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插艾祈福,到底怎么个插法?挂多久取下?
端午将至,挂艾草“两不挂四讲究”是何意思?艾草何时割?挂多久取下来
小满已经过半了,“六一”一过就是端午节了,我们除了享受假期以外,还会提前包好粽子,起早去采摘一些艾草和去看赛龙舟。现在,可能没那么多讲究了,但是,在过去的农村一到端午节就会到田间拔一些艾草回来插在门上或者弄个“环”什么的带在手碗上。
一、为什么要插艾草插艾草的习俗已经来源很久了,在民间主要用来祈福和驱赶蚊虫。由于,端午节一般都是在仲夏时节,天气比较炎热,蚊虫蛇蚁也多。而古人认为这个时候正好是五毒侵袭的时候,有“端午到,五毒醒”的说法。
对于,“五毒”是哪些,每个地方可能不太一样,但大多地区指的是毒蛇、壁虎、蜈蚣、蟾蜍和蝎子。这里面壁虎作为“五毒”之一,很多人是比较迷糊的,壁虎吃蚊子,是有益的啊!但是,在古代比较迷信,他们认为壁虎老是进到人家屋里的墙壁上,怕晚上爬到人的耳朵里,就把壁虎也列入到“五毒”当中了。
所以,每到端午的时候古人认为“五毒”要开始频繁活动了,要开始防范了。
另外,古人把农历五月份称为“毒五月”,而“毒五月”中还有9个日子被称为“毒日”。其中,第一个“毒日”是五月初五,也就是我们说的端午节。所以,在古代端午节这天是被称为“毒月毒日”。
当然,这里的毒可不是“狠毒”或“毒药”的意思,而是每年农历五月份是梅雨季节,高温潮湿,毒虫开始出没以及病毒和细菌繁殖也开始加快,就会引发一些病。所以,古人用一个“毒”字来形容农历五月份。
而这一天挂上艾草,可起到“辟邪”、招福,保佑家人平安健康等。当然,有一些地方不插艾草,而是用菖蒲叶,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二、艾草怎么插我们现在插艾草已经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大多都是买回来插在门上就可以了。但是,在古代挂艾草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有很多讲究和问道的,不是随便一插就完事了。就是在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村还有“挂早不挂晚”的说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下面来了解一下!
先来说一下什么时候去摘艾草?
这个没有那么多的要求,主要看个人的安排。但是,在农村,老人认为摘艾草最好是在太阳没升起前采摘,艾草叶子有露水滋润,最为细嫩,香味也最浓。并且,要赶在上午11点前挂上,挂得太晚福气就“跑了”。
另外,艾草采摘时要连根一起拔回来,带着根悬挂才能让其更保鲜,不会很快就蔫了。
再来看一下艾草怎么挂?
关于插艾草,在民间有“两不挂四讲究”的说法。
1、两不挂
所谓的“两不挂”,一个是指被太阳晒过的艾草不能挂,一个是不成熟或残次的艾草不能挂。因为,我们挂艾草不是说艾草有啥寓意,而是要它的味,用于驱虫和杀毒。所以,以上两种这和味显然是要差一些,就不要採回来,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2、挂艾草
刚才咱们已经说过了,采艾草要起早,还要赶在中午十一点之前挂上。并且,要倒挂艾草,这样看起来比较美观。
另外,捆绑艾草最好选用红色的,并且,在民间挂艾草讲究挂双数,不要“三长两短”,也不要将其折断。但是,据老人说,挂艾草也不能挂太多了,味道太大,反而会不好,特别是像家里有孕妇和小孩的家庭更不能挂太多。一般来说,挂6-8根艾草就可以。
挂艾草或菖蒲的目的就是利用其特有的香味来驱虫,所以,释放得慢一些,效果更好。
再有,挂艾草的位置,一般会选在大门两侧门缝中或门楣处,不仅美观而且通常蚊虫也喜欢从这种缝隙进入屋内,能起到更好的驱赶效果。
三、艾草挂多久可以取下来现在来说,挂艾草更像是一种节日仪式,一种祈福,驱虫的作用反而不在乎了。所以,想什么时候取下来都可以。
但在一些农村的老人还是延续以前的传统,能够挂一个月之久,有“挂到六月初六”的说法。艾草的香味能够散发很久,夏天蚊虫多,又有“毒五月”的说法,还是可以挂久一些的,出了五月再取下来也无妨。
在农村民间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用晒干后的艾草泡脚、洗澡、驱虫等,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总之,这些老传统是过去文化风俗的一种沉淀,并非都是封建迷信,有一些传统习俗,还是应该保护和坚信的。
两年前我在网上,看到韩国说屈原是韩国的,一开始觉得很可笑。但是,我们想想,自己家的文化,我们不去保护,要是让别人给抢走了,那可就说不过去了。所以,我们对这种传统文化还是要有危机感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作为子孙后代的我们是有理由去保护和传承的。您认为是这样吗?您还知道端午节哪些习俗呢?期待您的分享!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端午将至,插艾祈福,到底怎么个插法?挂多久取下?
