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鸟把蛋下到别的鸟窝以后就真的不管自己的鸟蛋了吗?

“鸠占鹊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在自然界中“鸠占鹊巢”的戏码经常的上演,尤其是在鸟类之中。不过,通常在鸟类中发生的“鸠占鹊巢”行为,并不是一种鸟抢夺了另一种鸟的巢,而是一种鸟会将卵直接产在另一种鸟的巢中,让别的鸟孵化、喂养自己的后代,而自己成了“甩手掌柜”,它们“只管生不管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杜鹃科和莺科下的几种鸟类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说一下它们是如何让别人帮忙孵化和照顾“孩子”的?

现实版的“鸠占鹊巢”

“鸠占鹊巢”中的鸠和鹊分别指不同的鸟类,其中鹊就是我们常见的喜鹊。喜鹊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鸟类,它们经常在大树上发出“喳喳”的叫声。从体型上看,喜鹊的体长在45公分左右,在我们常见的鸟类中已经算的上是一种大型的鸟类了,而且它们属于杂食性鸟类,性情较为凶猛,因此在原生环境中几乎没有天敌。

但是,有两种鸟类盯上它们,它们就是“鸠”了。我们常说的鸠实际上是指两种不同的鸟,一种是红脚隼,一种是杜鹃科下的大杜鹃,俗称布谷鸟。

红脚隼是隼形目下的一种小型猛禽,虽然它们的体长平均仅有28公分左右,但是它可是凶猛的食肉动物,无论是昆虫、其他小型的鸟类都是它的猎物。从分布上看,红脚隼在我国主要分布很广,南北方都有分布。

每年的4-5月份是红脚隼繁殖的季节,但是它很少像其他鸟类那样自己营巢,而是去抢夺喜鹊的巢,虽然喜鹊也不是好惹的,但是在个体战斗力上,喜鹊是处于下风的。再加上红脚隼也喜欢在比较高大的乔木上栖息,所以喜鹊成为了它抢夺的主要对象。在抢夺鸟巢时,通常是雌雄红脚隼一起出动,成功后,轮流孵化自己的卵,而且共同抚养后代直到后代有飞行能力。

第二种是大杜鹃。整个杜鹃科有超过80%的鸟类是“强盗”,除了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杜鹃外,其他地区的杜鹃都没有自己营巢的习惯,它们喜欢随遇而安的生活。在整个的杜鹃科下,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布谷鸟了(大杜鹃)。

大杜鹃的食性和繁殖习性与红脚隼非常相似,它们主要的食物以昆虫为主,而且繁殖期在也在每年的4月末到5月中旬之间。由于大杜鹃是一种夏候鸟,而它们夏天的主要繁殖地就在我国,因此,我们能够听到大杜鹃叫声大都集中在夏季,也就是麦收的前后。

大杜鹃在繁殖期会频繁的发出“布谷~布谷”的叫声,这个声音其实是雄性发出的,而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异性前来交配。当繁殖期一过,布谷鸟即使还在我们的田野里活动也极少会发出叫声了。

当交配完成后,雄性大杜鹃大概率会直接飞走,留下雌性独自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对于雌性大杜鹃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找一个可以产卵的巢了。但是,大杜鹃又懒得去建巢,所以,它们把目光放在已经有巢的其他鸟类身上。不过,大杜鹃体长平均仅有30公分左右,而且它并没有像红脚隼那样尖利的喙和爪子,去抢夺同体型鸟类的巢没有任何的优势。

因此,为了保险起见,大杜鹃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不抢夺其他鸟的巢,而是让其他的鸟帮助自己孵化卵。于是,一场阴谋悄悄的开始了。它首先开始了自己的观察,由于自然界中的大多数鸟类都是雌雄共同营巢、孵化照顾后代的,所以,大杜鹃几乎没有任何的机会将自己的卵产在别的鸟的巢中。因此,大杜鹃把目光锁定在了孤雌营巢孵化后代的鸟类身上,比如喜鹊、伯劳、雅雀等体型与自己接近,符合自己对巢要求的鸟类。

选好了巢,接下来就是实际操作了。大杜鹃会在选定的巢穴附近的高处仔细的观察着对方的一举一动,由于它选择的这些鸟类是雌性一方孵化后代的,而孵化需要时长(一般都在20天左右),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雌鸟需要外出觅食补充体力。此时,看到雌鸟飞远后,大杜鹃动了,它会迅速的飞到巢穴边缘上站着,看巢内的情况。

