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交过公粮的农民,如今已经60多岁了,回忆往事有何感想?

建设时期是以农补工,农村支援城市。现在的条件好了,叫反哺,三年脱贫即是。过去农民交公粮,是“把最好的粮食交国库”,勒紧裤腰带也不能让公家人挨饿。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继续支持国家建设,种田的多数是老人。再过几年,老人种不动了,再搞一次改革,集约化规模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是有个小小的愿望,国家能给农村的老人,一定数额的固定退休金,作为一种补偿吧!

很多交过公粮的农民,如今已经60多岁了,回忆往事有何感想?

我是50后,如今60多岁了。回忆交公粮(折价抵农业税),这个归国家财政收入。虽然没有钱拿,但是老农民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因为大家都知道“皇粮国税,天经地义”,自古没有种地不纳粮的道理!再有个“购粮”,国家是出钱买,也有定额任务,小麦一斤0.138元(中级价),但是农民基本没有多少钱拿回来,因为这个钱大多数抵作“统筹”,归地方财政收入。还有个“代储粮”,就是在丰产年农民把一部分粮食上交国库,代农民储备,以防灾荒之年再返还农民度过饥荒。

在那交粮纳税的年代,虽然由于机械化程度低,基本没有良种、化肥(60年代后期才有少量),以农家粪便为主肥田,以人蓄耕作务农,所以导致产量低。在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后,农民的口粮还是不足,只能以红薯、豆腐渣作以补充。但是,老一代农民无怨无悔,甘愿为国奉献!因为他们看到祖国的变化正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感十分自豪!

老一代农民为今天的祖国繁荣昌盛打基础,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完全尽到了主人翁的责任!衷心希望全社会,请善待他们吧!让他们活得老有尊严吧!

很多交过公粮的农民,如今已经60多岁了,回忆往事有何感想?

现在的感想是:我母亲近几年常说一句话:“做梦都没想到有这样的好日子!”现在,像我们这样年纪的老年人,可以说,天天像过年的!像哪个时候过年?就是交公粮那个时候。那时候,粮食种子落后,产量低,一年收的粮食(稻谷、玉米),约百分之六十,拿来交公粮。剩余作为农民的口粮。如果按照每月称给大家,基本上是吃不够的。特别是做重体力活(栽秧、打谷,也就是农忙季节)的时候,如果按照平时分的那点粮食,吃了,是干不起那些活的。怎么办?队里是这样分配的:把一年的粮食绝大数留在栽秧打谷的时候分给农民,平时分得很少。平时吃什么?吃红苕洋芋,有时候(灾荒年吃过野菜,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还饿死过人。)甚至吃过野菜。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能吃上一顿净白米饭,弄点肉食。所以我母亲说:“现在天天像过年的。往回过年哪有现在吃得好?”

那时候由于落后,虽然苦,大家艰苦奋斗,为现在打基础,给后来人传下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是后人应该继承发扬的!现在健在的老人为国家了做出来巨大贡献,应该多享受国家的照顾。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必删,请原谅!!

很多交过公粮的农民,如今已经60多岁了,回忆往事有何感想?

我在农村插队三年多,印象很深!

(1)每年秋季收割庄稼后首先要“交公粮”,必须完成任务,之后生产队社员才能分粮,分的粮食经常不够吃(比如:有一年每个壮劳力才能分到三百斤粮食作为一年的口粮)

(2)粮食不够吃怎么办?国家不会不管!第二年春天可以去购买“返销粮”(从公社粮库购买,国家定价,价格很低)

(3)那么,可不可以秋天不交(或少交)公粮呢?春天不就可以不必买“返销粮”了吗?

这个念头想都不要想!绝对不可以!哪个生产队敢这么干,所有队领导都会被“一撸到底”!甚至可能进局子!

很多交过公粮的农民,如今已经60多岁了,回忆往事有何感想?

有感想也有不敢想,毕竟60来岁了,岁月不饶人。交公粮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自己年轻时的一段回忆与经历。交公粮既是一个时期的无奈,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力支持,它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很多交过公粮的农民,如今已经60多岁了,回忆往事有何感想?

交过公粮一般是有良心的人,懂得交公粮的事情,不说外行话、昧良心的话。当时因解放战争牺牲了很多解放军战士,才让农民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土地,国家一穷二白,需要建设,交粮旧社会属有土地的人,天经地义;当时土地归人民,农民依靠土地生活,自然要交公粮,也是正常的,只是那时农业科技不先进,交了粮,有的年份自己吃不饱,较苦,不比今天的青年人,未必懂得当时的辛苦。一方面,20世纪50、60年代的贫下中农应该感谢党为自己翻身解放夺锝了土地,自己再也不是佃农了,另一方面,这一批老人如果没有儿女的应该得到国家的照顾,其他老人如果生活确有困难,国家也应量力而行扶助。这是我的感想,未必完全正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