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作为大将军手握禁军,又有谋臣猛将辅佐,为什么非要召外兵入京,最终酿成董卓之祸?
何进虽出身屠户,但从来就不是昏庸之人,虽然何进能当官是因为他同父异母的妹妹能当上皇后,但何进能当上大将军,多半是靠自已的能力。
黄巾起义前夕,何进因为破获黄巾军张角手下马元义的密谋起义,而名声大振,将京城附近的黄巾起义扼杀于萌芽,并在朝廷中揪出黄巾内奸,十常侍中的封谞、徐奉,何进功不可没。
何进成为大将军后,能开府治事,因此广招天下人才,征辟入大将军府,这些人才有:袁绍、荀攸、陈琳、逢纪、鲍信、王匡、边让、刘表、孔融、王允、华歆、荀彧等等,良禽择木而栖,要是屠户何进是个愚蠢之人,这些鼎鼎大名的名士,为什么要跟着何进?要知道接收征辟,就表示从此以后就是何氏门生,是要为何进效忠的。
而何进召外军入京就出自这些名士幕僚,当然有人反对,如陈琳,有人支持,如袁绍,从当时的情况看,显然是大多数人都支持召外军入京,所以何进同意了这个建议,少数服从多数,何进没有错。
那么何进为什么要召外军入京呢?
这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先讲一下何进之前的大将军窦武的故事。
窦武是桓帝朝的外戚,灵帝朝的大将军,为人正直,素有德行。掌握京城南北军权,窦武与太傅陈蕃联合想诛杀宦官,因消息走漏,宦官与窦武两方率军对峙,当时窦武兵力强于宦官,两军阵前,宦官一番策反,窦武手下的士兵结果全散了,或逃走或投降宦官,最后窦武被逼自杀、陈蕃被俘后被杀害。
这位前朝大将军的结局深深的刺伤了何进,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何进于是不太相信京城的南北禁军,并因此作了一些安排。
何进派了五路人马去全国各地征地,分别是王匡、鲍信、张扬、张辽、毌丘毅,当年的刘备就跟着毌丘毅一起征兵。
同时征召入京的也不是董卓一支军队,还有丁原和桥瑁。
为什么何要召这么多军队入京?
因为何进这个大将军,名义上的全军总司令还要受西园八校尉中的上军校尉蹇硕节制,蹇硕是谁?宦官。说明了什么?说明皇帝不是太信任何进。
何进想铲除宦官,要怎么做?宦官世居京城,久在皇帝身边,背后又是皇权,大将军无论是名望、资源、权力,都不一定强过宦官。谁能保证何进手下士兵的绝对效忠?谁也不能。
这样看,何进又是四处征兵,又是征调外军入京,是不是合理多了。
而谁也没想到的是:何进还没准备好,就被宦官杀死。何进不死,有董卓什么事?董卓乱政,纯属意外。
而何进征召入京的三支军队,属董卓能力最强,在何进被杀,京城一片混乱后,董卓迅速进京控制形势,并杀了丁原、何苗,逼走袁绍、袁术,兼并何进、何苗、丁原的部属,成为京城洛阳独大的势力。
何进作为大将军手握禁军,又有谋臣猛将辅佐,为什么非要召外兵入京,最终酿成董卓之祸?
