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北伐?
诸葛亮总共六次北伐,后来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总共十次北伐,蜀汉在后主刘禅在位期间,实在是真真切切的“连年用兵”,为什么呢?
为什么诸葛亮和姜维在蜀国相比魏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还要连年北伐?粗略地说,有三个原因。
第一,诸葛亮个人的意志。诸葛亮虽然在历史上和演义中形象略有不同,但是他本人的精神内核都没怎么改变过,这就是他是一个“自比管乐”的人。
这个管乐不是西洋乐器,是两个比诸葛亮还早的历史人物管仲和乐毅。
管仲是谁?帮齐桓公在春秋时期成为天下诸侯盟主的一代名相,帮齐桓公实现霸业的千古名智囊。
乐毅是谁?帮燕昭王复国,曾经带领诸侯联军,一口气攻下齐国七十座城市,差点灭掉齐国的名将。
诸葛亮把自己比做管仲乐毅,是在显示自己的远大志向,他要帮助明主刘备(后来是后主刘禅)实现霸业。
只是占据巴蜀叫实现霸业吗?不叫,那叫偏安。逐鹿中原,然后统一天下才叫实现霸业!
所以,诸葛亮生前屡次北伐,有他要实现个人抱负的因素。
但,这并不是主要因素。
第二,蜀国地理位置的攻守之势!我们看巴蜀这个地方,虽然号称“天府之国”,然而,毕竟相比广阔的中原,只是巴掌大点地方。
这个地方,历代人说易守难攻,可是,如果只是占据这个地方就满足了,那么也只是西南一个小国,这样的小国,经济文化都不会特别发达,早晚会变成落后的国家,等到外面中原江南的大国强大起来,想攻破这里,也并不是很难。三国后期,主政魏国的司马昭就曾经说过,“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我们看历史上有大志的人,即便是偏安一隅,要么是偏安中原,要么是偏安江南,从没有偏安巴蜀这个地方能撑很久的。
比如秦朝末年,项羽为了打压刘邦,把刘邦弄到了巴蜀这个地方,刘邦没老实呆多久,就带人打回关中和中原了,因为他知道这个地方撑不久。
后来唐玄宗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往巴蜀逃跑,如果不是太子李亨带着郭子仪和李光弼在中原打垮了安禄山史思明,你以为唐玄宗在巴蜀能躲多久?
清代史学家就曾经详细说过蜀国地理位置的攻守之势:
“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致于亡。诸葛武侯曰:‘虽不讨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以六出祁山而不遑安也。”
诸葛亮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对巴蜀的地理位置的攻守之势认识是很清楚的。
巴蜀即便号称天府之国易守难攻,也是撑不太久的,蜀汉想要发展壮大只能主动出击才可以。
但是,主动出击,诸葛亮又只能选择汉中这个方向。
诸葛亮北伐,必须保证跟东吴的孙权保持良好的关系,所以被关羽丢掉的荆州,只能暂时让给孙权,否则要回荆州,势必跟孙权冲突,此时曹魏必然趁势从汉中进攻蜀国,蜀国腹背受敌,两线作战,能不能保得住还得另说。
因此,诸葛亮不能选择荆州方向北伐,只能从汉中方向北伐。
第三,魏蜀吴三国国力强弱变化的影响。我们在历史上都学过,曹操和曹丕父子,都比较注意休养生息,因为汉末三国混战时期,中原的人受到太大损失,不但经济凋敝,而且人口锐减。
所以曹操父子就要恢复经济,恢复经济就需要和平,所以魏国不怎么主动进攻蜀国和吴国,其最终目的,就是养精蓄锐,“闷声发大财”。
闷声发大财以后呢?曹操在做丞相初期,南征北战,结果在赤壁之战被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父子认为,魏国实力对吴蜀还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增加人口,增强国力,再过十几年,魏国对东吴和蜀汉行成压倒性优势,再灭了他们,就“指掌耳”的事了。
魏国的大臣孙资就曾经对魏文帝曹丕建议说:
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孙资这个建议是非常正确的,魏国真的对蜀国和吴国形成了压倒性优势,结连轻易灭掉了蜀国和吴国。
还记得唐朝刘禹锡的诗吗?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这是何等的气势磅礴,如果魏国没有绝对优势,哪里来得灭吴时这气吞山河的气势!
