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报告!这事老梁知道。说起这事,老梁特激动,那叫个一把鼻涕一把泪啊。咋回事呢?没办法现如今一打开电视,满屏幕的大辫子,一帮人摇头晃脑的,上到八十岁的老爷爷,下到十一二岁的小屁孩,都追着一个女人跑。看的老梁恶心,脑仁疼,但没得办法得陪着老婆瞅。所以俺的注意力就不在电视剧上,俺就注意到了电视里那帮子无处不在的背景墙,大头兵的衣服上。
当时老梁的脑仁里就在想,咋都是兵,但一个写着勇?一个写着兵?是编剧脑仁秀逗了?还是当年设计服装的满人脑仁秀逗了?所以老梁专门查了一下。
这事和满清的兵制有关,所以在解题主问题之前,老梁先和大家伙唠唠这八旗兵的来历打个底,然后再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八旗的来历大家伙都知道,满清一直标榜正儿八经的大头兵都是能弯弓射箭的爷们,至于会放枪的弱鸡,被满清政府那叫个嫌弃的不要不要的。
哎!这话有点偏了,咱拉回来继续聊。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八旗的,是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好奇宝宝要问了:“老梁啥叫牛录?这整的咋听不明白呢?”
牛录这东西是女真那会在氏族和部落阶段,要出去打仗了,或者一帮子人要出去狩个猎啥的,弄出个最基础的军事单位。开始的时候,这一牛录就10个人,放现在相当一个班。到了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努尔哈赤觉得,这一牛录就十个人,兵没多少,当官却整出个万儿八千的,这不划算,于是扩编,一个牛录装进去三百人。
五个牛录整一个集体就是一个甲喇。瞅着名字真费劲。那么甲喇又是啥玩意?
甲喇在努尔哈赤之前是以氏族或者部落为单位,由血缘或者地缘整合起来,推举一个有威望的人带着一帮子牛录出征的人。
哎,努尔哈赤也图省事,就将甲喇当做一个编制来使唤,当然五个牛录的首领还加甲喇。
在往上一级就叫固山,其实就是旗,因为人口实在是少,就整出四个旗。为啥即叫固山又加旗呢?因为当时女真根本就没有文字,您写个字以示区分,这想多了吧,所以就整出四种颜色的旗,分别是黄,白,红,蓝。因为是拿四色旗区分四固山,所以干脆就叫四旗。这旗主是由努尔哈赤的侄子担当。
扯到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老梁这旗是有了,咋少四个呢?哪四个那去了?”
刚开始,俺不是说了吗?人少的过!但到了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人口增加了,再加上战争的需要,努尔哈赤又扩编了四旗,图省事在原来四色旗的外边镶嵌了一边,这就整出了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
这八旗可就齐了。大家伙都知道是个当兵的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服装,您要整个五颜六色的衣服出去,这不就是土匪吗?所以这帮人就统一制定了军服,当然满清叫这服装叫号衣,因为都是大头兵,所以就在胸口哪,挂了布片片写了一兵。
兵字的来历兵字就是这么来的。关于这兵字,咱还得往后说说。咱都知道打仗需要人口,没人口是打不了仗的,但女真人就那么多,撑死了就只能弄个八旗出来,咋整?
