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三月初,康熙帝唯一在世的兄长——五十一岁的和硕裕亲王福全患重病,卧床不起,身体状况堪忧。这个消息让和兄长感情深厚的康熙帝十分难过,推迟了原定于不久后启程赴塞外巡视漠北外藩蒙古诸部的行程,于三月二十六亲临东城台基厂的裕亲王府中,探望兄长的病情。此后,康熙帝先后于五月初八日、五月十五,两次亲赴裕亲王府探视病势愈发沉疴的福全。尤其是五月十五这天,在福全的病榻前,康熙帝手握已不能下床、只能躺在榻上迎接圣驾的兄长福全之手,流泪劝慰其好生休养,保重身体,待自己从漠北巡视回来后,再前来府中看望。福全哽咽不能言,只是不断点头称是。
兄弟俩交谈良久,康熙帝才在福全的不断恳求下,依依不舍地告别兄长,离开裕亲王府返回宫中。次日,康熙帝终于踏上已经推迟了两个多月的巡视塞外、安抚外藩蒙古诸部的行程。让康熙帝没想到的是:这一走,就是他和福全这两个相伴了五十年的兄弟之间的永别。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初,在漠北行宫驻跸处的康熙帝连连接到噩耗:六月初八,京师有急报:和硕恭亲王、康熙帝的五弟常宁于六月初七薨逝。虽然常宁在世时,康熙帝和这个弟弟关系并不好,对他夤懒乖张的性格也十分不满,平日里多次责备和处罚,但是现在人死了,什么恩怨也不必提了。康熙帝在随驾的皇子中选取数人,返回京师经理常宁的丧葬礼仪,并代表自己致祭,然后颁诏内务府,让有司监修常宁的坟茔墓地,立碑亭牌楼,以示纪念。
六月二十四,返京处理恭亲王常宁丧礼的皇子们又有急报传来:皇伯父、和硕裕亲王福全病情加重,危在旦夕,即将不起。和得知弟弟常宁薨逝时的平静心情所不同的是,获悉兄长福全病危消息的康熙帝焦急万分,下令提前结束巡视漠北行程,立即返京。但是皇帝出巡在外,随驾官员兵丁众多,回程缓慢,不能即刻到达京师,所以康熙帝令随扈的皇子们提前出发,代表自己先一步回京探望伯父裕亲王。
六月二十七,京师再次传来急报:和硕裕亲王福全患病不治,于二十六日病薨!没有能够见兄长最后一面的康熙帝悲痛万分,当众落泪,命诸臣加快大营速度,好让自己能尽快返京,致祭兄长。七月初一,康熙帝抵达京师,连皇宫都没有回,就马上赶到裕亲王府中,亲临福全的葬礼。在兄长的灵柩前,康熙帝摘除冠缨、换上青色袍服,亲自奠酒,同时痛哭流涕、不能自己,向兄长致以深切的悼念之情。随同祭奠的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都按照康熙帝的诏令为伯父穿孝,轮流在裕亲王府兼管丧礼典仪。七月初三,康熙帝再次亲临裕亲王府致祭,并赐马、驼、金帛、银两,用于福全丧葬典仪使用,并给福全赐谥号“宪”。
七月初五,裕宪亲王福全出殡,康熙帝亲奉孝惠皇太后临裕亲王府,恸哭致祭,亲视灵柩发送出府,然后才奉皇太后返回宫中。八月初四,康熙帝命按照当年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的例子,在每年按制度由朝廷于蓟县黄花山王陵常祭裕宪亲王二次之外,额外再加祭一次,以示对兄长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福全,是顺治帝的次子,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十七,生母庶妃董鄂氏(和顺治帝宠妃董鄂氏同族),比三弟康熙帝玄烨只大不到一岁(康熙帝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因为顺治帝的长子牛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只活了八十九天就早夭而亡,所以福全是顺治帝实际上的长子。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一天,顺治帝无事,想看看自己的儿子们,于是便召几个大一点的皇子: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五子常宁,到乾清宫寝殿和自己见面,以叙父子亲情。皇子们奉诏前来后被,顺治帝一一询问他们的近况生活如何,并带有点戏谑、逗耍的口吻问几个儿子:“汝等将来志向如何?”
常宁时年只有三岁,嚅嚅不能言,只是不断取糕点吃食,顺治帝见状哈哈大笑。福全年纪最长,已颇知事,于是规规矩矩地垂手回到:“愿为贤王。”顺治帝微笑着颔首,觉得次子老实听话,朴实忠厚,贤王的志向不虚。轮到玄烨时,他语出惊人地大声回答:“愿效法皇父、安定天下。”这让顺治帝十分惊奇,不由得仔细关注这个以前并不是很在意的庶三子起来,见这个儿子目光清澈、身板虽然小但是努力站得挺拔,看向自己的眼中一片沉稳、聪慧的模样,不由得脱口而出地赞誉:“好!”,对玄烨的表现很是赞叹。
自此,在顺治帝的心中,次子福全留下了朴实忠厚的形象,三子玄烨则有着显露外向、敢于任事的个性。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罹患天花,病重将崩。去世前,在母亲孝庄皇太后和传教士汤若望的劝慰和分析下,顺治帝最终确定了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因此重蹈自己悲剧的皇三子玄烨继承大统。正月初七,顺治帝驾崩,初九,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和父亲生前选定的辅政四大臣辅佐下,八岁的玄烨在太和殿正式的登基,成为清朝第四代皇帝(入关后的第二代),即清圣祖康熙帝,实现了他当年“效法皇父”的愿望。
康熙帝继位后,对于兄弟们很是关照(顺治帝诸皇子,除康熙帝外活到成年的只有次子福全、五子常宁、七子隆禧),先后在康熙六年(1667年)晋封十五岁的次兄福全为和硕裕亲王、康熙十年(1671年)晋封十四岁的五弟常宁为和硕恭亲王,康熙十三年(1674年)晋封十四岁的七弟隆禧为和硕纯亲王。其中唯一的兄长福全还在封王的同时被授予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资格。这体现了康熙帝对于兄弟们的亲厚兄弟感情,福全也是顺治帝诸子中,第一个晋封亲王的皇子。
