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粘稠不粘稠看嘴巴能看出来吗?

血液粘稠的时候,身体是会有一些改变,但如果只是从从一两个体征就来判断自己是否血液粘稠,自己给自己“下药”,那很有可能误诊,伤上加伤。

为何这样说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血液粘稠是怎么回事,会有些什么体征。

很多人觉得血液粘稠度高了,就是血脂高了。其实这个说法,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血脂高可能会导致血液粘稠,但是血液粘稠并不一定会引起血脂高。除了高血脂会导致血液粘稠高,红细胞或血小板增多,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或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变高,血管病变导致血流速减慢,高血糖,都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此外,饮水量少导致血容量不足,也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所以,血液粘稠度升高可以是生理性的原因,也可以是由疾病引起,而且可以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的疾病有很多,不仅仅是高血脂。

血液粘稠度升高的人,因血液浓度的改变,血流速会减慢,从而会导致各器官缺血缺氧,出现思维迟钝、头晕眼花、四肢乏力、视力下降、胸闷气短、犯困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都没特征性,像是贫血、冠心病、睡眠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都可发生上诉不适症状。

当血液粘稠度很高,伴有明显缺氧,红细胞增多的时候,嘴唇是会发绀,呈青紫色,但这个症状也不是血液粘稠度高的人独有的,像是长期吸烟,肺功能差,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发绀型心脏病的患者等,都会有嘴唇发绀的表现。

既然检查血液粘稠度并不能诊断疾病,那为何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患者都建议做血液流变学检查呢?

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我们可以了解血液的黏稠度,对体检者或患者是否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和栓塞性疾病作出判断,提早进行预防。当冠心病、高血压、深部静脉血栓以及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同时伴有血液粘稠度增加,发生心肌梗死、脑梗塞等疾病的可能性也增加,应引起重视,并通过饮食生活方式或药物等方法降低血液粘稠度。

血液粘稠度高的人群,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1、多喝水。水可以稀释血液的浓度,所以一般人群应该每天保证1500~1700毫升左右的水分摄入,如果一个杯子是200毫升,也就是7~8杯水的分量。但如果夏天,体力劳动较大,出汗较多,应该适当增加饮水量;而对于患有严重心脏病和肾脏疾病的患者,则应根据尿量来补充水分,不宜通过多饮水的方式改善血液粘稠度。

2、减少膳食脂肪和糖类的摄入。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高脂血症、糖尿病都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所以减脂减糖饮食,也是可以改善血液粘稠度的。

3、戒烟限酒。烟酒也是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的一个因素之一。抽烟会增加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将血液中的氧气取代,抽烟还会使血小板凝聚,加重动脉的阻塞程度;而酒精会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

4、适当运动。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改善血液粘稠度。但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患者运动前,应做健康风险评估,在医师的指导下,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运动。

血液粘稠不粘稠看嘴巴能看出来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首先要说明一下,准确地说,不是看“嘴巴”,而是看“口唇”或者“嘴唇”的色泽。

那么,血液粘稠不粘稠,能从口唇色泽上看出来吗?先不忙着下结论,还是用事实来说话,以科学去佐证。

一般来说,我们口唇的颜色大致上分3种,一种是健康色,淡淡的红润;第2种是口唇发白;第3种是口唇发紫,其中后两者均属于病态口唇色泽。

为了搞清楚血液粘稠会不会也在口唇色泽上有所表现,我们首先要了解血液粘稠是怎么回事儿?然而我们再看一看,导致口唇发白和发紫的原因中,有没有血液粘稠的病因存在,分述如下,仅供参考。

血液粘稠是怎么一回事儿

血液粘稠,是指我们血液的黏滞性增高了,引起血液粘稠的主要因素大致有3个方面:

一是细胞原因:主要有红细胞压积增高,大小或形态异常,变形性降低和聚集性增高;血小板活性增强或异常;白细胞数目明显增高等等所致。

二是血浆原因:主要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血清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数量增多、性状改变所致;

三是血管原因:主要是血管变窄,血管受损所致。

所以,血细胞、血浆、血管是引起血液粘稠的3大因素。

口唇发白的原因是什么?

