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应”越来越明显,难道人类的记忆被篡改了?
“曼德拉效应”指的是:2013年12月5日,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去世,新闻播出以后,很多人都惊讶地认为,曼德拉不是在八十年代就死了吗?
有这种疑惑的人遍布全世界,很多人在自己的记忆中都曾出现过曼德拉死于八十年代的消息,甚至有人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看过当年的新闻,电视上播放过他的葬礼。
从那时候开始,科学家就把人类记忆错乱的现象称为“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真的存在吗?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曼德拉效应并不存在。
以曼德拉去世为例,2013年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想到第一件事不是他早已去世的疑惑,而是黄家驹那首《光辉岁月》,据说这首歌是为曼德拉创作的。
记忆错乱,首先要有东西存在记忆里,曼德拉在80年代去世的新闻是否有播放过,目前已经很难查证,但是那些有这个记忆印象的人,他们肯定看过类似的新闻。
说到曼德拉效应,很多人会用《爱我中华》这首歌来举例。这首歌第一句话是“五十六个星座”,但是从网络上调查的数据显示,有80%的人认为这首歌第一句话应该是“五十六个民族”,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亲身经历过。
《爱我中华》这首歌我是小学时候学的,当时音乐老师教的第一句词就是“五十六个民族”,身边的人自然也都这么唱。所以我们那一代人,那一所学校出来的学生,全部都是用这句歌词开头,到底是当时的教材印错了还是老师教错了,如今也已经很能查证。
但是网络调查有80%的人认为是“民族”而不是“星座”,我认为这就不是老师的问题了。
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寒号鸟》,我们90年代读书时寒号鸟经典的哀号应该是:“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可是最近在检查我儿子背书的时候,他却将“垒窝”读成“做窝”,我当即给他纠正,但孩子却坚定地说:“书上写的就是做窝!”
我翻开他的语文课本,确实,书上写的是“明天就做窝”,当时我就糊涂了,难道我读书那会这么不用心,把字看错还读错都不知道?就在我纠结的时候,儿子却说了这么一句:“爸爸,为什么你们都说是垒窝?”
我问他:“还有谁读成垒窝?”
他说:“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读垒窝,可是书上明明写着做窝,好奇怪!”
是啊,好奇怪,这难道就是曼德拉效应?答案肯定不是,90年代的语文课本我没有找到,但是查到1988年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6册,《寒号鸟》这篇课文写的就是“垒窝”。
关于曼德拉效应,有科学家的解释就是,人会对自己的记忆进行筛选,把自认为重要的信息加深储存起来,认为不重要的信息也会保留在脑海中,但是保存效果相对就差一些。如果某一天,那些不重要的信息被唤醒的时候,大脑就会飞速旋转去还原这些信息,但是由于信息保存不当,可能有些细节已经丢失,于是就会把脑海中类似的信息拼凑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信息。
这样的现象是存在的,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比如我们遇到一位从没见过面的人,但却感觉似曾相识;我们来到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却总是感觉自己曾经来过这里。这些都是大脑用记忆碎片拼凑出来的新信息,给我们营造一个新的假象。
但是这不是曼德拉效应,所谓的曼德拉效应是有大量的人都认可同一个信息,但偏偏这个信息却是错误的。能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则错误的信息曾经以某种方式出现过,可能是报道错误,也可能是印刷有误,或者由公众人物释放出这则错误信息后被大众所接受,不然不可能出现这么多人同时接收到一则相同的错误信息。
结语曼德拉效应并不是人类记忆被篡改,而是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被篡改。
有人坚信自己曾经在2013年之前看到过曼德拉去世的新闻,而且电视上还播放过曼德拉的葬礼,我无法证实当时是否有播放过这则新闻,但是在我这个年代,名人“被死亡”的事件确实有发生过,此人就是卓依婷。
卓依婷的歌是我们小时候新年必放的,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卓依婷去世的消息就慢慢流传开了,当时我身边的人基本都相信了这个传闻。直到2007年,卓依婷在广州开演唱会的时候,我很惊讶的问朋友:“卓依婷不是死了吗?”朋友说:“是啊,听说又活了……”
对于自己“被死亡”的传言,卓依婷本人也很无奈,于是她在网络上写了这样的话(下图):
综上所述,我认为曼德拉效应只不过是“众口铄金”的结果罢了,并不是什么神奇的现象。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曼德拉效应”越来越明显,难道人类的记忆被篡改了?