何进召董卓进京的理由真的很扯,为的是吓唬自己的妹妹何太后,以同意他诛杀宫内的宦官,结果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宦官合谋给杀了,这是名副其实的“自掘坟墓”。
这话还要从汉灵帝说起。汉灵帝儿子有很多,但活下来的只有两个,长子是何皇后所生,叫作刘辩,次子是灵怀皇后所生,叫作刘协。这个名字大家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没错,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但最开始继承皇位的人并不是他。
刘协虽然史书上写着是灵怀皇后所生,但其实他的生母叫王荣,生刘协的时候不过是个“美人”而已,按照东汉后宫的品级,位在皇后和贵人之下。即便地位相差如此悬殊,但善妒的何皇后还是一杯毒酒送王荣上了西天。因此,王荣的灵怀皇后的身份,是在刘协当了皇帝之后追封的,她死之前只是个普通的嫔妃。
当然,何皇后在生刘辩的时候,也只是个宫女,地位更低,但母凭子贵,在生了儿子之后一路升到了皇后,所以本是庶子的刘辩也就成了嫡子,而且是嫡长子。
所以,在汉灵帝活着的时候,他只有一个嫡子,就是刘辩,还有一个庶子,就是刘协。按照嫡长子继承之的原则,太子之位毫无疑问是刘辩的,事实上大臣们也经常给汉灵帝提建议,让他赶紧立刘辩为太子,以安国家之本。
但是,汉灵帝不愿意,为啥呢?一是看不上刘辩,他觉得刘辩行为轻佻,没有帝王的威仪,不适合做皇帝。二是他看不上何皇后,当初何皇后毒杀王荣的时候,汉灵帝就想废掉她,被宦官劝下,所以他也不想立何皇后的儿子。
立嫡立长是自古以来的规矩,汉灵帝当然也不好公开表示想立小儿子刘协,于是立储之事久拖不决。然而,汉灵帝拖来拖去,还没想到万全之策,自己却突然染了重病。可能汉灵帝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寿命竟然如此之短,毕竟他当时才三十多岁。自知不能痊愈的汉灵帝,将自己最信任的宦官蹇硕叫到身边,让他在自己死后扶立刘协继位。
大家不禁要问,这么大的事为啥要托付给一个宦官呢?这就跟蹇硕的职位有关了。汉灵帝在京都洛阳西园招募壮丁,设立了一支军队,分给八个人掌管,称为“西园八校尉”,比如大家熟悉的袁绍就是中军校尉,曹操是典军校尉,还有那个在火烧乌巢之役中被曹操割掉鼻子的淳于琼,是右校尉,然而这些大佬此时都归“西园八校尉”之首——上军校尉的统率和管辖,而蹇硕担任的职务就是上军校尉。换句话说,后来搅得天下大乱的曹操、袁绍等人,都曾是蹇硕的下属。
蹇硕掌握的军队,是驻扎在京城之中的军队,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近在眼前,类似于西汉时期的南北军、清朝时的九门提督,只要操作得当,的确有左右皇帝人选的能力。
按照蹇硕的计划,是先杀掉何皇后的哥哥何进,因为何进此时是大将军,是东汉最高的军事官职,位高权重。于是,蹇硕请何进进宫议事,准备埋伏杀手杀死何进。不料,蹇硕手下有一位司马叫潘隐,与何进早有交谊,在迎接他时递了个眼色过去,何进一下子明白过来,没有进宫,而是回到了军营,逃过了一劫。
何进既然没死,蹇硕便不足以强行立庶次子刘协为帝,毕竟他也只是一个宦官,违背礼法的事情,不会有多少人响应他,估计汉灵帝也没给他留下个遗诏之类的东西,口说无凭,蹇硕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刘辩继承了皇位。
蹇硕在刘辩继位之后,仍旧心心念念的要完成汉灵帝的嘱托,而他的计划的第一步,仍然是除掉何进,为此他极力拉拢中常侍郭胜、赵忠等人,结果被告密,何进先下手为强,派人逮捕蹇硕并将其诛杀。蹇硕还是把人想得太简单了,虽然大家都是宦官,但也不见得人家就一定会帮你啊!
蹇硕死了以后,何进就将“八校尉”掌握到了自己手里,所以曹操、袁绍这些人也就都成了何进的下属,一时间权力之大,无人可比。
何进的权力大,首先在于他本身就是朝廷的大将军,可谓“军事第一人”;其次是他的弟弟何苗还担任车骑将军,这是除大将军外,仅次于骠骑将军的第三把交椅;再其次是,由于新皇帝刘辩此时只有十四岁,所以由其母亲何太后临朝称制,而何太后就是何进的妹妹;然而最重要的是,在杀了蹇硕之后,何进已经掌握了京师驻地的所有兵权,包括禁军和兵营,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有谁敢不听他的话呢?