面对魏国这种国策,诸葛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他在给后主刘禅的《后出师表》里说: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诸葛亮言下之意是,我们地盘小,人又少,趁魏国还没有发展强大到弹指间就能灭了我们,我们得抓紧时间北伐,时间越往后推,对我们越不利!
所以,蜀国在诸葛亮和姜维带兵期间,要屡次北伐,时间不等人啊!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北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答应协助刘备一片扶汉之心;自诸葛亮出山之日起就决定了他以恢复大汉天下为己任。也许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觉得诸葛亮有更灵活的选择,但实际上北伐的选择是诸葛亮无奈且必须的选择。
- 强大的秦朝虽然是名义上的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但汉朝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且建立了长久封建统一文化的朝代。汉朝在长达400年的统治时期,涌现了几多昌明盛世之君与开疆拓土的英雄事迹。纵然到了盛世末年,民间对于汉朝的正统性还是没有过多的怀疑。诸葛亮祖辈世代汉禄,在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汉朝,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思想在士人当中是根深蒂固的。纵然诸葛亮是卧龙之才,忠于汉室的思想也很难逃出时代的局限。所以怀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恢复汉室江山是他心里的第一选择。
- 历经赤壁之战,获得了荆州根据地。蚕食刘璋归降,站稳了川蜀龙兴之处。可惜了关羽大意失了荆州,刘备自大败于夷陵。此时如果蜀国伐吴,天下舆论上只会觉得这是自私泄愤之举;纵然胜了,天下也只会把蜀汉比于曹魏。更会觉得刘备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天下人面前装模做样,俘获天下人对大汉的同情之心,达到自己做皇帝的美梦。诸葛亮何其明白之人,篡汉的是曹魏,吴国虽然称王建国,那也是在刘备称帝之后。蜀汉并没有双线作战的实力,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所以伐魏的大旗更有利于蜀汉的远景战略。
- 可能有人会说,事从易处着手。你分析一下魏蜀吴三国的形势就知道,其实伐吴并不比伐魏容易。魏蜀吴三国很明显魏国实力最强,我们可以给魏国至少打个1.5分;蜀国次之勉强算1分吧!吴国得了荆州好歹能得0.8分吧!魏一直惦记着赤壁之仇,曹丕上台不久就制定了三路伐吴的大计。吴国夹在魏国与蜀国之间其实并不好做人。因为魏国有称霸天下的实力,蜀国有恢复汉室的民意。唯独孙吴两不沾,天生就是个陪练,吴国要想获得相对的安全,在这种环境之下,吴国就只能看谁对我有利我就联合谁。诸葛亮是个战略高手,连吴抗魏的这个加法他怎么能不知道。吴国也不乏人才,如果魏国再得1分,剩下的就是大人打小孩的把戏了。怎么可能去便宜了魏国呢?所以吴蜀联盟是必然。
- 另外从魏蜀吴三国的地形图可以看出,魏国对于蜀国和吴国都是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形位置,而蜀吴两国相对来讲,自己荆州丢失后,交界之地多有天险之隔,只要两国军队在相应的地方有适当的兵力布署,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反观蜀国与魏国的交界地带,可以用武之地也显得更多。理所当然从地利方面伐魏也显得更有利一些。
- 还有一个促进的因素,就是诸葛亮开始北伐之时,正值蜀国平定南蛮,让士兵经过了实战的历练,士气正旺。加上魏国曹丕去世不久,再有孟达寄书蜀国有叛魏之意,同时吴国也已经同蜀国重修旧好;诸葛亮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天赐的良机,于是开始了既定的伐魏大计。
虽然有以上“地利”与“天时”的配合,可惜的是蜀国并无“人和”来搭台,马谡的失误,赵云老去,魏延的狂傲,李严的掣肘,再加上那黄皓的诬陷与后主的昏聩。虽然诸葛亮身怀经天纬地之才,鞠躬尽瘁之心,也难逃星落五丈原,天下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命运。诸葛亮的一生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奋斗的一生啊!
