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奇才韩信之死被一群宫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两个什么成语?
韩信不仅是个军事奇才,而且是个有故事的人,且不是一般故事,而是能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成语故事。最让人称道的是,这类故事在他身上随处可见,可谓是“一步一故事”的成语专业户。比如早年受乡霸欺凌诞生了“胯下之辱”;日后报答漂母赐食之恩又有了“一食千金”;萧何所交口称赞的“国士无双”;感刘邦恩惠的“解衣推食”;自诩能力爆表的“多多益善”;围歼项羽的“十面埋伏”等等,不一而足。
(韩信剧照)
上述成语均源于韩信生平事迹,而在他去世后,还诞生了两个著名成语,足见他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面。究竟是那两个成语呢?我们须从韩信的一生说起。
初遇萧何,走上成功之路,韩信早年落魄,空有一腔志向,仗剑项梁军后本想大展鸿图,但混迹数年,依然浑浑噩噩,毫无建树。经一番思考,豁然明白,原来自己站错了位置。因为项羽本身就是一个自负且能力超强的将军,自然也不给韩信“抛头露面”的机会,那怕是一次牛刀小试都不行。
穷则思变,人只有不断寻找新的机会才能有更大的作为。因此,韩信郁闷过后,决定“良禽择木而栖”。而纵观天下衮衮诸公,将来能成大器者也就是敢同项羽明争暗斗的刘邦。因此,当项羽于咸阳封分诸侯东归后,韩信选择了同刘邦进入巴蜀之地。
秦汉时期的巴蜀边陲还属蛮荒之地,曾经同刘邦一起入关的那些关东兵士大都不愿意再去“开荒”。所以,一路上开溜的人比比皆是。但是韩信的意志很是坚定,一路跟随刘邦到达南郑(今陕西西南)建都。
(夏侯婴剧照)
到达南郑不久,韩信就了犯错,论罪当斩,幸亏太仆夏侯婴(刘邦的赶车司机)及时将其救下。随后,经一番深度沟通,夏侯婴终于感觉到韩信绝非“池中之物”。于是请求刘邦重用韩信。
而刘邦虽然对夏侯婴信任有加,但对韩信为人却并不甚了解。为了不拨夏侯婴的面子,刘邦干脆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何谓治粟都尉?简单说就是粮库库管。明显,这是大才小用,韩信觉得自己被用错了地方。但是抱怨归报怨,但韩信还是花一小点儿功夫把复杂的工作完成的井然有序。如此一来,韩信便引起了刘邦大总管萧何的注意。
(萧何剧照)
经萧何暗中观察发现,别人每天费九牛二虎之力、忙到焦头烂额的工作,到韩信手里尽然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因此,出于好奇,萧何开始主动关注韩信。经过闲下交谈,萧何确信韩信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大才,遂决定向刘邦举荐。但是还没等萧何去向刘邦开口,韩信就拎包开溜了,因为他看不到出头之日,不愿意就此埋没一生。如此可急坏了萧何。所以,萧何也顾不上同刘邦打声招呼,便匆匆去追韩信。
好在韩信没走太远,几天后被萧何赶上。萧何向韩信保证,必在刘邦面前鼎力推荐,让其统领千军万马。韩信相信萧何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遂一起返回。刘邦当然不明白其中缘由,认为萧何不辞而别,见面就是一顿臭骂。经萧何解释,刘邦还对韩信将信将疑,不肯委以重任,但萧何愿以身家性命作担保。如此,刘邦才认为萧何是认真的,并没诓骗自己,于是决定给韩信封坛拜将。
(刘邦剧照)
事实证明,萧何成就了韩信,而韩信成就了刘邦公元前205年,项羽前往齐国平定田横兄弟叛乱,刘邦趁机率军杀出关中,直取项羽都城彭城,韩信则于“三津”一带继续围剿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等人的残部。刘邦彭城兵败后,开始于荥阳、成皋、广武与项羽展开对峙,而韩信则一路北上灭魏国、代国、赵国、挟迫燕国投降,然后吞并齐国,从而在战略上掏空了项羽的大后方。
不仅如此,韩信还于澭水一战全歼项羽20主力大军,被项羽视为左膀右臂的龙且也殒命疆场,致使项羽只剩下10万人马的家当勉强应对刘邦。因此到目前为止,楚汉之争的胜负以见分晓,项羽不得已做出让步,同刘邦定下“鸿沟之约。”然后率军东撤。显然,刘邦认为这是消灭项羽的绝佳机会,于是命韩信南下布局,全歼项羽。
公元前202年秋,韩信率30万大军南下,并亲自指挥刘邦、英布、刘贾、彭越、周殷等军团做为策应,一张合围项羽于垓下的大网铺天盖地而下。项羽苦战数日,无奈回天乏术,于是自刎于乌江。项羽落幕,韩信功成名就于齐王。
鸟尽弓藏,功败垂成然而,当韩信刚刚返回定陶大本营不久,刘邦便尾随而至,并且趁韩信毫无觉察的时候夺了其将印,顺便连齐王之位也一起撸下。好在刘邦就地称帝,又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
楚国虽是韩信故乡,但于富庶广袤的齐国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但于韩信还够得上是心里安慰。于是,韩信怏怏不乐、衣锦还乡。但是,还没有等韩信在楚地“生根发芽,开枝展叶”,又被刘邦用陈平的“伪游云梦泽”之计抓到长安,再次贬为淮阴侯。
