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吃虾去虾头,有些人不去虾头?虾头到底能不能吃?
虾是我最爱的食材之一,在美味程度、烹饪便捷、营养丰富几个角度来说,虾都是可以与鸡蛋媲美的优质食材。
不过在吃虾这个幸福的事情上也有争议,常见的就是“虾头到底能不能吃?”,这次咱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事情吧。
【一】虾头里面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广大吃货的食谱里从来都不缺少“头”、“脑”这类食材部位,比如名菜剁椒鱼头、小吃猪脑花、麻辣兔头等等美食,但是虾头与这些的情况都不太一样。
由于生物本身结构的不同,所以虾的几乎所有内脏全都长在它的头里,只有一根虾肠贯穿身体用于排泄,所以虾头跟兔头、鱼头的情况就不能一概而论了。虾头里面不仅有虾黄、虾膏等我们认为的好东西,还有虾的鳃、心脏、肝脏、胃、各种腺体等等其他部分也都挤在小小的虾头里,这些部位中不仅会残留一些虾的食物、排泄物,还会滞留有一些虾的血液,之前我们分享过甲壳类的血液是比较容易引起过敏、腹泻的,这也是为什么蟹心一直被人们说是“大寒之物”的原因。
【二】虾头到底能不能吃?其实通过上述介绍的内容,大家已经能够看得出来了,对于“虾头能不能吃”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是:能吃,但不建议吃。
现在“不谈计量说危害,就是耍流氓”的说法很盛行,确实检验合格出售的虾,其虾肠、虾头里面的脏东西很少,但是再少也改变不了吃了没有好处的客观事实。而一般普通消费者也难以用肉眼辨别这个虾头里面残留的东西是不是合乎标准,所以综合起来考虑的话,虾头的食用价值是蛮低的。
我们对待食物的态度一般可以简单的分为:①绝对不要吃的、②不建议吃的和③能吃的这三大类。
①绝对不要吃的:归属于这类的基本都是变质、腐坏,并且会带来比较严重后果的东西,比如:发芽发绿的土豆(有龙葵碱)、霉变的花生(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不认识的蘑菇(中毒风险比较高)。
②不建议吃的:归属这类的食物有些模糊,但是有一个巧妙的辨别方式,那就是当一个食物需要用“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作为理由劝自己吃下去的时候,那么大多都属于一类,比如:虾头(虾的食物、排泄物、重金属等残留)。
③能吃的:这就没法一一例举了,除了前面两种之外,其他食物都属于此类。
【三】其实很多人纠结吃不吃虾头,主要就是为了里面的“虾黄、虾膏”,咱们顺便了解一下虾黄和虾膏到底是什么?一般意义上来说虾黄和虾膏其实指的是虾的成熟性腺,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和脂肪,所以在繁殖期内的虾才会膏多黄满。但是大家应该也发现了一个情况,好像不管什么时候吃到的虾,都能看到里面黄黄的那种物质,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在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吃虾看到的“虾黄虾膏”并不是真正虾的性腺,而是虾的肝胰腺,尤其是小龙虾更是如此。肝胰腺其实也叫做消化腺或者中肠腺,是虾最大的一个器官,也是最重要的器官,关于虾的免疫、消化、生理调节、造血等等功能,肝胰腺的作用都至关重要。而且虾的肝胰腺中也有解毒酶、抗逆酶等有助于解毒的物质,帮助虾对抗生长环境中的细菌、重金属等不利条件,所以它本身也很容易产生病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建议吃虾头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虾头是能吃的,但是食用价值其实不高,出于健康的考虑并不建议去吃。
- 我们吃的虾头里的膏和黄很时候都不是虾的性腺,而是虾的肝胰腺而已。
- 如果真的很喜欢吃虾头的话,那么请确保虾是鲜活的、来源是可靠的,不然的话水产品会将所处环境中的污染物富集在自己体内,这种情况下的虾头就是虾身上容纳最多污染物的部位了。
那么以上就是这次关于吃虾要不要吃虾头的全部解答内容,如果有所帮助的话,恳请帮忙转发和点赞!
对于美食、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和赞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
为什么有些人吃虾去虾头,有些人不去虾头?虾头到底能不能吃?
