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哪些名人,是通过“捡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通过“捡漏”走上人生巅峰,那当然是老蒋了。
对于蒋介石这个人,我们向来争议非常大,按照是非观来说,如果我们要认为一个历史人物是个好人,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材料来证明他是个好人,但是如果我们要认为一个历史人物是个坏人,同样我们也能找到很多材料来证明他是个坏人。所以在这里对于蒋介石的好坏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想说的重点在于,他是怎么通过"捡漏”成为国民党的一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变成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的。
我们先把时间回到1925年3月12日,这天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但是他并没有指定革命接班人,至于为什么孙中山没有指定接班人,我们也不得而知了。这个时候在广东革命政府这边,有资格继任的前四名是确定的,他们分别是: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和许崇智。而这个时候的老蒋,最多只能排第五,我在这里说的第五只是最多,什么意思呢?这就好比今天的北大清华是我国大学中排名前两位的大学,其他的大学都不敢说自己能排进前两位,他们最多只能争第三,如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等。我在这里说的第五就是这个意思,当时能排第五的人有很多,老蒋还不一定是第五。
说完了这个情况,我们再看看排在前四位的人物:
▲年轻时期的汪精卫确实长得非常帅气
第一位的汪精卫是我国史上著名的大汉奸,但在哪个时候他还不是汉奸,拿到今天来说就相当于国民偶像,首先汪精卫长得非常好看,对于汪精卫的好看,著名诗人徐志摩曾说:胡适之(胡适)先生说过,如果我是一个女人,我一定会嫁给他。由此可见他在当时国人心中的人气有多高;其次当时的汪精卫还是一位著名革命志士,年轻时期曾刺杀过摄政王载沣,名声非常响亮;再次,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的时候,汪精卫就在他的身边,而且在1925年1月他还亲手起草了总理遗嘱,后来孙中山在上面签了字,这份总理遗嘱是孙中山最后的政治交代,其中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话就来自孙中山先生的这份遗嘱。汪精卫一直都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在国民党内的地位非常高,最有希望成为继承人。
第二位的胡汉民,他在国民党中的资格比汪精卫更老,汪精卫19岁成为秀才,胡汉民22岁就中了举人,从同盟会甚至是最早的革命时期,他就开始追随孙中山,清末时期的一系列起义胡汉民在其中筹款的功劳非常大,后来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胡汉民就是他总统府的秘书长,也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尤其是孙中山在1924年北上去北京的时候,在广东要有人看守革命大本营,也就是要有人代行孙中山的职权,而这个人就是胡汉民。这就相当于古代皇帝出去打仗,留下京城负责监国的通常是太子,胡汉民当时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就有这么高。
▲党内大佬胡汉民
并且汪精卫和胡汉民这两人的私交还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后被清廷抓了起来,当时胡汉民就非常着急,到处借钱还是不够就跑到澳门去赌,不想把借来的钱全输光了,胡汉民为此极度郁闷,甚至有天做梦都梦到汪精卫被处死,竟然嚎啕大哭,哭得把邻居们都吓醒了。
汪精卫对胡汉民也是同样的感情,后来胡汉民去组织黄花岗起义,临行前把遗嘱什么的都写好了,后来就传来消息说胡汉民死在了黄花岗,汪精卫当时也是失声痛哭,竟然昏死过去了,醒来还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句是“可怜两人血,不做一处流”,从中我们能看出汪精卫对胡汉民的感情有多深,当然胡汉民也没死在黄花岗起义。
第三位的廖仲恺是国民党的左派人物,什么为左派呢?就是坚定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所以后来国民党很多左派人物也多出自与廖仲恺有亲密关系的人,如他的妻子何香凝、儿子廖承志等,一直都以左派人物的身份活跃在民国的政治舞台上。
第四位的许崇智是当时广东军队的总司令,能坐上这个位置当然是得到孙中山高度信任的人了,毕竟枪杆子全在他手上。许崇智出身于广东的世家大族,在广东可以说是根深叶茂,顺便说一下他的一个堂妹许广平,就是鲁迅先生的妻子。
以上四人是孙中山的班底,汪精卫是孙中山的文胆,胡汉民负责行政,廖仲恺负责党务和对外联络,许崇智负责军事,可以说这个班底已经完全够用了,这其中就没老蒋什么事。那为什么当时的老蒋在国民党中会混的这么惨呢?其实也是老蒋自身的问题:
1、老蒋直到1908年才参加同盟会,在国民党中资历太浅;
▲孙悟空表示,老蒋在日本期间干的活和他当年在天庭当弼马温干的是一样一样的
2、老蒋的学历其实很差,当时国民党内部都不太看得起他。蒋介石在日本期间其实就读于振武学校,拿到今天来说,就是一些留学生到了当地的时候语言还没学好,当地的学校就会组织一些预科班,先让这些留学生在当地学习语言,等语言学好了再进入正规大学学习,振武学校就是预科班的性质。而根据现在的档案材料,老蒋在振武学校期间主要是负责养马的,就跟《西游记》里孙悟空那个弼马温差不多,对于这点老蒋后来当然是不承认了,所以他一生都在扯个弥天大谎,说自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所名校,如我们熟知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小凤仙的老公蔡锷将军、大军阀阎锡山、孙传芳,包括许崇智都是从这个学校出来的。
3、老蒋自参加革命以来表现一直不好,从他参加革命到1924年有据可查的脱队记录就有14次,有时候是心情不好了抑郁了要出去散散心,有时候是遇到困难了就甩手不干了,还有的时候就是跟上司闹别扭了等等,那个时期的老蒋我们完全可以叫他“蒋跑跑”。
革命队伍缺将才,老蒋一次捡漏喜当校长老蒋的第一次捡漏,就是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这是怎么回事呢?