刘邦此举并不是让韩信坐享轻福,而是如犯人一样囚禁,所不同的是尚有一些人身自由。此时,韩信才知道自己被刘邦戴上了“紧箍咒”,越挣扎越紧,插翅难飞。但是韩信虽被“废了武功”,而只要活着,于刘邦就是一种威胁。不光是韩信的能力让刘邦忌惮,而且最现实的问题是自己垂垂老矣、行将就木,韩信则年富力强、生龙活虎。
所以,刘邦一旦去世,韩信极有可能冲出“牢笼”,甚至威胁到汉室江山的安全。而吕后对于这一切早已了然于心,并未雨绸缪。所当,刘邦于代国一带平定国陈豨叛乱时,吕后遣萧何将韩信诱骗到长乐宫,斩杀于长乐宫钟室之中。
一代名将,意气风发之年,没有马革裹尸于沙场,却死于宫女的竹竿之下,其命运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两个成语流传后世到此,韩信的人生结局可用两个成语概括,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钟室之祸”。显然,如果没有萧何这个伯乐赏识,韩信这匹千里马极有可能一生默默无闻。但是,最终萧何把韩信推向神坛,但又亲手将其埋葬。因此才有流传千古的“成于萧何,败于萧何”的成语典故。
而钟室之祸,更多的是对韩信命运多舛的一种惋惜。因为,他曾经为刘邦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半壁江山,本应该安享荣华富贵,但却因功高震主、备受猜忌。最终,飞来横祸,功败垂成。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军事奇才韩信之死被一群宫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两个什么成语?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浑身上下到处都是成语有没有?甚至连死的时候,都能搞出一堆成语来,不得不称呼这位大哥为:中华成语之王!
有关韩信的成语,目前来看,至少有30个。战无不胜、推陈出新、国士无双、独当一面、多多益善、妇人之仁、匹夫之勇、解衣推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问路斩樵、十面埋伏、居常鞅鞅、功高震主、金石之交等等。
我们都知道,韩信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由于他是名震天下的大将军,所以吕后并没有用刀斧斩杀韩信,而是让一帮宫女,用竹签子活活捅死了。谁也想不到,这位征战多年的兵仙,最后却死于妇人之手。那么他的死留下几个成语故事呢?
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当初在项羽那儿打工,可惜项羽整天让他捧着戟,啥正经事也不让他干。韩信一气之下就跳槽到了刘邦这儿。
刘邦当时好歹也是汉王了,妥妥的上市公司老总,你一个小兵前来投靠谁能认识呢?因此韩信的发迹,多亏了两个人,一个是给刘邦开车的御用司机夏侯婴,一个则是大名鼎鼎的丞相萧何。
韩信到了刘邦这儿,因为识几个字,所以就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也就是粮仓管理员。结果韩信还是郁郁不得志,不小心就犯了法。在被杀之前,韩信大喊着:汉王不想得天下了吗?为啥要杀我这么靓的仔?
夏侯婴一听就知道韩信不是普通人,立刻放了韩信,并且和韩信聊了几次,发现这家伙简直是个人才啊!于是果断将韩信推荐给了萧何。萧何是见过世面的人,但是跟韩信聊了一会儿以后,终于也忍不住大加赞叹。
可是刘邦偏偏就是瞧不起韩信这家伙,因此韩信打算再次跳槽,就这么跑路了。萧何得知以后,二话不说,月下追韩信,终于把韩信找回来了。
但是韩信是个生气宝宝,他表示:不给我大将军做,那就让我走!
萧何对韩信狮子大开口的行为,虽说有点疑惑,却也很感兴趣,所以力荐韩信为大将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为啥败也萧何呢?因为当时韩信从楚王贬谪为淮阴侯以后,心里非常难受,一直不愿意搭理刘邦,甚至和陈豨商量好了,打算一起谋反。
这事儿被吕后知道以后,吕后便打算先发制人。可是直接叫韩信过来,人家肯定不会犯傻。因此吕后就让萧何这个老好人前去,萧何在韩信这儿是有点面子的。看在萧何的份上,韩信就这么去了,结果韩信就被吕后诛杀了。
二、钟室之祸。韩信到了吕后那儿以后,谁也想不到,吕后是要灭了他。但是吕后并没有特别极端,而是在长乐宫中,让武士将韩信绑了起来。
为啥不直接杀掉呢?因为韩信对汉朝是有很大功劳的,这么直接杀掉似乎不妥。而且吕后想要羞辱一下韩信。
所以吕后让自己后宫的宫女,拿来了一堆竹签子,将韩信弄到悬钟之下,用竹签子给活活戳死了。
有意思的是,韩信临死前还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很后悔没听蒯通的计谋啊,要不然咋会被你这个妇人给害死呢!
蒯通表示很无奈啊:大哥,你要死就快点啊,临死前把我供出来是几个意思?我以后不要混饭吃了吗?