曼德拉效应是指成千上万的人被集体“篡改”了记忆!
你明明清楚地记得一件事情,成千上万的人也都清楚记得同一件事,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的记忆是错误的,这件事根本不存在,成千上万的人同时出现了记忆偏差,这就是曼德拉效应。曼德拉是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去世的消息一经报道,马上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轰动。
你可能会疑惑,他只是南非的一个总统而已,影响力十分有限,怎么能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呢?
其实,曼德拉去世的消息之所以能轰动世界,不在于他的影响力有多大,而在于人们对他的记忆出现了偏差——全世界的人都记得,曼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就去世了,甚至还记得新闻播放葬礼的场面,以及曼德拉妻子声泪俱下的演讲。
可就是这样一个已经去世30年的人,在2013年12月5日,又去世了一次,全世界的人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是不是被人篡改了?
一个人记错一件事情,情有可原,全世界的人同时记错一件事情,这就有些诡异了!
这种情况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并将成千上万人同时被“篡改”记忆的现象称之为曼德拉效应!
一些专研超自然现象的科学家开始对曼德拉效应展开研究,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世界上竟然有很多类似的事件。
下面我就说一些真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曼德拉效应,注意看,你的记忆或许也被“篡改”了!
1:《爱我中华》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会唱的一首歌,其中最经典的一句歌词就是:56个民族56枝花。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没有发现问题,就说明你的记忆也被篡改了,因为真实的歌词是:56个星座56枝花。
一个是民族,一个是星座,相差如此悬殊,我们怎么会记错呢?百思不得其解。
2:元芳,你怎么看?《神探狄仁杰》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视剧,在这部剧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元芳,你怎么看?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没有发现问题,就说明你的记忆已经被篡改了,因为在这部电视剧里面,狄仁杰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这句话,一句都没有。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记得狄仁杰说过这句话,甚至脑海中还清楚记得狄仁杰询问时的画面?
3:具、真、直等字里面究竟是2横还是3横?我是一个八零后,弟弟是一个九零后,我们上学的时候,具、真、直里面都是2横,可是在今天的课本中,具、真、直里面都变成了3横。
鄙人不才,也还算有点学问,可是在辅导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却被小学生嘲讽了一番:连“直”都不会写吗?
压抑着内心的怒火,我查了一下字典,发现字典里面的具、真、直里面的确都是3横,我有点怀疑人生,或许是字典改版之后字也改编了呢?我翻箱倒柜,找到我念书之后的新华字典,1980版的,够老,可是在这本老字典里面,具、真、直也都是3横,难道说,我上学的时候就学错了吗?
在一头雾水的情况下,我上网查了一些资料,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八零九零后都有跟我一样的疑惑,我们学到的明明2横,怎么突然变3横了呢?难不成,我们的记忆被集体“篡改”了?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同样是辅导孩子,我还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次是一首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怎么样,没问题吧?事实上,问题太大了,书本上印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我上学的时候明明是“斯”,现在却变成了“是”,翻箱倒柜,找到老课本一看,的确是“是”,甚至在清朝或更早的古籍上,记载的也都是“是人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古人的记忆没错,现代小孩的记忆没错,怎么偏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出现偏差了呢?
5:孙悟空下油锅遥想当年,每天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冲回家,打开电视看西游记,无论正在播出的是哪一集,都能毫无阻碍地看下去,而且津津有味。
在西游记里面,我清楚记得有这样一集,说的是孙悟空和虎、鹿、羊三个妖怪斗法,其中有一个下油锅的片段很精彩,如今再看西游记,却没有了下油锅的片段。
不仅是我,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记忆,有人说,下油锅的片段太残忍,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给删减了,可事实的确如此吗?
《西游记》导演杨洁的丈夫听说“下油锅的片段被删减”之后,马上就站出来辟谣了,他说,西游记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个片段,而且还拿出了哪一集的抠像镜头,每一个细节都有,就是没有下油锅的片段。
西游记唯一的摄像师王崇秋也站出来辟谣,表示他在拍摄这一集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下油锅的画面。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西游记里面根本没有这一片段,那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什么会记得这一片段呢?难不成,我们的记忆都被篡改了?
以上5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曼德拉效应,你是否也中招了呢?
