看到朱元璋请求施舍可怜而被骂了一顿打发离去的时候,跑回家跟他老妈娄大娘说了一通。刘继祖知道后,心生同情,便开口表示,把一块南面山坡上的土地,送给朱元璋作为其父母的安葬地。

朱元璋和二哥听了,感动得泪流满面,当场跪了下来说:

“大老爷,您大恩大德,我朱重八永生不忘。日后待我混出个人样,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大恩。”

03 安葬父母,狼狈不堪,历经艰难险阻

朱元璋是个可怜人,在安葬父母的时候,其实也经历了“大难”。

由于一直没有求得土地,老人尸体停放了多日,之后,好不容易终于获得一片坟地,却连个棺木衣衾都没有。

最后,尸体实在不能再拖了,朱家两兄弟只能找来了老人生前的几件破衣衫给裹上,后再用家里仅有的破芦席给粗略地包上,准备抬到山坡上安葬。

就在那时,突然天色大变,电闪雷鸣,狂风阵阵,天降倾盆大雨。闪电加雷声,让人惊恐不已,巨大的暴雨更是打得人睁不开眼睛。朱家兄弟二人,只得瑟瑟发抖地躲在树林底下避雨,虽然惦记着父母二老遗体,也实在没办法安置。

之后,终于等来了雨过天晴,两人匆忙跑上前准备抬去安葬,却惊奇地发现,遗体不见了。

原来,那场大雨下来,却因长期无雨而早已被暴晒到爆裂、松散的土地都冲刷了下来,形成了山体滑坡,而坍塌下来的泥土将遗体彻底掩埋,且黄土堆得像小山包一样高。

兄弟二人见状,心中愧疚不已,觉得自己没用,对不起父母,连安葬都整得如此狼狈。一旁的汪大娘见了,只得安慰道:“这是‘天葬’啊,赶紧给爹妈磕头……”

朱元璋心中痛心不已,对着被掩埋在黄土之下的亲人发誓道:

“爹、娘、大哥……等重八日后干出大事业了,一定回来给你们修一座天底下最宏伟壮大的陵墓。”

多年之后,早已功成名就的朱元璋,再次回忆起此事时,依旧悲痛不已,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04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地主刘继祖的?

朱元璋和二哥安葬好父母之后,已经没有家的两人,只能独自谋生。

而让他再次感到绝望的是,自己不仅失去了爹娘,还失去了房子。地主刘德告知他,如若不再租种他的田地,就要将房屋也交还回去。

看到眼前所发生的一切,朱元璋仿佛一夜之间长大成熟了。之后,为了活命,兄弟二人抱头痛哭了一场,含泪告别,各奔东西。

再之后,朱元璋到了村头皇觉寺做和尚,挑水、扫地。

不过,他的这段人生经历体验并不长,仅50天后朱元璋便离开了皇觉寺,开始了他3年的四处流浪乞讨的生活。

在这过程中,他饱尝人间风霜冷暖,目睹百姓各种生活之苦。也正是这些经历和体验,他萌发了起义的思想。

后来,他投身到郭子兴的红巾军,也自此,其发迹之路从此开始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三月,朱元璋回想他当年带兵攻打定远开始,已经离开家乡整整12年。得知濠州被收复后,他当即带了一行人返回家乡探望。

回到村落后,朱元璋看着曾经自己熟悉的故乡,一阵辛酸再次涌上心头。因为物是人非,当年的一切人和事,都已经成为过往:父母不在了,长兄不在了,就连当初扶他一把,给他送去最为所需帮助的地主刘继祖也不在了。所幸,汪大娘还健在。

想到当年的恩情,他让人清扫祭拜刘继祖夫妇的墓地。同时,让人重新扩大了其父母的墓穴,并委托刘继祖儿子刘英和汪大娘儿子汪文全权负责守护陵墓,同时免除他们的赋役。

之后,朱元璋还宴请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宣布免除了家乡的赋税劳役,并约定几年之后,再次回乡探望。

话说,即便是对当年那个将他赶出去的地主刘德,朱元璋也并没有报复他,甚至还给了他三十顷土地,往事不再重提。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关注我,看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了解更多文化知识。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地主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的?

