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失败之后,有了自我认识,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儒家大圣孔丘和亚圣孟轲都是出生在齐鲁大地,双双3岁丧父,由知书达礼的慈母一人养大。是周礼昌盛的一方土地养育了孔孟。

孔父66岁娶20岁的颜征在尼山生下孔丘,故字仲尼。老将军病故后,孔母被大小夫人排挤出门租了三间茅屋,在孔丘17岁那年撒手人寰。

青年时代孔丘做过管仓库和管牛羊的后勤小官,战乱出走齐国做贵族家臣。后来回到鲁国开始讲学,传授礼仪,形成儒家学派。声名大了,直到51岁被鲁定公封为中都宰和大司寇。这是孔子政治上的巅峰期。后来鲁定公沉迷于美色,荒于朝政。

孔夫子在54岁那年,为了推广儒家学说,带了弟子周游列国,风尘仆仆,饱经风霜。到过卫、晋、陈、蔡、楚等国,其中楚是春秋大国。周游14年,几度遇险,在宋国差点被当成要犯杀头;在陈、蔡交界处饿了七天七夜;在郑国,被人说:"累累若丧家之犬"。可见周游列国狼狈之极。

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教育弟子百折不挠,将教育进行到底!

14年后返回鲁国,孔子带领弟子一面开学授课、普及文化,一面修书整理古代文献,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著《春秋》。

孔子把推行仁政、恢复礼乐的希望寄托在众弟子身上,贤人72,弟子3000。一个一生献给了华夏大地的大教育家、思想家5年之后73岁,告别人世。

孔夫子之后,众弟子守孝三年,子贡一直住在先生身边,后来越来越多人来陪伴,就是形成了今天的孔庙、孔府和孔林。

孔夫子众弟子将先生一生的教育精华汇编成了不朽的《论语》,深深教育和影响了世代华夏,在孟子几代人努力下,中国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夫子也列为影响全世界的100人之列。

孔夫子生前颠沛流离,可他的《仁政》光芒、慈爱天下的精神,与曰月齐辉!

孔子周游列国失败之后,有了自我认识,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清操之角勿予我…对牛弹琴,牛不动矣,是曲之有误?

我猜孔夫子看见这题目,恐怕认识到最错的是~在梁之将倾时,为什么不预留遗命:"不孝子孙们,切勿将你之愚见~强加于我炬论之于肤浅之中"…

看过不少人对所谓孔子的【论语】评论(论语根本不是孔子编纂的,更没能得到过孔子本人的首肯)…姑且不探讨你们解释【论语】里面的内容正确与否…仅从讨论问题的本身,大部分人就已经犯了一个概念逻辑思维哲学上的原则错误了~将行为上的失败,归咎于了理论上的错误!你还怎么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好比孔子告诉我们~数学里面的一切算法,都是建立在加减的基础上的…而孔子在做乘除的时候,却算错了题…于是,你们就说孔子说的加减是一切算法的基础这话也是错的!这不荒谬透顶么?

须明白~你知道了,不等于你就能做得到…你知道了人类是可以登上月球的,咋不见你也飞天登上去了?难道我也能因为没见你飞天登上去月球,就说你知道人类是可以登上月球这话是假的吗?🙏🙏🙏🌷☕

孔子周游列国失败之后,有了自我认识,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战国后期人,是鲁国人。孔子创办和继承了老子的儒家思想,仁政和以德治国。

孔子在鲁国当时教了很多学生,而且孔子当时在鲁国也是朝廷的一个官员。当时鲁国的国君叫鲁定公,名叫季恒子。当时鲁定公荒淫无度,天天是酒肉歌舞,齐国给他送了80名美女,他全部收下,用于淫乐,孔子劝鲁定公,要施以仁政,以德治国,要克己复礼,复周礼,就是周朝的礼仪,人人都要成为君子,定国公不但不听,把他赶了出去,以后就不待见他了。孔子觉得自找没趣,不听他的进言,于是他就带领他的学生去周游附近的列国了。

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了附近六七个小国,花费了7,8年时间,他觉得他的思想和主张,能够被其他小国所接受,结果这些国家没有一个接受他的主张,有的都不待见他,于是他又灰溜溜的带着他的学生回到鲁国。

问孔子的主张和思想为什么不受其他国家所接受?他的以德治国和仁政治国,和克己复礼,他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实行起来是行不通的,因此就没人说接受。究竟孔子意识到为什么不接受他的主张和思想,这个问题咱也不知道,反正他花了七,八年时间白走了一趟。