文章源自本人,图片来自网络,头条首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北伐?
我们这里结婚彩礼不那么高,新房必备,車子也要,彩礼钱顶多也就二十万,但农村家庭也得当任务完成。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北伐?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将领白崇禧曾经提出一个论点,即“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意思是要想守住长江天险,就必须先守住江淮地区,而要想守住江淮地区,就必须先守住徐州。
这一战略防守思想,也适用于1000多年前的蜀汉时代。因为当时的诸葛亮,也面临一个如何守住蜀汉的问题。
如何才能长远的保障蜀汉的生存和发展?
那就是“守成都必先守汉中,守汉中必先守关中,而想守关中,必先攻取关中”!也就是说,要想守住成都平原,就必须先守住汉中平原;而要想守住汉中平原,就必须先守住关中平原;而要想守关中,必须先攻取关中!
而诸葛丞相的六次北伐,表面上是“北伐曹魏、恢复汉室”,那只是一个“出师有名”的口号而已,其本质上,正是在力图完成这一蜀汉的战略防守思路。
成都平原--汉中平原--关中平原,地形图
一、“守成都必先守汉中”,但单纯的固守汉中,最终是防守不住成都的,因为这只是一种战术层面的纯消耗性的被动防守,以蜀汉的国力,是不可持续的。因为:
对于蜀汉是“守成都必先守汉中”,而对于曹魏则是“攻取成都必先攻取汉中”。
还记得公元230年,曹真出动四路大军进攻蜀汉,那种咄咄逼人、势在必得的情况吗?
曹真率一路大军从子午谷进攻汉中,张郃率一路大军从斜谷攻进攻汉中,司马懿率荆州军由汉水经魏兴郡进攻汉中,郭淮率雍州军经天水进攻武都。
当时曹魏的这四路大军达到了15万人左右,而蜀汉为了抵御曹魏的这四路进攻,几乎举全国之兵应战,最后才将曹魏大军击退。
因此,如果想有效防守住汉中,不至于被曹魏偷袭成功,考虑到兵力调动和粮草转运要受到崇山峻岭的阻隔,那么,蜀汉在防守汉中时,其常备驻军必须达到3-5万左右!而蜀汉的常规军也只有10万人左右。
如果常年驻军达到3-5万以上,那么旷日持久,日常的粮草军需等的供给总量,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汉中平原地势狭小,粮草生产不足,即便军屯,土地也够用。因此,大量的军需粮草、物资器械等,都需要源源不断地从成都平原转运过来。
而这长途转运所需要的“后勤部队”,至少也得2万人左右。
这2万人本身在路上又要耗费大量的粮食,这还不包含牛马役使和耗费粮草的问题。
由于曹魏的军队,背靠的可是辽阔的关中平原呀!军队调动迅速,粮草丰富,且转运方便。
即便曹魏年年不出兵,只是半年佯攻一次,就会使得汉中之军如临大敌,疲于奔命,始终不敢裁撤一兵一卒。
换言之,如果想保障成都的安全,而采取单纯的固守汉中,而这支3-5万人的常驻军队,将在“未出一兵、未打一仗”的情况下,而徒然长期空耗蜀汉巨大国力!
试想:这样的防守态势可以长久持续吗?这样的防守思路可以取得成功吗?这样的“空转空耗”的防守体制,其国力可以长期支撑吗?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长此以往,不待曹魏主动进攻,蜀汉自己就支撑不下去了,最终必将坐而待毙,“国将不国”!