刘邦后来果然把蒯通抓了,甚至要煮了他。不过蒯通是个奇人,口才特别好。一番劝说之下,刘邦居然还真的把他给放了。
三、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个故事就有点长了,韩信早年很穷苦,到处混饭吃,现在简称街溜子。时间长了,周围的人,就不给他蹭饭了,甚至连他哥哥嫂子都嫌弃他。
为此他只好到处流浪,可他不曾见过海洋。要是这么下去,韩信非活活饿死不可。一直等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漂母,也就是在河边洗衣服的阿姨,他才算是勉强吃饱了肚子。所以说是漂母给了他小命,支撑到他去参军为止。
后来他的小命落在了吕雉手里,是吕雉这个女人,终结他的小命。这就是存亡两妇人的故事。
至于生死一知己,也就是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就是韩信最重要的知己,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的未来。
四、飞鸟尽良弓藏。这个成语显然不是韩信的专用成语。其实此前在《史记》中,范蠡就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讲的就是范蠡和文种帮助越王勾践击败了吴王夫差以后,范蠡打算游猎江湖,不问世事。而文种却打算在勾践这儿享受荣华富贵。
结果正如范蠡所言,文种没能享受多久,便被勾践给宰了。而范蠡知道,勾践这个人只可以同患难,不能够共富贵,所以他就提前开溜了。
到了韩信这儿,这个成语同样很管用,而且后人知道这个成语,大多数都是从韩信的故事里得知的。
因为韩信对刘邦的事业帮助太大了,可以说没有韩信的话,当初的大汉上市公司早就濒临破产了。没有韩信的话,压根就无法建立大汉王朝。
可是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韩信不仅没有获得巨大的赏赐,反倒是被刘邦和吕后给算计了。你说这是不是鸟尽弓藏呢?
总结:韩信稍微动点歪脑筋,天下可就三足鼎立了。韩信太牛了,带着一票人出蜀地,先平定三秦,后灭了魏国、代国、赵国、齐国。可以说北方的半壁江山,都被韩信给打下来了。
这个时候的韩信完全可以按照蒯通的策略,选择自立为王,和刘邦平起平坐。因为他立下的功劳足以如此。
当初刘邦不也只是项梁手下的一员将领嘛!现在他还不是要跟项梁的侄子项羽争夺天下?而韩信实力强大,威信也很高,如果选择叛汉,必然会造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是韩信对刘邦是充满感激的,他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所以只要了一个齐王的封号。其实要我说,你要真的感念,那就什么都别要,让人家主动封赏。趁着刘邦和项羽对峙的时候,来要这个封号,这不就是威胁嘛!所以说韩信带兵打仗一流,人情世故太弱,而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参考资料:《史记》
军事奇才韩信之死被一群宫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两个什么成语?
韩信有一块“免死金牌”,是刘邦对他的诺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后来吕后想要除掉韩信,但又不好违背这道诺言,于是就在一个叫做“钟室”的密室里,让人把韩信吊了起来,让他头见不着天、脚沾不着地,然后让宫女用竹杆把他活活捅死。
这个情节出自一部野史小说《西汉演义》,在《史记》里对韩信遇害的说法是: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说起韩信这位“有故事”的男同学,两个成语怎么够?!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除了军事才能之外,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人生经历,衍生了许多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成语故事。小编数了数,大概有30多个。活脱脱的“成语专业户”。(文末有惊喜。)
不仅如此,人家还是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在吕后诱捕入狱后,在监狱里发明了象棋。在垓下之战中发明了风筝,制造出“四面楚歌”终结了楚霸王项羽。
谁也想不到,这位征战多年的兵仙,这样一位技能满满的奇才,人生结局却相当悲惨,竟然被一帮宫女用竹签子活活捅死了。
韩信的死也成就了两个成语,拨开历史的云烟,来看看韩信的事迹留给后世的文化瑰宝。
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成也萧何
韩信的人生起点非常低,出生于贫穷的百姓之家,母亲去世后甚至连安葬费都拿不出来。
除了食不果腹,韩信还备受嘲弄。他走在街上,被当地的年轻人嘲笑:“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
韩信不与其计较,没想到那人又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从此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早年落魄,空有一腔志向的韩信,后来仗剑投奔了项梁,默默无闻地混了几年,毫无建树。军后本想大展鸿图,但混迹数年,依然浑浑噩噩,毫无建树。
项梁死后,韩信又归属了项羽,但项羽一向自负且傲娇,压根没正眼瞧韩信,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也始终得不到施展拳脚的机会。
屡次碰壁之后,韩信开始改变思路,决定“良禽择木而栖”。纵观当下时局,将来能成大器者也就是敢同项羽明争暗斗的刘邦。于是,当项羽于咸阳分封诸侯东归后,韩信选择了同刘邦进入巴蜀之地。
跟随刘邦后,韩信依旧没有得到重用,他从刘邦那里只得到了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
管理粮饷虽说有点大材小用,但韩信却花最少的时间将工作完成得井然有序,他这个工作效率,成功引起了刘邦大总管萧何的注意。
萧何与韩信交流之后,发现这小伙子能力不错,是个不可多得之才,就决定向刘邦举荐韩信。
韩信左等右等,没等到升职,他以为刘邦不买萧何的账,自己注定无出头之日,便开溜了。
这一头,萧何还没来得及向刘邦举荐,听闻韩信跑了,他赶紧去追韩信,被刘邦的大军误报萧何逃跑,刘邦十分崩溃,因为这时候他手下跑的多,萧何就像刘邦的左膀右臂,如今萧何跑了,刘邦可就尴尬了。
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虽然生气,但心里早已乐开了花,他佯装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刘邦疑惑:“你去追回来的是谁?”