孔子周游列国失败之后,有了自我认识,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生活于 2500 年前。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然而,与身后的极具殊荣想比,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满面尘土鬓如霜。当时的儒学,在列国均遭受冷遇,孔子周游列国没人待见,形容自己“惶惶如丧家之犬。”

和尧、舜、禹、汤这些前代的圣王相比,孔子虽然也是圣人,但命运给予他最大的反讽便是,一生栖遑周流于列国之间,始终无法获得一个施展抱负的位置。

孔子周游列国失败之后,我认为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不久,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死前,他依然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时事造英雄,当时大争之世的中国,首先需要的是政治家与军事家,孔子得不到重用,并不是他的才能不足,而是他当时的思想不符合时代主要矛盾的潮流。

孔子周游列国失败之后,有了自我认识,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孔子一直在通过学习易经获得自己的人生感悟,周游列国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弟子们学习易经的过程中,不断探讨孔子说的话,以提升自己的感悟。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对易经和论语的感悟不同。

对于错都是相对的就像易经中的乾卦和坤卦,你如果读懂了易经也就读懂了孔子,同样,读懂了论语也就理解了太极八卦。

我们能够接触的所有东西,都是易经,也都是八卦,看懂一个也就明白了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和他说的君子与小人

孔子周游列国失败之后,有了自我认识,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朋友们你们好。

【地丁老师讲神话故事】有话说:孔老夫子错了吗?他真的错了吗?他错在哪里?

孔子的弟子说“要灭其国,先亡其文化”。一个没有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思想的人,听某一些亡国者所制造的“儒家思想愚民论”,跟向来就抡大棒,非要治儒家文化思想于死地而不休。有意思吗?

废话少说答题为主。孔子的前半生真的去周游列国了,可是他并没有失败,反而,那是他最成功的杰作。

五十岁以前的孔子,主要是以教学育人为目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长达九年之多,没有混出个名堂了。这也是当时战乱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当时,正是春秋五霸争夺天下的时期。所适用的都是法家、兵家的那一套。他的儒家思想,仁义道德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插个小曲,敌我两国的战争在处于如火如荼的状态,你孔圣人跑到敌方去宣传:唉!朋友们不要打了,万事和为贵,忍为高,要以仁德治国安民。咱们商议商议各自退兵吧……

好了,还没有等他说完,一箭射来,瞬间就一命呜呼了。

所以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只能实用于和平年代。战乱时期真的是不适用滴。这就是他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好的归宿,真正的原因了。但是,他周游列国却播下了仁德、孝悌的儒家文化的种子。开创了一个民间教育之先河啊!这才能让他成为「影响世界文化十大名人」之首的原因。

假如,中国历朝历代,都不去尊重和颂扬儒家文化思想,朋友呢,我们可以大胆地想一想,这样的国家有多么可怕啊!

我们的国民,一个个的凶神恶煞地虐待老人,打骂孩子,偷蒙拐骗外带打砸抢。

我们的国君,一个个的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欺压百姓,丧权辱国。

就像这种社会现象才是真正的不愚民吗?简直是混蛋逻辑!不可救药!

有《论语》为证: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何为之。”子日:“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孝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老百姓恭敬、尽忠且相互传勉行善应该如何办呢?”孔子说:“你对老百姓庄重,以身作则,他们就会恭敬你;你孝敬父母,慈爱百姓,他们就会拥护你;你用有道德的人,去教育能力差的人,他们就会相互劝勉行善了!”

这就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愚民吗?

说句实话,孔老夫子真的没有想去做官的心意。《论语》为证:“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去从政做官呢?”

孔子说:“《尚书》上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用在政治上,那也是参与政治了!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最后总结。孔老夫子没有意识到他的错误在哪里。鄙人倒是意识到他的错误在哪里了!鄙人就是鄙人!

孔子的错误就是,“不应该”偏写和整理《易传》、《春秋》、《诗》、《书》、《礼》、《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来教育后人尊老爱幼,扶贫怜弱,团结友爱,邻里和睦,从政者抚恤百姓,以德治国, 以仁安民,把自己的国民当成自己的父母对待。他的学生“更不应该”留下《论语》一书传播孔子的儒家文化思想了!

朋友们我说的对吧?

图片来自头条,此文来自鄙人。如有不同意见的朋友们,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