福全虽然没有被立为嗣皇帝,但是他自幼性格柔顺,心地朴实,对祖母、父亲、嫡母、生母等长辈都十分有孝心,对行辈低于自己的诸弟也感情亲厚。三弟玄烨当年越过自己继立为帝,福全没有任何的抱怨和不满,自幼年时开始就和弟弟康熙帝相亲相爱、并忠诚尽力,全心全意辅佐康熙帝,以成就其功业。
所以康熙帝感念于兄长一直以来的忠诚和友爱,对福全关怀倚重,多次授予他军政重任、参与议政,作为自己处理朝政的重要助手和心腹,对他信任有加。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古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噶尔丹的带领下,进犯漠北喀尔喀蒙古,攻占了大片臣服于清朝的喀尔喀蒙古领地,然后打着追击喀尔喀部的借口,直入漠南,到达距离京师只有七百里的乌朱穆沁。噶尔丹志得意满之下,甚至发出“君上(指康熙帝)长南方、我长北方”的狂言,令清朝上下一片哗然。
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康熙帝决心出兵反击噶尔丹,以保护北方边境和藩属。经过朝议,康熙帝下诏命皇兄和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古北口迎敌;皇弟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两军进夹击,合讨噶尔丹。皇长子胤禔则随同伯父裕亲王出征,以历战阵。大军出发后,康熙帝也亲自出塞督战,坐镇后方,居中部署,指挥前线大军迎击准噶尔。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福全率领大军,在漠南乌兰布通和准噶尔部遭遇,随后展开激战。福全亲临前线,指挥大军和准噶尔军来往拉锯、拼死搏杀,激战中清军大将、康熙帝舅舅佟国纲也当场阵亡。在清军左右翼进攻下,噶尔丹设立的“驼城”防御终于全线崩溃,被清军攻入阵中,死伤惨重,只得自战场撤军,脱离和福全所指挥的清军接触。
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方知清军之强,于是假意派出使者和福全议和,表示低头服软。暗地里却但趁福全大胜后思想松懈之时,加紧撤退,,逃出清军追击包围圈。福全起先闻报准噶尔来议和,一面驳斥其使者狡辩之词,一面下令全军戒备、养精蓄锐。以备再战。九月初,噶尔丹再派使者前来请罪,表示愿撤出边境,听从康熙帝发落,但是本人没有露面。福全所派出的使者前去宣令,也不见准噶尔大营所在,只得返回奏报主将裕亲王福全。
福全得到军报后,知道噶尔丹已经逃遁出国境,不能再追击歼灭其部众,而且大军出塞日久,后勤粮草渐渐不足,继续维持驻守比较困难,于是没有请示康熙帝便下令班师返回内地,与康熙帝御营会合。
康熙帝本来想一举歼灭噶尔丹所部,但是没有想到兄长半途回师,致使计划落空,因此对福全擅自退兵大为不满,下诏命福全率部返京,驻扎在朝阳门外,不许入城,等候处置。
但是康熙帝心中知道兄长为人忠厚内敛,此次作战未竟全功不是故意为之,所以不愿对兄长过多责罚,另外他顾忌到如果大张旗鼓地处罚福全,那么以皇长子胤禔为首的诸将会迎奉自己的意见,对福全大加诋毁,于是密诏随福全出征的胤禔:“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此举意在使诸将不得揣摩上意、搜罗罪名、攻讦主将福全。因此胤禔在先行受议政王大臣会议询问时,只有一句话:“我与伯父裕亲王所供相同。”其他将领也纷纷供述,言称皆同裕亲王所供,没有其他异议。
福全原本想将此战前后详情原原本本写成奏章,呈交康熙帝,其中还录有侄子胤禔及部分将领不听号令、擅自出兵的情况,但是在他得知康熙帝密诏胤禔、要他们上奏时不得和自己奏章有异之后,即惭愧又感动,还有些不安,于是为人纯朴的福全将已经写好的奏章烧毁,哭着说:“我复何言!”,另外再写奏章,把乌兰布通之战未能全胜而归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得到福全的供述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后,初步议定福全的过错,向康熙帝奏报询问结果,准备以劳师无功、靡费军资、纵敌逃遁的罪名将福全处以削爵惩罚。康熙帝不同意这个处理意见,降旨减轻处罚,以乌兰布通之战最终获胜为理由,免去了兄长的夺爵处罚,止同意罚其亲王俸禄三年、撤销所辖三佐领,并退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此了事。
福全得到旨意后,没有二话,立即接受。此后,三十八岁的福全再也没有参与过朝廷军国要务,只是作为国家亲王、富贵闲人,按例列班,参加朝会大典而已。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噶尔丹再次入寇漠北,康熙帝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噶尔丹,于是决定亲征漠北,清军兵分三路、约定会合在克鲁伦河,迎击噶尔丹。康熙帝亲率中路军出征、福全作为对战过噶尔丹的前任统兵大将,也随同出征,以备康熙帝咨询。
五月,清准两军在昭莫多遭遇,清军在康熙帝指挥下,占据战场高地、居高临下依险俯击,火器弩铳齐发,另有藤牌兵专门攻击准噶尔骑兵,经过激战,噶尔丹所部被彻底击溃,其福晋阿敦也被击毙。噶尔丹只率数十骑狼狈逃窜。次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噶尔丹服毒自杀,清准战争告一段落。
