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老外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我在成都有个认识了快十年的老美,也是我的,忘年之交。 他和我爸属于同辈,我和他说我父,母这一代的童年还在挨饿,教育还没有完全普及,他表示非常惊讶,觉得不可思议,不能理解,因为他爷爷辈就已经上大学了。 大家身边的老外,都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呢? 可以从社会发展,科技,人文,文化,教育等方面解析。

要么是一脸懵逼,要么是赖着不想走。

我身边的老外朋友,来到中国之后,基本上就分这两款。

而俄罗斯性感大妞尤小娜是这款:刚来中国的时候一脸懵逼,现在赖着不想走。

尤小娜原来的中文名字叫尤娜,跟她的俄罗斯名字谐音,后来被中日韩女孩装嫩文化带得跑偏了方向,就此改名叫尤小娜。

我是在拉萨的酒吧偶遇的尤小娜,一番神聊,都是游客,都来自北京,就彼此加了好友。

她说自己刚来中国时,感到一脸懵逼的事是:为啥中国人干啥都不用花现金,而是拿着手机比划?

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她发现,在北京生活也好,出门旅游也罢,基本上拿着手机比划,几乎就能搞定所有事情。

尤小娜说:连乞丐都用二维码收钱,哇哦,这实在是太酷了!

尤小娜在北京五环外买了房子,摆出一副要在中国长期混下去的架势。

原来租住公寓楼时没啥感觉,现在走向中国北京普通的小区,尤小娜很快就面临着让她哭笑不得的事儿。

那就是很短的时间,邻居大妈们都不拿她当外人了。

让尤小娜倍感温暖的是:邻居大妈们都很关照她,生活上有点什么事,跟大妈们吱一声,人家都会乐呵呵地帮着她。

让尤小娜倍感尴尬的是:邻居大妈们都很关注她,老是开门见山地问她有没有男朋友,上回来的是不是你的男朋友?

大妈们还跟她保证:你要是想找个俄罗斯小伙呢,大妈们手上没有这款存货,肯定是帮不上忙了;你要是想找个中国小伙呢,大妈们能给你组个团挑挑看!

尤小娜很喜欢邻居大妈,但又害怕她们问她这个问题。

尤小娜不想离开中国,因为在中国比在俄罗斯挣钱多,吃的比在俄罗斯好,生活比在俄罗斯要便利很多,也更丰富多彩。

但尤小娜同时也觉得北京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大多数人的奔波感都太强了,有点累。

尤小娜说:北京既是一个发展得超快的城市,又是一个慢不下来的城市。

我觉得她说的这句话,很有道理。

另外,尤小娜现在汉语说得很溜,并且她已经知道了北京话不是什么都带儿话音,要说朝阳门,而不是朝阳门儿。

我还有一个老外朋友,是一个部门的同事,他英文名叫萝卜头,喔不,罗伯特;我们都叫他老罗。

老罗不但是个话密,还是个北京话说得很地道的话密,爱好之一就是于滔滔不绝中扔几句北京土话,然后坐等女孩子们给他点赞。

然而这一年多来老罗很是郁闷,因为他是澳大利亚人;而不熟悉他的人跟他聊天,都会问他来自哪里?他又没有说谎的习惯。

结果他发现,说到自己是澳大利亚人时,气氛倒也没什么变化,但总有一点怪怪的;还会有人直接问他,怎么看待澳洲某某人的发言……

老罗根本就没兴趣聊这个。

老罗也更加不想去聊铁矿石。

我说:老罗,你可以说自己是堪培拉人,我告诉你哈,中国人得有一半不知道这是澳大利亚的首都。

老罗说:没戏,人家不知道,还会问这是哪国的!

我说:老罗,要不你就说自己是巴基斯坦人。

老罗一撇嘴:我倒是想啊,但我长得一点也不巴基斯坦!

我说:老罗,你应该对中国人民有信心!咱们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才拿猎枪去突突;澳大利亚人也不都是豺狼嘛,你算是咱们的国际友人。再说了,你就算是头豺狼,咱们中国也不像美国,咱们枪支管制,也不会真有人拿猎枪射你啊!

老罗龇牙一乐:您可真会安慰人!

