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再婚,要明白:半路夫妻就是个伴,别期望太高”你怎么看?

女人你要知道,很多老男人只想婚后有个女人伴着他,伺候他,就可以了,不需要感情,更不需要爱情。给你讲个真实故事:先生的远房堂姐离婚后想找个伴儿,经人介绍,和一个经济条件不错的男人相亲。女人56岁,男人58岁。见面第二天男人就带她上街,买个金镯子送给她;堂姐女儿出嫁,那男人也大方地送了一万元礼金;家里一栋私房的租金也交给他堂姐打理。他堂姐欢天喜地,以为找到了肯为自己花钱的“好男人”。他堂姐乐呵呵地每天去陪伴他,给他料理家务。那男人没啥爱好,就是一个只会闷头做事挣钱的人,他堂姐倒是一个喜欢跳舞、唱歌、旅游还会玩抖音的女人。和那男人聊天,男人只会随声附和,聊什么也聊不起来。

后来发生了几件事,让他堂姐有些伤心:有一次,他堂姐想出去和朋友出去玩一下,一日游,150元一天,男人居然大光其火,他堂姐只好怏怏地放弃了;两个儿子和儿媳为一袋荔枝和老头大吵一通,分析原因,大概是怪老家伙拿荔枝去讨好他堂姐;这段时间以来,那男人也不让他堂姐去购物了,而是凡事亲力亲为。后来经了解,原来之所以把租金给他堂姐打理,是为了不想把其中一部分租金分他前妻,而这前妻居然是孩子们的亲舅妈!亲舅妈离婚时获得这男人自建私房第二层楼的居住权,目前正在出租,为是否给舅妈在楼房外面做个外楼梯,一大家子人争得热闹得很!

这男人老婆过世后,和孩子们的亲舅妈结婚13年,最后离婚收场,此后又先后谈过5个女朋友,都没成,原因多半和钱的纠葛有关。现在看他堂姐长得好看,又没负担,立刻想通过砸钱留住她。答应他堂姐只要去领结婚证,就给他堂姐出资10万买断社保,另外给15万现金,让她自己买房子付首付。他堂姐虽有些伤心,但又舍不得这眼看到手的25万元好处费。目前两人还没有结婚,只是同居。你们大伙说说看,这婚还能结么?

“老年人再婚,要明白:半路夫妻就是个伴,别期望太高”你怎么看?

在我印象中的老年人再婚没有几个太幸福的。大部分是能生活自理的时候搭伙过日子,一旦有一个人瘫痪在床,需要伺候的时候就各奔东西了。这还是好一点的,最少没有财产纠纷。还有的老年人再婚后涉及到财产纠纷,因为这些事闹的不愉快。所以我赞同这个观点,能在一起过过日子就行了,不要有太多的奢望。他们没有共同的子女,他们都想着多给自己子女捞点财产。这位心就不在一处,结果可想而知。我一邻居就是这样,50多岁了找了个老伴,搭伙过日子,刚开始几年小日子还过的不错,子女也不干涉。后来女方家的孙子辈和男方的孙子辈经济来打扰二人的安宁生活。今天女方家孩子要买房,希望男方出点钱。男方子女一听这还了得,立马炸了不愿意他们父亲出这笔钱,结果闹的不欢而散。其实如果子女不干涉的话,很多老人再婚还是有幸福的晚年的。

“老年人再婚,要明白:半路夫妻就是个伴,别期望太高”你怎么看?

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

  • 老年人再婚,就是找个人陪伴,那是从女人角度考虑的;而从男人角度,就不是陪伴的伴,而是性伴的伴,以及免费做家务的女人。

以上的话,会得罪一大堆不服老的老年男性朋友们。

首先,我们来捋清楚,什么年龄才叫老年人?

古代人营养、医疗各方面条件有限,人类寿命短,有“人到七十古来稀”之说,所以,40岁就算老人了!而现在,人类营养普遍过剩,又仰仗医学发达,人类寿命普遍很长寿,百岁老人比比皆是,人平均寿命达到了80岁以上!

这么一来,四五十岁的人,现在还叫中年人!只有到了60岁以上,才叫老年人。六十花甲了,大叔们,你们就承认自己是老年人了吧!

既然承认自己是老年人了,也顺便承认你们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了吧!这其中当然包括性功能。不能和年轻的时候比,那是理所当然,有不少甚至有ED ,早泄,射精困难等症。但是,老年男性们最不愿意承认、感觉最丢脸的就是自己“性无能”。所以,他们总是不服不屈,不折不扣地过高估计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从而急切找一个老伴来实践。

60岁以上的女性,绝经基本在10年以上,她们的生理欲望基本是没有的了。但是,为了家庭的安定团结,她们是愿意配合伴侣的。

然鹅,这时候的老伴却像一辆发动机坏了的废弃老爷车,光听见呼呼作响,不见动弹,时不时零件还会“哐当”掉了……

时间长了,女性更加索然无味,甚至恐惧!😱😱而男性,会恼羞成怒,推卸责任,责骂女性!这么一来,

  • 老年男性相对于老年女性来说,“性伴”都算不上,只能算是老年女性的“性骚扰者”!

曹老头65岁,和62岁的洪奶奶再婚,2年后洪奶奶收拾了自己的包袱落荒而逃了!据她自己申诉,她几乎天天遭到曹老头的“性虐待”,最轻的就是“咸猪手”!

不管老年人再婚又离婚的他们承认不承认,性不和谐是他们离婚的最大原因!