对于这种奇怪的现象,中招的人议论纷纷,进行了很多大胆的猜测。
有人说,宇宙是多元化的,我们出现偏差的记忆,可能来自于另一个平行宇宙中。
有人说,宇宙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篡改人类的记忆,让人类按照一个规定的方向发展。
有人说,科学家在进行粒子对撞实验的时候,造成了时空紊乱,改变了一些已经存在的历史。
……
猜测多种多样,可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事实上,曼德拉效应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类自己,准确地说,是人类的大脑出现了问题!如果现在让你回想一件10年前发生的事情,并描述事情的全部经过和细节,你恐怕根本做不到。
人类的记忆是碎片化的,不可能跟电脑硬盘一样,调出来一段完整的记忆,只能把一些记忆碎片拼接起来,不过,人类的记忆是不完整的,我们只能记住重要的部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往往很难记住。
所以,当我们回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很难想起它的全部经过和所有细节,这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进行一番“脑补”,或者说是瞎编,凭借自己做事的经验,亦或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将整个事情补充完整。
大脑中记忆的经验十分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需要思考,马上就做出正确的判断。
可是,这份经验却会在我们回忆事情的时候,给予我们一个错误的判断,或者说,一个本不属于这件事情的碎片,出现在了这件事情当中,这就会导致我们的记忆出现偏差。
老话说,人有三迷,记错一件事情很正常,可是,成千上万的人都记错同一件事情,这就不太正常了吧,如何解释呢?其实,我们的大脑不但擅长“瞎编”,还很喜欢偷懒,很多事情都不喜欢思考,而是通过“经验”来判断一件事情的可信程度,哪怕你没有亲眼见过,只要经验认为这件事是可信的,那你就会相信。
所有曼德拉效应事件,都是一些符合现实的事情,都是一些符合经验的事情,所以,这些事情很容易被大脑所接受。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上的虚假消息甚至是谣言非常多,有一些谣言很贴近生活,符合我们的经验判断,所以相信的人非常多,如果没能及时辟谣,就会让成千上万的人相信这一假象,若干年之后,当成千上万的人发现真相之后,就会有一种被篡改记忆的错觉。
信息时代,不靠谱的信息越来越多,曼德拉效应也会越来越多!
“曼德拉效应”越来越明显,难道人类的记忆被篡改了?
20世纪80年代,南非总统曼德拉“死亡”了,但神奇的是在另外一个空间里他还活着,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
2013年,伟大的南非总统曼德拉去世了,然而人们清楚地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南非总统曼德拉早就“死亡”了。
但神奇的是在另外一个空间里他还活着,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
南非总统曼德拉早就“死亡”了,但在另外一个空间里,他还活着曼德拉生于出生于1918年7月18日,在1994年的时,他成为南非历史上第1位黑人总统,他以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运动而出名。
后来他还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他也被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他的一生很是不平凡,所做过的事情也使得他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以及尊重,不过这位伟大的总统在2013年12月6日的时候去世了,当他去世的消息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之后。
大部分人的反应都不是怀念这位总统,而是惊恐不已,因为在很多人的记忆之中,这位南非总统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在监狱中死亡了。
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言之凿凿地表示“当年还看过他逝世的报道,以及葬礼上电视播送的片段,曼德拉遗孀赚人热泪的演讲”等等。
当有一位网民说出自己的这种感受之后,其他网民也纷纷咐言,回应说“我记得也是这样的,我也记得我也看过新闻报道”。
简单地来说就是在他们的印象之中,南非总统曼德拉早就“死亡”了,但在另外一个空间里,他还活着……以至于人们的记忆出现了混乱以及偏差。
像这类事情在生活之中也非常的常见,比如在某地方明明是你第一次来到,但是你就是有一种感觉,似乎之前自己来到这里,这一幕似曾相识。
或者生活之中做过的某一件事情自己没有做过,但是在经历的时候,好像这一幕在之前的时候就已经发生过了,这种效应就被称之为“曼德拉效应”。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曼德拉效应非常普遍歌曲《爱我中华》歌词究竟是“星座”,还是“民族”?
有一首歌曲叫做《爱我中华》,在这首歌里面其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个家庭”。
然而在很多人的记忆之中,歌词是“五十六个民族”而并不是“五十六个星座”。
一位网友把自己的这种情况在网上提问之后,有很多网友纷纷也表示自己记忆之中的的确也是“民族”而并非“星座”。
那些年我们追的究竟是什么?