口唇发白,主要考虑贫血原因,所谓的贫血是指我们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

我们身体里的血液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血液中含有大量红细胞;而红细胞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红细胞中的含有大量血红素,所以,血红素是血压红色的根源所在。

身体贫血,就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色素浓度降低,流经口唇的血液颜色变淡了,口唇自然就发白了。

所以,口唇发白是红细胞减少所致。

口唇发紫的原因是什么?

嘴唇发紫,在临床上有个词叫口唇紫绀,是指我们身体的血液中,一种叫作还原型血红蛋白的数量增多了,因此使得口唇呈青紫色。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还原性血红蛋白?还原性血红蛋白就是指不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

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我们身体以后,需要由血液里的红细胞携带,再转运到我们的口唇,而红细胞里携带氧气的,正是这个血红蛋白。

如果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发生了问题,不携带氧气了,我们的口唇就会因缺氧而发紫了。

所以,口唇发紫是红细胞里缺氧所致。

口唇过红,可能与血液粘稠有关

综上所述,口唇发白,主要是缺少红细胞的贫血造成;而嘴唇发紫,主要是红细胞里缺氧所致。这2种口唇色泽都与血液粘稠无关或者更严谨地说,无直接相关性。

但是,或许有一种口唇色泽,可能与血液粘稠存在某种间接相关性:即口唇过于红润。

在前面的分析中,大家还记得血液粘稠的病因之一:红细胞的因素。

主要是指由于红细胞压积增高、大小或形态异常、变形性降低和聚集性增高,可以导致血液黏滞度升高。

那么,如果红细胞积压增高,聚集性增高,就有可能使红细胞中的血红素也积压增高、聚集性增高,从而是口唇过于红润。

但这样推论的前提是:这些积压、聚集的红细胞,一定要是正常、健康的红细胞,其中的血红素也一定要是正常、健康的血红素,才可能成立。

如果红细胞的大小、形态以及变形性都是异常、病态的,那么,即使红细胞增高、聚集,也不能使口唇变得更红。

总结:血液是否粘稠,基本无法从口唇上看出来;因为口唇发白,主要是缺少红细胞的贫血造成的;口唇发紫,主要是红细胞里缺氧所致的;最后,即使因红细胞增高、集聚导致的血液粘稠,要想使得口唇过于红润,还需要具备红细胞正常、健康的前提。所以,我们基本无法从口唇色泽上,判断出血液是否粘稠。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特别提醒:评论区中的推荐用药,均需谨慎试用,切勿打款购买!

血液粘稠不粘稠看嘴巴能看出来吗?

血液粘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血稠,医学名称为高粘稠血症,容易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一般都是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来诊断,很难通过外在表现看出来,自然也就不可能看看嘴就能知道。

血液粘稠不粘稠,看看嘴就能知道吗?

血液粘稠其实就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好比粥的稀稠度一样,米粥的稠度由米和水的比例来决定,同样地血液的稠度也会受到血液中成分的影响,比如血细胞的数量、大小,脂肪、糖分、蛋白质、纤维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成分的含量,当然还与血小板功能、血管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因素等息息相关。总之,血稠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高血脂不代表血稠,但确实是导致血稠的因素之一。

是否所有的血稠都需要治疗?

血稠的危害在于会导致血栓形成,成为堵塞血管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人体的血液粘稠度并非一成不变的,有些人的血稠可能只是短暂的生理现象,比如受饮水、饮食影响而导致的血稠,受外界环境、气候影响而导致的血稠等等,这时候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机体有着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会维持血液的动态平衡,不会有任何的危害,所以也就无需治疗,平时注意多喝水,多运动,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即可。

但是,对于病理性的血稠,尤其是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患者,还有冠心病、心梗、脑梗患者等,这些都属于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若发现高粘稠血症时,必须积极应对。

  • 一是一定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坚持长期规律吃药,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保护好心血管健康;
  • 二是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用药治疗,比如抗凝药华、降纤维蛋白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等,具体要遵医嘱。

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生活管理也是降低血稠,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

  • 一定要多喝水,水是“血液稀释剂”,坚持每天至少喝2000ml的水,尤其是在睡前和晨起后,保证每天这时候喝一杯水,会帮助稀释血液,预防血栓形成,可以适当喝些茶水;
  • 一定要注意饮食,远离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物、甜品等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食物,烹饪少放油、糖、盐,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多吃新鲜的蔬果,多一些粗粮,尤其是木耳、海带、洋葱、玉米、芹菜、西红柿等有助保护血管的食物,帮助控制血脂、血糖,预防血栓形成;
  • 一定要戒烟戒酒,烟酒会直接伤血管,加重血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也不利于血压、血脂、血糖的管理,一定要尽早戒烟戒酒;
  • 一定要加强锻炼,运动能帮助更好地控制血脂、血糖、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脂质代谢,降低血稠,预防血栓形成,选择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天坚持半小时,每周5次为宜;
  • 一定要少熬夜,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等。
血液粘稠有没有外在的表现?

