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结婚时,送亲有什么讲究?
十里乡俗不同,在农村送亲讲究都不一样.亲身经历的事情告诉大家,事先说好不要闹出不愉快。
女儿是去年结的婚,我的婆家和娘家相距20多公里,送亲的讲究就不一样.婆家讲究女儿结婚这一天,伴娘,娘家哥都要用婆家的至亲,也就是老公兄弟的儿子和媳妇,压马娃必须是男孩,压马娃相当于城里的花童一角。女儿到了婆家要换的衣服用一个小皮箱装起来,拿这个箱子的必须是婆家兄弟的媳妇,就是大妈或者婶子.
而我们娘家提箱子的是新娘子的姑姑,这不我的妹妹把箱子给了女儿的姑姑,姑姑感觉不对再给大妈时人家就翻了脸,不提箱子.伴娘女儿叫的是我的侄女,压马娃是侄女的儿子,嫂子一脸的不高兴.
以前女儿结婚只有爸爸和亲戚去送亲,现在妈妈也可以去.
以前送亲只是重要的亲戚,像姑姑,姑父,姨姨,姨夫舅舅,舅妈是最重要的亲戚,现在是门口的人都去送亲.
好多风俗习惯不不好,但当下还是去不了,因为多少年了流传下来就是这样的.
距离再近风俗都不一样,喜欢的事情提前安排好,免得以后大家不高兴,你们那里的讲究是不是这样子?
农村结婚时,送亲有什么讲究?
问:农村结婚时,送亲有什么讲究?
农村结婚,送亲的就是娘家人。
现在结婚送亲,只要是娘家人,谁都可以去送亲。而过去结婚送亲的人,则是有规矩的,有资格送亲的人里,是叔婶哥嫂,弟弟妹妹,侄子侄女,没有亲叔婶哥嫂的,堂叔婶哥嫂或姑舅的表哥嫂也可以送亲。自己的父母伯父母是不能送亲的,另外,别的亲戚也不能送亲,过去就有俗语,叫"姑不接,姨不送,姥姥妗子送场病″,只有叔婶哥嫂和亲表哥嫂才能去送亲的。而且接亲也是有规矩的,只有婆家嫂子或婆家的堂嫂、亲表嫂才能接亲的,前题是她们要都是全可人。
送亲的叔婶哥嫂代表的是娘家父母,弟弟妹妹侄子侄女是送嫁妆押嫁妆挂门帘的。
送亲的人分男席女席,叔婶哥嫂的叔或哥是男席的主座,婶或嫂是女席的主座。座席上有婆家的陪客,男席的陪座是男方的舅姑父姨夫或姐夫,女席的陪座是姑姨舅妈或姐姐。
弟弟妹妹侄子侄女押嫁妆挂帘子等,婆婆要开喜钱。酒席散后,送亲的回家,叔婶或哥嫂要把新娘领到公婆面前,嘱咐和托咐一番,嘱咐是自己的侄女要在婆家勤快听话改口叫爸叫妈,托咐是侄女娇生惯养不会做事要公婆多担待,该说的说,就当自己的亲闺女一样。
这些都说完后,送亲的就起身回家了。
农村结婚时,送亲有什么讲究?
农村俗语已经指点迷津了:“娘送女,穷到底,姐送妹,穷三辈”;“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兜”。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女儿为自己的幸福,成了别人的新娘,骨肉分离肯定是有点不舍。在闺女出嫁时,原则上母女是要抱头痛哭一场,那才吉利。没有哪家母亲,盼着闺女早早嫁出门,母亲不应该在那场面出现,才合乎情理。那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多少还是有点不舍。
姐姐又凑哪门子热闹?无论你过得咋样?嫁出门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已经名花有主了。还是看娘家没有人了,就是家族来往的人也可以首当其冲。特别是未出阁的姐姐或妹妹,离婚或丧偶的姐或妹更不能出现在送亲的队伍里,不想重蹈覆辙吧!结婚是庄重而神圣的事,不想出任何岔子。当然,大家都是无心之过,不过是凑凑热闹而已!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一切还是往好处想,万事图个吉利。
哪女儿结婚时到底谁送亲最合适女儿穿父亲的鞋子,由父亲搀扶到车旁,然后换上自己的鞋子,送亲一般由堂叔或者哥哥弟弟,也可以堂哥堂弟。送亲的人数必须配双,有半路送,就是送一段路,客气一声,送亲人返回。也有全程送,男方家称之为“送客老爷”,官不大,架子挺大,处处不能怠慢,就是桌宴,也是笫一桌,舅爹爹还请往后让让。陪客必须是同辈人,就是菜肴也有一点讲究,凡是蛋类少上,有滚蛋之意。规矩真多,稍有不慎,就会得罪人。
俗语中提到“嫂送姑,发大兜”,嫂子可是正儿八经的娘家人,小姑子和嫂子关系融洽,娘家的大门为你敞开。小姑子就是在婆家过的不如意,嫂子也能助一臂之力。假如,嫂子和小姑子水火不容,想发大兜也难。背后没有支撐点,靠一个人肯定力不从心了。
如今,结婚也没有那么多讲究,送亲的人,半路送,或者直接不送。不要说男方家别扭,自己也觉得别扭,死要面子活受罪,到时里外不是人。现在很多人结婚,当天结婚,当天回门,然后再把女方家七大姑八大姨,一起请来,两场芝麻一场打,既热闹又喜庆。
农村结婚时,送亲有什么讲究?