今天是五月初一了,在我地习俗,五月初一就开始插艾辟邪祈福了。说到怎么个插法,真有讲究,挂多久,一般是一月,到五月尾六月初就可取下。五月是“毒”月,过了毒月就不用挂了。插艾要倒挂,宜早不宜晚,数上宜双,艾要新鲜青绿,连根拔的更好,倒挂门两边,或门头,门缝。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已成习俗。我地五月初一就开始插艾辟邪招福,驱蚊,祈求保佑人平安健康了。传说,插艾挂菖蒲、石榴,胡蒜等,与黄巢有关。又传五月是毒月,艾草,菖蒲等可以驱邪去毒。
端午将至,插艾祈福,到底怎么个插法?挂多久取下?
端午节早上5点起床去摘踩艾草就行。踩回来放到进户门上或者夹在门缝中都行,用艾草上的水珠洗脸也好。反正端午节艾草是去毒的,屋里不遭虫子。艾草干了还可以泡水洗脚去病。端午节早早一起去踩艾草吧!
端午将至,插艾祈福,到底怎么个插法?挂多久取下?
端午将至主要是包粽子,插艾两层意思一是祈福二是避邪驱虫艾草也能保护身体健康,挂多久按自己意愿取下就可以啦,[呲牙][玫瑰]
端午将至,插艾祈福,到底怎么个插法?挂多久取下?
端午时节,客家人常说:端午五毒首,插艾祈福有。端午插艾叶在我们客家人眼里非常的讲究,尤其是农村人对待端午插艾这件事非常的重视,不仅要插艾,而且吃粽子也是非常讲究和插艾的时间先后,一旦弄错,在老人认为,一年的晦气将要来。
从小生活在农村,每年都能看到端午节的仪式感,越是长大的时候,觉得农村对端午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浓厚,这也许是文化的传承,也许就是他们常说的,端午来,五毒首,插艾为祈福。
小时候,奶奶告诉我,曾经村里有一位年轻人,在端午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插了艾叶,唯独年轻人家里没有插艾叶,那天夜里家里进了很多壁虎和蛇。
虽然没有对年轻人造成伤害,但是正好赶上那一家在那一天发生了这事,这使得大家对这个端午插艾的说法更加讲究,觉得端午插艾才是为进入夏季后祈福的好开始。
客家人认为,端午至,五毒生。这五毒并不是指毒气,而是指包括蛇,壁虎,蚊子,蜈蚣,蟾蜍在内的五种动物,这几种动物开始活跃在人间,也就是说结束冬眠,开始爬到地表活动。
像蛇一类的动物,在我们农村,只要每年的端午一到,毒蛇便频繁地出没,有些人经常走夜路因为没有见到乘凉的毒蛇,导致被毒蛇攻击。
不仅如此,夏天的来临,蚊子的生长,很多蚊子开始肆意横飞,不仅蚊子叮咬人很毒,还引来了很多蛇和壁虎进屋。
蛇和壁虎一旦进屋,对人的安全就造成了影响。尤其是蛇进屋那将会使得大家夜不能眠,家里不得安宁。而壁虎在现在的人认为,它是益虫,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反而会帮助人类消灭蚊子。
可是在过去,我们客家人同样认为,壁虎的伤害性不在于毒素,而在于壁虎闯入家里后,对小孩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壁虎喜欢钻被窝,使得小孩夜不能寐。
对于这些说法,客家农村人一直对端午插艾叶这件事非常的讲究,那么在客家人的农村,端午节插艾叶有什么讲究吗?首先,在端午节的前夕,家家户户都需要提前去山上采粽叶,在采粽叶的过程中,顺便把艾叶也采回家。通常,在端午时节,农村的粽叶和艾叶会长得非常的旺盛,尤其是住在山里的老人,在这几天,会采摘粽叶和艾叶去街上卖,也会有贩子来农村收,拿去城里卖。
其次,当艾叶和粽叶准备好后,端午节的早上,我们农村人就会相互之间比谁家更早起床,起床的目的是烧艾叶,为何要烧艾叶呢?
