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接班制’废除三十多年,接班的人已退休,他们生活的怎么样?

说说我高中同学的事吧。

我的高中同学小林在我们即将毕业时,顶替他父亲到济南某大学上班。

小林顶替进大学是不能当老师的,只能干后勤工作。

我们那时很是羡慕小林有个好父亲,没费吹灰之力就有工作了,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真的从心里好生羡慕。

只有小林自己知道,在大学里有多么卑微,虽然名义上是在大学里上班,人家都是教授,自己是个小工人,没有被人正眼瞧过,自己心里也很苦恼。

这一天下班时,在大学门口碰到了一个老师,在鼓捣自行车链条,看他满头大汗的样子,两手也黑乎乎的,小林就走到老师跟前说,需要我帮忙吗?这老师正苦于自己不知怎么弄呢,菩萨就上门了,随即就让小林给自己调自行车链条,没想到小林还真会弄,而且调整好后教授试了一下,比原来好骑多了。

就和小林聊起来,问小林在哪个系上班,小林红着脸说在总务处,这老师就自我介绍说姓张,在教导处上班,有事可以去找他。并问小林想不想改变下现状,小林点头称是。太想了,可惜自己没门路,没想法,不知怎么做才能改变。

张教授告诉小林现在有夜大,可以主修一门专业,三年时间,等你毕业,我想办法让你脱产外出深造,你愿意吗。小林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小林就这样利用工余时间,把夜大读完并顺利毕业,学的是外语。

等拿到毕业证张教授也没食言,真的托人安排小林到上一级大学去学习了两年,小林顺利拿到了本科毕业证。

接下来在张教授的帮助下,小林顺利进入外语教研组,开启了他大学老师的新征程。

话说几年时间过去,小林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这时张教授又关切地问小林,有女朋友了吗,小林表示没有,张教授说我给你介绍一个,等我安排下你们见个面,能处就试着处处。

见面的过程很简单,女孩长的还可以,不是百里挑一,但还算看的过去。小林就想自己一人在济南,女孩家是济南的,这样自己将来也有个照应。

就慢慢相处着,等处了一段时间,张教授又问小林感觉怎样,小林的脸刷得一下红了,就说还可以。这时张教授笑着说,我也不瞒你了,那女孩是我的女儿,我看好你,想让你当我的女婿,你没意见吧。

小林有点受宠若惊,能娶张教授的女儿,那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幸运就这么降到我头上了呢。

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走进婚姻。小林才觉得妻子与正常人有点不同,有时候有些事她处理起来有点让人看不懂,不过好在小林能干,把家里一切都处理得有条有理,工作也没落下。

大约过了十年,小林就成了外语教研组主任。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

只是生活上不尽人意,两人结婚后于第三年生了个儿子,当时张教授和小林别提多高兴了。为此张教授还张罗了满月酒和百日宴。

可好景不长啊,在儿子6个月大时,总感觉孩子呆呆的,小林从书上查了查,就带孩子去医院了,结果是智障。一盆冷水从头浇了下来,小林心灰意冷地回来,感觉心里压抑得很。

晚上安顿好妻子孩子就又回学校了,自己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问题出在哪儿?妻子虽然有点少根筋,但还是正常人,能工作,能照顾孩子。怀孕前都做好了备孕工作,孕期也都是自己亲自照顾,哪个细节疏忽了,还是我俩中有天生的隐形缺陷。

正在小林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岳父张教授来了,进门就坐在小林对面,说,怪我没告诉你,我和我妻子是近亲结婚,女儿应该是有隐形缺陷,但不是不正常的人,我俩的基因在孩子身上没有明显缺陷表达,我寻思到第三代应该更没事了,万万没想到会隔代显示基因缺陷,是我没想到,真的不是我存心害你,你相信我吗?

小林说,你能告诉我,我肯定相信你,但你要是早告诉我,我也会娶你女儿,但在生孩子这个事上,就不会按常规去做了,可以多咨询几个生育专家,这样的关系是否适合生育后代,需要注意什么,也许那样就不会有这个孩子,但生活肯定是另外一种样子,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进退无路。

张教授一直没再说话,过了一会,拉起小林的手说,回家吧,回家好好对我女儿,她没有错,错的是我和她妈妈,我们太自私了。

就这样小林和他的妻子日复一日地照顾着他的孩子。好歹长大了,生活能基本自理,就是没有自给的能力,需要父母一辈子的陪伴。

小林已于2018年退休,儿子也早已不在人世,岳母也去世了,目前老教授还在,但脑梗住在医院里,小林整天床前伺候着,老教授很感恩小林的付出,内心里却很自责,一次邂逅,害了小林一生。

我们高中同学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在济南的不少,每一次的同学聚会,小林从来没参加过。每次同学见面都会聊到小林,和小林最要好的同学说起小林,满满的是崇敬。

同学说小林岳父把小林害惨了,可到老了还是小林鞍前马后的照顾,小林一点怨言也没有,他认为这就是命,是我该他的,我到济南来就是来还账的。说别的都是假的,做好眼前的事,不让自己留有遗憾就行,人必须坦坦荡荡,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不求多么伟大,但愿自己心安。

这就是我同学的故事。

‘子女接班制’废除三十多年,接班的人已退休,他们生活的怎么样?

