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欧美人喜欢吃牛肉,而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吃猪肉?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猪肉消费量达到了1亿吨,而我国在当年消费了4486万吨,几乎占到了全球消费总量的45%,排名第二的是欧盟,猪肉消费量占到了全球的20%,第3位的美国占了全球猪肉消费量的10%。

考虑到欧盟的人口是我国的1/3,美国的人口是我国的1/4,那么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达到了欧盟的1.5倍,美国的1.2倍,看上去确实我国比欧美人士更喜欢吃猪肉。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欧美地区则普遍是发达国家。

从历史角度来看,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不同的阶段的饮食有非常大的差异。

下面以最具西方代表性的英国为例和我国对比。

  • 中世纪英国普通人饮食。

中世纪的英国社会普通老百姓吃的肉包括培根、腌鱼、被宰杀的动物的血液制成的黑布丁或者是当地河中的鱼类,村庄周围林地中的野生动物是不允许农民捕杀的,这些是封建主的财产,如果捕杀这些动物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处以切断双手的惩罚。

主食黑麦和大麦生产出来的黑面包。

由于谷物供不应求,人们会被迫在面包中加入豌豆,甚至是橡子。

至于蔬菜,大多是萝卜、洋葱和绿叶菜。

  •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初普通英国人饮食。

到了第1次工业革命之初也就是1800年前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当时占英国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的饮食中猪肉占有的比例要超过中世纪了。

一个普通的英国工人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

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

午餐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

晚饭是面包和奶酪;

星期天还可以吃上新鲜猪肉做的饭。

可见,中世纪和工业革命早期农民很难吃着牛肉,主要以猪肉为主,工业革命初期比中世纪猪肉吃的要多。

之所以经常吃咸猪肉,是因为猪肉在宰杀之后很难保鲜,所以要腌起来供长期使用,这也反映了当时英国人肉类的消费量极低,所以就算宰头猪也很难当天卖完,只好把剩下的肉给腌起来了。

此外,普通老百姓能够接触到的关于牛的食品基本上就是牛奶和奶酪这两样,和我国北方古代游牧民族差不多,他们饲养牛不是为了吃肉,是为了提供牛奶、奶酪等副产品用来补充蛋白质。

那么为什么当时英国人猪类消费比较高呢?

这是因为猪相对于牛羊来说更方便饲养,英国人往往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只需把猪放到就森林草地中让猪们自食其力就可以了。

  • 有钱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有很多的选择。

在中世纪的时候,有钱人或者贵族能够吃到新鲜的肉和鱼,以及新鲜的水果蔬菜,并且可以用当时几乎和黄金等价的香料调味。

餐桌上,你可以看到孔雀肉,海豹肉,海豚肉,鲸鱼肉,牛肉,羊肉等,那些不允许农民捕杀的野味儿也在贵族的餐桌上非常常见。

  • 中世纪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初的东方。

中世纪时期的中国情况差不多,普通老百姓以猪肉为主,偶尔会吃到羊肉、牛肉等。

但是,西方第1次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东方反而因为当时人口多、土地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不要说吃到牛肉就连猪肉都很少能吃到了。

1800年前后的大清王朝拥有4亿多人口,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每一户农民只能分到5-6亩地,一个5口之家依靠地里的产出最多也就解决温饱问题,一旦遇到灾荒甚至有可能啃树皮、吃草根,或者变成流民上别的地方要饭。

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的时候,从舟山登陆一直到京师,沿着大运河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瘦骨嶙峋衣不遮体,和同时期能够经常吃到肉的英国普通老百姓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 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人的饮食结构。

第1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除了发起一场农业革命让本国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之外,还充分利用了它海上霸主的优势从全球进口食品。他从美国进口粮食,从阿根廷进口腌制牛肉。

等到1880年左右,冷藏船的发明让英国可以将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新鲜屠宰的牛肉运到国内丰富老百姓的餐桌。