萧何答:“韩信啊。”
见刘邦毫无反应,萧何力荐道:“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刘邦还对韩信将信将疑,不肯委以重任,但萧何愿以身家性命作担保。最终,在萧何的一番“洗脑”操作之下,刘邦决定给韩信封坛拜将。
韩信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成功晋级为刘邦手下的大将,这便是“成也萧何”的典故。
2、败也萧何。
成为大将军的韩信,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给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和萧何、张良齐名的汉初三杰。
而且他还是三杰里地位最高的。萧何、张良是侯爷,而韩信是王爷!刘邦忌惮韩信,不断削弱韩信,韩信从齐王变楚王,后来又从楚王变淮阴侯,最终也成为了侯爷。
韩信一路被贬,心里非常难受,对刘邦也产生了抵触情绪,也不怎么愿意搭理刘邦。他甚至和陈豨商量好了,打算一起谋反。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出击,韩信一边装病不去,另一边私下派人密报陈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
按照韩信的计划,只要等到陈豨的消息,他便让家臣在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没想到韩信的家臣中有一位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囚禁起来了。这位家臣的弟弟怀恨在心,便跑去吕后面前告密,揭发了韩信谋反的内幕。
吕后得知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铲除韩信。
吕后是个颇有心术的人,她知道直接喊韩信过来肯定不行,于是便绕了个圈子,让萧何出面去请韩信。
吕后就和萧何谋划,萧何给韩信来了个大招。他说刘邦打败陈豨回来,请韩信去庆功。
这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韩信听萧何这么一说,内心已经绝望,同时还伴随着心虚和害怕,他丝毫没有怀疑萧何所说的真实性,便直接去了。结果这一去,无异于“请君入瓮”,韩信被吕后杀害,再也回不来了。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韩信死后,吕后又诛杀了韩信三族。
二、钟室之祸。话说韩信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宫,他没有见到凯旋而归的刘邦,而是看到笑得很得意的吕后。
胜券在握的吕后早已等候多时,见到韩信后,她命令武士将韩信绑了起来。
鉴于刘邦之前对韩信的承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吕后也不好直接动手。更何况韩信对汉朝立下了显赫功劳,直接诛杀也不太妥当。
但心狠手辣的吕后怎舍得轻易放过韩信呢?她要用更残忍的方式羞辱韩信。
吕后让自己后宫的宫女,拿来了一堆竹签子,将韩信弄到悬钟之下,用竹签子给活活戳死了。
韩信临死前说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这句话不说啥事没有,一说反而给蒯通招来了杀身之祸。
刘邦知晓后,把蒯通给抓捕了,甚至扬言要要煮了他。幸好蒯通是个奇人,口才特别好。一番辩护之下,刘邦居然还真的把他给放了。
韩信死后,吕后又诛杀了韩信三族。
三、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句话是韩信墓前的祠堂中的对联。寥寥十字,却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
“一知己”指的是萧何。韩信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生死一知己”的意思是一样的。由于萧何的巨眼识才,强力推荐,韩信才得以施展胸中抱负,而韩信也就萧何视为知己。
“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这两个决定了韩信存亡的两个女人。
早年无依无靠的韩信经常饿肚子,有一次,一个在河边漂洗衣物的大娘见他可怜,便给他端来饭食,这一送饭就连续送了几十天。韩信十分感动,他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
没想到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后来韩信混得好了,真的回报了当年“漂母”的一饭之恩。如果没有这位“漂母”送饭,韩信估计年纪轻轻就饿死了。
“漂母”赐饭,保存了韩信的生命。吕后设计,断送了韩信的生命,这便是“存亡两妇人”。
与韩信有关的成语集锦:
1. 战无不胜,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指的是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形容力量十分强大,百战百胜。
2. 国士无双,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是说他是国士无双。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3. 一饭千金,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给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后报,韩信衣锦还乡时并赏赐她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 多多益善,刘邦和韩信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又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之意。
5. 十面埋伏,韩信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项羽。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6. 背水一战,在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他采取背水一战的计谋,赢得了战争胜利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7. 拔旗易帜,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8. 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士兵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9.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为了东进中原,采取麻痹敌人的办法,让士兵去修理栈道,而却领大军从陈仓出来,占领了关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10. 兵仙神帅,比喻韩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
11. 胯下之辱,韩信落魄时,一个同乡人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裤裆下钻过去。指极大的侮辱。
12. 解衣推食,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13. 居常鞅鞅,刘邦建立汉朝后,夺去了韩信的兵权,而韩信从此称病不朝,闷闷不乐。也指的是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14. 功高震主,指的是韩信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
15. 金石之交,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的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的。指的是如同金石般坚不可摧的交谊。
16. 独当一面,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指的是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17. 略不世出,指的韩信的功劳很大,天底下没有人可以与他比的,后用于夸奖人等。
18. 不赏之功,说的是韩信在战争中功劳,后形容功劳极大。
19. 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勇气行事的行为。
20. 妇人之仁,韩信在和刘邦的一次说话中,评价项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指的是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21. 推陈出新,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指的是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22. 勋冠三杰,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和韩信。意思是说,三杰之中,韩信的功劳最大。
23. 伐功矜能,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24. 伪游云梦,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
25.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韩信当年说的一句话,指的是坐人家车子的,要与人家共患难;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担忧;靠人家养活的,要为人家的事拼命。
26.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左车在和韩信谈话中,李左车提出的这个观点。指的是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27. 人心难测,韩信北上灭赵的时候,说张耳与陈余两人为刎颈之交,后两人翻脸。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亦做“人心莫测”。
28. 钟室之祸,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29.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30.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参见: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31. 问路斩樵,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协助汉王刘邦同楚兵作战。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为什么,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
军事奇才韩信之死被一群宫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两个什么成语?