昭莫多之战,福全也随同康熙帝全程参与,虽然没有亲自上阵,但是也以自己的经验向康熙帝提出过许多有利意见,为全歼噶尔丹部做出了贡献。这次参与作战,也是福全最后一次踏上战场。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福全受命监修京师国子监文庙,完成监修之后被康熙帝记功,归还其三佐领,并封其第三子保泰为裕亲王世子,以示嘉奖。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福全罹患重病,康熙帝得知后推迟了出巡塞外的计划,数次亲临其府中,探望兄长的病情。六月,康熙帝在巡视塞外时得知福全病势加重,急命随行皇子返京照看。六月二十六,福全薨逝于裕亲王府,时年五十一。
尚未返京的康熙帝在驻跸地得到噩耗后悲痛万分,立即中止出巡,火速赶回京师,亲自到福全府上致祭奠酒,出殡时又亲奉皇太后驾临参与,目视灵柩出府,痛哭失声。之后,康熙帝给兄长上谥号“宪”,称裕宪亲王,并安排内务府、工部在黄花山福全陵寝监造亲王规制的园寝、建造碑亭、牌楼,常年四时两祭之外,额外再加祭一次。
福全去世后,思念皇兄的康熙帝命画工精心绘制了一幅自己和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的画像,时常取出悬挂观看,以此寄托对福全的思念之情,和手足同老之意。
福全的裕亲王是恩封王爵,按制度,需要降等袭爵,但康熙帝和兄长感情深厚,不忍在其去世后立即减损其爵位,于是特旨允许福全之后的裕亲王爵可以再承袭三次,因此福全第三子保泰、第五子保绶的次子广灵、第三子广禄都先后承袭裕亲王,直到福全的曾孙、广禄的第十二子良焕时,才按制降为裕郡王。此后爵位三世三降,到福全的七世孙继善时,以奉恩镇国公世袭,直至清末,最后一代裕亲王系的世袭奉恩镇国公是福全的九世孙魁璋。辛亥以后,清朝覆灭,福全的后裔也成为平民,融入社会百姓里,在史书中失去了记载。
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福全是康熙哥哥,在打噶尔丹时,因为退缩,被康熙处罚。受到处罚时,福全只说了一句“我复何言”。他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福全剧照)
福全是顺治帝的次子,他的生母是宁悫妃董鄂氏。
虽说是次子,但由于皇长子年钮只存活了89天便夭折了,因此福全又是事实上的皇长子。
福全从小性格柔顺,对孝庄太后和顺治帝都颇有孝心,按说要立储君,他是最有资格的。可是当顺治帝问他长大有什么志向时,年幼的福全朗声答道,他愿做贤王。
比福全小1岁的玄烨(后来的康熙)则说,愿效法父皇。
顺治帝也和千万父母一样,在这种时候,总希望做儿子的能有远大的理想。因此两相比较,玄烨的回答则更得顺治帝欢心,反倒是福全让顺治帝觉得不甚有出息。
不过,不管是福全还是玄烨,都不是顺治帝的心头肉,自然也没有考虑过让他们做储君的事情。
本来,顺治帝最宠爱的是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可是皇四子无福,仅活了几个月便夭折了。再加上董鄂妃的离世,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极大的损耗了顺治帝的健康。
不久后,顺治染上了天花。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染上天花无疑是不治之症,只能靠病人自己挺过去。不幸的是,顺治一病不起。眼看就有离世的危险,所以立储君一事不得不提上议程。
这时的福全8岁,玄烨7岁,顺治帝想到自己也是年幼登基,因而受制于多尔衮的经历,便不寒而栗。便有意让年长的堂弟安亲王岳乐继承帝位。
但在孝庄太后和汤若望的建议下,再加上顺治帝想到玄烨有做帝王的大志,最终还是将才7岁的他立为了储君。
(顺治剧照)
天时地利人和,玄烨登基称帝,是为康熙,而清王朝将因他走上“康乾盛世”。
康熙亲政后,实现了福全想做贤王的愿望。
福全不仅被封为裕亲王,还得到参与议政的权力。
福全和康熙本就兄弟相亲,而年轻的康熙也急需要一个能忠心不二又有才干的人来辅佐自己。福全的忠心不二,和在政事上的决断,都让康熙颇感欣慰。
康熙在位时,社会并不太平,内有三藩之乱,又有郑氏集团在台湾反清,还有沙俄多次入侵黑龙江烧杀抢掠。
这都是威胁皇权的大事,康熙是在政治上很有远见,手段也很高明,这诸多棘手的事情交付给做事稳妥的福全去做,让他放心不少。因此福全既是康熙的好兄弟,也是康熙最为信任的倚重大臣。
康熙二十七年,准噶尔部的噶尔丹随着势力强大,暗中勾结沙俄在喀尔喀蒙古发动进攻。由于攻击太过突然,喀尔喀兵败而退,不得不向清廷求援。
噶尔丹却趁胜追击,一路南进,一直打到了距北京城不足千里的长城一带。
这可打到天子脚下了,康熙忍无可忍,亲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准备手刃噶尔丹。
然而,康熙才出塞外,便受了风寒,只得“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攻打噶尔丹的重任,则落在了福全的身上。
(噶尔丹剧照)
福全很有军事才能,他统兵3万在乌兰布通和噶尔丹发起了正面攻击。
噶尔丹“觅山林深堑,倚险结营”,且以驼城战术对阵。
清军几次以火炮攻击,都因对方有密林保护,又有沼泽阻挡,因此不但不能冲出缺口,自身反而死伤不少。
无奈之下,福全改变战术,趁夜让清军从左翼山腰偷袭,噶尔丹防备不及,被打得四散而逃。
噶尔丹见势不好,派使者向福全求和。
福全想到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休整军队,等后方军队来后,再围剿噶尔丹不迟,所以假意答应了他的请求。
谁知,噶尔丹却趁机带着残兵败将,连夜往西北处逃遁而去。
福全发现后,知道再追恐怕来不及了,再加上军中粮草所剩无几,于是便自作主张,率军班师回朝。