血液承担着全身上下的养料供给和废物运输,负责供应氧气,维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血液粘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使得血液流动变慢,氧气养料等输送不及时,因此而带来一些异常的表现。只不过一般血稠很难被发现,因为症状较轻且不典型。

  • 头晕头昏,总感觉脑子不清楚,刚起床也觉得没睡醒一样,不清醒,懒得动弹,反应迟钝,精神萎靡,需要活动很久才能慢慢恢复元气;
  • 手脚冰凉,很怕冷,冬天钻被窝里手和脚也很久暖和不过来,晨起时出门手脚就冻得冰凉,对寒冷特别敏感,甚至有时候还会觉得肢体疼痛,常被认为是风湿发作;
  • 劳动后气喘,稍微多动一下,尤其是在蹲下干活的时候,就觉得气喘、气短、胸闷,甚至觉得喘不上气来,呼吸困难,这是由于脏器缺血所致;
  • 视物模糊,莫名的看不清楚东西,一阵一阵的,甚至有短暂的失明;
  • 经常犯困,全身乏力,容易疲惫,尤其是在午饭后总想睡觉;
  • 口唇发紫,这大概就是看嘴的症状,只不过并非典型症状,部分人群可能会有嘴唇呈青紫色的表现,中药讲这是由于气血瘀滞引起,其实就是器官缺血、缺氧所致。
我是王药师,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血液粘稠相关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

血液粘稠不粘稠看嘴巴能看出来吗?

中医诊断上有“望诊”,其中就有望口唇。其中口唇发绀,也就是口唇青紫这种情况,会认为是瘀血阻滞,也就是咱们说的血液粘稠,那么是不是说血液粘稠就从嘴唇颜色就可以看出来呢?

其实并不是,单纯从嘴唇颜色并不能确定血液粘稠还是不粘稠。这个需要进行抽血检查,也就是血流变检查。血流成分的变化会带来血液流动性,粘滞性,凝滞性的变化。血液粘稠度在医学上叫高粘稠血症,也就是咱们通常说的血稠。

血液粘稠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很多年轻人也会有这种情况,但是它并不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标志,也就是说血稠未必会发生栓塞,这要根据各项指标进行判断。比如年轻人血管壁就相对光滑,弹性较好,虽然血液粘稠度高但是一般还不会发生栓塞。

但是如果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就会导致血管壁弹性变差,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不光滑了,这就容易形成血栓甚至栓塞。

口唇发绀的原因很多,如果是血液流速变慢,血液中血氧饱和度降低,那么血液颜色就会加深,嘴唇颜色就会变成青紫色。这种情况就是和咱们说的血稠有关系。

很多口唇发绀和血稠并没有关系,比如洗冷水澡。大学期间喜欢洗冷水澡,一盆凉水从头浇下去浑身一个激灵,照镜子会发现嘴唇颜色很深,暗紫色。平时冬天出门穿的少,早晨凉水洗脸后都会出现嘴唇颜色加深。还有一些严重的心肺疾病,呼吸困难,呕吐,中毒等。还有便秘,吸烟等等都会导致嘴唇颜色加深。

那是不是血液粘稠就一定出现嘴唇颜色加深呢?其实也不是,很多人血液粘稠,但是嘴唇上并没有反映出来。等嘴唇反映出来了,那情况一般都会很严重了。

所以血液粘稠还是不粘稠单纯通过看嘴唇颜色是不准确的,还是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才可以确诊。

血液粘稠也是一个不良信号,长时间的血液粘稠会损伤毛细血管,并进行堆积阻塞血管,并且比血液正常的人更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必须引起重视。

平时高热量,高油脂类的食品要少吃,青菜多吃(木耳,苦瓜,茄子,洋葱),及时补充水分,每天保持2500ml作用的饮水量,最好就是温度适宜的白开水。及时排解压力,不要熬夜抽烟喝酒,每天保持半个小时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检查出血液粘稠不要惊慌,只要通过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这是可以改善的。

我是康复科李医生,点击右上角关注我,远离亚健康,享受健康生活。

血液粘稠不粘稠看嘴巴能看出来吗?