老罗其实已经可以算作是半个北京人了。

他最爱吃的,是他老丈人做的杂酱面,白吃和百吃都不厌。

前几天,他刚上小学的儿子扔了几句京骂,老罗还被学校“请家长”了。

老罗极其郁闷——倒不是被“请家长”有多郁闷,而是班主任也跟他聊起了铁矿石……

你身边的老外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原公司一名法国的合作伙伴,几年间,横跨了由北至南的神州大地,让他见识到了不一样的中国。

公司2014年和法国达能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斯蒂夫作为执行总裁,他在指导我们企业旧工厂改进的同时,也参与新工厂的全面建设。2016年,我们工厂扩建二期,集团投资策划部和斯蒂夫团队,来到了我们工厂,参与监督指导。

在一次酒席中,因为喝的是红酒,斯蒂夫一行三个外国人,把集团投资策划部的一干人等,全部放倒了。第二天在项目部,把斯蒂夫嘚瑟的,一个60多岁的法国老头,横眉冷眼的,走路都带风。公司总经理实在看不下去,既然来到白酒大省,六朵金花之地,岂能任由你外国人猖狂。

第二天晚上,总经理组局,拉上公司的管理团队,准备再和斯蒂夫一决高下。当晚,就不再喝红酒了,而是换成了当地的高度烈酒,酒精度数达到70°,定要好好招待斯蒂夫一番。在饭局上,刚开始斯蒂夫是来者不拒,一杯杯烈酒下喉,还能春风满面,指手画脚。

公司总经理制定的战略为,你斯蒂夫不是高傲自负吗?来,今晚我们就轮番上阵,看你到底多能喝。这一晚的战况无比惨烈,众人端着70°的白酒轮番上阵,斯蒂夫硬着全部接招。我们这边8人,喝到中途,相继倒了6个,而斯蒂夫还能继续战斗。

此时,没倒下的总经理和计划部负责人,带着倒下6位兄弟的使命,继续围攻斯蒂夫。几番轮回,斯蒂夫双眼开始迷糊,这才双手举起,示意战斗结束。此时,我们这边剩下的两人也不行了,倒在了椅子上。斯蒂夫也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最后没撑住,还是倒在了椅子上。

这一次饭局,500ml装70°的烈性白酒,足足喝了8瓶,斯蒂夫一人就喝了三瓶半。

第二天上午,斯蒂夫没有来公司,直到下午13点,才摇晃到公司,见到公司总经理,直接就竖起大拇指,并说道:“Your team is very good,Chinese people are very United!”(你们这个团队非常棒,中国人非常团结)。一个酒局,彻底把这个法国老头喝服了。

到了周末,公司总经理想着带斯蒂夫去周边转转,于是选择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此行,完全是对斯蒂夫的心灵洗礼和视觉震撼。

周六下午,一行人驱车来到峨眉山脚下雷洞坪处,想着准备歇息一晚,第二天一早坐缆车上金顶。在雷洞坪,斯蒂夫自己在外闲逛,不小心走到了一片猴区,他手机拿着一盒牛奶,本想散步之余,作为自己晚餐食用。

没想到,走着走着就有只猴子跳到了他肩上,着实把他吓一跳。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时,猴子就伸手抢过了斯蒂夫手中的牛奶,跳跃到护栏墩子处,开始咬着吸管吸吮着。斯蒂夫回魂过来,看着这一幕,甚是惊讶,中国的动物也太灵性了吧!连喝牛奶也会?

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记录这神奇美妙的一刻。同时,他也看见周边很多人群都和猴子打成一片,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感觉在斯蒂夫心中油然而生,他很久没有看见过,人与动物这么和谐的场面了。

第二天五点半起床,攀爬一截20分钟的台阶路后,来到了接引殿坐缆车。别看时间这么早,去的时候现场早已排起长龙,好不容易到了斯蒂夫他们,当斯蒂夫得知一车能坐100多人,而且缆车是从悬崖峭壁边上去时,双脚就直哆嗦。

在总经理的搀扶下,这个紧张的老头才握紧了拳头上了车。缆车启动,离开地面,咯噔一下,差点没把斯蒂夫吓出心脏病。幸亏缆车平稳运行,斯蒂夫在感受到游客人惊讶的叫声时,才向窗外看去。

