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猫咬出血需要打针吗?

不小心被喵咬到了,不深,但是有流血,需要打针吗?因为它有打过狂犬疫苗,也从来没有出门过,只吃猫粮。

被刚领养的猫抓出血,要打狂犬疫苗。具体原因如下;

一、猫可以传播狂犬病吗?

可以。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病毒,但最主要的为犬科和猫科动物,以及某些啮齿类动物和翼手类动物(蝙蝠)。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已感染病毒的动物唾液中,通过咬伤、抓伤,或舔了人的粘膜及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而感染。

在我国,约90%的狂犬病是由狗引起的,约5%是由猫引起的。因为猫经常舔爪子,如果猫的唾液中携带狂犬病毒,爪子上也会有,被抓伤同样有感染的风险。

二、狂犬病“致伤(咬伤、抓伤等)”如何分级,不同级别如果处理

按照“致伤”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分为3级

(一)I 级“致伤”为:接触或喂养动物;完好的皮肤被舔;完好的皮肤接触狂犬病动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这种情况不需要处理。

(二)II 级“致伤”为: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这种情况,应立即清洗消毒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

(三)III 级“致伤”为: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贯穿”表示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出血或皮下组织);破损皮肤被舔舐(应注意皮肤皲裂、抓挠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微小皮肤破损);粘膜被动物唾液污染(如被舔舐);暴露于蝙蝠。

这种情况应,应立即清洗消毒伤口+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接种狂犬病疫苗。

四、结论

被刚领养的猫抓伤出血,因为无法确定猫是否“健康”,无法确定猫的“唾液中没有狂犬病毒”,因此,为有效预防100%致死的狂犬病,应该清洗消毒伤口,尽快接种狂犬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如果之前个人曾经打过狂犬疫苗,那么本次不用打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仅接种狂犬疫苗就行。

被家猫咬出血需要打针吗?

我也经常被自家猫猫误伤。既然你的猫猫没出过门,而且打过狂犬疫苗,基本上是不用担心狂犬病的。

不过还是要洗伤口。要马上用流动的水冲洗伤口,尽可能把病毒冲走,把血挤出去。如果有条件,最好用20%的肥皂水进行冲洗,连续冲上20分钟-30分钟。接着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洗掉碘酒,如此反复3次。

狂犬病不用担心,不过要警惕猫抓病

猫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猫等家畜的接触或抓、咬破皮肤所引起。典型临床特征为原发性皮肤损害、淋巴结肿大,一般为良性自限性。出现较明显的症状是应及时就医。

被家猫咬出血需要打针吗?

是不是我的心特别大啊?

我们一家三口被猫抓了咬了无数次,就是搓肥皂流动水多洗几遍,养了两年半的猫。我们没有打过狂犬疫苗!

孩子小时候被别人养的狗在手腕上抓了一个小米粒大的红点,用酒精试了试疼,接着就去打疫苗了。

还是因为自家的猫一抱回来,该打的防疫针都打了,从来不出门,觉得他不可能凭空带上狂犬病毒吧!

要是每次被抓都打疫苗,一年不得打个十次八次的。老公和孩子特别爱逗猫玩,玩着玩着没轻没重就是一口或一爪,大多时候猫不使劲,偶尔见血!

孩子的好朋友家养了一只英短,一家三口被抓之后都打了疫苗,然后猫猫就被送人了!各人心态不一样,都得遵从内心!

担心就打疫苗,来头条问应该就是担心的。打疫苗吧!买个安心也好!

被家猫咬出血需要打针吗?

现在养宠物的人们越来越多,各种各样软萌的小动物,给生活中增添很多欢乐,生活工作压力很大,下班回家有一个软萌的小动物是可以缓解很多压力的。照顾宠物是一件很费心的事情,既然养了宠物就要好好照顾。照顾宠物的过程中难免会不小心受伤,如果被小猫咪不小心的挠伤,怎么办呢?出血需不需要打针呢?

我们被猫抓伤最害怕的就是感染上狂犬病毒,狂犬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目前狂犬病还没有治愈的办法。狂犬病患者对水声、光、风等刺激非常敏感。狂犬病发作会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咽肌痉挛发作使患者极度痛苦,不仅无法饮水和进食,并用呼吸肌的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和缺氧,甚或全身进入疼痛性抽搐状态,每次发作后患者仍烦躁不安,并有大量出汗及脱水现象,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视幻听、冲撞嚎叫等症状。病程进展很快,多在发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

被抓伤后应尽快用流动的肥皂水冲对准猫抓的伤口持续冲洗15-20分钟,并用碘酒在伤口出消毒。尤其是被抓出血后更要注意,病毒会从抓伤的皮肤或粘膜进入肌肉内繁殖生长,并沿神经扩散。所以当不小心被猫抓伤后要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并注射免疫球蛋白。被挠伤后24h内应注射狂犬病疫苗,并于首次注射后7天、14天、21天注射狂犬病疫苗。

猫咪很可爱,在养宠物照顾他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

被家猫咬出血需要打针吗?

如果自己家养,并且按时打疫苗,我个人认为碘消毒就可以了

被家猫咬出血需要打针吗?

都说需要打,但是我被家里的猫狗咬出血从来没打过,就是挤受伤的地方把血挤出来然后用清水冲然后酒精擦,最后再抹点碘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