1924年广东革命政府在组建黄埔军校,老蒋成为了学校筹委会的委员,本来老蒋是干得热火朝天的,以为将来军校成立了,自己就能当校长,但不想在孙中山眼里的校长其实是许崇智。老蒋在听了这个消息后就索性撂挑子不干了,回到了老家浙江奉化。
不过当时广东革命政府里基本都是政治人才,军事人才非常少,老蒋好歹也算是个军事人才,一看老蒋走了,也都觉得不是个事,便由许崇智出面到浙江奉化又把老蒋给请了回来,老蒋这才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
不过你也别认为校长就是黄埔军校的一把手,当时孙中山兼任了黄埔军校的总理,他才是一把手,二把手是党代表廖仲恺,三把手才轮到老蒋这个校长。
但历史诡异的就是,那个时候老蒋的前面有四个人,是他的四座大山,他竟然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从一个勉强第五的位置迅速爬到了第一,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接着再说。
昔日挚友撕逼,老蒋二次捡漏入核心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时候,他身边地位最高的是汪精卫,处理完孙中山先生的丧事后,他带着一众人等就回到了广东,但他到广州后第一时间并没去找胡汉民,虽然此前两人私交极好,但到了这个时候都想争夺党内第一的位置,就开始勾心斗角了起来。
对于当时的汪精卫来说,如果第一时间去见了胡汉民,那胡汉民就有主场优势,哪怕胡汉民说些客套话,要汪精卫先休息下再商量事情,汪精卫就会马上变成二把手,因为他不得不听从胡汉民的安排。
所以汪精卫到了广州后就去见了其他的几个大佬,廖仲恺、许崇智还有老蒋这些人,在他当时所见的人当中,最重要的还不是这几个人,而是苏联顾问鲍罗廷。鲍罗廷其实就是斯大林的代表,当时广东革命政府得到了苏联很大的支持,所谓的“出钱、出枪、出人”都要仰仗苏联,通过接触,鲍罗廷基本认可了汪精卫,打算支持汪精卫成为国民党的一把手。对此鲍罗廷私下里也说过,胡汉民不好打交道,但汪精卫却很好打交道。后来这些人就在一起商量好了,直接选举汪精卫成为了国民党的一把手。
PS:当时投票的时候有11人,最后11张选票竟然都选了汪精卫,面对这种情形汪精卫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说明汪精卫也给自己投了一票,当唱票人说出选票数后,汪精卫是很尴尬的。
汪精卫就这样成为了国民党的一把手,作为至少是二号人物的胡汉民还一直还蒙在鼓里,直到汪精卫当选的消息登报后胡汉民才知道此事,而在汪精卫的政府中,胡汉民“荣幸”地成为了外交部长,这对于胡汉民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因为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在国际上只有苏联承认,其他还没有一个国家承认,这种外交部长就相当于今天大蒙古国的海军部长——屁用都没有,胡汉民被架空了,前面少了一座大山,老蒋成为了国民党中的第四号人物。
廖仲恺案狗血不断,老蒋三次捡漏跃升老二在胡汉民被架空后,紧接着1925年8月份又发生了廖仲恺遇刺案,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其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是国民党联系各方的纽带,国共合作他是纽带,苏联帮助国民党他也是纽带,而且在民间的声望还非常好。
廖仲恺作为左派人物遇刺,这就意味着这个事情很可能是右派干的,于是国民政府就成立了一个三人调查委员会,这三人是汪精卫、许崇智和蒋介石,这个时候老蒋已经成为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那为什么这当中没有胡汉民呢?因为胡汉民有重要嫌疑,他的一个堂兄弟就是这起案件的重要嫌疑人。
后来查来查去,胡汉民嫌疑非常大,于是汪精卫就下令抓捕胡汉民。这时候就发生搞笑的事情了,胡汉民一看有人来抓他了,便赶紧跳窗从后院逃到了汪精卫家,这也是因为以前胡汉民和汪精卫两家私交极好,胡汉民第一时间便逃到了汪精卫家。
进了汪精卫家门后胡汉民就见到了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陈璧君一见胡汉民来了就马上热情地招呼起了胡汉民,还忙问是怎么回事,一听是汪精卫要抓他,陈璧君就不干了,说道我们两家关系这么好,老汪怎么可能要抓你呢?于是就马上给汪精卫打去了电话,在电话中汪精卫也是一套说词,说了半天,陈璧君跟他说,现在胡汉民在我家云云,遇到这种事汪精卫也没办法只好让胡汉民在自己家住了一夜,后来汪精卫一想也就算了,都是老兄弟,后来就把胡汉民送到苏联去考察了。