看着弥漫在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几座山峰装点得婀娜多姿,这才让斯蒂夫也跟着赞叹。下了缆车,往千佛顶走去,让斯蒂夫感觉到了自然的空气清新,顿时神清气爽。

跟着众人来到观景台,云雾里逐渐升起的太阳,让人不由得感叹有种“日出江山红胜火”的景象。再配上山谷间壮观的云海,朦胧中让斯蒂夫觉得犹如踏入仙境一般。

随后一行人来到十方普贤菩萨佛像,很幸运,随着阳光的逐渐升起,迎着阳光的那一侧,让斯蒂夫一行人看见了难得一见的佛光。听随行人给我们的描述,斯蒂夫看着佛像背后之光,吓得连忙双手合十,虔诚朝拜了一番。

当天很多人看见佛光,在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都自动围着普贤佛像双手合十转圈,祈祷风调雨顺,家人平平安安。此刻,带给斯蒂夫的视觉震撼,让他由衷地崇拜中国这个江山如画,大地似锦之处,这个观云海、望日出、看佛光的绝妙之处。以斯蒂夫的话说:“中国真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在金顶游玩了一番,就再坐缆车,坐旅游大巴来到了报国寺。当斯蒂夫走进报国寺,看着游客们在供香处作揖、叩头、再插入香火,让他觉得仿佛是一场心灵洗礼。他闻着香火,闭上眼睛,能感受到内心深处有种独特的安静。

当天周六,凑巧,也是峨眉山武术协会在外义演的日子,当斯蒂夫他们从报国寺出来时,外边正在武术表演。“峨眉刺、峨眉剑、峨眉猴棍”等“舞枪弄棒”的招式,看得斯蒂夫眼花缭乱,不断鼓掌的同时,嘴里还不停的冒出“good、beautiful”等赞美之词。

峨眉武术那种内外兼修、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一招一式一武林,一山一人一世界的特点,又让斯蒂夫感觉到了一场视觉盛宴。在斯蒂夫眼里,中国人,不但人人会功夫,就连猴子也会功夫,惹不起,了不得。

惊奇的峨眉山之旅结束了,在返程路上,斯蒂夫还意犹未尽,期待下次再次光临。

斯蒂夫作为中国区的执行总裁,他也游历了中国很多地方,如清华、北大、武大等高校;爬过“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万里长城;游览过故宫、天安门;登过峨眉山、东方明珠;也去过成都的春熙路、宽窄巷子等。斯蒂夫老头把法国人那种浪漫、艺术、时尚凸显得畅汗淋漓。

通过他的游历,他眼中的中国是这样的:

第一:中国人的团结是刻在骨子里的。无论他到达哪个城市,或者哪个工厂,他都能看见中国人的血性。平时可能看着不言不语,但一到关键时刻,很多人都会挺身而出。就像喝酒一样,让他见识到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团结,也许,这就是信仰和精神吧!

第二:中国企业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在他接手这块业务时,他觉得总部是在侮辱他,因为达能在全球排名前列,全仰仗于百年的沉淀,因此,他看不起此次中国履职。当他真正接触到中国企业时,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作为同行业,中国的标准不比达能差,甚至有些理念和制度还优于达能。几年的不断深入,四处旅游,让他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企业。

第三:中国的交通非常便利。国内高铁网的全面布局,大力促进了社会发展。有些时候,斯蒂夫也会乘坐高铁出差,虽然内饰比不上法国高铁,但速度上和安全性能是法国高铁无法比拟的。法国高铁最高限速300,而中国高铁时常看见380、400公里的时速在飞驰。

第四:中国把纲常礼仪用到了极致。他不管到任何高校,还是任何企业公司,学生们、职工们表现出的“仁、义、礼、智、信”,彰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觉得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国,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强大。现在的中国,早已没有祖辈欺负那般的羸弱。

第五:中国奇迹时刻都在诞生。尤其近两年,他最敬佩的就是“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他亲身设计的工厂,在法国的规划下,起码要3年才能完工,而在中国,不到一年就呈现在了他眼前。

而在疫情爆发之际,他滞留在了中国,更是让他感觉到了什么是“中国速度”,毅然果断地“封城”,抢占时间搭建的医院,物质的生产效率,人性化的管理等,让他感觉生活在中国,就是生活在幸福之中。