- 通过烧艾叶,让艾叶的香味充溢整个房子,这样说法就是让艾叶的味道驱赶春天里留在家里的晦气和一些躲在家里的小动物,比如蚊子和壁虎。
- 烧完后的艾叶并不是直接清扫了,农村的老奶奶们需要重新把这个艾叶的灰拾起来,拿一个盆装起来,在盆里放上水,不停地搅拌,让水和灰烬相互融合,通过过滤网将混合有艾叶灰烬的水过滤出来。过滤出来后,再用密度布再次过滤。这个水在我们农村称为碱水,也叫艾叶碱。
- 碱水有了,就是用在做粽子的时候,老人认为这样的粽子才好吃,在大热天的时候才不会吃坏肚子。
完成了烧艾叶的这一步后,还是没有到插艾叶的第二步。第二步在客家人认为应该是先包粽子。
通常我们这边包粽子比较简单,并不像城里的粽子那样,里面要放猪肉、蛋黄等东西。客家人只是在里面放一些红豆,花生仅此而已。过去的人认为这样好吃,还不会吃坏肚子,可是现在的人认为这样做太难吃了,没有味道。
包完粽子后就是熬煮粽子,直至粽子煮熟。
煮熟后的粽子讲究来了,这也是直接影响插艾叶的时间。很多家庭早上早早起床,烧艾叶,包粽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门神”早点吃上自己家的粽子,而不是跑去别人家吃。
客家人认为,只有先让“门神”吃过后,他才会让全家更加幸福,才会守护全家人的平安。老人说的话似乎也是非常有道理,在过去,很多农村家庭的客厅大门上都是画着两位“门神”,他们的神态各异,为主人的平安保驾护航。
客家老人的做法就是把煮熟的粽子捞出来,打开第一个粽子,然后用手捏一点粽子黏在门上,或者黏在“门神”的嘴巴处,这就代表了“门神”已经先吃,随后,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可以吃了。
但是大人还没有闲着,小孩在吃的过程中,大人正在为插艾叶准备着。这一步必须是在粽子煮熟后,“门神”吃过了才可以进行。
家里的老人会数好艾叶的数量,用棕树叶捆绑起来,而不是用绳子,在她们认为,棕树叶的保存期长,而且没有害处。
捆绑好的艾叶先在主门,也就是客厅门上挂,挂的时候必须是倒着挂,倒挂的原因是,老人认为倒挂可以是艾叶保存更长时间,而不至于叶子受到太阳暴晒后直接脱落。
这样的规定好像也是有道理的,叶子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顺着艾叶杆垂下,而不是正立着放的时候,叶子要反向手里。这样的做法其实和老人的做法是统一的。
挂完正门后,就挂次卧门,在我们农村,房子的大门并不是只有一扇,但是大厅的门只有一扇,就这样依次顺序地倒挂下去。
这里一定要注意,倒挂的时候,一定不要让艾叶的枝干脱落,农村人认为一旦脱落就代表艾叶的力量不够即辟邪的力度不够,其实就是数量不够,这就是我们农村在插艾叶数量上的讲究。
一般在我们这里,插艾叶讲究双数,而不是单数,双数的同时,也还要讲究数量的多少,一般是6只艾叶杆,寓意着六六大顺的意思。
也不宜多,也不宜少,刚刚6棵最佳,这是我们农村客家人的做法。
小时候,经常见到奶奶在那一天会特别忙。
那一天奶奶会起得特别早,早早地起床后就按照她们传统的做法,一个顺序坐下来,直至把家里的大门都插上艾叶后,她们才会停歇尝尝自己做的艾叶粽子。
小时候觉得挺好吃的,也许那个时候确实很穷,不要说吃粽子,就是吃糯米都是非常难的。如今吃粽子成了另一种节日的味道,那就是回家的味道。
