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长平之战赵括只是背锅侠,赵王才是罪魁祸首,“纸上谈兵”根本就不应该用在赵括身上。

"一将功成万骨枯",长平之战百万人混战,成就了"杀神"白起,一举歼灭四十多万大军的傲人战绩,使他成为了军事史上的一个“神话”!而他的对手赵括,这个战死于长平的赵军主将,却身败名裂,成为了赵国的罪人。

"纸上谈兵",让他成为了一个“笑话”!这对赵括并不公平!

赵括在年龄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军事、兵法非常地感兴趣了,因为他的老子是赵奢,赵国名将,王公贵族所以在那样子的家族出身氛围之下,自己如果跟其他小伙伴那样整天玩泥巴的话,那肯定会被自己的老子打到哭死。

因此,赵括从小就开始熟读兵法,对军事理论相当地熟,熟悉的程度甚至连他的老子在跟他讨论之后,都会自叹不如。这样的少年天才,你凭什么去嘲笑人家,看看今天那些得诺贝尔奖,是不是大都是理论学家?看看那些流芳百世得军事家,哪个不是有着传世得理论巨著。如若不是长平之战,赵括一定会是赵国之中流砥柱!

比较让人遗憾的是,赵括他没有时间去实践,他很悲催,在战场上的经验,只有长平之战可以拿来说,而且是唯一的一次。所以有人讥讽说,一出场就吃了败仗,这种例子很难找吧。

至于所谓的纸上谈兵,表面上,这种说法是成立的,因为赵括在指挥长平一战之前,是真的没有什么战场经验,所以赵括本人并不会有反驳之意,只会感觉很尴尬,但各位要知道,他输的是白起。

当然,长平一战,四十五万赵国青壮被屠,全军覆没。赵国的实力被大大削弱,秦国自此睥睨东方,再无敌手。赵括作为主将,这个指挥失当的责任他是推不掉的。

可是,如果就此来指责赵括是军事庸才的话,那这种说法就有些不厚道了。因为赵括的战败,并不是仅仅是因为军事上的不足。更不应该是赵括一人的责任。

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之争,上党乃是韩国之地,被割让于秦国。而赵王因贪图上党城池地利,将上党据为己有,进而引发两国大战,所以这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

而在战争过程中,由于赵军野战不敌秦军,廉颇采取守势,使得上党之争长期处于对峙状态,长久下来,这场战争已经变成了一个国力之间的消耗战。而国力不及秦国的赵国,最先扛不住了,内外交困,长此下去,赵国必输无疑啊。

于是乎赵王选择了临阵换将,换下坚守的廉颇,换上了自己更为信任的自家人赵括,主动出击。当时的廉颇一味地消极退让,自然就会被赵王给撤换掉,然后让赵括顶上他的位置,赵括深知自己主子的意思,廉颇那么地消极,你上场之后一定要给我硬起来,于是,赵括那个时候才会心急地选择快攻。

所以,主动出击也许不是最好的战略,却是当时最合适的战略,赵括没有错。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么结果无非就是赵王强令出击,或者再换将。所以主动出击不是赵括的错。赵王用赵括换廉颇,意味着战略方针的改变。赵括有什么办法。

只是可惜,他遇到了白起,这是个神一样的对手啊,最终中了秦军的圈套。但即使如此他仍然率军力战,秦军六十万大军伤亡近半。如果不是因为再突围过程中赵括被射杀,赵军失去了主心骨。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必须说的是,赵括并不是庸才,相反地,他是一位胆识非常让人敬佩的军事理论家,在当时那样子的严峻情势之下,作为贵族公子,赵括仍然敢于应战,一般常人是没有胆子做出这种决定的。

所以,人们不应该讥讽于这个没有什么打仗经验的年轻人。

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赵括因为“纸上谈兵”的典故,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赵括剧照)

不过,也有不少人为赵括打抱不平,觉得他的失败有些冤枉。为什么说他有些冤枉呢?

一是要求赵括全力出击,和秦军决一死战的是赵孝成王。赵括不过是执行赵孝成王的命令而已。但是,战争失败后,所有的责任都由赵括来承担,没人指责赵孝成王的不是。也就是说,赵括实际上是为赵孝成王背了黑锅。

二是在赵括率领赵军之前,廉颇已经和秦军对抗了很长时间,不但没有取胜的迹象,而且廉颇还损失了两座城池。也就是说,廉颇其实也是失败,但没人指责廉颇的不是,反而把他当成千古名将。为什么同样失败的赵括,却就被后人那样鄙视嘲笑呢?