据统计,从1870年到1900年,英国人吃掉的一半肉来自于国外。

由于国外进口的肉类主要是牛肉,也改变了英国人的饮食结构,普通老百姓吃牛肉比吃猪肉更多了,以致于今天东方人以为这帮人一直以牛肉为主。

当然,就算今天也不是所有的欧美国家喜吃牛肉不喜吃猪肉,德国人就特别爱吃猪肉。2018年德国每个人吃掉了36公斤的猪肉,但只吃掉了13.8公斤的牛肉,还不到他当年猪肉消费量的一半。而我国当年只吃掉了30公斤猪肉,论起吃猪肉来德国人才是扛把子。

  • 我国对牛肉的消费喜好。

在我国近几十年来,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虽然猪肉消费量占到了世界的将近一半,牛肉的消费量也在快速提高,并且在老百姓饮食结构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比重。

2019年,中国牛肉的产量为667万吨,消费量为833万吨,国内的养牛业根本就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饮食需求,致使2019年牛肉的进口量超过了160万吨,而且牛肉在市场上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据说缺口达到了400万吨之多多。也就是说,理论上2019年我国牛肉的消费量应该可以达到1200多万吨。

所以,咱们中国人可不是不爱吃牛肉爱吃猪肉,大家不仅爱吃猪肉,牛肉照样爱吃。

(酱牛肉)

其实在古代也是如此,虽然古代不让随便杀牛,可民间偷偷杀牛的现象屡禁不止。宋真宗的时候江浙一带老百姓曾经因为私自杀牛吃牛肉惊动了皇帝,当时宋真宗非常生气,专门派人去查处,并且对相关人士予以严惩,但是查着查着发现牵扯的人太多了只好不了了之。

第二,文化原因。

在我国古代的大多数时间里,牛都被看作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不是主要食物来源,所以历朝历代的政府对牛的保护是非常用心的。

汉朝规定,如果未经允许杀掉一头牛,等同于杀了人,是要判死刑的。

《汉律·九章》:“不得屠杀少齿,违者弃市。”

过了500年到唐朝的时候,仍然规定如果未经允许杀牛那么将会判处的监禁。

《唐律疏议·卷第十五》:“官私马牛,为用处重,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故杀者徒一年半!”

当然,政府也并不是完全禁止老百姓吃牛肉,如果牛失去工作能力了,它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用处就是提供蛋白质,所以只要向政府报备,经核查无误之后是被允许宰杀的。

但是这样一来牛肉投放到市场中的总量肯定占有整个肉类市场的一小部分,普通老百姓就很少能吃到牛肉了。

当然,以上指的是农耕区,至于游牧地区对牛类的保护力度就没有这么大了,人们能经常吃到牛肉。

比如,在战国后期的雁门郡一带,名将李牧就经常宰牛给部下们吃补充体力;唐朝时期幽州地区牛肉贸易非常火爆,还发明了一种用牛肉做的大饼,香河肉饼。

至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饮食中的牛肉就更多了。

和我国不同的是,欧洲文明虽然也是农业文明,但是欧洲文明在中世纪甚至更远的古典时期没有像古代中国这样如此大规模的使用耕牛耕地,所以也没有形成保护牛的文化,自然被看作是肉类来源之一了。

第三,饮食文化不同。

西方人相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如萤火虫与日月争辉,这导致一个结果就是西方的饮食结构和他们的生活水准有着极大的统一性,每一个时期的生活水准决定了他们的饮食结构范围。

例如,中世纪的时候老百姓不要说吃牛肉,连猪肉都不经常吃,甚至遇到饥荒了连饭都吃不上了,这个时候由于封建主允许老百姓去河里面捉鱼,所以那些刺非常多的河鱼也成为老百姓餐桌上重要的肉类来源。

可是河里的鱼刺非常多,吃起来很麻烦,而且西方人不会做出美味,河鱼只能作为无奈之下的选择,当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后就不爱吃这些东西了。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中世纪的时候英国老百姓生活水准还比不上中国古代老百姓,但是他们并没有留下吃动物下水、内脏的习惯。

我国古代就不一样了,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文化最博大精深的国家,而且在饮食文化上同样博大精深精彩纷呈,有能力把食物做的美味异常,给人带来不同的享受。

比如,虽然欧洲人对河鱼非常排斥,但我国古代河鱼和羊肉都被认为是极鲜美的。

(红烧鱼)

