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血的食物有什么?

补气血的食物有什么

补气血的食物种类较多,比如大枣、山药等,适当服用具有一定的补益气血的效果。如气血虚症状较为明显,食补不能代替药物,还是建议就医遵医嘱治疗。

1.大枣:具有补中益气(通过补脾的方法治疗气虚),养血安神(通过滋养血液来安定神志,舒缓情绪)的功效。主治脾虚证,脏躁(心烦抑郁,无故悲伤想哭),失眠证。适当食用时可以起到补气血的作用。

2.山药: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功效。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便溏(粪便稀不成形)泄泻,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内热消渴等。

补气血食物种类比较多,建议一定要适量,以免过多食用后引起消化不良等现象,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食用补气血的食物,如有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补气血的食物有什么?

古代道医补气血首先不是去下补药,是疏通经络,调平衡理循环,阴阳平衡了,循环通畅了气血自己就会生长。

平时饮食中能够补气血的食物主要有大枣、桂圆、猪肝、花生衣等等,中医认为红色的食物多是可以补气血的,如果有气血虚弱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补充,但不可过量。

补气血的食物有什么?

有一个专家讲稙物的东西都不补血,只有血肉之品补血,比如:动物的肉、肝脏、阿胶补血。什么大枣、红糖补血都是骗人的。

补气血的食物有什么?

女人补气血一生离不开6大食物,美容养颜,滋阴养血,三十年不老!

气和血都是生命的载体,共同滋润身体,使身体正常协调地运作。而女性由于经期、体质等方面的原因下,使身体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

【气血不足的7种表现】:

1.脸色苍白、皮肤暗淡。

2.头晕眼花、疲惫。

3.皮肤干燥、易脱发、指甲易裂。

4.心悸胸闷。

5.手脚发麻发凉。

6.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7.女性月经过少。

气血不足老的快,如果你出现了上面的症状,得注意警惕了!

【补气血的6大食物】

1.桂圆:养血安神

2.红枣:滋阴养血

3.百合:养阴安神

4.莲子:益气

5.桑葚:补血滋阴

6.花生:止血造血

女性尤其在经、孕、产、乳四个时期,耗血、失血过多,更易出现血虚症状;中老年人体质处于下滑阶段,气血运行趋于缓慢,新陈代谢能力下降,也容易形成气血不足。而现实情况是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女性会认识到气血不足的缺陷。所以要想衰老变慢,女人应注重补气养血。

【养容美颜小经方:百合枣仁茶】

准备酸枣仁、百合、茯苓、桂圆、桑葚、枸杞、大枣、莲子,煮水喝,每日饮一次,坚持数周,气血回暖,滋阴养血,助你拖住青春的容颜,三十年不老。

补气血的食物有什么?

1、猪肝。其含有丰富的铁、磷,具有营养保健功能,是造血不可缺少的原料和最理想的补血佳品之一,适宜气血虚弱,面色萎黄,缺铁性贫血者食用。

2、红枣。红枣是补血的人首选的食物,它含有大量的环磷酸腺苷,它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使新细胞迅速生成,死细胞很快被消除,并能增强骨髓造血功能,增强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

3、牛肉。高吸收率且富含优质蛋白质。动物性肉类中,颜色愈红含铁量就愈高,其中每100g牛肉含铁量约1.6~5.7mg,而且铁的吸收率高达22.8%。此外,还富含蛋白质及各种矿物质,是非常优质的补血食物。

4、黑豆。黑豆可以生血,尤其是对于极其容易贫血的女性更加有利。这是由于在大豆食品中含有大量丰富的铁,铁能够促进血红细胞的生成,从而起到生血的功效。

5、牛奶。在著名的养生《寿亲养老新书》里有记载:牛奶最宜人,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健康、面目光悦、志不急,故为子者常须供之,以为常食。因此,在这个时候女性朋友可以通过多喝牛奶来达到补气血、滋养的功效。

6、苋菜。苋菜是名列前茅的补血蔬菜,分为红苋与绿苋,2种的铁质含量都很高(每100g红苋约有12mg、绿苋约为4.9mg),和小鱼同煮,铁质更多,还具有清热解毒、除湿解便的功效。

7、枸杞。枸杞可为药食同源,每100g枸杞有高达14.6mg的铁,另外,还有多种必须氨基酸、铜、锌等微量元素,补血快,更可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8、龙眼肉。龙眼肉就是桂圆肉,在生活中很常见,它除了含丰富的铁质外,还含有维生素A、B和葡萄糖、蔗糖等。补血的同时还能治疗健忘、心悸、神经衰弱和失眠症,龙眼汤、龙眼胶、龙眼酒之类也是很好的补血食物。

补气血的食物有什么?

红枣、阿胶、桂圆、莲子、枸杞、桑葚、山药、扁豆等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补气血食物,但食用时应注意,红枣要掰开食用或泡水,功效才能出来,而阿胶、当归等不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莲子含淀粉较多,吃的时候应适量,而桂圆不适合体内燥热较重的人群,,此外要多吃各种新鲜的含铁质的蔬菜,如黑木耳、紫菜、荠菜、黑芝麻、莲藕粉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