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滔滔在北宋历史上真实形象如何?有名吗?

清平乐里的高滔滔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中国历史几千前,自秦始皇创建帝制开始,到清朝灭亡,不乏掌权的女皇后、女太后,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慈禧太后了,除了慈禧还有吕雉、武则天等,这是几位比较出名的,还有众多不为大家所熟悉的女皇后,她们利用帝后的便宜,插手朝政,安排自己亲人进入朝廷中枢,把控朝政,严重的还会祸国殃民。

像汉末、清末都是外戚干政,阉宦横行,但凡出现这种情况的朝代,都基本是灭国的前兆。即便掌权一辈子的慈禧太后,在临死前好像又明白了这个道理,留下遗言,不让后世女人、宦官再干政。

长远来看,外戚干政对国家、对她们本人好像都没什么好下场,所以这也成了一个历史规律,女人只要一干政,就不会有好结果。

但也有例外,比如孝庄文皇后,辅佐了顺治帝、康熙帝两代君主,尤其是康熙帝,从生下来就离开了父母,是孝庄文皇后把他抚养成人的,康熙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孝庄的功劳可谓是最大的。孝庄文皇后辅佐了两位伟大的君主,但是她不垂帘听政。

也许,这正是孝庄文皇后的伟大之处,既关心朝政,左右朝政,但又不专权,总是在儿孙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出来贡献力量,一旦局势缓和,又退居二线,放权给儿孙。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一位皇后,既垂帘听政,又饱受好评呢?答案是:有,恐怕也只有这一位:宣仁太后高滔滔。

高滔滔自幼在北宋宫中长大,她本是勋戚之后,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曹氏,是她的姨妈。曹皇后本想把她献给自己的丈夫宋仁宗赵祯,但被宋仁宗委婉拒绝了。后来把她许配给了宋朝第五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养子宋英宗赵曙,后成为赵曙的皇后。

高滔滔和宋英宗赵曙生有三子两女,分别为宋神宗赵顼、岐王赵颢、嘉王赵頵、宝安公主、寿康公主。

宋英宗赵曙死后,宋神宗赵顼登基,高滔滔成为太后。不知是怎么回事,宋朝的这几位皇帝寿命都不长。

宋仁宗赵祯是比较长寿的了,活了54岁;宋英宗赵曙,也就是高滔滔的丈夫,只活了36岁;她的儿子宋神宗赵顼也只活了38岁。

高滔滔的儿子赵顼死后,她年仅9岁的孙子宋哲宗赵煦登基为帝,高滔滔成为太皇太后。九岁的孩子能懂啥,于是,高滔滔奉儿子宋神宗遗诏,辅佐年幼的皇上,从1085年开始垂帘听政,此时她已经53岁。

高滔滔一执政,就开始任用司马光为宰相,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止。虽然她是保守派,但在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宋朝的这段历史政治清明,经济也十分繁荣,国势慢慢强盛起来,所以本是颓败的北宋,到高滔滔执政后又起死回生了一段时间。

高滔滔除了在执政上勤俭廉政、在对待自家人上,也真是做到了大公无私。她的丈夫宋英宗曾多次要给她弟弟升官,但被她拒绝了。她的孙子宋哲宗要给高滔滔的两个侄子升官,也被她拒绝,最后在宋哲宗的一再请求下,才勉强升了一级。

这一点,恐怕历史上没有那个皇后可以做的到。即便是孝庄文皇后,也是千方百计的安排自己人进入朝廷及其皇帝身边,包括顺治帝的皇后、妃子都是孝庄强制安排的,为此母子两个还闹别扭。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高滔滔在北宋历史上真实形象如何?有名吗?