女真人就瞅上了自己的邻居,蒙古人。再加上蒙古人已经被女真人征服,所以干脆就在蒙古人哪里征兵,这一征兵,又整出八个一样的旗,这就是蒙八旗。当然相对于开头女真的八旗,哪叫满八旗。
当然后来,努尔哈赤入关掠夺了不少的人口,这些人口都是汉人。开始的时候,这些汉人蹲在满人的家里当奴仆,但随着战争的需求,努尔哈赤又把目光集中在了这帮人的身上。规定二十个人里抽一个出来当兵,而这个大头兵所需要的武器装备都由这二十个人出资,这人所在的家庭就成了汉军户,而且全家都可以迁徙到努尔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恩宠。
所以大家伙可以看到,在电视剧里一帮子当官的总是说,奴才明白了,奴才知道了,所以这根子就在这里。
总体来说满八旗的地位最高,蒙八旗的地位略低,请大家记住仅仅是略低,汉八旗地位最低,前边两位可以拿脚踩的,毕竟是奴隶出身不是。
所以八旗子弟他也不是全是满人的。所以这前后二十四旗算的上是满清正规军,他们的号衣上都写着斗大个兵字。
但到了皇太极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女真人在吴三桂这帮人瘪犊子的带领下就入了关。吴三桂在前边冲锋陷阵玩命的打,女真人在屁股后面玩命的捡便宜。
说实在的女真人从心底里看不起吴三桂这帮人,也不愿意像之前的汉军户那样把这帮子没有脊梁骨的东西编入自己的序列里,把自己的序列都污染了,这就整出个绿营。
这个绿营存放的就是后来投降过来的明军,说实在的吴三桂之流属于打明军的主力,但女真人一直就把他们看成了一种辅助力量,但好歹还能帮自己打天下,所以这帮人女真人还是捏着鼻子认了,所以这号衣上也镶这兵的布片。
说实在的,八旗兵开始的时候还可以,但入了关之后,迅速的腐化堕落,让他骑个马,没几个奴才在旁边扶着,这就能从马上掉下来,整个射箭的武功瞅瞅,弓弦都能崩了自家脸上,把大门牙都能给蹦飞了,就这帮玩意扶不上台面喽。
康熙的时候,就是靠着绿营的大兵来撑场面。到了乾隆嘉庆的时候,这绿营的兵力达到了六十万,比八旗大兵都多。
勇字的来历但满清说实在的养废物的能力那是杠杠的,没多久这绿营也被养废了。得,满清的正规军算是彻底玩完了,但国家没有正规军是不成的,所以绿营以及所谓的八旗还顶着国家正规军的帽子吃粮饷,但啥事也干不了的存在。
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这绿营被太平天国按在地上摩擦,当然八旗大兵更不用说了,直接扔河里,喂鱼去了。
咋整?国家的正规军不行,而且也消耗的差不离了,这就组织起了地方部队。老梁举个例子,这绿营和八旗如果算的上吃皇粮的公务员,那么这些被组织起来的地方部队,就是临时组建的临时工。这帮子临时工,满清不拨军饷,一切自己负责,满清只给个番号。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是这类部队。
满清为了以示区分,这帮子临时工,就在号衣的胸口贴了一个“勇”字,也叫乡勇。其实乡勇这东西,是雍正八年的时候组建,有战斗了这就建立起来,没有战斗就地解散,也没啥编制,乱哄哄的。可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山里没老虎猴子称大王,这帮人就把那贴着兵的正规军给压的死死的。
当然这帮贴这勇字的临时工,满清瞅着确实能打,所以也编入了正规军中,但这个勇字却保留了下来。可惜的是这临时工一旦成为了公务员,最后被满清也给养废了,这就出现了后来的新军。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看清宫剧里的官军身上标注着“兵”和“勇”二字,很多人对这两种标志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真实的历史上却是远不止这两个字,清代军服上最少应该有兵、勇、卒、衙、驿、捕、牢、税、库、盐,这十种字样。
而他们分别是什么含义呢?