按说,福全虽然没有歼灭噶尔丹,但他还是在战役中表现不凡,康熙应该予以奖励。谁知,康熙非但不奖,反而将他削职罚俸,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康熙虽然回京,但他却在后方督战,一切统兵大计皆由他发号。
本来,福全打了胜仗,康熙颇为安慰。但当福全议和停战时,康熙对他的行为已经很不满意,认为他坐失战机。对他多有警告,要他小心防备。
结果福全还是没能引起警惕,让噶尔丹出逃。最让康熙不满的是,福全没有立刻追击,反而不经他同意便班师回朝。这无疑放虎归山,给清廷留下后患。
另外一点,福全这种自作主张的行为,让康熙颇为忌惮。想到福全曾是最恰当的皇位继承人,康熙知道,他必须给福全一个警告。
因此,康熙不光革去了福全所有的职务,还罚俸三年。本来还要剥夺他的爵位,幸得孝庄太后求情,才保留了他的王爵,让他做了闲散王爷。
对于康熙的处罚,福全有苦难言,只能以一句“我复何言!”承受了这一切。
(胤褆剧照)
那么福全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原来,福全虽然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对统兵作战有最高指挥权。但他的副手,却是皇长子胤褆。
胤褆骑射了得,又是皇长子,康熙对他颇器重,让他随福全出征,自然希望他能立功。
胤褆何尝不明白康熙的良苦用心。但福全却唯恐胤褆在征战中有闪失,打起仗来疑虑颇多。这样两个人在作战策略上,往往意见相左,于是二人多有不睦之处。
再加上当时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国舅佟国纲在攻打噶尔丹时战死。
这让福全更是惶恐,所以本该围剿噶尔丹完成使命的他,只能先保住胤褆为重。
在这种情况下,福全只能见好就收,放任噶尔丹出逃。
所以,当康熙治罪时,他只能默默承受,一句也不能辩解了。
康熙三十三年,噶尔丹再次叛乱,康熙御驾亲征,福全也随军出征,将噶尔丹打得溃不成军,最后噶尔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患病,康熙听说后,还特意去他府中探视病情。
谁知没捱过半年,福全便病逝了。康熙本在塞外出巡,听闻后赶回京城,亲自祭奠,悲痛到恸哭不能止,随后又以王爷规格厚葬。大约在那时候,康熙已经明白当年福全退缩,是为了保护自己儿子,所以心中更加感动,更加悲痛。为了舒缓相思之情,康熙还命画工画了一张他和福全早年在桐荫下玩耍的画像,挂于书房。
福全一生,对康熙一片忠心,真正做了贤王的本分,大概他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吧。
(参考史料:《清史稿》)
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福全是顺治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康熙的哥哥。因顺治的长子夭折,福全实际上就是长子。生在帝王家,福全是幸运的,能够处理好君臣关系,最后安全落地,更属难得。
一、愿为贤王,参与朝政,孝顺太后福全小时候,因为生病,导致一只眼睛失明。跟其他没有眼疾的兄弟相比,福全总觉得“自惭形秽”,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所以,他从不指望能够继承皇位。
福全七岁的时候,与六岁的玄烨一起给顺治问安。顺治问了一个大多数父亲都会问的问题,“你们将来有什么志向?”福全回答:“愿为贤王”。玄烨却回答:“愿意效法父皇”。顺治对两个小孩子的回答很意外,也没想到两年后竟然会一语成谶。
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行将就木。临终前,顺治立了玄烨为帝。康熙六年,鳌拜专横跋扈。康熙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就立十四岁的福全为和硕裕亲王,并让他参与朝政,以削弱鳌拜的力量。
铲除鳌拜后,康熙正式君临天下,将所有的权力收归己有。福全也很识时务,为了避免侵犯皇权,主动让出权力,因此,康熙对他比较友爱。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特地在乾清宫宴请福全,以庆贺胜利。
福全同康熙一样,对祖母孝庄太后非常孝顺。比如,康熙二十二年,他和康熙一起陪同孝庄太后巡五台山,在事前勘察道路时,发现道路很险峻,他们为了孝庄安全着想,共同力劝孝庄返京。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去世,福全无比悲痛,哭得死去活来。康熙担心福全身体受影响,特地派皇长子和领侍卫内大臣送其回府。
二、征讨噶尔丹,因谨慎而坐失良机,被康熙责罚康熙二十九年,准噶尔再度东进,对清朝进行军事挑衅,并威胁到京城安全。康熙兵分三路,征讨噶尔丹。任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为副将,出古北口;任命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统领右路军出喜峰口;康熙亲自带领中路军,统领全局。
出发前,康熙特地写了一首诗给福全,并为其举行盛大的送别仪式。诗云:
“万国勤怀保,三阶愿治平。寰中皆赤子,域外尽苍生。小蠢忘帡幪,天心解斗争。执迷思梗化,伐罪事专征。武略期无敌……烟火疆隅堠,牛羊塞上耕。遐荒安一体,归奏慰予情。”福全上书请求将大同绿营兵划规他旗下统领,凡军情谍报都应该送至前线。康熙批准了他的提议,调遣大同的精骑兵六百、步兵一千四百人随福全出征。福全出发后,康熙又命大臣阿密达、阿南达等人出塞,与福全会师。
到了阵前,福全先礼后兵,派中间人济隆胡土克图带着他的信和一百只羊、二十头牛,去拜会噶尔丹。他在信中声明:“我和你共同保护黄教,你追击喀尔喀蒙古,犯我疆域,皇上命我来与你商讨此事。你的使者说,你奉藏族领导的指示谈和,那么我们在什么地方会谈合适呢?”
