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的葬礼上,女儿女婿的名字出现在礼单上是什么意思?
这个确实见过,是在农村的葬礼上,一个年近70岁的父亲去世了,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最小,在礼单上看到随礼的名字,两个女儿女婿各上了一万元的礼。
这说明农村人依然还是“重男轻女”,女儿出嫁了,就是客,就是亲戚,生的孩子是外姓人。只有儿子是传宗接代的自家人。自家人不需要上礼,自家人办事费用是自己掏腰包,不必写在礼单上让外人知道。农村人有“摔盆”的习俗,父母去世后,由家里男丁的老大摔纸盆,女儿大也是由儿子摔盆,如果没有男丁,不知道会不会由女儿摔盆,好像没见过。
一方面是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另一方面作为女儿也自己把自己当外人,反正有儿子呢,自己出嫁了,不管娘家的事,父母的葬礼有儿子操心,条件好了或者心甘情愿了,多上点礼,反之则少上点礼。出嫁了,不分娘家的财产,也就不用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这是出嫁女儿的普遍心态。
上面所说的是农村,在城里好像不存在。城里人有工作,有丧葬费和抚恤金。父母去世后的费用儿女不用负担,如果需要的话,也是儿女分摊,不存在上礼不上礼的事情。
在父母的葬礼上,女儿女婿的名字出现在礼单上是什么意思?
问这问题,说明年轻,对传统丧葬礼仪不了解。不过,一般来说礼单只出现女婿的名字,不出现女儿的名字。女儿出嫁成了婆家的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礼单记女婿一人名字足够了,那还非得记二人名字表明他们是夫妻,这不多余吗。
在过去,家族观念强。人死了,那老盆是由儿子来摔的。没有儿子的,家族中会安排血缘关系相比较近的子侄来摔老盆。闺女来摔老盆,有家族中人死净了的忌讳。所以,家族中的问事人是不会让出嫁女为她爹娘摔老盆的。
这是说得过去。现在无所谓了,有儿子的,儿媳不让摔,那儿子想摔也不一定能摔成。过去,摔盆与财产相关,现在财产女儿可继承,那儿媳不让老公摔,不也有道理吗?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自己不想摔,雇个摔的也是可以的。
在父母的葬礼上,女儿女婿的名字出现在礼单上是什么意思?
在红白喜事上只要是出钱随礼的都要上礼单,这是规矩,也是传统,更是账本,以后他们有事要按礼单去还的,这么简单的事你都不知道啊!
在父母的葬礼上,女儿女婿的名字出现在礼单上是什么意思?
这叫上账,都是写女婿的名字。习俗是本家不上账。就是同姓的子弟在丧事上不用花钱。外嫁的女儿要在账单上记账。照账随礼。以后如果出嫁的姐妹的公婆去世,家里的兄弟们也要去代表其娘家上账随礼。
在父母的葬礼上,女儿女婿的名字出现在礼单上是什么意思?
不奇怪,在我们那里风俗就是这是,座标湖南。儿子们主葬事,除了一些特定的开支规定是女字辈出(女儿,侄女,外甥女,孙女,凡是结了婚的都有份),其余的费用都是儿子们出,做女儿的上礼,多少随平时兄妹间礼金为主。
我婆婆走时,婆家三兄弟都有礼簿本,除了各自的娘家亲朋好友上礼外,婆家二个姐姐则在我们三兄弟的礼薄各上了礼。
六年前,我母亲的葬事,在家停放四夜五天,几百桌流水席,所有费用花费加起来九万多,哥弟平摊5万,不需要我们二姐妹出一分。
当时哥弟二本礼金本,我与我姐每本上各上礼二千,另外又各出了500的戏钱。这都是礼尚往来,以后我婆家父母过世,他们会原样还回来。
有个邻居,娘家五个哥哥,娘家父亲死时,她上礼金5份。后来婆婆去世,娘家五个哥哥全来上礼。依规矩,若是孝家有几个儿子,就会摆几本礼簿本,女儿们便会一一出礼金。
这样的风俗,多少有儿子是根本女是外人的思想。父母的家产全留给儿子,将来老了是儿子养,生病了儿子出钱治,死后是儿子葬。即使无分钱片瓦留给儿子,养老是儿子必须的责任。
嫁出去的女儿成了外人,回家便是客,是客肯定是要带礼的。又正因为是客,娘家父母葬事的花费,不需要她们出。
在父母的葬礼上,女儿女婿的名字出现在礼单上是什么意思?
在农村父母的葬礼上,女儿女婿都是要随纸礼的,而且近10年来,女儿女婿随纸礼钱的数额逐渐增长,由过去的一千元增长到了一万元。
在农村,女儿出了嫁就算外人,来到娘家就是客人,因此在父母的葬礼上要随纸礼,随纸礼时大多数是写女婿的名字,不但随纸礼,还要给逝去的父母买札彩,也叫纸札(是一种用篾条札成骨架,再用彩纸糊成形的用于祭祀的工艺品,有牛马车轿楼子等),还要买花圈,买供奉的纸做的金山银山和五牲祭(五牲祭是做熟的猪肉一大块,鸡鸭鹅各一只,鱼一条)。
在农村父母的葬礼上,女儿女婿给的纸礼钱越多越光彩,哥哥嫂嫂、弟弟弟媳越欢喜,因为女儿女婿给的纸礼钱,全都归哥哥嫂嫂、弟弟弟媳所有。女儿女婿给的彩礼钱越多,村里人就认为女儿女婿过的日子越好,也最孝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