到了宋朝之后,铁锅的发明让菜肴的做法变得更加琳琅满目,这让很多食品没有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被摒弃,反而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就是其中之一。

猪肉可以炖着吃、烤着吃、炒着吃,可以做成猪肉馅包子,猪肉饺子,猪肉饼等等不一而足,很多猪肉做的菜肴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例如东坡肉是宋朝苏东坡所发明,到今天仍然在人们的餐桌上经常出现,有了苏东坡这个名人的加持价格还特别高。

所以,就算是未来中国人能够吃到越来越多的牛肉了,猪肉依然会被人们所推崇。

没办法,谁让中国人能把它做得非常好吃呢!

为什么大多数欧美人喜欢吃牛肉,而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吃猪肉?

很多人认为,欧美国家的人喜欢吃牛肉,喝牛奶,吃芝士奶酪是因为他们是发达国家,牛肉牛奶以及奶酪这种食物它们负担得起。中国人之所以喜欢以猪肉为食,是因为我们有着悠久的食用猪肉历史,比如:东坡肉,红烧肉,回锅肉。可以说,如果中国人的餐桌上没有猪肉,那么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做菜了。

虽然这种解释符合人们的直觉,但地理学家会告诉你,欧美人吃猪肉以及中国人吃猪肉有着另外的原因。

欧洲人为什么喜欢吃牛肉?

欧洲的气候其实并不适合农业的发展,也不适合猪生长,但非常适合牛生长。这是因为欧洲当地的气候主要是地中海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些地方常年会受到来自海洋西风的影响,所以它们冬季不太严寒,夏季也不太炎热。另外,当地降雨量较多,没有明显的干湿季,我们应该听过一个段子,叫做在英国出门一定要带上雨伞,这是因为当地会随时下雨。

这种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但非常适宜放牧,这是因为终年温和多雨的气候,有利于牧草全年生长,所以欧洲地区的畜牧业非常发达,许多优质牧区都在这里,因此当地的牛肉价格低廉,而且牛肉的副产品,比如:牛奶,奶酪等也成为了当地人的日常饮食。

美国的猪和牛

美国和欧洲不同,美国其实既是养猪大国,又是养牛大国,只不过他们本国人民更喜欢牛肉,对猪肉的需求量不大,以至于许多猪肉会出口到中国。

美国之所以适宜养猪,是因为他们国家地广人稀,美国国土面积没有比中国少很多,但他们的人口数量比中国少很多,所以他们有大片土地可以用来耕种。

再者,它们的气候非常适宜大豆、玉米的生长(我国适宜小麦,稻米生长),再加上他们国家的农业科技化程度高,这意味着使用较少的人力就可以管理上百亩农田,这使得他们生产的农产品成本较低,能够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出售。

其实我国的牲畜所食用的饲料大多也来自于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原因就是因为进口大豆的价格,比我们自己生产的价格还要便宜。

除此之外,美国养猪的优势是肉饲比低,肉饲比就是投入多少饲料,猪能够长多少肉,其中肉饲比越低,说明猪肉能够以最少的能量生产较多的猪肉。美国的肉饲比是1.91:1;我国是3:1。

也就是说,美国养猪其实是一把好手。既然如此,那美国人为什么也是以牛肉为食呢?

其实早先时候,美国人也以猪肉为食,但在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而且气候适宜牧草生长,所以美国西部开始养牛了起来,这也间接导致牛肉价格下跌,使牛肉价格和猪肉一致,甚至更低。

另外,许多美国人是欧洲人后代,他们保留了本国的饮食习惯,对牛肉的需求量较大。

另外,由于快餐文化的兴起,牛肉汉堡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时横空出世,使得牛肉一跃成为美国人的主要食用肉类,而猪肉销量一跌再跌,时至今日已经沦为美国餐桌的边缘食物。

猪肉在中国的地位

现如今,猪肉在我国处于不可撼动的地位,我们以不到1/5的人口,消耗了全球近一半的猪肉。

其实在明朝之前,我国人并不是非常喜欢猪肉,在当时,羊肉更受人们的欢迎。在宋朝时有一句俗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而以宋朝为背景的《知否》中,当时出现的主要肉类食物也是羊肉。