血液粘稠了,身体会有一些变化?有可能!但是你单纯想从一两个体征、表现就能判断自己是否血液粘稠,要不要吃药?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你还可能用错药!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血液粘稠到底是怎么回事,会有哪些体征?

很多人以为血液粘稠度高了,就是血脂高了。

实际上这完全是两码事!血液粘稠实际上是我们流体力学的一个名词,这个名词跟我们的血脂只能说有间接的关系,但是绝对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我们老百姓之所以会比较关心“血液粘稠”,最主要的是这几个字,很容易联想到血液变稠,变粘了,血液流动性会变差,这血液慢了以后,自然而然容易引起血栓,堵塞我们的血管。

但实际上所谓“血液稠”的人,未必就会发生血栓,因为血栓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而且主要因素不在于你的“血液粘不粘稠”!

大家想一想,假如你的血管没啥问题,也没有硬化、血管壁也是很光滑的,这时候哪怕你血液黏度再高,也不一定会形成血栓,堵塞我们的血管。因为之所以会堵塞大家的血管,最主要还是我们血管内皮发生损伤,血管壁的内膜变得粗糙,弹性变差,形成粥样硬化,使得血液不易通过,这才导致血栓的形成。

而我们之所以说血液粘稠与血脂高,可能有一个“间接”的关系,最主要还是因为假如一个人长期血脂高,不仅容易引起血压、血糖的升高,而且还会对我们的血管内皮造成损害,而这确实可能有利于我们的血栓的形成。

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关注的的血脂、血糖和血压等危险因素,而不是过多盯着血液粘稠这个指标,而且目前为止,我们是无法准确衡量这个指标的,因为影响血液粘稠度的因素太多了,比如我们的血液成分红细胞、血小板、、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等就有很多,还有我们的血脂、血糖等等许多指标,我们是没法完美设置一个准确的测评指标来测量的。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只要是大型、正规医院,大家可以去问,也不会有什么粘稠度的仪器,因为它根本测不准,很难评价,这项指标有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可信性有限。因此,我们医生我们不轻易去用,但是,现在很多机构打着这个旗号,去大肆宣传,导致很多老百姓用得很多,这其实是被“忽悠”了!

而且哪怕你测出来血液有点粘稠,那也未必是病理性的,因为像我们有时候体检时间等待过长,喝水喝少了,也可能导致体内血容量低,从而引起血液粘稠度升高,而这是生理性的,无关乎疾病因素!

那假如这个人血液粘稠度真的很高?会不会有什么症状?

当然会。假如一个人血液粘稠度真的很高,血液很稠,那最直接的肯定是会影响到大家的血供,导致我们身体组织、器官的血液缺血缺氧,而这表现在不同的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比如头部,那可能会引起头晕眼花、反应迟钝等,假如诱发脑梗,那就可能直接导致口齿不清、侧口角不能动或有下垂等;

而如果是心脏,就可能引起胸闷气短或者直接胸痛、嘴唇发绀等;

假如是四肢,就可能出现四肢乏力、手脚麻木等。

但这些并没有特征性,并不是我们血稠就会发生的,也不是血液不粘稠,就不会出现的。像比如嘴唇发绀,在我们很多病人身上不可以出现,比如患有心脏病的、还有肺功能不好的、得了红细胞增多症的以及那些嗜烟如命的,都会有嘴唇发绀的表现。所以,医学上不存在能用嘴看出来的血液粘稠症状!

那既然检查血液粘稠度并不能诊断疾病,那为我们现在医院是怎么样去评价一个人的血液是否在“高凝”状态的?

刚刚说过了,影响血液粘稠度的因素太多了,因此它很难被我们客观的评价和标准化,但它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只是我们很难做一个非常标准的检测。

那怎么办?