说实话,看到这个问题的前两天我还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位知名海鲜主播,指着虾头的位置说“这是虾黄,营养丰富,可不要浪费了”,其实他所说的“虾黄”只不过是虾的内脏而已。
刚才看了一下其他回答,发现清一色的都是美食领域的创作者,那么我作为一个三农领域创作者就从对虾的生物学特征入手,来说好好的说一说虾头里到底有哪些东西。
虾头虽小,“五脏俱全”以南美白对虾为例,这种虾全身分为20个体节,其中头部有5节,胸部有8节,腹部有7节。我们平时所说的虾头,其实是由头部和胸部组合而成,共有13个体节,虾头背部的甲片称为头胸甲。
▲对虾的头部及肝胰腺的位置。
明确了“虾头”的具体部位,我们再来看一下虾头的内部有哪些器官。
虾头不仅包括裸露在外部的眼睛、眼柄、额剑、额角侧沟,还包括头胸甲内部的食道、胃、肝胰腺、心脏。其中,肝胰腺是对虾的主要消化腺,位于胸部中后区,心脏前方腹面,呈黄褐色,这也是人们口中所说的“虾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虾黄,这一点后文会作具体说明)。
对虾的肝胰腺包括幽门胃和中肠的前部,一条肝管从这里引出,与肠道相连。在水产养殖上,衡量对虾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就是看肝胰腺的颜色、状态。健康的对虾肝胰腺饱满、清晰、颜色正常,偶尔能看到白色的包膜也属于正常现象。
对虾的肝胰腺能吃吗?前面已经讲到,肝胰腺是对虾的主要消化器官,此外还担负着解毒、造血、免疫、消化酶的分泌与生理调节等功能。从本质上来讲,肝胰腺的成分也无非是糖类、脂肪、蛋白质。但是,肝胰腺内会残留部分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作为食物来讲并不干净。
总体而言,对虾的肝胰脏与其他动物的肝脏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如果硬要吃的话,当然也没有问题。不过在饮食习惯上,大多数人都不习惯吃虾头,毕竟里面的脏东西太多。而且虾头的营养物质与虾仁比起来顶多就算个零头,如果经常吃虾头,尤其是那些受到水质污染的对虾(比如重金属污染),长期积累起来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不建议大家吃虾头!
真正的“虾黄”不在头部,而在腹部▲▲对虾的消化系统(上图中的“中场前盲囊”有误,应该写为“中肠前盲囊”)。
很多人误以为虾头的肝胰腺部位就是“虾黄”,营养丰富,不吃就可惜了。其实,真正的虾黄指的是对虾的卵巢。还是以南美白对虾为例,成熟南美白对虾的雌性交接器属于开放式纳精囊,其卵巢发育可以分为形成期、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和恢复期,达到大生长期的卵巢营养价值最高,味道也最美味(不过在水产养殖上,对虾的成熟卵巢非常珍贵,一般都用来做苗种繁育,将卵粒培育成幼苗后其经济价值会大大翻倍)。
另外,抱卵种类的虾卵产出后紧紧粘附在腹部的附肢刚毛上,形成“卵群”,这才是真正的虾黄。
▲▲螳螂虾的卵群
▲▲对抱卵虾而言,腹部的成熟卵巢(卵群)才是真正的虾黄,这和头部的肝胰腺真的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牧海 ~
为什么有些人吃虾去虾头,有些人不去虾头?虾头到底能不能吃?
为什么有些人吃虾去虾头,有些人不去虾头?虾头到底能不能吃?今天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大虾是人们都非常喜欢吃的一种食材,用虾做出来的菜口感爽滑、肉质细嫩,口味可调,烹调方法多种多样,正是因为虾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深受各路食客的喜爱,也被大部分的家庭煮夫和煮妇所推崇,同时虾肉当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蛋白质、钙质以及磷铁等矿物质,所以称为大众喜爱的美食之一。
有人去虾头、有人吃虾头为什么在日常的生活特别是吃饭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喜欢吃虾的朋友,在吃虾的时候有些人喜欢吃虾头,而有些则喜欢把虾头去掉之后只是吃虾肉,那么综合提问小伙伴提出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人吃虾去头,有些人不去。说说我的看法。
吃虾时,总是让有些小伙伴顾虑太多,有的人说虾头可以吃,有的人却说虾头含有重金属不能吃,众说纷纭,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吃?我的观点是:最好还是别吃了。
虾头到底能不能吃,还要看是什么地方养殖出来的虾,如果是正规厂家那么还是可以新人的,也就是说是可以吃的,但其实认真的讲,虾头中所含有的重金属含量确实是比虾肉要高,如果介意的话不吃最好,再说虾头也没什么肉,不吃也罢。