台湾有一部很出名的电影,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然而这部电影真实的名字叫做《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大部分人记得的都是这个电影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也就是错误的名字。
你记忆之中的皮卡丘真的是那样的吗?
皮卡丘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它的尾巴有一道黑色条纹,但是只要自己认真地观察便会发现。
结果皮卡丘尾巴自始至终都是纯黄色的闪电,就是说我们印象之中的那个皮卡丘并不是真正的那个皮卡丘。
难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另外一个“平衡宇宙”?这种越来越多的曼德拉效应,导致许多人的记忆都出现了错乱,而曼德拉效应的现象,有人的观点就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另外一个平衡宇宙。
而另外一个平衡宇宙的曼德拉在早就在80年代的时候,在监狱中去世了。
而新闻报道另外一个平衡宇宙的曼德拉,去世的事情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这个空间,因为某些事情而产生了关联,导致另外一个空间的事情进入到了我们所在的这个空间里,所以很多人的大脑中就有了这种记忆。
平衡宇宙的概念跟“量子力学”有关,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
物理学家在观察量子的时候,他观察到每次的量子状态都是不相同的,而宇宙空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量子组成的,他发现了既然每个量子都有不同的形态出现。
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所谓的宇宙是不是也可能并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类似的宇宙?
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着平行宇宙这种事情还未能确定,不过可以保持开放的态度去对待这个概念。
曼德拉效应的出现,到底与什么有关?明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人们的认知却出现了混乱或者偏差的情况,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有曼德拉效应?这化学跟我们的记忆有关或者是与“事物的预期发展有关”。
跟记忆错视有关
人类的记忆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分别是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识这三个步骤。
识记是对这件事的认知,和记住,等于将这件事记入自己的大脑中,而保持记忆则是把内容强化的一种过程,让记忆更为地深刻。
而回忆则是从脑海之中,对这件事的记忆提取出来,再认则是把这件事再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记忆进行加工再认的过程。
而人之所以出现这种记忆偏差混乱的情况,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跟记忆的“错视”有关。
比如弗洛伊德曾经把这种现象形容为一栋房子里面发生的事,其中显意识在一个房间里面,而潜意识突然进来了显意识的房间,打扰了显意识,之后潜意识离开了,就建立了这种错误的记忆。
当下一次再出现这种类似的情况的时候,人就会把之前在脑海之中所存储的历史记忆,重新提取出来来进行对比。然而这一段记忆。
之前的那一段错误的记忆差不多,人的大脑在进行模组分离的时候就出现了混乱或者偏差的情况。
于是就有了这种印象,这件事情我曾经做过,或者这一幕曾经发生过,似曾相识。
跟 “事物预期发展的结果”有关
或许曼德拉效应的出现跟事物预期发展的结果。就以上面的几个例子举例,歌曲《爱我中华》的歌词明明是“五十六个星座”。
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国有56个民族,而56个民族是深根于人们脑海之中的记忆。
当别人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几乎也不经思考,56个民族这个回答也脱口而出,像这句歌词中的“五十六个星座”并不符合人们意识之中的发展。
歌名是《爱我中华》,从歌名来看,就蕴含了民族、祖国之类的词语,这种情况下“56个民族”明显要来得比“五十六个星座”更符合预期的发展,所以人们记错也很正常。
而在人们记错之后,在外界的传播信息之中,有部分也错了,这就导致错误的记忆,在一步传播的过程当中得到了“强化”。
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为“正确”的反而是“错误”的。
又比如台湾电视剧《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个剧名,才是真正的剧名,然而大部分人却都记成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多个“过”字,明显读上去更符合正常的语法顺序,也符合人们的预期。
人们对皮卡丘的错误记忆很大原因跟他尖尖的耳朵上那两处黑色的设计有关,导致人们认为它的尾巴上也有着黑色的部分,因为按照这样的发展才比较符合人的印象和预期的发展。
对于曼德拉效应,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欢迎评论交流!
“曼德拉效应”越来越明显,难道人类的记忆被篡改了?