高滔滔是宋英宗的媳妇儿,宋英宗赵曙做了没几年皇帝就挂了,好在儿子比较给力,那就是著名的宋神宗赵顼。

高滔滔也就是宋神宗的生母,因为儿子比较能干,高滔滔自然是乐得清闲,在后宫过着安稳的小日子,好不快活。

可是高滔滔的寿命比较大,而宋神宗的寿命比较短,宋神宗只活了38岁就挂了,留下年仅9岁的儿子赵煦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宋哲宗。

因为孩子年纪比较小,因此高滔滔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走到前台,垂帘听政。她在哲宗朝执政8年之久,被称为宋朝最有能力的太后,名声比宋真宗媳妇儿刘娥要好得多。

高滔滔属于媳妇熬成婆的典型案例。

宋仁宗的媳妇儿比较多,但是他没有儿子,因此只能把赵曙找来做自己的养子继承皇位。因此曹皇后并不是赵曙的生母。

等到宋仁宗驾崩以后,曹皇后还活着,自然荣升为曹太后。宋英宗就算再孝顺,可终究不是曹太后的儿子,因此曹太后和宋英宗之间,其实是矛盾重重的。

尤其是在宋英宗病重的情况下,曹太后一度垂帘听政,大有重启刘娥执政的现象。所以这个时候作为宋英宗的媳妇儿,高滔滔的处境是很微妙的。

她一边要侍奉好自己的婆婆曹太后,一边又要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宋英宗,想要做到两边不得罪,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毕竟一心向着丈夫本是高滔滔该做的事情,可是这么一来就会彻底得罪曹太后。如果曹太后一道诏令,随时可以把高滔滔给废了。

因此那几年高滔滔心里别提多慌了,好在她丈夫宋英宗是个短命鬼,仅仅做了4年皇帝就嗝儿屁了,等到高滔滔的儿子宋神宗赵顼登基以后,高滔滔才算是松了口气。

毕竟自己的儿子成了皇帝,自己这个皇太后的位置算是稳住了。这就好比是媳妇熬成了婆,但是上头始终有个曹太后在,她这心里别提多别扭了。

整个神宗朝,基本上看不到高滔滔的任何话语权,反倒是曹太后总是没事儿会插两句话。比如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下了大牢的时候,曹太后就说,宋仁宗时期说苏轼兄弟是他给子孙选定的未来宰相,这才救了苏轼一命。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曹太后也是表示坚决反对,为什么?因为她认为祖宗的法令不能轻易改变,这也是王安石变法受阻的原因之一。

宋神宗打算收复燕云之地,但是不敢自己做主,还得屁颠屁颠地跑去问曹太后的意见,曹太后各种询问以后,依旧感到担心,毕竟宋太宗、宋真宗都尝试过,且都失败了,吓得宋神宗连连点头。

由此可见,曹太后其实在宋英宗和宋神宗朝的地位那是相当高的,这期间高滔滔根本就不敢多嘴一句,依旧只能好好做个儿媳妇儿。

高滔滔媳妇儿熬成婆以后,跟婆婆曹太后有的一比。

公元1079年,曹太后终于去世了,高滔滔长长松了口气,在后宫之中,她总算能够称霸了。这个时候儿子宋神宗也得听从高滔滔的建议,毕竟孝顺也是宋朝所提倡的。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曾祖琼,祖继勋,皆有勋王室,至节度使。母曹氏,慈圣光献后姊也,故后少鞠宫中。时英宗亦在帝所,与后年同,仁宗谓慈圣,异日必以为配。既长,遂成婚濮邸。生神宗皇帝、岐王颢、嘉王頵、寿康公主。治平二年,册为皇后。---《宋史》

因此高滔滔逐渐参与到了政治当中来,但是宋神宗在位期间,高滔滔没有什么过分举动,她始终相信儿子能够把这个国家治理好。

可惜事实并不是如此,她眼睁睁看着好端端的熙宁变法从兴起到消亡,主要责任就在于宋神宗的意志力不够坚定。

王安石无奈离任以后,宋神宗还想继续坚持,其实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结果宋神宗带着遗憾,年仅38岁就离开了人世。

这个时候高滔滔终于找到了做婆婆的感觉,她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从此掌握了宋朝的军政大权。

不过她认为宋神宗的变法搞得七零八落的,完全没了作用,因此她上台以后,一口气把儿子一辈子的心血都给毁掉了。

高滔滔被称为女中尧舜。

高滔滔掌权以后,开始启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成员,对于变法成员,则是各种打压,废除了所有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使得宋朝一度陷入了朝令夕改的状态之中。

不过高滔滔治国还是很有本事的,她执政期间,能够做到勤俭克己,励精图治,使得宋朝的经济蓬勃发展,老百姓们过着相对安稳的好日子。

这个时候的宋朝几乎到了巅峰状态,大部分人家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国家综合实力也增长了不少,为后来宋哲宗的折腾,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高滔滔还有一个好处,她杜绝自家的外戚在朝中掌权。外戚始终是封建王朝难以逾越的权力人员,高滔滔却总是拒绝让宋英宗和宋神宗包括宋哲宗提拔自己的家里人。