吃虾头的小伙伴就是不怎么在意这个的了,也就是百无禁忌了,喜欢吃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不吃虾头的当然就是比较在意这个什么重金属、寄生虫之类的不利因素的小伙伴了,也就是比较喜欢做美食攻略的了。
虾头到底能不能吃那么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虾头能不能吃呢?我的建议是:河虾的话最好就不要吃了,但如果是海虾的话虾头还是可以吃的,虽然是可以吃但是也不要常吃。经常吃的话肯定会增加重金属在身体中的残留,长时间的话对人体健康是没有好处的。
吃虾头的时候也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一定要:热透,加热和烹调的方式要选择正确,加热或者烹调的时间一定要够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杀死虾头中的寄生虫等有害物质。
加工方法得当的话,虾头是完全可以吃的,但一定不要经常性的。长时间的吃,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
介绍一款美食说了这么多,下面介绍一款用虾头制作的佳肴。
虾头油炒面:
这个饭制作方法简单,步骤少,用到的食材也很少,特别适合家庭做饭来吃。
首先将所需食材和配料准备好,主要有:鲜虾、 豇豆 、洋葱、 面条 、红椒
鸡蛋、 姜 、蒜 、酱油 、盐 、香油。
第一步,把虾的头揪下来,剥去虾皮。虾仁从背部片开,去掉虾线。鲜活的虾不好剥皮,可以放冰箱里冻10-15分钟再剥。
第二步,起锅烧水,水开后下入准备好的面条。盖上锅盖,开锅后关火,用余温慢慢养熟面条。煮好的面条过一下凉水,倒入少许食用油搅拌均匀。
第三步,豇豆切3公分左右的段,洋葱切丝,大蒜切片,红椒切成条备用。
第四步,锅里倒油三成热,炒鸡蛋,炒好装盘。锅里再倒入少许油,放入姜蒜片和虾头,煸炒至出红油、油面没有大泡就好了。然后把虾头捞出来,只留虾油。
第五步,锅里放入洋葱、豆角炒到出香变色,倒入少许酱油和虾仁,翻炒均匀变色后后放适量的盐。
第六步,锅中放入炒好的鸡蛋、面条、红椒、蒜片,搅拌均匀。最后倒入少许香油提味儿出锅即可。
好了,今天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吃虾去虾头,有些人不去虾头?虾头到底能不能吃,就回答完了,各位小伙伴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
为什么有些人吃虾去虾头,有些人不去虾头?虾头到底能不能吃?
我生长在南方海滨城市,虾等海鲜经常侍弄和吃。结交不少渔民的朋友,也有一些养殖海鲜的朋友。他们告诉我,虾头不是不能吃,但要适当处理,炸虾头也是我们当地的一道好菜。
我吃虾的“成长”经历,也许能让你少走弯路。小时候,我们经常去山涧小溪捕鱼,也捕到不少溪虾。村里有一个地方,山涧里的一条小溪,溪水干净,没有任何污染。溪虾特别多,个头食指那样,它们都是藏水草之中。把水舀干后,水草一拿起,稍微抖动几下,那些溪虾就纷纷掉下来。一个坑有时就能收获上斤溪虾。每次到这里捕鱼,我们三个人,每人总可以分到两斤溪虾。
溪虾怎么吃呢?
父亲经常是用井水洗干净,然后下少量猪油炒,都是用大灶,浇柴火的。配料仅仅是盐和味精,不像现在这么多。爆炒出来的河虾香气诱人,吃的时候,我们都是整只咀嚼,连虾头、虾脚都吃不下去。咀嚼的过程最舒服,也是最享受,往往是来不及咀嚼细致,虾都吞到肚子里了。小虾更不用说,拇指大的虾,也是含虾头吃下去的。
虽然近海边,但吃到海虾是得遇到亲戚的婚宴、入宅的好日子了。在宴席上,吃到大海虾,觉得味道又不一样,特别鲜甜。当然,虾头也一起吃下去。我是用舌头把虾尾的壳剥开,其他的,几乎整只都吃下去。那个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虾肉鲜嫩,也很有弹性。虾头挺有嚼劲,一咬下去,鲜汁横流,鲜中带苦,就像鱼肚一样,却也好吃,从没觉得有什么。
随着出外读书、工作,吃海虾是经常的了。同学聚会、亲人聚餐等,总会有一盘海虾。那个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虾头能不能吃?因为不少朋友在剥虾的时候,第一步就是用手将整个虾头拿下。我总觉得很浪费,但有时候也挺不好意思,一桌子吃饭的几个人,大家都这样做,我如果不把虾头剥下来,也不太好,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剥去虾头。但是,我在剥下虾头时,还用把虾头里面的东西吃掉,就只剩下一个壳,这样放下去,也跟他们一样。现在想想,只有两个字了——恶心。
后来,见周围很多人都不吃虾头,我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直到我自己煮虾,才意识到,虾头真的要清理干净,要么在吃的时候,一定要拿掉虾头。
全虾的营养价值高,虾头也不例外,那么,虾头里面有什么呢?虾的营养价值很高,活蹦乱跳的虾用来白灼,其肉质鲜美,很多人都喜欢,除了一些吃虾会过敏的人群外。
虾头里面都有些什么呢?我自己煮虾时,会把虾头剥开来,如果是刚买的虾,虾头剥开后,里面的一坨东西很容易整块抠出来;如果放在冰箱里,冻虾,解冻后,这一坨就散了,粘乎乎的,要用水将其冲干净。
有朋友认为,这一坨东西就是虾屎,是吗?
