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从数量来说真的很多,但从比例来说却很低。毕竟我国十四亿人口,月薪万元的比例在整体来说还是凤毛菱角的。

我们经常能网上看到一些各市人均六七千乃至七八千的平均薪资,然后一片声讨,称其太假,其实这是真实数据。只不过这是税前,并且包含五险一金以及奖金和绩效等全部数据在内的。因此实际到手平均值,大概只有这个数据的70%左右。

这里我们以几个样本城市为例,这也是目前收入最高的六个城市,分别是北上广深杭宁。

看税前万元的比例,京沪两市甚至超过了三分之一,最少的广州也有14.74%。但是实际到手收入分别是多少?比例又达到多少呢?

到手薪资来看,上海依然是最高的,但月入万元的比例从32.09%降为23%。而六城当中万元比例最低的广州到手月薪万元以上的只有7%,比例只有税前的一半。人均4800的数据恐怕也低于很多人的想象,而且平均值意味着至少还有超过50%的人达不到这个数字。

以上是部分热点城市的实际薪资排名,相比于非私营企业职员而言,这个收入是偏低的,但相比于私营企业从业者而言,能达到平均值就很不错了。

某些键盘侠动辄说自己在四五线小城月入两万活的多么累,怕是低头看看键盘旁的半碗泡面,在想着一会就要被强制下机了该怎么办……毕竟吹牛是不上税的。

步入岗位,会发现没有什么工作是轻松又赚钱的。在北上广深要面临激烈的竞争和高昂的生活成本,然而收入却并没有外界看起来那么美好。像长沙、郑州、东莞这几个新一线城市,人均到手尚且不足4000,那么税前也就不到6000,和网上所传遍地万元的似乎来自不同世界。

不过从现实角度来说,我国的收入增速已经是非常快了。我印象中90年代初期在二线城市普遍还都是两百块左右的工资,现在30年过去变成普遍四千左右的工资,20倍的涨幅可以说远远跑赢了商品价格涨幅。所以抱怨收支不平衡的人再多,也无法否定购买力比过去大幅增强的现实。

月薪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首先看一组2019年第三季度全国热门城市的平均薪酬:其中北京、上海已逾万元;广州、深圳已逾9000元,杭州,南京,苏州,宁波,厦门已逾8000元,另外还有东莞,成都,无锡等15城市平均薪酬超过7000元!

很多人看到这个数据都大呼拖后腿,其实本人也觉得,这个数据容易让人形成误判,误以为薪酬水平已经如此之高,会导致社会出现焦虑现象。 首先我们不管这个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如何,主办方智联没有告诉我们它的统计的对象的构成,包括学历,年龄,工作经验等信息,没有告知我们样本的大小。 我相信这个统计对象中一定不包括工厂的打工仔,饭店的服务员,马路上的清洁工。。。因此这个数据根本不能体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薪酬水平!

我们在看另一些数据,2019年的各城市的薪资水平,直接上图:

济南:平均薪资4117,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6.4%

福州:平均月薪3605,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2.9%

合肥:平均月薪4270,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6.6%

西安:平均月薪4203,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6.5%

深圳:平均月薪5199,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11.2%

广州:平均月薪4811,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7%

青岛:平均月薪4113,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6.4%

武汉:平均月薪3984,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4.9%

宁波:平均月薪4587,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8.1%

南京:平均月薪4620,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7.9%

杭州:平均月薪5389,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13.4%

重庆:平均月薪4103,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6.1%

成都:平均月薪4600,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8%

郑州市平均月薪3864,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1.9%

上海:平均月薪6387,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23%

长沙市平均月薪3907,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5.8%

北京市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26%

天津平均月薪4209,月薪税后收入万元以上6.1%

这个数据是不是更贴近现实一些?

月薪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对于我们杭州萧山,全国经济强区来说,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是月入过万的人。不用说有文化的程序员等,就连是普通老百姓,在我身边比比皆是。

这里的农村都是四五层高的别墅,建一幢房子都要100万上。没有过万的月薪,也造不起这样的房子。那我来说说他们都是做什么的?