农村结婚时,送亲有什么讲究?
结婚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为了操办好婚礼,七大姑八大姨早早的就开始忙碌上了,为了让婚礼办的有面子,不违背婚俗,达到双方都满意,男女方提前半个月就开始沟通,特别是风俗的差异,得提前沟通好,否则闹出笑话来,场面就难堪了。
我的老家塞北坝下地区,在我看来,讲究很多,甚至三里五村,婚俗都不同。现以我为例,讲述一下我结婚时,女方送亲时的一些讲究:送亲人员:
姑姑,舅舅可以送亲,姨姨绝对不可以,姨姨是可以娶亲的。
送亲人员必须成双成对,不能是单数,可能是一种美好寓意吧,具体无从考证,延续至今。
送亲人员背景不能太复杂,婚姻不顺,家中发生变故的都不能去送亲,也许是担心冲了喜吧。
送亲人员中,有一个人不能忽视,那就是押车的,押车人一般都是小孩,选择直系亲属的孩子,其实也是照顾一下自家人,因为押车是有红包要收的,而且金额比其他送亲人员要多。押车人还有一项特殊权利,男方不给红包,拒绝下车。
送亲车队人员安排:
新娘坐头车,手握苹果,押车人陪同,剩余车辆平均分配,不能空车。
路上遇到结婚的,属于新人遇新人,要往车外扔块红布,新人不能相见。
送亲需要准备的物品:
男方给女方下订的时候带的礼物(点心,白面,烟酒,猪肉)送亲的时候要往回返一半。
特别注意一点,男方送女方的酒,要单拿一瓶出来,把大葱绑在瓶子上,并且根部向上,女方往回返的时候,就需要把酒倒掉,换上水,大葱根部向下,寓意落地生根,早生贵子。猪肉需要返回一点,这叫离娘肉。
婚礼酒席现场:
女方送亲人员要单独安排一桌,最好是雅间,需要男方有分量的人陪同,安排好吃喝。如果当天回不去,还得安排好住宿。
男方管事的(我们称呼总管)需要安排好除现场以外的一切事宜。如果哪一点没做好,女方送亲人是会掀桌子的,当然了确实是有看不过眼的地方,一般情况不会,这几年随着时代发展,这些都慢慢取消了,不利于和谐。
酒席期间,送亲的都会收到一个红包,是男方准备的,由总管来发,金额不多,图个喜庆。收到红包的,要说吉利话,祝福语。
以上就是我结婚时,媳妇那边送亲的一些讲究,在现在看来,觉得不可思议,想想又觉得搞笑,其实古人留下来,后人就按着办了,其实都是一种美好的寓意。
我是“旗甲生态农庄”,欢迎点赞评论转发,一起学习。农村结婚时,送亲有什么讲究?
我们这边习俗是远不送,近不陪,意思就是送亲的应该是娘家的亲人们,比如叔伯舅哥,女的也是如此,陪客都是用一些和自己关系很好的,出头路面的最好,要说有什么讲究嘛,那就是穿着得体,落落大方,不挑理,不贪杯,把主家交给你的任务完成了就好
农村结婚时,送亲有什么讲究?
感谢邀请,
- 我就是一个农村的,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农村送亲这个问题,农村结婚是两种方式,一种是迎亲,另一种方式是送亲。农村很多都还保留着传统习俗,还是比较有讲究的,比如就有姑不接姨不送的说法,新郎方姑姑不接亲,新娘方姨不送亲。送亲要小,接亲要老,为什么要说送亲要小,主要还是考虑到有些人身体的原因不能够去送亲,比如说女方的姐姐不能送亲,父母不能送亲,毕竟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了,是送不得的。
- 当然还有离婚,再婚,丧偶人士坚决不能去,因为觉得这样是不吉利的,这样的人会给新郎,新娘带来不好的运气,毕竟是结婚,所以说送亲要小,因为小的话就说明是未婚,这样正是送亲的首选,隆起是伴娘们都是未婚女,一句送亲要小就总结出来了送亲人群的特点了,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