其实,在斯蒂夫眼中,有道不完的中国的好,有说不完的中国神奇,这里就陈列五点他认为非常好的原因吧。

最后:我想说,中国就是这世界上最幸福、最安全的国度,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你身边的老外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我在苏州工作时,接触最多的是日本人。其中两位印象比较深刻,都是我的直属上司。

五十多岁的S桑,工作死板而又固执,特别不招中国同事的喜欢,私底下被同事戏称“死人皮”(皮肤状况很差)。刚进公司的我,啥也不懂啥也不会,只会随时应和。S桑虽然是部门领导,但同事们对S桑是抱团抵抗态度,向来都是阳奉阴违(已有风声说总部评判他能力不足,要调回日本),S桑也是无能为力,只能啥事儿都找我们这种新人。随着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我才知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作为一个公派中国的外国人,S桑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方方面面的不习惯,常常抱怨中国料理不清淡,添加一大堆重口味的调料,让他吃着吃着想吐;走在中国的马路上,会闻到奇怪的味道;中国人没有礼貌,总是麻烦身边的人等等。每每听到他跟我抱怨一大堆的时候,我就恨不得一棍子给他打回日本去。同事都让我别理他,当听不见他说话,不要跟他争辩,不然他会用日本的那套“前辈制”来PUA你。果然,有人不幸中招了。同为新人的G同事,因为突然牙疼的厉害,请假去看医生,给他请假单的时候,他居然不同意,说G同事没有提前申请假期,突然请假,工作会有影响,必须提前申请,临时请假不批。部门里几个老人看不下去,一起去帮腔,S桑才勉为其难的批假,但必须G同事答应看完病,不管多晚都要回办公室把工作做完才能下班。这以后,G同事就像被S桑盯上了一样总是被他找麻烦,我们也是爱莫能助。直到有一会,S桑突然叫住我,让我过去给他翻译几句话给G同事,我还纳闷呢,G同事会日语的,结果走过去发现,G同事站在S桑办公桌前面一声不吭。仔细听过才知道,G同事漏了个邮件,导致客户那边差点断线,S桑要G同事承认错误,只是这个认错方式有点过分,他要求G同事当面说出“我范的错误,我是猪”。G同事不肯说,S桑这才叫我过去,再翻译一遍给他听,必须说,不然不能离开办公室。我虽然把S桑的要求翻译给G听,但是我的内心是奔溃的,我想要是我的话,就摔桌子走人了!!就这么僵持了好久,G同事扛不住了,说出了“我范的错误,我是猪。”S桑露出了胜利者的姿态,说可以回自己座位了。我却久久不能平静。接下来的日子里,G同事越来越难做,被逼无奈提出离职,第二天,S桑调回日本的邮件也过来了。他是兴高采烈的走的。。。我想他这样的一个传统老日本人,是讨厌中国的吧。。。

后面总部从日本调过来新的领导T桑,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已有一儿一女,拖家带口的来到中国。还没从S桑精神压迫下缓过来的我们,突然遇到T桑,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一点都不像日本人,积极的融入中国的环境中,来了没多久,就买了辆电动车。不用公司派车接他,自己骑电动车每天招摇过市的进入公司,甚至有几次是边骑车边吃手抓饼的骑到公司楼下。这种新派日本人跟我们一起工作,立马整个工作氛围都不同了,规避了很多磕磕绕绕的规矩,做起事儿来特别利索,部门在他的领导下啊,蒸蒸日上。他说他想留在苏州分部,他喜欢苏州这个城市,还有中国很多其他城市,他想带着他子女走遍中国。

我觉得人都是在进步,同一个国家,不同年纪的人对中国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

你身边的老外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久居法国,幸好认识的法国人还比较理性,有一定见识,也有被法国媒体深度洗脑的,有些法国人去过中国或与中国产生过某种联系。