从字面上看衙、驿、捕、牢、税、库、盐这七个应该较为容易区分。其中,衙,很显然就是衙门的仆役,地方自行招募的人。
驿,相当于现在交警,也就是负责当时驿站和交通线的士兵,李自成当年在明朝也是这个出身。
捕,即捕快,这个大家应该不陌生,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这四位就是了。
牢,现代而言就是狱警,在监狱里看管犯人,各类影视剧中吃拿卡要,也是常见角色。
税,即税丁,负责设卡征税等。
库,即库丁,负责防守国家国库的银两、财库的。
盐,即盐丁,主要服务古代盐务专营的。
这七种不常见,大家了解一下便好。但是兵、勇、卒就容易混淆了,这三种乍一看似乎都是士兵,但是职责并不一样。卒,就是在在州县里长期固定驻扎的兵勇,他们不受中央军事机关的移动驻防安排,相当于城防军,受当地地方长官管辖,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现代的地方武警部队,一般不轻易调动。
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也就是清朝的正规军,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
兵是编制内的,拥有公务员的行政编制,每一个兵都是被登录造册的,享受国家拨款。
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也就是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 “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其中余丁是指挑剩下的,幼丁是指未满十六岁。
兵还有绿营军,绿营军的建立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而建立的,由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绿营兵的称号就是这样来的,因为标志是绿旗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
八旗军同绿营兵都是朝廷正规军队,直接由朝廷供养,旱涝保收,主要任务就是负责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
按朝廷的定制,八旗兵的大部分卫戍京师,掌管京师安全;相当于皇家禁军,是精锐部队。重要城市建有满城,里面驻防的也是八旗兵。
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例如影视剧中浩浩荡荡的清代大军都是绿营兵,清朝在中央主要机构同一品级的官员,会设置一名满员和一名汉员;军队也如此,体现了满汉的磨合与融合。
“勇”和“兵”相比,待遇等方面便完全被秒。
勇,即乡勇,雍正、乾隆之后遇有战事,若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便于当地临时招募乡勇组成军队,战事完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军饷也不一定能拿到,属于一种强制聘请机制。
但是到了晚清太平天国时期,由于八旗和绿营腐化堕落而导致战斗力锐减,朝廷不得不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地方势力组织乡勇团练镇压叛乱,如湘勇、楚勇、淮勇。
相比绿营和八旗,他们作战勇猛,工资又低,所以打完仗后乡勇们一部分遣散,一部分都转正了,编组为勇营,也就是相当于“兵”了,由各省自行开支,资金主要来自地方摊派,相当于事业编制。
由于“勇”字兵比“兵”字兵打仗勇猛,所以逐渐取代了绿营兵,成为国家军队的主要力量。勇营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清朝的电视剧,这些电视剧中清朝士兵的服装一眼望去都是一样的,如果有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这些士兵的衣服上有一个地方其实是不同的,那就是有的士兵胸前是一个勇字,有的士兵胸前是一个兵字,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一个兵字和一个勇字能有多大区别?其实这里面区别可大了去了。
最起码字不同代表这两个士兵的身份和地位都是不同的,提到清朝的士兵大家下意识的就会想到八旗子弟兵,可是话说来清朝拿下天下仅仅靠八旗子弟兵够吗?当然不可能了,在没入关之前可能八旗子弟兵就够了,关外说难听一点巴掌大点的地方,清朝士兵人数足够,可是入关就不一样了,八旗子弟远远不够的。
冷兵器时代打仗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数,以少胜多的例子的确不少,可是那仅仅是一场战役而已,所以清朝入关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士兵数量太少了,清军入关之后,天下并不太平,农民起义可以说不间断,南明也天天想着怎么夺回天下,到处都是不安定的因素,这个时候清朝急需大量的士兵。
于是乎清朝开始在八旗军的基础上招兵买马完善绿营兵,在当时清朝收编了不少汉人士兵,有趣的是本来绿营兵是辅佐八旗的,后来绿营兵越来越强,甚至成了主力。八旗兵和绿营兵一样他们的身上都印着兵字,可以说衣服上带兵字的是清朝的正规军队。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士兵渐渐的骄奢淫逸,清朝后期的时候天下又有了不安定的因素,这个时候皇帝重用汉臣,让他们招兵买马,他们这个时候招的时候士兵衣服上都是勇字,因为很多人都是乡勇出身,他们一开始其实就是辅佐地方军队的,身份不如正规军的高,而且没有编制,工资都是地方自筹,并且是没有战事就会被遣散。太平天国起义之后,统治阶级发现他们战斗力很强悍,才将他们划分为正规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事实上,就我而言,我最先不是纠结于“兵”和“勇”的区别,而是纳闷于“兵”和“卒”的区别。
走象棋时,不是有红蓝双方吗?