事实证明,还是有的,谁?就是何进的妹妹,当朝太后何太后。何太后这个人,心狠手辣,却没有什么心机。她的婆婆,也就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皇太后,是亲自抚养刘协长大的,因此对刘辩继位颇有不满,而何太后掌权就更不满,曾放话说要让自己的侄子董重诛杀何进,免得何太后飞扬跋扈。何太后知道之后,竟然一不做二不休,联合何进把董太皇太后的宫室迁回了她本来的封国去,又逼死了董重,要知道董重当时可是骠骑将军,军事上的二把手,就这么给杀了。不久之后,董太皇太后也惊惧而死。
何太后之所以不听何进的话,倒不是两个人之间互相猜忌,而是两个人之间的意见不同。何进在袁绍、曹操等人的劝说下,想要把宦官全部杀掉,但何太后反对,何进的弟弟何苗也反对。在何太后看来,她一个女人家,掌控宦官总比掌控朝廷大臣们要简单些。
按说,以何进此时的势力,要强行诛杀宦官,应该难度不大,但他偏偏要顾忌何太后的意见,不肯在没有旨意的情况下,先斩后奏,因此绞尽脑汁想的办法都是如何让何太后下旨,允许他诛杀宦官。
这个时候,袁绍给何进出了个主意,就是请四方豪杰入京,共同请何太后下令诛杀宦官,以此吓唬何太后,这其中就包括了统帅西凉军的董卓。这一招果然奏效,当董卓快到洛阳时,何太后终于害怕了,遣散了大部分宦官。然而,众宦官一再求情,没几天何太后就又把他们召了回来。
但是,宦官们心中明白,虽然他们暂时回到了宫中,但董卓的军队仍旧在赶往京师的途中,一旦董卓到了,那么他们的末日也就到了。于是,宦官们先下手为强,假传何太后的命令,召何进入宫,然后埋伏刀斧手,将何进砍为肉泥。
何进部将吴匡、张璋听说何进被杀,与袁绍之弟袁术率军攻入南宫,将宦官不分好坏老幼,全部杀了个干干净净。等到董卓进京之后,恰好是一个两败俱伤的权力真空期,于是董卓独揽大权,废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刘辩被废之后,就被囚禁了起来,最后还是被毒死了。而何太后也被董卓用毒酒毒死,想起当年他毒死刘协的生母王荣,可谓一报还一报。
综上所述,何进作为大将军,手握兵权,完全可以强行诛杀宦官,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政治头脑,又墨守成规,非得求得何太后的同意不可,于是竟然想出了请董卓进京,吓唬妹妹何太后的馊主意。结果不仅宦官们狗急跳墙,提前下手杀死了何进,而且董卓进京之后独揽大权,将他的外甥刘辩废掉,和妹妹何太后都被毒死。假设何进不死在宦官之手,只要董卓一到,以他和何太后的政治智商,无论如何也不会是董卓的对手,下场不会有任何改变。
何进作为大将军手握禁军,又有谋臣猛将辅佐,为什么非要召外兵入京,最终酿成董卓之祸?
一个小学生再聪明也无法做出大学生的毕业考卷。乱世之中,一个屠狗之辈坐上三军最高统帅。其结局是必然的。所谓德不配位。必死无疑。没有金刚琢,就别揽瓷器活。
一个女子在后宫最大的本事就是生儿子。屠狗之辈何进的妹妹何氏那是给汉灵帝生下刘辩。何氏还颇有心机,懂得拉拢十常侍,然后她毒死了刘协(汉献帝)的母亲王美人。这才当上皇后。而这个就会屠狗杀猪的何进当上了大将军。这在讲究门第的东汉委实不易。何进刚刚上任就无意中将洛阳城内的黄巾军一网打尽,就此人望也有了。
在刘辩登基以后(少帝)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槐共同辅政,这俩人有着共同的心愿与敌人——宦官集团。应该说诛杀宦官集团是对的。但问题是何进未必有着这个本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两个概念。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时代。给何进出主意是一个叫做袁绍的年轻人。何进表示同意。但这么大的事情必须向他妹何太后请示。何太后坚决反对诛杀宦官,在太后看来,他们何家的富贵就是宦官帮助才得到的。二者理应扶持。而不是拆台。
何进一听有道理,就想就此罢手。但袁绍这个猪队友则继续鼓动,袁绍对他说:太后是个娘们,头发长见识短。大将军可以密召地方军队进京剿灭宦官。太后也没办法。这个建议被当时另外一个年轻人的强烈反对。这人就是曹操。提出用京师的部队和廷尉就行。这事充分说明了何进的人头猪脑、袁绍的愚蠢和曹操的果敢和精明。
就在何进积极筹备董卓进进京的时候,但事情已经泄密,太监要动手了。太后召何进入宫。袁绍建议何进带兵入宫。何进觉得太后是自己妹妹,没事。何进就大大咧咧的一个人进宫。入宫就被太监像宰猪一样給宰了。袁绍跑了,董卓入京,少帝被废。东汉也就完了。
何进之所以失败。首先就是太后和他利益不一致。这样就使得何进得不到最高层皇帝(太后)的支持。后宫情报失灵。何进与宦官没有不可调和矛盾。应该是被他人(袁绍)当枪使了。再就是自以为是。认为形势皆在掌握之中。但实际上深处险句局不自知。大事临头了,啥用没有。何进此人既无深谋,也无考虑。事实就说明此人就会屠狗宰猪。儿媳被曹操所纳。孙子何晏是曹操干儿子。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何进作为大将军手握禁军,又有谋臣猛将辅佐,为什么非要召外兵入京,最终酿成董卓之祸?