三是赵军的实力本来就弱于秦军,赵军和秦军作战,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只不过一些喜欢做梦的人,幻想赵军能够打败秦军,改变历史的进程。正是有这样的意淫,因此才会对赵括有太多的指责。

总之,就是觉得赵括受到了历史不公正的对待。

那么,赵括是不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核心的东西是要搞清楚,赵括究竟会不会用兵?如果他会用兵,他努力后依然失败,那么,说他是“纸上谈兵”,确实就有些冤枉他。

那么,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究竟是怎么用兵的,有没有什么计谋呢?

无疑,赵括是读了不少兵书的,而且还以会谈论这些兵书出名。否则的话,赵孝成王也不会对他讲的那些东西那么着迷,最后撤换廉颇,用他当大将了。而且,赵括会谈兵一事,还不只是国内出名,在国际上也很出名。不过,连国际上也都知道,他虽然会谈,但是大约很不切实际,否则的话,范雎也不会派间谍在邯郸散布流言,说赵括比廉颇厉害,让赵孝成王把廉颇换成赵括。要是范雎认为赵括是有真才实学的,怎么会让赵括替代廉颇呢?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廉颇剧照)

赵括看过很多兵书,懂得很多用兵的道理,那么,在长平,他是怎样使用兵书的呢?

我们来看看赵括到长平后做了些什么。

他去以后,第一件事是换将。赵括换将的标准是什么?因为史书上没有具体说,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所换的将领,应该是那些主张积极主动出击的人,替换那些主张死守不出兵的人。

赵括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军队上下一心,同时,让他在军中建立威信。毕竟他一个新兵蛋子,在军队中没有威信,是没办法指挥作战的。

赵括的换将的措施,如果是在平常的军队建设中,这样做没有问题。但是在前敌战场上,这样做的危害就非常大了。临阵换将,本身就是兵家之大忌。同时,换将后,会造成军队内部不团结。再一点,那些被换上去的人,带兵能力如何?相信赵括一概不知。这种军心浮动的军队,怎么打仗?

由此可见,赵括确实不怎么会带兵。

除了换将外,赵括的第二步行动,就是全力出击。

当白起在和赵括交战,假装败退,从而诱敌深入,把赵括的军队带进一个河谷地带,接着又派出2万5千人截断赵军的退路,再接着派,5千骑兵,冲到赵军大本营前,拦截赵军粮草运输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全都是白起在用计,在调兵遣将,根本看不到赵括在这场战斗中用了什么计策。

(白起剧照)

当赵括40万大军被秦军包围起来以后,白起不断派出轻骑兵,袭扰赵军。赵军打不赢(这也是换将造成的恶果),因此就地修筑营垒,等待大本营的救援。

实际上,就算是我们这种没读过什么兵书的人,都知道,赵括当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打通主力部队和大本营之间的联系,以便大本营能够把粮草运到主力部队来。要知道,完成这个任务并不是特别困难。秦军截断赵军退路的,只有2万5千人马,加上那5千骑兵,最多3万人马。赵括当时可是40万人马,就算分一半来对付前面的秦军,另一半全力和这3万人马交战,难道还打不赢吗?赵括反而不这样做,而是就地修筑壁垒。你军队里面粮草都没有,大家都在饿肚子,你修筑壁垒来做什么?当坟墓啊?

有人说,也许秦军派到赵军后面,截断赵军退路的军队不只是2万5千人,司马迁可能记错了。否则的话,为什么赵括最后阶段,组织人发动了五六次冲锋,都没有冲得出去呢?

不过,我觉得司马迁应该没有记错。当时派去的第一批部队,可能只有那么多人。不过,后来秦军源源不断地增派了人马,这样一来,赵军才打不过。再说了,最后阶段赵括冲锋的时候,赵军军队已经饿了46天肚子,疲弱不堪,军心浮动。但是,加入赵括在第一时间里就发动冲锋,那时候兵强马壮,以多打少,难道还冲不出包围圈,退回自己的大本营吗?

肯定是赵括觉得那样打没有面子,才不撤退。但战场是以胜利为目的,要什么面子呢!

总之,赵括在指挥赵军作战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兵法的运用。他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没有一样用到了实际作战中。说他是“纸上谈兵”,其实并没有冤枉他。

(参考资料:《史记》)

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长平之战”这场关乎赵国生死存亡的战役,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一个名字——赵括!

关于赵括的一些历史资料不管在《史记》或是《资治通鉴》中都记载很少,只有其在长平一战前后的叙述。

尽管如此,也能在这中间归纳出几点赵括失败的因素,也算是对赵括在这场战争的评价吧!