“兵仙”韩信,真可谓是“人形成语制造机”。
提到韩信,人人都知道他是难得的军事奇才,他以布衣之身起家,在秦末汉初时大放异彩,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不世功勋。
而除了因具备难得的军事奇才,被后世誉为“兵仙”外,韩信还有个绰号,叫做行走的“成语制造机”。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韩信的一生,就是被成语串联起来的一生。
不管是在他尚未发迹之时,还是在他南征北战之际,以及在他被诛杀之后,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桩桩典故,都成了后世耳熟能详的一个个成语。
那么,关于韩信的成语都有哪些呢?另外在他被诛杀之后,又成就了哪两个成语呢?下面,就让我们回顾历史,一起走进韩信那被成语“串联”起来的一生。
韩信最早“创造”的第一个成语,即胯下之辱。
当初在秦末时,韩信还是淮阴街头上一个小混混,史料记载他不仅穷且品行还不太好,加上时常去别人家蹭饭,这就导致了很多人都不待见他。
而当时淮阴街头上有个干屠户的人,极为看不惯韩信的做派,他就认为,韩信虽然人长得高大,也时常佩戴一把剑四处溜达,但其实是个胆小鬼。
因此,这个人就当众羞辱和挑衅韩信,拿言语来试图将其激怒。
他是如何挑衅的呢?此人对韩信说,如果韩信不怕死,那就拿手里的剑来刺他,如果承认怕死,那便从此人的裤裆之下钻过去。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钻裤裆也并不算是太过羞辱吧?
事实上并非如此,秦末时的男人,不像现代人有内裤可穿,而是穿一种叫做“绔”的内衣,这种内衣除了没有裤腰只有两只裤管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裤裆。
也就是说,这种衣服除了能盖住一部分腿部外,重要的地方是真空的。
而再来看那个屠户对韩信的挑衅,是不是就会觉得这真的是一种莫大的羞辱呢?毕竟,任谁都不想“长针眼儿”吧。
但最终,韩信却忍了下来,不仅没有反抗,反而在众目睽睽之下,从这个屠户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件事,便是“胯下之辱”典故的由来,而韩信之所以能忍得了此等羞辱,自然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当时的他不是没有一剑杀了那个屠夫的能力,但是他却不能杀。
主要的原因,是杀了屠夫,确实逞了一时之快,但秦末律法严苛,韩信如果这么做的话,就会葬送自己的人生,而他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尚未完成,因此他才会忍受这种侮辱。
而值得一提的是,多年后韩信飞黄腾达荣归故里之际,不仅没有杀掉这个屠夫,反而还给他一个官做,因此后世便用“胯下之辱”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能忍天下之不能忍,并最终成就非凡事业之人。
而韩信“创造”的第二个成语,叫做“一饭千金”。
这个典故也是发生在韩信落魄之际,随着母亲病逝,韩信吃饭都成了问题,加上他不怎么招人待见,因此经常就是上顿不接下顿。
某天,韩信实在是饿急了,因此就尝试着去河边钓鱼,但始终没能钓上来,到了最后,韩信几乎都要饿晕了。
这个时候,经常在河边洗衣服的一位大娘,心里可怜韩信,就把随身带的饭分给韩信吃,并且,一连几十天天天如此。
而韩信也靠着这几十天大娘的“赠饭”,算是没被饿死,当时他出于感激对这位大娘说,说自己若是日后发达,必然会重重报答。
韩信这话,反而让大娘很生气,大娘就说,自己不是为了图报答,而是单纯看韩信可怜才这么做的。
不过,虽说大娘不求报答,但韩信却铭记在心,多年后他成为大将军回到故乡,专程去找到这位大娘,以“千金”去酬谢当初的“一饭”之恩。
这便是“一饭千金”这个成语的来历。
而第三个成语,叫做“国士无双”。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离开家乡,先是投奔了项梁,但项梁兵败身死,其部队归了侄子项羽,而韩信又开始跟着项羽混。
但在项羽手下,韩信并未得到重用,其提出的意见项羽也均不采纳,这就让韩信极为郁闷。
因此,韩信趁着刘邦入蜀的机会,果断离开项羽而投奔刘邦,但去了之后,最开始同样没有收到重视,甚至某次因为犯事还差点被杀,幸亏刘邦的“司机”夏侯婴仗义出手,才让韩信保住了性命。
之后,刘邦的谋士萧何结识了韩信,两人多番长谈,萧何觉得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就推荐给了刘邦,希望刘邦能重用韩信。
但当时的刘邦并未发现韩信有什么特殊之处,因此对萧何的话也不当回事,而韩信这边,看刘邦不拿他当回事,当即就趁着晚上跑路了。
而他这一跑,得知消息的萧何赶紧去追,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好不容易把韩信追了回来,萧何郑重其事地告诉刘邦,这韩信是普天下找不到第二个的“国士”,如果刘邦想夺取天下,那必须留住并重用韩信。
最终,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端正态度,拜韩信为大将军,由此,韩信“国士无双”的名声也被外人所熟知。
接下来,便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以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几个成语了。