哲宗嗣位,尊为太皇太后。驿召司马光、吕公著,未至,迎问今日设施所宜先。未及条上,已散遣修京城役夫,减皇城觇卒,止禁庭工技,废导洛司,出近侍尤亡状者。戒中外毋苛敛,宽民间保户马。事由中旨,王珪等弗预知。又起文彦博于既老,遣使劳诸途,谕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且令亟疏可用者。---《宋史》

她当权以后,她的俩侄子按照履历应该要升任观察使了,可是她却坚决不答应,在宋哲宗多次请求之下,才勉强升了一级。这种思想境界,难怪称她为女中尧舜了。

总结:高滔滔与宋哲宗的治国理念是有很大矛盾的。

高滔滔其实明知道自己守旧的思想,和宋哲宗想要改革的思想有反差,但是她依旧坚持自己的主见。

从长远来看,改革肯定是对的,但是改革所需要的条件非常苛刻,首先需要君王有秦孝公那种意志力,其次需要改革者需要有商鞅那种执行力和思维能力。

就算王安石赶上了商鞅,可宋神宗也没赶上秦孝公,因此高滔滔否定变法的做法,未尝不是一种自救的办法。可惜宋哲宗不能理解,他觉得变法完全是对的,因此在高滔滔去世以后,又开始重新实行变法,可惜那个时候变法人才凋零,周围都是小人,自然也就没办法成功了。

参考资料:《宋史》

高滔滔在北宋历史上真实形象如何?有名吗?

北宋历史上,皇太后垂帘听政屡见不鲜,但高滔滔的名声最旺,她被捧为“女中尧舜”,在摄政的九年中,口碑极好,但是其真实形象却令人堪忧,可谓是引领北宋走向灭亡的第一人。

一、优越背景,独此一后

《清平乐》中,高滔滔身为曹皇后的侄女,从小在曹皇后身边长大,接受宫中教育。她母亲一系出身名门,是北宋开国第一功臣曹彬的孙女,姑姑是宋仁宗时期的皇后,父亲一族也是地位高贵,曾祖父高琼曾在澶渊之盟战役中立下战功,祖父高继勋被称为“神将”,她的优越背景简直是不可比拟的。

高滔滔与曹皇后的养子赵宗实(后称赵曙),从小青梅竹马,被宋仁宗指婚,二人在一起更是相敬如宾,被徽柔认为是“最好的爱情”,以至于在赵曙即位时,四年独宠高滔滔一人,没有再娶别的妃嫔,足以见得高滔滔与赵曙之间的真情,更见高滔滔对男人的把持,很是高明。

在高滔滔与赵曙成婚时,民间流传一个说法,称“天子娶媳,皇后嫁女”,可谓一段佳话。

二、36岁成太后,54岁开启政治生涯

1063年,赵曙即位后,称宋英宗,立高滔滔为皇后,而英宗一向多病,再加上忽然成为皇上后的疯癫,即位不到四年就病逝了。赵曙病逝后,他的长子赵顼(xu)即位,为宋神宗。此时的高皇后只有36岁,就成了高太后,是宋史上较为年轻的太后之一。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成为高潮,而在经历过庆历新政的曹皇后,第一个不同意这项变法,她多次暗示神宗终止变法,民间百姓疾苦难耐,多由变法推行不当而致,但神宗却不愿意接受曹氏的建议。

高滔滔作为曹氏的侄女,她必然站在娘家人身边,听从曹氏的看法,但依然劝不过自己的儿子。

终于在1085年,年仅38岁的宋神宗崩逝,王安石变法不及而终,54岁的高滔滔站在政治的分叉口,不知道该允诺谁来继任下一代皇帝。

在古代,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是有先例的,比如宋太祖赵匡胤被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而宋神宗在病逝时,他的两个弟弟均30多岁,可以被认为是皇位继承的人选,但此时的神宗已经说不出话,在宰相王珪问及此事时,他说的问题带有倾向性,说:

是否可以立赵煦为帝?