紧接着许崇智又被牵扯到了这个案子里来,因为他是军队方面的最高负责人,而廖仲恺案调查起来,其中也有一些军方的背景,所以当时的舆论也指向了许崇智,这个时候老蒋就情深意切地写了封信给许崇智,建议他暂避风头,军队我就先替你把控了,什么时候等风头过了,你回来了我就把军队再交给你。许崇智看了老蒋的信,觉得说得在理,便把军队交给了老蒋,也没想到老蒋有其他的心思,便离开了广州,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淡出了政坛,直到1965年在香港逝世。
经过廖仲恺案,国民党中的二把手胡汉民被彻底边缘化,三把手廖仲恺遇刺身亡,四把手许崇智淡出政坛,表面上获利最大的是汪精卫,他的一帮竞争者全部出局,成为了国民党的一把手。但实际上获利最大的还是老蒋,老蒋一下子就成为了国民党中的二号人物,同时还成为了军队的一把手,为他后来夺取国民党大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山舰事件闹乌龙,老蒋四次捡漏意外登顶1926年国民党举办了代表大会,在会上基本确立了汪精卫和蒋介石共同执掌大局的体系,汪精卫资格老是老大,掌握政权,老蒋资格浅当老二掌握军权。在成为了国民党中的一号和二号人物后,汪精卫和老蒋之间很快就互撕了起来,因为他们都想当杠把子。
这个时候老蒋就抛出“北伐”这一崇高理想了,因为北伐就意味着战争,一旦打仗当然要仰仗军队了,老蒋又是军队的一把手,这样一来大量的资源就会落到军方手里,很多权力也会流到老蒋手中。
但这只是老蒋的如意算盘,但是对于汪精卫和鲍罗廷来说,广东革命政府在广东这个地方还没站稳,发动大规模的北伐就太冒险了,北伐的事情也就搁置了下来。搁置北伐,老蒋自然是不干的,于是跟汪精卫就从互撕走向了互掐。
老蒋的举动,就引起了国民党内右派的主意,右派在国民党中其实也有很大的势力,在当时叫“西山会议派”,主要是一些精英人士组成,他们看不惯苏联,一看老蒋跟汪精卫杠上了,便想火上添油一把。于是当时就非常诡异地出现了一个调令,把一艘名叫中山舰的军舰调到了黄埔。那个时候老蒋经常听身边的人说,他的举动让苏联感到不爽,苏联想把他抓到苏联去审判,而当中山舰开到黄埔的时候,老蒋就马上神经紧张了起来,认为要抓他去审判的事是真的了,便一不做二不休,在1926年3月20日发动了军事政变,但老蒋很快发现这是个乌龙,于是很快就撤销了这次军事政变。
▲陈列在博物馆中的中山舰
按道理来说,老蒋发动军事政变,事后应该被处理,这本来是个祸事,却不想因祸得福。这个事情后,苏联顾问鲍罗廷觉得老蒋对军队很有控制力,又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决策,开始看好老蒋。更重要的是当时国民党右派认为没必要跟苏联搞在一起,坚持要把苏联顾问从革命政府中剔除出去,汪精卫又搞不定右派,鲍罗廷就逐渐对汪精卫失去了兴趣。经过这个事情,鲍罗廷转向了老蒋,而且此前一年,老蒋还把儿子蒋经国送到苏联留学,鲍罗廷便认为老蒋是可以团结的。或许你会觉得奇怪,苏联为什么会看上老蒋的呢?其实放在当时也不奇怪,当时的老蒋是以响当当的左派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还赶时髦地读了很多马列著作,怎么看都是个共产主义者。
后来鲍罗廷就跟老蒋多次眉来眼去,到最后苏联跟老蒋的合作还竟然搞成了。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后,到了1926年的年中,老蒋成为了国民党中常会的主席,当上了国民党的老大。
PS:中山舰事件到今天也没完全搞清楚,以上描述是根据事情发展所做的推测。
当然这只是老蒋的第一次登顶,不久之后广东革命政府就发动了北伐战争。在北伐战争中,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又从长江流域打到了北京,最终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这期间还发生了很多事情,有“宁汉分流”、“宁汉合流”、老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老蒋下野、复出等等的事情,老蒋也在其中经历了跌宕的人生起伏,不过这些事情就基本都是权谋,而不是捡漏了。
可以说老蒋的第一次登顶,我们完全可以用捡漏来形容,老蒋是当之无愧的“捡漏王”。
史上哪些名人,是通过“捡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布拉德贝里,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1000米短道冠军。