这其中,“匹夫之勇”以及“妇人之仁”,是在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后,他和刘邦分下当先局势时,评价项羽所用到的两个成语。
当时韩信就说,项羽虽说勇武,但却不愿意放权,也不愿意重用其他贤将,因此只能算是“匹夫之勇”。
另外,韩信还认为,项羽表面上对兵卒“关怀备至”,手下人得病又是痛哭又是分食物给他们吃,但真等到下面人立功了,却不舍得对其封官加爵,此乃“妇人之仁”,即施小恩小惠,却不识大体。
而在一番分析后,刘邦深以为然,大有与韩信“相见恨晚”之感,之后,在韩信的建议下,派出几百兵士去修缮通往关中的栈道,以此来迷惑守将章邯,而暗地里,刘邦派韩信从故道一路奔袭至陈仓,最终占据此城,迫使章邯逃走。
此战,在韩信的妙计之下,刘邦得以进入咸阳,并收复关中大片土地,为之后战胜项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然后,就是“独当一面”、“背水一战”、“拔旗易帜”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
刘邦进入咸阳后,声势大振,紧接着又降伏了魏王豹、河南王申阳等人,由此得以统制各诸侯人马。
之后,刘邦与项羽决战于彭城,但最终刘邦大败,几十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
最终刘邦一路逃至夏邑才勉强站稳阵脚,在这里,他与张良商议下一步的计划,而张良则对他提出了对当时局势最为有利的建议。
张良提出,首先要联合素来与项羽有矛盾的九江王鲸布,其次再和同样反对项羽的彭越搭上交情,借助此二人的力量一同对付项羽。
另外张良还说,在刘邦的手下将领中,只有韩信才能担负起“独当一面”的重任,只要刘邦能继续加大对他的重用,再加上鲸布、彭越这二人,三人联手,一定能击败项羽。
而韩信确实也不负众望,在之后,先是率兵采取“疑兵之计”,击败了降而复叛的魏王豹,为自彭城失败以来,士气低落的汉军打了一针强心剂。
之后,韩信提出开拓北方战场的建议,得到了刘邦批准,因此他带兵数万,向赵国发起进攻。
当时韩信一改兵书的规则,而是把兵力集中背靠在外人看起来是“死地”的水边,并在此摆开架势,准备与赵军交战。
而赵军这边,看到韩信的架势后,均认为这是“找死”的行为,因此便加大攻势冲向韩信,但韩信对此早有安排,他之所以把士兵安排这此种绝地,就是为了激发士兵的勇气,从而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界。
果然,两军开战后,汉军士兵由于没有退路,因此就迸发出非凡的战力,与赵军杀得难解难分,与此同时,韩信趁赵军倾巢而出之际,又派了两千轻骑带着汉军旗帜摸进了赵军大营,并迅速将赵军营中的旗帜全部换为汉军旗帜。
因此,在赵军久攻不下汉军的“背水阵”时,一回头又发现自己的大营遍插汉军旗帜,当即就认为大营已落入敌手,之后赵军阵脚大乱,最终被韩信彻底击败。
这便是“井陉之战”,而从此战中就能看出,韩信真的是将兵法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另外,还有“解衣推食”、“略不世出”、“功高震主”、“不赏之功”。
这几个成语的典故,发生在潍水之战后,在潍水之战中,项羽的楚军被韩信大败,同时得力干将龙且也战死,这就让项羽极为慌乱。
不得已之下,项羽派人去说服韩信,希望他能保持中立,来一个三分天下。
而面对项羽的劝说,韩信对来使提到,他当初在项羽手下时不受重用,而到了刘邦这边,刘邦又是授予他将军之印,又是把衣服脱给他穿,还分食物给他吃,即“解衣推食”,有此等大恩,韩信说什么都不愿意反叛刘邦。
之后,韩信谋士范阳人蒯通也找到韩信,劝说他三分天下,他认为韩信有不世出的谋略,即“略不世出”,加上功劳显赫,已经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这样一来便是“功高震主”,因此,希望韩信早做打算。
而韩信再一次表达了刘邦对自己有恩,自己肯定是不会背叛他的意思,因此最终拒绝了蒯通。
最后的荣光:“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刘邦为彻底击败项羽,听从张良建议,大封韩信、彭越,并命韩信主持对项羽的征讨之战。
此后,韩信从齐地发兵,彭越则从梁地发兵,最终连同刘邦一起,共同形成对项羽的合围之势。
而项羽这边,不敌多方合围,不得不撤兵至垓下(今安徽灵璧),而在这里,韩信采用“十面埋伏”之计,即将项羽包围的里三层外三层,如同天网一般,彻底断绝了项羽的所有出路。
并且,在这种重重包围之下,项羽一方在夜里又听到周边响起楚国的歌谣声,误以为楚地已尽落入刘邦之手,因此士气顿时跌落,不得不突围逃窜。
最终,突围至乌江边上的项羽自刎身死,至此,刘邦获得最后胜利。
这便是垓下之战,而这一战,是韩信人生中最后一次高光时刻,随着不久后刘邦登基称帝,韩信也逐渐走向末路。
君臣猜忌:“多多益善”、“伪游云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居常鞅鞅”
刘邦登基后,某次与韩信喝酒谈天,就提到了武将的本领,当时刘邦就问韩信,自己这样的水平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说,以刘邦的能力,可以带十万士兵作战。
对这个答案,刘邦并不是太满意,于是他就反问韩信会带多少兵?而韩信当时自信地回答道,自己带兵的话,那必须是多多益善。
这意思就是说,自己的能力在刘邦之上,而他这话一出,刘邦当时脸上就有些挂不住,于是就说,既然你水平这么高,怎么如今却只是我的部下呢?