目前我们医院多采用一些经典检查方法去替代描述它,那就是我们的凝血法,就是测我们的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通过这些指标来反映我们的凝血状态。

同时,我们还会做一些凝血酶以及血栓弹力图的检测,这些指标都要比我们的血液粘稠度做的,评价血液是否高凝来的更加客观和科学。

如果我们测出来,发现凝血过强,那这说明得血栓的风险就高;假如凝血过弱,那说明我们要预防这个病人突发的出血,然后看是否需要尽早干预。

因此,做这些检查,会更靠谱一些,大家千万不要再听信谣言,去外面一些不正当机构查什么血液粘稠度了,好的东西,不可能不在我们正规大医院接受、认同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减少我们血液出现粘稠度过高?

第一,多喝水。我们人体血液当中,有90%以上都是水,因此,假如你大量出汗或者严重腹泻以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那么就会影响我们的血容量,导致血液粘稠。因此,及时补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稀释我们血液的浓度,像正常人,一天,至少保证150ml水杯,10杯以上,假如夏天或者你运动量比较大,还要视情况适当增加饮水量;

第二、饮食要清淡,限制高脂肪、糖、淀粉类食物的摄入。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所以限制这些食物摄入,是有利于改善血液粘稠度的。

第三、戒烟限酒。抽烟会损伤我们血管内皮细胞,而喝酒同样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因此,这些最好都不要有,假如酒戒不了,那也必须限制,像成年男性一天饮酒量就不能超过30g,女性更少,不能超过20g。

第四、加强运动。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谢,有利于体内一些多余垃圾排除体外,同时还能减少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引起的慢性病发生。但是运动必须要把握度,最好剧烈运动前有一个健康风险评估,以往运动太过剧烈,引发危险。

第五,定期检查。尤其是45岁以后的人,一定要有一个心血管疾病等健康体检习惯,因为这个年龄是心梗、脑梗等好发年龄,因此定期体检是非常重要的,然后要根据自己的检查报告来提前发现一些可能存在的急性心血管风险,而对已经出现的慢性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和控制。

关于血液粘稠,大家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下方留言,我坚持用大家看得懂的文字,最原始的码字方式给您带来最好、最全面、最实用的健康科普。如果你觉得不错,可以关注“医学小侦探”并转发哟,让身边更多的人受益!

血液粘稠不粘稠看嘴巴能看出来吗?

血稠不稠?其实您想问血脂高不高,其次说看嘴就知道,看嘴可能看不出来,看嘴能不能吃可能能看出来!

但是首先需要纠正的是:血稠和血脂高其实是两个概念!稠其实只是形状,内含脂质却不能体现。

很多人喜欢查血液流变学,但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 比如呕吐、腹泻、运动后大量出汗;情绪激动、应激反应、焦虑、吸烟等;这些都会影响血流变的结果。日常生活,饮水、运动与情绪波动也会影响血流变结果,检测仪器的误差,正常值尚未确定等等。

血流变检查在我们国家非常普遍,几乎绝大部分人查血流变,血粘度都高,要么输液要么吃药。

但我们专业的心内科医生却不看这个结果,在心脑血管指南(医生看病的依据,相当于法律条文),没有提到过血流变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也就是说目前没有依据说血液流变学是个可靠的指标!可以作为服药的依据。

我们再说血脂,王医生几乎每天都在说血脂,足见王医生对血脂的重视,这也是心血管医生关注的问题。 血脂简单分为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是明确和吃有关系,轻度升高无需吃药,只要控制饮食即可,不仅仅是油腻,动物内脏,包括主食,主食也能转化为甘油三酯。 但特别高就必须吃药(大于6以上),甘油三酯特别高会诱发急性胰腺炎,会死人的。

再说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和心脑血管疾病紧密相关,大多数和饮食有一定的关系,大多数都是体内代谢问题。 这才是我们需要积极关注的,我们需要积极的控制饮食,和控制体重,加强锻炼,戒烟戒酒,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

所以这个问题,两个bug。首先血稠不是个有特征意义的指标,只是性状;其次看嘴不能看出稠不稠,看能不能吃,看吃的对不对,看看你的大肚腩,却能看出你血脂可能会是什么水平。生活是否健康。

所以稠不是高,以后不用花昂贵的钱去验流变学,血脂四项足以。

心血管王医生于2018.7.26日编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