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按辈分称呼,岁数大的管岁数小的叫叔叔你怎么看待?

农村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萝卜长在畦埂上——人小辈大“”,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提出的“农村按辈分称呼,岁数大的管岁数小的叫叔叔。”这种情况,凡是根据当地风俗,讲究辈分的地方,在全国各地农村几乎都存在。我觉得,也不奇怪,反而挺有意思的。

前几年,在老家一个超市买日用品,一个打扮时髦女性走进店门,突然说:“你是叫xxx吧,某某村的。”我疑惑地看着她,问:“你是?”她赶紧说:“我是你小表姨啊。东头,你不是有一个姑姥吗?我就是她闺女。”我半信半疑,上下打量她一番,心想:“我有这么年轻漂亮的小表姨啊?怎么不知道呢?”事后,我回家问老妈,才弄明白。原来这个比我小的小 表姨是老妈娘家那头姑姑家的女儿。自从她们一家搬进城之后,大概有20多年没见啦。怎么还能认得出来呢!你看,人家让你叫她小表姨,肯定有一定地说道的。让你叫她小表姨叫的心服口服的。

还有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老家邻居有一个叫康乐的男孩。我比他大,我们年龄相差有10岁。一天,他领着一个女孩回家。我打听了一下,原来是他女朋友。第二次再见面时,我看见她女朋友,赶紧上来,开玩笑问:“这是俺少奶奶吧”。我这一问,把这个小女孩问的脸红脖子粗的,不好意思起来。康乐赶紧给她女朋友解释:“这是咱邻居xx.。”然后,冲我一笑,说:“以后再见面,别喊奶奶啦。叫小丽就行。”听完这些,他女朋友才恍然大悟,原来她男朋友在村里辈分比较高,比他大的人还得叫爷爷呢,叫我奶奶也是在情理之中。从此以后,再见面,叫她奶奶,她也就不尴尬了。这就是农村传统的辈分,但你也别想歪了,这不是骂人的。所以就像我们去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要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一样,当你嫁到这个村里了,你的夫家在全村的辈分高,当比你年纪大的同村人,见到你以后,当面叫你少奶奶、婶子,别惊讶,也别尴尬,做到入乡随俗即可。他们没有坏心眼。

这些关于辈分的人和事还可以接受,还有更离谱的呢。比如一个白发苍苍的80岁老头,叫一个五六十岁的中年男子叔叔的。那天,我和一个80多岁的老人聊天,一个中年男子从门口路过。只听老人喊:“全叔吃过吧。”那男子赶紧回道:“老爷子,身体还很硬朗啊。”那男子走后,我问老人:“那个男的叫全书啊。”老人纠正道:“他不叫全书,按照辈分我该喊他叔,他的名字有一个全字。所以我喊他全叔。”我差一点把下巴惊掉,不敢相信地问道:“他岁数比你小多了,你怎么喊他叔啊。”老人说:“这没什么啊,他妈和我年龄差不多。我喊他妈喊奶奶的。你说我叫他叔不对呢。”他这么解释,还真是那么回事。原来辈分在农村,这么奇妙。

不过,啥事也不是那么绝对死板的。按照辈分称呼彼此,特别是岁数相差比较大的两个人,基本上都没有血缘关系,沾亲带故的也不多。你按照辈分叫对方是一种尊称。你也可以直接呼他的名字,毕竟从年龄上说他比你小。对方也不在乎的。现在的农村人,之所以还按照辈分叫,比如年龄相差不大的人,大部分都是一种戏谑、搞笑,可以彼此增强交流感,打破尴尬的局面。如果你原本年龄小辈分又低,见到比你辈分高的老人,该叫啥叫啥,直呼其名,恐怕你也不好意思。因为都是自己一个村的老少爷们,这也体现了尊老敬老的好传统。

我想,过不了多久,这种辈分之称呼,就会随着老一代人的离去逐渐消失。就拿村里的70后、80后来说吧,按照辈分相称的同龄人或者差不了几岁的人之间,他们大多直呼对方的名字。比如和我一块长大的比我辈分高的小伙伴,原本我应该叫他叔或者爷的,直接叫他们的名字,他们也直呼我的名字,再正常不过了。我想,以后也不会再出现那种年龄差距大,辈分差距也大的情况了。因为人员的流动,大家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工作,彼此几乎不见面,这样,就打破了农村的辈分存在的意义啦!只有在同一个村里生活的人与人之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才有论资排辈。

农村按辈分称呼,岁数大的管岁数小的叫叔叔你怎么看待?

这种在农村按班排辈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本不足为奇,这只不过就是“老侄嫩叔”的关系罢了!

农村按辈分称呼,岁数大的管岁数小的叫叔叔你怎么看待?

在我们农村有一句俗话,叫只论辈,不论岁,特别是至亲,一定按辈分称呼。

我们两个村的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家族,祖籍是从江西来的 ,两个村基本都是两兄弟的后人,是二十八个字辈,目前最小的已排到十六辈。

以前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生的孩子较多,最多的有七、八个,老大和老幺相差几十岁,再加上结婚生子有早晚,就形成了幺房出长辈这一事实,比如年龄比我小的,我有叫别人叔叔、爷爷的,也有被叫成叔叔爷爷的,总的相距五、六辈人。

不过,远房亲戚也只是当面称呼长辈,有时为了叙述清楚一件事情,还是以名字为主,不然别人也不知道你说的谁。

夫妻之间也有不同辈的,依哪方最亲为主,如果不分上下,也可各叫各的,还见过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两个男人年龄不相上下,按辈分都应称呼对方舅舅,不过最终还是按最亲的一方称呼。

按辈称呼,在农村会一直坚持下去,也是互相尊重的一个体现,特别是同宗至亲的人。

在城里,大多数人还是按辈称呼,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独生子女较多,差距缩小了,再者有些根本没按辈分取名,现在有些年轻人也不知道辈分,对一些远房亲戚,不知如何称呼。

还有就是给孩子取名,两个字的较多,若干年后,谁也说不清谁是长辈,更不晓得什么字辈。

农村按辈分称呼,岁数大的管岁数小的叫叔叔你怎么看待?