工厂普通工人

我们这边工业非常发达,到处是工厂,只要人勤劳,不管年纪大小,找个工作都非常容易。我上班的机械厂,工人们的工资都在万元以上。

他们很多都是从外地来打工的,来的时候身无分文,连吃饭都成问题。

到了工厂,先从学徒工做起,学徒4000一个月。直到学会差不多要半年,学好后就可以多劳多得,按计件算工资了。

我是这家公司的财务人员,给他们算工资的。他们上八个小时的班,每台机器做三天,工价是2000元每台,这样半个月做五台就能拿到一万元了。

对他们来说只要辛苦点,能赚到钱就好。他们每个月不休息的话,一般都在两万左右。很多人都在这边买房买车,生活过得非常好。

普通手艺人

我弟弟是个手艺人,油漆工。他的工作就比较辛苦,但工资还是比较高的。现在是400元每天,还包中饭。

早上7:30上班,晚上5:00下班,中间也能休息一个小时,主要是做房子,家具等的油漆。虽然活辛苦,但也能赚万元以上。

我弟有时还会做包活,自己做老板,这样他每个月肯定不止一万。对于手艺人来讲,活是辛苦的,但万把块钱一个月肯定有的。

个体,家庭作坊老板

在我们这里家庭作坊和个体老板特别多,十户人家有七户是做个体,也叫家庭作坊。

一般都是夫妻开的小型加工厂。我同学家俩夫妻就是这样的,他们买了两台车床加工零件。

老公跑业务,送货,收钱,有空时自己操作。老婆就专门操作一台机器。

两夫妻一天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每天都做的很晚,多加工一个都是为自己多挣点钱。

他们一个月那至万把元,从他们不到两三年就买房买车,家里建新房来看,肯定要超过一万元的。

我身边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像我这样一个患癌症的病人,除了拿2300元的退休工资,我还在打工,5000块钱一个月,两份工作也有7000多。我是最少的了,是拖他们后退了。

在我们杭州萧山,只要你勤劳,不管是外地人,本地人,不管你有没有文化,月入过万真的很多。

你们那边月入过万的人多不多?没有的话就到我们杭州萧山来。

月薪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坐标沈阳。总体上,税后月薪过万的占比不高。

1、公务员、事业编的:正科级以上的得加上绩效,才可能月薪过万吧?。而教师月薪过万的几乎很少吧?当然,补课收入不箅

2、国有企业:效益好的国企。如电力系统、各大银行高管、资深的医生才可能月薪过万。当然,医生红包不算。

3、大型私企、外企:如房地产业、股票证卷等金融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月薪过万正常。

4、小型私企:月薪过万者寥寥无几。

5、灵活就业人员:月薪过万者更是“珍稀动物”了。

在沈阳,月薪过万者总数是多少咱不知道,但月薪过万者肯定是高收入群体。至于《智联招聘》等提供的数据,你信吗?

月薪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月入过万,究竟有多难?

换个问法,在中国,究竟有多少人实现了月入过万?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8228元,平均每月仅仅2353元!

进一步来分析这个数据,将居民收入五等分后你能发现,在中国,只要你的年收入能达到6.5万元,就已经妥妥的处在前百分之20了。再考虑到少数富人对整体水平的拉升,别说月入过万,只要月入5000,你就打败了将近90%的中国人。而根据腾讯最新发布的《2019国人工资报告》显示,我国工作10年以上月薪过万的人数仅为22.44%。也就是说,近8成的人工作10年后月薪还没过10000。如果你税后月薪已经过万,年收入约为12万,那得到的结果更让人瞠目结舌。根据国税局2017年的规定,年收入超过12w的居民需要在网站申报。当年实际申报人数在1500万人左右,对比起14亿的总人口占比不到2%。税后月薪过万的你,已经打败了将近99%的中国人。

从数据来看,月薪1万按照百分比已经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一群人了。

所以月薪1万难不难?

当然难,有道是「钱难挣,屎难吃」,艰难不易之程度可想而知。

可与此同时,很多人的收入水平又高得令人乍舌,好生羡慕,对于这些人来讲,挣钱似乎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

关于挣钱,想必大家是有兴趣听的,今天就聊几句,不喜勿喷。

月薪过万的人真的很多吗?

多,在北京,月入过万真的只是个基础的起点。

我们公司一共200多人,整体情况不清楚,我们这个项目30多人,应该只有一个人没过万。要是这么算,我们这个项目月薪过万的比例大概是97%。

首先,在北京管吃管住的工作很可能比你月入过万要舒服,这年头,通州的一个角落里,随随便便一个老小区20平米左右的主卧都要租2000块。一个人,如果工作3年月薪还没过万,真的没什么必要在北京浪费生命了。

北京生活成本高,诱惑也大,每天通勤时间超过3个小时的人我见过很多,如果下了班连一顿像样的饭都舍不得吃,是不是也太惨了。但就是这个简单的要求,在北京真的很多人都达不到。

税前10000的工资,实际到手7696,2000块租一个房子,通勤交通打车一个月400,煤水电气网,一个月200。这绝对是剩不下的刚性支出,还剩下5000。这5000块钱,你要应付22个工作日和8个休息日的所有消费。

一顿早饭10元,午饭晚饭均30元,一个月2100元,还剩下2900。我就不分析日化什么其实也必须要用的东西了,就这样在北京你生不起病,买不起东西,去商场只能看看,甚至连一顿大餐也不敢吃。这就是北京的生活!

看到这些,如果还觉得在北京月薪10000是高收入,我只能说请你来北京试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