老年人再婚,婚姻不值得期待的原因还有:

  • 双方病痛多。双方病痛多,脾气就会变差,再加上双方不愿意付出,就很快一拍两散!
  • 双方子女干涉多。各种干涉,大多数出于对财产的忧虑。
  • 家务分配不合理。这个不用举例子,全中国几乎都是女人做家务,男人做老爷。
  • 男方享受了女方的付出,却锱铢必较,不舍得付出金钱。老奶奶里里外外家务一把抓,老头觉得理所当然,却在吃穿用度上对老伴极度刻薄。
  • 彼此生活习惯难以调和。几十年的生活方式很难以改变,磨合不好就得分道扬镳。

就以上的种种矛盾,老年人再婚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呢?

在此建议老年女性们,如果你有地方住,有钱吃饭,就别再婚去吃苦头了吧!没有婚姻,没有老婆的名义并不可怕!老态龙钟还要去受苦,才真的可怕!

“老年人再婚,要明白:半路夫妻就是个伴,别期望太高”你怎么看?

我非常同意这句话“老年人再婚,半路夫妻就是组个伴,别期望太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的退休工资越来越多,平常在家没什么事,基本上都会去公园呀,跳个广场舞呀,和同龄的人聊聊天呀。如果有丧偶的老年人,也有在公园里聊着聊着,最后走到一起的,就是老年人口中所谓的夕阳夫妻。好多单身老年人认为自己找到了爱情,两个人聊的来,想要再次组建家庭去结婚,其实也就是做个伴,所以不用期望太高。

有一部分老年人再婚,得到了子女的支持,子女都认为应该让父母去享受老年生活,认为这应该是自由的,不应该过多的束缚父母的想法,也有一部分子女是不同意父母再婚的,理由无外乎就是:怕父母被骗,因为现在套路太多了,还有就是这么大年纪了,不应该再去结婚了,因为结婚之后有可能会牵扯很多利益,所以不如单身一个人自由,子女赡养你就好了,你没必要再去结婚,让子女增加别的负担。我觉得子女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因为确实有好多老年人再婚,最后因为利益的牵扯对薄公堂的。

在我们这里也有这样一对老年人,想要结婚组成家庭,男方的子女同意,但是女方子女直接反对,认为年龄已经近70岁了,不应该再结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女方子女对老人照顾挺好,不愁吃喝,但是不允许妈妈在婚。但是老人执意的非要去民政局领结婚证,如果不领结婚证的话,两个老人愿意共赴黄泉,后来子女没办法,只得同意,但是和老人的关系也慢慢的疏远了。

两位老人拿到结婚证之后,男方的房子给了儿子搬来和女方一起居住,女方今年已经70岁了,男方71岁,两人所住的房子,房产证是女方的名字,两人结婚没有两年时间,女方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女方子女提出让老人搬出去,因为房子是自己妈妈的,但是那个老头却不同意,认为这是夫妻共同财产,自己有权利居住。

后来没办法,女方子女将老人告到法庭,请求拿回房产,一审法官认为:房子作为女方所有,女方子女提供了当初购房的款项明细,房子不存在夫妻的婚后财产,所以房子归女方子女所有,男方没有权利在这里居住,必须马上搬离出去,并且男方还要付此次的诉讼费2000多块钱。

不得不为这个法官点赞,老年人再婚其实就是为了找一个伴,所以不要期望太高,子女给你照顾的挺好,干嘛还非要出去作呀。多说老年人再婚,基本上都是大城市里面才会有,反而农村基本上没有老年人再婚,农村其实也有很多丧偶的单身老人,但是人家带带孙子,做点农活,活的依然自由自在。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必删

“老年人再婚,要明白:半路夫妻就是个伴,别期望太高”你怎么看?

关注情感话题,说说我的想法。

“老年人再婚,要明白:半路夫妻就是个伴,别期望太高”。这话说得有一些道理。

“别期望太高”,讲的是再婚夫妻相处之道。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两个老人都经历过了风风雨雨,在漫长的岁月中,也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果两个人脾气秉性和兴趣爱好差不多的话,在生活中可能就融洽一些。如果一个是“急脾气”,一个是“慢性子”,可能摩擦就多一些。这时,双方不要想去改变谁,而是要学会去适应谁。只有这样,两个人才能处到一起来。

“别期望太高”,也是告诉再婚夫妻不要把目标定的那么伟大。“少是夫妻老是伴”,两个人在“日已西斜”的时候走到一起,本来就是为了找个伴嘛。所以,两个人都要学会包容。包容对方的脾气,包容对方的缺点,甚至要包容对方的坏习惯。在包容中适应,在适应中改变,在改变中,开开心心的过好余下的日子。

半路夫妻存在的矛盾,可能会多一些。双方家庭的、双方子女的、甚或还有双方亲朋好友的。但只要“相互信任不猜忌、心底无私讲道理”,就什么矛盾都不是问题。有话说在明处,有事儿做在眼前,谁都不是冷血动物。这样“两好合一好”,生活就到处都充满了阳光。

老年再婚夫妻要明白,两人都不是年轻的时候了。对爱情的浪漫、对未来的憧憬,都会被现实取而代之。如果做不到“相亲相爱”的话,那就“相扶相伴”地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你说对吗?

“老年人再婚,要明白:半路夫妻就是个伴,别期望太高”你怎么看?

是的,我妈二婚就是个好的例子,男的在我家,每个月交一千三百元,我妈包吃包住,男的除了洗碗啥事也不干,我妈就是个免费保姆,我们说也说不听,没有共同的孩子还对那男人这么好,还说一个人不是也要煮饭吃,𠂇家怎么看,难道是我们错了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