而且,苏轼也在《猪肉颂》中写出了当时的猪肉现状: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猪肉之所以能够在如今成为国民性美食,和我国的农业离不开关系。我们知道,在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就已经膨胀式增长,而人口增多意味着对农作物的需求就会变多,这使得人们会开垦土地,把原本属于动物的牧区改成农耕区。

当耕地面积增加之后,猪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我们知道,土壤想要保持肥力需要定期施肥,而在过去没有化肥,人们只能使用农家肥。猪,则是生产农家肥的好帮手。

清代一本书中写道“岁与一猪,使养之,卖后只取其本,一年积粪二十车,多者按车给价,少者使卖猪赔补。”

另外,猪属于杂食动物,它们能够以农业副产品为食,比如:麦麸,秸秆甚至是青草等食物,正因为如此,自明清之后,猪开始在我国兴盛了起来。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又非常善于烹饪,解锁了许多猪肉的吃法,使得猪肉与我们的餐桌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虽然现如今我们不需要猪肉提供农家肥,也有饲料可以养羊,养牛,但人们对猪肉的喜爱没有一丝下降,以至于猪肉价格的涨跌甚至成为了影响我国民生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大多数欧美人喜欢吃牛肉,而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吃猪肉?

美国人喜爱吃牛肉,这是事实。

我在美国经营餐饮二十几年,意大利餐馆、美式Fusion餐馆都做过,剩下的时间都是中日餐馆。2003年,我曾经自驾车从大西洋彼岸的波士顿出发,横跨美国大陆抵达毗邻太平洋沿岸的加州。又到访圣地亚哥、洛杉矶和三藩市等。回程又开40号公路经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然后斜叉而上,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到访了28个州,就是为了考察美国的餐饮与中餐的信息,那个年代也没有GPS,只是一本全美交通地图。

美国人饮食习惯,餐馆就是最好的见证。按占比超过50%的只有牛肉和鸡肉,羊肉是凤毛麟角只有羊排;而猪肉也就是“凤毛麟角再加四个猪蹄儿的量。而且美国人吃的还不是猪肉,明细的说是“猪排骨”,而猪肉多的制品是“培根和香肠”。

好我们下面从几方面分析一下为什么?

一、美国和欧洲的地域:

地域广博,人烟稀少。而水域丰满的大自然,赋予了丰厚的草场。而牛羊无需吃粮食和泔水,富饶的自然资源养育了成群的牛羊。而猪即脏又臭,还要吃粗谷泔食,伺候起来也没有牛羊那么方便。就好比您让蒙古人民改养猪,大草原上猪群滚滚....那道也是奇葩风景,但不大可能。

二、美国和欧洲的饮食习惯:

最主要,牛、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牛奶和奶制品。西方人自古就每天喝牛奶,以咖啡为主,奶酪(Cheese)更是西方人离不开的食物。养猪?没听说过喝猪奶的!也没听说过地球上有猪奶酪这东西。牛、羊和它们的制品,是西方人的生活必须品,也是只要的生活经济来源。像新西兰、澳大利亚,草原都是上天给予的自然资源,牛、羊或许就是因草而生的。

三、西方的烹调技法:

欧洲人的烹调技法以烧烤(Grill、Barbecue)为主,其次是煎、炸、焖、蒸、焗、烩等。而牛羊提供大量牛奶、奶酪的同时,自然牛肉、羊肉也就不言而喻的成了主力。这个习惯就如同新疆、内蒙喜牛羊,广东人爱海鲜的道理一样。而喜欢吃半生熟烧烤的西方人,也不是傻瓜!猪肉半生会生病,而牛羊恰到好处,这些也都是前人摸索出来的。而猪肉发根发硬,只有善烹的中国人方能得心应手的把猪肉烹制完美,而老美常常加调味汤放烤箱里焗的软软的,配上各种豆子卷饼吃,还有一个最常见的吃法就是Bacon培根,多数人不喜欢猪肉的味道。

四、西方的饮食风格:

美国人和欧洲人,他们的饮食习惯单一。或许几年一辈子都吃这几种东西不变。20年前刚到美国,就听老企台(服务生)说,老美天天来吃饭(中午工作餐Lunch)从来不换样,所以他们就称呼“陈皮牛”来啦,“宫保鸡”来啦。所以至今都是,每天的牛奶、面包、奶酪、咖啡、甜点等,里面都离不开牛奶这种原料。

五、红酒文化:

以前,牛扒馆确实是有钱人才能进得起的餐厅,而红酒更是上层社会炫耀摆阔的资本。红酒与牛扒在口感上,又是“天造地设”的绝配。文化都是因地域而生的,不论几千年还是几百年,一个牛排和红酒就能让他们傲娇一世。而穷人只能买些老牛肉回去加些土豆和番茄做红烩牛肉、或熏烤做串来吃,一样也有红酒,但级别天壤之别。

六、美国超市:

货架上摆的最多的就是牛肉,而且是按照部位分档多的眼花缭乱。价钱好的牛扒10几刀至20几刀1磅;普通的西冷也就8美刀左右1磅,既是有的贵一点也不会悬殊很大,这里的市场价格都比较平均,其次还有好多做汉堡用的牛肉馅。和牛肉一样多的只有鸡肉,终归还是大众老百姓多,在而言也不能天天吃牛肉,烤鸡、鸡排什么的也是餐桌上的常菜。羊肉很少,不仔细找可能漏过去,只有羊排、羊小腿。而猪肉只有整条卖的排骨(老美都是做BBQ排骨),和一些极便宜的猪扒,和猪肉香肠和培根,猪肉和制品主要是低收入的购买力。

七、中餐馆:

刚来美国时中餐馆还有1-2道猪肉菜,如甜酸肉(有点像咕咾肉)、回锅肉(瘦猪肉片),到现在,几乎99.99的中餐馆都已不再卖猪肉炒菜,但头台(开胃小菜)的美式BBQ叉烧和BBQ排骨卖的还是不错的,很多老外不喜欢猪肉的味道,但烧烤的就可以接受,而且都是很甜的。而且,我在美国这么久叫货,每星期10几20箱的猪肉,都是做BBQ叉烧(美国叫无骨排)的,货源全部产自加拿大,也就是在美国从来没有用过美国猪肉。就是昨天肉公司送货车没送来猪肉,销售员自己给我拉来10箱猪肉,说加拿大的货车刚到,这是关系不错的,不然要等第二天再给你送。

八、物价与牛扒

美国高档牛扒馆贵的吓人,但评价牛扒馆也非常多。一般餐馆一盘菜在10美刀至16美刀,如芥兰几,蔬菜虾,宫保鸡;烤牛排在22美刀至28美刀之间,一些评价连锁牛扒馆平均消费25美刀也能搞定。所以,在美国只要别在曼哈顿和大酒店里消费,一般物价的平均值是不会起伏太大的,更不会有吃不起的说法。

原创文章,原创图片,©️Patrick·邵

为什么大多数欧美人喜欢吃牛肉,而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吃猪肉?

不是不喜欢吃牛肉,而是牛肉比猪肉贵呀😂😂😂

为什么大多数欧美人喜欢吃牛肉,而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吃猪肉?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根据调查显示,欧洲的肉类消费占比中,猪肉占了47%,牛肉仅占16%,占比第二位的是鸡肉约占35%。而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牛肉确实是肉类消费占比最多的,猪肉紧随其后,但是,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牛肉的消费占比就持续的减少,到了2007年,禽类的消费占比就超过了牛肉和猪肉(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发表的《世界和主要肉类生产国的消费结构分析》)。所以说,欧洲人更喜欢吃猪肉和禽类,现在的美国人更喜欢吃禽类。

当然,在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以猪肉为主要的肉食,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问题。那么,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人为什么喜欢吃牛肉呢?我国为什么一直都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国为什么喜欢吃猪肉?