对于刘邦的质问,韩信在当时确实给出了一番解释,他说自己只会带兵,因此多点少点都一样,而刘邦则是善于统领将领,所以即便能带的兵少,但依然能让韩信这样的人才为自己所用。
不过,韩信解释归解释,刘邦嘴上没再说什么,但心里已经开始对韩信有了猜忌,毕竟韩信的能力他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就不如先下手为强。
之后,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拿不定主意,就找来大臣商量,不少大臣都建议赶紧捉住韩信杀了他,但谋士陈平却认为,如果直接公然发兵捉拿韩信,未必是他的对手,因此倒不如换个方式,即“伪云梦游”。
什么意思呢?就是让刘邦家假装要出巡云梦大泽,在走到韩信封地附近后,召韩信来觐见,这样就可以趁机将其拿下。
而韩信这边接到旨意后,也是相当犹豫,但最终还是去见了刘邦,最终遭到刘邦生擒。
在被生擒后,韩信就破口大骂,说刘邦这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举,不过,刘邦这次并未杀掉韩信,而是将其押回洛阳后,赦免了其罪过,贬为淮阴侯而结束。
而在被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也知道刘邦忌惮自己的才能,因此就时常称病不参加朝会,天天深居简出,躲在家里闷闷不乐,在这种情况下,韩信的心情可想而知的必然十分郁闷,这便是“居常鞅鞅”。
最终的结局:“钟室之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到了公元前197年前后,刘邦已垂垂老矣,而当时的韩信只不过才三十多岁,正值年富力强,因此,虽说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又收回了其兵权,但刘邦依旧对韩信不放心。
而对于刘邦的心思,其妻子吕后是一清二楚,因此趁着刘邦带兵征讨陈豨的机会,就准备设计将韩信除掉。
不过想归想,吕后又担心韩信如果不来该怎么办,这个时候,谋士萧何为吕后出了一个主意。
萧何历来与韩信的关系不错,当初正是他将韩信追回,并建议刘邦对其重用,因此他就建议,由自己出面,亲自去请韩信,这样韩信就不会怀疑,自然就会来了。
原本,韩信是真的不愿意去,但架不住萧何的多番邀请,再加上萧何编了一套说辞,称反叛的陈豨已被刘邦处死,群臣们都去庆贺,因此希望韩信无论如何都去一趟,所以,最终韩信还是答应了萧何,前往长乐宫。
而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史料记载,在韩信到了长乐宫之后,当即就被吕后提前安排好的武士五花大绑,此时韩信还不住地呼叫萧何,希望萧何能出来救他一次,但萧何始终没再露面。
之后,吕后于长乐宫的钟室之内,将韩信杀死,至此,一代“兵仙”,黯然陨落。
也正是因为韩信之死,有萧何出面诓骗的因素导致,因此后世就评价韩信的人生和结局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他是在长乐宫的钟室内死在了宫女手里,所以后世便称此事件为“钟室之祸”,用来比喻功臣被杀。
这便是大致描述韩信人生的部分成语,从这些成语中就能看出,每一个都代表了韩信不同的人生阶段,比如落魄时的“胯下之辱”、被重视时的“国士无双”,以及大展神威时的“背水一战”等,当然,也包括他被吕后处死后,所成就的两个成语,即“钟室之祸”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此再次说明,韩信的一生,真可谓是被成语串联起来的一生。
军事奇才韩信之死被一群宫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两个什么成语?
跟韩信有关的成语据说有36个之多,其中直接由韩信本人创造出来的,也有22个以上。
对于韩信的故事,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都很清楚。但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韩信是中国历史上“造”成语最多的一个人。这些成语从韩信青年时期,一直到其晚年被杀,伴随了他的一生,可谓中国成语之王。不过,这些成语绝大部分出自于《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所以追根溯源,真正造出成语的是司马迁。
韩信早期的成语有“一饭千金”,说的是当年韩信落魄之时,有一位老妇人曾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当上楚王,就给了这位老妇人千两黄金作为报答。
还有“胯下之辱”,说的是韩信当年曾被恶霸欺凌,逼着他从胯下钻过去,如果韩信不堪忍受这种侮辱而拔剑杀人,那就没有以后的“兵仙”韩信了,寓意成大事者,必须能够忍受各种苦难。
中期的成语有“国士无双”,当年萧何把韩信推荐给刘邦时,曾称赞韩信国士无双,意思就是国家绝无仅有的人才,中国历史上能当得起这个称呼的人寥寥无几。
还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等等,说的都是韩信带兵打仗的故事,最终垓下一战,逼得项羽自刎,奠定了汉家四百年江山的基业。
韩信晚年的成语有“多多益善”,刘邦曾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陛下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虽然是事实,可毕竟对皇帝不太恭敬。
还有“不赏之功”,指韩信的功劳太大,已经到了无法赏赐的地步了。
就连韩信之死,也留下了两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分别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和“钟室之祸”。
韩信帮着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被封为楚王,成为一方诸侯。但刘邦深知韩信的才能,内心深处十分畏惧,于是“伪游云梦”,待韩信前来见驾之时,令武士擒之,随后被押往洛阳。
韩信在囚车上感叹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然而刘邦并没有处死韩信,而是赦免了他,只是将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留在洛阳。即便是被贬为侯,韩信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有一次他去看望樊哙,樊哙居然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