其实,布拉德贝里的水平非常一般,在这次比赛中,他实际上是垫底选手。而布拉德贝里有非常有自知之明,参加这次比赛就不是冲着拿奖牌的……这位大仙的目的很感人:同组选手中有一位名叫阿波罗的世界纪录保持者,通过比赛可以认识这位高人,然后邀请到澳大利亚自己的冰上用品店剪彩。
对的,布拉德贝里参加这次冬奥会的主要目的,是找偶像来了。
于是,所有人都没有对布拉德贝里抱希望,包括他自己。实际比赛中,他也是非常稳定的发挥。(决赛开始后,布拉德贝里被落在最后)
预赛时,布拉德贝里一直垫底,但是同组选手犯规,他挤进了半决赛;
半决赛的对手更强大,布拉德贝里稳定发挥,一出发就稳居最后一名。结果在最后一圈的时候,韩国选手金东胜摔倒,紧接着中国选手李佳军和加拿大选手也摔倒了……布拉德贝里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进入了决赛。
决赛更为精彩,东道主阿波罗,也是布拉德贝里的偶像,人气最高,夺冠希望最大。一路捡漏上来的布拉德贝里完全被忽略了,他自己也不抱什么希望,毕竟这感觉像是青铜对王者……
顺理成章的,一开始布拉德贝里就稳居最后一名。(布拉德贝里:你们相信吗?我都不相信哦……)
结果,在比赛中的冲刺阶段,前四名选手竟然摔倒在了一起……被落在最后的布拉德贝里,成为唯一站着到达终点线的人。
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这位大仙从预赛开始就稳居最后一名,一路垫底进入决赛。然后,捡漏捡了个冠军。
好吧,你已经是冠军了,回去为自己的冰上用品店代言吧!
史上哪些名人,是通过“捡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对男人来说捡个皇帝做做,可谓是捡了个大漏;对于女人来说就是捡个皇后来做,也是个大漏。如果不是正妻,老公捡了个皇帝,自己阴差阳错捡了个皇后,那就是超级大漏。
那就说说这个事。
公元前180年,西汉吕太后吕雉驾崩,留下遗诏让吕王吕产做相国,让吕禄的女儿做皇后。
本来吕后在政时,大力培植吕氏外戚集团势力,就引起刘氏皇族和功臣的不满。现在吕氏集团的核心人物没有了,一直被打压的刘氏皇族和功臣趁势反弹。
首先是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响应于内,群起而杀诸吕,皇室集团取得彻底胜利。
吕后确立的后少帝刘弘被废,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迎立代王刘恒入京称帝。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代王刘恒捡了个大漏,做了皇帝,是为孝文王,其母薄姬为太后。
孝文帝即位几个月后,公卿大臣请求立太子,窦姬的长子年龄最大,被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女儿刘嫖为长公主。第二年,窦姬的小儿子刘武被立为代王,不久迁徙梁国,是为梁孝王。
这事看起来是顺理成章,其实里面有许多故事。
吕太后临朝称制时,窦姬由良家女子选入宫中服侍太后。后来,太后把一批宫女遣送出宫,赐给各诸侯王,每王五人,窦姬就在这批宫女之中。
窦姬家在清河,心想到离家较近的赵国去,就请求主管遣送的宦官,把她的名册放在去赵国的人员中。
宦官把这事给忘记了,是否有意不得而知,错把她的名册放到了去代国的名单中。
名册上奏,诏令允许,准备启程。窦姬一看不合心意就痛哭流涕,埋怨那个宦官。本不想去,但被强行带走,窦姬阴差阳错就到了代国。
到代国后,代王偏偏喜欢窦姬,不久就生下了女儿刘嫖,接着又生了两个儿子。
代王王后生了四个儿子,这可都是嫡生儿子。在代王尚未入朝为帝时,王后就病逝了。
等到代王被立为皇帝,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接连病死。
窦姬所生的长子刘启就被立为了太子,母凭子贵,窦姬就被立为了皇后。
作为刘邦儿子的代王刘恒,捡漏做了皇帝,也是大概率的事件;
但窦姬成为皇后,这的确有些神奇。
看来,有些事勉强不得,但有些东西是你的,谁也抢不走。
当初,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再次遭受箭伤,引发重病,吕后就请了良医为他医治。
刘邦询问病情,医生进言道:“病可以医治。”
刘邦听了不但不高兴,反而大骂医生说:“我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我命在天,就是扁鹊又有何益!”