红方有五个兵,蓝方有五个卒,这兵和卒的走法相同,功能一样,按当时我的理解,即现实军队中的兵和卒所指相同。
可不是吗?红蓝双方的车马炮都相同嘛。
但是,我后来觉察到红方的老帅和蓝方的老将级别是不同的,在现实军队中,帅是统帅,将是将佐,即将佐要听统帅指挥。
那么,在现实军队中,兵和卒也是有区别的。
兵在商代甲骨文里是个会意字,像双手握着武器的样子,即其本义就是指作战用的武器,也就是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里的“兵”就是指兵器。但士兵打仗都代带着兵器,则“兵”又引申为战士、士兵。
不用说,在古代,凡参与作战的最基层战士都叫兵。
卒在商代甲骨文的字形一说是是缝好了线的衣服,本义指完成、终结,又引申为死亡。另一说是有特殊标记的衣服,本义指差役。
不难看出,兵和卒最先的区别就是前者是有作战任务的战士,后者是没有作战任务的差役。
后来战事紧急、繁密,卒也被派上前线了,地位和兵一样,渐渐地,“兵卒”成了一个词组,他们间的差别越来越小。
不过,兵有车兵、骑兵、步兵,卒只有步卒。
“勇”是清朝才出现的。
在军服上标“兵”、“卒”、“勇”等字,也是清朝的一项特色制度。
除了标“兵”、“卒”、“勇”等字,还有标“衙”、“驿”、“捕”、“牢”、“税”、“库”、“盐”的,可谓清清楚楚,泾渭分明。
那么,在清朝,“兵”、“卒”、“勇”的区别也是清清楚楚,丝毫不乱的。
兵,是清朝编制内的国家常备武装力量,拥有行政编制,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一个兵都是被登记造册的正规战士,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
补充一下,八旗兵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直接隶属皇帝,是清初入关时清朝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
绿营兵是清朝中叶因为镇压农民起义力量不足,而由汉人组成的汉兵,数量巨大,也叫营兵。
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待遇差别是非常巨大的。
卒,是固定驻扎在州县里的兵,相当于城防军,受当地地方长官管辖。
勇,即乡勇,是在八旗兵和绿营兵军事吃紧时,由朝廷就地招募乡间勇士组成的临时军队,属于民兵性质,不一定有兵饷,战事结束,就马上解散。乡勇大行其事是从太平天国时期开始的,当时八旗和绿营已经顶不着太平天国的起势,清朝统治受到巨大威胁,咸丰帝不得不放手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地方势力组织乡勇团练镇压叛乱,于是,湘勇、楚勇、淮勇等等相继出世,并且作战勇猛,逐渐取代了绿营兵。
清朝末期,统治者想对乡勇进行着力打造,使之成为赤诚效命于朝廷的主要军事力量,奈何日薄西天,力不从心。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清朝军服上不仅有兵、勇二字,还有卒、衙、驿、捕、牢、税、库、盐等字。
下面,就针对这些字的含义逐一进行解释,不足之处,还请补充。兵:是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也就是清朝的正规军,主要为八旗兵和绿营兵,直接由朝廷供养。
勇:是地方自治管理的武装力量,由地方临时招募的乡勇或者团练,如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组织的湘勇、楚勇、淮勇,其军饷主要由地方自行开支或摊派。
卒:是地方长期驻扎的士兵,其地位比兵低下,主要是维护地方治安或者跑腿之类的服务,例如狱卒等。
衙:是衙门的仆役,主要有衙门长官自行招募并负责日常开支。
驿:是负责驿站和交通的士兵,主要负责驿站接待及通讯之类工作,属于国家正式编制。
捕:是捕快,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缉捕之类工作,是由地方衙门负责招募。
牢:是负责看押犯罪嫌疑人的狱警。
税:是负责征收税务的工作人员。
库:是负责管理仓库的工作人员。
盐:是负责盐务的工作人员。