朱元璋有个不幸的童年,他家侍奉的地主叫刘德。

朱元璋童年的时候,并不是自由之身,他们家属于是佃农。说白了就是给人家地主家种地的。这种人在当时也是属于最为贫苦的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尽管那时候朱元璋很小,但是,他也是要给地主家干活的。

当时,朱元璋家侍奉的地主叫刘德。

刘德这个人很势力,他是看不起底层人民的,所以,朱元璋一家人,对他也是格外的憎恨。

不过,迫于无奈还必须要为他服务,才能生活下去。

关于刘德这个人,朱元璋对他的印象,极其的不好,因为在朱元璋小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正是刘德的无情,让朱元璋忌恨了他一辈子。对于朱元璋来说,当时若是杀人不犯法的话,相信朱元璋就会把刘德给杀了。

那么刘德做了什么事,让朱元璋如此的忌恨他?

原来呀元末的时候,中原发生了瘟疫,再加上又赶上了自然灾害。所以,很多人因为饥饿而去世了。

在这些去世的人当中,就有朱元璋的父母。

没办法,那时候朱元璋家真的是太穷了。有点吃的,他的父母也是让给了自己的孩子吃。正是因为长期的饥饿和劳累压垮了他们。

对于少年时期的朱元璋来说,他父母的死亡,就如同他的靠山轰然倒塌了。但是,人死不能复生。朱元璋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

当时,最为紧迫的事情,就是朱元璋必须要把自己死去的父母给安葬了。

可是,天下之大,朱元璋并找不到能够埋葬自己父母的土地。因为他们家里没有地。这时候朱元璋就想到了地主刘德。毕竟父母给刘德打了一辈子的工,到了父母去世了,给刘德要一块地安葬,刘德应该不至于不给吧。

但是,当朱元璋找到刘德之后,他发现刘德不但不给他土地,还把他给赶了出来。朱元璋陷入到了无限的悲痛当中。

当时的他不知道如何做了?

刘继祖的出现,解了朱元璋的燃眉之急,让朱元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看到了新生。

朱元璋给刘德要土地埋葬自己的父母的事情,没有成功。这时候朱元璋觉得走投无路了,他陷入到了无限的悲痛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出现了。

刘继承告诉朱元璋,我们是邻居,你有什么事应该先来找我呀。你眼下是不是要埋葬自己的父母?我们家别的没有,但是,土地还是有一些的。

这样吧,我给你一块土地,让你先安葬了你的双亲。

朱元璋感到了来自邻居之间的温暖,他谢过刘继祖之后,就把自己的父母,埋葬在了刘继祖给他的半山腰的地盘上。

因为这件事,朱元璋恨死了刘德,但是,对于刘继祖对他的好,他也记下了。他发誓日后若是发达了,他一定要报答刘继祖的。

朱元璋当了皇帝,地主刘德死里逃生,刘继祖被封为了侯。

不得不感慨,人的命运是无常的,谁能想到昔日的佃户朱五四的儿子朱元璋竟然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当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要荣归故里了。

这时候朱元璋自然就想到了刘继祖,他必须要报当年刘继祖对他的恩情。但是,当他回到老家,他发现刘继祖已经去世多年了。

朱元璋悲痛了一会,他还是把刘继祖给封为了侯,他的侯爵让他的儿子来世袭。可见,朱元璋这个人,还是十分的讲情义的。

当刘德听说昔日的下人朱元璋回来了。而且此刻的朱元璋竟然成为了天下的主人。这下把刘德给吓坏了。

他主动的找到朱元璋,然后给朱元璋赔礼道歉磕头,让朱元璋饶他一条狗命。朱元璋尽管对刘德恨的要死,但是,他还是选择原谅了刘德。

毕竟现在的他是皇帝了,不能给小民斤斤计较。所以,他告诉刘德,当时的你做的也没有错,毕竟你预料不到日后我会发达。

对于你的恶性,我就不予计较了。因此,刘德也就死里逃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