听说四川人吃虾是整只的,虾头在他们眼里,更是美味、上品。
虾头里面这一坨东西,椭圆形,包裹在一起。里面主要是虾的器官,包括虾鳃、胃、肝胰腺、心脏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虾鳃主要是用来呼吸,一般情况下,鱼类的鳃都不能吃的,呈白色粗丝状。
胃在虾头里面占据主要地位,约点一半左右,胃里面还存留着尚未消化的食物,虾喜欢吃水中腐化的生物,包括动物的植物的,像水中的藻类等等。我在弄虾头的时候,有时候是很饱满的一坨,这说明胃里面的未消化食物特别多,想起自己以前贪吃虾头的一幕,竟有点后悔莫及了。
与胃相连的是肝胰,其功能与人的肝胰是一样,呈现半球状。
有的虾头里面还呈黑色,有的却是红色。很多朋友以为是重金属影响所致,其实不然。这是由于虾的身体里面酪氨酸酶产生了黑色素;也有可能虾吃进了一些黑色的食物。
虾头到尾部还有一根黑线,这是虾肠,虾屎就在这根肠子里。
虾头能吃吗?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凡是跟“头”有关的食物都是重金属的“灾区”,虾头也不例外。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一家疾控中心曾对当地的小龙虾做了调查,发现了一个结果:虾头的重金属含量确实高于虾肉,但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主要测试的是铅、砷、镉三种金属元素,具体情况是:虾头〉虾黄〉外壳〉虾脚〉虾肉(虾尾)。
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虾生活的水质环境没问题的话,而且我们把虾煮熟透,那虾头也可以吃了。
但是,很多人都不敢吃,其实也有一定的原因:
1、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虾头里面含有重金属。毕竟,现在的虾,既有野生的,也有养殖的,养殖的多。虾生长的水质环境,一直都是人们担忧的。尽管虾头里面还有“虾黄”,也是味美极鲜,但剥海虾的时候,也往往会一块剥掉,小龙虾还好,这块“虾黄”还大些,懂吃的食客绝不会放过。我第一次吃小龙虾的时候,也像吃海虾那样,把头扔掉,后来买家告诉我,你吃小龙虾不吃虾黄,就剩那么丁点肉了。
2、虾头其实味道也不咋地。毕竟是虾的主要器官,其味道与虾肉是无法媲美的。有的人喜欢把整只虾油炸,然后吃整只虾,那样吃下去,可能就吃不到那种粘乎乎的感觉,都已经炸干了。但是,你如果知道虾头是由什么构成的,你也许以后就不会这么吃了,也不想这么吃。虾头的味道,主要是由虾的胃决定,也就是说,这只虾吃了什么东西,你吃虾头的味道就是这些东西的味道。我是吃过的,有时是苦,有时是酸,就像我们这里蒸的“鱼饭”里面的肚子一样。不管怎么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3、也没有什么营养价值。你看, 这一坨椭圆形的东西,时红时黑,本身食相就不好。再说了,都是虾的器官,有什么营养价值呢?虾腮是最脏的,这个肯定不好吃;胃里面有不少未消化的腐化生物等,也是不好吃;虾的肝胰腺,本来也是能吃的,但谁能保证虾生长的水质呢?如果水质不好,其污染物全部残留在肝胰腺里,所以更不能吃;虾肠,又是消化和排毒的通道,虽然仅是小小的一根,也没有任何营养价值。更何况,还有一些寄生虫。这样说来,虾头还是不吃为好。当然,如果,把那一坨清理干净,再拿去油炸虾头,味道还挺不错的啊!
据说,有人拿虾头去炼油。
也有渔民朋友说,虾头中的“虾黄”特别好吃,特别是大虾,虾黄大,这个虾黄是虾的卵,吃起来很美味,可不要浪费。
一句话:虾头里面,除了虾黄外,其他都不要吃。当然,只要渠道正规,煮熟煮透,什么寄生虫啊等等,都没被灭掉,我们也完全可以放心吃!