东汉这个王朝很有意思,虽然开国之君刘秀披荆斩棘,号称千古一帝,延续了大汉王朝200年。但从第三任皇帝汉章帝之后,东汉王朝就没再打气过精神。不但没有吸取西汉外戚专政导致灭亡的教训,反而在外戚专权的基础上又多了个宦官专政,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到了东汉末年,经历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王朝就已经日薄西山,亡国之兆已显露无疑,再加上何进和十常侍为了权力而相互厮杀,导致董卓入京,至此,东汉就名存实亡了。
而当时手握大权的何进为何一定要孤注一掷,非要招外兵入京消灭十常侍,难道就不能像曹操说的那样,派几个刀笔小吏不就轻松解决了吗?
首先,何进和十常侍的矛盾爆发点就在于皇位的继承问题上。何进支持亲外甥少帝刘辩,而十常侍则支持王美人所生的陈留王刘协。汉灵帝在位时就多次想废黜刘辩而改立刘协,但他还没腾出手来实施就一命呜呼了。
权力出现真空,无疑谁拥立的人继位称帝,那一方就有了拥戴之功,也将彻底掌控朝廷的大权。结果被何进捷足先登,刘辩继位后,何进做了大将军,总览天下兵马。
而在如何处理十常侍的问题上,何进本来态度挺坚决,那就是必须剿灭,不留活口。可他的妹妹何皇后是一个没有主见又耳朵根特别软的人,在听到十常侍的一番哭诉之后,她就对何进说放十常侍一条出路,这使得何进不敢强行绞杀,进退两难,这才有了后面的招外兵入京的计谋。
而事实上,何进也并非是一个一无是处的蠢蛋。他心里清楚,自己虽然掌握天下兵马,但京畿附近供自己支配的军队很少,更何况十常侍在宫中经营多年,掌管宫中禁军,实力差不了许多,贸然动手,自己也不一定能占到多大胜算。
而另一方面,何进还有他自己的小九九。何进由于是屠夫出身,在讲究门阀士族的东汉,这无疑是他政治上的短板。以袁绍为首的文人士大夫虽然表面听命与他,那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宦官集团。
在何进的内心中,对于自己的出身他是极其自卑的。一旦联合士族消灭了宦官,那功劳会被士族分去一大半,会导致士族的崛起,谁又能敢保证士族今后一定听命于自己?会不会消灭了豺狼,又养了恶虎?
所以他招董卓入京的本意是让董卓驻扎在洛阳城外,以起到震慑的作用,自己有了后盾就能放开手脚在宫中消灭十常侍,待到成功时,赏董卓两个跑路钱,乖乖的再把他打发回西凉,那时,全部的功劳都将是自己一人所有,在朝中的威望也将一骑绝尘。
可惜何进小看了十常侍,小看了董卓,偏偏高估了自己,还没开始,战斗就结束了,自己被十常侍砍了脑袋,导致士族和宦官火并,两败俱伤,结果董卓坐收渔利,捡了个大便宜,从此东汉王朝便万劫不复了。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何进作为大将军手握禁军,又有谋臣猛将辅佐,为什么非要召外兵入京,最终酿成董卓之祸?