汉中平原--关中平原,地形图
二、因此,真正的蜀汉战略性防守思路,应该是“守成都必先守汉中”,而“守汉中必先守关中”。
(一)既然固守汉中,这时一个“空转无效”的“不可持续”的战术性防守思路,带来的只是自己“空耗国力”,而不伤曹魏“一根毫毛”,那么,与其如此,何如主动进攻,索性拿这部分国力,来攻取关中平原,拿下长安,把蜀汉的“防守基地”,从“汉中平原”,推进前移到“关中平原”! 以“固守关中平原”,来实现“防守汉中平原”,并最终“保障成都平原”,达到一劳永逸的战略防守效果。
(二)如果占领了关中平原,那么,由于关中平原本身土地辽阔,粮食产量较大,兵员也较充足,那么,蜀军就可以在此长期军屯,实现“以兵养兵、以战养战”的局面,不仅可以作为防守蜀汉的战略缓冲,也会成为“讨伐曹魏、平定中原”的永久跳板。
(三)如果占领了关中平原,那么,蜀汉和曹魏的攻守之势就立即转换了。
蜀汉只要据守据守潼关和武关,就可以拱卫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乃至成都平原的安全。
而如果东出潼关,就可以采取进攻姿态,兵锋直指洛阳,而自己的背后,就是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有着丰富的粮草供应和兵员补给。
而曹魏对于潼关,不管是攻击也好,防守也罢,其补给线是从洛阳算起的,要远远比蜀汉要困难的多。
而这攻守之势的易位,也就意味着蜀汉将从“疲于奔命、被动应对”,变成“进退有据、攻守兼备”;而曹魏将从“进退有据、攻守兼备”,变为“疲于奔命、被动应对”。而这一反一正的变化,假以时日,两国的国力对比就要发生巨大变化了……而历史的进程也许就要发生改变了......
关中平原--洛阳盆地,地形图
结语:综上所述,守成都必先守汉中,守汉中必先守关中”,而想守关中,必须先攻取关中呀?因此,诸葛亮会一直坚持。其“六次北伐”,绝非“师出无名”(每一次都利用了很好的战机),更非“穷兵黩武”(内政外交都准备的很到位),而是为了蜀汉的长久生存和发展,而必须采取的以攻为守的“战略性防守策略”!
后记:当然,诸葛亮坚持北伐,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恢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蜀汉建国的口号,也是先主刘备的生前遗愿,同时,统一中国,也是诸葛亮的政治理想。作为一个“忠义之臣”,他一定想“平定中原”,虽然明知道蜀汉的实力还不足以实现这一点,但他是想最起码给刘禅留下一个丰厚的“政治遗产”,那就是:拿下关中平原,为蜀汉的生存和发展,拓展出一个更大的防守和进攻空间,让蜀汉的后继者“接着他们的接力棒”,来实现他和先主的“政治遗愿”。
所以才有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驻守五丈原,死磕司马懿,至死方休,兑现了自己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誓言,不亦悲哉?何其壮哉!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北伐?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第一、刘备自认为其蜀汉政权承于汉献帝。
自从曹丕篡汉之后,刘备就以汉正统自居,这种道义的制高点使得刘备把曹魏视若仇敌,不伐曹魏,蜀汉政权就失去了正当性。
第二、三国鼎立,蜀汉政权实力最弱,经济最差,军队最少,人才最缺,对于弱者而言,熬时间是没有前途的,只有敢于斗争,主动出击,才可能有一息生存的机会。六出祁山,多次北伐,原因在此。
第三、诸葛亮未出茅庐,即制定了三分天下,北伐中原的战略目标。后来多次北伐只是“隆中对”的实施。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北伐?
从公元228年春~公元234年冬,诸葛亮先后亲率兵出汉中,历经7年,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是:
1.匡扶汉室,统一中原。
第一次,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发兵陇西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先得后失。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
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第二次,建兴六年(228年)年冬,为响应东吴,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汉军粮尽退军。
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
第三次,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
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只得二郡。
第四次,建兴九年(231年),汉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
李严运粮不继,汉军粮尽退军。
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无功而返。
第五次,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
秋,诸葛亮逝世,汉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亮五次北伐结束。
2.为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数次北伐战果寥寥,他一直坚持,不仅是因为自己匡扶汉室的愿望,还因刘备的期望,这份期望一直伴随他最后病逝在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都是在执行《隆中对》的战略,先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称霸的事业也就成功了,汉室也复兴了。
诸葛亮五次北伐,虽然,没有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却主动出击,牵制曹魏对蜀汉政权的蚕食,保卫了蜀汉政权的稳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