现在,在处理虾头时,我一般都会在煮之前,就先弄掉虾头里的虾器官。主要步骤是这样:1、先把虾洗干净,这是第一步;
2、用剪刀或手,现在也有专门的处理虾头的器件,45度,在虾头剪下;
3、把虾黄先挑出来,那一坨包状的拉出来;
4、把虾尾、虾脚剪掉,反正如果不是油炸的,这些外壳都不怎么吃,虽然能补钙,但消化不易啊,补钙效果也就不明显了。
5、在拿掉那一坨虾器官时,轻轻一拖,虾肠也会被弄出来。
为什么有些人吃虾去虾头,有些人不去虾头?虾头到底能不能吃?
虾是我们最常吃的海鲜,虾肉营养丰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大家在吃虾的时候都会考虑一个问题:虾头到底能不能吃?有的人说现在水污染严重,虾头含有重金属,吃不得;而有的人说虾头能吃,酒店油炸大虾从不去头,虾头还能用来熬制虾油,炒菜做汤特香,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解剖虾头里到底有什么,以及虾头能不能吃?请看下图!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虾的大部分身体器官都藏在虾头里,虾头里主要包括虾胃、肝脏、心脏、一对精巢/卵巢、排泄器官(触角腺)膀胱以及排泄孔。
也就是说虾头里没有虾黄,虾头只是虾的内脏排泄器官。
那虾头里面黄黄的膏到底是什么?虾头里面黄黄的膏,大家都以为是虾黄,很多人在吃虾的时候经常用嘴巴吸吮,其实那里面黄黄的东西是虾的肝脏,肝脏和虾胃离的很近,虾胃在虾头上方,因为是胃部,所以是黑色的,虾胃也叫做虾包,里面储藏着虾的带排泄物以及半消化虾食。
虾胃在虾的头部,虾胃连接食道,通过虾线(肠道)连接肛门,食物从食道进入,然后经过胃部消化,粪便从肛门排除,虾尿从虾的排泄器官触角腺精滤后从排泄孔排出。
所以,吃虾头相当于吃虾的内脏排泄器官,弄明白这些,以后你还敢吃虾头吗?
有的朋友会问,那什么才是虾黄,虾黄又是在哪里呢?我们所说的虾黄其实是母虾到成熟期,头颈处会含有虾黄,所以有虾黄的虾子一定是母虾也叫“虾子”,虾卵呈金黄色,所以故有虾黄之称。
母虾受精后,虾黄会变成虾籽,也叫作“虾蛋”,会附着在虾腿腹部中,虾蛋又分河虾蛋和海虾蛋,虾蛋又可以加工成各式调味品。
为什么酒店吃的油炸大虾不去头呢?我们知道,酒店大厨制作的油炸大虾不去头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摆盘美观,保留整虾的原样;第二个是因为去头之后份量少,不成看。
所以酒店的油焖大虾、油炸大虾基本都不会去头,但是你可以放心吃。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酒店厨师在处理虾的时候已经把虾头的虾包全部挤出虾包是虾最脏的部位,只要把虾包连同内脏一起挤出,清洗干净,剩下的就是虾壳,油炸之后很香脆,是可以放心吃的。
用虾头熬制虾油安全吗?不少美食视频会教大家用虾头熬制虾油,熬制的过程相当于提炼精华的过程,虾头是虾的内脏排泄器官,没有任何营养,提炼的更不是“精华”,所以没必要用虾头熬制虾油,虾皮、虾肉才是营养所在。
结语:虾头不建议大家吃,现在水资源污染严重,河虾海虾同样如此。
如果想做油炸大虾的朋友可以学习酒店厨师的方法,剪掉虾枪虾须后,挤出虾包,清洗干净内脏后,在进行油炸,这样才能放心食用。
我是卫叔,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如果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收藏支持我哦,也欢迎大家转发给更多朋友知道,学习更多美食技巧,欢迎关注我@卫叔食聊 ,谢谢大家的关注,承蒙厚爱。
为什么有些人吃虾去虾头,有些人不去虾头?虾头到底能不能吃?
虾的营养丰富,口感好,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老少皆宜。但是在吃虾的时候,有人会去掉虾头,认为里面很脏,觉得里边装了屎,其实看一下虾的构造,会很明显的发现,虾的大部分的器官确实是在头部,肝脏、卵巢和胃部都在,没有消化好的食物也确实会存在虾的头部,虾头的确有屎,可能会累积大量的重金属物质,所以一定要处理干净再吃。
吃虾头是为了其中非常美味的一部分——虾黄,也就是虾的卵巢,这就相当于秋天肥美的螃蟹里的蟹膏,非常鲜美,但是吃的时候比较麻烦,要事先处理一番,要记住虾头只有这个部分能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