如果巢内是鸟蛋,它会用爪子和喙将蛋推出巢外,或者干脆吃掉,如果巢内有刚孵化的幼鸟,它也会直接把幼鸟扔出巢外。之后,自己光明正大的坐在其他鸟的巢上,把自己的卵产下。然后快速的飞走。

等到巢真正的主人回来后,面对巢内已被“狸猫换太子”的卵,主人竟然毫无察觉的坐了上去,开始了正常的孵化。而卵真正的“母亲”早已经飞走并且在田野中愉快的吃着昆虫了。但是,你以为这样就完了?错,一场阴谋正在酝酿。

由于大杜鹃选择的这些鸟类的卵孵化期大都在半个月以上,而大杜鹃的卵则仅需要10天左右就能孵化,所以,即使大杜鹃没来得及破坏鸟巢主人的卵,它们的后代也比主人的后代要先出生,此时,还没睁开眼的大杜鹃幼鸟就开始了自己的杀戮,它们会把未孵化的卵直接推出巢。让这些“义母”的后代白忙一场。

当大杜鹃的卵成功孵化后,毫不知情的巢的原主人会像照顾自己的雏鸟一样照顾大杜鹃的幼鸟,正常的给它们提供最柔软且富含蛋白质的昆虫幼虫。渐渐的,大杜鹃雏鸟越长越大,如果开始大杜鹃选择的是棕扇尾莺这种成鸟体长仅有10公分的鸟类,那么随着大杜鹃的雏鸟越长越大,它们的体型甚至可以超过自己的“义母”。尽管“义母”一脸懵,它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什么?

总结

在自然界中确实存在许多“不负责任”的鸟类,它们会利用其它的鸟类孵化自己的卵,它们被称为“孵卵寄生性”鸟类。这种鸟类除了自己交配和产卵外,自己后代之后的一切行为似乎都与它们无关,它们产下卵之后就飞走了,让其他的鸟帮助这个“杀子仇人”照顾自己的后代,而杜鹃科下的许多鸟类就是靠这种方式来繁育后代的。

杜鹃鸟把蛋下到别的鸟窝以后就真的不管自己的鸟蛋了吗?

我们经常所说的杜娟鸟实际上并不是单独的一种鸟,在生物学分类中只要属于杜娟科下的鸟类都可以被称为杜娟,只是因为它们的叫声不同民间还会给它们起不同的名字,杜娟科下共有40属139种动物,在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有7属17种。

例如经常会听见“布谷、布谷”叫声的鸟类,民间给它取名为布谷鸟,实际上它就是大杜娟。有的鸟叫声为“米贵阳”,因此民间就把它称为米贵阳,这实际上是三声杜娟;除此之外还有四声杜鹃民间习惯称它为子规鸟。说杜娟鸟大家课可能都在想这是什么鸟,一提到它们的俗称原来是很熟悉的鸟,经常会听到它们的叫声,尤其是布谷鸟小的时候真的是经常听到。杜鹃鸟喜欢吃一些昆虫害虫等,对于森林来说就属于森林的益鸟。

但是对于其它鸟类来说,杜鹃鸟绝对属于那种“人人喊打”的角色。就是因为它们的卑鄙的养育后代的行为,当然这是我们带着情感去看的,对于杜娟来说在自然界中这是非常好的生存手段。

实际上也不能一棍子打翻一船人,杜娟鸟中一半以上是自己筑巢自己养育后代的,只有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杜娟鸟习惯于借其它鸟类的巢穴来下蛋,当然最后也不需要自己抚养。这种行为是经过了自然的考验,最后效果还是很好的,杜娟鸟会去寻找那些和自己卵比较相似的鸟类,当它们飞出自己的巢穴后,杜娟会去它们的巢穴把其中的一枚卵推出鸟巢,之后自己产下一枚卵,想要鱼目混珠,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待杜娟被孵化出壳之后,如果它是第一个出来的,小杜娟还会有意识的把其它没有孵化出的卵挤出鸟巢。当然如果其它小鸟都已经孵化出来了,小杜娟仗着自己的体型依然在做坏事,去把其它小鸟推出鸟巢,就是为了自己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

在所有寄生鸟类中,大杜娟是比较成功的,它可以在大约125种鸟类的鸟巢中产卵,并且一个巢穴只产一只,这就叫广撒网。有人曾做过一个小实验,当杜娟鸟偷偷的把卵产在其它鸟窝里的时候,人为的把它剔除出去,后来就发生了杜娟鸟来寻仇的故事,甚至把其它卵都推出巢外。这说明杜娟在产卵后是会回来查看的,这就很蛮不讲理了。当然杜娟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每一次都成功,还是有失败的时候,被其它鸟类认出来,不然的所有的鸟类都给它抚养后代,那岂不是会大量减少自己种群的数量,只能说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文/杜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关注我们:科学黑洞!