噶尔丹不断派人到清军大营,一再申述自己“兰入汛界,索吾仇而已,弗秋毫犯”,表示愿意同清廷“讲信修好”。但他又多次索取土谢图汗,表示清朝如果允许,他马上退兵。福全拒绝其请求。
1690年7月底,双方剑拔弩张。福全指挥三路大军进驻乌兰布通城附近,在距离噶尔丹三十几里处安营扎寨。
噶尔丹数万骑兵“依林沮水”,摆出“骆驼阵”,将骆驼捆绑伏地,上面加上沙袋湿毡,士兵就躲在骆驼后面放箭。清军以炮火营为前锋,万炮齐发,声震天地,从下午一直延续到天黑。
噶尔丹的军队只擅长在马背上用冷兵器厮杀,他们从未见识过如此猛烈的炮火,一时阵脚大乱。清军步兵、骑兵趁机攻杀,左翼军又迂回包抄,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在混战中,噶尔丹趁着夜色逃跑,清军也损失惨重,连康熙的舅舅佟国纲也阵亡。
福全休整兵马后,准备再战。噶尔丹已经领教过清军炮火的厉害,知道不是福全的对手,就拒险闭门不出,同时,派济隆前来清军大营求和。
济隆一再保证噶尔丹不会犯边,实际上是缓兵之计,而福全也想借济隆求情的机会拖住噶尔丹,等待前来助阵的兵马。于是,福全便答应了求和,传令各军停止进攻。
康熙得知福全单独与噶尔丹和谈,非常生气,他责备福全停下进攻,让清军坐失良机。皇长子因听信谗言,也与福全有隔阂,他越过福全直接向康熙汇报军情。康熙担心将帅不和,继续留在福全军中容易滋生事端,于是将其召回京城。
福全受到责备后,立刻派人探听噶尔丹虚实。噶尔丹听说清军派人前来,马上装出一副虔心忏悔的样子,然后派人乞求恕罪。
就这样,噶尔丹的缓兵之计,成功骗取了福全的追击,最后顺利脱逃。福全只得班师回朝。
福全回京后,不断有大臣弹劾他,说他没有乘胜追击,导致噶尔丹问题没能彻底解决。由于弹劾的人太多了,康熙也顶不住压力,对福全略加惩处,罚俸一年,还撤去他三佐领。
康熙三十五年,福全再次追随康熙亲征噶尔丹。
三、兄弟情深,安度余年平定噶尔丹后,福全开始安度余生,他平时结交文人士大夫,以琴棋书画为乐。
康熙为了表示与福全的兄弟之情,命宫中画师画了一副福全与自己同框的画,以寄托两人手足情深。1699年,康熙到南方游玩,二月出发,五月返京,数月不见福全,时常挂念,特地写了一首诗:
“花萼楼前别,已经春夏余。平明挂锦缆,日暮傍樵鱼。吴越当年景,江湖各自如。留心异事重,隔月信音疏——《候见裕亲王》”康熙三十九年,福全患病,康熙不仅派御医诊治,而且多次上门探望。
还有一件事,更能看福全与康熙兄弟两的深厚感情。福全在临终前,向康熙提议,废掉太子,立胤禩为储君。这事换作其他人,唯恐避之,只有福全凭借与康熙的交情才敢说出来,可惜康熙没有采纳。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去世。当时康熙正在塞外,得知消息后马上回京,亲临其丧,痛哭不已,还辍朝数日,以志哀悼。
秋媚说:福全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小时候“愿为贤王”的志向。康熙盛赞其“秉性宪和,持身谦牧”,福全受之无愧。
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爱新觉罗·福全,顺治皇帝第二子,康熙皇帝唯一活到成年的兄长。清朝历史上的福全,能被后世熟悉的大抵也就只有三件事:一是幼年时,世祖问志,福全以“愿为贤王”对之;二是福全在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期间的战功卓著、贡献极大;三是福全对皇八子胤禩的明确站位和对其“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的拥立态度。
除此之外,福全的特殊之处大抵就在于康熙皇帝对其特殊的恩宠和敬重。
康熙四十二年六月,51岁的福全病逝于府邸,康熙皇帝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和福全之间的深厚兄弟感情:
1、巡幸塞外的康熙皇帝接到福全病重的消息后,立即下旨:命诸皇子星夜先赴京师,随传谕朕即启行;诸大臣再三恳留,不允。
2、三临福全丧礼:福全薨逝后,康熙皇帝亲临府邸,“除缨,哭至柩前;奠毕,仍恸不已”;再临福全丧礼,康熙皇帝亲赐“厩马二匹、对马二匹、散马六匹、骆驼十只、及蟒缎银两”;三临福全丧礼,康熙皇帝奉仁宪皇太后同往,“恸哭俟王柩发”。
3、首次亲临福全丧礼后,康熙皇帝便“不入乾清门,自苍震门入景仁宫,居景仁宫不理政事五日”。
4、按照清朝祖制,亲王薨逝,“同旗之皇子,应行穿孝”;但康熙皇帝打破常规,命“同旗皇子、皇长子允禔、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祯、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俱穿孝”。(注意上述几位皇子的特殊性,均为获封爵位的皇子)除此之外,根据《清史稿·列传六·诸王五》的记载,康熙皇帝还曾经“尝命画工写御容与并坐桐阴,示同老意也”,清朝皇室兄弟之间能有如此感情,恐怕也只有雍正皇帝和怡亲王胤祥之间才能企及。
但康熙皇帝并非只有福全这一个兄弟,除去没能活到成年的兄弟外,还有恭亲王常宁和纯亲王隆禧两位兄弟。可这两位兄弟薨逝时,康熙皇帝又是如何做的呢?
福全薨逝前20天,康熙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常宁病逝,康熙皇帝“命诸皇子经理其丧,并谕诸皇子每日齐集丧次”,却连个谥号都没舍得给。康熙十八年,20岁的隆禧病重,康熙皇帝虽然也“亲临探视,为召御医”;其病逝后,康熙皇帝虽然也深为痛悼,辍朝三日并给予了谥号,但较之福全的待遇明显远远不如。
同为皇室兄弟,康熙皇帝为何独独对福全如此敬重,用情至深?难道就因为福全是兄长,常宁、隆禧是弟弟?