2010年,美国博主菲安娜•布梅调查发现,很多人认为曼德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死在监狱。
但事实是:曼德拉在1990年成功出狱、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1994年当选南非总统,还在1998年访问过美国,获得了美国“国会金奖”。
2010年的时候,曼德拉仍然在世。
但是,接受调查的人竟非常确定曼德拉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去世。而且,很多人还陈述说,自己在当年看到过的相关报道、葬礼的电视片段以及曼德拉遗孀的演讲。
实际上,这些接受调查的美国人,并不关心国家大事和时事新闻。
但菲安娜•布梅又走访了另外一些国家,竟同样发现:很多人对曼德拉仍旧在世,表示惊讶。
也就是说,这一现象并非单纯地出现在美国,而是一个普遍现象。
于是,调查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社会学家将“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的效应,更名为曼德拉效应,泛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和史料不符的现象。
但是,事情到这里并没完。
因为菲安娜•布梅是个超自然爱好者,于是提出了一个足以颠覆三观的假说。其大体内容的逻辑线索是这样的:
事实是曼德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去世;
但有人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穿越者不仅救下了曼德拉,而且还改写了历史;
而我们现在正处于被穿越者分叉了的平行宇宙;
但是,穿越者对于历史的改写并不彻底;
所以,世界上大概还有几千人,仍旧保留了曼德拉已死的记忆。
于是,曼德拉效应也就愈发神奇了。它已经超出了“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的解释范围。
但凡事只有见多了,才能不怪。
如果曼德拉效应只涉及曼德拉一个人,那我们应该感觉奇怪。用穿越时空解释也罢、用平行宇宙解释也罢,这都可以。因为孤例本就神奇。
但如果曼德拉不是孤例呢?而实际情况则是曼德拉效应的例子数不胜数。
比如离我们最近的香港演员午马去世事件。
2014年午马去世,但很多人说自己在多年前就看到过午马去世的报道,而且还能说出成龙抬棺的细节。
除了名人被“死亡”,还有动画片、电视剧被“篡改”。
比如改编自童话大王郑渊洁原著的《魔方大厦》。这部上世纪90年代的动画片,总共播出了10集,故事没有结局。但是,很多人却非常肯定地说自己看过结局,不仅能说出结局的细节,而且还能说出自己当时在哪个台看的。
再比如86版《西游记》中,羊力大仙没有被下油锅,但很多人说自己看到过羊力大仙被下油锅了,而且还说自己家里就有记录这个细节的录像带。
人是会死掉的、事是会过去的。但有些不变的东西,也会遭遇曼德拉效应。
比如北极从未有过“冰帽”,有“冰帽”的是南极,但很多人却说自己在课本上看到过北极就有“冰帽”。
此外还有南美北美大陆的相对关系、太阳在银河系的大体位置、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与亚洲的方位,等等。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事实没有问题,那一定是我们的认识出了问题。具体说,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记忆出错了。
记忆与事实不一样了,而且是很多人的相似记忆与实际事实不一样了。这个过程大体这样发生的:
发生了一起足以引发大多数人关注的公共事件;
这个公共事件与我们自己一直以来的记忆不一样;
非但是我们自己感觉到了不一样,同时还有很多拥有同样感觉的人;
通过互联网,大家可以交流彼此的这种感觉;
于是,不用自我省察了,大家开始质疑事实,进而执着地相信改写历史、平行宇宙的解释。
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记忆会不会出错。
我们的记忆会出错,而且非常容易出错。甚至,这都不是我们记得牢靠不牢靠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一直在篡改自己的记忆。
为了治疗严重的癫痫症,医生会切开患者左右脑之间连接神经管。于是,这些“脑裂”患者就成了脑科学家的金矿。因为他们的左右脑无法沟通,所以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给一个“脑裂”患者的左脑展示了一张鸡爪的照片,向患者的右脑展示了一张雪景的照片。
PS:照片是分开展示的,左脑看到的、右脑看不到,右脑看到的、左脑也看不到(每次蒙上一只眼睛就能操作);而接受信息的“脑裂”患者的左右脑肯定是无法沟通的。
然后,研究人员问“脑裂”患者看到了什么?
他回答自己看到了鸡爪。
PS:人的左脑负责语言,侧重于逻辑思维,所以患者只能回答看到了鸡爪;右脑侧重形象思维,所以患者看到了,也表达不出来。
然后,研究人员向“脑裂”患者展示一些图片,并请他指出最符合他看到的内容。实验的过程中,“脑裂”患者的右手(由左脑控制)指向了一只鸡,而他的左手(受右脑控制)指向了一把雪铲。
接着,研究人员问他为什么会同时指向鸡和雪铲?