1.从小养成的优越感,让赵括变得骄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之言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所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所难”。这是《史记》描写赵括的一段话。意思是从小学习兵法的赵括以为天下没有人比得过他,在与父亲赵奢讨论军事理论时,连赵奢都难不住他。这里看出赵括在军事理论上的成就可能是出类拔萃的,况且他又是名将之后,由此不难想象赵括的名声在国内一定很火。赵奢用兵还要听取许历的建议,但在《东周列国志》中赵括就曾拒绝了冯亭的三次建议,第一是他更改军中法令制度,将军垒连城大营时(军垒不易一下击破,还能相互救援);第二是他在初战告捷,下令追击时;第三是当发现后路被阻,不迅速回兵,反而固守待援时。

2.赵括的情报获取严重滞后,而且他作为统兵将领胜任与否的相关信息严重泄密

赵括一直以为自己的对手是王龁,当秦军更换主帅后还不自知,导致了战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那便是贪功冒进。还有就是连作为原魏国人的范睢都知道赵括是徒有虚名,这件事范睢能够知道说明秦国的军事情报工作做的相当到位。那么赵国的高层们更是应该知道赵括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可偏偏赵孝成王就是信任赵括,把国家利益当成了赌注。

3.赵括顾前不顾后,对于战场地理形势就没有好好研究过

赵括一改廉颇坚壁防守的策略而主动出击有可能出自赵国官方的授权,因为按赵国的实际情况也不太允许他们与秦国打一场消耗战。赵括刚开始一味的猛追猛打使得几十万的军队战线拖的太长,给了秦军分段阻击截塞后路的机会。反观白起在面对优于自己兵力太多的赵国军队时,还能实现包围战法,并不是靠着秦王在河内地区给他临时征召的杂牌军队,而是靠着有利的地理环境,依仗山川河流险阻让赵括轻易的进入了自己的伏击圈。

这三点就是赵括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三点也应该是一名统兵大将必须做到的最基本的军事素养。可夸夸其谈的赵括在临阵对敌时把这些全部抛在脑后,所以赵括人生中的第一次(疑似)实战不仅是旷世之战,而且还经常被后人引用他的这一失败战例为“纸上谈兵”来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三国演义中的马谡犯的就是和赵括一样的错误。

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打败仗后丢命的将军,赵括绝对是被黑的最惨的那个。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后人编出来黑赵括的。

纸这个东西我们都知道是东汉才发明出来的,而作为战国时代的赵国人,赵括是绝对没见过纸的,他要谈兵也只能在绢布上谈兵,所以纸上谈兵这个词是后人穿凿附会发明出来黑赵括的。

纸上谈兵这个典故的出处是《史记》,但是纸上谈兵成为成语,形容一个人没有实际经验只会死读书是清朝的事了。

在真实历史中,赵国在长平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历史趋势,是任何一个将领也不可能逆转的。

赵国必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赵国的国力和秦国相比相差太远,秦国可能会输掉一场战争,但是最后一定会战胜赵国。

在战国时代,赵国是各国中唯一没有进行变法的国家,它的国力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它唯一进行的改革就是军事上就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所以赵国是看起来强大,但是底蕴不行。

而秦国就不一样,秦国六代国君都潜心搞改革变法,而且能重用商鞅这样的酷吏,所以秦国变法最彻底,在战国诸雄中实力最强大,而且是越来越强大。秦国的人才制度也非常优秀,能保证秦国不断涌现良相良将。

只是军事暂时强大的赵国,面对一个各方面实力完全碾压自己的秦国,哪个将领上台都不可避免失败的命运,赵括的悲剧就是他是这个必败局面的背锅侠。

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大家好,我是麻雀诚毅,我来谈谈赵括。

从赵括的个人能力上来看,赵括这个人并不像他爹赵奢说的那样,是只有夸夸其谈的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军事水平的,但也不至于达到为他翻案的地步。可以说,他是个潜力股,没经过太多的历练。有人把他和失街亭的马谡相提并论,我不同意,主要原因在于马谡是相对成熟的军事人才,他和诸葛亮经历的战场经验要比赵括多太多了。赵括就像是一块璞玉,没有经过雕琢,我相信假设他可以经历更多的军事经验他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将领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赵括被赵孝成王任命为主帅的时候,对手名义上是秦军的左庶长王龁,实际上背后指挥的主帅是“人屠”武安君白起。一个是成名已久的战神,一个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差距太大,即便这个新手主帅有可圈可点之处,那么结局也是注定的。

历史上年少成名的将领通常都是需要经历一些战争积累经验,才能成长为名将。除了像霍去病这个天才之外,一般的人才不外如是。所以希望赵括像霍去病一样横空出世,我们的期望也许真的太高了。一个明亮的少年恰逢一场比拼国运的战争当中,就像是河流归入了大海,也许会翻起一片浪花,终归还是会湮没在海洋的滔天巨浪之中啊!

纸上谈兵的赵括,该如何公平评价?

赵括言过其实,只能作个参谋之类的工作,长平之战失败了,但他为国捐躯的精神应该值得赞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