比如一位老先生的女儿十年前去过上海,待了一段时间,在我们聊天时,他就说了一句:中国的10年等于这里的100年。

去跟团旅游一圈回来的跟我说,他超喜欢北京,舒适、惬意、人少。人少~真的第一次听人如此形容北京,引发了我的瞳孔地震。

去公干出差,北京、上海两地都待过一段时间的说:就他个人观点来讲,他更喜欢北京,而且说了好几遍,我并没有问,是他自己说的。讲述他参观那些古迹的经历,就好像我这个北京人没去过似的。那时他的表情和神态,都深深沉浸在对美好旅程的回忆中,定是终生难忘。

法国人对拥有古老文明和文化的国家,还是非常尊重和喜爱的。法国的书里都写着,日本文化源自中华文明,更别提旁边那个半岛了。偷国再篡改历史,也只能洗脑本国国民,老外不认。

我的家庭医生,一位法国女士。去年在看诊时,主动询问:中国有养老院吗?我知道她的潜台词,她是想问中国养老院里因新冠病毒死了多少人?我回答:有,好的公立养老院排队时间很长,比如北京的要排100年。私立的有不少很高级,要先交会费,每个月再付租金,非常贵。

再者,病毒在中国早就切断了社区传播,机场实行闭环管理。凡是检测阳性的,不管有没有症状,一律送到医院,阴性的才送到酒店隔离。所以,病毒根本就没有到达养老院。她眼神中泄露出不可思议,说法国医院没有位子了。意思是说病床全满,医院负担沉重,无法像中国那样,将全部阳性病人送入医院。

查看法国新冠数据,会发现有趣的现象,四百多万人感染,只有二十多万人治愈,十万人死亡。那么剩下的三百多万人,岂不就是在家里自愈的么。当然这个数据并不确切,因为养老院有很大一部分数据误差,还有在家里因为没检测而死亡的人,也不计算在其中。

就算是在中国,医院众多,全国一下要接待四百多万病人,医院也都要挤爆。幸好,我们策略英明,及时高效的封城,人民也非常配合,切断了病毒的广泛传播。基层工作人员日以继夜的辛勤付出,成就了中国抗疫的胜利。

还有其他的,这次先写到这儿吧。

你身边的老外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我们公司有一个美国老外罗伯特,在我们公司工作十多年,之前还在我们集团一个合资公司工作过几年,汉语说得非常好, 可以说是中国通。

我是驴友,他也喜欢户外,跟我一起出去徒步爬山,我跟他比较熟悉了,跟他聊天时候他也讲一些对中国的印象,我来讲讲他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罗伯特总说中国才是发达国家,美国是发展中国家。

他觉得中国人现在都很富裕,中国物价很低,而且工资加各种福利很高,觉得中国人生活很幸福。

他刚来中国时候,马路上私家车很少, 上下班也不堵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变得富裕起来,私家车也普及了,家家都有车了,而且家家都搬进新房,有车有房而且物价不贵,经常全家人出去吃饭,他觉得中国人很富裕特别幸福。他家离单位有20多公里,也得早早开车来上班抢车位,公司原来没有规划那么多停车位, 没有想到员工都有车,所以得早去抢车位。他在中国十多年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

本来车位就很少,但单位却把位置好的几个车位都画出来专给领导停车,在美国没有这种情况, 他对中国这种现象很不理解。

不过,他理解不了的就是中国人平常都很有礼貌也彬彬有礼, 但在马路上开车却互不相让, 经常因为互不相让而堵车。 罗伯特看到堵车经常下车疏导交通,所以经常能看到一个美国人在指挥交通,他上班的那条路上交警都认识他了。

他认为中国实际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美国了,在国内月薪达到1万元的就相当于美国的中产了。在美国税前月薪3000多美元 ,税后扣税和各种保险就只有2200美元左右,而美国总体的物价还是比中国高,特别是人工成本要高很多。

他说在美国一般家庭也就是一周全家出去吃一顿饭, 但中国人一周都出去吃好几顿饭, 发现中国的饭店整天爆满,中国人生活水准很高。 而且中国的美食太好吃了。

我们公司是在东北,单位午餐有时候有干豆腐丝炝拌菜,他每次都夹很多,东北的酱茄子、尖椒干豆腐、炒土豆丝都是他喜欢吃的菜。中国的美食是世界的,不管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喜欢吃,罗伯特对中国美食赞不绝口。