PS:左脑根本没有看到雪景,看到雪景的是右脑,但这个信息右脑无法传递给左脑。也就是说,左脑根本不知道雪铲和雪景的关系,自然也叙述不出来。
但是,患者会说不知道吗?
并没有。因为患者的左脑居然编故事了。他说:鸡爪和鸡当然有关系,而铲子吗,嗯,可以用来清理鸡舍啊。
而这就是我们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记忆。
我们根本不能分毫不差地记忆过去,而只是根据过去的线索、根据逻辑的需要,由我们的叙事左脑为我们自己编造故事。
这个实验说明:我们一直以来的记忆是我们根据一些线索编出来的。
如果生活中存在足够多的相似线索,那么人们负责语言和侧重逻辑的叙事左脑就会编辑出非常相似的故事。至于真正的事实,不重要;线索才重要,逻辑才重要,叙述才重要。
于是,很多人就拥有了相似的故事、相似的记忆。
既然是编的,那么这些故事就未必真实。
既然是基于相似的线索,那么即便未必真实的故事也会成为很多人的记忆。
而到这个时候,曼德拉效应也就出现了。
因此,曼德拉效应的原因,不是穿越时空、改写历史和平行宇宙,而是我们自己的记忆出错了。更确切地说是同时期有很多人的记忆出错了,而且还编了足够相似的故事。
“曼德拉效应”越来越明显,难道人类的记忆被篡改了?
也许你并不知道什么是曼德拉效应,看完我下面的介绍,你应该会有一个大概得认识:
曼德拉效应是指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们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从死亡时间到死亡原因都出现了不同的记忆,许多互不相识的人回忆称自己看过纪念曼德拉的电影,包括电影的名字和内容都大体一致,然而这部影片从未上映,甚至从未拍摄过。 这种现象之前因为“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而知名,曼德拉效应只是一个新名词而已。这个理论假设小量子波函数允许人们在宇宙的缝隙间穿越,达到一个此刻情景类似的时空,那个时空里的人们也都不是他们的朋友。
如果你没看懂我举个简单的事例
著名的雕塑“沉思者”手是放在额头还是下巴?自由女神像是哪只手高举火炬?大众车标的 v w是连续还是断开的?还有印象中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是左边还是右边的?
这些问题大家先搜寻自己的记忆,然后在百度答案,相信很多人看到正确答案后会发现自己的记忆跟现实好像有些不符了!例如“沉思者”现在的手实际是放在下巴、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现在是笑的很明显右边的那幅,没那么神秘了。
《爱我中华》很多人都听过,但歌词中是五十六个“星座”还是“民族”呢?
最近有网友发文称记忆中《爱我中华》的歌词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但网上的歌词全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而在询问周围的人后,大家记忆中都是“民族”。
于是有网友特意查看了歌词
歌词中《爱我中华》真的是“星座”。而很多网友却是这样认为的:
事实上,《爱我中华》歌词确实为“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或是类似的歌词却出现在很多其他的歌曲里。
其实,这体现的就是曼德拉效应。如今关于曼德拉效应的现象的成因主要有这么三种假说:
01
一是多元宇宙说。物理学家在观察量子时发现量子具有不同状态,因而提出那么宇宙应当也有多个,因而可能平行存在着的既相似又不同的其他宇宙,而平行宇宙之间的互相影响便产生了曼德拉效应。
那其他平行宇宙的“我”肯定一个比一个优秀
02
二是未来人类修改历史留下的漏洞。未来人类修改了过去,导致一些事情发生了变化,但是部分人的记忆却没有被改变,因而这种集体记忆错乱只发生在部分人身上。
03
三是人们的神经元错误连接。例如人们总是在电视、课本看到“五十六个民族”,同时另一首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对我们的记忆产生了影响,我们在听歌时便自然而然的把“民族”接了下去。而我们的记忆在一次次的出错中不断的得到加强,到最后,大家就坚持认为是“民族”,而不是“星座”。
好了,是不是觉得脑子不够用了,本人也一样。最后不管怎么样,我们认为的历史是固有的一种形式存在的。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现实跟记忆里的事情有着变化,请不要怀疑人生,哈哈哈,也许这是有人改变了历史。相信随着人类科学的不断发展,终有一天将揭开人类集体记忆错乱的谜团。如果你有类似的经历,欢迎留言!
“曼德拉效应”越来越明显,难道人类的记忆被篡改了?
