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才结婚,还能生孩子吗?

44岁才结婚,还能生孩子吗?分析:一、女人只要还有月经,说明卵巢功能正常排卵,就能生育;二、大多数女性的绝经期在45一一55岁之间,你44岁,只要身体健康,生孩子不是问题;三、44岁属于高龄产妇了,危险性较大,从怀孕到生产都要特别小心,去医院妇产科建档,整个过程尊重医生建议,要有剖复产手术的思想准备。总之,有健康的身体,良心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44岁后生小孩,不是问题。

44岁才结婚,还能生孩子吗?

44岁生子,属于高龄产妇了。高龄产妇生子,存在很多风险,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考虑要不要生育:

1、身体方面。44岁才产子,身体状况是远不如年轻时产子好的,还存在很多风险。建议做好各种身体检查,听从医生建议,看看适不适合产子。如果不适合,建议不要勉强了,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实在想要孩子又不适合生育,可以领养孩子看看。

2.经济方面。生孩子辛苦,带孩子更辛苦。家里经济是否支持可以去请月嫂,月子里休息好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里经济不支持,就要做好自己带孩子的心理准备。还有,生孩子意味着产妇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出去工作,经济重担全压在男方身上,男方是否承担得起。

3.前途。这是针对事业有成的女性讲的。40多才结婚产子,估计不少都是有自己事业的成功女性,生育孩子,意味着自己事业会受到影响,前途可能不会那么顺利。是否做出这方面牺牲的考虑?毕竟生孩子不是只是生育那么简单,后面的抚养,教育更是要花费很多心血及精力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44岁才结婚,还能生孩子吗?

四十四岁,需要抓紧时间了。

44岁才结婚,还能生孩子吗?

现在大龄女星生孩子,已经不能算是新闻。



贾静雯43岁产二女

林青霞46岁产二女

伊能静47岁产二胎

天王嫂朱丽倩50岁产二胎

在理论上,女性没有绝经,就还有生育的可能,只要月经规律,有通畅的输卵管和成熟的排卵就有怀孕的可能,当然也少不了男方健康的精子。



44岁才结婚,还能生孩子吗?

女人最晚的生育年龄其实是没有一个标准的。一般的情况下,女性会在45到55岁绝经,在医学上,通常把女性绝经的前十年称作“极限生育年龄。

现在,大龄职业女性越来越多 ,还有很多想生二胎的大龄妈妈。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很多医院开设了助孕门诊。大龄产子也不仅限于明星们,身边的亲朋好友40+岁受孕生产的事例也很平常。

大龄的女性朋友如果想优育优生,需要夫妻双方去正规医院做一下身体方面的检查,看看自己的身体是否还适合生育,然后再开始备孕。

44岁才结婚,还能生孩子吗?

很高兴为您答疑解惑!如果你是男人,那么,你会为你的生育能力感动吃惊,吃惊之外会感到惊喜。因为男人只要活着就有生育能力。如果你是女人,那么,你的生育能力比男人差的多。女人的生育能力不仅和年龄息息相关,而且和卵巢的排卵能力、月经密切相关。五六十年代的人四十八九岁生孩子多得是,婆婆和儿媳妇同时坐月子也是常见的现象。现代科技和医疗技术发达了,生孩子的几率也提高了,存活率也非常的高。我国著名艺术家韩美林82岁喜得贵子,当时他的妻子54岁生的孩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44岁才结婚,还能生孩子吗?

44岁结婚确实有点晚了,但是,只要你的卵巢正常排卵,月经规律,没有绝经的迹象,那么恭喜你,你还能怀孕。你需要做的就是放松心情,去做个健康体检,你需要检查一下血常规、卵巢、子宫和输卵管等,如果各项指标正常,排除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后,那么就可以大胆备孕生孩子了。虽然说女人只要在绝经之前都可以生孩子,男人成熟后一直都可以生育,但是,越年轻精子和卵子的质量越高,精子和卵子结合后生长发育的胎儿也越健康。

总之,44岁结婚,只要卵巢正常排卵,没有绝经就可以生孩子。一般,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5-32岁左右,35岁以后属于高龄产妇,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8-35岁左右,年龄越大生孩子风险越大,另外,卵子和精子的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衰减。因此,抓住最佳生育阶段生孩子非常重要。

44岁才结婚,还能生孩子吗?

我认识的一个姐姐,40岁结婚,之后马上怀孕,生了儿子!她老公大她10岁!

两年前她45岁,又想要二胎,居然怀了双胞胎,还是龙凤胎,怀孕后,她体重猛增,生完孩子5个月,居然在一家餐厅偶遇她,要不是她使劲和我打招呼,我真的认不出她!

感觉和怀孕前见到的她想比,瘦的皮包骨了!我还感叹她对自己太狠,在哺乳期居然减肥这么成功。

没想到她叹口气说:在鬼门关爬了一圈,差点没回来!原来她产后大出血,把医院血库里适合她的血全用完了,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才回家!

现在她大儿子已经上小学了,两个双胞胎也2块2岁了,但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每次带孩子去游乐场,不是被别人认为是奶奶,就是保姆,还夸她居然能把两个孩子带那么好!

能不能生,应该因人而异,如果身体不错,还是没问题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