“兵”和“勇”的区别主要区别是“兵”为国家常备武装力量,而“勇”是地方临时的武装力量。更重要的是两种军队的军饷来源都不一样,“兵”直接由国库支出军饷,而“勇”的军饷需要地方自筹。还有就是地位的不相等,“兵”的地位明显要高于“勇”,最起码“兵”是有国家正规编制,算是吃皇粮的,而“勇”只能算地方势力,没有必要的配套保障措施。
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简单点说,兵就是清朝正规军,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八旗和绿营都属于兵;勇就是清朝的临时工,通常由地方乡绅自筹军费和武器,配合正规军(兵)作战。打完仗就立即解散,没有正式编制。
清朝立国之初,没有勇,只有兵。当时的兵分为两种:八旗兵和绿营兵。其中八旗兵的地位很高,相当于一颗大树的树干;绿营兵的地位比较低,相当于树枝和树叶。绿营兵存在的价值就是辅助八旗兵作战。
按照清朝的编制,八旗兵有二十余万人,绿营兵人数众多,有六十余万人。为了控制绿营兵不造反,清朝在重要地区的绿营兵中安插了大量的满人。尤其是在西北地区,为了控制全国战斗力最强悍的的西北绿营,清廷在陕甘两省布置了大量的满人监视、控制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
不过了解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八旗兵最辉煌的时代是明末清初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时代。清军入关后,八旗的战斗力就逐渐衰落下去了。尽管平定三藩之乱后,康雍乾三代皇帝都对八旗军进行了整顿,使得八旗兵的战斗力略有恢复,但就总体上而言,仍然是大势已去,清朝作战的主力是绿营兵。
比如大小金川之战,打硬仗的全是绿营,乾隆皇帝吹牛,说绿营要是拿不下金川,他就派八旗子弟上阵。然而吹牛始终是吹牛,结果清军最后拿下大小金川,还是靠岳钟琪这个汉人将领。
到了乾隆末年,由于不打仗了,全国的绿营兵集体腐化堕落,就连最精锐的西北绿营也没有例外。当时全国的绿营兵当中,也就两万多人还有战斗力,其他地方的绿营兵都是摆设。至于号称很厉害的京师八旗,一次出动也只有几千人。全国上下估计能打硬仗的部队,估计也就五万人。因而这就导致嘉庆元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时,八旗兵和绿营兵全歇菜。
为了尽快平乱,嘉庆下诏,允许地方士绅招募武装协助正规军作战。这一类由地方招募来的武装,就是清朝历史上的乡勇。不过创立勇营制度的不是嘉庆,而是他的爷爷雍正皇帝。
雍正时期,为了弥补八旗和绿营的不足,雍正创立了勇营,当时称做防军。这种军队的性质是分布在地方的、在八旗与绿营之外的非正规军队。兵员都是由专征将帅临时招募,数量多少不确定,战时随正规军出征,战后便立即撤销掉。
据《清史稿》记载:“额数之多寡不齐,器械之良窳不一,饷章之增减不定,良以聚散无恒,故与额兵迥异,无编制之可纪。”
由此可见,清朝中前期的勇营,其实没有什么制度化和规范化,就像一群民兵。
到了咸丰皇帝时期,太平天国势如破竹,八旗兵和绿营兵根本无法抵挡。为了平叛,咸丰皇帝又拿出老办法,让地方士绅招募勇营参与平叛。但是我们知道,太平军的战斗力很强,勇营如果不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曾国藩创立湘军之前,也有很多勇营,但都不堪一击)
所以曾国藩创立湘军后,他就极力的推行湘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极大的提升了湘军的战斗力。湘军经过曾国藩的整顿后,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变相的正规军。
后来,李鸿章照搬曾国藩的做法,也在上海编练淮军,性质和湘军一样,也是一种为了应急而募集组建的地主阶级的地方性武装力量。它是继湘军之后,晚清勇营的又一支重要武装 。
注意!从这个时期开始,清军的军服就没有统一的样式了。无论是兵还是勇,衣服上都要写部队的番号。勇营的着装由该部的长官定。比如看下图,这是一件真实的清末练军军服。在军装胸口的补子上写着:直隶练军右翼步队副左营正兵 中哨二棚 张义成。(晚清时期已经不写“兵”或“勇”了)