杜鹃鸟把蛋下到别的鸟窝以后就真的不管自己的鸟蛋了吗?

是的。把蛋下到别人窝里里后,它就完成使命了。这是自然赋予它的法则。

小时候家在农村,延绵的河套里,长满了柳条子(学名杞柳)和其他不知名的灌木,这里面便是鸟儿的天堂。在这里,杜鹃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鸟。

为了繁殖,它会把蛋生到别的鸟窝里。它的蛋孵化比正常的鸟快,它一出生,就会把“养父母”生的蛋用头和身体推出窝外,这样才能保证“养父母”寻来的食物能够它吃。它成长得特别迅速,几天后,那个小小的窝里已不能容下它的全部身躯,看着和它相比小了好多圈的“养父母”喂它食物得样子,觉得小鸟真的挺可怜

我和儿时同伴们,多次见到育有杜鹃的鸟的窝,甚至我养过一只。捕获杜鹃幼鸟,简单得一塌糊涂,因为毛该没长全,也不会飞的它,就站在窝边等这“养父母”,我一伸手就把它抓到了。被抓到的它,不是反抗,而是依旧张嘴要食物。

它异常能吃,而且什么都是。蔬菜,虫子,米饭,肉通通不在话下。

这只鸟我养了几个月,养到长成的鹰的魁梧样子,8月末,我就到外地上学了,快放寒假的时候,家人告诉鸟死了。那天它硬是吃了一碗米饭,很可能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

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柳条通里抓鸟了,也没再见过杜鹃。

杜鹃鸟把蛋下到别的鸟窝以后就真的不管自己的鸟蛋了吗?

杜鹃鸟把蛋下到别的鸟窝以后就真的不管自己的鸟蛋了吗?

大家估计都听说过杜鹃鸟把蛋下在别的鸟窝里,让别的鸟替自己孵化,在选择下蛋的地方时,杜鹃鸟倾向于选择和自己下的蛋大小差不多的鸟类窝里,比如斑鸠、黄莺等,在下蛋时会把别的鸟下的蛋推出去一个或者几个,以免被发现。同时,杜鹃鸟的蛋通常会先被孵化出来,然后杜鹃幼鸟会本能的把其它未孵化的蛋一个一个全都推出鸟窝,最后只剩下自己,独自享受”养父母”的照料,因此,杜鹃常常被人们冠以“恶鸟”之名。

杜鹃的这种另类卵孵化方式,生物学上称为“孵卵寄生”,杜鹃亚科的47种鸟类全部采用这种方式,我们常见的布谷鸟、金鹃等就是这么干的。它们在下完蛋以后,不是放任不管了,也会定期的回来查看,趁其它鸟不在的时候,会帮着已经孵化出来的杜鹃幼鸟,把其它蛋推出巢外,偶尔会自己给幼鸟喂食的。

虽然杜鹃鸟的这种孵化卵的方式,非常令人讨厌,但这也是它们长期进化形成的一种生存之道,一种以最小的代价和投入确保种群稳定的生存之道,有的时候也会被其它鸟类发现从而失败,因此不会从根本上减少其它鸟类的种群数量。同时,杜鹃鸟能够捕食对农作物和树木有害的毛毛虫和昆虫,对人类来说,它们毋庸置疑是益鸟。

杜鹃鸟把蛋下到别的鸟窝以后就真的不管自己的鸟蛋了吗?

杜鹃鸟是最常见的一种鸟类,我们在林间、乡村都可以听到它们的叫声,叫声似“布谷、布谷”的,这是大杜鹃的叫声,叫声似“快快割麦,割麦割谷”的,这是子规鸟,关于子规鸟还有着一番典故,传说子规鸟是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叫声凄切,昼夜不止,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借子规鸟来抒发自己或他人的哀怨之情。

杜鹃鸟可以吃其它鸟类不敢吃的虫子,对树木的生长有好处,在我们的印象中,杜鹃鸟是对森林有益的鸟类,并且又有那么多关于杜鹃鸟的优美诗句,比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再比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等等。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杜鹃鸟也是耍“阴谋”的好手,其精明程度让人不敢相信。

在杜鹃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杜鹃鸟在养育下一代的时候,它们从来不筑巢,不自己养育下一代,把这个任务交给谁呢?既不是交给它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不是给它们主动认个干爹干妈,而是采用巧妙的手段,让别的鸟妈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自己养育下一代。