归纳之后,大抵能够得出三个原因:
1、相较于常宁和隆禧,福全值得康熙皇帝如此对待隆禧,年仅20岁便早早薨逝,并未给康熙皇权做出任何贡献,康熙皇帝对其的兄弟感情也仅存于哥哥对弟弟的疼惜和爱护。常宁,这个被雍正皇帝评价为“昔年受皇考友爱深恩,不知感激报效,因循懒惰,悠忽终身”的恭亲王,和康熙皇帝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还曾对康熙皇权有过一定程度上的威胁。
康熙二十九年,福全和常宁同任大将军,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常宁“以击败噶尔丹不穷追,罢议政,罚王俸三年”;福全“以擅率师内徙,免夺爵,罢议政,罚俸三年,撤三佐领”。
两位大将军虽均得惩治,而且惩治程度大抵相同,但实际上常宁是真该死,而福全则是替皇长子胤褆背了黑锅。当听到康熙皇帝曾经对随军出征的皇长子胤褆下达过“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的命令后,福全大为感动,一句“我复何言”,心甘情愿代皇长子胤褆领下罪过,维护了皇室颜面。仅此一点,常宁就远远不及,福全就值得康熙皇帝如此敬重。
2、于孝庄太皇太后、仁宪皇太后面前,福全和康熙皇帝更像一对亲兄弟在《清史稿》和《清实录》的记载中,福全“扈太皇太后行”、“奉太皇太后先还”、“躬身侍奉、衣不解带”的记载,屡见不鲜。孝庄太后崩逝后,康熙皇帝更是对其有过“裕亲王自太皇太后违豫,与朕同处,殊劳苦”的积极评价。也就是说,作为康熙皇帝的兄长,福全一直尽心尽责地履行着孝道,和康熙皇帝一样精心服侍孝庄太皇太后和仁宪皇太后。而常宁、隆禧则并无孝道表现的记载。如此过往,兄弟两人之间必定生出非凡感情。
3、福全的优良品质除了对康熙皇权的绝对用户和巨大贡献,除了和康熙皇帝同行的至孝之举,福全还被《清史稿》给予了“畏远权势、礼接士大夫”的至高评价。
拥有康熙皇帝兄长的特殊身份;加上能够参与政事、长期征战沙场的巨大威信;再有康熙皇帝的如此敬重;福全绝对有资格嚣张跋扈。但其并未恃宠而骄,更未居功自傲,而是将自己打造成了一尊维护康熙皇权的守护神;一个礼贤下士、畏远权势的有德之人。如此优良品质,能不得康熙皇帝敬重和爱护?
一句“愿为贤王”,让福全错失皇位;一句“我复何言”,让福全受到重惩;好在,康熙皇帝并非昏君;好在,康熙皇帝明白福全的贡献所在。辍朝五日、三临丧礼,福全应得康熙皇帝如此敬重!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五·诸王六》、《清实录·圣祖实录》、《啸亭杂录》
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总体来说,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好人。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六月,康熙皇帝唯一在世的兄长福全因病去世,在其出殡时,贵为天子的康熙皇帝亲临福全的宅邸,当场恸哭不止。
从康熙的举止来看,他对于自己这位兄长的感情颇深,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作为康熙的兄长,福全的一生,可以说是甘当绿叶的一生,他用毕生的时间,实现了在其年幼时许下的“愿当贤王”的那个承诺。
所以,要问福全是怎样的人?答案就是,他是一个好人。
康熙皇帝登基时,尚在世的兄弟还有五人。
众所周知,康熙的父亲顺治帝,去世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在他去世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不过,别看死的时候年纪轻轻,在顺治帝活着的时候,可没少生儿子。
根据史料记载,截止到顺治帝二十四岁去世时,其一生共生育了八子六女。
只不过,可能是由于医疗条件的落后,顺治帝虽说生了这么多儿女,但存活并长大成人的并不多。
而截止到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登基时,康熙的兄弟,也就只剩下五个还活着。
但在康熙登基没多久,他的六弟奇绶和八弟永干先后夭折,这样一来,康熙活着的兄弟也就只剩下三个人。
这其中,顺治帝的次子福全因为年长于康熙,因此就成了康熙皇帝唯一的兄长。
按理说,福全年龄比康熙要大,并且,在其长兄牛钮夭折后,福全其实就是嫡长子,并且,据记载,福全小时候,也很受顺治皇帝的喜爱,但为何最终登上皇位的是老四玄烨,也就是康熙呢?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而这个故事,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福全的承诺”。
据《清史稿》记载,在顺治十六年的一天,顺治皇帝将他的三个儿子福全、玄烨以及常宁召集到一起,检查三人的功课,同时也顺便聊聊天,增进一下父子之间的感情。
期间,顺治皇帝十分随意地问这兄弟三人,将来有什么愿望,当时,常宁由于年纪小,没说出来个所以然,玄烨则声音洪亮的说“愿效法皇父、安定天下“。
玄烨的回应,让顺治帝对这个原本并不太重视的儿子,自此刮目相看,开始逐渐对他多位留意,这也为日后玄烨登基成为康熙皇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而身为长兄的福全,他的回答,让顺治皇帝十分的惊诧。
“幼时,世祖问志,对:“愿为贤王。”世祖异之。”---《清史稿》
这个回答,别说是顺治皇帝诧异,就连旁人听了之后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在古代历史上,皇位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东西,每一个有能力和有条件的人,都会想尽办法登上这个位置。
而福全作为当时顺治的长子,相比于他的其他兄弟来说,是有更多资格继承皇位的。
但当时不过六七岁的福全,却掷地有声地说出,今生愿意当一个“贤王”,也就是说,他对于人人梦寐以求的皇位,并没有太多的觊觎之心。
自此,福全在顺治帝的心目中,留下了一个老实、忠厚的印象,而那句“愿为贤王”,也成了福全一生最高的目标。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因感染天花,并因医治无效最终逝世,在其临终前,留下遗诏,册立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并继承帝位。
清朝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作为皇帝的哥哥,福全也迎来了新的人生。
对于自己兄长的忠诚和友爱,康熙皇帝在登基之初,就展现出了对福全的倚重,先是在康熙六年,册封福全为裕亲王,并且,命其参与议政。