不愿意接受治疗,赐给医生五十斤黄巾,命令他离去。
不久之后,刘邦驾崩。
都说有病乱求医,那是珍惜生命,但刘邦却不医治,看来也不是没道理。
命运这个事还真的不好说。
还有更神奇的哪!
《汉书·外戚传》还记载了窦皇后姐弟团聚的事。
孝文窦皇后(?-前135年),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皇甫谧言,云窦后名猗房。窦猗房是普通的农家女,平民出身。窦漪房被立为皇后以后,父母已早亡,唯一的愿望就是寻找失散的兄弟。
当时,薄太后正忙着尊礼薄氏祖先,她也不敢跟老太太攀比,迟迟没有向汉文帝提出这个想法。
就在她被册封为皇后的那一天,她向文帝提出建议,要宴请天下所有鳏寡孤独的老人,并赐给生活贫穷的人布匹、米面、肉食;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都赐予一定的生活必需品。
汉文帝以善孝治天下,对皇后这个建议大加赞赏,并立马实施。皇后这一善举,很快传遍天下。
窦漪房的家世也逐渐流传开来,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就是窦皇后的亲弟弟窦少君。姐弟分别时,他才五六岁,现在已经成年。
姐姐窦漪房入宫不久,由于哥哥窦长君在外面劳作,没人看管,窦少君就被拐卖。先后被拐卖多次,最后被卖到河南阳宜一户财主家做了奴仆。
窦少君被派往山上烧炭,结果天降暴雨,发生泥石流,一百多人大都丧生,他却躲过一劫。死者家属到主人家哭闹不休,窦少君跟随这家主人逃到了长安。
到了长安,窦少君就算了一卦,算卦的人说他不久就会大富大贵。
打死他也不会相信自己能大富大贵,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可没走多远,就听到人们都在谈论窦漪房的事,一下子勾起了他的兴致。
窦少君就大着胆子给皇帝写信,说自己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亲兄弟。
文帝是仁德之君,仔细询问皇后。皇后把一切都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他。
于是,文帝下诏,并与皇后一起召见窦少君。
姐弟相认的整个过程,都被史官详细地记录下来。
史书上说,当时大汉的皇帝被感动得落泪,旁边的宫女也跟着皇后哭泣。
看来,天上不一定会掉馅饼,走路被金元宝绊倒是可能的。
比这更幸运的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就看有没有这个运气。
造化弄人,但也是各人的修行,不可强求。
史上哪些名人,是通过“捡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公元1660年5月28日,一个男婴降生于神圣罗马帝国选帝公国不伦瑞克-吕讷堡的汉诺威,他的老爹是神罗汉诺威选帝侯恩斯特·奥古斯都,他的母亲是英格兰之王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索菲亚,这是一个拥有黄金血统的男婴!