在杜鹃鸟即将要产卵的几天中,杜鹃鸟会四处飞行寻找合适的宿主巢穴,它要找到的宿主巢穴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已经有鸟蛋在里面了,鸟蛋的颜色、大小、纹路、斑纹与自己的鸟蛋相似。找到合适的宿主巢穴后,杜鹃鸟会时常地前来“蹲点”,掌握这个鸟主人出行的时间,在确定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杜鹃鸟会迅速地在这个宿主巢穴中产下一枚鸟蛋,并且将鸟主人的其中一枚蛋推出鸟巢,这样的话数目是对的,等鸟主人外出回来之后,浑然不知自己的孩子已经被掉了包。

杜鹃鸟蛋的孵化速度是很快的,这枚杜鹃鸟蛋会率先孵化出来,最“恶毒”的时候到了,刚孵化出来的杜鹃幼鸟具有将其它鸟蛋推出巢外的本能,其目的在我们看来,只是想独占食物,这样的话幼鸟成长的速度也会很快,早点拥有飞行的本领,当幼鸟可以飞行时,就一去不复返了,完全没有感恩的念头,在人类看来,这种行为完全是恩将仇报。

在杜鹃鸟把鸟蛋产到别的鸟巢中时,杜鹃鸟也会时不时地前来秘密监视,做出一切对自己鸟蛋有益的事情,完全不顾其它鸟蛋的死活,所以说,这三分之一的杜鹃鸟真是彻彻底底地玩阴谋的高手,不仅占人家的地盘,借别人的力,而且还不怀感恩之情,恩将仇报,实在是“小人”所为。

然而,对于杜鹃鸟来说,我们不能将人类的情感强加到它们的头上,其实这只是动物们繁衍的手段。杜鹃鸟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那些遭“暗算”的鸟主人也具有分辨的能力,也有可能查到真凶,并将杜鹃鸟蛋剔除出去,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侦察与反侦察的平衡状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文/科学船坞

杜鹃鸟把蛋下到别的鸟窝以后就真的不管自己的鸟蛋了吗?

杜鹃鸟也就是布谷鸟、子规鸟,古人还挺喜欢把它往诗句里面写的,比如说宋代晏几道在其诗中写到:“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又比如说 大诗人李白也曾写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古人描写杜鹃鸟的诗不少,但是恐怕知道杜鹃真是面目的人不多吧。每年当山上的杜鹃花开得正盛的时候,就是杜鹃鸟叫得最凶的时候,宋王令有诗写到:“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民间有杜鹃啼血的典故,虽然不知道杜鹃是不是真的把嗓子叫出了血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杜鹃真的是一个喜欢叫不停的鸟儿。杜鹃鸟是吃害虫的,所以在深得古人的喜爱,在古人的眼中,杜鹃鸟就是好鸟,可是啊,杜鹃鸟的内心实际是奸诈、阴险的。

杜鹃鸟是候鸟,它们冬天栖息于南洋、马来西亚等一带过冬,而春末夏初的时候就来到我国生儿生女。为什么不说生儿育女呢?这里就有学问了,在繁殖季节,杜鹃鸟会趁其它的鸟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将自己的蛋产在其它鸟儿比如说云雀的巢中,让鸟巢的主人为其孵卵和养育后代,而自己却远走高飞。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说到:“杜鹃是不会营巢的,也不会孵卵育雏……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是的,杜鹃鸟一代一代就是这么来的,你要说为什么杜鹃鸟会这么狠心地扔下自己的孩子,它会跟你反驳说当初自己的父母也是这么对自己的。杜鹃鸟没有灭绝只能说它们还是很有一手的,在开始孵化之后,它们只需要仅仅13天就可以破壳而出,而一旦它们问世了,一般和它一起孵化的鸟蛋没有它孵化得快,而它的食量又很大,长起来也快,所以这个时候它会趁母鸟出去的时候把还未孵化的蛋或者是比自己弱小的小鸟推出鸟巢。杜鹃的凶狠,可见一斑,可怜的是那些原本应该享受到母爱的小鸟就这样被一个入侵者给偷走了母爱还弄丢了性命。而这种悲剧并不会被它的父母所发觉,因为它的父母压根就不知道杜鹃鸟不是它们的孩子,等到小杜鹃鸟羽翼丰满之后,就会不辞而别,而待到来年回来的时候,又开始同样的套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杜鹃鸟从来不养育自己的后代,但是它们却从来不会灭绝。

本文来自镜像科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