而福全,也成为了康熙的兄弟之中,第一个被封为亲王的人。
在此之后,康熙对福全的信任不断增加,又将军政等诸多大权交于其手中,而福全也投桃报李,尽心尽力地去辅佐康熙建功立业。
可以说,当时康熙与兄长福全之间,完全是已付“兄友弟恭”的景象,这与几十年后,康熙的儿子们为了嫡位,争得你死我活的局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到了康熙二十九年,福全在剿灭噶尔丹的战役中,更是为自己“贤王”的名号上,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当年年初,勾结沙俄的噶尔丹派兵袭扰内蒙古乌朱穆秦,消息传来,康熙皇帝决定发兵狠狠地教训一次噶尔丹。
教训噶尔丹的计划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安排谁担任抚远大将军,最终,康熙皇帝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能力,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兄长福全。
而福全在领命之后,刚带兵来到前线,就遇上了一个大麻烦。
当时,噶尔丹依仗地势,在密林之中布阵对清军进行狙击,这就让清军颇有些无从下手,除此之外,噶尔丹的士兵们,还把一万多头骆驼驱赶到高地上,并用绳子将骆驼捆住放倒,在骆驼上放上木箱和毛毡,首尾相连之下,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驼阵”。
利用这个“驼阵”,噶尔丹的士兵们在缝隙之中对清军进行射击,由于“驼阵”连绵数里,更让清军无从下手,因此,在噶尔丹的士兵的打击之下,清军是损失惨重。
关键时刻,福全想出了一个主意。
他下令清军士兵改变正面进攻的方式,改为趁着天黑,从左侧山坡攻击,同时,在“驼阵”的正前方,安排敢死队吸引敌军火力,另外,在右侧,同样也命人强攻,最终,噶尔丹的“驼阵”在对方打击之下,出现了缺口,而福全抓住机会,趁势亲自带兵攻杀,最终,“驼阵”溃散。
此战,以清军获胜告终,战后,康熙皇帝对福全的策略以及勇猛,给予了极高的褒奖,一时间,福全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但在接下来的战役中,福全犯了一个错误,导致他在回京之后,遭到了康熙皇帝的严厉训斥。
在大败噶尔丹,福全并没有马上撤兵,而是继续监视着败走的噶尔丹一举一动,而噶尔丹虽遭惨败,但却并不死心,一直在寻找机会卷土重来。
这一点,当时的康熙皇帝看得十分明白,他知道噶尔丹的狡猾,因此康熙就认为,应该持续追击,最好是一举能将噶尔丹消灭。
但福全在当时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噶尔丹已然被击溃,而自己士兵此刻需要养精蓄锐,因此,他当时采取的策略,是按兵不动,非等到后援的部队到来后,才对噶尔丹最终决战。
这个决定被康熙得知之后,极为恼火,骂福全延误战机,虽说当时福全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在不久后,他又犯下了另外一个更大的失误。
在当年十月,福全派遣使者前去缉拿噶尔丹回来认罪,但使者去了近一个月都没有回来,而此时福全的大军中,粮草日渐不足,仅能维持数天,在这种情况下,福全就自作主张,下令命大军回撤。
坦白来讲,福全的这个决定说不上错,但问题在于,他当时没有请示康熙,而是擅自做的决定,因此,在他和康熙会师之后,对于他的自作主张,康熙皇帝是彻底发怒了。
发怒的结果,是在福全回京之后,康熙皇帝当众斥责他为“不遵从命,自行其事”。
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下令对这次战役进行追责,并密召随军同行的皇长子胤禔,要他就此次事件作出详细说明,并且要求他必须和福全说的一致。
康熙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要求,是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的兄长忠厚,此次作战未竟全功不是故意为之,所以如果他处罚福全过于严厉时,那么胤禔等随军将领就会符合自己的意思,把所有责任都推到福全身上。
因此,康熙才会要求胤禔要供述的与福全一致,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福全能够给自己开脱,从而少受一点责罚。
但福全再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什么叫做宅心仁厚。
在他得知康熙召见胤禔,并要求胤禔供述必须与自己一致后,他马上就明白了自己这个弟弟康熙的用意,为此,他大为感动,长叹道:“我还能说什么呢?”
福全初欲录允禔军中过恶上闻,闻上命,流涕曰:“我复何言!”---《清史稿》
最终,他将原本写有胤禔等人在行军时不听从号令的奏折,拿出来烧毁重写,把所有作战不利的责任,全部揽在了自己的身上。
即使是把罪责全部揽了过来,康熙还是不舍得太过严厉的处罚自己的哥哥,他拒绝了议政大臣要将福全“夺爵”的建议,最终,仅仅是“罚俸三年,撤三佐领”了事。
什么叫做“兄友弟恭”?什么叫做“手足之情”?福全和康熙就深刻地演绎了这一点,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福全忠厚且忠诚的前提之下。
这种“手足情深”的温馨场景,到了康熙四十二年的时候,戛然而止。
之所以戛然而止,是因为在这一年,福全重病缠身,期间,虽说康熙对福全的病情十分关注,无奈福全已是病入膏肓,在当年六月,福全不治而亡,终年五十一岁。
而在当时,康熙皇帝正出巡塞外,得知福全病逝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回了京城,并且在回京之后,连皇宫都没有进,而是先到了福全的府上,痛哭不止。
“福全薨,上即日还跸。临丧,摘缨,哭至柩前奠酒,恸不已。”---《清史稿》
之后,康熙皇帝命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等人,按照诏令为他们的伯父福全穿孝守丧。
要知道,这些皇子可是康熙的儿子,即便是守丧,也不会让这么多皇子共同前来,而康熙此举,充分说明了福全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如何等重要。
并且,康熙还为了福全亲自挑选了一个“宪”的谥号。
“宪”这个谥号,在整体谥号中属于一个偏上的谥号,根据谥法的解释,能享有“宪”这个谥号的,均是个人秉性纯正,且做出过一定贡献的人。
“行善可记曰宪 ,在约纯思曰宪 ,文武可法曰宪 ,聪明法天曰宪, 仪范永昭曰宪, 表正万邦曰宪,博闻多能曰宪 ,赏善罚恶曰宪。"---《谥法》