大将军何进是少帝刘辩的母亲何太后的异母兄,与名为弟的何苗并无血缘关系,何苗本姓朱,是何太后的同母兄。应该是何太后之母舞阳君先嫁朱氏,生下朱苗,后改嫁何氏生下何太后,后来何太后得势,朱苗就如卫青改郑为卫故事,改何氏拉近距离。兄弟二人一为大将军一为车骑将军,确是权力极大。而诛十常侍需要借助外兵,却与兄妹三人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有关,意见不统一引进外人裁夺,玩死自己。
灵帝不喜欢皇后之子刘辩,喜欢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刘协,就是后来的献帝,临死前,把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蹇硕想杀何进拥立刘协被反杀。刘辩被其他宦官和何进拥上皇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有了这一层关系,又是近侍能说体己话,何太后很看重宦官们。而外戚与宦官、士大夫的对立在东汉由来已久,对他们的态度是政治立场的试金石。何进也不敢例外,打算以蹇硕的事为由诛尽宦官,得到袁绍陈琳曹操等官员的赞同。便按正常程序走,把这个打算启奏临朝听政的何太后,却得不到同意,明正典刑之路走不通。
这时袁绍就跳了出来,说杀宦官的事他们已经知道,而中常侍又接近皇帝,今日没有杀成,后患无穷,既然太后不同意,咱们就召外兵入朝清君侧。(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说到底还是不敢违旨当无视皇家的权臣。陈琳说不可,迟早反生祸患。曹操则说,宦官之祸源于皇帝,找个罪名把首恶抓了,让狱卒在牢里解决掉就行,不用大费周章。宦官知形势不好,一朝天子一朝臣,便用重金贿赂何太后之母舞阳君和何苗,请他们代为美言,何太后保护宦官的心更坚定。
袁绍继续蛊惑,何进于是召本来奉旨调任已兵至河东的董卓,又召东郡太守桥瑁,派出王匡鲍信回乡募兵,又命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光照得城里通红,都说要诛杀宦官。以外力逼何太后就范。何太后还是不同意,何苗劝何进说,我们都是卑微出身,得宦官之力却能官居高位,国家大事不可意气而行,以免后悔。何进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继续排兵布阵,任命亲信袁绍王允等据守各处,袁绍借机假传何进的命令,加剧乱势,欲从中取利。(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事情越来越大,渐至不可控制,何太后也害怕起来,罢免所有小黄门,十常侍之首张让见形势不好,也伺机反扑,大打感情牌,一面向太后恳求,一面与宦官定计,利用何进入宫见太后的机会,杀了何进。点燃洛阳大乱的引子,之后就是袁绍诛宦官,宦官劫驾,董卓入京等事了。
何进作为大将军手握禁军,又有谋臣猛将辅佐,为什么非要召外兵入京,最终酿成董卓之祸?
上军校尉蹇硕,这个人看起来有些可有可无,所以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习惯性的忽略掉这个人的名字,但是事实上正是这个人造成了何竟做出此等愚蠢决定的原因之一。
大家都知道,皇帝最害怕的当然是外戚干政,你不说其他的西汉的时候,这种事情闹的还少吗?最著名的吕后,刘邦刚一死,吕后就跑出来闹腾了,所以说当时的汉灵帝也感觉自己死了以后很有可能会受到节制,(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就是自己的孩子母亲还在那里干着自己孩子的舅舅,又是当朝的大将军,那这个家究竟是姓刘的还是姓何的?我想大家总该去想一下的吧!
所以汉灵帝在死的时候选择册封上军校尉蹇硕,这个职务从哪里来的?大家都应该听说过一个官职名称,叫做八军典校尉,袁绍,淳于亮,曹操等等一批人,全都是担当过这个官职的,这个八军指的就是设置在首都洛阳附近的八个营,汉朝计量军队的一种方式,就是这个营,比如说,高顺的陷阵营,一个营大概是2000多人,这么算起来的话,洛阳附近的禁军人数大致为16000人左右。
这16000人全都是从天下九州挑选过来的精兵强将,在黄巾起义最危难的关头,正是这八军组建起了强悍的军队,率先开赴战场,负责镇压,负责都城方面的防务问题,也是这八军负责,也就是说洛阳的进军实际上指的就是这八军。
这就很尴尬了,我们看这个上军校尉蹇硕名称她叫上军,事实上已经证明这个人的地位能够节制其他的八军典校尉,也就是说何进如果想动用军队,就必须通过这个人的同意,这个人是谁?是一个宦官,你觉得这件事情还有出路吗?
是你可以动用进军,但是你动用了这支军队,势必会通知这个人,然后他裹挟着皇帝和宦官一起跑路,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之师勤王!你何进从一个清君侧的大臣立刻变成了一个叛国的罪臣!
所以杀死这些宦官动用了军队绝对不能够动用进军,别狐狸没抓着,反而惹了一身骚,这才是最要命的问题,所以何进只能够去邀请像西凉董卓,让他们过来直接负责这方面的事情,本质上来讲,董卓进京的时候只带了3000西凉兵,这点儿人数想想凭借着八军消灭他们那是绰绰有余的,就算是董卓想要花小心思,那人家进军手里的家伙也不是吃干饭的,算就没算到这些宦官做事情会这么的果断和决绝,造成整个中央王朝混乱不堪,董卓顺理成章的压制手底下的进军,然后一家独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