好吧,其实以上这一切都是扯淡,他老爹恩斯特虽然号称选帝侯,但其实上面还有三个哥哥,怎么轮神罗的皇位都落不到他头上,而且那时候神圣罗马的王位已经攥在西班牙手里了。他老娘确实出是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但其实出生在波西米亚,连伦敦塔长啥样都不知道。
所以这个叫做乔治·路德维希的男婴其实狗屁不是,也就能继承自己老爹那点可怜封地,顶着汉诺威选帝侯的大帽子混日子而已。然而开挂的人生无法解释,这货后来终归成了震撼欧洲的捡漏之王。
牛刀小试——三个打工的怪伯伯前边不是说乔治有三个伯伯嘛,那可是个顶个的好汉,从少年时代就南征北战的兼并了不少地盘,不负日耳曼蛮子的美名。可是他们却有一个相同且难以启齿的问题——生不出儿子来。
这边执行的还是萨利克法条,女性没有领地继承权,于是三个伯伯全都给乔治义务打工了。最好心的二伯伯临终之前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简直是最贴心的全方位金牌服务,送钱送粮送领地,管吃管住管姑娘.........
1698年1月23日他的亲爹恩斯特去世,他很随便的就把四位长辈所有地盘全部收入囊中,在38岁统一了不伦瑞克-吕讷堡。
神级捡漏——硬扣上的英国王冠时间很快来到1714年7月,乔治同学百无聊赖的跟情妇鬼混,已经52岁的他早不复当年之勇,躲在厕所寻找蓝色的小药丸。这时厕所的门被敲响了,一个低沉的声音在门外响起:“阁下!在左侧第三个抽屉里!”
要不是乔治听出是外交大臣的声音几乎被吓尿当场:“我擦!有啥事儿不能等我齐活儿再说?不对!你咋知道在那的?”
外交大臣低沉的声音再次响起:“英国的安妮女王病危了。”
乔治:“不是没死嘛!?死了再随份子不行吗?再说这和我有毛关系?”
外交大臣:“您也是她的继承人之一啊!”
乔治:“前面他喵排着50多号人呢!这也算继承人?算啦!你把俺珍藏那半斤萝卜送过去吧!当破财消灾啦!”
外交大臣:“可是他们选定的继承人是您母亲啊!”
把小药丸洒了一地的乔治:“我擦!英国佬疯了?”
外交大臣:“这事儿说来我都不相信,10几年前他们不是弄了个《1701继承法案》嘛!”
乔治:“是啊!怎么了?”
外交大臣:“那个法案规定只有新教徒才能继承英国王位,排你母亲之前的继承人都是天主教徒.......”
乔治:“这也行.......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俺老娘上个月已经去世了啊?!”
外交大臣:“所以继承王位的是您!你是最靠近继承权的新教徒.....”
厕所的大门瞬间被打开,裤子都没提上的乔治出现在门前,右手拿厕纸,左手拿药丸,两腿间还夹着一条毛毛虫:“还犹豫什么!我们向英格兰出发吧!”
1714年10月20日,连英语都说不明白的乔治·奥斯古都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为英国之王,前任安妮女王已经把苏格兰、爱尔兰全部摆平,他接手的是一个完成的不列颠,开启了英国的汉诺威王朝,这样的捡漏堪称神级...........
史上哪些名人,是通过“捡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历史上的捡漏王者有很多,有些人自己不用怎么努力,白白就有人送个江山给你,而有些人努力了一辈子,最后也没能夺取江山,你说气不气人?
人比人,真的要气死人,所以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好了。每天只能跟自己比,因为跟别人比,你的血压会迅速升高。
第一个捡漏王,汉文帝刘恒。汉高帝刘邦一共有8个儿子,其中嫡长子汉惠帝刘盈,继承了他的皇位。但是刘盈的老妈吕后不是个善茬,朝中大权都被她掌控。
因此吕后开始各种作妖,来对付刘邦的子孙,相继弄死了好几个。刘恒是个意外,因为他对吕后不错,估摸着还娶了吕家的女儿,所以没有受到株连。
此外刘恒和他老妈薄姬做事都很低调,薄姬这辈子也就被刘邦宠幸过一次,所以跟吕后没有必然矛盾。刘盈登基以后刘恒就乖乖去代地做王了。
按道理这天下永远轮不到他来坐,代地是苦寒之地,而且他排行老四,上面还有哥哥刘肥和刘盈,所以怎么都轮不到他。
可偏偏陈平、周勃在诛杀了诸吕以后,认为刘恒势力单薄,母家也为人低调,很适合做皇帝,所以就把他扶植为了皇帝,这漏捡得实在是轻松。
毕竟刘肥的儿子刘襄和刘章风里来雨里去,为诛灭诸吕立下了汗马功劳,刘襄甚至倾巢而出,结果连根毛都没摸着。
第二个捡漏王,汉宣帝刘询。汉武帝晚年逼死了自己的太子刘据,其他成年的儿子一个都看不上,所以只好把皇位传给了年仅8岁的刘弗陵。
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可惜汉昭帝寿命短,只活了21岁就挂了。这皇位一时间就空了出来,霍光和大家商议了很久,决定立昌邑王刘髆的儿子刘贺做皇帝。
刘髆是汉武帝的儿子,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让他来做皇帝顺理成章。结果刘贺这家伙不听话啊,一口气带了200个心腹来继承皇位。
这显然是要把霍光这帮汉朝老臣给顶替下去啊,所以霍光先下手为强,在刘贺做了27天皇帝的时候,就把他给废了。
这么一来皇位又空出来了。其实汉武帝还有不少后代,可是或多或少都不是很好控制,毕竟大家都是王爵的后代,谁没有百八十个人跟着呢?