我是九零后,关于《我爱中华》这首歌,作为九零后的我们这一批,应该是对其熟悉程度最清晰的一批了,但是很多人指出过我们唱错词了,我们唱的是: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而被人指出错误的是,人家《爱我中华》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一开始还不信,去查了查歌词,发现事实让人毛骨悚然,因为爱我中华,的确不是我们这样唱的,可是在我们这批九零后的记忆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是根深蒂固的,想必很多人看到我多写这一段话时,都还是不信的,也还要去查一下。
这,就是和我们最贴切的“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为啥被人以为早死?关于曼德拉效应,这是一个全球多地兴起的“调查活动”。
曼德拉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曼德拉已经投身入非洲的“反种族隔离”事业,中途被逮捕入狱27年,这27年的历史是近乎空白的,但是在入狱前,曼德拉已经很出名了,很容易给人一种他已经去世的假象。
因为曼德拉本身所做的事情是自带“媒体流量”的,全球很多地方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强大的黑人。
比如我们南方地区,对曼德拉这位“南非国父”最直接的了解渠道,是来自于黄家驹的《光辉岁月》。
《光辉岁月》初发行于1990年,这个时候,曼德拉还没有当上南非总统,甚至是刚刚出狱。
当时我们的印象是,这曼德拉真是伟大啊,都让咱们中国人给他写歌了,这句话是表扬曼德拉的,但并不意味着好事,因为“伟大”,咱们很多时候是用在逝去的人身上的。
随着出生长大,《光辉岁月》的歌我们时不时就能哼出两句,所歌颂的人物我们也知道,是南非国父曼德拉,可在初高中之后,学到世界政治的知识越来越多,加上老师会给出的一些标志性国际新闻,我们才发现,怎么好像曼德拉先生,还在世啊。
原来真的在世,虽然我们得知曼德拉总统还在世这件事不久后,曼德拉就真的去世了,但前后的“媒体轰炸”,让我们对曼德拉的“去世”一看再看,甚至还是不敢相信。
不是不肯接受曼德拉的离去,而是不敢相信媒体的“信息”。
关于曼德拉总统死亡时间的谬误,只能说是一系列的阴差阳错,又或者应该说,是信息传播片面化导致的蝴蝶效应。
27年监狱生涯,加上外界曼德拉敌对势力对曼德拉的打压,在社会意义上,曼德拉的确是不存在了,只要有一个媒体发声,如“纪念曼德拉”、“为曼德拉哀悼”此类的信息传出来,曼德拉就很有可能“媒体上死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直观的构成因素有两个:
1、有心人对曼德拉生存状态的“污蔑”,目的是为了淡化曼德拉的存在。
2、各国语言、语境“翻译”的误差,很有可能人家的本意不是说曼德拉死了,但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曼德拉就是死了。
我们的记忆到底被谁动了手脚?关于“曼德拉”效应,我更想强调另一个概念,名为“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跟随着新媒体崛起和互联网崛起而快速暴露存在的一种隐患。
所谓信息茧房,就是指媒体或者某些信息源在不断传播以他们意志为主的小范围信息,最终对某个或者整个群体造成信息封闭的效应,就叫做信息茧房。
更通俗一点来说,信息茧房就是信息媒体只传播他们想给你看到的,久而久之让你像个“蚕蛹”一样,被包括起来,在这个“茧房”里出不来。
按道理来说,曼德拉效应和信息茧房是没有太大的关联的,可曼德拉效应的背后,是一次次存在着错误的“信息”的暗示。
“曼德拉在七、八十年代就已经死了”,这个观点会出现,且在人类世界里大面积出现,肯定是因为有过相关的信息媒体和相关话题“引导”过的,或许媒体没有把话说死,没有说“曼德拉去世”的字眼,但只要是“纪念曼德拉”、“曼德拉离开了我们”这种字眼出现,就会让人以为曼德拉去世了。
在如今的流行语里,我们把这种容易造成解读歧义的信息给称为“脑补”,得到这个结果,并不是媒体直接说出来的,是他们引导了之后,我们所认为的。
不牵扯平行时空理念和魔法理念,“记忆篡改”的逻辑本身,就是我们自我认知的被颠覆。
好像一个历史知识,我们一直被其拆分成各种类型的故事来引导,当发现了历史真相后,就会质疑是不是我们的记忆出现了问题,事实上,记忆不存在问题,出问题的是各种各种的媒体信息,这里面,有很多不正确的。
比如“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差不差”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爱因斯坦小时候是“痴呆儿”这样的说法,说他小时候的数学成绩最差,是一个不聪明的人。
事实上,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数学评分标准是1分到6分,跟如今的标准分从A到F是一个原理,因为爱因斯坦被打了“一分”,后来有人了解到爱因斯坦竟然只考了“一分”,脑海里不由自主“脑补”出了爱因斯坦小时候很笨,长大后一飞冲天的励志故事。
但谁知道,人家爱因斯坦考的就是最高分,一分是最高的,六分是最低的,这个故事的背后,最完美地反映了“翻译差”的一种特点。
所以当我们以后再看到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其实很好的时候,不必质疑自己记忆出错了,就是一些媒体信息引导错误了,加上庞大的“茧房”效应,我们忽视了爱因斯坦数学成绩背后的计算逻辑,只关注励志的东西了。
关于《爱我中华》的歌词,为什么会记错?既然分析出了茧房效应、翻译差、媒体引导三个主要因素,再回到前文所说的《爱我中华》歌词的问题。
《爱我中华》,这首歌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哼,而歌词绝大部分人肯定是唱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这里面有没有茧房呢?