无法言语的神宗,只点头同意,并无他言。宰相王珪口中的赵煦,是神宗的儿子,年方10岁,并未有丰富的执政经验,更无法主持朝政,而54岁的高滔滔被一致认为临朝听政的最佳人选。

三、经验不足,开始回归旧法

相比宋朝第一个执政太后刘娥,高滔滔对政治也是毫无经验,刘娥在先皇帝在位时,便“晓书史,闻朝廷事,阅天下封奏”,而高滔滔的政治理念皆来自姑姑曹太后——力阻王安石变法。

所以,高滔滔在垂帘听政之后,就开始打压王安石变法的人,开始重用司马光、文彦博、苏辙、等人,废除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市易、保甲等,一下子回到了仁宗、英宗时代,可谓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回归旧制长达9年之久,这九年里,宋哲宗赵煦已然成为一个有才智的君王,可却从未有过实权。据宋史记载,刘娥在辅佐宋仁宗赵祯时,两人多是平起平坐,刘娥在发表意见时,还需要过问赵祯的意见,而高滔滔却不是,朝堂之上,赵煦与高滔滔左右相对而坐,大臣直面高滔滔奏事,背对赵煦奏事,以至于赵煦提及当年高滔滔垂帘听政的场景,只说:

当时自己个子小,只能看到朝臣的屁股和腰。

足以见得高滔滔对权力的把握,极其严格。更有甚的是,开朝时,官员需要先拜高太后,后拜宋哲宗赵煦,朝臣奏事之后,高太后都不会过问赵煦的意见,只会沉默不言,不敢多说半句话。

1093年秋,62岁的高滔滔病逝,谥号为“宣仁圣烈皇后”。

而高滔滔之所以被称为”女中尧舜,后人多怀疑是她重用了司马光,司马光作为编纂《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在受到重用后,开始大大称赞高太后的贤明智慧。更有史书称赞高滔滔辅佐政治期间:

自是内降遂绝,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宋史·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我朝之治,元祐为甚,母后之贤,宣仁为最。——司马光四、高滔滔摄政期间给北宋埋下的三大恶果

高滔滔在摄政期间,架空了皇帝的权力,又坚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准则,看似为了保住国家安宁,却是加剧北宋末年衰败灭亡的第一人,之所以这样评价,在于她对北宋做出的三大错举:

第一,全面否定王安石变法,把北宋经济推向衰败的边缘;

第二,西夏战争时,同意割地换取安宁,不但没有换的和平,反而刺激了西夏侵占土地的野心;

第三,纵容党争,任由结党之派泛滥,颠覆了朝堂秩序。

尤其是第三点,给北宋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恶果。在司马光死后,保守派分为三党,高滔滔对三党势力不加管制,任其恶化,被后世称为“蜀洛朔党争”,包括“乌台诗案”、“车盖亭诗案”皆是高滔滔摄政期间由于不必要的党争引起的纷争,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高滔滔作为北宋第二位垂帘听政的女太后,她被史书记载为“女中尧舜”,却没有做出让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繁荣的措施,反而是加速北宋灭亡的第一人,可谓是徒有虚名!

而再看《清平乐》中,她与赵宗实之间的坚定爱情,也颇令人赞叹!

作者:蔡小记

参考文献:《宋史》

高滔滔在北宋历史上真实形象如何?有名吗?

高滔滔是宋英宗赵曙的皇后,她出身于宦官世家,父亲在朝中为官,母亲是北宋开国大将之后。最主要的是,高滔滔还有个很厉害的姨妈,高滔滔的姨妈正是宋仁宗的曹皇后。

因为姨妈的关系,高滔滔从小就在皇宫中长大,曹皇后更是将她当成亲生女儿一样的疼爱。本就是家世显赫,再加上这样的成长环境,高滔滔的一言一行都深受曹皇后的影响。后来她又被嫁给了赵宗实,也就是后来的赵曙为妻。赵宗实原本就是被作为宋仁宗的接班人培养的,所以高滔滔嫁给他,就已经注定是母仪天下的命。

只可惜,宋英宗赵曙在位没多久就驾崩了,赵曙死后,高滔滔的儿子继承了皇位,高滔滔也成了高高在上的高太后。她当皇后的时候,就谨守礼法,当上了太后之后,也没有想着要干预朝政。如果宋神宗不是后来因为变法失败,早早的郁郁而终,高滔滔可能也不会扶持年仅十岁的宋哲宗继位。