但是也得叫,尊卑长上还是要的!这就是传统美德!

农村按辈分称呼,岁数大的管岁数小的叫叔叔你怎么看待?

农村按辈分称呼,岁数大的管岁数小的叫叔叔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是我国农村比较普遍的传统习俗。人们按照辈分区分长幼顺序,延续亲情。

“少年叔侄当兄弟”,我们一个村两千人中百分之九十都姓朱。据村里老人讲,朱姓老祖宗养了九个儿子,分成九房人,我是大房后代,我们这房子孙繁衍最快,辈分最小。同辈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我都得叫爷爷、叔叔、姑婆、姑姑。小时候我们不分辈分,一起上学都直呼其名。长大后,逐渐改变称呼,按照辈分来叫对方,刚开始改称呼的时候真不习惯。改变称呼的主要场所是家族酒席。记得一次酒席上,大家喝得酩酊大醉,和我同龄一起长大的老元,突然吩咐我,“给老子再倒点酒”,我直勾勾的看着他,半天没回过神来,“你没听见,以后不准喊我老元,喊我爷爷”。老元是我们同辈中辈份最大的,我得叫他爷爷,但自小到大,我们都习惯叫他老元,老元在玩伴中最老实,小时候是大家捉弄的主要对象。“我是你爷爷,知道吗,在酒席上我要你干啥就干啥”“知道”我赶快提着酒壶给他倒酒,看着老元得意洋洋的表情,我强装欢笑应酬。当然我也是家族长辈们炫耀的对象,我是家族中第一个大学生,每次村上摆酒席,长辈们拉着我的手或者远远指着我,津津乐道的给别人介绍:“这是我侄儿,是文化人”“这是我孙子,脑子好使呢”,每当听到长辈们或者同龄人当众夸奖我,我的心里既美滋滋又不甘心被他们按辈分称呼我,常常是高兴而又无奈的表情。

“乱亲不乱族”。农村亲上加亲的事情比比皆是,临近的几个村庄,只要一搭上话,都会是远房亲戚或直属亲戚。尤其一个寨子里面的人,都是亲戚叠加。我一个堂爷和一个堂叔娶了两亲姐妹,妹妹嫁给堂爷,姐姐嫁给堂叔,在称呼上,姐姐给妹妹爱人叫叔叔,妹妹给姐姐爱人直呼其名,两家小孩互称两姐妹为大姨和小姨,在同姓方面,严格按辈分称呼,妹妹小孩叫姐姐爱人为哥哥,姐姐小孩叫妹妹爱人为叔叔。

虽然岁数大的管岁数小的叫叔叔,大家认为岁数大的占便宜了。其实不然,在我们老家,家族中谁家娶媳妇,结婚日时兴吃鸡蛋茶,新郎新娘给自己同姓的所有长辈敬一碗鸡蛋茶,长辈吃完后,至少在碗里要放一百元茶钱。像我这种辈分小的,从来不需要吃鸡蛋茶,我的同龄或者年龄比我小的叔叔、爷爷必须吃鸡蛋茶,细算也是不小的一笔开支。

我在家族中辈分小,虽然在家族中没有存在感,对所有老老少少必须恭恭敬敬。但我不要为家族的事多操心,天塌下来有长辈顶着,落得清闲自在。遇到家族小琐事找我的时候,我掂量长辈能完成,摔出一句话:“你们是长辈,你们定,我完全赞成”,长辈们见我不接招,调侃我:“你莫闲脸,看老子们什么时候收拾你”,长辈们嘴上说着,盯着我自行商量解决去了,我乐得自在,乐哉乐哉。

总之,在农村,辈分大的有辈分大的好处,辈分小的有辈分小的闲心,井水不犯河水,古来有之,吾辈传承。

农村按辈分称呼,岁数大的管岁数小的叫叔叔你怎么看待?

无所谓

现在的族人都讲辈份,这得益于自古留传的族谱文化。同姓的同族人,如果不讲辈份,那怎么称呼都会乱套。有族谱就不同了,不同的姓有不同的辈字,如我们谢姓:从福建省某地迁到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佛子坝村,后又迁到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高坝村、新安坝村,其中有锡、尔、景、福……字辈,同辈的人姓名中间都会有相同的字,以让同辈人和晚辈分清辈份。如某某兄弟是锡字辈,那他们的儿女就是尔字辈;尔字辈男丁生的儿女,就是景字辈;景字辈男丁生的儿女就是福字辈……以此类推。能够修缮族谱的人,他们的宗族文化就比较丰富,也便于寻找祖辈的繁衍路径,也是中国人民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由于有的兄弟代代都结婚早,有的兄弟代代都结婚迟,经过一段时间,便会出现自己年纪大,却管岁数小的人叫叔叔、叔公情况……这其实没有所谓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