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于兄长福全,是相当认可其一生功绩的,而福全的所为,也担得起“宪”这个谥号。
有道是打虎亲兄弟,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开创了清朝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而在此等功绩的背后,与他的兄长福全一生忠诚分不开。
愿为贤王,是他一生的承诺,从这一点来说,福全确实是一个好人。
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在康熙二哥福全年幼的时候,顺治帝曾问福全的志向是什么,福全没有丝毫犹豫的就说出“愿为贤王”。
顺治帝虽然年龄不大,临终时也不过二十二岁,但其子嗣却不在少数,其中儿子八人,女儿六人,这生育能力属实厉害。
在顺治的八个儿子中,福全虽然身为老二,但因为老大牛钮存活不过百天,于是福全便是康熙唯一的哥哥。
因为顺治的儿子们大多早夭,所以最终能成为储君的无非是福全和康熙,并且相比较康熙来说福全更加具有优势。
福全的母亲乃是董鄂氏,大家不要产生误会,这个董鄂氏并非是顺治的宠妃董鄂妃,但两人因为同出一族确实有着不小的牵连。
当时董鄂妃虽然诞下一子,可惜还没高兴多久的顺治就收到了爱子早夭的消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董鄂妃没有早逝,那接下来必然会拥护福全。
反观康熙的母亲佟佳氏,在为顺治诞下一子后仍未受到宠爱,并且因为是汉人的身份所以本就吃亏,简而言之就是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那么这个皇位就是福全的。
但意外还是来临了,当时清廷内部大面积爆发天花这一病症,身为皇帝的顺治都未能避免,为了防止皇子受到感染,于是便让他们出宫居住。
但尽管如此康熙开始患上了天花,不过最终却是凭着命硬活过来了,当时顺治被这天花给弄得不胜其烦,就连自己都时日不多了。
于是为了避免后代帝王有同样的情况发生,再加上康熙也确实聪明灵敏,于是顺治便将康熙立为储君,作为实际上的老大福全则是无奈出局。
但福全对此倒是并未表示遗憾,首先要说明的就是他跟康熙的关系极好,不是那种夺嫡之间虚伪的好,两人自小都在孝庄太后身边长大,所以自然亲近了些。
其次就是福全从未表示出自己有想当储君的心,当初顺治曾询问福全的志向是什么,还是孩童的福全想都没想就直接说想做一个贤德的王爷。
此话根本就不需要检验真假,首先当时福全年龄不大所以肯定没那么些花花肠子,其次就是当时福全是完全有能力且有实力说出做一个贤君的,毕竟他也算是皇子之间的第一人了。
所以康熙被定为储君后,这并没有疏远两人的关系,福全也没有突然怨恨康熙,而是一心一意的为自己这个弟弟做事。
这边康熙也没有亏待福全,康熙六年福全被特封为裕亲王,并且可以参加朝中仪政,由此可见康熙对自己这个哥哥的信任程度。
康熙二十九年,一直在清廷西北部的准噶尔部开始不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得到沙俄的支持后便开始对清廷的边境发动攻击。
值得一说的是在康熙时期清军的战斗力以及国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康熙也是性情中人,不问求和直接反打准噶尔部。
在康熙的任命下,福全被提名为抚远大将军负责带领清军前去镇压准噶尔部,在出发前康熙还亲自将福全给送出城门,这份待遇属实豪华。
不得不说康熙真乃一代明君,尽管他坐镇于后方当中,但对于前线的情报可谓是了如指掌,在福全等人抵达后,康熙立即下令不要轻举妄动。
因为福全并非是镇压准噶尔部的唯一军队,还有一支由康熙的另外一个弟弟带领,两人合击之下必然会让准噶尔部荡然无存。
怎么说福全也是自小陪伴康熙长大的,在得到这一命令后福全便停下了脚步,随后派出亲信带上牛羊前去笼络噶尔丹等人,目的自然是拖住机会从而对噶尔丹形成合围。
最终在福全的带领下清军大破噶尔丹的军队,并与万军之中俘虏了土谢涂汗,康熙对于此战的结果非常满意,对福全的嘉奖之词也是毫不吝啬。
噶尔丹命人前往福全军中试图将土谢涂汗赎回,尽管福全对此并不乐意,但考虑到清军此行虽然打了胜仗,但已然陷入疲惫当中,于是在归还土谢涂汗的同时令清军撤退。
得知这个消息的康熙是大为不满,他认为此时清军士气正盛,此番放弃追击并归还土谢涂汗等人,这其中延误军机不说还长他人志气。
事后福全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便命清军再度追击噶尔丹,被逼的走投无路的噶尔丹只好向福全认错,并承诺愿意进京面圣听从发落。
当时噶尔丹被清军围困,于是康熙便听从了噶尔丹的要求,与此同时康熙也对福全多加劝诫,告诉他噶尔丹此人极其不简单,应当极力防止他逃跑。
鉴于当时军中粮草不多,再加上本来答应回京听候发落的噶尔丹逃跑,于是福全就下令全军撤出边境,此举算是彻底让噶尔丹成功逃脱。
噶尔丹作为清朝的大敌,就这样被福全给放跑,康熙自然是十分生气,因为噶尔干生性狡诈,下一次能将其活捉就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了。
于是福全回京之后便受到了来自康熙的惩罚,对于康熙列下的种种罪状,福全也是全部认罪没有一点遮掩。
最终根据当时的律法,再加上在出征噶尔丹早期福全曾立下大功,于是福全便被削除爵位,他在朝廷中的议政权也被剥夺。
如此惩罚倒也不算小了,但福全对此没有半点怨言,因为确实是他的优柔寡断导致让噶尔丹叛逃,这对于清廷来说莫过于一个巨大的计时炸弹。
果然如康熙所想,叛逃出境的噶尔丹并没有老实本分下来,而是在战败之后当即就找到了沙俄,希望沙俄可以出兵帮助他东山再起从而对抗清廷。
康熙三十五年噶尔丹再度进犯清朝边境,康熙也再一次御驾亲征,这一次福全也是跟着披挂上阵迎战噶尔丹。
这一次在康熙的带领下,直接将噶尔丹给逼入绝路,最终走投无路的噶尔丹服毒自尽,此战中福全也将功补过弥补了曾经所犯下的错误,他跟康熙之间的隔阂也尽数打消。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病重去世,得知这个消息后身在外地的康熙迅速回京亲自祭奠,为了能跟福全多待一会,在福全出殡的那几天康熙都一直住在他的王府上。
由此可见康熙跟福全这对兄弟的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从福全这一生经历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好王爷,但不是一个好将军。
不管是身为皇子还是日后的王爷,他都兢兢业业的辅佐康熙帝,但也确实是因为他的决策失误最终导致噶尔丹逃脱从而制造出更大的伤亡。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历史喵在此谢过诸位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