由于宋哲宗年纪太小,高滔滔才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她执政期间,依旧克己自律,勤俭廉政,她很快扭转了王安石变法所遗留下来的种种不正之风。她对朝政始终秉持着纲纪严明的作风,对于自家,她也在努力做到公私分明,问心无愧。

历史对她的评价也很高,赞她是女中尧舜。

高滔滔在北宋历史上真实形象如何?有名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清平乐里的小女孩高滔滔,是有原型的,她就是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赵顼之母。

本名高正仪,小字滔滔,史称宣仁圣烈皇后。

高滔滔出身高贵,父族祖上高琼,母族祖上曹彬,都是宋朝开国名将。

长于皇宫,青梅竹马

高滔滔的姨母是宋仁宗的中宫曹皇后。

三岁时就长得明眸皓齿,极为可爱。

曹皇后十分喜爱,将她带在身边,养育宫中。

仁宗也因为迟迟无嗣,在群臣建议下,过继三岁的侄子赵宗实(后来的宋英宗)进宫,由曹皇后抚养。

两个小孩子就这样相遇了。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长大,青梅竹马。

宋仁宗看他们感情十分好,曾逗弄他们说“异日当以婚配”。

天子无戏言,后来宋仁宗下旨赐婚,让赵宗实迎娶高滔滔,留下一桩“天子娶媳,皇后嫁女“的美谈。

赵宗实登基后,高滔滔也顺理成章地封为皇后。

她一共生了四子四女,英宗的所有儿女都是她所生。

生平事迹

高皇后极为英明贤德,自律性强。

她的同胞弟弟高士林担任内殿崇班已很久了,英宗打算给予提升,高皇后极力劝止。

神宗即位后,尊称高皇后为皇太后。

神宗多次要为高氏家族建造庞大的府第,高太后又加以阻止。

高太后还拒绝家族封号,有一次侄子高公绘呈上奏本,请朝廷尊崇哲宗生母朱太妃和高太后家族。

高太后觉得侄子的水平写不出这种奏章,担心是旁人唆使,便叫来侄子:“奏章到底是谁让你这么写的?”侄子见瞒不住,说是邢恕的主意。高太后把邢恕逐出了朝廷。

正是高后对娘家人一向要求严格,不肯逾礼半点,因此未造成其它朝代那样外戚干政的局面。

元丰八年,神宗病重,宰相王珪等人进宫探病,建议立10岁的延安郡王赵煦为太子,由高太后垂帘听政,得到神宗批准。

次年,哲宗赵煦即位,尊称高太后为太皇太后。

高太后临朝称制,大刀阔斧,施行改革:遣散扩建京城的工役,削减禁卫军,停止皇宫楼阁的建造,减少宦官宫女;同时,又禁止对内对外的横征暴敛,放宽民间保甲制度,使百姓得以宽松安居。

北宋名臣司马光、吕公著也奉高太后之召返回京城,被任命为宰相。

一时,名臣文士汇集于朝廷,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她对于神宗年间施行的一些新政如“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等不很妥当的,陆续予以废除,使天下得到安定。

由于高太后的英明贤德,在她垂帘听政的九年中,朝廷政务清明,国家形势稳定,成就了北宋最后一个天下小康、国势较强的时期。

后世称她为“女中尧舜”。

这就是高滔滔高太后的一生,可能就是因为太过于顺遂、完满,影视剧里都很少讲她,就算有,也只是作为大戏的背景,毕竟,这么完美、幸福,又没啥磨难和波折的女主,太缺乏戏剧张力了!

高滔滔在北宋历史上真实形象如何?有名吗?