长大后,离开家,回家吃粽子成了我们这些外出上班的人嘴巴里常挂的一句话。
回家的目的就是和家人团聚,真正意义上并不是为了吃父母做的粽子,甚至,现在的农村人搬到县城住后,很多家庭已经不再自己做粽子,直接上街买几个粽子,然后买一点艾叶自己简单的过一下端午节。
在过去老家的大门上,每年都能看到新增的粽子糯米被黏在大门上,现在在城里住了,门上也干干净净了。大家好像只是把“门神”放在心里,虔诚对待就是了,依然吃一些粽子,或者不吃粽子,一家人吃个简单的饭,祝福大家在端午能够祈福平安。
在老人的想法里,艾叶插在门上,都有什么作用呢?1.艾叶的香味其实挺好闻的,插艾叶能够让艾叶的香味充满整个家里,有祛湿气的作用。
2.避蚊虫,农村的夏天蚊虫非常多,蚊子不喜欢艾叶的气味,这样就避免蚊虫大量的飞入室内。
3.不仅防蚊虫,壁虎也是不喜欢艾叶的气味,这也有利于驱赶壁虎满墙跑的现象,影响小孩子的心理作用,小孩子还是比较胆小的。
4.农村人认为还有一种作用就是辟邪,认为有驱除邪气的作用,这个可就要联系到历史典故了。
回到过去,农村人插艾叶的做法,他们一般在门上挂多久呢?按照我们客家人的说法就是要等待六伏至之后,也就是要等六月结束。
六月是身体前半年积蓄的晦气最多的时候,需要让艾叶的熏陶下,把身体的晦气排出。其实这是老人家的说法,实际上,每年的六月伏至,很多理疗馆就开出了做艾灸的养生理疗,目的就是帮助大家消除身体里的毒素和湿气。
这是用现代人的做法解释长辈们遗留下来的说法,相互解释还是可以互通的。
也就是说,插艾叶的时间是一个月,一个月后,就可以主动取下,当然也可以不取下,任由时间决定,有时候会因为大风的影响,直接吹落。
像我们家里过去的时候会准时拿下,但是来城里入住后,我几乎很少理会,直到下一个端午节来临,家里才会把它们都拿下。
在现代社会,吃粽子比较常见,而插艾叶的做法越来越少。年轻人对端午的节日氛围更多在于和家里人团聚,或者和同事道一声端午安康。
总的来说在过去,农村人对传统节日的讲究还是很在乎的,也是有其中的道理,只是老人的说法和我们现在的人的说法不一样而已,并非完全是迷信,也是有其真实的意义所在。
不管是不是迷信,传统文化几千年一直流传至今,我们还是要继续保持传统文化的习俗,继续发扬端午节的优良传统文化。
尤其是我们省,每年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插艾叶,还要举行隆重的赛龙舟比赛。赛龙舟可是最能够激起年轻人对节日的热爱,大家热情高涨,让端午节添加了不少乐趣。
端午将至,插艾祈福,到底怎么个插法?挂多久取下?
传统认为“端午节是一年中最毒的日子”,这一天毒蛇、蝎子、蟾蜍(癞蛤蟆)、蜈蚣等毒虫开始出动。为了驱赶这些毒物,因艾叶散发出来的浓烈香气,具有驱虫防蝇的作用。
端午节当天“在门口挂艾”,在华夏大地流存已久。通常有艾草、菖蒲、石榴枝等,将这些植草,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上或悬挂于门上。
因菖蒲形态如剑,插在门口可避邪。加上“菖”与“昌”谐音,其寓意很好。而此时石榴枝上常有红色花蕾,象征红红火火。用红纸㧢绑,达到让自己家庭“驱邪祈福”的目的。通常挂半个月左右,取下放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