其实说喜欢吃不太严谨,应该说最常吃才更精确,因为同等重量的肉,显然猪肉比牛羊肉要便宜很多。当然,食性是由地域文化的不同慢慢形成的,我们的祖辈就主要吃猪肉,到了现在依然如此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下面我们就慢慢的分析一下道理。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牛是由原牛驯化而来的。因此,我们先来看一下牛和猪的驯化时间。

家牛

原牛是家牛的祖先,而原牛早在距今1万多年前就出现在了欧亚大陆上,但是,从在新月沃土出土的牛类遗骸看,最早将原牛驯化为家牛的是早期的欧洲人,而驯化的时间约在距今6000多年前。而亚洲虽然当时也有原牛分布,但是没有任何驯化的痕迹,直到距今约4000年前,亚洲的家牛才出现,但是从亚洲家牛的基因上看,它除了与欧洲家牛相近(原牛的基因)外,还与印度的瘤牛有着形似的基因,因此,亚洲的家牛很有可能是原牛与瘤牛的后代。

家猪

野猪是家猪的祖先,而从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家猪遗骸看,最早将野猪驯化为家猪的是我国早期的劳动人民,这一点从古生物学家对西安半坡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猪骨就能看出。而根据对猪骨的研究发现,大约在距今约7000年前,野猪就已经被驯化成功了。

因此,从家牛和家猪的驯化时间上看,在亚洲地区,家猪要比家牛早驯化了约2000多年。在这段时间内,亚洲人已经习惯了将猪肉作为主要的肉食来源。尤其是最早驯化猪的中国。同样的,在欧洲大陆上,猪的驯化也比牛要早。所以,驯化时间的早晚决定了肉类的主要占比。

美国人为什么喜欢吃牛肉?

在开始我们就说过了,现在的美国人更喜欢吃禽类,而不是牛肉。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牛肉确实是美国人的主要肉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个问题与科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主要还是历史问题。最早北美是作为欧洲殖民地的,而北美本身就有一种野生的牛科动物-美洲野牛。北美野牛实际上是欧洲野牛迁徙后的新物种,在北美大陆上,欧洲野牛迅速的发展壮大。而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多个国家在北美大陆上开始殖民,到了19世纪,欧洲人开始大批的猎杀欧洲野牛,而原因很简单,就是当做食物。到了20世纪初,野生美洲野牛的数量仅剩下了21头,但是在之后美国的立法保护下,美洲野牛被成功的挽救了回来。但是正是欧洲人的这一举动,让北美的原住民也逐渐的习惯了吃牛肉。

为什么后来美国人逐渐变的以禽类为主要肉食,而我国则没有任何改变?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问题就出在投入和产出比上,简单的说就是同样的饲料喂养不同的动物,得到的肉不同。通常一头猪一天要吃掉自身体重5%的饲料,也就是说一头100公斤的猪,一天要吃5公斤左右的饲料,而一头牛虽然一天只吃自身体重3%的饲料,但是牛的体重显然要比猪重很多,因此,牛需要的饲料要比猪的多,这就是投入和产出比问题。再加上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在饲料喂养的情况下,仅需要6个月左右就可以,但一头牛从出生到出栏则至少需要15个月的时间。所以,饲养周期较长,也是猪肉比牛肉在肉类占比中高的原因。

其次,家牛一直以来就被当做是人们的好帮手,它能负重,能耕田,所以牛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也比“好吃懒做”的猪要高。所以,在我国猪作为主要肉食从未改变过。

而美国之所以会将禽类作为主要肉食,主要原因也跟投入产出比有关系,在养殖下,鸡比猪需要的饲料更少,且出栏时间更短。再加上牛肉对于美国属于先入为主,所以,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选择了成型时间短、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的鸡代替了一部分的牛肉。

总结

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动物作为主要肉食,主要原因还是先入为主,其次,再考虑投入产出比以及动物的作用。对于我国来说,驯化时间早,繁殖能力强,投入产出比较高的猪是作为主要肉食的不二之选。而作为美国来说,牛肉先入为主,但是牛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所以他们选择了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且饲养周期相对较短的禽类,逐渐代替了一大部分的牛,最终形成了一个转变的过程。

为什么大多数欧美人喜欢吃牛肉,而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吃猪肉?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反驳:如果牛肉能便宜一点的话,我也想天天吃牛肉,现在连猪肉都快吃不起了。

因此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人吃猪肉,不是因为喜欢,是没办法,猪肉价格更实惠一些。

但事实上,这样的理解是非常偏面的。

尽管目前牛肉的价格确实比猪肉要高很多,但这不是中国人喜爱吃猪肉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欧洲人的吃肉习惯,其实也是存在误解的。

在中国人的理解中,一提到西餐,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牛排,感觉牛肉就是西餐的代名词,外国人的饮食,几乎天天都是牛肉,烤牛肉饼夹汉堡、煎牛排、红酒煮牛肉......