笔者上初中的时候,四十多名同学,当中有一名同学,五短身材,相貌不入流,基本上和武松他哥神似。但是人家有一张王牌--老爹是供销社职工,可以由子女“接班”,所以这个同学非常之牛,不但说话牛气,学习也毫不用功,在班里倒数一二名。

高中的时候,这个同学正好满十八岁,接老爹的班去了,那时候,在农村,在供销社上班属于“吃国库粮”的,所以更牛了,当时班里有一个很漂亮的班花,也不知怎么和这个五短身材的同学谈上了恋爱,后来结婚了。

所谓接班,是当时针对公职人员的一项特殊政策,就是公职人员到了退休年龄,可以在自己的子女当中找一个顶替自己的名额上班,不用任何考核考试,只要是父子关系即可。当然了,那时候多数家庭都不止一个子女,做父母的,当然是选子女当中最不中用的接班,例如相貌丑的,智商差的,甚至有某种疾病的。这样毛病再明显,因为接班有了铁饭碗,至少找对象和吃饭都没问题。当然这对于那些子女当中条件好的实际上是非常不公平——多数竞争都是择优录取,而这接班,实际上是择劣录取。

武二郎

武二郎

以后很多年没有联系。有一次回老家,在街上,有一个老者老远喊我的名字,回头看了半天,没见到有什么熟人。到时有一个个子很矮,看起来足可以做我长辈的人在和我打招呼。后来他自我介绍,就是当年的同学某某。我想了想,这个名字耳熟,肯定是同学没错,但是年纪不会这么大,记得我们是同龄人,他长我一两岁而已。

说了半天,他就是当时班里最牛的那个“接班”的同学。据他说,当时接了老爹的班到供销社上班,过了几年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后来供销社倒闭了,职工都是自谋职业。他和老婆没什么技能,只能在大街上炸油条卖,每天早上三点起床,到九点半收工,然后下午再出来卖点杂货。说起收入,前几年还凑合,这几年吃油条的少了,再说街上的摊位多了,互相压价,竞争比较厉害,钱不好赚。他看起来很老气,实际上就是长期操劳形成的,看起来比我要年长很多。而他那如花似如的老婆,炸了两年油条以后,吃不了这个苦,早就不知哪里去了。

当时那些“接班”的同学,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边所述的这样,“接班”以后过了几年好日子,但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所在单位陆续倒闭,多数都下岗自谋职业了,过得好孬,关键是看自己的本事。另一种类型,“接班”以后比较稳定,后来工作、婚姻都比较顺利。不过这些过得比较顺利的,实际上也有很多麻烦事,因为那时候家里兄弟姊妹不止一个,有一个人“接班”,不用说其他的人就要当农民,所以后期家庭多数都有一些矛盾,有的家庭,谁“接班”谁负责养老,其他的兄弟姐妹不管养老的事情。有不少家庭,因为类似的问题闹出很大的矛盾,甚至对簿公堂。

‘子女接班制’废除三十多年,接班的人已退休,他们生活的怎么样?

经历不同,生活迥异

我记得"子女接班制"废除于1982年,很多人还不到退休年龄,就急忙"传位于子女"。

正好身边有三个接班的人,说说他们的境遇。

过得最差的A:2023年元旦退休

A初中没毕业就接班,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进修学历。

教学几年都是一、二年级来回转,因为二年级以上的教不了。教学成绩年年倒数第一,没办法,教委办把他调到我们学校做饭。

因为没学历,不能晋职称,一直拿员级工资,很低。

A的媳妇一直看不起他,因为A是正式工才嫁给他。后来,他媳妇遇贵人发达了,就在济南购房和大儿子一家住一起。但不准A去济南,包括寒暑假。他媳妇也不回来,就留A独守"老营",常常被我们副校长戏谑为"孤单单,谁管谁问"。