他觉得中国看病特别便宜 (这个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他在中国只是看小病,看小病费用不高, 但在中国看大病费用也是非常贵,而且仪器检查费用非常高)。在美国如果感冒发烧去医院打针,需要上千美元,所以基本都是在家吃药。而中国这些小病花费不多,很便宜。

跟罗伯特讨论医院看病的时候,他发现中国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他去美国医院看病,不同的医生会给出同一个结果,但在中国看病不同医院给出的结果不一样,让他非常疑惑不解。

罗伯特对中国公司过年过节发实物福利感觉很新奇,发一桶豆油或者一袋大米觉得公司氛围好,有过节的气氛。在美国公司不会发实物福利的。 中国跟美国文化这点有差异,美国基本只有年底发奖金作为福利。但我们中国单位发实物福利让员工有幸福感, 有过节的气氛,他是非常喜欢这种做法的。

但他不理解为什么没有他的, 我们工会跟他解释, 我们的员工是每一个月交会费才能有工会福利,而他不是单位的正式员工,单位没有收他的工会会费。他找单位领导要福利,说这样才能觉得融入了我们公司, 不知道工会咋处理的,反正再发福利就有他一份了。

中国的安全让他觉得中国人太幸福了。他说来中国之前他在美国得到的各种信息中国很落后不安全, 但他来到中国,发现中国太安全了, 女孩子半夜一个人都可以在街上行走,这个在美国大多数地方都很难办到。

中国的手机支付让他觉得太便捷了, 甚至去美国休假回来都跟我们抱怨,在美国太不方便了,没有手机支付,没有美团,感觉回美国就是回乡下了。

我是驴友,罗伯特也喜欢户外运动, 我有一次领着他周末跟驴友们一起出去爬山,结果他就爱上我们驴友爬山活动。 我们租一个客车, 30-40人坐大客车去周边爬山,一个人收大概60-80元车费, 他就说中国人也会玩呀,而且发现中国人实际上很会玩, 驴友组织户外郊游爬山费用低而且玩得好。

他之前还以为中国人就会加班,他是特别感触中国人太勤奋了, 特别是他在工厂的时候, 中国工厂要是销售好,加班加点地生产, 甚至两班倒,让他觉得中国人是工作狂,中国人太勤奋了。

这个是在中国十年以上的一位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

作者简介: 本人毕业后在一家央企进出口公司工作 ,一直负责非洲项目,常年出差非洲。 在坦桑常驻4年,在乌干达常驻1年,去过非洲30多个国家,对非洲比较熟悉,现已退休。

老土专注非洲和世界热点,讲述非洲和世界的事情。如果喜欢老土的故事,请点右上角“关注”。

照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必删。

你身边的老外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你身边的老外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变化?

我身边的老外有见过“世面”的,也同样有“井底之蛙”!

先说说见过世面的老外吧!这一类人属于中产阶级,手里有积蓄,热爱亚洲文化,甚至去过中国。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方方面面都非常感兴趣。他们觉得中国很大,发展的也非常快,到处都是机会,吃喝玩乐样样俱全。

那天在公园遛娃,碰到一对意大利老夫妇,带着自己的小孙女在玩。后来他们问我们是哪里人?(指中国哪个城市的)我们说:“北京”!他们说去过北京,因为曾经在天津工作过,说坐高铁非常快和方便就能从天津到北京。

还问我们北京现在疫情是怎么样?我们说现在北京疫情人数为零!!!

他们说期待意大利也可以化零!(我内心在想,你们很难在短期内做到)

我来说说那些外国的“井底之蛙”吧!他们认为我们中国人还梳着辫子,你们信不信!哈!觉得我们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否则怎么会到他们国家来!

外国人普遍觉得我们全部的中国人都吃狗肉,觉得我们非常残忍!(因为外国人把狗当儿子看待)

外国人普遍认为中国制造质量差,都是次品,所以才会很便宜。中国商店进进出出的老外还是“络绎不绝”!(不过有的质量确实不咋地)

以前和我一起工作的一个意大利人,我和她聊堵车,我说北京堵车很厉害,她惊讶的说:“原来中国那么多汽车”!哈!

很多老外的故事我可以写很多,我就不写了,写太多就啰嗦了。

总而言之,老外对中国的看法各不相同,有极端的,有中立的,有超级痴迷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