为此霍光就看中了身为平民的刘询。刘询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这哥们从小在牢里长大的,放出来以后就做了普通老百姓,身边没有任何亲信。立他做皇帝,有利于霍光掌控。
况且他也是汉武帝的子孙后代,是汉武帝的曾孙,自然也是有资格做皇帝的。因此汉宣帝刘询就这么捡了个漏。前一天还在为生计发愁,准备去卖草鞋,第二天就做皇帝了,你说人生神不神奇?
第三个捡漏王,唐高宗李治。李治的情况和李煜就很相似了,李世民有很多儿子,其中嫡子就有三个,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
按理说,怎么都轮不到李治来做皇帝,他在所有儿子里排行老九,在嫡子里排行老三,哥哥们都活得好好的,哪里轮得到他?
可是李世民非常喜欢四子李泰,将他的所有规格都提拔到了太子级别,这引起了太子李承乾的强烈不适。而李泰则积极地为了争夺储君之位谋划了起来。
为此长子李承乾未免夜长梦多,打算早点登基,就学习李世民发动了兵变。结果李世民收拾了李承乾,将他废为庶人,又把李泰给贬谪到了外地。
两个夺嫡的哥哥都被赶走了,这么一来李世民的嫡子就剩下了李治。李世民认为,李治是个仁厚的人,立他做皇帝,他的那些兄弟才能保全。结果没想到李治把李世民那个厉害的小老婆武则天给娶回了家。导致李唐宗室差点灭绝。
第四个捡漏王,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是词中之帝,这哥们压根就不想当皇帝。他是南唐中宗李璟的第6个儿子,前面有5个哥哥,怎么也轮不到他做皇帝啊!
况且除了太子李弘冀之外,他还有个叔叔也在争夺皇位,那就是李璟的弟弟李景遂。早年李景遂就被李璟立为皇太弟,负责处理政务。
所以说李景遂和李弘冀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个人为了储君之位斗得你死我活,至于李煜,整天在家舞文弄墨,压根就不想争夺皇位。
可是老天爷偏偏要折磨一下李煜,当时李弘冀总觉得叔叔李景遂太碍事,所以就派人把叔叔给毒死了,李璟得知以后勃然大怒,将李弘冀的太子之位也给废掉了。
这么一来两个争夺储君的人物都没了,这皇位居然莫名其妙地就落在了李煜的头上。李煜表示我就想写词过日子,当皇帝我是真不行。
第五个捡漏王,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明孝宗朱佑樘从小身体就不好,长大以后,又只娶了一个老婆,所以朱佑樘的子嗣非常淡薄,活下来的儿子只有一个,那就是著名的朱厚照。
所以不管朱厚照是个什么货色,朱佑樘都必须要把他立为皇帝。朱佑樘去世以后,朱厚照成功当上了皇帝。
这哥们可会玩了,娶了一堆老婆在后宫,可是他一个都不感兴趣,他对畜生更感兴趣,宁可睡在养老虎豹子的豹房,也不肯去后宫睡觉。结果导致他一个儿子都没有。
此外他喜欢御驾亲征,自从朱祁镇御驾亲征被瓦剌人抓了以后,明朝大臣们一听到御驾亲征这几个字就吓得直哆嗦。
可是朱厚照才不管这些,主动前往北方与蒙古小王子交战,居然还获胜了。尝到甜头的朱厚照,在得知宁王朱宸濠叛乱以后,立刻再次御驾亲征。
结果他的大军走到半道上,王阳明就已经把叛军给解决了。朱厚照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他希望王阳明把朱宸濠给放了,让他再抓一遍。估计朱宸濠要是知道,非一头撞死不可,这也太瞧不起人了。
王阳明把所有功劳都给了朱厚照,这才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结果朱厚照在回程的路上在河里划船,一不小心船翻了。从此他就得了病,没多久就病死了。
他没有儿子,他爹朱佑樘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因此这两父子算是断子绝孙了。明朝大臣们只好从朱佑樘的老爹朱见深的后代里去找继承人,最后嘉靖皇帝朱厚熜,莫名其妙就登上了皇位。
第六个捡漏王,清朝顺治皇帝福临。清朝入关以前,1643年皇太极猝死,这对清朝的打击不小,因为皇太极没留下遗嘱,所以不知道立谁为继承人。
这个时候两个人是热门人选,一个是战功赫赫的多尔衮,一个则是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这两个人势均力敌,互不相让。
如果真的要争夺起皇位来,那么八旗军一定会内讧。要是自己人先打起来,就别提什么争霸天下的宏图大业了。
为此,双方各退一步,把庄妃年仅6岁的小儿子福临扶上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顺治也成了清朝第一位入关的皇帝,这个漏捡得有点太轻松了。
参考资料:《汉书》、《旧唐书》、《南唐书》、《明史》、《清史稿》
史上哪些名人,是通过“捡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蒋介石就是通过“捡漏”走上人生巅峰的。
为何要这样说呢?