过得一般的B:2029年退休

1982年,B的父亲退休让他接班时,他才上初中。办完接班手续后,B继续上学。初中毕业后,B到县教师学校进修2年,一直到1988年开始到我们学校任教。

1982年到1988年期间,都是B的父亲顶替他上班。但是领着B的工资,包括工龄、教龄都算B的。

1991年,B考上xx师专,脱产学习2年,期间和同班女同学相恋结婚。

前几年,B评上中学高级职称(副高),现任某初中学校副校长。县里有房,媳妇已退,儿子已在外地参加工作。

总体说,B比一般接班人过得好,唯一不补的儿子还没结婚。

过得最好的C:女,已退休9年

C也是初中毕业,接父亲班后在国办初中学校图书馆呆了一辈子。没有学历,没有职称,员级工资,很低。

但C有个好姐夫,是个很大的领导。C的丈夫也从教师转行,曾做过某个大局的局长。

C办正式退休手续9年,实际不上班多年。C现在住大别墅,一个儿子,目前是实职副科。儿媳妇极其漂亮,是重点高中普通历史教师,和我表妹对桌办公。

‘子女接班制’废除三十多年,接班的人已退休,他们生活的怎么样?

85年,我那时候才读初中,还不到五十岁的父亲办理了离休手续,让我哥哥接替他的工作,去镇上供销社上班。

哥哥接班参加工作后,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那时候在农村能有个‘吃国库’的工作,还是有点小牛逼的,所以嫂子当年说话时都有着一点骄傲的表情。

为什么要让哥哥接班,没有让我接班,这里里面还有一点小插曲,还是后来大姐说给我知道的。

我在家里排行最小,上面是哥哥,二姐,大姐。父亲办理离休手续时,大姐已经结婚了,当然哈,有儿子肯定不会让女儿接班的。

父亲之所以85年急忙办理离休,是知道政策发生变化,明年开始停止子女接替父母工作制度。其实,不光是他,那时候好多人都是这么做的。

父亲开始的意思是想让我接替工作,因为哥哥小学读完就不再进学校了,怕他接班后没有工作能力。母亲则考虑到哥哥的左手略有残疾,干农活有些勉强。几翻考虑,还是让哥哥接班了。

哥哥上班没一个月,买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停了一段时间,有买了一块‘双狮’牌双日历自动手表,自行车多少钱我记不清楚了,反正手表是130块钱。

哥哥天天骑着新自行车,戴着手表,穿着干净的衣服去镇上供销社上班,让他的一些同龄人羡慕不已。

两年后哥哥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因为哥哥是工作人员,嫂子和人说话时,都会流露出一点了不起神情。

然而,好景不长,改革的春风从城市吹到农村,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各种各样的商店,超市雨后春笋的冒出来。人们买东西不再局限于供销社的门市部,终于在95年,农村供销社宣布破产倒闭,所有职工回家,没有工资怎么生活,自己想办法解决。

突然的变化,没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哥哥一该往日的悠闲,嫂子也收起曾经的神气。好在嫂子和两个孩子是农村户口,村里分给了几亩多地,吃喝还不用愁。

眼看着两个孩子越来越大,花销也多起来,为了挣钱,哥哥和嫂子干过小生意,跟着亲戚去工地,工厂打工。

好像是2010左右吧,县劳动局发文件,让哥哥接班的那批人,自己掏钱交养老保险金,哥哥只好靠打工挣钱,一直交到今年,好像快够15年了。

对于这种落差,哥哥心态还好,唯独嫂子,每每说起话来,不再是小牛逼,而是抱怨的口气说,‘你说,当年我咋看上你啦’……

‘子女接班制’废除三十多年,接班的人已退休,他们生活的怎么样?

我是六零年生人,我们那个年代,家里有父母亲上班的,儿女可以接班的,让别人真是高看了,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变化,这一代人,已经退休了,不过,当时他们进入,商业,企业的,早就赶上了下岗了,也早就转行了,大部分人,都生活的很一般,可以这么讲吧,我周围的认识的接班的人,和我们当年的农民基本一样,有的还不如农民发晨的好,因为农民也自己买了社保了。

‘子女接班制’废除三十多年,接班的人已退休,他们生活的怎么样?

我家住乡场上,1977年7月高中毕业,还不到18岁,母亲正帮我联系,看去那个生产大队条件稍好点的准备下乡当知青,最后确定去工农一队。母亲说天气太热,缓两个月再去。没想到,粉粹“四人帮”后,国家刚出台了子女可接替父母退休参加工作政策,父亲9月退休,10月初我就顶班工作,有幸成为父亲单位上,第一位子女接班者。父亲在省公路局下属一沥青油库工作,我到单位任通信员,每月工资27.5块,令当时很多同龄人羡慕不已。

1978年12月,我又从单位上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实现了从小就想当兵的愿望,1979年2月还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1982年复员回原单位,担任宣教干事,1985年底又调县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一直干到2019年,从县电视台退休。

我作为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实行父母退休子女接班政策的首批受益者,18岁不到就参加工作,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起,自己很是幸运,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如今退休两年多了,退休待遇也不错,生活无忧无虑,身体健康,感谢党和国家好政策,让广大退休老人颐养天年,安度晚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