然而,现实中欧洲人的日常生活,猪肉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得多。

例如他们喜爱的香肠大部分是猪肉做的,培根也是猪肉做的,整根的猪排是BBQ最好的材料,德国还有世界闻名的猪肘子。

总的来说,问题不是很准确,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欧洲人吃牛肉的频率确实比中国人高,而中国人对猪肉的喜爱程度,也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呢?这就要从人类的发展历史开始说起。

先入为主

无论是牛也好,猪也好,都是被人类祖先驯化而来的。

牛的祖先就是原牛,一种出现在更新世冰河时期的大型哺乳动物,目前已经灭绝。

关于家牛的起源,科学家倾向于多中心的说法。

认为现在欧洲牛最早来源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月沃地,除了新月沃地,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非洲北部埃及地区也独立驯化出了牛,这些牛向东亚迁移,在公元前3000-5000年左右,亚洲家牛才独立驯化出来。亚洲的家牛是原牛和瘤牛杂交产生的。

而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目前,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家猪出现在土耳其,大概时间是公元前7000年,而在中国的贾湖遗址中发现的家猪遗迹,经检测后发现和土耳其的时间是差不多,而且形态上有明显的家猪特征。

也就是说,公元前7000年左右,中国人已经驯化了猪,而且已经驯养了一段时间了,由此可见,猪的驯化时间明显比牛的驯化时间要早得多。

先入为主的猪,在中国的比重自然会比牛高。

功能不同

众所知周,中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无论是气候还是地形,差异很大。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农耕社会,而欧美国家因为地广人稀,气候温和多雨,更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在那个时候,生产力低下,牛的主要作用是劳作。

但欧洲丰富的草场资源,更适合牛的生长,渐渐地衍生出多种不同功能和类型的牛,自然也就多了很多以食物存在的牛种。

而在中国,牛的形象更为崇高一些。

在西周时期,牛更多作为祭祀之用,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

能产奶,总是默默无闻地帮助农民耕作,吃食上也不用费心,只吃草,比整天只知道吃吃睡睡的猪强太多了,因此在古代很少有人宰牛的,有的地方,随意宰杀牛还被认定为死罪。

猪的用途就相对单一多了,就是“食物”。

猪的投入产出比小

驯化动物,就会讲究投入和产出。在这方面,猪有明显的优势。

猪的繁殖能力强,一窝好几个,一般几个月就可以成熟,而牛一般一胎只产一个,一般要一年才能成熟。

在吃食上,猪杂食,啥都吃,能解决人类吃剩下的食物和泔水,更适合圈养,成本也更低,而牛需要放牧吃草,虽然吃食上比较单一,但没有大量牧草还不能维持牛的生长。

最后

总的来说,不同的饮食习惯,都是有历史原因的,更没有吃牛肉比较高贵的说法。

中国人最早驯化家猪,家猪先入为主,在中国占有了很大的肉类比例。再加上中国的牧草资源没有欧美丰富,牛的养殖自然会比欧美欠缺一些,牛肉的价格也会略高一些。

久而久之,这种偏好就会刻进中国人的基因中,猪肉可以天天吃,但牛肉却不行,吃多了会难受,这是很多中国人的直接感受。

而欧美人更习惯牛肉,也是历史遗留问题。

畜牧业比较发达,牛肉价格更加公道一些,烹饪技术有限,只会煎、烤、煮,饮食习惯也很单一,不像中国人,红烧肉、烤肉、糖醋排骨等等,一餐一个花样。

更为关键的是,在欧美国家,很多文化中,猪被认为是不纯洁的,吃猪肉会导致疾病,就连接触也会带来不幸,这样的信仰,影响了很多人的饮食习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