要知道孙中山在世的时候,蒋介石这个人并不是国民党骨干,他属于是编外人员,是要资历没有资历,要地位没有没地位,若是大佬们开会,他就是看门的小弟。
这从孙中山去世后的人事安排就可以得知,孙中山去世之后,是汪精卫接班了,而且是国民党军政大权一把抓。
当时的国民党重要人物,还有廖仲恺、邓演达、许崇智、胡汉民、孙科等等当时国民党的骨干人员,而且他们也是手握大权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人是胡汉民和廖仲恺。
胡汉民当时的职务是兼中央执行委员会五常委员之一,中央军委委员会八名委员之一,外交部部长三职于一身。
地位十分的显赫。
廖仲恺职务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同时兼财政部部长。整个国民党日常的运行更是离不开他。
所以说他们两个才是汪精卫下面的两个骨干人物,才是汪精卫的左膀右臂。
孙中山只是让蒋介石当了黄埔军校的校长,当时的黄埔军校的学生,也就是数千人而已,至少当时的黄埔军校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
孙中山并没有让蒋介石掌军权,而且还规定了校外的事情,是不能让蒋介石干预的。所以说当时的蒋介石就是国民党中的一个黄埔军校的校长而已,并不是权利核心的人物。
但是,后来蒋介石掌握了国民党的主力军,成为了核心人物,能够和汪精卫平起平坐,这就是为何要说蒋介石是通过“捡漏”,走上的人生巅峰呢?
说到蒋介石“捡漏”的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廖仲恺被刺杀了。
可以说廖仲恺当时是国民党的二把手,他被刺杀后蒋介石才是最大的获益者,因为刺杀廖仲恺的人,最后被蒋介石查清,竟然是胡汉民的弟弟。
这是党内的斗争!
胡汉民的弟弟之所以要杀廖仲恺就是胡汉民的支持的,这里就设计到严重的党派之争了,胡汉民和廖仲恺两个人是有矛盾的。
廖仲恺被刺杀,胡汉民也就被卷进来,这样两个大佬在国民党内部就等于是消失了。
一个死了,一个被处分没有职务了。
还有一个许崇智捎带着也被处理了,因为他的私生活太混乱了,吃喝嫖赌样样精通,这样的人怎么能被重用呢?
所以廖仲恺的被杀,清除了很多元老级别的人物。元老级别的人物走了,空缺出来的职务,就要新人来顶替了。
蒋介石就是这样上来的,一场意外的刺杀,让蒋介石走到了权力的核心。他在国民党二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革命军总监、成为国民党中仅次于汪精卫的二号人物。
若是廖仲恺在,他完全是可以压制蒋介石的,军政大权只能是落在廖仲恺身上。但是,就是因为他被刺杀,让蒋介石捡漏了。
蒋介石成为了国民党二把手,再经过两次东征,他手里的黄浦军,就成为了国民党军队里的主力军。
有了这样的军队的支持,蒋介石就可以和汪精卫分庭抗礼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让蒋介石成最后后来者居上,成为了国民党真正的一把手。
最终在党派争斗上汪精卫失败了,失败后的他竟然当了一个汉奸,本来是握有一副好牌的,没想到经过汪精卫之手,就给打了如此的稀巴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