其实是存在茧房的。
首先,我们自幼学习的是“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友爱的观念,但关于五十六个“星座”这种说法,我们很少听到,即便五十六个星座代表的也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意思,可是在我们有限的脑海词汇里,会自然而然用“民族”代替“星座”。
这个问题里不存在翻译差,因为咱们都是中国人,学的是中国话、中国字。
这种茧房来自于媒体,来自于我们身边的小伙伴,甚至我如今回想起来,关于《爱我中华》这首歌,以前老师们是根本没有放过“大屏幕”的歌词让我们跟唱的,而我们可能有教材,但是我们学唱歌,真正靠的不是“书本”,而是老师的引导。
蝴蝶效应在这里面就很突出了,一个人扇起了错误的翅膀,全部人跟着歪,但在我们的心里,这是自洽的,都会觉得,必须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啊,怎么可能跟星座有关,心里越坚定,唱得越大声。
其次,再加入一个重要的现实变量。
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歌唱家蒋大为还真的唱过一首歌,它的名字叫《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而《爱我中华》被创作于1991年,比《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要晚,又因为《爱我中华》是在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被传播的,后来上了春晚,这个旋律自然就越来越多人知道,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偶尔会因为歌词的“相似”,跟蒋大为唱的那首歌联系到了一起。
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爱我中华》肯定存在过大面积的“唱错”情况,才会让我们在看到了原版歌词后,脑海里出现记忆好像被篡改的假象。
曼德拉效应:本质是权威性信息对不严谨信息降维打击后,我们本能找的借口和掩饰与其说有人篡改我们的记忆,有一个平行时空,我更愿意相信,曼德拉效应的本身,就是我们自身认知的不够彻底导致的“打脸” 。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
比如历史有一个历史问题:
南宋的首都在哪里?
很多人都会说,那当然是在“杭州”啊。
可惜,南宋的首都,不是在杭州,南宋的首都,一直都是在“汴京”,也就是开封府。
杭州只是南宋“行都”,而且当年南宋君臣是想定都于南京城,后来被金人轮番骚扰才作罢,在南宋君臣的眼里,汴京才是真正的家,躲在杭州,那是没有办法了,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不断北伐和“端平入洛”。
那有的人就会对南宋首都不是杭州这个事实作出抵触了,抵触的根本原因,是内心里接受的信息,一直是错误的,现在被颠覆,是难受的,但既然错了,那就不能理直气壮地颠覆,于是乎有了另外的两个小伙伴一起高呼:
“以前老师说的就是在杭州啊”
这就形成了一种“曼德拉效应”的错觉,然后有的人再讲了个离奇的故事:
“看来不是我们记错了,是记忆被篡改了”。
可扪心自问,即便是在曼德拉“去世时间”这件事情上,我们对曼德拉的理解又有多少?
除了知道曼德拉是南非的国父,我们对“反种族隔离”的历史又知道多少,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专业历史的,没有多少人能逃得过这个错误引导。
所以曼德拉效应的本身,是权威性信息对不权威信息的一种冲击,可惜的是,我们平时接触更多的,是不权威性的信息,所以引发了本能。
与其讲述奇怪的科学篡改,平行时空,我相信解读人性本身,更符合逻辑。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