高滔滔是宋英宗赵曙的皇后,她在儿子神宗赵顼死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辅佐时年仅十岁的孙子哲宗赵煦。

“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内降遂绝,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

以上就是《宋史》对高滔滔的评价。意思是说,高太后临政期间,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并且杜绝了内宫请托降恩。高太后还奉行俭约,文思院所贡大小物品,不取一件。所以,高太后被人们认为是女辈中的尧舜。

高滔滔的出身非常显贵,她的曾祖父高琼、祖父高继勋都曾官至节度使。而高滔滔的父亲高遵甫也做过北作坊使,娶北宋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为妻。

高滔滔的一生深受其姨母的影响,她的姨母便宋仁宗的曹皇后。

由于曹皇后未曾生育,高滔滔三岁时便被曹皇后领养宫中。

而久无子嗣的宋仁宗也把堂兄濮王赵允让的十三子赵宗实接入宫中抚育。

高滔滔与年龄相仿的赵宗实因此成为两小无猜的小伙伴。

待高滔滔与赵宗实成年后,在仁宗及曹皇后的力促下,高滔滔与庆历七年(1047年)嫁与濮王府,成为赵宗实的妻子。

嘉祐八年(1063),仁宗赵祯病亡。由于仁宗并无亲生子嗣,嗣子赵宗实(嘉祐七年被赐名赵曙)登基即位,是为英宗。高滔滔也在治平二年(1065年)被册立为皇后。

英宗共育有四子四女,全部为高滔滔所出。英宗后宫不乏其他美女,却未能给英宗生下一男半女。这也从侧面说明高滔滔是位非常善妒的皇后,一如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

不过,英宗在当上皇帝后就体弱多病,在勉强地干了四年皇帝后(其中曹皇后垂帘一年),就撒手西去。

英宗逝后,他的长子赵顼即位,是为神宗。神宗的生母高滔滔被尊为太后。

对于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高太后和她的姨母曹太后是极端不赞成的。高太后甚至比她的姨母曹太后更为守旧。

高太后的丈夫英宗赵曙三十五岁早逝。她的儿子神宗赵顼也不长寿,只活了三十八岁。

神宗赵顼在元丰八年(1085年)崩逝时,他的儿子哲宗赵煦只有十岁。所以被尊为太皇太后的高滔滔垂帘听政,辅佐幼帝哲宗。

高滔滔垂帘后,立即着手废除新法。

因反对变法,在神宗朝被迫离开朝廷十五年之久的司马光被高太后重新召回朝廷,并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常务副宰相)。这预示着旧党人士卷土重来,一场新旧党争即将展开。

在高滔滔的授意下,司马光连上奏章,痛批新法,部分新法被立即废止。

而朝臣中的变法首领也曾到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打击。

新党首领、宰相蔡确因没有为神宗守灵,被旧党纷纷指责为对先帝不恭。高滔滔最终将其罢相,逐出朝廷,下放到陈州。

支持变法的知枢密院事章惇、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韩缜随后也分别被贬到了汝州及颍昌府。

司马光取代了宰相蔡确的位子,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大刀阔斧地一顿猛操作,新法基本上完全被废止了。

高滔滔在政治上因循守旧,打击新党不遗余力,但在约束母族外戚方面的确严厉,这一点为后世所称道。

英宗赵曙在世时,多次欲提拔高滔滔的弟弟高士林,都被高滔滔婉拒。

神宗赵顼时期,高滔滔每次对娘家外戚的赏赐都很微薄。在神宗的力劝下,高滔滔才同意神宗赐给娘家一处宅地。

但修造府第的费用全部由高滔滔的个人收入买单,并未动用朝廷一文钱。而按例,这笔款项应由朝廷大农寺承担的。

高滔滔垂帘期间,确实厉行节俭,对自己母族的朝廷外戚约束也很严厉,因此也得到了《宋史》的高度评价。

但高滔滔在政治上非常保守,她一上台,即全面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由此引发了北宋新旧党争的再一次升级。

变法被全面废止后,北宋的军力和财力再一次面临倒退,北宋复兴的最后一次希望被高滔滔断送。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六十一岁的高滔滔病逝。

高滔滔在神宗、哲宗两朝临朝辅政,她厉行节俭,严厉约束外戚,个人美德难能可贵。

但她垂帘后,将王安石变法一棍子打死,造成了国力的全面衰退。高滔滔大肆打击新党人士,引发了新一轮激烈党争。

高滔滔死后,哲宗得以亲政,新党人士重新得势,又卷土重来,对旧党展开新一轮的报复,死后的司马光也被追贬官职。甚至连高滔滔本人也遭到新党的追责,如不是儿媳向太后的极力保全,高滔滔太皇太后的封号都差一点被废。

所以说,“女中尧舜”的评价对高滔滔来说,有点过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