但是众所周知,勇之所以叫勇,就是因为它不是正规军,只是临时工。曾国藩把湘军规范化和制度化,那就导致湘军向绿营兵靠齐了,不再是那种战时组建,战后撤销的临时工。然而由于湘军带有私人武装性质,不完全受清政府的控制。所以面对羽翼日丰的勇营,清政府坐不住了,决心削弱找办法勇营的力量。
第一招就是把勇营改编为绿营兵,每当绿营兵出现空缺时,就以勇营补充,把临时工变成正式员工。企图通过以勇补兵达到削弱勇营、扩充绿营的目的。
第二招就是裁撤,逼迫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裁掉自己编练的勇营。但又为了不引起汉人集团的反弹,清政府也没有一刀切,比如李鸿章的淮军就保留了很多。
第三招是训练新部队,叫练军。组建练军的原因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意识到了以勇补兵不是解决绿营兵战斗力不足的根本办法,开始转变思路,决定从绿营兵当中抽调精锐,按照湘军的训练模式,训练一支有正规军编制,但是作战风格类似于湘军或淮军的新军队。
经过这三招的反复蹂躏,为镇压太平天国而兴起的勇营基本上就被瓦解了。
清政府在随后以练军为主,勇营为辅,创立了一套练军和勇营的国防力量。至于八旗兵和绿营兵,境遇则略有不同。八旗兵基本上是荒废状态,但是清政府也没有裁撤。因为八旗是清政府的立国基础,不能裁撤;而绿营兵由于本来就是八旗的补充,现如今没有战斗力了,也就没有必要保留了。
因此从同治皇帝开始,各省的绿营兵逐渐进行裁汰,各省的卫戍工作,全部交给勇营和练军负责。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的武卫中军就是典型的练军,而甘军则带有勇营的特色。但当时的勇营已经不叫勇营了,而是改叫防军。
甲午战争之后,练军和防军之外又多个一个新式军队,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洋新军。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决定在全国编练新军,用新军负责国防安全。但是之前的老部队也不能丢,于是清政府就把原先的练军和防军全部改为巡防营。比如大名鼎鼎的奉系军阀的前身就是东三省的巡防营。这一点与直系和皖系军阀有本质性区别。
这里插一句,巡防营和新军相比,新军的战斗力要更强一点,但也不是说全国的巡防营都不如新军。辛亥革命时,江南巡防营(张勋的部队)和奉天巡防营(张作霖)就比江苏新军和奉天新军要剽悍。
很多朋友都在问,说为什么辛亥革命的时候清政府手上没有兵,一定要倚靠袁世凯才能镇压革命党。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了,其实当时清政府手上是有兵的,各个省都有巡防营,怎么会没有兵呢?只不过,清政府当时已经是人心尽失,没有人愿意再替爱新觉罗家族卖命了而已。比如武昌起义的时候,第八镇统制张彪还击革命军的部队就是湖北的巡防营。后来巡防营眼见形势不对,就摇身一变,加入了革命阵营。
以上大概就是清朝兵和勇的区别。如果简单理解,兵就是清朝有编制的正规军,勇就是清朝没编制的临时工。同治皇帝时期,勇营的地位大幅度提升,基本上跟兵的地位平起平坐,变成了很另类的正规军。但是要注意的是,勇营始终是勇营,能够与正规军平起平坐的勇营只是一部分人。比如淮军。绝大多数的勇营仍然还是临时工。
另外,清朝除了兵和勇之外,还有一支编外的部队,这就是蒙古四十九旗。
所谓蒙古四十九旗,指的是皇太极降服漠南蒙古之后,建立的数十个内扎萨克旗,他们并不属于八旗军系统,和八旗内的蒙古八旗完全不是一个性质。
平常这些蒙古人没有饷银,只有被朝廷征召卖命的时候才有“出征行装银”可领,按照清朝规定,台吉(王子)们带兵出战可以拿150两,普通的蒙古兵拿20两卖命钱(蒙古八旗可以拿到40两)。
看出来了吗?如果说勇营是汉族临时工,那么蒙古四十九旗就是蒙古族临时工。他们和勇营一样,打仗的时候临时组建,配合正规军一同作战,打完之后就地解散。
到了晚清时期,西方先进火器引入中国,弓马骑射被时代所淘汰。这些给满清打工的蒙古临时工也就没什么利用价值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