而韩信居然叹息,自嘲道,“我这辈子居然会同樊哙这种人同列!”要知道,樊哙的老婆就是吕后的亲妹妹,他和刘邦还是连襟,被封舞阳侯,韩信居然因和樊哙同列而感到羞耻,而樊哙却因为韩信到家拜访而激动不已,完全是一副小粉丝的模样。
不久之后,陈豨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前去征剿。留在京师的洛阳韩信派人对陈豨说,他可以作为内应。这件事被韩信门下的一个舍人(家臣)知道了,而这个舍人又恰好得罪了韩信,韩信打算杀掉他。所以,这个舍人的弟弟出面,向吕后告发了韩信。
吕后想杀掉韩信,但又害怕韩信反击,于是找萧何商量。萧何于是亲自出面,对韩信说刘邦打了胜仗,俘虏了陈豨,班师回朝了,你得入宫道贺去。韩信不想去,说自己身体不好。萧何又劝道,“虽疾,疆(强)入贺。”
韩信没有办法,也出于对萧何这位老战友的信任,于是入宫道贺,结果一进门就被吕后埋伏下的武士抓住了,随后在长乐宫的钟室内被杀害。
当年韩信在项羽手下效力时,得不到重用在,这才投奔了刘邦,不料在刘邦手下也没得到重用,于是在某个晚上决定离开。萧何得到消息后,急忙骑马追上韩信,将其劝了回来,并郑重其事地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从此韩信开始建功立业。这就是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因为这个原因,就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成功是靠了萧何的引荐,韩信之死也是萧何给吕后出的主意。
后人常用一句话概括韩信的一生,“生死两妇人,存亡一知己。”两妇人指的是曾在韩信落魄时给了他一碗饭的漂母,以及杀死他的吕后。而“一知己”,说的就是萧何了。
另外一个成语就是“钟室之祸”,因为韩信最终死在长乐宫的钟室,所以这个成语往往用来代指功臣遭忌被杀。
很多人以为“兔死狗烹”这个成语也是出自于韩信,其实不对。韩信确实说过,“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但这句话却不是韩信的原创,而是引用春秋时范蠡的话。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击败吴王夫差,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介绍了。当时勾践的谋臣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文种,一个是范蠡。勾践称霸之后,范蠡离去,临走前留书给文种,上写“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但文种贪图富贵,又觉得自己功劳大,没有离开,最终果然被勾践所杀。
所以,“兔死狗烹”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应该是说的文种,出自于《韩非子》。不过现在人们说起来,都觉得这个成语形容的是韩信,算是一个小小的历史误会了。
对于韩信的死,民间传说则有一种更有趣的说法,不妨附后。
据说韩信自知功劳太大,担心被刘邦杀害,于是暗示刘邦下个保证书,刘邦也不含糊,对天发誓,称赐韩信“三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金不死”,这里的“金”并非指金子,而是所有金属制成的兵器,也就是说刘邦答应韩信,只要有天地存在,任何兵器都杀不了韩信。
可没想到,吕后在抓到韩信之后,在长乐宫钟室内用麻袋装起来,这样就不见“天”;然后吊了起来,这样就不见“地”;最后让一群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捅死,这样也不见“金”。吕后就这样杀死了韩信,且并没有违背刘邦当年许下的诺言。
综上所述,与韩信一生有关的成语多达36个,其中出自韩信本身的就有22个以上,仅韩信被杀一事就成就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和“钟室之祸”两个成语,在这一方面,韩信可称古往今来第一人。
军事奇才韩信之死被一群宫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两个什么成语?
“胯下之辱”、“一食千金”、“十面埋伏”等故事,喜爱历史的朋友们简直是耳熟能详,这些典故,说的都是一代英雄、兵家之奇才——韩信。然而,正是这一军事奇才,大汉开国功臣,最终却死于一群宫女的竹尖之下,只留下几句成语,哀鸣于世。
这几个成语分别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钟室之祸”、“英雄末路”。
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简直是对韩信一生的高度概括。韩信虽是兵家之奇才,但其才华的展示却很曲折,最初投奔项羽,未受重用;后来改投刘邦,虽一路艰辛追随,但其才能仍未被发掘,最终还是萧何识别了这匹“千里马”,在韩信失望溜走尚未走远之际,及时将其追回,并以身家性命担保,才使刘邦对韩信封坛拜将,才有了日后大展才华的机会。
然而,当韩信等诸将,奋勇拼搏,使大汉基业逐渐稳固之际,也是由于韩信恃自已功劳与军权,半请半逼,以“齐地荒蛮,不好治理”为由,让刘邦封自已为齐王。这从根本上触怒了刘邦,使其成为刘邦眼中最大的“后患”和“威胁”。于是,刘帮用计,先后降韩信为楚王、淮阴侯,最后还是由萧何骗韩信入长乐宫,被吕后安排的宫女刺杀于长乐宫钟室之中。
后人总结韩信的一生成败,便诞生了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 “钟室之祸”。正是因为韩信功高震主,屡遭猜忌与贬谪,最后死于长乐宫钟室,后人借“钟室之祸”指功臣被猜忌遭杀戮。
3. “英雄末路”。一世英才、令敌军望风披靡的大英雄,到了长乐宫钟室,面对一群柔弱宫女,却也无可奈何,真可谓“英雄末路”!后人用此成语,形容有本领的人到了无路可走、一筹莫展的地步。
可见,真英雄,除了要有勇、有谋之外,更要知分寸,懂进退。成也好败也好,英雄也罢灾祸也罢,能够主宰命运的,其实还是自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